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名家论坛五周年特别奉献《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主要内容:1.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2.中医与日常生活3. 二时辰的养生(子 ~卯)4. 二时辰养生(辰 ~申)5. 二时辰养生(酉 ~亥)6. 二时辰养生(亥时)7.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上)8.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下)9.阴阳的本性10.四季养生 . 四气调神大论11.食物的意义12.食物的偏性13.四季养生(上)14.四季养生(下)15.不治已病治未病16.情志病17.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18.中医的要点(根据网上下载的视频录象整理)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曲教授先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语言文学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等。
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华医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不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讲“中医与传统文化”. “周易与中医学”. “道家思想研究”. “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还多次受邀在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主讲《黄帝内经》及养生智慧。
曲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内容广博,使听众于绵绵细语之中既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又能参悟大道至简.真切实用的养生智慧。
(视频搜索:“黄帝内经 01 曲黎敏”1-2 和3-14 集为63.4M 左右。
03 和15--17 集54M 左右。
18 集44.4M)xx 年11 月6 日星期四整理。
01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
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2.可以自我认知:(1)人身难得: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和自己内在脏腑的运转。
懂得了人体就懂得了人生的很多方面。
(2)真法难闻:黄帝和他的老师的一些对话。
(3)中国难生:作为中国人该感恩.自豪。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原文: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生命是一个过程)现在告诉大家,你看它都是很完整的,就是四个字,四个字的。
其实大家可能老觉得养生,说老师你一定要教我们很多的养生方法,我告诉你,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养生,比如说同样读这句话,你是吟诵下来的,你声音如果保持了一个抑扬顿挫的话,你本身就养气。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读《黄帝内经》,不要怕读不懂,前面不懂,后面都会有人给你解释。
那么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这第一段讲的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在讲生命是一个过程。
昔在,我稍微说一下这个昔字,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昔(象形字),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那么用英文来翻译就是longlonga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
那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看上去好像是在说黄帝,实际上真的是在说黄帝吗?难道我们每个人出生都不是神灵吗?那么生而神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神灵就告诉你,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那一方面。
比如我们想一个受精卵,然后在经过细胞分裂,然后再经过十月怀胎,他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实际上这不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人的生命都是生而神灵。
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
而且我现在告诉你,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的。
养生智慧所谓神灵大家看下面我举个老子的一句话,叫做什么呢?老子是最爱用小孩子来打比方的,老子最喜欢的几类人物,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少女。
那么他说小孩子说什么呢?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的小孩子连毒虫,比如说我们大家在生活当中都看到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狼可以把孩子抱回去,没听说过狼把大人抱回去,为什么?想没想过,为什么能去把小孩子抱回家去养一个狼孩出来,没说把你抱回去,为什么?因为什么呀,小孩子在老子的眼里,老子就解释,这是为什么,因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阳气特别足,肾精特别足的话,他就不懂得恐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1.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灵枢·经脉》人们在开始孕育生长的时候,先是来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之后便会生成脑髓。
2.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所谓的卫气,可以温养肌肉,使得皮肤充实,滋养腠理,掌管汗孔的正常开合。
3.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人身体的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所有的血气都通达到面部,进而注于所有的孔窍之中。
4.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黄帝内经·灵枢篇》喜乐过度则神气外散而体内不藏;忧愁过度则血气阻塞而不通;大怒不止则神志迷惑而难以治疗;恐惧过度则神气散失而体内无存。
5.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脉有一诀窍,那就是作为医生首先应心平气和。
6.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内经》肾的功能是主水,用于藏精,精气来自于先天之精气外,还需要其他的五脏后天之精的充养,因此五脏的精气充盈,肾脏的精气才会充盈外泄。
7.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黄帝内经》脾就如同朝中的谏议大夫,用来辅助君王,所有的计划,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8.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黄帝内经》太阳经脉来时,脉洪大且长;少阳经脉来时,脉律脉形变化多;阳明经脉来时,脉浮大而短。
