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则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四季养生的原则。
四季养生是指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生理变化,采取相应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法,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原则。
一、春季养生1.注意调节情绪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复苏,人体也处于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中。
这时候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愉悦心情,避免过度忧虑和抑郁。
2.宜清淡饮食春天气温逐渐升高,人体代谢加快,胃肠功能也会有所增强。
因此,春季应该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易消化的食物。
3.适当运动春天气候宜人,适合户外运动。
可以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缓和性运动。
4.保护肝脏春季是肝脏的养生时节,应该注意保护肝脏。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清肝明目作用的食物,如菠菜、芹菜、西红柿等。
二、夏季养生1.避免暴饮暴食夏季气温高,人体代谢加快,容易出现口渴、食欲不振等情况。
但是要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夏季白天长夜短,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早睡早起,避免在午休时间睡过头。
3.适当运动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中暑等情况。
因此,在进行户外运动时要注意防晒和补水,并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运动。
4.保护心脏夏季是心脏的养生时节,应该注意保护心脏。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的食物,如绿茶、海带、紫菜等。
三、秋季养生1.调节情绪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
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稳。
2.宜多食用温性食物秋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代谢减缓。
因此,应该多吃一些温性食物,如姜、葱、蒜等。
3.适当运动秋季气候宜人,适合户外运动。
可以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缓和性运动。
4.保护肺部秋季是肺部的养生时节,应该注意保护肺部。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如梨、苹果、百合等。
四、冬季养生1.避免过度劳累冬季气温较低,人体代谢减缓。
因此,在冬季要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2.宜多食用温热食物冬季气温较低,应该多吃一些温热食物。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人们顺应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进行养生调节,就能未病先防、健康长寿,反之则会患病夭折。
那么四季怎么养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希望对你有用!四季养生原文及释文[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意思是春天和夏天要保养阳气,秋天和冬天要保养阴气。
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春生和夏长阶段,人们需要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发和万物的繁茂,着重养肝和心。
另外,长夏时节的高温高湿也需要人们着重养脾。
到了秋冬时节,万物结实、继而肃杀、终至闭藏,此时以阴气为主政,人体也应适应自然以潜藏阳气、顾护阴精。
具体来说,秋收时需要保护阴气,着重养肺;冬藏时则要着重养肾。
不过,“春夏养阳”也需要考虑顾护阴液,“秋冬养阴”也需要考虑巩固阳气。
这是为了保持阴阳的平衡,避免过于偏胜而引起健康问题。
总的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季节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圣经,它说的是医道,主张人要顺应自然规律,依自然之道修养生机,治身体于未病。
人要顺应气候的变化,做这个季节该做的养生保健,才能健康。
如果不注意平时的养生,到时候就会发病,而这些病不是当时发生的,而是以前积攒的。
所以中医讲究的是自己的病自己负责,身体的好坏与你平时的生活习惯有关。
《黄帝内经》注重四季养生,主张“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下面分别道来:一、春季如何养生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如果冬季未藏好,此刻会生病。
在春季要按时睡,早起,放松自我,缓行于庭院,使得的精气慢慢升起来。
春天不要压抑自己,拂逆它就会伤肝,到夏季就会寒变。
春季要多吃五谷,豆子,它们是种子,主生发。
比如五豆粥;吃春饼,各种蔬菜卷在饼子里,新鲜的蔬菜也是生发。
但一定吃应季节的不吃反季节的。
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人体也是这样,在春季生发。
