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知识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一年有十二月之分,一天也有十二时辰之分。

养生,不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还要符合一日十二时辰的规律。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十二时辰养生法1.子时 (23:00-1:00) 胆经旺子时前入睡,晨醒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2.丑时 (1:00-3:00) 肝经旺丑时不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易躁怒,易生肝病;胆的排毒,亦同。

3.寅时 (3:00-5:00) 肺经旺心脏病患者此时最易发病。

寅旪醒来睡不着,多为气血不足;肺的排毒。

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Medicine,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4.卯时 (5:00-7:00) 大肠经旺卯时排便是对大肠最好的照顾。

空腹喝水,有利于晨便;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5.辰时 (7:00-9:00) 胃经旺辰时胃部吸收能力増强,此时应吃早餐,吸收好,且不易胖;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6.巳时 (9:00-11:00) 脾经旺巳时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最佳时间。

应适量喝水、适度运动7.午时 (11:00-13:00)心经旺午时人体气血最旺,不宜做剧烈运动,应小憩,宜于养心8.未时 (13:00-15:00)小肠经旺未时锻炼小肠经,有利于吸收营养9.申时 (15:00-17:00)膀胱经旺申时学习效率高。

多喝水,多吃水果,有利排泄,泻火排毒10.酉时 (17:00-19:00)肾经旺酉时发低热是肾气大伤,肾阳虚者此时补肾阳最有效11.戌时 (19:00-21:00)心包经旺戌时进餐不宜过油腻过饱。

心脏病患者宜揉心包经,可保护心脏12.亥时 (21:00-23:00)三焦经旺亥时睡觉是最好的进补,此时睡眠,百脉得以休养生息;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

作为一部非常重要的养生经典,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秘诀,这些秘诀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养生之道。

一、养生要找准本源黄帝内经中最为基础的养生秘诀,是找到身体健康的根本所在。

黄帝内经中说道:“天之所生也,品物分也,为人父母也。

地之所生也,金石草木之类也。

人者,天地之大也,与万物同体,而又为天地之宗。

”这个意思是说,人是天地之间的衔接点,是万物之灵,任何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都必须与天地紧密相连。

因此,养生的第一步便是找准身体健康的根源。

二、多喝温水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多喝温水的重要性,指出了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喝足够的水,不能让身体因为缺水而出现问题。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多喝温水更是必不可少。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朝食温,夕食凉”的饮食观念,即早餐尽量吃些温性的食物,晚餐则应以凉性的食物为主,以此保持身体平衡,防止体内湿热的产生。

三、运动加强体质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运动的必要性。

按照黄帝内经的要求,人们是应该通过运动来加强体质的。

这有助于促进身体排出毒素,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内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加健康。

四、为发现疾病保持警惕黄帝内经中还特别强调了要保持警惕,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

尽管人们努力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还是时常会来临,身体也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

黄帝内经建议人们应该注意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及时治疗,预防和防止疾病的发生。

五、食物调节身体健康黄帝内经中还介绍了食物在养生过程中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提到,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以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食物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选择健康的食物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六、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使用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的方法。

当身体出现了不同的健康问题时,建议使用天然草药,以治疗和缓解身体病痛,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的小病症,如感冒,便秘等,黄帝内经中的多种草药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摘要】本文从养生的含义、思想、法则三个方面介绍了《内经》养生的理论与认识。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3-021 养生的含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在《黄帝内经》里,则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与《灵枢?本神》两处;其在古代又有摄生、道生、卫生等称。

1.1 养:保养、护养、调养养生之“养”,当指保养、护养、调养。

所谓保,即保护、保卫;护,即护卫、护理;调,调节、调理;而“养”者,本有供给、饲养、扶植等义。

显而易见,非指治疗,而是一种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和行为。

正如《灵枢?本神》所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2 生:生命、生存、生活养生之“生”,一般皆谓生命而言。

其实,生命产生之后,就是如何生存,即让生命度过百年,《内经》称之谓“天年”;而在百年之内,亦非苟延残喘,应是健康快乐。

因此,“生”之义,当指让生命的活力更旺、生存的时间更长、生活的质量更高。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即是此义。

