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
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写作

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写作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是一篇围绕特定研究领域并对相关已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论和归纳总结的论文部分。
本文将介绍研究生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技巧。
一、选题和确定研究领域在撰写文献综述之前,研究生需要先进行选题,并确定自己所研究的领域。
选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同时要确保有足够的相关文献可供参考。
二、收集相关文献收集相关文献是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研究生可以通过图书馆、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文集等途径获取相关文献。
此外,还可以通过数据库搜索和文献引用的方式找到更多相关的研究。
三、整理文献在整理文献时,研究生需要将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选取与研究领域和选题相关的文献。
可以根据关键词、作者、时间等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写作。
四、阅读和理解文献在阅读文献时,研究生应该注重理解文献的主旨和研究方法,同时注意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可以通过摘要、引言、结论等部分了解文献的核心内容,并在读完文献后进行笔记和总结,以便后续的整理和写作。
五、分析和归纳文献在分析和归纳文献时,研究生可以根据选题和研究目的,将不同文献之间的观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进行对比和概括。
可以采用分类、主题、时间顺序等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以展现出文献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趋势。
六、撰写文献综述撰写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该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和要求进行写作。
首先,应该有一篇引言,介绍研究领域和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结构,将文献的分析和归纳结果进行叙述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最后,应有一篇结论,总结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七、修改和完善在完成文献综述之后,研究生需要对文章进行修改和完善。
可以通过修改语句的表达方式、优化段落的结构、增加或删除内容等方式来提高文章的质量。
此外,还应该注意文章的逻辑和连贯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其他拼写错误。
总之,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写作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能力训练,需要有系统性地进行文献搜集、分析和写作。
硕士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多少字专业要求

硕士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多少字专业要求硕士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从近方面来讲,文献综述是科学研究过程的重要保证,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内容之一,那么这个内容又有那些要求呢?硕士毕业论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1、硕士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规定(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
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
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
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2、文献综述的格式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3、最后,硕士毕业论文献综述注意事项(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研究生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研究生如何写文献综述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是在全面搜集与课题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综合叙述和评论。
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
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二、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1)有利于更新专业知识、扩大了知识面文献综述能够反映当前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演变规律、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发展趋势,它的主题新颖、资料全面、内容丰富、信息浓缩。
因此,不论是撰写还是阅读文献综述,都可以了解有关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进一步的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2)有利于选择科研方向综述通过对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新观点的综合分析和评述,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能够帮助科技人员发现和选取新的科研课题,避免重复,因此写文献综述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有利于查阅相关资料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文献产生,要全部阅读这些文献,时间和经历都是不够的,通过阅读综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有关领域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节省大量的时间。
总之有利于提高你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文献综述的一般结构一般而言,做研究之前,肯定要进行文献综述的。
研究生论文的文献综述模板

研究生论文的文献综述模板1. 引言在研究生论文中,文献综述是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用于介绍和总结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已有研究和观点。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简洁的模板,帮助研究生撰写文献综述部分。
2. 文献综述的目的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研究生能够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相关问题。
同时,文献综述也可以帮助研究生确定自己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以及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3. 文献综述的结构文献综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研究背景在这一部分,研究生需要介绍研究课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可以引用相关的统计数据或研究报告来支持论述,说明为什么该课题值得研究。
3.2 研究目的和问题在这一部分,研究生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可以阐述自己的研究目标,并提出几个具体的研究问题,以引导后续的文献综述内容。
3.3 已有研究综述在这一部分,研究生需要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可以根据时间顺序或主题进行组织,对每个研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只需要提供已有研究的核心观点和结论,并不需要详细展开论述。
3.4 研究的创新点和贡献在这一部分,研究生需要明确自己研究的创新点和贡献。
可以从已有研究中找到尚未解决的问题或存在的不足,并说明自己的研究将如何填补这些空白或改进现有研究。