9.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素问·生气通天论》身心清净,便能够保持阳气充足,因此肌肉皮肤十分紧密,即便有大风和病毒的侵扰,也不会受到什么伤害。
10.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智。
有智慧的人,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便能够注重自身的保养。
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感悟养生智慧

养生智慧
我个人认为养生,不仅仅要学 习养生知识,还是要学习养生智慧, 更要感悟养生之道。 因为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叫知 识。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叫智慧。 其实学习养生应该是学习养生 之道,从《黄帝内经》中参悟养生 智慧才是根本,而不仅仅是养生知 识。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因为越 简单的事物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而 且道就在我们的身边。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三)
▲ 不要急躁,更不要抱怨。求果不如注重因。好比 一个误区,犹如拜佛取经进入了小雷音寺,而非大雷 音寺。 ▲ 养生好比保养自己的爱车。你定时保养自己的爱 车,为什么没有时间养护自己身体。如学习养生之道, 不生气,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适量运动等等。 ▲ 其实聪明的你不妨可以做一个对比:你有时间, 有勇气,有精力和金钱去排队挂号、看病、抓药、煲 药、吃药。为什么没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坏习 惯,为什么没有时间每天锻炼身体去养生防病呢? ▲ 有时养生是一种舍得的哲学。因为有时有舍才有 得。如果舍去不睡觉打通宵麻雀、上网熬夜的坏习惯, 不会不收获健康。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扁鹊的故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到了魏国。魏文王接见了他,问道:“听闻 你家中有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但不知哪一位的医术最好 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医术最好,我二哥排第二,三兄弟中 我医术最差。” 魏王觉得奇怪:“那么为什么你会最出名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于病情发作之前就进行处理,使周 围的人疾病消弥于无形,外人无从知晓,所以只有我们家里面 的人才知道他的医术最高。而我二哥,在病情还十分轻微时, 就将疾病治愈,在他手上,疾病不能发展成大病、重病,所以 周围的乡亲都认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名声只限于本乡。只有 我,到了病情比较明显,或者比较重的时候,才知道病因,而 运用药物、针灸等方法治好重病、难治之症,大家都以为我的 医术高明,所以我的名声响遍数国。”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江苏省中医巡讲团 刘海燕 (2012)
为
什么是命运? 生命医学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中医的理论认为: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命运。 《黄帝内经》能告诉我们如何养生吗? 以圣王命名的书,帝王之业,大功德和大慈悲。 领悟人生,听闻真法,只有中国才有《黄帝内经》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借假修真的载体,是我们要蓄 之、养之的精品。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之交, 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 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 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 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 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 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 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 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 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病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什么是中医五脏? 中医五脏称为五藏,不等于西医的五脏。 形——物质基础(心、肝、脾、肺、肾) 中医五藏 气——经络运行,生命运动方式 神——形气足了以后的外现 西医五脏:心、肝、脾、肺、肾的解剖位置与功能 。
目
一、从医入道 ,道以医显
一、从医入道 ,道以医显
道以医显——医道是中华文化最集中的体现, 阴阳、五行、中庸等观念在医道中无处不 在…… 从医入道——掌握传统文化精髓的捷径, 大到天地宇宙,小到个体生命,天与人尽在此 中融合,象与数也不再虚无飘渺……
《黄帝内经》养生法

《黄帝内经》养生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
这些养生法不仅指导了人们在治病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健康,还深刻影响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黄帝内经》养生法,并解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阐述。
其核心思想是维持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当阴阳失调时,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因此,中医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调节阴阳平衡,保持人体的健康。
二、合理饮食,保持健康饮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黄帝内经》提出了合理饮食的原则,强调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适应的食物。
例如,在夏季选择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
其次,根据个体的体质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例如,体寒的人应该多吃温热的食物,如姜、辣椒等。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饮食的调理方法,如“朝食饱,午食七分饱,晚餐三分饱”。
这种饮食方式有利于消化,避免过度饱食对身体造成的负担。
三、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适当的运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不同种类的运动及其对身体的益处。
例如,《灵枢经》中提到了太极拳的运动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太极拳可以舒缓肌肉,增强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等。
