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16课单元综合测试题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综合练习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综合练习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智能点拨】【例】阅读下列材料:“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

视诸夷城,迥隔于烟雾缥缈之间。

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2.这个历史事件的起止时间各是哪年?3.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解析】此题所给古文材料描述了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主要考查分析与理解能力。

解答时注意分析材料中“奉使西洋”“七次”“所历…三十余国”等就可得出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内容。

【答案】1郑和下西洋 2 1405~1433年 3郑和的远洋航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随堂反馈】大浪淘沙1.明朝的“西洋”是指现在的( )。

A文莱以东的菲律宾、日本等地 B欧洲各国C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D大西洋沿岸地区2.郑和下西洋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明成祖的即位 B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C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荡平 D与北方蒙古的交往比较友好3.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给皇帝购买外国的贵重物品 B促进对南洋的开发C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发展对外贸易4.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C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5.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 )。

A非洲的西海岸 B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一带C.印度半岛和东南亚各国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6.下列关于明朝抗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倭寇是指日本武士②明朝中期我国沿海地区倭患严重③倭寇只在海上骚扰过往商船④咸继光曾率戚家军取得台州大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戚家军先后给倭寇以沉重打击的地区是( )。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综合测试题 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综合测试题 含答案

教学反思1 、要主动学习、虚心请教,不得偷懒. 老老实实做"徒弟〞,认认真真学经验,扎扎实实搞教研.2 、要勤于记录,善于总结、扬长避短. 记录的过程是个学习积累的过程, 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 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3 、要突破创新、富有个性,倾心投入. 要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进,要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开展的关系,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扬弃,在原有的根底上,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实施教育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弘扬工匠精神, 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本资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网络分享,能够为广阔读者提供更好的效劳,为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动力和保证 .内容由一线名师原创,立意新,图片精,是非常强的一手资料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分 ,共50分)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开展的主流 .公元6世纪80年代 ,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那么天 D.唐玄宗2.古代有一位商人 ,他经常把货物经过大运河从杭州运到北京去 .请你仔细想想 ,这位商人最|早应该是生活在以下哪个朝代()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隋朝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公平公正 .它正式创立是在()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武那么天时 D.唐玄宗时4.隋朝虽然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但在我国历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隋朝的历史作用有()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根底④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5.中共(中&央 )发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 ,大力提倡 "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 .古时候即有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的皇帝 ,他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 .这位皇帝是()A.隋炀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6.在以下四本著作中 ,你在哪本书中不能看到有关唐太宗的事迹 ()7.乾陵武那么天陵墓前立有著名的 "无字碑〞 ,传说是武那么天想让后人来评定自己的功过是非 .以下对她的评价不正确的选项是()A.奖励生产 ,促进社会生产开展B.在 "贞观之治〞和 "开元盛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C.她的统治没有使社会有任何变化和进步D.重用人才 ,提拔任用了许多有才干的人8.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 .唐玄宗统治前期 "留心理道 ,革去弊讹 ,不六七年 ,天下大理 .〞材料中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9.根据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可以揭示唐朝盛世的由来()①经历太宗、武后、玄宗诸朝②唐朝根本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③国内安定、未曾有政局动乱④科举制发挥积极作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0.史书记载: "水激轮转 ,众筒兜水 ,次第于岸上 ,以灌稻田 ,日夜不息 ,绝|胜人力 . "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 B.三国 C.隋朝 D.唐朝11.唐朝手工业兴旺 .下面对唐朝手工业的表达 ,错误的选项是()A.唐朝的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 ,技术高超B.造船业、造纸业在唐朝有重要开展C.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等举世闻名D.南方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12. "年少参军不为苦 ,长戟短刀气如虎 .男儿志在立功名 ,青海西头擒赞普 .〞诗中"赞普〞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适合()A.回纥 B.南诏 C.靺鞨 D.吐蕃13.我国是诗歌的国度 .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在()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汉朝14.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上的一种说法 ,但经常被历史学家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 .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 ,盛唐气象的形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根底是()A.专制与跋扈 B.颓废与对抗 C.开明与开放 D.任性与狂妄15.清代诗人赵翼评李白诗说: "诗之不可及处 ,在乎神识超迈 ,飘然而来 ,突然而去 ,不屑屑于雕章琢句 ,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 ,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这段材料是说李白的诗具有()A.浪漫主义精神 B.现实主义精神C.恬静雅淡 ,富于阴柔之美 D.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16.北方各民族尊称唐太宗为 "天可汗〞 ,说明这一时期()A.唐朝非常强大 ,北方各族与唐关系融洽B.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戴C.唐太宗用武力征服了北方民族D.唐朝时北方各民族势力很弱 ,无法与唐抗衡17. "大唐国者 ,法式备定 ,珍国也 ,常须达 .〞这段文字出自?日本书纪?一书 .