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
什么是上善若水

什么是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上善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哲学家老子十分推崇“上善如水”。
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
乍一看来,似乎颇为费解,但仔细咀嚼揣摩,就能领略到其含义的深刻精妙。
水对我们有哪些启迪呢?其一,水往低处流。
启迪我们做人,尤其是握有一定权力的人,要眼睛向下,时刻关注最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那些至今连温饱都尚未解决的群众,设身处地为他们著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其二,水溶万物而不争。
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溶为一体,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诸种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
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
其三,水随遇而安。
无论石缝岩隙,还是沼泽碱滩,水都能顽强地生存。
即便只是一滴露珠儿,它也会笑迎朝霞,熠熠闪光。
水的这种豁达顽强的精神,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其四,水遇寒而结为冰。
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变化,体现了水极大的灵活性。
尤其是水遇寒而结为冰,更是启迪我们在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万众一心,精诚团结,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夺取胜利。
其五,水质透明,清澈见底。
水的这种鲜明特性,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君子坦荡荡”,城府深不可测者很难觅到挚友良朋。
我们应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
其六,水的公平。
上善若水,止於至善的意思

上善若水,止於至善的意思“上善若水,止於至善”,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是指最高尚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柔软而无形,能够温润万物,滋养大地。
“止於至善”则是指善行的最高境界应该达到至善的层次。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哲学观点,意思是人们应该尽力去做好事,以至于达到无私无我、造福众生的至善境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善若水”的内涵。
水一方面具有柔软性,能够自然地适应并滋润万物。
无论是降雨滋润土地,还是大江大海润物无声,水都以其柔软的力量在默默地付出。
因此,“上善若水”中的“水”的特点也给我们上了课,告诉我们应以柔软的态度对待他人。
对待他人时,我们应该包容并滋润他们的成长,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而不是争斗和竞争。
这样才能缔造和谐与善良的人际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止於至善”的意义。
至善是善行的最高境界,指人们应该以无私无我之心去行善。
善行不应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和欲望,而应该是为了造福他人、回报社会、奉献社会。
只有在这种无私的行善中,我们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
止於至善,就意味着我们要在做好一件事后,不停留在善的层次,而要继续提升自己的善行,达到更高境界。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品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至善的追求。
总结起来,“上善若水,止於至善”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温润万物,滋润大地,对待他人要以柔软态度,传递爱和关怀。
同时,在做善事时,要以无私无我之心,造福他人、回报社会,追求至善的境界。
这不仅是道德修养的追求,同时也是定义我们人类最高尚品质的追求。
只有将这种理念贯彻于生活中,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善良的社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
春秋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上善若水:上善:至高。
水:没有生命体,清澈透明,与万物无争;却能自然地由高处流往低处,也可以安静自然地汇集于一处。
上善若水: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
真善矣。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却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扩展资料: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而却又不会与物相争。
它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人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平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过失。
上善若水的正确解释

上善若水的正确解释
上善若水,汉语成语,拼音是shàng shàn ruò shuǐ,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成语解释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上,善若水,指最高的品质应该和水一样。
成语出处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
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意思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意思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第八章。
它被认为是道家哲学重要的思想之一,也被
广泛运用于不同领域。
上善,指的是高尚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
而若水,则是一个比喻,在此处指的是柔弱、顺流而下、不争不斗、适应万物,给予万物生命
和帮助。
泽被,是指润泽着万物,是一种无私的付出。
因此,“上善若水,泽被万物”意为高尚的品德与行为应该像水
一样柔软、顺流而下,不与世界争斗,而是以无私的精神润泽着万物。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能够造福于世界上
的每一个生命,帮助他们成长和茁壮发展。
这句话所传达的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不管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公益事业中,我们都应该怀着无私
的精神,温柔而又刚健地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上善若水原文赏析

上善若水原文赏析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老子《道德经》。
一、成语原文
老子《老子·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成语译文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而,近于大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三、成语寓意
意为做人应该如水那般面对名利时不争不抢,拥有高尚
的品格,一切随缘随遇而安,学会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路上的一切波浪曲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意思是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却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这句话出自先秦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讲的是圣人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他们拥有善良、仁德这些美好的品质。
如果君王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不能提倡道义,那么贤能的人无法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干。
如果一个团队的首领有不善良的行为,那就有可能危害到整个团队。
商朝的开国之君是商汤,子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
他为人正直宽厚仁慈,所以百姓都非常爱戴他。
在汤还是一个部落首领的时候,有一次汤看见一个人,在树林里抓鸟。
那人在东西南北四面方向都布下了网,如果有鸟飞进来就再也无法逃脱,而汤看到之后呢?就把那人叫我跟前对他说:“你这么扑捉,不是把所有鸟都扑干净了吗?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被灭绝了,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还是放它们一条生路吧?”而扑鸟的人听到这里,确实觉得自己不对,感到非常羞愧。
看到扑鸟的人悔过,就继续说:“我看你已经诚心悔过了,也不必太自责,以后扑鸟的时候只有一面网,撤去其他三面网,只抓哪些应该抓的鸟,放过其他的鸟。
”这件事,后来被其他诸侯听到了,大家都知道汤是一个非常仁德的君王,于是非常尊敬他,派使者向他进贡,朝拜。
后来汤带领着诸侯推翻了残暴无道夏桀的统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善信
人
政善治
人 生
天行健
自强不息
事善能 慧
动善时
人生智慧之一
人生智慧之二
知人论世
老子 1、曾任周守藏室之史 2、在此期间,周王室日
渐衰弱,老子决定离开 东周。
他山之石——思想家、文学家的言论
❖ 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你自己。(马克思)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
天的现代人有哪些启示?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教学设计
❖ 教学背景 :了解周朝、春秋时期的特定历史与文化
❖ 教学目标 :1、重点理解“上善”的内涵
2、能够初步运用于人生实践
❖ 教学难点:1、了解古人分析问题所用的宏观视角
的关系
2、了解“中华文化基因”与“上善”
❖ 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讨论法
背景之一
马加爵姐姐:在我的印 象中,他是很乖巧的弟 弟,我到现在还不能理 解他杀人的行为,所以 我相信他精神上有问 题。
背景之二
药家鑫在法庭痛哭忏悔
上善若水
玄乎?
上善
若水
主题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 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传》
可鼻
芙蕖
可用
淤泥
可口
故几于道
动物
善“利”
人
植物
无不为 ?
水
真的吗, 有用吗? 道 人
处
无为 ?
❖ 心善渊 ❖ 与善人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
人之“上善”
不欲 为
思想不争
不妄为
善于行动
不欲为
居善地 处境不争
二者否矛盾?
人之“上善”
心善渊
居善地
动善时
与善人
上善
事善能
言善信
政善治
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 人。”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通则不痛,通则不痛。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文学家的评论
哲学家的评论
思考
❖ 1、怎样理解“上善若水” ❖ 2、结合本章的内容,谈一谈老子的精神对今
形而上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动物
空气
植物
善“利”
水
人
土壤
水
处众人之所恶
处
水的作用 与地位
人类的生命之源 (自我) 处众人之所恶
动物的生命之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植物的生命源泉 (世界) 不妖 ”《爱莲说》
水与天气、气候联系密切
? 人
之长而各去其短 可目
中华“文化基因”之《周易·乾卦》
❖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象传说:天体不停地运行,是乾卦的象;君子由此领悟要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中华“文化基因”之《周易·坤卦 》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象传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地、人
心善渊
地势坤 厚德载物
与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