此外,《素问》中还提到了医疗体操和气功等运动方式,这些运动可以调节气血,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四、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衡情绪的波动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黄帝内经》认为情绪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内心平衡,调节情绪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之一。
《素问》中提到了通过音乐、艺术和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态的稳定。
五、精神调养,提升生命品质精神调养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之一。
《黄帝内经》提出了“精神养生”的概念,认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可以提升生命的品质。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帝王命名的书。
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圣人为什么重医药所谓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就是能够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
如果又能够让别人听从自己,就可以由人而王。
天下即人身,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有一个和谐的机制。
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
《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假如肝火太盛,木(肝)生火(心),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
如果肾经不足典话,我们就思维就不够。
拿破仑有一句话: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中医的话是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即命运。
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中国文化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
2.可以认知自我生命活力:魄力精神意志胆识聪明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魄在中医里涉及到它是肺的神。
肺神,肺气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叫神。
力,涉及到肾,力量从肾来。
肺和肾都涉及到一个先天本能的问题,所以魄力关系到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
不可以向别人学魄力。
精神,在中医里,肾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指精;神是心的神明。
精神在中医里是心肾相交的能力。
胆,是主决断的。
胆识涉及的是胆气足不足。
意志,意是脾(精)的外现,心之所存谓之意。
脾主运化,脾精足不是记忆性的问题,而是关联性的问题。
关联性好,就是运化,就是头脑灵活的表现。
志是肾之神,肾主收藏。
意志是人体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
运化灵活,又能定住坚持,就是有意志力。
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
聪明与否,看肝肾能力。
学习《黄帝内经》,培养更多地向内观察我们人身的能力。
它是国学经典里边最为寂寞的一项。
向内看很痛苦也很难,所以自古圣贤皆寂寞。
西方是要认识自己,而中国文化是要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就是天和人的和谐,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就越接近至善。
黄帝内经养生 古代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古代养生智慧黄帝内经养生古代养生智慧,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黄帝内经养生古代养生智慧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黄帝内经养生形劳而不倦《黄帝内经》有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古代养生家认为,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
即所谓的“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若要养好“形与神”,须得协调好“动与静”。
“静”有助于培养元气,“动”能使元气更好地循环。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适时适度的饮食习惯、坚持有效的身体锻炼。
做好这些,能使精神饱满,从而让身体越活越年轻。
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的老人,往往比城市的老人更硬朗长寿。
这得益于乡村生活,让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身体经常劳作,就不至于轻易感到疲倦。
真气平和调顺,自然寿命绵长。
心安而不惧《黄帝内经》里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心态平和,不患得患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人体内的生理活动,就能始终按照自然规律去运行。
反观那些整天心事重重、活得战战兢兢的人,很少有能够长寿的。
中医养生之道,讲究的是“养心调神”。
这与《黄帝内经》中,“心安而不惧”的说法是一致的。
所谓心安者,在志为喜、在声为笑。
喜悦的心情和愉快的笑声,远胜过世间一切保养品。
佛说:万物唯心造,随所住处皆安乐。
内心安定、无有恐惧,因而能够自在洒脱。
古代养生智慧德全而不危《黄帝内经》有言:“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意思是,有些人之所以能活到百岁,动作灵活而不显得衰老,是因为道德修养的完备。
古人以“德”为立身之本。
孔子曰:“大德者,必得其寿。
”意思是说,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往往越活越年轻。
孔子这番“有德者寿”的说法,实际是蕴含着医理的。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养德,能够调理人的性情。
由内而外地维护人的元气,使人长寿。
所谓德全,概括起来有八个字:性善,仁礼,知足,忍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国学教育论文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地点: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
主讲人:徐平
整理:本刊编辑部
背景资料:《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中医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的源头活水。
其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承载了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又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同于西医,它还在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黄帝内经》是国学经典中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
