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
秦汉时期高中历史知识点

秦汉时期高中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涵盖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两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秦汉时期的三个知识点。
1. 一统天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了统一的朝代。
它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和政治改革,将当时分散的七国统一了起来。
秦朝还开始兴修大运河,加强交通运输,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统一法律,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更加有序和稳定。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统治模式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
汉武帝时期,政治体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并灭掉了多个少数民族国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领土。
这一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统一为中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 科技发展秦汉时期,中国的科技也有着显著的发展。
秦始皇在位期间,兴修了八条长城,巨大的工程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同时也鼓励了技术创新。
在医学方面,汉武帝时期的华佗和张仲景等人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医疗术使得许多居民受益。
在其他方面,汉朝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在艺术方面,汉代陶器、木器和铜器的制作技术表现出惊人的水平,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工艺精湛程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此外,在文字方面,汉代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传播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 经济繁荣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也经历了繁荣期。
秦朝制定的统一法律,建立的交通路线以及中央集权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因为统一的货币和行政系统,全国间的贸易也变得更加顺畅。
汉朝通过大规模的国际贸易,构建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这些交易路线不仅连接了中国与欧洲和印度,也为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平台。
总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这个时期的了解,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理解这个伟大的国家。
历史秦汉时期知识梳理

主题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序坐标国际视角中国世界阶段特征(1)政治: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史称“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确立察举制(2)经济:汉武帝时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3)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传入;道教产生(4)民族关系:秦始皇征服岭南,夺取河套地区;汉武帝北击匈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欧洲: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霸主→罗马帝国建立→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内湖;基督教兴起中外联系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亚欧大陆的经济、文化桥梁;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并发展起来考点梳理秦汉文明(前221-220年)的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
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
考点 1 秦始皇秦统一中国课标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秦始皇秦统一中国秦始皇简介姓嬴名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首创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被誉为千古一帝评价功绩:(1)完成统一:顺应历史潮流,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制度、措施创新: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开疆拓土:通过统一战争、移民戍边、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过失: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初中必备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

初中必备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涵盖了秦朝和西汉两个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秦汉时期的一些必备历史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嬴政建立。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封建制度、推行中央集权、制定法律法规等,使中国进入了统一的封建社会。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内外对抗,消灭了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单一的国家。
第二个知识点:修建万里长城(公元前214年-公元前204年)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
这一庞大工程把原有的烽火台、城墙等连接起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壮丽的防线之一,有效地保护了中国北方的安全。
长城的修建不仅加强了国防力量,也促进了各地的交流和文化交融。
第三个知识点: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公元前221年)为了进一步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推行了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政策。
统一文字主要指的是统一了不同国家的文字,统一了文字的书写形式。
统一货币则指的是废除了各国多样的货币,统一发行铜钱。
度量衡的统一则方便了贸易和交流,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四个知识点: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在秦始皇的统一政策中,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就是焚书坑儒。
秦始皇下令焚烧了各种历史文献和著作,坑杀了儒生,以消除其他思想势力的影响,并确保统治的稳定。
这一事件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大打击。
第五个知识点:刘邦建立西汉(公元前202年)秦朝的存在时间较短,在秦始皇死后不久便迅速崩溃。
随后,刘邦等人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西汉。
在西汉时期,历经刘邦、刘盈、刘贺等几代皇帝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和开放政策,使中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在西汉时期,中国与西域地区之间建立起了连接世界各地贸易的丝绸之路。
秦汉通史知识点梳理总结

秦汉通史知识点梳理总结一、秦朝的建立1. 秦朝的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 秦朝的政治制度以法家思想为主,实行了一系列集权措施,例如推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实行统一的度量衡、货币等,加强中央集权,从而统一了中国各个地区的政治制度。
3. 秦始皇统一货币,推行了标准币制,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导致民不聊生。
4. 秦始皇推行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区划,确立了郡县制,对推行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中央集权过重,给地方政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导致了地方政权的腐败。
5. 秦始皇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和文字,统一了货币、车轮、纸张,提高了国家的统治效率。
6. 秦朝推行的中央集权政策给国家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例如,中央集权导致了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的兴起,最终秦朝灭亡。
二、汉朝的建立1. 秦朝灭亡后,刘邦在汉中称帝,建立了西汉政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封建王朝。
2. 汉朝时期,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地方政权一定的自治权。
3. 汉朝开启了丝绸之路的交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塑造了中国开放的国际形象。
4. 汉朝时期,开始兴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如引黄河灌溉工程、修建漕渠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 汉武帝推行的火铳制度,为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6.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开始了两汉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比较稳定,国家繁荣富强的一个时期。
三、秦汉帝国的社会变迁1. 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社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国家社会风气优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2. 秦汉时期,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受到限制,商人地位低下,劳动阶层处于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秦汉历史知识点总结高考