为了实现文中所说的 "常须达〞 ,日本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 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18.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 .下面图片表达的主题是()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唐代的对外交往C.明朝的建筑成就 D.清朝的经济繁荣19.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A.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B.唐玄宗天宝年间任用奸臣C.唐末农民战争爆发 D.安史之乱20.强大的唐朝灭亡后 ,出现了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 ,黄河流域相继由几个朝代统治 ,历史上合称为()A.十国 B.三国C.七国 D.五代二、非选择题(第21题12分 ,第22题12分 ,第23题12分 ,第24题14分 ,共50分)21. 观察以下电视剧的海报 ,答复以下问题 .(12分)(1)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哪位皇帝纵横跌宕的一生 ?请结合图一和所学知识 ,说说他在位期间为什么会出现 "贞观之治〞的局面 .(4分)(2)结合图二 ,请你说说武那么天对唐朝起了什么作用 .(3分)(3)结合图三说说唐明皇是谁 ,他统治的前期被后人赞誉为什么 .(2分)(4)结合所学知识 ,说说在以上三位皇帝统治期间出现国|家兴盛局面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分)22.阅读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12分)材料一:材料二:它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流传下来的诗歌有近5万首| ,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 .(1)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方面的进步 ?(2分)(2)结合所学知识 ,我们可以从材料一图3中捕捉到哪些信息 ?(3分)(3)材料二中的 "它〞指的是哪一个朝代 ?请写出三位当时涌现的杰出诗人 .(4分)(4)结合所学知识答复 ,唐朝能在这些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3分)23.阅读以下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12分)材料一:唐代诗人赵嘏有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有一次 ,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 ,兴奋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意为掌握之中)矣 .〞材料二:?英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 "我们所知道最|早的考试制度 ,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指科举制度) ,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五权宪法·民权初步?中说: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 ,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1)材料一中的 "太宗〞是指谁 ? "长策〞指的是什么 ?(3分)(2) "太宗〞实施 "长策〞出于什么目的 ?(2分)(3)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3分)(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 ,唐朝实行的 "考试制度〞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4分)24.隋唐是经历了长期分裂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请结合所学知识 ,答复以下问题 .(14分)(1)隋朝、唐朝分别于哪一年建立 ?隋朝统一中国的标志是什么 ?(3分)(2)隋朝在谁的治理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唐朝先后形成哪两个治世局面 ?分别出现在哪位皇帝的统治时期 ?(5分)(3)上述繁荣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分)(4)结合隋唐历史 ,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3分)答案:一、1 - - -20 ADBBC CCCCD DDACA BDBDD二、21. (1)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 ,勤于政事 ,虚心纳谏 ,从善如流;(政&治)上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稳固统治;经济上轻徭薄赋 ,重视农业生产;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改善民族关系 .(2)承前启后 ,使社会经济得以继续开展 ,为 "开元盛世〞局面的到来奠定了根底 .(3)唐玄宗 . "开元盛世〞 .(4)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统治者励精图治 ,勤勉 (治&国 ) .22. (1)农业和手工业(陶瓷业) .(2)妇女骑马、打球 ,从事男子的活动 ,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社会充满活力 .(3)唐朝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4)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 ,中外交流频繁 .23. (1)唐太宗 .科举制度 .(2)笼络人才 ,维护封建统治 .(3)都认为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 .(4)加大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开展 ,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开展 ,特别是进士科重视考诗赋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4. (1)581年;618年 .标志:隋朝灭掉陈朝 .(2)隋文帝(杨坚) .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唐太宗;唐玄宗 .(3)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人才;统治者采取恰当的政策 .(4)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 ,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 ,彼此信任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 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 同步练习  含答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选择题1.清朝的时候有一位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他先声明自己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的。

但当他走到太和殿前时,这位使节再也支撑不住了,“扑通”跪在了地上。

他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

”此处“伟大的建筑”指的是()A.故宫B.莫高窟C.颐和园D.万里长城2.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独创性的象征。

下列关于明长城的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C.西起陇西,东到山海关D.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3.一位外国朋友希望能游览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他应该去()A.沈阳故宫B.北京故宫C.万里长城D.避暑山庄4.毛泽东在《清平乐•六盘山》中写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存的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修建于()A.秦朝B.战国C.明朝D.清朝5.被西方研究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A.《大唐西域记》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D.《水浒传》6.明清之际,我国产生了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其中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有()A.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B.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C.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D.苏轼、柳永、李清照7.这部书涉及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30多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书是()A.《资治通鉴》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8.下列对于《本草纲目》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B.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C.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D.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E.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9.某古书的提要写道:“明,徐光启撰……总括农家诸书。

