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

合集下载

《道德经》注音版第八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八章原文及译文

【导语】《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

下⾯是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章原⽂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上善若⽔。

⽔善利万物⽽不争,处众⼈所恶,故⼏於道矣。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尤。

【注⾳版】 上(shàng)善(shàn)若(ruò)⽔(shuǐ). ⽔(shuǐ)善(shàn)利(lì)万(wàn)物(wù)⽽(ér)不(bù)争(zhēng), 处(chǔ)众(zhòng)⼈(rén)所(suǒ)恶(è),故(gù)⼏(jǐ)於(yū)道(dào)矣(yǐ). 居(jū)善(shàn)地(dì),⼼(xīn)善(shàn)渊(yuān),与(yǔ)善(shàn)仁(rén), ⾔(yán)善(shàn)信(xìn),政(zhèng)善(shàn)治(zhì), 事(shì)善(shàn)能(néng),动(dòng)善(shàn)时(shí). 夫(fū)惟(wéi)不(bù)争(zhēng),故(gù)⽆(wú)尤(yóu). 【译⽂】 “上善若⽔。

⽔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 的⾏善事像⽔那样,⽔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

它总是从⾼处往低处流,所以⽔总是按照⾃然规律⾏事,⽔是万物之灵,⽔能从⾼处流往低处,也在表述⼀个做⼈的道理,这⾥让我想到了⼀⾸诗,“⼿把青秧插满⽥,低头便见⽔中天,⼼地清静⽅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多好的⼀⾸诗,它不就是在表述做⼈么?为什么要说退⼀步海阔天空?这是有⼀定的道理,做⼈应该有进有退。

上善若水,止於至善的意思

上善若水,止於至善的意思

上善若水,止於至善的意思“上善若水,止於至善”,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是指最高尚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柔软而无形,能够温润万物,滋养大地。

“止於至善”则是指善行的最高境界应该达到至善的层次。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哲学观点,意思是人们应该尽力去做好事,以至于达到无私无我、造福众生的至善境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善若水”的内涵。

水一方面具有柔软性,能够自然地适应并滋润万物。

无论是降雨滋润土地,还是大江大海润物无声,水都以其柔软的力量在默默地付出。

因此,“上善若水”中的“水”的特点也给我们上了课,告诉我们应以柔软的态度对待他人。

对待他人时,我们应该包容并滋润他们的成长,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而不是争斗和竞争。

这样才能缔造和谐与善良的人际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止於至善”的意义。

至善是善行的最高境界,指人们应该以无私无我之心去行善。

善行不应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和欲望,而应该是为了造福他人、回报社会、奉献社会。

只有在这种无私的行善中,我们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

止於至善,就意味着我们要在做好一件事后,不停留在善的层次,而要继续提升自己的善行,达到更高境界。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品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至善的追求。

总结起来,“上善若水,止於至善”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温润万物,滋润大地,对待他人要以柔软态度,传递爱和关怀。

同时,在做善事时,要以无私无我之心,造福他人、回报社会,追求至善的境界。

这不仅是道德修养的追求,同时也是定义我们人类最高尚品质的追求。

只有将这种理念贯彻于生活中,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善良的社会。

道德经第八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八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八章感悟分享第一篇嗨,朋友们!今天想跟你们聊聊《道德经》第八章。

这一章里说“上善若水”,水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你看哈,水总是往低处流,从来不会争强好胜,哪里低它就往哪里去。

这让我想到我们做人,有时候别太逞强,该低头时就低头,可能会发现新的风景。

水还特别有包容心。

不管什么脏东西扔进去,它都能容纳。

咱们也得学学水的这种包容,别因为一点小事就跟人计较,心宽了,日子才能过得舒坦。

而且水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哟!水滴石穿,那是日积月累的功夫。

这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耐心,别想着一下子就成功,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

就像我之前减肥,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一斤没瘦。

后来明白了水的坚持,每天坚持运动一点点,现在终于有点成果啦!还有啊,水给万物带来生机,却不居功自傲。

咱们要是能帮了别人也不炫耀,那得多高尚啊!从这一章里我学到了好多,希望大家也能跟水学学,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来唠唠《道德经》第八章。

一说起“上善若水”,我这心里就有好多想法。

水多温柔啊,静静地流淌,从不喧闹。

咱们要是能像水一样温柔待人,那身边的人得多喜欢和咱相处呀。

水又特别灵活,遇到阻碍就绕过去。

咱们生活中也会碰到难题,别一根筋,换个思路说不定就解决啦。

水还无私地滋养着万物,却从不求回报。

这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有时候帮了别人一点小忙,就心心念念等着人家感谢。

真得改改这个毛病,多学学水的无私。

再想想,水不管处于什么环境,都能适应。

咱也得有这种适应能力,顺境不骄傲,逆境不气馁。

就拿我找工作来说,一开始到处碰壁,心里特别难受。

后来想想水的精神,不断调整自己,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还有哦,水的那种平静和淡定也值得我们拥有。

