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第八章有感

合集下载

上善若水读后感

上善若水读后感

上善若水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善若水读后感(一)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

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

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

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

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

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的赞誉!其三、水能以柔克刚。

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

俗话说:水滴石穿。

此非力使然,恒也。

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

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

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读上善若水有感

读上善若水有感

读上善若水有感篇一:读上善若水有感读上善若水有感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

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

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

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

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就是水的这种品质。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

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

俗话说:水滴石穿。

此非力使然,恒也。

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

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

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老子在《道德经》的五千言中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为人格的最高标准:人与人交往接触,很像水与水交融,嫉妒心猜疑心贪心都会搅浑了清水,所以老子谆谆教诲:我们言谈要像水那样,循循善诱,平和清静,以诚待人;施政要像水那样,甘居低下,走到人心的深处,从而得人心。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第一篇: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近期以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那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上善的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十分推崇“上善若水”。

老子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而论之,体现了老子的道德理念,更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

因为这“七善”蕴含了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老子把他理解的天人关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处世谋略,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融合到一种理念当中,归结到“上善若水”这一“水德”上。

老子从水的品德出发,阐述圣人的高贵品质和处世原则,最后总结归纳为“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句话是老子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他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

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

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园丁,我觉得确应如此。

“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启迪我们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的三尺讲台中。

老子第八章感悟心得

老子第八章感悟心得

老子第八章感悟心得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这第八章真是充满了智慧呀!水,那可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了,可它却蕴含着这么深的道理。

水总是默默地滋润着万物,却从来不跟万物去争抢什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质啊!它还专门往大家都不喜欢的低处流,这可不就跟那至高无上的“道”很接近了嘛。

咱们想想看啊,在生活中,要是咱都能有水的这种品质,那该多好啊!比如说,咱居住吧,就得找个适合自己的好地方,就像水会选择合适的地方流淌一样。

咱的心呢,也得像深深的潭水一样,沉静而有内涵。

跟人交往的时候,得怀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要真诚守信,不能满嘴跑火车呀。

再看看那些会治理国家的人,他们不就像水一样,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吗?做事的时候,咱也得像水一样有能力,该柔的时候柔,该刚的时候刚。

还有啊,行动也要看准时机,不能瞎来。

水就是因为不去争抢,所以才没什么烦恼和过错呀。

咱要是也能做到不争不抢,那生活得多自在呀!你说是不是?在这个世界上,好多人都争来争去的,为了一点利益就闹得不可开交,何必呢?就像水一样,静静地流淌,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争也争不来呀。

咱可以观察观察身边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他们往往都是很低调很谦逊的,不张扬不炫耀,这不就是水的品质吗?那些成天咋咋呼呼、争强好胜的人,往往最后也落不着什么好。

想想咱自己,有时候是不是也会为了一些小事去争去抢呢?其实真没必要呀!就学学水,安安静静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把自己该照顾好的照顾好,多好呀!这样咱的内心也会变得平静安宁,不会被那些无谓的争斗扰乱了心情。

而且呀,水的这种品质还能让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更加融洽。

大家都不喜欢跟一个老是争来争去的人在一起吧?那咱就做那个像水一样让人感觉舒服的人。

总之呢,老子这第八章给我们的启示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要好好去体会,去学习水的智慧,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道德经第八章的感悟与精髓

道德经第八章的感悟与精髓

道德经第八章的感悟与精髓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咱先来说说这“上善若水”。

水啊,那可真是厉害得很呐!它滋养着万物,却从来不跟万物争啥。

你看那植物啊、动物啊,哪个能离得开水?可水从来不会说:“嘿,我这么重要,你们都得听我的!”它就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儿。

这就好像咱生活中的那些好心人,总是默默地帮助别人,从不求回报。

这不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善嘛!再看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总是往低处流,流到那些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什么臭水沟啊、泥巴坑啊。

但正是因为这样,它才能滋润那些最需要滋润的地方。

这多像那些甘愿吃苦受累,去最艰苦的地方奉献的人啊!他们不争名不争利,就为了能让别人过得好一点。

“居善地”,水知道自己该待在什么地方。

该是河流的时候就好好地流,该是海洋的时候就安安静静地待着。

咱们人也得这样啊,得知道自己适合待在什么地方,找对自己的位置。

别老想着去不适合自己的地方瞎折腾,那不就跟水非要往山顶上跑一样可笑嘛!“心善渊”,水的内心那叫一个深沉啊!它包容万物,不管你扔进去啥脏东西,它都能包容。

咱的心也得像水一样宽广,别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别人说你两句坏话,你就气得不行,那多没出息呀!“与善仁”,水对待万物都是那么仁慈。

