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八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八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

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水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水是万物之灵,水能从高处流往低处,也在表述一个做人的道理,这里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多好的一首诗,它不就是在表述做人么?为什么要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做人应该有进有退。

才能更长远有的时候表面上是吃亏了,实践中咱们是占了一个便宜。

在社会中做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吃亏是福”“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于选择自己的居住的环境(好环境培养好的人才),他们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治理国家有条不紊,做事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吧事情办理得最好,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也不会带来烦恼。

(为人处事应该顺从天意,顺其自然。

不要与人相争往往退步是像前。

)上善若水老子用无形的水,来表达人的心境应该像水一样。

它柔和得可以始终从高处往低处流;可以随着各种器物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变成甘露润万物而无声。

它刚强得可以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无孔不入。

它强大得可以推动巨石、掀翻巨轮。

人的思维也要像水一样冲破有形的禁锢,达到无形的境界。

这就是所谓的“致阴致阳,致柔致刚”的道理。

介绍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法老子说“上善若水”,水的一切行为都完全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青少年的成长也应该像水一样,顺其自然的茁壮成长。

应试教育中,升学考试采用“一锤子定音”的方法,逼迫老师、家长和同学们不得不高度重视考试成绩。

因此铺天盖地的作业和练兵考试,成了家常便饭,让学生们应接不暇。

老子道德经第8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8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
•上善:最高等的善。

•恶:厌恶,讨厌的地方。

•几:接近。

•渊:深沉、深邃。

•尤:怨咎、过失。

译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处身于
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

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译文另解:
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就如同水。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愿居处的地方,因此其境界很接近道。

这类人,居处善于选择卑下之地,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总能真诚、友爱、无私,言谈总能恪守信用,为政总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也就不会引来责怪和怨恨。

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

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

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赏析老子八章是《道德经》中的深奥篇章,其中包含了老子对于人生哲学、道德伦理、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的思考与见解。

以下将对老子八章原文及译文进行赏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看老子八章的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虽然不长,但却富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意在表达道德之高尚与纯洁如水之清澈透明。

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则暗示人们应该学会将自己的价值与价值观融入到社会中,同时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人。

另外,老子在八章中还提到了“处众人之所恶”,意味着“上善”之道并不是世俗眼中的正常和善良,而是需要超越现实社会的限制,寻求彻底的真理与善良。

其次,老子还提出了“夫唯不争,故无尤”的说法,意味着个人应当不与他人争斗、不攀比,从而能够少走弯路,不受到外界的谩骂或挑剔。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老子八章的中文译文:“最尊贵的是像水一样。

水常将利益给到所有生灵而不拼争,常处于人们所不喜欢的位置,聚集在道路上,居住在最好的地区,心中培育着善良之心,待人如同家中亲友,言语坦诚无误,管理国家能够治理有方,才能处处游刃有余。

只有不争斗的人,才不会受到责备。

”从这个中文译文中不难看出,老子八章富有哲学思想的特点也是被中文的译者在译文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同时还将其中夹杂的深意表达得尤为恰当。

例如,“利益给到所有生灵而不拼争”这一句,恰当而彰显了贯穿全文的“不争”的主题。

总的来说,老子八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一本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的作品。

而对于读者来说,理解八章中所包含的含义,对于认知人生、实践道德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什么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什么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什么“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什么,欢迎阅读。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什么“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上善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哲学家老子十分推崇“上善如水”。

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

乍一看来,似乎颇为费解,但仔细咀嚼揣摩,就能领略到其含义的深刻精妙。

水对我们有哪些启迪呢?其一,水往低处流。

启迪我们做人,尤其是握有一定权力的人,要眼睛向下,时刻关注最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那些至今连温饱都尚未解决的群众,设身处地为他们著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其二,水溶万物而不争。

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溶为一体,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诸种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

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

其三,水随遇而安。

无论石缝岩隙,还是沼泽碱滩,水都能顽强地生存。

即便只是一滴露珠儿,它也会笑迎朝霞,熠熠闪光。

水的这种豁达顽强的精神,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其四,水遇寒而结为冰。

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变化,体现了水极大的灵活性。

尤其是水遇寒而结为冰,更是启迪我们在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万众一心,精诚团结,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夺取胜利。

其五,水质透明,清澈见底。

水的这种鲜明特性,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解读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解读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解读[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解读 ]有道德的人就好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心胸宽阔,始终保持虚静沉默。

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有道德的人所的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恨。

[ 心灵药 方 ]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大自然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众人争名夺利,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有道德的人所言至诚,决不虚伪,各守信用,任劳任怨,能各尽其能地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道德的人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可以忍辱负重,博施而不望回报。

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是值得我们终生去学习和行动的准则。

[ 老子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解析]老子在《道德经》中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

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1、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而不争;2、蓄居流注于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处;3、滋养万物而不与大自然争。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

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是他去做。

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渊深精明,虚静沉稳。

水施于万物,有道德的人博施不望报;水昭万物各如其形,有道德的人,决不虚伪;水性柔弱,能方能园;人能效法水的不争就能产生利万物而谦下的效果,于是你就接近于“得道”了。

