-《黄帝内经》之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3年第12期“五福六极”是养生的目标“五福”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在《尚书·洪范》中,周武王代替殷商后,想把国家治理好,就问叔叔箕子:“怎样使天下人安定呢?”箕子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五福:一曰寿(百姓健康长寿),二曰富(百姓富起来),三曰康宁(健康安宁),四曰行好德(道德),五曰考终命终(自然老死)。
其中有三样涉及健康。
六极:一曰夭短折(“夭”就是夭折,“短”是短命,“折”是意外死亡),二曰疾(疾病),三曰忧(忧虑),四曰贫(贫穷),五曰恶(恶事),六曰弱(弱小)。
这六样也和生命健康有关。
可以说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提倡健康是人幸福重要的指标之一,养生也要针对这些指标。
儒家养生讲究慈、节、和、顺、合中国有很多养生学派,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大派各有各的养生理论,也有很多共性。
儒家讲究五个字:慈、节、和、顺、合。
慈:指多做善事,心态平衡。
节:指生活要有规律。
不能白天干晚上的事儿,晚上干白天的事儿。
另外,还有节欲的意思,指性生活要有节制。
和:指要合群,要和大众一致起来,要平和。
顺:指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现代人夏天热到北方去避暑、冬天冷去海南温暖,这种生活方式是中医不主张的。
中医认为,接受本地的气候,有益身体的适应力。
合:指天人合一。
人要与天的节奏一样,甚至吃的东西也要和天地间的物产一样。
尽量少吃反季节蔬果。
因为反季节蔬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点颠倒阴阳,比如冬天吃西瓜,会对阳气有损伤。
而道家主张“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强调无为,更强调静,静和动是相对的,它不提倡过强的运动和经常性的强化运动。
佛家讲究坐禅,讲究出世,出世也是为了静,坐禅也是静。
另外,它强调修,即修养、修炼。
中国的养生三大派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能,不伤害人,在这方面是一致的。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摘要】本文从养生的含义、思想、法则三个方面介绍了《内经》养生的理论与认识。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3-021 养生的含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在《黄帝内经》里,则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与《灵枢?本神》两处;其在古代又有摄生、道生、卫生等称。
1.1 养:保养、护养、调养养生之“养”,当指保养、护养、调养。
所谓保,即保护、保卫;护,即护卫、护理;调,调节、调理;而“养”者,本有供给、饲养、扶植等义。
显而易见,非指治疗,而是一种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和行为。
正如《灵枢?本神》所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2 生:生命、生存、生活养生之“生”,一般皆谓生命而言。
其实,生命产生之后,就是如何生存,即让生命度过百年,《内经》称之谓“天年”;而在百年之内,亦非苟延残喘,应是健康快乐。
因此,“生”之义,当指让生命的活力更旺、生存的时间更长、生活的质量更高。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即是此义。
2 养生的思想所谓养生的思想,乃指《黄帝内经》在养生认识上的一种观念或理念。
其最突出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2.1 以人为本:“莫贵于人”生命是唯一的、短暂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性最灵。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因此,《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生命、提高质量、延长寿限。
所谓“德全不危”、“殁世不殆”、“长有天命”等诸多论述,皆是此义。
2.2 利用规律,实现养生自然规律,客观存在。
《黄帝内经》认为在自然界里,天体日月的运行、白昼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的更迭、风寒暑湿燥的变化、生长化收藏的发生,以及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各自皆有着固有的客观规律,即所谓的“天地之道”。
客观规律,可以利用。
[终稿]《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终稿]《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https://img.taocdn.com/s3/m/773a49f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4.png)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具体介绍了季节与五脏及五味的关系,原文为[1]“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中医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人的生理、病理相联系,用五行学说贯穿起来,五行学说将一年分为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将饮食之味分为五大类,即酸、苦、甘、辛、咸。
用现代医学来分析,一年四季发生的疾病有其规律性,也有其客观原因。
如能随着时节科学地搭配饮食,就能提高抗病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危害。
1 春天:省酸增甘春天万物生长茂盛,人的肝气像春天的树木一样,应条达舒展,所以在春日到野外踏青游玩,有益于肝气的舒放,有慢性肝病的人更应注重此时节的保养。
在春天饮食保健上,很早就有“省酸增甘”的说法,即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的食物。
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不利于肝气的舒展;甘味食物多属温性,有滋养补益的作用。
春天阳气初升,食甘味能滋养人体的阳气,有利于人体在春日旺盛的新陈代谢。
在五行上,可以看出多食甘味食物,如大枣、栗子、花生等可以健脾益气,防止肝气过盛,避免因“木乘土”造成的肝气犯胃等疾病。
春季饮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1.1 早春时期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气候仍然寒冷,人体内消耗的热量较多,所以宜于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
根据中医学“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等,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以防阻遏阳气发越。
主要饮食原则为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同时,可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1.2 春季中期(仲春)古人云,春应在肝。
肝禀风木,仲春时节肝气随万物升发而偏于亢盛。
中医学认为,肝亢可伤脾(木克土),影响脾胃运化。
中医的养生观

中医的养生观中医养生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医的养生观。
中医养生观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
《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和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精华。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
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
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
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
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
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