4. 总结文献综述部分的总结应简明扼要,概括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并指出自己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此外,还可以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和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5. 参考文献在文献综述部分的末尾,研究生需要列出所有引用的文献,按照规定的引用格式进行排版。
以上是研究生论文的文献综述模板的概要,希望对研究生写作论文时的文献综述部分有所帮助。
硕士研究生应该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硕士研究生应该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献综述是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介绍撰写文献综述的步骤和技巧。
1.确定研究领域和范围:首先要确定自己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明确文献综述的主题和目标。
2.收集文献:通过图书馆、数据库、期刊等渠道收集相关的文献,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会议论文等。
3.筛选文献:根据主题和目标,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保留与研究主题相关且质量较高的文献。
4.阅读理解:认真阅读选取的文献,分析其研究问题、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5.总结分类:根据文献的内容和主题,将其进行总结和分类,明确各个文献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
6.审视评价:对筛选的文献进行审视和评价,分析其贡献、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等,并体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7.组织结构:根据研究领域和研究目标,对文献进行逻辑和条理性组织,建立起整篇综述的结构框架。
研究生科研论文的文献综述

研究生科研论文的文献综述在研究生阶段,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而在写作论文之前,进行文献综述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文献综述是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性整理、分析、总结和评价的过程,旨在了解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本文将围绕研究生科研论文的文献综述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献综述的定义和目的文献综述是指对过去研究者在特定学科领域内作出的理论构建、实证研究和学术观点等多种资料进行系统性整理、分析、总结和评价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领域内研究现状、查明学术观点和研究趋势,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研究生阶段,进行文献综述有以下几个目的:首先,了解研究领域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其次,借鉴前人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再次,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切入点和改进方向。
最后,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对领域内不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文献综述的内容和步骤文献综述的内容一般包括:文献来源的介绍、文献的筛选标准、文献的分类和总结、文献的评价和分析等。
进行文献综述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收集文献。
通过图书馆、数据库、期刊文章等途径,收集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资料。
其次,精读文献。
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和记录,同时将文献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整理。
然后,总结文献。
对所精读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
最后,进行评价和分析。
对文献的质量、观点和方法进行评价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三、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中,有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文献综述的写作应尽量客观、准确,并避免主观评价和臆断。
要注意对文献的分析和总结要有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其次,要主动关注最新的文献进展,保持文献综述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研究生如何进行文献综述

研究生如何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它能够让我们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进展、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
本文将为研究生朋友们分享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的方法和步骤。
一、确定研究主题在进行文献综述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应该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并在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确定研究主题后,可以根据主题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
二、收集文献收集文献时可以利用学术搜索引擎、数据库或图书馆等资源进行检索。
在检索时,可以根据主题关键词、作者、时间范围等条件进行筛选,以获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三、筛选文献筛选文献是为了将与研究主题无关或质量较低的文献剔除,保留与研究主题相关且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献。
在筛选时可以根据文献的标题、摘要等信息进行初步判断,然后阅读全文进行细致筛选。
四、阅读文献在阅读文献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目标,有针对性地查找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细节和观点。
可以将文献按照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同时阅读时可以做好笔记,记录下重要的资料和观点,以便后续整理和引用。
五、整理文献在整理文献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相关性进行排序。
可以建立文献数据库,将文献的基本信息录入其中,并写下简要的摘要和评论,以备后续使用。
此外,还可以利用文献管理软件来管理和整理文献,提高工作效率。
六、撰写文献综述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可以参考现有的文献综述论文或研究报告,了解其结构和写作风格。
一般来说,文献综述应该包括引言、研究背景、综述内容、主要结论等部分。
同时需要注意文献综述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确保文章内容的完整和条理性。
七、修改和完善完成初稿后,应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修改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还要检查引文格式和文献标注是否符合要求。
此外,可以请教导师或他人进行审阅,以获得更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总结通过以上步骤,研究生们可以进行系统、全面的文献综述工作,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知识基础。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文献综述格式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文献综述
研究生姓名学号
院(系、所)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入学日期
年月日
[文献综述格式]
[文献综述题目] ******研究综述(小三号字、黑体、居中)
[题目要准确表明所针对的研究领域,例如“电力系统黑启动恢复研究综述”,“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研究综述”]
[主要内容: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对所属研究方向阅读文献的概述;所属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含主要研究的若干分支,每个分支的理论/方法/方案/技术研究的现状,关键问题己解决的程度与尚待解决的难点,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结论;主要参考文献等.]