”据此可知,该古书是()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10.下列不属于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的是()A.贾宝玉B.林黛玉C.王熙凤D.孙悟空11.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时,进行了如下归纳整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B.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C.元朝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有关汉卿、汤显祖D.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12.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创作大放异彩。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基础巩固1.最早在我国取得居住权的殖民国家是()A.英国B.荷兰C.美国D.葡萄牙2.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A.明太祖B.明成祖C.建文帝D.明英宗3.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几次下西洋()A.五B.六C.七D.八4.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是在什么时间()A.1999年1月1日B.1997年7月1日C.1997年1月1日D.1999年12月12日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开拓殖民地B.开辟新航路C.进行三角贸易D.加强与海外的联系6.下列人物不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的是()A.林则徐B.邓世昌C.戚继光D.文天祥7.戚继光是伟大的抗倭民族英雄,他抗击的倭寇是指哪一国的侵略者()A.英国B.葡萄牙C.西班牙D.日本8.戚继光是伟大的抗倭民族英雄,他生活的时代是A.隋朝B.西夏C.元朝D.明朝能力提升1.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古里和锡兰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D.占城2.郑和描述舰队远航的情景时曾说过有关夜晚航行的内容,郑和的舰队能在黑夜中辨识航向是因为()A.郑和舰队的庞大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C.指南针用于航海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3.“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

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A.忠君思想B.拒官态度C.军事才能D.爱国精神4.600多年前,先后七次远洋航行的中国航海家是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5.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⑥⑤B.②③①④⑥⑤C.②③④①⑥⑤D.②①③⑥④⑤6.下列人物中都饱经海上风险的是()(1)张骞(2)玄奘(3)鉴真(4)郑和A.(1)(2)B.(2)(3)C.(3)(4)D.(1)(4)7.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A.郑和B.戚继光C.郑成功8.(08.聊城)“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

初中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十六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十六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

请问该书是( )A.《天工开物》B.《农政全书》C.《齐民要术》D.《本草纲目》2.观察下面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比较,明朝北京城设计的最主要特点是( )A.城内有“市”,具有商业功能B.城内有宫城和皇城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D.城为方形,街道正直3.某校文学长廊中悬挂着一组图片,其标题分别为“舌战群儒”“蒋干盗书”“单刀赴会”“挥泪斩马谡”。

你认为它们可能取材于( )A.(三国演义》B.《西游记》C《水浒传》D.《牡丹亭》4.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中医药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下列为我国传统中医、中药学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有( )①张仲景②华佗③李时珍④徐光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

主要是指( )A.《本草纲目》是农政科技巨著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D.《本草纲目》文学价值高6.《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反映了当时( )①医学的发展状况②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③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④航海业的发展盛况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7.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著作。

其中农学家徐光启的农业科学巨著是()8.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

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D.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9.王华同学在学习“明朝的北京城”这一知识的时候,做了一组课堂笔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含答案)第一单元测试题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结束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中国再次实现统一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隋朝D.北周2.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

从下图“隋大运河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①它的中心是洛阳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说:“中国无世袭贵族,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

”他所评价的是中国的() A.分封制度B.察举制度C.监察制度D.科举制度4.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 A.权臣当道B.隋炀帝的暴政C.土地兼并严重D.隋末农民起义5.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有关唐太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B.创立了三省六部制C.知人善任,虚心纳谏D.民族政策开明,被誉为“天可汗”6.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题碑文,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的是() A.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D.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A.唐高宗统治时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8.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了不少创造发明。

下面属于唐朝时期发明创造的农业生产工具是()①曲辕犁②筒车③水排④耧车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9.唐朝时,有一位日本人去长安集市购买商品,你认为他不能买到的是()A.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书籍B.茶叶C.青瓷D.唐三彩10.小明要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A.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D.中华文明的起源11.小明暑假期间去西部实地感受大开发的情况,顺路参观了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像。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时自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时自测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时自测一、单项选择题1.【2012·兰州】公元1405年,郑和这个名字开始载入史册。

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A.英勇抗金,忠君爱国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C.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2.张平同学正在从网上下载“张骞、玄奘、郑和”三人的相关资料进行专题学习,以下符合该专题的题目是【】A.顽强抗战的民族英雄B.开拓新王朝的帝王C.突出贡献的交流使者D.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3.王刚同学很喜欢对联,下面是一副他搜集到的有关人物评说的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该对联主要称颂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C.郑和下西洋D.玄奘西行天竺取经4.下列对郑和下西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③扩大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④为驱除倭寇作出贡献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5.1925年闻一多先生挥笔写下组诗《七子之歌》,诗人将当年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的七块土地比作离开母亲怀抱的七个儿女。