秦汉历史知识点总结高考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对于秦汉历史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对一些重要的秦汉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秦朝的建立和统一秦朝的建立始于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形成。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政策,包括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同时,秦始皇还制定了严苛的法律,例如焚书坑儒,以压制知识分子和思想自由。
二、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采用郡县制,将国家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有若干个县。
郡守和县令由中央任命,以保证中央的统治权力。
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使得秦朝能够更好地统一和控制地方。
三、秦朝的农业发展在秦朝,农业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
秦始皇实施了土地制度改革,将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并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进行重新分配。
同时,秦朝还推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和灌溉工程,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四、秦朝的长城和修筑工程秦始皇下令修筑了长城,以防御北方的侵略。
长城的修筑过程艰苦,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奇迹。
同时,秦朝还修筑了许多运输和水利工程,以促进交通和农业的发展。
五、汉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汉朝是秦朝的后继者,由刘邦建立。
刘邦实行了“分封制”,将天下分封给功臣和亲信,以确保自己的统治。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文武分治的政策,由文臣负责文化教育和政务管理,由武将负责军事事务。
六、汉朝的科举制度汉朝推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省试和殿试。
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可以成为官员,从而实现社会晋升。
这一制度的推行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公平机会,并且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
七、汉朝的经济繁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
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上贸易都得到了较大发展。
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也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
八、汉朝的文化和科技汉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鼎盛时期。
秦汉史知识点总结

秦汉史知识点总结一、秦朝1. 秦朝的建立:秦国起初是战国七雄之一,由秦孝公、秦惠文王等君主逐步扩张国土,最终由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国家。
2. 统一的手段: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统一全国,包括推行郡县制、设立郡守、建立车同轨、量度衡、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筑宫殿城郭、修筑连横长城等。
3. 秦朝的法制: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秦法》,对刑法、官职、官制等进行了改革。
4. 秦朝的政治:秦朝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胡服骑射,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5. 秦朝的经济: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推行土地制度和均田制,用法治的手段来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6. 秦朝的外交:秦朝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对匈奴、楚国、燕国、韩国等进行了征讨。
二、西汉1. 文景之治: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他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一,治理政治,修筑宫殿城郭,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
2. 汉初的法制和政治:汉高祖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刘邦颁布的《泾阳令》,规定了一系列的刑法。
3. 西汉文帝的丰功伟绩:西汉文帝时期开创了西汉的黄金时代,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4. 汉武帝的个人经历:汉武帝李世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征战,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5. 西汉的经济发展:汉代各种织造业都有很大发展,取得了长足和迅猛的进步,同时也在农业和商业、工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三、东汉1. 光武中兴:新朝吕王刘秀在光武中兴后即光武帝,实行均田制及贵族土地改革政策,发展农业,赋税减免,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2. 十常侍之乱:中期政治集团混战,导致朝政不断动荡,社会权利更加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形成权力的极端集中。
3. 国外交往: 董仲舒、张衡、张骞等人赴外国交流,使中国和外国建立友好的关系。
4. 王莽新政:期间短暂的新朝建立, 经济制度有所改进, 政治混乱,王莽下台,光武帝复辟汉室.5. 社会发展: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形成独立部落,其中南越国最强大,成为东汉对外交往的重要对象。
秦汉时期的知识点总结

秦汉时期的知识点总结一、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 秦朝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称帝建立秦朝,国号“中国”。
2. 秦朝政治改革: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设立县官,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推行行政区划和标准法等,加强了集权。
3. 秦朝的法律制度:秦始皇统一法律制度,颁布《焚书坑儒令》,勒石文字,统一文字、度量衡。
4.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颁布版权,推行货币、衡量的标准。
5. 建设规模宏大的工程:修筑万里长城、以及连接河流的运河,修筑颇有规模的陵墓和宫殿。
6. 兵马俑:秦兵马俑保存至今是古代军事的重要见证,呈现了秦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装备。
7. 统一文字:秦朝推行统一文字,建立统一的文字标准,统一文字标准。
二、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 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2. 三大政策:公元前185年,刘邦颁布了三项政策,实现了土地政策、铸钱政策和科举制度。
3.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大兴土木,修建水利工程,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中央贵族政治。
4. 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深入实施黄老之术,罢免文帝的元勋,废除汉武帝修的法三章,重用贾谊等,实行降税政策,推行侯国及诸侯消弭之法。
5. 西汉漂:公元前7年,汉景帝时,西汉漂通,开启了中国和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门。
历元年的金石铭文出现了阿拉米亚文、希腊文则的驰名.6. 西汉朝的灭亡:公元8年,王莽推翻刘姓在公元14年建立了王朝。
公元20年,王莽灭了西汉朝。
7. 东汉朝:刘秀在公元25年建立母朝的东汉朝,推行皇汉政策。
东汉香海国的强卫仓成为东汉朝的内部必然阶段。
在秦汉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改革,这些事件和改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秦汉时期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秦汉史

