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
病理学归纳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第四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指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循环异常,其表现为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形成、栓塞,其后果可引起梗死);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水肿、积液和出血)。
充血(hyperemia):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一般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表现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常见充血类型:①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加需要而发生的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粘膜、运动时的骨骼肌和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②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各种疾病状态下的充血;见于局部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轴索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组织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充血;③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的器官或组织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如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见于绷带包扎的肢体或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除压力,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
充血的病变及后果:器官和组织的体积轻度增大;局部温度增高,镜下见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
在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基础上,可导致脑血管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淤血(congestion):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淤血。
病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腔阻塞③心力衰竭病变:发绀(cyanosis):淤血发生在体表,由于局部微循环灌注量减少,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呈紫蓝色。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VS
详细描述
微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在血管内聚集形成的。微血栓形成后,会 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当 重要器官的血管被阻塞时,会导致器官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
血管扩张与充血
总结词
血管扩张与充血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血管扩张与充血通常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增加血管内压力,导 致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和炎症反应。同时,血管扩张还可能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组织缺血 和缺氧。
红细胞聚集
总结词
红细胞聚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 血流不畅和组织缺氧。
详细描述
红细胞聚集通常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的,聚集的红细 胞会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当红细胞聚集过多时,会导 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影响组织功能。
微血栓形成
总结词
微血栓形成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 病理表现,可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坏死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了解血液流变 学指标、凝血功能等变化,为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抗凝剂 、溶栓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狭 窄、血栓形成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组织器 官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病理学课件: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病因