不管外界怎么乱,心都能保持平静,这得多厉害呀!所以呀,这第八章真的给了我很多启发,希望咱们都能成为像水一样的人,把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道德经第八章的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八章的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八章的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八章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其中提出了很多深刻的思想和原则。

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感悟分享:
1. “上善若水”:这句话强调了水的特性,即无为而治、温柔平和、适应一切环境。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像水一样,顺应自然,不要强行干涉,而是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2. “大成若缺”:这句话强调了完美并不存在,完美只是表面的幻觉。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接受缺陷和不完美的存在,而不是试图去追求完美。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3. “无名之名”: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即名称只是人为的定义,并不是事物本身的真实属性。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于重视名称和表面的东西,而应该更深入地探索事物的本质。

4.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句话强调了两种不同的勇气,一种是勇往直前的勇气,另一种是面对现实的勇气。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更多地采取后一种勇气,而不是盲目地冒险和勇往直前。

5.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强调了天地的虚无和无限,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虚无的心态,超越自我,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无限的创造力,积极地探索和创造,从而创造出更好的生活。

道德经第八章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文章,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思考和探索。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八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八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八章*导读: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

无水,则不能产生芸芸丛生的生命世界;无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

水生育万物,滋润群生而与物无争,不求后报。

它柔弱温顺,总是处于为人们所鄙弃的最低下的地方。

所以,水最相似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常言道: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人总是喜欢奉上欺下,攀高附贵,青云直上,而水则总是流向低凹的、最安全的地方,无倾覆之患。

人心总是有私心杂念、七情六欲之烦扰,而水静则清澈湛然,无色透明,无混无浊,可鉴万物。

若心灵之善渊。

水善养万物,施恩不求报。

植物皆沾滋润之恩,动物咸获饮食之惠,此乃仁慈也。

水利万物,诚实和顺,无假无妄,表里如一,是谓:言善信。

水之为治,若大匠取法,以平中准定上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对万物一视同仁,最为公平。

是谓政善治。

水理万物,能力非凡。

去污洗浊,攻坚克固,行船渡筏,兴云致雨,生物育人,功用不可估量。

此乃事善能。

春夏温热,万物繁衍,最需要水。

此时,水则蒸云降雨,滋润群生,降温祛暑。

秋冬渐寒,万物成藏,水则结为坚冰,凝为霜雪,覆盖大地,恰若天被,保护生灵,遮风御寒。

此乃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之体性,虽有以上七善,但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

所以,水才没有过失。

此章以水喻道,也说明进道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道德经第八章的感悟

道德经第八章的感悟

道德经第八章的感悟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咱就说这水啊,那可真是厉害得很呢!它滋养着万物,却从来不跟万物争什么。

你看那些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水也不嫌弃,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待着,这多像那至高无上的道啊!水可真是我们的好榜样。

想想我们平时生活中,总有些人爱争这争那,为了一点小利益就争得头破血流,多累啊!要是都能学学水的品性,那该多好。

水往低处流,它知道哪里是适合自己的地方,我们也得找准自己的位置呀,别一天到晚瞎折腾。

心善渊,这说得太对啦!我们的心也要像深深的潭水一样,沉稳而有内涵。

别老是心浮气躁的,遇到点事就咋咋呼呼。

与人交往呢,要像水一样善良、仁慈,别老是斤斤计较,这样才能交到真心的朋友。

说话得算数,就像水一样言而有信。

答应别人的事,就得做到,不然以后谁还信你呀!做事呢,要像水一样有能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找到办法解决。

而且啊,行动还得看时机,不能瞎莽撞,这就跟水的流动一样,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

水就是因为不争,所以才没什么烦恼。

我们要是也能做到不争,那不是也能少很多烦心事嘛!大家都和和气气的,多好呀!这世界不就变得更美好了嘛!你看那自然界里的水,不管遇到什么阻碍,它都能绕过去,继续流淌。

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得学学水的这种韧性呢?别一遇到点挫折就打退堂鼓,得想办法克服呀!还有啊,水可以变成各种形态,液态、气态、固态,多神奇呀!我们也得学会灵活应变,不能太死板了。

在不同的环境下,要学会调整自己,让自己适应变化。

咱再想想,水那么柔,却能水滴石穿,这是多大的力量啊!我们平时做事,也别小看了自己的力量,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成果的。

总之呢,道德经第八章给我们的启示太多啦!我们要好好领悟水的智慧,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让我们都变得像水一样,善良、有智慧、有韧性,不争不抢,却能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

