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重点】中国近代史上的四次侵华战争详解
八年级历史四次侵华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四次侵华战争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事件成为了我们经常研究的话题之一。
侵华战争是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的一段黑历史。
以下是八年级历史四次侵华战争的知识点。
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清朝和日本的战争。
该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结束了总计近七个月的战争。
该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悲惨的历史事件,因为将中国推入了更加困难的局面。
二、中俄战争(1895年-1901年)
中俄战争,也称为中俄较复杂的战争,发生于1895年至1901年。
该战争是由于中俄之间的领土争端引发的。
在两国之间的军事行动中,两国都遭受了重大损失。
三、中日战争(1931年-1945年)
中国人民对中日战争的记忆是最深的。
这场战争的始发点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柳条湖事件”,这是由于日本吞并东北中国的帝国野心所导致的。
中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这场战争导致了几百万中国人的死亡和破坏。
四、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
中法战争,也被称为中法较复杂的战争,起因是在殖民时代法国在越南,又称安南,的行动引发的。
该战争于1884年至1885年爆发,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
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向中国支付了高达2亿法郎的巨额赔款。
结语
以上就是八年级历史四次侵华战争的部分知识点。
对于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汲取其中的教训和启示。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都应该珍惜和平,防止这些悲惨的历史再次发生。
【中考重点】中国近代史上的四次侵华战争详解

【中考重点】中国近代史上的四次侵华战争详解1鸦片战争1.背景: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西方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与西方拉开差距,虽然清政府闭关锁国但在国际贸易中是贸易顺差(赚钱),比如出口茶叶、丝绸、瓷器,中国自给自足,对西方商品不感兴趣。
为了扭转巨大的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送鸦片,鸦片沾上容易成瘾,国人身体瘦弱,被称为“东亚病夫”。
2.导火线:1839 年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将两百多万斤鸦片销毁,林则徐销毁鸦片相当于断送英国财路,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导火线。
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战争双方:清政府 VS 英国,清政府战败。
战败原因:一方面英国船坚炮利,我国武器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当时的道光皇帝一味求和,并未倾全国之力攻打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南京条约》是我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英国本以为签署《南京条约》可以扭转巨大的贸易逆差,可以向清政府销售商品,但发现意义不大,比如向清政府销售睡帽、刀叉等,中国市场依然不足以满足英国胃口,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2.借口事件: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3.战争双方:英国、法国 VS 清朝,其中英法是联军,美俄是帮凶,英法取得胜利。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万园之园),无数珍宝、文物流失海外。
4.结果:(1)1858 年,英、法、俄、美四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进一步打开通商口岸,方便西方列强经商、传教。
(2)1858 年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该条约是侵犯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四次主要侵华战争

四次主要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时间:1840——1842年(19世纪中期)(2)侵略者:英国(3)原因:①根本原因(目的):为了开辟海外市场②直接原因(借口):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
(4)民族英雄及事迹①关天培虎门抗英②陈化成吴淞抗英③三元里人民抗英(5)结束标志: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6)签订条约:中英《南京条约》(7)条约内容:《南京条约》①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危害:损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危害:开创赔款先例,增加了中国人民负担。
)③赔款2100万银元;(危害: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破坏了贸易主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8)战败原因:①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本原因)②清政府腐败无能③综合国力衰落(9)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大影响);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于1840年)。
(10)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
②弱国无外交。
③清政府腐败无能。
④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第二次鸦片战争(1)时间:1856——1860年(19世纪中期)(2)侵略者:英国、法国(3)原因: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4)签订条约:中国与俄美英法《天津条约》;中国与英法《北京条约》;中国与英法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5)条约内容:《天津条约》: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危害:便于列强直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便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危害:进一步破坏民族经济)《北京条约》: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赔款额也大幅增加;《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2020中考历史重点知识汇总:侵华战争

2020中考历史重点知识汇总:侵华战争(一)发动侵华战争1.两次鸦片战争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来看,两次战争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企图获得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从战争结果和影响来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权益,列强的在华利益进一步扩张,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沙俄对中国领土的侵吞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改订条约》等共割占中国西北和东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3.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指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与1931年~1945年的侵华战争。
中国在两次战争中前败后胜,其主要原因是:从国际环境来说,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有利于日本侵略;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从战争的领导集团来说,前者是腐败的清政府,后者是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民众参与来说,前者只有少数人抗日,后者是全民参与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战略战术来说,前者执行避战保和的妥协方针,后者持久抗战,两大战场互相配合。
影响: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抗日战争中国取胜,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其直接目的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即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战争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及发动侵朝战争,入侵台湾海峡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坚持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侵朝战争威胁我国安全,还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等。
(二)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赔偿巨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
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比较表

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比较表
在二战期间,中国先后遭受了日本军队发起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造成了极
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四次侵华战争进行对比,以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第一次侵华战争
•时间:1894年-1895年
•原因:日本通过对中国朝鲜的干预,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结果:中华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割让台湾,开放四个港口,赔款两千万两白银
第二次侵华战争
•时间:1937年-1945年
•原因:日本政府认为中国应该被日本控制,发生了“盘古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战争
•结果: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放弃对中国的控制,签署了日本无条件投降书
第三次侵华战争
•时间:1945年-1949年
•原因:日本国内抵制投降,于是发动了侵华战争,企图继续掌控中国
•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战争的胜利为契机,中国开始了一段新的历史
第四次侵华战争
•时间:1979年
•原因:中越战争对两国关系造成影响,日本认为可以趁机对中国发起进攻
•结果:中方在较短的时间内击败了日军,同时发表声明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
四次侵华战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历史,也是对全人类都造成了深刻
的反思。
任何国家都应当遵守国际法,尊重他国的领土和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同时,我们也应当记住那些倒在战争中的英雄们,珍惜和平,让历史成为我们未来更好的引路人。
2014中考历史复习:列强侵华史(1840—1953)