➢漏出性出血
1.血管壁的损害(淤血、缺氧、感染、过敏等) 2.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等) 3.血液性质的改变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再障、 白血病等)
先后
增
高
获得性高 凝状态
DIC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
※(一)血栓形成的过程 (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很
重要)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类型
形成条件
主要成分 形态特征
类 型
白色血栓
血流较快时, 主要见于心瓣 膜、动脉、静 脉头部
血小板 白细胞
灰白、波浪状、 质实、与血管壁 黏着不易脱落
静脉压 升高
缺氧和代谢 产物堆积
间质网状纤 维塌陷,胶 原纤维增生
③组织、 器官淤血 性硬化
血管基 膜变性、 内皮间 隙增大
血管 通透 性增 高
①淤血性 水肿及出 血.
※(四)常见重要器官的淤血
重要器官的 淤血
肺淤血 肝淤血
1.肺淤血
病因 多见于左心衰竭.
肉眼:肺肿大,色暗红,包膜紧张,重
肺
病 量增加,表面湿润,切面有水肿液渗出.
减压后充血
(二)病变及后果
病变
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器官或组 织内血量增多、体积可轻度肿大,代谢加 快、功能增强;体表局部颜色鲜红,温度 升高。
(二)病变及后果
后果
※ 动脉性充血为暂时性血管反应,一般对 机体无重要影响;但在有血管病变(如高 血压等)的基础上可发生血管破裂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淤/瘀血)
静脉性充血是指静脉回流受阻,血 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 的充血,亦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淤血的原因
hyperemia)。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氧,代谢功能可因而减弱。
淤血的后果
取决于淤血的范围、淤血的器官、淤血的程度、 淤血发生的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
全身性淤血影响许多重要器官的功能,可出现相应的 功能障碍(如肾、肝、肺),
局部性静脉性充血则主要影响局部器官的功能。
淤血性水肿(congestive edema) 淤血性出血(congestive hemorrhage) 淤血性组织损伤 淤血性硬化(congestive sclerosis) 侧枝循环建立
心外膜点状出血
脚趾血肿
上臂瘀斑
第三节 血栓形成
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 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粘集,形成固体质块 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此 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thrombus)。
血液中存在着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 统(纤溶系统):
炎症性充血:炎症反应的初始,由于致炎因子 的刺激所导致的轴索反射和组胺等血管活性物 质的作用,局部组织的细动脉扩张时的充血。
减压后充血:局部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后,组 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一旦压力突然解除, 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乃发生反射性扩张,发生 局部充血。
表现及后果
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内血量增多,体积可 轻度增大。
3.心力衰竭
二尖瓣瓣膜病和高血压病引起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 肺源性心脏病引起右心衰竭,可导致大循环淤血。
淤血的病变
组织和器官因血液淤积而肿胀,切面湿润多血; 发生于体表的静脉性充血,由于血液内氧合血
红蛋白减少,局部可呈紫绀; 又由于局部血流淤滞,毛细血管扩张,使得散
热增加,该处体表的温度因而降低。 镜下呈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有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三)红色血栓
主要见于静脉,由混合血栓发展而来 肉眼观:暗红色,表面光滑湿润,时间 久后,水分逐渐吸收变的较为干燥,易 碎,失去弹性 易于脱落,造成栓塞
附 壁 血 栓
(四)透明血栓
多发生在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内,只能在 显微镜下观察 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 镜下呈嗜酸性均质透明状 多见于DIC
临床 表现
肺褐色硬化
肺淤血
示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
示肺泡壁纤维增生
高倍镜下
心力衰竭细胞
2.肝淤血
病因 多见于右心衰竭 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黄 相间,称为槟榔肝。 镜下:肝小叶中央区除中央静脉、血窦 扩张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变 性、萎缩或消失;周边区血窦淤血较晚, 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肝肿大,肝区疼痛,肝功能障碍,长 期慢性肝淤血,会引起淤血性肝硬变
血栓栓塞
栓 塞 类 型
气体栓塞 羊水栓塞 脂肪栓塞