[正文标题]
一、******(四号字、黑体、居左)
二、******(四号字、黑体、居左)
******
[标题下正文内容均为宋体小四号字,单倍行距,A4纸打印]
备注:[ ]内的内容,仅是对论文综述写作格式的说明,不显示在内文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文献综述论文名称沥青混合料车辙实验与粘弹性分析姓名:学号:学位级别:工学硕士学科专业: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方向:路基路面工程指导教师:邵腊庚(教授)所属单位:长沙理工大学一、前言为了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从粘弹性的角度深入分析温度、荷载、作用时间对路面车辙的影响,研究永久变形的机理,对减少路面车辙有深远的意义。
车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特有的一种破坏形式,表现为沿行车轨迹产生纵向的带状凹槽,严重时车辙的两侧会有隆起变形。
它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密度不够,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而产生的一种永久变形。
另外,高温、重载、低速和过大的交通量也是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外对沥青路面的粘弹性研究主要是基层、路基永久变形的预估、理论法、经验法、力学—经验法,有限元法等。
国内主要对车辙的预估,包括徐世法的“四单元五参数”模型、许志鸿的解析法模型、李一鸣的东南模型、张登良的西安公路大学模型等。
二、正文早在1962年美国AASHO试验路研究期间,对车辙路段进行了研究,Hofstra提出的报告认为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是剪切应力,由此结果推荐使用高强度的路面材料[1]。
他认为沥青路面的变形在路表面最大,越往下越小,这一方面说明了下部抵抗塑性流动变形的能力强,同时也是因为荷载的扩散作用,下部的剪应力较小。
在1962年的第一届CSDAP(国际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会议)上,壳牌石油公司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同时考虑疲劳和车辙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限制路基顶面的垂直压应变来控制车辙[2]。
1965年Dorman发展了限制路基应变的标准,使用了弹性或粘弹性的层状体系来预测路面结构的永久变形[3]。
1971年Monismith对Dorman的粘弹性的层状体系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4]。
1972年,在第三届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国际会议上,各国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预测柔性路面的方法,这些方法利用路面材料的基本性能,以不同的方式计算荷载和环境条件对车辙量的影响,其中Barkdale和Romain两人提出了层应变法(Layer strain methodology)[5]。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考虑了沥青路面面层的变形。
1982年第五届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国际会议以后,主要研究面层的车辙问题。
1987年在第六次CSDAP上,有研究人员把动力蠕变试验与层应变分析结合起来预测足尺试验路面的车辙;车轮荷载和轮胎压力对沥青路面车辙量的影响;Eisenmann和Hilmer在足尺路面中采用各种轮荷载、充气压力和轮荷布置进行试验,得到了统计回归模型。
1990年Krugler将车辙问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6]:一是路面上过大的交通固结;二是沥青混合料稳定性不好引起的塑性变形;三是由颗粒表层沥青剥离引起的混合料稳定差。
1994年Sousa提出了确定沥青混合料路面潜在永久变形的方法。
1997年第八届国际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会议上,车辙问题日益凸显,永久变形问题上升到会议的热点位置。
在第九届国际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大会(2002年)上,车辙又成为议事热点。
在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有限元方法在车辙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Blab利用有限元法,采用Maxwell模型,在实测轮胎接地压力和温度分布的基础上对车辙深度进行预估,其所得的结果与HVS的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有文献[7]提出了用于分析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的力学方法,此法在粘弹性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循环加载下的损伤演化过程。
还有文献用粘弹性连续损伤模型分析了面层早期破坏的原因,评估了混合料类型和加载条件对疲劳损伤性能的影响,并应用试验路的数据来验证粘弹性连续损伤模型预测的路段疲劳性能。
另外,Shields建立了沥青路面的非线性粘弹性低温应力松弛模型[8]。
许志鸿等以粘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为基础,结合蠕变实验和现场测得结果,提出了一种较简单的预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的方法[9]。
徐世法在分析沥青路面永久变形时,采用了“四单元五参数”的模型,提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车辙预估方法,利用单轴蠕变实验确定参数,并考虑了侧向隆起,提出了以粘性劲度模量作为控制车辙的标准[10]。
徐世法、朱照宏根据测定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蠕变实验、车辙实验和环道实验的结果,分析了影响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对控制沥青路面车辙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讨论并建议m值。
同时他们提出以路面容许车辙深度作为控制车辙的指标,同时给出了沥青路面容许车辙深度范围[11]。