2 养生的思想所谓养生的思想,乃指《黄帝内经》在养生认识上的一种观念或理念。

其最突出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2.1 以人为本:“莫贵于人”生命是唯一的、短暂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性最灵。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因此,《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生命、提高质量、延长寿限。

所谓“德全不危”、“殁世不殆”、“长有天命”等诸多论述,皆是此义。

2.2 利用规律,实现养生自然规律,客观存在。

《黄帝内经》认为在自然界里,天体日月的运行、白昼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的更迭、风寒暑湿燥的变化、生长化收藏的发生,以及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各自皆有着固有的客观规律,即所谓的“天地之道”。

客观规律,可以利用。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黄帝内经》认为人应当“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

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人类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

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

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农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保养生发之气。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

风邪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

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且病变复杂。

如遇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即为显例。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风尚L i f e styleSTRAIT SISTER56法于阴阳法于阴阳,就是要顺应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适于生存的环境,享受人类的自然寿命。

《黄帝内经》中同此观点的还有“天人相应”,是说人必须要了解四时的变化,适应四时阴阳的兴衰消长,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春三月,万物欣欣向荣,人需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多多愉悦身心,体验勃勃的生机带给自己的精神快乐。

这即“养生之道”。

夏三月,万物隆盛,人则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应夏日洋溢充盈的阳气,才能精神焕发。

这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月,万物丰收兴隆,气候上清爽静肃,阳气收敛,那么这时人就需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如此,阳气可以向体内聚拢,少受到肃杀之气的侵害,精神方可安宁。

这便是“养收之道”。

冬三月,天寒地冻,阳气闭藏,唯有“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才能够避免阴寒之气的侵害。

这就是“养藏之道”。

食饮有节“食饮有节”就是要有合理的膳食习惯。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食疗应该如何开展的原则性描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里所提出的饮食结构是十分合理的,有主食,有副食,谷肉果菜的均衡摄入,实际上就是饮食有节的第一层要求。

第二层要求,则是不可以不节制,也莫要过分节制。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的饮食过度而导致肠胃超负荷,影响消化。

反过来说,有些女孩子过分追求纤细窈窕,挑食、偏食和不当减肥的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这同样不符合老祖宗的食疗观。

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既不要吃得太饱,也不可过分饥饿。

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就是作息有规律。

曾国藩为官处世之所以能够影响后人,和他起居有常有莫大关系。

曾的祖父对于家里人的作息要求很严格,每天必须早起床,但是曾国藩起不来。

为此他想了个办法:在睡觉的房间放一个铜盆,上面用绳子悬着一个秤砣。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其内容涵盖了广泛的养生知识。

养生是指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平衡,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一种方式。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养生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饮食调养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正确的饮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一些养生饮食的原则。

首先,应遵循五味调和的原则,即酸、苦、甘、咸、辣五种味道要搭配合理,不偏食某一种味道。

其次,应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季节的变化来选择食物,如夏季适宜清淡食物,而冬季则适宜补充热量较高的食物。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饮食禁忌,如忌暴饮暴食、忌偏食等。

二、运动养生适度的运动对于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推崇养生的一种方式就是运动。

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等。

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坚持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三、情志调养情志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强调了情志调养的重要性。

人们在面对各种情绪时,应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困扰。

此外,也可以通过音乐、读书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身心的平衡。

四、生活作息规律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一些养生的原则。

首先,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充分休息对于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至关重要。

其次,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生活环境的整洁和舒适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应保持室内的通风、清洁和充足的阳光照射。

五、药物调养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了药物调养的方法,即通过一些中草药的使用来调节身体的平衡。

然而,药物调养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六、穴位保健按摩穴位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方式。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穴位的保健作用,如太冲穴、摩砂穴等。

按摩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疲劳,达到养生的效果。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文化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文化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文化01《黄帝内经》对健康的认识人们常说:健康是“金”,是事业的前提,生命的基础;健康是“乐”,没有健康,就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健康是“财”,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健康是“福”,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大权利,能充分享受这一权利就是最大的幸福;健康是“寿”,只有身体健康,生活愉快,才能尽享“天年”,“长有天命”。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曾说过:“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人们对心身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都必须以自身健康为前提。