其它(虫卵、肿瘤细胞等)栓塞
肺动脉栓塞
血栓栓塞
体循环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
后 果 取决 于栓 子大 小、 数目 和心 肺功 能情 况
栓子来源:90%以上向 下肢深静脉
栓子小且少,肺动脉小分 支栓塞,无明显后果 栓子小,数目多,大量肺 A小分支栓塞,肺循血量 锐减,引进右心室压力上 升和右心衰竭 中等大小栓子栓塞叶及段 肺A,慢性肺淤血时,局 部肺梗死 大栓子栓塞主干或肺循环 血量减少50%以上 机制:肺循环 机械性阻塞;栓 子刺激肺A壁 引起迷走神经 反射;栓子中血 小板释放大量5 -HT。 猝死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1.白色血栓 在血流较快的情况下形成,主要见于 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 在静脉性血栓中,位于延续性血栓的 起始部,即血栓的头部
病理学第4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二、病理变化: 体腔内:积血(血液、血凝块)。 组织内:血肿 皮肤、粘膜、浆膜:瘀点、瘀斑。
三、后果: 取决于出血量、速度、部位。 漏出性出血:少→后果轻;多→重→休克 破裂性出血:快 超过循环血量 20-25%→出血性休克 重要器官者→致命,如心包出血 功能障碍:脑内囊出血→肢体偏瘫 慢性出血→贫血
塞,占99%。 1.肺动脉栓塞:右心或静脉系统内的血栓脱落,
栓塞于肺动脉及其分支内。 95%来自下肢深部V(腘、股、髂V)
对机体的影响
中、小栓子→栓 塞动脉肺小分支
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肺已有严重淤血→ 出血性梗死
栓子体积大→栓 塞于肺动脉主干 或大分支
骑跨性栓塞→猝死
栓子小、数目多 急性右心衰→猝死
完整的内皮主要起抗凝血作用,当内膜受损时, 可引起凝血: ①表面粗糙,有利于血小板沉积和粘附。 ②内皮受损脱落,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Ⅻ因子,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③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 凝血系统。 ④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 的起始点。
内 皮 损 伤 、 血 小 板 粘 集 示 意 图
(二)梗死的类型
1.贫血性梗死 发生器官:组织致密,血循不丰富的实质器官。 外观特点: (1)梗死灶色灰白,呈贫血状,故称贫血性梗死。 (2)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情况 如:肾、脾→锥形, 肠→节段性,心肌→地图状 (3)梗死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有一暗红色出血带。 (4)梗死灶周可有明显炎症反应。
多见于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 挤压伤时,
少量脂肪栓塞主要影响毛细血管及小动脉,一 般对机体影响不大;
大量而迅速的脂肪栓塞则可引起严重后果。
脂肪栓塞是外伤伴有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也可 见于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烧伤、严重脂肪肝。
病理学考试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习题及答案

第4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及答案一、 A 型题1 .成人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多少就可能发生休克:A.5 ~ 10%B.10 ~ 20%C.20 ~ 25%D.30 ~ 35%E.40 ~ 50%2 .淤血的主要病理变化是:A.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O 2 含量升高B.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CO 2 升高C.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O 2 含量升高D.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CO 2 降低E.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 CO 2 升高3 .肝淤血的主要病变是:A.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变性、萎缩B. 肝小叶间静脉扩张充血,肝细胞变性、萎缩C. 肝小叶间静脉扩张充血,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D. 肝窦扩张充血,小叶间胆管和结缔组织增生E. 肝小叶间动静脉淤血,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4 .淤血指的是:A. 毛细血管性充血B. 静脉系统性充血C. 动脉性充血D. 减压性充血E.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5 . DIC 指的是:A. 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中有较多血栓形成B. 微循环内有广泛微血栓形成C. 小动、静脉有广泛性小血栓形成D. 全身小动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E. 全身小静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6 .组织间隙中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被肉芽组织所取代,称为:A. 血肿机化B. 血栓形成C. 肉芽组织形成D. 肉芽肿形成E. 出血性增生性炎7 .混合血栓是由下列哪些成分组成的?A. 