这时有旧疾的人特别容易复发旧病,这是人体的本能,希望借春天的生机来冲击身体里的病灶,把病邪赶出体内。
我们如果顺应这个天机,合理的调养就会治好旧病。
春天属性为木,在人体就是肝经,如果未得到充分的生发,到夏季心火就会不旺,供生长的东西就会不足。
人体的生发主要靠的是肝气。
春季肝气特别旺,过旺就会打破身体其他藏腑的功能,肝气又不能压抑,就要合理的转化和排泄它,称为舒肝理气。
肝气要靠胆经来排泄,肝胆二经互为表里的。
所以在春天常常有人口苦、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肋痛,臀部和大腿外侧疼痛,这些都是胆经堵塞,排泄不利的表现。
口苦可以吃小柴胡丸或冲剂;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肋痛可服加味逍遥丸;臀部和大腿外侧疼痛,可选平肝舒络丸。
平时每天由上到下敲打大腿外侧沿裤缝的这条胆经,左右对称两条,促进胆经的畅通和机能,并可减肥。
春季人体阳气向外散发,皮肤舒张开,风寒特别容易入侵,这时有人易犯咳喘症。
外有风寒、内有肝火相逼,对肺脏来说叫“木火刑金”,咳嗽不止。
这时要泄肝火。
敲打胆经、三焦经通肝气;对心包经进行刮痧活肝血;对背部刮痧去寒气。
《黄帝内经》 四季养生概述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概述《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的养生方法。
一、春三月《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解释: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充满生机,此时养生应该注重保护这种生机。
建议:应该夜卧早起,多到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饮食上多吃一些具有生发阳气作用的食物,如韭菜、香椿等。
二、夏三月《黄帝内经》:“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解释:夏季是自然界万物茂盛的季节,此时养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促进身体新陈代谢。
建议:夜卧早起,应该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同时,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食物,如绿豆汤、荷叶粥等。
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身体干爽和健康状态。
三、秋三月《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解释:秋季是自然界万物成熟的季节,此时养生应该注重收敛、滋润。
建议:早卧早起,饮食上应该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莲子等。
同时,避免过度贪凉而暴食冷饮。
四、冬三月《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解释:冬季是自然界万物休眠的季节,此时养生应该注重收藏、补阳。
建议:冬季应该早卧晚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饮食上应该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等。
《黄帝内经》——谈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谈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早有记载。
“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
当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纳,缓气徐行,养乎阳道,以资志意也。
”就是说,春天多风,专袭头项。
懒惰,不运动则会阴郁,阳不能生发。
所以人应该早起,散步,深吸浅呼。
松散衣发,散步以养阳气。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华实。
早卧早起,迎日缓行,清心养神,使华毓秀,浊滞清宣,通乎腠理也。
”夏天所湿,多病胸肋,湿热生痰。
积郁胸肋。
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是天地交化,阴阳各半的时候。
万物茂盛。
本应早睡早起,迎着朝阳散布,清心养神,让刚刚挂上的果实更加漂亮俊美。
这时正是浊音下降,清阳上升的时候。
你若违背,自身的小宇宙就会阴阳失调。
阴不能降,阳不能升。
所以就会郁积中焦。
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出汗,让毛孔皮肤通透。
不要整日呆在空调房里。
“秋者,风气大动。
地气显明。
早卧早起,与鸡同兴。
平心静气,内守神思,静立庭外,以缓秋刑。
”我们都知道,古时处决死囚,都是在秋后。
因为古人比较讲究顺应自然。
秋天,尤其是秋后,正是肃杀之气正重的时候。
这时候杀人也算是顺应天意嘛。
秋风凛冽,阳气难收而阴气显盛。
这时夏季的暑湿未散,又有燥风来袭。
风客邪于肺,肩背就容易受病。
要想避免,就要和鸡一样的作息。
心平气和,不能乱发脾气。
这样才能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
“冬者,万物闭藏,水冰地坼。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伏匿,内守勿离,去寒就温,缓步于庭,动无劳骨,勿泄乎阳。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要冬眠。
因为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
我们这时候尤其要注意。
身体和心神都不要太过劳累。
早睡,晚起。