秦汉史一、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①(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商务印书馆,1958年;②(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国书店,1987年;③(清)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④(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年;⑤徐蜀编:《史记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⑥(日)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⑦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①(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③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④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①(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4.《汉纪》(东汉荀悦)、《后汉纪》(东晋袁宏)中华书局,2002年,周天游:《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5.《三辅黄图》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8.《汉官六种》(清)孙星衍辑,中华书局,1990年。
9.《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中华书局,1963年;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新语》陆贾撰、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
1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集众多学者撰成。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12.《春秋繁露》17卷,82篇,西汉董仲舒撰、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专业:中国古代史姓名:范黧学号:M070494一、基本史料(一)“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研究秦汉历史,最基本的史料包括《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秦汉时期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司马迁所著部分篇章散佚,后由元、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凡注“褚先生曰”,即为褚少孙所补之处。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至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后跨越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成书后,有多家学者为其作注,现存的主要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世纪正义》。
起初三家注各自独立,到北宋时被合为一编,即今天的“《史记》三家注”。
今天研究《史记》,主要采用的是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包含了《史记》正文和三家所注,由顾颉刚先生等分段标点,中华书局编辑部整理加工。
研究《史记》可以参考的工具书有:《史记注释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47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再版。
《史记索引》,黄福銮编,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3年出版。
《史记人名索引》,钟华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2、《汉书》东汉班固撰,其中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所续。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全书共一百卷,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汉书》相对《史记》创造了新的体例,改《本纪》为《纪》,改《列传》为《传》,并且将《世家》并入《传》中,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为张骞设立专传,还增补了很多史料,特别是诏书、奏疏等。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诸多注释中,最著名的是唐·颜师古的注。
目前《汉书》在国内通行的最好的版本,是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由西北大学历史学系分段标点的版本。
研究《汉书》可以参考的工具书有:《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66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再版。
《汉书索引》,黄福銮编,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6年出版。
《汉书人名索引》,魏连科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
全书共一百二十卷,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后汉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新立了《党锢》《宦者》、《文苑》、《逸民》、《方术》等类传,在体例上较其史书前史有所创新。
范晔《后汉书》没有《志》,现版中的《志》是由西晋司马彪《续汉书》中补入。
《后汉书》的注释,目前最权威者为唐·李贤的《后汉书注》。
《后汉书》的国内通行本,是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
研究《后汉书》可以参考的工具书有:《后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66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再版。
《后汉书语汇集成》,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1960年出版。
《后汉书人名索引》,李裕民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后汉书地名索引》,王天良编,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
4、《三国志》西晋陈寿著。
陈寿,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人。
全书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由兴起到归于统一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历史属于东汉时期。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且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
南朝宋的裴松之为其作注,裴注对原文的记载“条其异同”、“正其谬误”、“疏其详略”、“补期遗漏”,对《三国志》进行了大量的补充、考证,内容多于原书,史料价值也不相上下。