血小板梁及其之间的纤维蛋白网,网眼内网罗大量红细胞B. 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C. 纤维蛋白和红细胞D. 血栓头及尾E. 血小板和白细胞8 .血栓形成的关键性始动过程是:A. 血小板释放反应B. 第Ⅶ因子被激活C. 组织因子被激活D. 凝血酶的形成E. 血小板在血管内膜损伤局部粘附和堆积9 .新生的血管穿过阻塞的血栓,从而使阻塞两端血流重新恢复,称为:A. 血栓溶解B. 再通C. 透明变性D. 液化性坏死E. 纤维蛋白溶解10 .病人下腹部挤压伤伴下肢粉碎性骨折,几天后死亡,解剖发现脑白质有许多红色斑点,这些斑点可能是:A. 从骨折处来的脂肪栓塞B. 腘静脉脓毒性血栓形成C. 股静脉血栓形成D. 脑动脉粥样硬化E. 筛状软化灶11 .引起肺出血性梗死的主要原因是:A. 肺静脉淤血,肺动脉阻塞,侧枝循环不能建立B. 肺静脉阻塞,肺动脉淤血,侧枝循环不能建立C. 左心衰竭、肺静脉回流受阻D. 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同时阻塞E. 肺静脉及支气管动脉同时阻塞12 .下列有关肝淤血的叙述中,哪项不正确:A. 中央静脉扩张B. 肝细胞脂肪变性C. 小叶间静脉扩张D. 肝细胞萎缩E. 肝窦扩张13 .下列肺淤血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B. 肺泡腔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C. 肺泡腔内有水肿液D. 可发生漏出性出血E. 常可见心力衰竭细胞14 .下列何器官于休克时将受到最严重侵犯:A. 肾小腺B. 肾脏C. 心脏D. 肺脏E. 肝脏15 .股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A. 肺动脉栓塞B. 脑动脉栓塞C. 肠系膜动脉栓塞D. 下肢坏疽E. 门静脉栓塞16 .脂肪栓塞患者,一般死亡原因为:A. 动脉系统栓塞B. 脂肪分解产生自身中毒C. 脑小动脉栓塞D. 肺水肿和心功能不全E. 肾小动脉栓塞17 .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完全机化大多需要:A. 一周B. 二周C. 六天D. 七天E. 八天18 .肝的 Zahn 梗死见于下列哪种情况?A. 肝动脉阻塞B. 下腔静脉阻塞C. 充血性心力衰竭D. 肝静脉分支阻塞E. 肝内门静脉阻塞19 .急性缺血时,下列哪组因素是细胞损伤机制中最重要的:A. 线粒体皱缩,糖酵解,钠的外流B. 核糖体解离、糖酵解,核损伤C. 液体聚集,蛋白合成减少,核损伤D.ATP 减少,钙内流增加,膜受损E. 线粒体增生,溶酶体酶释放,膜损伤20 .肺内小的动脉分支阻塞会有什么后果?A. 出血性梗死B. 贫血性梗死C. 液化性坏死D. 凝固性坏死E. 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21 .心衰细胞见于A .左心衰时肺泡腔内B .右心衰时肺泡腔内C .肺水肿时肺泡腔内D .肝淤血时肝脏内E .脾淤血时脾脏内22 .延续性血栓的形成顺序为A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B .混合血栓、红色血栓、白色血栓C .红色血栓、白色血栓、混合血栓、D .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E .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23 .栓子运行一般A .顺压力运行B .逆压力运行C .交叉运行D .逆血流运行E .顺血流运行24 .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死亡的原因是A .脑栓塞B .心肌梗死C .心脏破裂D .肺梗死E .急性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25 .脾、肾梗死灶肉眼检查的主要特点为A .多呈地图状、灰白色、界限清楚B .多呈不规则形、暗红色、界限不清C .多呈楔形、暗红色、界限不清D .多呈地图状、暗红色、界限不清E .多呈楔形、灰白色、界限清楚26 .肺梗死患者胸痛的主要原因是A .肺通气障碍B .梗死区胸膜炎C .坏死组织刺激支气管D .出血灶刺激支气管E .以上都不是27 .健康孕妇在分娩时突然出现发绀、呼吸困难、休克,应考虑为A .过敏性休克B .羊水栓塞C .心力衰竭D .肺水肿E .血型不合引起急性溶血28 .血栓的结局不包括A .梗死B .溶解、吸收C .钙化D .机化E .再通29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上的疣状赘生物是A .白色血栓B .红色血栓C .混合血栓D .透明血栓E .血凝块30 .皮肤、粘膜、浆膜少量出血,在局部可见A .积血B .淤血C .血肿D .瘀点E .凝血块31 .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引起A .下肢象皮肿B .肺水肿C .胫前皮下粘液水肿D .眼睑水肿E .肝淤血二、 X 型题32 .透明血栓可见于A. 微动脉B. 微静脉C. 毛细血管D. 中型静脉33 .引起缺血的常见原因有:A. 动脉痉挛B. 动脉栓塞C. 静脉血栓形成D. 大出血后E. 久病卧床34 .促进血栓形成的因子有:A.ADPB. 凝血调节素C. 血栓素 A 2D.vWFE.PGI 235 .透明血栓多发生在:A. 肾小球毛细血管B. 肺泡壁毛细血管C. 肝门静脉分支D. 脾静脉分支E. 脑小静脉36 .血栓形成后,其可能的后果是:A. 对人体无明显影响B. 引起死亡C. 肿瘤转移D. 出血E. 感染扩散37 .单纯动脉栓塞可能引起:A. 肺梗死B. 脑梗死C. 肾梗死D. 脾梗死E. 肠梗死38 .关于白色血栓,下列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 白色血栓可见于风湿性心内膜炎时B. 白色血栓主要由纤维素和血小板构成C. 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也是白色血栓D. 白色血栓常含化脓菌,故肉眼呈白色E. 风湿性心内膜炎时白色血栓机化可造成瓣膜变形39 .慢性肺淤血的病理变化可有A .肺毛细血管扩张B .肺泡腔内水肿液C .肺泡隔尘细胞D .肺泡腔内心衰细胞E .肺间质纤维化40 .静脉血栓比动脉血栓常见是因为A .静脉血流缓慢B .静脉壁薄、容易受压C .有静脉瓣D .