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
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
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
《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
《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
《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浅论《黄帝内经》养生观

光, 使志若伏若匿,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l 夺, 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疾厥, 奉生者少”《 。素问 金匾真言论》 在阐述顺时养生的思 想理论时明确指出, 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季节时令各有 “ 收受逆从”应“ , 谨察五脏六腑, 一逆一从 , 阴阳、 表里、 雌雄之纪” 。 3 养性养生观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在探索上古之人长寿之秘诀 时说:“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 有节 ,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 而尽终其天 年, 度百岁乃去”若“ 。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以欲竭其 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逆于生乐, 起 居无常”把生命悬置于放浪纵欲、 , 竭精耗真何以能度 百岁、 终天年。故曰“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 虚 邪贼风 ,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 病 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 从以顺, ……,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 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合于 道, ……以其德全” 养生者养性、 。 养神、 养精、 养气。 唯 性善者, 气、 精、 神三而合一, 运化通畅, 通天共地, 固阴 护阳, 则可享受天年。
养生腾食观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味过于酸, 说:“ 肝气以津, 脾 气乃绝。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 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 乃厚。 味过于辛 ,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 随着时代的变 。 迁, 种植、 养殖生产的发生、 发展, 人类把膳食养生之本 4
人” 。三日:“ 有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 从八理之风, 适嗜 欲于世俗之间, 无患慎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举不欲 观于俗, 外无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偷为务 , 以 自 得为功, 形体不敝, 精人者, 法天则地, 日月, 象似 辩列星辰, 逆从阴阳, 分 别四时, 将从上古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其 。 中, 合 同于道” 黄帝 内经》 “ 是《 中重要 的养生思想。 “ 就是道理, 道”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 在演变着 , 没有刻意的破坏和突发意外的话 , 他们都遵 循着一个不变的运动形式, 按照 自身的生物和/ 或物理 特性保持着一个环境 的动态平衡, 这就是规律性。 “ 还有原始的意思, 道” 道家说 : “ 道生一”有 了“ 有 , 道” 了最原始的始动因素才有了“ 。因此, 一” 养生者遵 “ 就是必须遵循 自然变化规律对人的影响作用 , 道” 遵 循 自身的体质条件, 研究各种外来因素对人 自身体质 所可能产生的正、 负两方面的作用。 2 适时养生观 《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 说: 春三月, ……天地俱 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 生, ……,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为 寒变, 奉长者少” 夏三月, 。“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 , 无厌于 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 泄, 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 心, 秋为疹疟,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秋三月, 。“ ……天 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 ,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 缓秋刑, ……使秋气平,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 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飨泄, 奉藏者少” 冬三 。“ 月, 此谓闭藏, 水冰地诉, 无扰于阳。早卧晚起, 日 必侍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作者:晨曦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7期长寿是每一个人最大的愿望,拥有一个好身体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智慧仁者对人体健康、长寿、养生保健做过详细的研究和论述。
真正把人体养生保健作为知识记载下来的,《黄帝内经》便是其中之一。
类似的著作还有很多,比如药典《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著作的开山鼻祖《黄帝内经》记载的长寿之道。
随从四时变化规律《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与之相适应,结合四时变化进行了形象地论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们应夜卧早起,在庭院里多散步,畅生机,抒情志。
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应赏心悦目,恬愉和平,不扼杀勃勃生机,要适应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的特点,逆之则伤肝气;夏三月(立夏至立秋),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天地气交,物生以长,至夏茂盛,应夜卧早起,不以气候炎热而怨天,勿因生活矛盾而烦闷,心情愉悦,不随意发怒,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应早睡早起神气收敛,不与肃杀秋气相违逆,反之亦伤肺气;冬三月,(立冬至立春),天寒地冻,阴气盛于外,阳气伏于内,应早卧晚起,避寒保暖,作息随阳光起落,以免阳气外泄,适应调养藏气之理,逆之伤肾气。
《黄帝内经》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提出的以上养生法适应了四时变化规律,易于使人和自然产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
以恬愉为务和于术数恬淡虚无,是《内经》以静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要求人们光明磊落,心无邪念,摒弃私欲,对人友爱等。