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后再散布运动。
运动也不能过量,以身上微热不出汗为宜。
应为冬季大汗,无异于泄了阳气。
以上是四季养生的要领。
结合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更能让人活得健康。
有句话说: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针,秋天的拔罐儿,冬天的排打。
四季合乎疾病安来?这也符合了四季的规律。
春天初暖。
需要传统的艾灸来驱除一冬的寒邪。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重要经典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其中,黄帝内经提出了四季养生的口诀,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个口诀是指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达到保健和健康的目的。
春夏养阳春夏季节阳气旺盛,是阳气充盛、阴气相对较少的时候。
因此,春夏养生的重点是养阳。
以下是春夏养阳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1. 保持情绪稳定春夏之季,阳气充足,人体精神状态也相对较好。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稳定是很重要的。
可以通过参与户外活动、太极拳等运动,或是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来保持情绪的平衡。
2. 多晒太阳春夏季节阳光充足,人体可以充分吸收太阳的阳光和热量,促进新陈代谢。
每天早晨和傍晚的阳光对人体特别有益,可以适当晒太阳,以增加体内阳气的生长。
3. 饮食调理春夏季节,应多食用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山药、龙眼、木瓜等,以增加体内的阳气。
同时,还要注重饮食的清淡,不要过食辛辣、油腻等食物,以免过度增加阳气。
4. 适度运动春夏季节气温适宜,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锻炼肌肉和骨骼。
可以选择慢跑、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每日坚持适度运动,有助于保持阳气的生长和身体的健康。
秋冬养阴秋冬季节阳气渐衰,而阴气逐渐盛长。
此时需要注意调理身体,养阴气。
以下是秋冬养阴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1. 着重休息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对较慢,需要更多的休息来保持健康。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晚上尽量早点入睡,白天可以适当休息。
2. 注意保暖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容易导致人体阳气流失。
因此,要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受凉。
可以多穿一些衣物,特别是保暖性较好的材质,如羊毛、棉衣等。
3. 调节饮食秋冬季节可以多食用具有滋阴性质的食物,如黑芝麻、莲子、枸杞等,以补益阴气。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清淡,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等食物,以免过度增加阳气。
4. 适度运动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体力消耗相对较大,需要适度运动来增强体质。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四季养生篇根据《黄帝内经》的原理,四季养生法是遵循自然规律,以阴阳平衡为原则,以五行养生法为基础,结合脏腑经络的特点,调整饮食起居,增强脏腑功能,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生”,即养肝。
春季阳气外泄,肝气旺,易损伤肝阴,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
饮食方面,多吃绿色蔬菜、野菜等清淡食物,少吃油腻食物,适当增加运动量。
夏季养生:夏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长”,即养心。
夏季心阳过旺,易损伤心阴,应避免暴晒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和。
饮食方面,多吃红色食物如西红柿、红辣椒等,以养心。
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丝瓜等清热泻火。
秋季养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收”,即养肺。
秋季肺气旺,易损伤肺阴,应避免过度运动和情绪激动,保持心情愉悦。
饮食方面,多吃白色食物如萝卜、白菜、豆腐等以养肺。
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柠檬、柚子等以敛阴。
冬季养生: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藏”,即养肾。
冬季阳气内藏,易损伤阳气,应避免过度节食和房事过度,保持心情平静。
饮食方面,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米等以养肾。
适当吃些热性食品如姜、葱、蒜等以驱寒。
同时注意保暖,特别是脚和背部保暖,以免寒邪侵入。
总之,《黄帝内经》认为四季养生应根据季节的特点和阴阳的变化来调整饮食起居和情志状态,以保持阴阳平衡和身体健康。