静脉血液的粘性较大E .静脉血氧含量较低41 .混合血栓的成分包括A .血小板B .红细胞C .白细胞D .纤维网E .纤维蛋白网42 .血栓的结局有A .阻塞血管B .软化、溶解、吸收C .栓塞D .机化E .钙化43 .脂肪栓塞可见于A .长骨骨折B .脂肪肝患者右上腹撞伤C .糖尿病患者D .头颈部手术E .肺部创伤44 .静脉淤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A .淤血的范围B .淤血的器官C .淤血的程度D .淤血发生的速度E .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45 .产妇分娩过程中偶尔可发生A .血栓栓塞B .脂肪栓塞C .气体栓塞D .羊水栓塞E .异物栓塞46 .一病人因车祸致胫骨粉碎性骨折,整复时突然死亡,其原因最可能是A .伤口感染后引起脑膜脑炎B .骨折源性脂肪栓塞C .股静脉血栓形成D .脑动脉粥样硬化E .左心房球形血栓脱落三、名词解释47 .充血( hyperemia )48 .淤血( congestion )49 .肺褐色硬化( brown induration of lung )50 .心衰细胞( heart failure cell )51 .槟榔肝( nutmeg liver )52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53 .血栓( thrombus )54 .白色血栓( white thrombus )55 .混合血栓( mixed thrombus )56 .红色血栓( red thrombus )57 .透明血栓( hyaline thrombus )58 .栓塞( embolism )59 .梗死( infarct )四、问答题60 .简述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其结局。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习题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解释1. 槟榔肝〔nutmeg liver〕答案: a慢性肝淤血;b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性;c肝切面呈槟榔状花纹。
2. 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答案:a左心衰竭;b肺泡腔内;c含有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3. 血栓形成〔thrombosis〕答案: a活体的心脏活血管腔内;b血液成分凝固;c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答案: a延续性血栓的体部;b由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c呈褐色与灰白色条纹状。
5.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答案: a循环血管腔内;b由纤维蛋白构成;c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6. 栓塞〔embolism〕答案: a循环血液中;b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c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7. 梗死〔infarct〕答案:a动脉血流中断;b无有效侧支循环;c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二、判断题1. 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答案:错误2. 透明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的。
答案:错误3. 脾静脉血栓脱落可以引起肺动脉栓塞。
答案:错误4. 混合血栓又称为层状血栓。
答案:正确5.脾、肾、肠易发生贫血性梗死。
答案:错误6. 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答案:错误三、选择题〔一〕A型题〔最正确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1. 心衰细胞见于A. 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B. 右心衰竭时肺泡腔内C. 肺水肿时肺泡腔内D. 肝淤血时肝脏内E. 脾淤血时脾脏内答案: A2. 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血液回流A. 增多B. 减少C. 不变D. 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E. 减少,同时伴有左心衰竭答案: B3. 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A. 肺、肝及胃肠道B. 肺、脑及胃肠道C. 肝、脾及胃肠道D. 肾、肺及胃肠道E. 脾、肺及胃肠道答案: C4. 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A. 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B. 肺泡上皮细胞C. 异物巨细胞D. 单核细胞E. 心衰细胞答案: E5. 延续性血栓的形成顺序为A.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B. 混合血栓、红色血栓、白色血栓C. 红色血栓、白色血栓、混合血栓D. 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E. 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答案: A6. 血肿被肉芽组织所代替,这种现象称为A. 纤维化B. 机化C. 肉芽肿形成D. 结缔组织透明变性答案: B7. 静脉石是指A. 静脉血栓B. 静脉血栓机化C. 静脉血栓钙盐沉积D. 静脉内钙盐沉积E. 静脉内胆盐沉积答案: C8. 机化的血栓中形成与原血管腔相互沟通的新生血管,使部分血流得以恢复,这种现象称为A. 