其养生观非消极厌世,而是要“内无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乐观,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张情志安宁,思想纯洁稳定,精神振奋饱满,使真气和顺内收,从而才能筑起稳固的思想防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防治疾病发生。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养生重在养心黄帝内经心脏就是人的主机,所以我们养身应当贵在养心,养心要怎么养?心平气和就是最好的养心方式。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养生养心的方法,盼望可以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养生重在养心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
内篇》。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义。
由此可见,"养生'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生命时限,尽力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我国胜利放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或许应是拓展生存空间之一举)。
近几年来,中医在国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热喷香。
究其根源,那是医学事业与时俱进、快速进展、返朴归真的必定选择,这更是中医和中医学内容博大、内涵精深、前景宽阔、潜力巨大、魅力无限的详细体现。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我国中医学传统的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难过、哀痛肺、恐伤肾'。
它告知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定联系,良好的心情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引发各种疾病。
我们知道"肝、脾、心、肺、肾'都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是物质的东西;而"怒、思、喜、悲、恐'都是人的心情表现和条件反射,属于精神的范畴。
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统一。
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体物质和人格精神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科学的"养生'之道,更是宽松环境、幸福欢乐、益寿延年的关键。
养生重在养心。
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
人心善则施善行,能贯天地正气;人心恶则施恶行,必露污浊风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之养生观摘要:“医学圣经”--《黄帝内经》为我们的健康之树备下了肥沃的土壤。
《黄帝内经》并不主张得了疾病后才求医问药,而是教给人们通过“内求”的智慧来调节脏腑,养足气血,畅通经络,而除去未病。
为了使人们更好的了解《黄帝内经》中养生的奥妙,本文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养生应“因人施养”,首先交给我们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进行养生,其次介绍人体应顺天时四气而养生,而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给予人们最忠实的告诫“生命不可重来,调好人体生物钟”。
关键词:因人施养,天时四气,生物钟,养生前言:许多人为自己每天安排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固执地坚持今日事今日毕,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的品质。
其实,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上了生活的当。
很多人挤时间的方法是加班,甚至成为熬夜一族。
且不说第二天你是否会因为效率低下而再次加班,直到休息时间被占用,让你的生活步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而原本健康的身体,今天被你消磨一点,明天被你折损一些,牢固的墙体在你日积月累的持久战中,渐渐坍塌溃散。
原本100岁的生命长度,被你经营到70岁就提前终结了。
试想,这30年的时间,是需要怎样的一个挤法才能产出的。
而且还是要提醒你的一点是,挤得越厉害,往往落差的年限也就越大。
所以说,养生和做事一样,做事不仅是做事方式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养生也不仅仅是吃什么,进行什么样运动的问题,更在于在合适时间进行合理养生的问题。
养生,需要你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本文根据《黄帝内经》分别阐述了“不拘一格,因人施养”、“顺天时四气以养生”及“生命不可重来,调好人体生物钟”。
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教导人们关注养生,储蓄健康,为健康保值。
一、不拘一格,因人施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事情:两个人吃了相同的东西,一个人没事儿,而另一个人却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之间在体质、年龄、性别等不方面不同,对病菌的耐受能力不一样,对同一个事物也就会有不同的反应。
这就要求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应当以辩证思想为指导,因人施养,这其实也是《黄帝内经》所主张的一个养生观点。
因人施养,是根据不同人的年龄和体质进行护理、保健。
按照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保健方式。
人之生命,本源于先天精气,它制约着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变化,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表现出由幼稚到成熟、由盛壮到衰竭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对此,《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以百岁为期,以十岁为一阶段,详细论述了各个阶段的表现及生理特点,“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班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虚空。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①由此可见,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养生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因年龄不同而选择适宜各个年龄阶段的养生方法,才能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儿童时期生长发育迅速,但同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抗病能力低下。
心理发育也未臻完善,易受惊吓致病,情志不稳,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
因此,这一时期养生的特点是养教并重,以保养元真,教子成才为目标。
除了合理喂养,注意寒温调护,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重视早期教育,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处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这时候机体精气充实,气血调和。
随着生理方面的迅速发育,心理行为也出现了许多变化。
这个时期的养生保健工作一方面要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合理的调摄饮食营养,满足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的生理需求。
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家长和老师应以身作则,给他们以良好的影响,同时又要尊重他们独立意向的发展和自尊心,采用说服教育、积极诱导的方法,与他们交友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
中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肩负着社会家庭责任的重担,加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易使思想情绪陷入抑郁、焦虑、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必然耗伤精气,损伤心神,引起早衰多病。