没有健康的心身,一切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

”那么,什么才是健康?关于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上无病,还表现在心理上的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世界卫生组织在总结初级卫生保健的经验时指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全球永恒的目标,到了21世纪,我们仍要不断提高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水平。

”21世纪人类健康的标准是:要有一颗有力的心脏;要有一个聪慧的头脑;要有一付强健的体魄;要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和有序的生活。

其实,对于健康的理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生动的记述。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中说:“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内经》在此提出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

所谓“血和”、“卫气和”就是指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就是指精神情志活动正常,心理平和;“寒温和”就是指机体对外界气候环境适应性强,生活起居有常,食饮有节。

所谓“人之常平”,就是指人体处于健康无病的状况。

从这里,我们可领悟到《内经》对于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三条:一是人体功能活动正常,具体表现在血气运行和畅,筋骨强健,关节灵活,皮腠致密,外邪不易侵犯,即“气血和”;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具体表现在心理平和,情绪稳定,五脏六腑协调,不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即“心身和”;三是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应性的调节,具体表现在生活起居有常,食饮有节,脏腑功能活动正常,饮食能正常消化吸收,没有因气候变化而表现出关节疼痛、周身不适,或饮食不节、寒温不调而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等病证,此即“寒温和”,也可以说是“天人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养生黄帝内经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养生黄帝内经养生知识,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黄帝内经养生黄帝内经养生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黄帝内经养生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意思是说,对一切有可能引发疾病或破坏健康的因素都要采取措施进行对抗和排除和避免,一般来说,人体的疾病,大部分是因为外在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生命规律紊乱所产生的。

所以,采取避免接触疾病的感染源,对一切致病致灾的因素都要采取围追堵截和未病先防的措施。

2.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保持一颗平淡的心,并能守住真气。

恬淡虚无讲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的心态。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其实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更多的则是身不由己,也难怪人们难以达到恬淡虚无的心境。

这是一种“心若冰清,天塌不惊”的达观,也是一种“和光同尘,与世无争”的态度,我们只能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接近
这种境界。

3.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人体的精气神内守,以及心理筑起抵抗外邪的城墙,疾病也就难以接近人体。

“精神内守”不单纯是人体内的精气神在体内保卫身体,还包含了让心灵变得坚强起来。

而下面的“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是对精神内守的补充。

只要我们能够不被外在的病邪和灾难所累,精神内守不仅是疗伤良药,还是心灵鸡汤。

4.志闲而少欲
胸中装有治国安天下的锦囊妙计,却闲情逸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没有不良的野心和欲望。

就像诸葛孔明当年,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黄帝内经养生知识
5.心安而不惧
心境宁静和平安,具有君子的风范,具有慎独的品性。

无论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还是在曲径通幽处,都能行得正、走得稳。

无论是
处在多么动乱的年代,还是处在和谐的日子,心中总是保持安宁。

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恐惧,这样才能使心态达到真人的心境。

6.形劳而不倦
每天都要进行劳作,但不能超过人体耐受的程度,要劳逸结合。

劳动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自我实现,更是为了社会的前进。

劳动最有滋味,并不是一句空谈,要是每天都无所事事,岂不是很无聊?但是劳动不能超出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每次劳动都要以身体不困倦为度。

如果困倦了、疲劳了,就要休息休息、锻炼锻炼。

7.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保持着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能够让不违背道德、不违背侠义的欲望和理想实现。

做人要有正气,要有骨气,要有魄力,要有魅力,驾驭心中的欲望之火,合理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8.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食用没有腐烂、没有霉变的食物,穿着自己喜欢并不奢侈的服饰,并喜欢与传承传统习俗,没有高下、没有尊卑的世道。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一般,这样就会自然而然的把身心融
入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保持高度的一致和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这么简单的一段话就把“不生病”的秘诀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是这有关“不生病”的八条原则,要真正践行下去,也并非易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