道德经第八章意译

道德经第八章意译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经文试译
——闻道甘农黄牛
上善若水。

至高无上的德行就像天性至善至美的上善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水利益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甘居众人厌恶的低洼地,所以她接近了道。

(注:上善水之三德——利物,不争,处下。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住聚能凹地(水性一:水向低处流),心灵渊静纯洁(水性二:水深渊静),友善对待他人(水性三:水是生命之源),言语和善诚信(水性四:水味清纯润物),公正公平处世(水性五:水平天然准绳),办事能力高超(水性六:水力无所不能),行动随机应变(水性七:水形自然流淌——在方则方,在圆则圆……)。

水性七善,可用“三才天地人”加以归纳,即:天时——动善时;地利——居善地;人和——一是“为人”(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二是处世(正善治、事善能)。

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因为她不与万物争利,所以没有怨尤。

本章要点:1、上善若水之三德:利物、不争、处下;
2、水性七善之三才:天时、地利、人和。

2012年9月18日。

(完整版)上善若水赏析

(完整版)上善若水赏析

(完整版)上善若水赏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赏析“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

“居善地”。

水的特性是向下。

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但人是要“人往高处走”的。

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知库大学的同学们好?大家在相互砥砺前行中渡过十二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好,今天的学习节点是道德经第八章,大家已经完成道德经学习十分之一,恭喜大家开启一个全新人生历程。

最上等的善如同水,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的作为。

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都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

善德渊深沉静,能和合万物。

与人为善施予万物,都出于仁爱的心。

法天无言以为教,四时有常以为则,所以能万方归心。

滋润万物,好比处理政治一样能无为而自治,化育万物而自然,所以能安和百姓而无名。

在行事方面,能尽其所长,无所不能。

在举动方面,合乎自然的天时,待机而动。

水不与万物相争,涵养和气,才不犯过失。

“上善若水”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水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具有强烈的环境适应能力!你把它倒进方形的杯子,它是方的!你把它倒进圆形的杯子,它马上变成圆的;水同时有着很明确的目标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它的终极目标是大海,只要它锁定了这个目标,它就从来不曾放弃而最终“万川归海”;水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拼搏精神和包容力量,为了达成它追求的真理,它可以奔走在为
别人所不齿的山间小涧,它洗涤了世界却从不抱怨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最高道德修养标准就是象水一样!企业家的最高目标其实是回报社会!因此他“善利万物而不争”,并且能身体力行地做到以下七点。

这样的企业家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接下来我为大家一一分解如下:
1,居善地
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善于选择合适自己的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

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家想要成功,决不是天天出没于花天酒地的场所!哪怕“居众人之所恶”,也“几于道”。

即使处在险恶困窘的环境里,他的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依然接近于最高的道德修养标准。

2,心善渊
成功的人士总是具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以及深厚的底蕴!《易经》中所谓的“潜龙在渊”,在渊的不仅仅是它的“身”,更在于它的“心”!他的心是宽广的,是有目标和理想的!企业家没有了运筹帷幄的能力,便不可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没有了揽容天下英雄豪杰的胸怀,就不可能奢望能够唯马首是瞻!
3,与善仁
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善于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成功之道,并且身体力行地践行一生!同时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永远都不忘记回馈社会!
我曾经在给企业家讲课时说:企业家成功有三个层次。

一是
“身心健康;阿弥佗佛”;第二是“累积财富,心灵平和”;第三是“兼济天下,天地人和”!
4,言善信
企业家是要讲究诚信的!生意人、商人、企业家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生意人是惟利是图的;而商人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企业家呢?是要讲求诚信和责任的!因此,我们很难相信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会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他永远最多只能算是个商人!
5,政善治
所谓“政善治”,说白了就是企业家要具有执行力!培训界管理界天天在呼吁执行力的重要,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并不见得能有多少。

什么是执行力?在我看来,无非三步:一是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二是找到执行这个战略战术的正确的人;三是这个正确的人正确地执行了这个正确的战略战术!
6,事善能
我们管理界经常在讲一个概念,就是:企业家不是能人没关系,只要他能用能人就可以了!可是我们不要忘了:“能用能人”本身就不是一种简单的领导艺术和教练技术!我们还经常讲另外一句话:专家才能成为赢家!所以,企业家不要认为自己手下有一帮厉害的骨干便万事大吉了!反而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及管理水平!这也是我大力提倡“学习型”领导的出发点。

7,动善时
所谓“动善时”,讲的是企业家对机遇的把握能力。

我们常
说:商场如战场。

战机的延误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既要有山的霸气和沉稳,也不可缺少水的柔韧与内蕴!以上七点便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深地去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