它滋润着大地,让万物生长。

咱对人也得友善一点,别老是凶巴巴的。

你对别人好,别人自然也会对你好,这道理多简单呀!“言善信”,水从来都是说到做到。

该下雨的时候就下雨,该流淌的时候就流淌。

咱说话也得算数呀,别老是放空炮。

答应了别人的事儿就得做到,不然以后谁还信你呀!“政善治”,这水啊,还能让大自然保持平衡。

咱在社会上也得做好自己的本分,该干啥干啥,让一切都有条有理的。

“事善能”,水的本事可大了去了。

它能变成水蒸气,能变成冰,啥样都能变。

咱也得不断学习,让自己变得有本事,啥事儿都能应付得来。

“动善时”,水知道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安静。

道德经第八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八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八章读后感读了《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一章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水,这一自然界中再平常不过的物质,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哲理。

老子将“上善”比作水,实在是精妙至极。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对水的这种“善”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那是一次和家人一起去爬山的旅行。

那座山不算特别高,但山路崎岖,对于平时缺乏锻炼的我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路上,大家都兴致勃勃,充满了期待。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还顺利,我们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但随着路程的推进,太阳越来越烈,我们的脚步也越来越沉重。

当我们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大家都感到口干舌燥,带的水也快喝完了。

就在这时,我们发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

那溪水潺潺地流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在向我们招手。

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到溪边,用手捧起水,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

那水清凉、甘甜,瞬间滋润了我们干渴的喉咙和疲惫的身心。

看着那不断流淌的溪水,我不禁想到了老子所说的水的品质。

这溪水,默默地从山上流下,它不在乎自己身处何处,不管是在高山还是低谷,它都平静地流淌着,滋养着沿途的花草树木,为它们提供生命的源泉。

它不与万物争高低,只是默默地奉献着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争名逐利,为了一些所谓的荣誉和利益,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我们总是想着要比别人强,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却忽略了身边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而水,它“居善地”,总是流向低处,处在众人所不愿意待的地方。

但正是这种谦逊和低调,让它能够汇聚成江河湖海,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

水的“心善渊”也让我感触颇深。

那深深的溪水,平静而深沉,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它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它包容着一切,沙石、落叶,甚至是一些垃圾,但它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地净化着自己。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读后感老子在第八章中提到“上善若水”,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深意。

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仿佛心中被注入了一股清泉,让我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都有了新的转变。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这一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质,却拥有着最为高尚的品质。

它默默地滋养着万物,却从不争功邀赏。

它愿意流向人们所厌恶的低处,安于卑下的环境,这种品性与“道”是如此的接近。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村子里还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靠着村里的一口老井过日子。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能听到有人挑着水桶去井边打水的声音。

那口井就在村子的中央,井口是用大块的青石砌成的,周围长满了青苔。

井水清澈见底,能看到井底的沙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

打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需要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把水桶系下去,然后左右晃动绳子,让水桶倾斜着装满水,再用尽力气把水桶提上来。

我记得有一次,跟着爷爷去打水。

爷爷熟练地把水桶放下去,装满水后,他开始往上提。

可是,那桶水太沉了,爷爷提得很吃力。

就在这时,路过的一位大叔赶紧跑过来帮忙。

大叔和爷爷一起,喊着号子,终于把水桶提了上来。

大叔的脸上挂满了汗珠,但他却笑着说:“没啥,顺手的事儿!”水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传递,滋养着每一户人家。

没有人会因为多打了一桶水而炫耀,也没有人会因为帮了别人的忙而要求回报。

就像水一样,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流淌。

夏天的时候,那口井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我们会围着井口,用清凉的井水洗脸、洗手,感受着那一丝丝的凉意。

大人们干完农活回来,也会先到井边打一桶水,痛痛快快地喝上几口,然后长长地舒一口气,说:“真解渴啊!”到了冬天,井口会冒出腾腾的热气。

那时候,我们会好奇地把手伸到热气里,感受着那种温暖。

井水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它的品性,始终如一,默默地为人们服务。

回想起来,那口井就像是“上善若水”的一个缩影。

它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响亮的名声,但却实实在在地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源泉。

《道德经》第八章心得

《道德经》第八章心得

《道德经》第八章心得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上善若水
最接近于道的世间之物是水,上善若水可不是比喻句。

不争是大前提,帛书的不争是静,水善利万物而静。

不与万物争,有意识的为。

利万物而静,无为的为,与道的属性是不是更接近了。

万物却一刻也离不开不是因为水不争,静静在哪儿任你取而离不开它,是因为它更接近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很多人把这句理解为水特性。

老子借水喻道,最终要说的还是道,用水的这些能为人所感知的性质来证明大道无限的玄妙。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常人的意识恰恰是与道相反的,环境污染、气候恶化,贪小利忘大义、争强好胜,打着行善积德的幌子满足一己私利,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坑蒙拐骗,上行下效祸国乱民,以强凌弱,生灵涂炭。