有道德的人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忍辱负重,谦卑守诸;他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帮助别人,而绝对不和别人争名夺利。

上善若水下一句

上善若水下一句

上善若水下一句
上善若水的下一句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如下:
道德经·第八章
【作者】老子【朝代】春秋时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上善若水全文及译文

上善若水全文及译文

上善若水全文及译文“上善若水”这一理念源自老子的《道德经》,其原文为:“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接下来,我们对这段话逐句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生命之源,它滋养着世间万物,却从不争功争名。

无论是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还是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水的润泽。

水默默地付出,无私地奉献,这种品质正是“上善”的体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众人通常都喜欢高处、好处,而水却甘愿流向低处、恶处。

比如污水沟、低洼地,这些都是人们所厌恶的地方,但水却毫不嫌弃。

正是因为水能够安于卑下,所以它接近于道的境界。

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水的这种特性与道相契合。

“居善地”,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总是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比如,汇聚成江河湖海,或是渗入地下成为清泉。

人也应该像水一样,善于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

“心善渊”,水的内心深沉而宁静,就像深渊一样。

人的内心也应该如此,保持深沉、平静,不被外界的喧嚣和纷扰所干扰,拥有广阔的胸怀和深沉的智慧。

“与善仁”,水对待万物都是平等而仁爱的,没有亲疏之分。

人在与人交往中,也应该怀有仁爱之心,友善地对待他人,不分贵贱贫富。

“言善信”,水的流动是有规律的,按时涨落,从不失信。

人在说话时也应该遵守信用,言出必行,一诺千金。

“政善治”,如果将水的特性运用到治理国家上,就如同善于治理的领导者,能够以平和、公正的方式管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

【阅读欣赏】《老子》第八章(田K)

【阅读欣赏】《老子》第八章(田K)

《老子》第八章
经典: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美好的品性,应该是像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身处在众人都厌弃的地方也依然随遇而安。

所以说水的德行最接近“道”的境界。

(像水一样的人应该是)居地宁静,心思
清明,待人仁慈,言语守信,为政从精从简,处事扬长避短,行动把握时机。

正因为拥有“不争”之德,所以才不会招来忧患、怨尤。

感悟:
这一章中老子用水喻“道”,并借以分析什么是完美人格,重点在于强调“不争”。

道家很喜欢用水来比喻“道”,这不只是老子的看法。

西汉道家名著《淮南子》中也说:“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
息耗减益,通于不訾。

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所私,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

”这段话可以算是给老子之言作了个注脚。

水无色无味,无常形,无常态,遇方而方,遇圆而圆,以多种姿态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且多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这便是谦顺;水担负着万物的生长却不怀私心,恩泽遍及草介蝼蚁却不求回报,使万物受其利,而不与万
物相争,即使产生冲突、矛盾,也可以因势利导,并非冥顽不化,这便是至善。

水同时拥有这两种德性,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人生所需修持的德行,当以此二者为上,才会不受外部境遇的影响,时时存有乐观恬淡的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题意: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处恶境而近道、居卑善渊善仁,是老子所追求的境界;这与儒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的刚强、尚气的观点恰恰是相反的。

道家和儒家的思维方式有截然不同的两面,正是辩证法的两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二极。

太极的传统符号起于何时何人已难以确考,却确实非常深刻而形象地表现出先古人类的智慧,只是震撼数千年而且超越民族和国界的智慧往往是存在于诸子百家之中。

老子和孔子是古老智慧的杰出代表。

老子多以水为喻,后人常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当指老子。

任继愈在绎读中说,老子就近取譬,与北方邹鲁各流派不同。

老子出生地是当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地处淮河支流的平原地区,水网密布,以水取譬也是可信的。

《老子》原文和今绎:
上善若水。

最高的善,犹如流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
居众人之所恶,水往往停留在一般人所不喜欢之地,
故几于道。

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善地,居处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
心善渊,内心要像水一样深沉,
与善仁,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
言善信,言语要像水一样真诚,
政善治,为政要像水一样有条有理,
事善能,办事要像水一样无所不能,
动善时。

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夫唯不争,正因为与世无争、与物无争,
故无尤。

才不至于有什么过失。

【憨山大师注释】
此言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也。

上善若水。

上,最上。

谓谦虚不争之德最为上善,譬如水也,故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水之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

不争,谓随方就圆,无可不可,唯处于下。

然世人皆好高而恶下。

唯圣人处之。

故曰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几,近也。

居善地。

由圣人处谦下不争之德,故无往而不善。

居则止于至善,故曰善地。

心善渊。

心则渊静深默,无往而不定,故曰善渊。

与善仁。

与,犹相与。

谓与物相与,无往而非仁爱之心,故曰与善仁。

言善信。

言无不诚,故曰善信。

政善治。

为政不争,则行其所无事,故曰善治。

事善能。

为事不争,则事无不理,故曰善能。

动善时。

不争,则用舍随时,迫不得已而后动,故曰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不争之德如此,则无人怨,无鬼责。

故曰夫惟不争,故无尤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