其中七子之一澳门,明朝时被哪个帝国主义国家侵占【】A.英国B.日本C.葡萄牙D.俄罗斯6.下列有关倭寇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我国沿海居民把经常骚扰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称之为“倭寇”C.明朝中期,倭患十分严重D.戚继光是抗倭的民族英雄7.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榜葛刺沿岸和红海沿岸8.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这是为了纪念【】A.鉴真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二、非选择题9.(2012·重庆)阅读下列材料:2011岁末,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隆重推出,收视率节节攀升,今年又在全国多家电视台重播。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检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检测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基础巩固1.右图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福建泉州市东海滨城落成的“郑和下西洋铜像”。

当时他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A.开辟海外殖民地B.掠夺财富C.寻找长生不老药D.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2.今天,印度尼西亚有座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都是为了纪念一位著名航海家,这位航海家是()A.哥伦布B.迪亚士C.郑和D.麦哲伦3.“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自戚爷会抵档。

”歌谣中的“戚爷”()A.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B.打退了沙俄侵略军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统一了女真各部4.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根据右边图片判断,下面哪一地方是你没到过的()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5.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说:“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匹敌。

”他这样评价的历史依据是()A.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 B.戚继光率军扫平倭寇C.郑成功率船队收复台湾 D.鉴真东渡的船队6.下列人物被称为名族英雄的是()7.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A. 西班牙B. 葡萄牙C. 荷兰D. 英国二、拓展应用8.观察右面的图片,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人物是,他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____次下西洋,最远到达_____沿岸和______东海岸。

(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郑和航海船队的出发地和所到过的主要地方。

A B C D(3)这一历史事件所起积极作用是什么?(4)这个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什么启示?三、问题探究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材料二:稻钤深处: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
一、选择题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首诗称颂的唐朝全盛时期是指
A.唐太宗统治后期
B.唐玄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武则天统治前期
2、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临朝听政,开创殿试
C重用人才,奖励生产
D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唐朝时进入全盛时期是指()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5、武则天的统治被后人赞誉为()
A.开皇之治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慈禧太后 B.叶卡特琳娜二世 C.武则天 D.萧太后
7、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饮茶之风全国盛行是在
A、清朝
B、明朝
C、隋朝
D、唐朝
8、开元通宝是唐朝通用货币,唐以后历代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9、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其治国举措的共同点是()
A、设节度使
B、抗击突厥
C、建立行省制度
D、重用人才
10、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1、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

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

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12、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之分,“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A.武则天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唐太宗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13、1905年我国废除了科举制,那么科举制的历史最早应追溯到()
A.汉朝 B.隋朝C.唐朝D.宋朝
14、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A.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唐玄宗15、贞观年间,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是 ( )
A.文科
B.武科
C.进士科
D.医科
16、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A.汉武帝时
B.隋文帝时
C.隋炀帝时
D.唐太宗时
17、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形成于()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18、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19、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A.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B.商人用交子用扬州购买丝绸
C.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D.瓦舍正在讲岳飞等英雄故事
20、唐玄宗时,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
A.策论
B.诗赋
C.肆曲
D.骑射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唐太宗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见下图(大雁塔)唐朝时,新科进士常在此塔下题名留恋。

材料四:唐朝时,新罗、日本全面学习唐朝,都曾通过考试选官。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
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以上材料都是围绕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而言的?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在位时?
该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

其中殿试开始于哪个皇
帝?
(3)科举制有什么影响?
(4)读了材料四,你有什么感想?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
请回答:(1)材料一名言是谁说的?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2)材料一中的统治者为避免“覆舟”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3)材料二中的“开元”与哪位皇帝有关?历史上把这位皇帝前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4)材料二中“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说明了什么?
23、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唐太宗
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北宋的吕蒙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时?
(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之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C
4、D
5、D
6、C
7、D
8、D
9、D 10、D 11、D 12、A 13、B 14、C 15、C 16、C 17、B 18、C
19、C 20、B
二、材料解析题
21、(1)科举制,隋炀帝
(2)武则天。

(3)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4)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材料四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

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2、(1)唐太宗。

以民为本的思想。

(2)注重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3)唐玄宗。

开元盛世。

(4)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

24、(1)科举制度;隋朝;隋炀帝
(2)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意思接近即可)
(3)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有利于社会进步(意思接近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