所以,这些明显的、令人心生反感的行为都是偏道离德的。

水利万物而静,人与人之间却处处充满竞争,争权、争名、争利,国与国之间处处充满竞争,争强、争胜、争利益。

因此争又是违道的。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世人却争强好胜,难怪世间多怨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善若水,人生之道
——-—-—-—读《老子》第八章有感在本学期,我们通过《老子》精读这一课程,让我对老子及其思想又有了进步一的了解.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创办了核心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这一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也让我对老子有了更多的崇敬之情。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在通过阅读老子的作品我逐渐了解到,老子说的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并非指的是无所作为,而是反对人对人,人对事物的太多干涉,顺应道法积极去行事,在老子看来,是可以的。

老子提倡一直提倡道任由世间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去干涉它。

由此可见,顺应自然,不过多干涉其他人或者事情,这是老子的期望所在。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作为老子的代表作,老子将道家的思想都汇入其中。

其可以分为《道篇》和《德篇》。

而《老子》精读这一课程,就是让我们细细阅读,慢慢品味这一文学的著作。

《老子》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很多,但是大体都离不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而现在,我就选中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结合实际和自身体会,谈谈自己对第八章的理解和看法。

学而用之,体会老子思想的精妙之处。

老子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篇说的大概意思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冷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老子巧妙的将“上善”巧妙的比喻为水,并且将这一篇章中提到的功德,特征,性格,行为,操守这几方面巧妙的与水的一些特征结合起来。

例如,水川流不息,滋养万物,这便是功德。

水只往低处流,遵循自然法则,这便是特征等等。

水有着这些美好的品德,所以君子遇水必然应该有所感悟,有所效仿。

水是万物之源,它滋润万事万物却不争求功绩,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也是及其吻合的。

结合我们自身,虽然都提倡功成不居.但是,一个人的成就越大,那么他自我膨胀的几率也就越高。

而且现在越来也多的人,会因为自己略有小成,便会觉得自己举世无双,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骄兵必败,居功自傲的结果便是引来自己的失败。

所以,这一篇章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做人要像水一般,提倡做人的“不争”。

当自己获得成功和成就的时候,也能够处
置泰然,不因为自己的一点点成就而开始追名逐利,最终也只会乱了自己的心智。

而这一篇章告诉我们的第二个道理就是,“上善"的人,会像水一样,“处众人之所恶"便是能够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

这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所相似,但却少了一些功利性和目的性。

如今,大家都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物质享受而奋斗着,努力着,有时候拼得一个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固然不错,但是为了名利也不必拼得自己筋疲力尽.真正心如君子的人,能够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例如社会中有一些人,他们能够长期去很多人不愿意去的落后贫穷的地方开展教育事业,他们不为大城市或者发达地区的物质条件所束缚,而是为了贫困落后地区,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不失为君子,因为他们是如水一般,能够处众人之所恶,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追求的可贵品质.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是这一篇章的第二部分。

这一段话,从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哪就是要像水一样存在。

一,在居住的选择上,要选择适合自己生活的地方。

就我自己而言,北京虽然物质条件优越,机会多。

但是我更倾向于安稳的生活,如此高的生活压力,加上严重的环境问题,更加让我清晰认识到北京是不适合我居住的,我更适合竞争压力小,环境宜人的小城市。

二,在心境方面,心胸要善于保持沉静。

如今大家都认为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的心胸也开始慢慢变得浮躁,这种心态体现在做事越来越急功近利,处事上冲动暴躁.那么,能够保持心胸的沉静,在如今是难能可贵的.处事不惊,冷静处理,不冒进不退缩,这便是我认为的“心善渊”。

三,为人处事方面,待人要真诚相爱。

活在社会,没有人能够与社会分离,那么与他人打交道,便是不可避免的。

交际也是一种艺术,真诚是基本,诚心以待他人,久而久之,别人也会诚心对你。

真诚与圆滑不同,虽然这两种处事方式都能让自己立足于人际之中,但是圆滑是暂时的,久而久之便会原形毕露,只有真诚,真正的关爱他人,才是长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但是若要长期保持,也是不易的,所以,这是我今后在为人处世方面追求的目标。

四,做人要守信,说话善于遵循守信。

现在,守信对于这个社会极为重要,如今老人摔倒,怕被讹不敢扶,各种诈骗和拖欠薪水事件层出不穷,不禁让人们感到社会诚信的缺失.不知不觉,诚信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稀缺品,这不失为一种悲哀.所以,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像老子提倡的那样,做人守信,一字千金,让自己的话能够成为行动,而不是花言巧语,尔虞我诈。

而后面的为政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要善于掌握时机。

这三个要求可以说是阐述成功行事的三个关键因素,做事简练,发挥所长,掌握时机,如果能做好这三个方面,那么无论是在如今的学习,或者是今后的工作中,就能很好的处理各种事件,
让自己处于游刃有余的境地.
《老子》第八章,告诉了我们人生中各种处事之道,可谓是人生之道的宝典。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让我更好的对人生的处事有所顿悟,处事泰然,感受老子的“无为"精髓,领略老子的思想魅力,从而更好的用于今后的生活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