因此这时候养生保健更是至关重要。
如果调理得当,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可望延年益寿。
此时就要求中年人静神少虑,精神畅达乐观,不要为琐事而过分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同时应注意避免长期“超负荷的运转”,善于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休息,节制房事,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人到老年,脏腑、气血、经络等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机体调控阴阳平衡的稳定性降低。
再加上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改变,退休和体弱多病势必限制老人的社会活动。
狭小的生活圈子带来了心理上的变化,常产生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心理状态,其适应环境及自我调控的能力低下。
若遇到不良环境等刺激因素,易于诱发多种疾病,较难恢复。
老年人养生保键时应注意这些特点,做到知足谦和,老而不怠,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锻炼,分散注意力,促进气血运行。
审慎饮食起居,老年人食宜多样,食宜清淡,食宜少缓,食宜温热熟软,谨慎调摄生活起居,防止外邪侵袭。
同时还要合理用药,药宜平和,药量宜小,多服丸散膏丹,少用汤药,只有这样,方能收到补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
下面再略谈按照体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保健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中有“阴阳均平······命曰平人”。
②《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③但是机体的精气阴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总是处于动态的消长变化之中,使正常体质出现偏阴或偏阳的状态。
而人体的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三种类型。
正是由于个体体质的差异,所以养生也必须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纠正其体质之偏,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二、顺天时四气以养生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负载、情感的困惑、内心的迷茫、人情世故的恩怨......种种都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人都陷在泥潭的沼泽之中,而这个时候,挣扎往往是促使其快速下陷的运动,顺应养生规律很大程度上是唯一的出路。
那么,时令养生该顺应什么样的规律呢?天人相应。
人们经常爱说天时、地利、人和,可见,天时是我们首先要遵从的,这也是道家在谈到人和天地关系的时候,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④”的原因。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的生理变化规律与天地气机息息相关。
所以,在养生上,人的起卧休息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相适应,才能颐养天年。
古时候,人们把一天分为“十二时”。
将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按时钟计时来看,约在四点左右,此时,阳气从阴气中开始生发,到了太阳当空的时候,阳气就达到了最盛之时。
黄昏时反则阳气渐虚而阴气渐长,得夜之时则阴气最为隆盛。
相应地,人在阴阳之气转化的这个过程中,就应该顺应这样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
人们应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就应该就寝,让自身得到安卧于修养。
所以,我们说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样,说古人很辛苦,整天都在劳作。
在那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这其实更好的是在阐述古人的一种养生之道,说明正是通过这样的作息来保持阴阳运动平衡协调的作用。
所以,《黄帝内经》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一日而气外,平日而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③通过这句话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我们应该尽量按照一日中气的消长变化按时作息,这样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所以,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古人在日落之时要息,以减少活动使阳气收藏而保持抗邪的生理功能的活动。
昼夜阴阳消长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过程,最为明显的感觉是,一般大多数疾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往往一晚上都不得安宁,但在清晨的时候还能够安稳的睡一会儿,在白天还出去走走,晒晒太阳,而到了晚上反而就疼痛难忍。
《黄帝内经》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又说:“夫白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⑤许多疾病在清晨的时候有所减轻,在白天的时候比较稳定,而在傍晚的时候有所加重,而在整个夜间比较厉害,这是为什么呢?看看《黄帝内经》中的岐伯怎么回答的:“春天气生而万物萌动,夏天气长而万物繁茂,秋天气收而万物消损,冬气至藏而万物避匿,”就是一年中四季之气的变化规律。
而人体的正气是和此相应的。
如果把生命中的一天按照这个规律来分成四季的话,那么,清晨就好比是春季,中午好比是夏季,傍晚就好比是秋季,而半夜就好比是冬季。
清晨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就开始生发而且越来越旺盛,邪气开始减退,所以,病情看上去有所好转;而在中午的时候,人体正气旺盛而且充满全身,正气旺盛,邪气不生,所以,病人在中午时分病情就显得有所减轻而且较为稳定;到了傍晚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开始衰减,邪气开始张扬,所以到傍晚的时候,人的病情有所加重;而到夜间的时候,人体内的正气收敛于脏腑,好像是处于浓缩在各个“根据地”之中一样,此时是邪气流窜周身而作乱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的病情就表现得十分严重。
故《丹溪心法》曰:“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
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⑥可见饮食起居等均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才能真正地达到养生的目的。
由此可见,四季和把一天分为四个时间段来看,二者是相应的。
四季的阴阳消长,同样反映与人体生命的每一天,也正是如此,所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⑦”这里说的是个什么道理呢?那时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顺应四时变化,根据季节的不同特点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
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比如,每日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排大便,定时洗澡等。
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使人生机勃勃,精神饱满的工作、学习。
《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
⑧在生活中结合自己的情趣爱好,不仅是生活的丰富,还是一种生命的颐养。
这样,对人体健康长寿是大有益处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把握这些关键时刻是养生所要做的事情,一点一滴的累积储蓄,其实蕴含的是时令养生的大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