黄晓明、张晓冰和邓学钧对沥青路面车辙进行了环道实验研究,提出了不同保证率下的车辙预估模型[12]。
张登良等通过实验对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车辙进行了研究,以粘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和流变学模型分析为基础,结合沥青混合料的变形特性,提出了包括层减薄量和侧向隆起高度的车辙深度预估方程[13]。
茅梅芬使用室内环道实验建立了在重复荷载作用下车辙和荷载作用次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沥青性质、实验温度、混合料级配、面层厚度对车辙深度的影响[14]。
李闯民等分析了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沥青路面车辙因素[15]。
汪凡基于Burgers粘弹性本构模型和Johnson-Cook粘塑性本构模型。
采用ANSYS瞬态动力学分析理论,分析了轴载作用次数、超载、温度对沥青路面车辙变形的影响[16]。
詹小丽,张肖宁等采用线粘弹性的广义Maxwell模型和分数阶导数Maxwell模型对改性沥青的动态粘弹性性能进行研究[17]。
关宏信采用粘弹性疲劳损伤模型,利用MTS开展沥青混合料松弛试验研究,得到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本构模型和参数,同时采用有限元软件开展沥青路面的粘弹性疲劳损伤分析[18]。
三、小结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对路面永久变形的预估,关键主要是利用粘弹性理论建立各种参数与永久变形之间的关系。
各种模型较好的预估了路面的车辙,但都有其局限性。
所以怎样对沥青混合料的永久变形进行粘弹性分析,探讨外界影响因素与车辙之间的关系,对减少路面车辙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参考文献[1]Sousa, J B. Modeling Permanent Deformation of Asphalt - Aggregate Mixes. AAPT, Vol(63), 1994[2]Dorman GM.The Extension to Practice of a Fundamental Procedure for the Design o fFlexible Pavements[C].Proceedings,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Asphalt Pavement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62, 785~793[3]Dorlnan GM,Metcalf CT.Design Curves for Flexible Pavements Based on LayeredSystem Theory[J].Highway Research Board,Record No.71,1965[4]MonismithCL, McLean DB.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Asphalt Pavements [M].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1[5]Barksdal RD.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Rutting in Base Course Materials [C]. Proceedings,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Asphalt Pavements, Vol.1, London, 1972.161~174[6]吴启宏.集料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的影响.中外公路,1998,18(1)[7]Lytton, RL: Chen, CW; Little, DN, Micro damage Healing In Asphalt And AsphaltConcrete[C], volume IV: A Viscoelastic Continue Damage Fatigue Model of Asphalt Concrete With Micro damage Healing, 2001, 178p[8]Shields DH, Zeng ML, K work R. Nonlinear Viscoelastic Behavior of Concrete in StressRelaxation.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phalt Paving Technologists, 1999, 68:358~389[9]许志鸿,郭大智,吴晋伟等.沥青路面车辙的理论计算[J].中国公路学报,1990.3(3)27~36[10]徐世法.沥青路面的的粘弹性力学分析与车辙预估[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1988[11]徐世法,朱照宏.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车辙的预估方法与控制指标评述[J].华东公路,1991.(4)[12]黄晓明,张晓冰,邓学钧.沥青路面车辙形成规律环道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0,30(5):96~101[13]张登良,李俊.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车辙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5.8.(1)[14]茅梅芬.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研究[J].华东公路,1995(3):45~49[15]李闯民,李宇峙.浅析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沥青路面车辙因素[J].公路交通科技,1999(3):6~9[16]汪凡.基于流变学本构模型和动力有限元分析的沥青路面车辙计算.[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09[17] 詹小丽,张肖宁等.改性沥青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研究及应用.[J]工程力学.2009.4.Vol.26 No.4 .[18]关宏信. 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疲劳损伤模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湖南:中南大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