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到西汉。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灵枢》《素问》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等。
理想的健康人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肌体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还应当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满状态。
《黄帝内经》中描述理想的健康人应该是合天时、合人事、惜精养神的,即:
1、合天时指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2、合人事指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3、惜精养神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每天都在忙碌做事的人难成大气,唯有善于思考、懂得劳逸结合的人才是最具智慧的人。
休息即为放下,表面看好像无所作为,然而真正放下才能够五毒不侵、成就大事。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商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选择了乐观对待,将其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平和心态,每天与癌细胞进行对话,与癌细胞和平相处,病情得到稳定并基本治愈。
只有一个人毫无心理压力,彻底放下、合理休息,才能够变得无比强大,才可能击败病魔、重获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医疗条件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
这就需要个人对生命进行把控,只有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谈到健康层次,《黄帝内经》讲“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根据现代寿命计算标准100-120 岁是人的自然寿命,而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仅为82-83 岁,刚刚达到下寿标准。
“道法自然,生生大德”,按照天时规律、自然法则进行养生才能长寿。
广西一村多长寿老人,据采访调查,按时饮食、粗茶淡饭、素食为主、思想简单、知足常乐是其长寿秘诀。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有三,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1、未“病”先防:发现早期的疾病征兆,提前预警。
2、既“病”防变:已经出现病症后,积极治疗调理,防止进一步恶化。
3、愈后防“复”:疾病治愈后,注重日常基础保健,使病不再复发。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又称次健康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阳性指标,无器质性病变。
更确切地说亚健康主要指疾病的起始阶段、疾病的早期阶段。
疾病一天天地走近,而人类没有知觉,不曾察觉疾病的到来。
身体的不适必有问题,要及时进行调节,不能完全依赖于医生的诊断结果。
另外现代社会过劳死现象突出,2010 年8月23 日神州数码原CFO 贺军因突发急性心肌梗塞救治无效逝世,年仅49 岁。
2011 年7 月2日凤凰网原总编辑、百视通原COO 吴征游泳时突发心梗,抢救无效病逝,年仅39 岁。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调精神压力、起居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等都是导致身体亚健康的因素。
天人相应养生观
人生于天地之间,应当具有共生意识,不能肆意的破坏环境,应当具有人与天合一、身与土不二的共生观念。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以人身体中的五脏为中心,不同脏器之间存在联系:肝胆、脾胃、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肾与膀胱,而五脏又与外部世界相互关联。
《黄帝内经》中的“四时调神,养生之道”: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四时养生的精髓即为:把握当前,弥补上一季的遗憾并为下一季做准备。
养生小妙方
补钙妙方:食用骨汤、豆类等补钙食物。
护肾妙方:下午五到七点需安静、止语,尽量避免过多应酬。
减肥妙方:赤豆、薏米仁磨成浆,早餐时食用可达到很好的减肥效果(注:赤豆、薏米仁磨浆可减肥;赤豆、薏米仁煮水可怯湿)。
通便妙方:直接食用蜂蜜(不必喝蜂蜜水,否则过多的水会造成蜂蜜营养成分流失)。
老人精枯便秘:芝麻、核桃仁加少许盐可治疗便秘。
食用鸡蛋妙方:不剥壳的白水煮蛋最好,营养成分容易吸收。
晨起喝水妙方:早上起床后尽量喝白开水,而非盐水、蜂蜜水等。
运动养生妙方: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习练时应注意配合呼吸。
治疗失眠妙方:要注意睡眠时间;睡前食用适量大枣(年轻人适合吃红枣,年长人适合吃黑枣);温水泡脚(选用天然盐泡脚,水温不宜过高,泡脚时按摩使脚放松)。
增加抗氧化性妙方:吃30~50粒黑加仑葡萄干(抗氧化环节可排掉身
体内部的有害物质,葡萄皮、葡萄籽抗氧化性最强。
注:糖尿病人慎用)。
缓解更年期症状妙方:适量食用鹰嘴豆(注:子宫内膜增厚者慎食过多豆类)。
支撑生命的三种气
支撑生命的气有三种:
自然清气——气:生命与外部世界(此自然清气是人类呼吸的气,自然清气需要注意环保问题)。
辟谷可调节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辟谷之时营养来自于食气,吸收日精、月精(注:60岁以上避免采用此法)。
先天之气——炁:生命与父母(“炁”从“无”中来,是先天而来、与生俱来的,新的生命在孕育,从无到有,如果没有“炁”,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哪怕试管婴儿也需要精子卵子。
先天之气不需要呼吸得来,它来自于母体的供养给予,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婴儿呼吸第一口空气、吃第一口奶、喝第一口水都各不相同,因人而异)。
后天之气——氣:生命与水谷(吃有生命的东西,完整的东西,如米、水果、鸡蛋等,这些食物具有生发性,特别是含有胚芽的糙米,生发性最强,但食用前应先浸泡去掉有害元素——砷。
注:特别疲惫时可优先选择食用水果)。
人的活动要符合天时,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例如:25 岁是女性最佳生育时期;更年期的男性、女性要注意脑梗、心梗等疾病。
五脏调和,百病全消
《黄帝内经》素问篇记载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对人的身体极为重要,具有多种功能:
1.卫外:抵御外邪(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2.推动:运化,生成,输布。
3.气化:气机运行变化。
4.温煦:阳强则寿,阳衰则夭。
人体四肢冰凉是阳气不足的表现,阳气可以保命,十分重要。
四肢冰凉者可以服食适量红参。
野山参、白参补气力量最强,特别是野山参必要时可以用来救命;适量生晒参则可以用于平时补气。
徐教授结合自身养生经验,推荐同修在冬至时服食人参、枸杞、山药等食物。
增加阳气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灸法升阳:上古长寿之人“彭祖”有“彭祖炼脐法”,即将槐树叶置于秘制药丸下,每年中秋时节灸于肚脐处,一岁一丸,两岁两丸……以此类推。
2.运动升阳:体育锻炼,调动身体中阳气。
3.喜善升阳:人常存善心、知足常乐都可以增补阳气。
人的体质可分为九种: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需要按照自身的体质特点进行养生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