2014中考历史复习:列强侵华史(1840—1953)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列强侵华史(1840—1953)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中国近代六次侵华战争: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⑤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2、政治侵略------三大不平等条约:①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②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突出特征的条约:①中俄《爱珲条约》割地最多③中日《马关条约》最能反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特点④《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最多《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⑤《二十一条》:灭亡中国的条约。
3、经济侵略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②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方法: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抢劫银行、滥发纸币、掠夺炼铁资源、掠夺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
(抗日战争时期,了解)4、文化侵略-------通过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中国近代史上四次反侵略战争-文档资料

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 • • • 开开心心每一天 快快乐乐学习好 努力争第一 加油、加油、加油
兔 子
珍惜时间!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七大的召开
中共七大的召开
11111111
1111
遵义会议的召开
辛亥革命:1911年
认清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 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了清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2】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反对尊孔复古的逆流 进步的知识分子 前期:民主和科学 后期: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激发了人们 追求救国救国真理的热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Fra bibliotek。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 • • •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次侵华战争

人、两种船、 十口岸”
两。
《北京 条约》 1860 割九龙司地方 赔偿英法军费 增 开 天 津 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给英国
各增至 800 万 为商埠
准许华工出国;
“天天陪(赔) 酒(九)”
两白银。
《马关 条约》
1895
《 辛 丑 1901 条约》
《五口 通商章 程 》 、 1843 《虎门 条约》 《 望 厦 1844 条约》 《 黄 埔 1844 条约》 《 瑷 珲 1858 条约》 《 北 京 1860 条约》 《 中 俄 1864 勘分西 北界约 记》 中 俄 1881 《改订
工 业 革 因:
津白河口
附件;
命 打 开 中 国 2、1841—1842 扩大侵华: ②1844 中美
市场,夺取 路线:虎门—香港岛—东南 《望厦条约》
更 多 销 售 沿海—南京
③1844 中法
(英国率 市场和原
《黄埔条约》
先 完 成 工 料产地
业革命,成 2、直接原
为 头 号 资 因:中国禁
本 主 义 强 烟运动
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 廷堕落为“洋人的朝 廷”。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境地。
条约
《南京 条约》
时间 1842
割地 割占香港岛
《天津 条约》 1858
不平等条约
赔款 赔款 2100 万银 元
内容 通商口岸 开放五处 通商口岸
2、天津保卫战
签订了 1901《辛丑
主义阶段) 列强瓜分 3、北京沦陷
条约》
中国。
2、直接目
的:列强镇
压义和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重点】中国近代史上的四次侵华战争详解
1
鸦片战争
1.背景:
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西方最强大
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与西方拉开差距,虽然清政府闭关锁国但在国际贸易中是贸易顺差(赚钱),比如出口茶叶、丝绸、瓷器,中国自给自足,对西方商品不感兴趣。
为了扭转巨大的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送鸦片,鸦片沾上容易成瘾,国人身体瘦弱,被称为“东亚病夫”。
2.导火线:
1839 年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将两百多万斤鸦片销毁,林则徐销毁鸦片相当于断送英国财路,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导火线。
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
祸福避趋之。
3.战争双方:
清政府 VS 英国,清政府战败。
战败原因:一方面英
国船坚炮利,我国武器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当时的道光皇帝一味求和,并未倾全国之力攻打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
《南京条约》是我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
英国本以为签署《南京条约》可以扭转巨大的贸易逆差,可以向清政府销售商品,但发现意义不大,比如向清政府销售睡帽、刀叉等,中国市场依然不足以满足英国胃口,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2.借口事件: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3.战争双方:
英国、法国 VS 清朝,其中英法是联军,美俄是帮凶,英法取得胜利。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万园之园),无数珍宝、文物流失海外。
4.结果:
(1)1858 年,英、法、俄、美四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进一步打开通商口岸,方便西方列强经商、传教。
(2)1858 年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该条约是侵犯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沙俄累计共从中国掠夺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1860 年与英、法、俄三国签署《北京条约》,割让九龙,进一步扩大《天津条约》。
4.历史意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
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
2、战争爆发:
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3、主要战役:
黄海大战:
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
日舰直逼中国旗舰。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
四艘日舰包围致远舰,邓世昌沉着应战,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
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
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放炮,击沉致远舰。
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屠杀旅顺居民
黄海大战以后,清政府一味向敌人妥协,致使日本肆意横行,无所顾忌。
日本海陆两军进攻辽东,很快就侵占了辽东半岛,在旅顺疯狂屠杀当地居民。
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本陆海两军围攻山东威海卫。
威海卫是北洋舰队的基地,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
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
③通商口岸的开辟(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历史意义:
大大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农民运动),由于近代中国来了很多洋人,洋人胡作非为,百姓不堪忍受纷纷反抗,开始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后将口号改为“扶清灭洋”,与清政府站在统一战线,一致对外攻击洋人。
慈禧太后难得“硬气”一回,对列强宣布开战。
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时间及签订国:
1901年(庚子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辛丑条约》内容
①“钱”: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兵”: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3.影响: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理解
①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②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③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
④该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甘当
“洋人的朝廷”,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