同时要注意五行养生法和脏腑经络的特点相结合,全面调理身体。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顺应自然、适度的原则,反对过度劳累和逆时而为,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养生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谈四季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不和,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天的解释:
冬天的三个月,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潜藏了,阳气潜藏于内。
自然界呈现的是水结冰、地被冻裂的萧杀寒冷之景。
冬天阴寒之气盛行,所以人体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扰乱阳气,尽量使阳气潜藏。
冬天天气阴寒,所以生活上应该早卧早起,确实要“日入而息,日出而作”。
“必待日光”,不是作,是起床,避寒,意思就在于躲避冬天的寒凉。
同时要跟自然界一样,把情志保持像潜伏、藏匿起来那样。
若有私意,好像自己有什么事不愿意泄露,就是保持好的情绪,好像自己有什么好事不告诉人一样。
若有己得,要保持一种好像自己有所得、有所心得、有所成就,那样一种心态。
(冬季自然的阳光少,天气寒冷,人多半是少外出的因此不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容易得病的。
)同时生活上要注意,去寒就温,不要冒触风寒,要注意保暖。
不要无缘无故的泄露皮肤,不穿好衣服将皮肤暴露在外,受风寒侵袭,使人体的阳气反复受到夺失。
这就是符合冬天气候的养生的道理,冬气就是闭藏,所以人阳气也应该闭藏,这就是养藏的规律。
肾与冬气相应,违背了养藏的规律就会伤肾。
等到了春天肾气没能养好,由于肝少阳之气不能生,所以肝脏也不能受到滋养,因此春天发展为痿厥之病。
“痿”是痿软无力,(肝失其养,筋无力。
)“厥”是手足凉或是手足热。
冬天因藏而不藏,所以春天当生而不能生。
阳气就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
冬天,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潜藏了,阳气潜藏于内,所以用闭藏一词,来形容冬三月的气象。
水结冰,地被冻裂,滴水成冰,土地被冻裂了,所以水冰地坼,自然界是这样一种现象了,这么寒冷,阴寒之气这样盛,所以人体要注意活动的时候,不要扰乱阳气,尽量使阳气潜藏,叫无扰乎阳,不要扰动阳气。
生活规律上要注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可是古时候的生活了,那么阴寒那么寒冷的天气,应该早卧早起,确实要“日入而息,日出而作”,必待日光,不是作,是起床,避寒,意思就在于躲避这种寒凉,古时候的气候一个是比现在要冷得多,这是气象学家研究的结果,再一个,古时候人们的那个保温水平远不如现在。
从养生角度讲,避免寒冷还是很重要的。
同时在情志上,要使志使自己的意志,精神意志,要若
伏若匿,就要藏匿下来,就好像潜伏、好像藏匿下来一样。
跟自然界的气象是一样的,自然界的动植物到冬天都是这种现象,你看这树,北方的树,寒冷冬季,除了针叶树之外,大都没有叶子了,那真潜藏下来了,看它生命就像停止一样,当然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停止,所以人的情志也要若伏若匿,把情志都藏匿,好像藏匿起来那样,若有私意,好像自己有什么私事不愿意泄露,那是什么呢,还要觉得自己情绪很好,不是说我什么都不想了,结果闹的心里很别扭、很抑郁,他若有私意,好像我自己有了好事不告诉你。
若己有得,要保持一种好像自己有所得、有所心得、有所成就,那样一种心态。
其实,在阴寒季节,这种心态可是很难做的,所以要求要注意这种心态的修养。
冬季的自然阳光就少,天气又寒冷,人们多半都躲在房间里边,这时候如果再不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也很容易得病。
现代研究证明说是光线差、光线暗,特别是到极地,黑天那几个月,没有太阳那几个月,人们抑郁症发作的就越多,所以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越要保持自己的心态,这是自己保持的问题。
当然我们现在电源充足,那光线开的足足的,可以,但毕竟多数情况下,光线到冬天相对就弱了。
所以呢,我是从光线上来讲,其实自然界来讲是阳气潜藏于内的问题,所以人阳气也潜藏于内,阳气潜藏于内,还要注意情绪的调养,调养什么,若己有得、若有私意、使志若伏若匿,这样使得情绪上平静。
要注意,去寒就温,不要冒触风寒,要注意保暖。
无泄皮肤,没有无缘无故的泄露皮肤,所谓不穿好衣服暴露在外,受风寒侵袭。
使气亟夺,是人体的阳气反复受到夺失,亟(qi四声)就是频,不停的,反复的丢掉、反复的丢失阳气,因为皮肤泄露了,风寒侵袭,阳气很容易丢失。
此冬气之应,这个养生的道理,是符合冬气的这种现象。
与冬气相应,冬气是什么?冬气就是闭藏,人阳气也应该闭藏。
养藏之道也,这是养藏的规律。
逆之则伤肾,肾与冬气相应,逆之则伤肾。
伤肾之后,春天可以发为痿厥,痿厥之病,也就是说到春天肾气没能养好,春天,肝少阳之气不能生,肝脏也不能受到滋养,所以春天发为痿厥之病,痿是痿软无力,肝失其养,筋无力,厥,是手足凉或是手足热,在内经里,这个厥在这里是指手足凉或手足热。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属于下焦之病,肾病或者是肝之病。
肾阴虚则手足热,肾阳虚则手足凉。
所以冬天养生不当的话,春天可以发生痿厥之病。
因此又说是奉生者少春天当然不能生了,那是因为冬天因藏而不藏,所以春天当生而不能生。
四季,除了本季养生不当会生病之外,还会影响到下一个季节。
因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相互关联的。
根据每一季节的气象来定出一个形容词,叫做发陈蕃秀容平闭藏。
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升降的特点来调节自己的养生方法和规律。
王洪图-黄帝内经
/playlist/id1127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