目前《三国志》的国内通行本,是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其中包括陈寿的原文和裴松之的注。
研究《三国志》可以参考的工具书有:《后汉书裴注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38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再版。
《三国志人名索引》,高秀芳,杨济安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三国志地名索引》,王天良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5、《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共计三百多万字。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
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通过对他们的成败以及国家的治乱兴衰,为后世君主提供经验和教训。
同时,书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关于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
《资治通鉴》所搜集的材料十分丰富,据估计,所引之书多达三百多种。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
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资治通鉴》注中,以南宋胡三省所作的注最为重要。
今天研究《资治通鉴》最好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的标点本,其中包含了胡三省的注。
(二)其他基本史料除了“前四史”外,秦汉以及年代稍后的许多学者就秦汉时期的各种史事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整理了许多材料,这些都是研究秦汉史的原始资料,可以与正史相互参照,或补正史的不足。
1、《汉纪》、《后汉纪》两部都是编年体史书。
《汉纪》又称《前汉纪》,共三十卷,东汉荀悦撰,记载西汉史实,主要内容以《汉书》中纪为主题,将其他内容按年代先后加以剪裁删略,编排在帝纪中。
文字简明而要,仅为《汉书》的四分之一,可为读《汉书》的入门书。
《后汉纪》共三十卷,东晋袁宏撰,叙述东汉一代史迹。
《后汉纪》体例仿《汉纪》,但取材范围更广,可与《后汉书》相互补充参证。
后多将两书合称《两汉纪》,现通行本由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张烈校点。
2、《楚汉春秋》西汉陆贾撰。
原本九卷已散佚,今本为后人辑录,仅存一卷,内容叙述秦末楚汉战争的事迹。
《楚汉春秋》辑本主要有:清·洪颐煊辑一卷,收入《问经堂丛书》;清·黄奭辑一卷,收入《汉学堂丛书》;清·茆泮林辑一卷,收入《十种古逸书》、《后知不足斋丛书》、《槐庐丛书》、《龙溪精舍丛书》等书内。
《楚汉春秋》今天还能够看到的部分由中华书局于1991年整理出版。
3、《七家后汉书》清代汪文台辑的七部《后汉书》的佚本。
包括:吴·谢承《后汉书》八卷(原书一百三十卷);吴·薛莹《后汉书》一卷(原书六十五卷);吴·华峤《后汉书》二卷(原书九十七卷);晋·司马彪《续汉书》五卷(原书八十三卷);晋·谢沈《后汉书》一卷(原书一百二十二卷);晋·袁山松《后汉书》二卷(原书九十五卷);佚名氏《后汉书》一卷等。
今通行本为周天游校注的《七家后汉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此外,还有周天游辑注的《八家后汉书辑注》,增加了张璠的《后汉纪》,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4、《东观汉记》一部东汉班固、刘珍等撰写的官修本朝国史,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
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全书一百四十三卷,后逐渐散佚。
清姚之骃曾辑集佚文八卷,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馆臣以姚辑本为基础,参以《永乐大典》诸韵所载,又旁考其他各书,补其阙失,所增达十分之六,厘订为二十四卷。
今吴树平有《东观汉记校注》二十二卷,由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5、《西京杂记》署名西汉刘歆所做,据近人洪业研究,当为晋人葛洪委托刘歆之名。
全书六卷,记载西汉时代首都长安的宫室、苑囿、舆服制度,尤其是未央宫、昆明池、上林苑等情况颇详,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改为葛洪撰,与另一本无名氏的《燕丹子》合刊。
6、《风俗通义》作者东汉应劭。
原书三十卷,今仅存十卷。
书中主要记载汉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礼仪,也有关于乐器、地理、山林河薮和祀神活动的记述,以及零星的历史事件、人物、鬼怪神异的资料。
研究《风俗通义》以吴树平的《风俗通义校释》为最佳版本,由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7、《三辅黄图》作者不详,疑为六朝或中唐人所作。
全书共六卷,其中记载三辅地区的地理沿革、治所、宫城、苑囿、风俗等共三十六项,虽比较简单,但其中引用书籍有许多已为近日所不见,故为秦汉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近人陈直《三辅黄图校正》是最新版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8、《汉官七种》、《秦会要补订》、《西汉会要》、《东汉会要》这是研究秦汉制度方面的资料。
《汉官七种》,清·孙星衍辑,为研究汉代管制方面的史料,均为已散佚的古籍。
其中包括:汉·王通撰《汉礼器制度》一卷,汉·佚名撰《汉官》一卷,汉·王隆撰,汉·胡广注《汉官解诂》一卷,汉·卫宏撰《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汉·应劭撰《汉官仪》二卷,汉·蔡质撰《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吴·丁孚撰《汉仪》一卷。
现在可看周天游《汉官六种》,由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其中不包括王通的《汉礼器制度》。
《会要》是研究典章制度的史料。
近人徐复有《秦会要补订》二十六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宋·徐天鳞著有《西汉会要》七十卷、《东汉会要》四十卷。
以上三本书都由中华书局于1955年出版精装标点本。
2004年杨善群校补《秦桧要补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以《秦会要》名称出版。
9、思想史方面的著作(1)《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撰。
今本十七卷,八十二篇。
这是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一部著作。
清人有许多校注本。
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大字本。
(2)《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伦》,由东汉班固编撰。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皇帝亲自主持和召集当时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观讨论五经之同异,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后由班固等人整理编撰成《白虎通义》一书。
《白虎通义》融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与谶纬迷信于一体。
全书共汇集43条名词解释,内容涉及社会、礼仪、风习、国家制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其中有很多条目汇集了不同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