血栓脱落B. 侧支循环形成C. 血栓机化D. 血栓硬化E. 再通答案: E9. 最常见的栓子是A. 血栓B. 脂肪C. 空气D. 羊水E. 寄生虫答案: A10. 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器官是A. 心B. 肾C. 脑D. 肠答案: D11. 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A. 该器官的血管分布B. 坏死灶的大小C. 梗死灶内的含血量D. 坏死的类型E. 侧支循环的建立答案: A12. 槟榔肝可发展为A. 坏死后性肝硬化B. 门脉性肝硬化C. 色素性肝硬化D. 胆汁性肝硬化E. 淤血性肝硬化答案: E13. 槟榔肝的特点不包括A. 肝细胞脂肪变性B. 肝细胞萎缩C. 胆小管增生D. 肝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充血E. 肉眼观察切面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答案: C14. 以下哪种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A. 血管内膜炎B. 血流缓慢C. 血小板数目增多D. 纤维蛋白溶解产物答案: D15. 血栓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不包括A. 阻塞血管B. 阻塞血管破口,止血C. 栓塞D. 心瓣膜变形E. DIC,并引起广泛出血和休克答案: B16. 血栓的结局不包括A. 梗死B. 溶解、吸收C. 钙化D. 机化E. 再通答案: A〔二〕X型题〔多项选择题,每题可有一个至五个答案〕1. 慢性肺淤血的病理变化可有A. 肺毛细血管扩张B. 肺泡腔内水肿液C. 肺泡隔尘细胞D. 肺泡腔内心衰细胞E. 肺间质纤维化答案: ABDE2. 静脉系统来源的血栓栓子可引起A. 心肌梗死B. 脑梗死C. 肝梗死D. 肺动脉主干栓塞E. 肺出血性梗死答案: DE3. 以下哪些器官可发生出血性梗死?A. 肾B. 心C. 肺D. 小肠E. 脑答案: CD4. 透明血栓可出现于A. 微动脉B. 毛细血管C. 小动脉D. 微静脉E. 小静脉答案: ABD5. 混合血栓的构成成分有A. 白细胞B. 血小板C. 红细胞D. 纤维蛋白E. 巨噬细胞答案: ABCD6. 血栓形成的条件是A. 血流缓慢B.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C. 凝血因子激活引起血液凝固性增加D. 血液形成旋涡E.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答案: ABCD7. 血栓的结局有A. 阻塞血管B. 软化、溶解、吸收C. 栓塞D. 机化E. 钙化答案: BDE8. 栓塞的类型包括A. 空气栓塞B. 血栓栓塞C. 脂肪栓塞D. 寄生虫及虫卵栓塞答案: ABCD9. 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是A. 严重淤血B. 双重血液供给或血管吻合支丰富C. 组织疏松D. 动脉血液供给中断E. 高度水肿答案: ABCD答案: CD四、问答题1. 简述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其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栓
死后血凝块
表面 情况
质地
干燥、粗糙、 无光泽
较硬、质脆、易碎
湿润、平滑、 有光泽
柔软有弹性
色泽
混杂,灰红相间, 暗红色,均匀一致,
有横行的灰白色波 上层浅黄色,似鸡
浪状条纹
脂
与血管壁 头部与血管紧密相 与血管壁无粘连易 的关系 连,血管胀大饱满 分离,血管无胀大
四、血栓的结局
•软化溶解吸收 /脱落
起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 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2. 肝淤血 原因:右心衰竭,如肺心病等 病变: 大体--
急性肝淤血-体积增大,切面暗红色。 慢性肝淤血-槟榔肝(nutmeg liver)
* 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和附近 的肝窦扩张淤血而呈暗红色,小叶周边区 肝细胞因脂肪变性而呈黄色,致使肝切面 呈现红黄相间的槟榔样花纹,故称槟榔肝。
内皮细胞损伤时的促凝作用: •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 辅助血小板的粘附; •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机制
1、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血小板和Ⅻ,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内皮损伤,释出组织因子,激活Ⅶ,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2、血小板活化: 粘附反应(vW因子); 释放反应 粘集反应:ADP、TXA2
内皮损伤、血小板粘集示意图
(二)原因: 1.静脉受压 2.静脉管腔阻塞 3.心力衰竭
(三)病变:
大体:体积肿大 ,体表皮肤颜色暗红或 紫蓝色,体表温度下降。
镜下: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
(四)后果 1.淤血性水肿、出血 2.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3.淤血性硬化
妊娠后期子宫压迫静脉引 起下肢淤血、水肿
* 重要器官的淤血:
结局:淤血性肝硬化
肝淤血
第节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 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中某些有形 成分析出、凝集或血液发生凝固形成固体 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
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thrombus)。
为什么血液流动日夜川流不息?
凝 血 抗凝血
动态平衡
No Image
维持平衡的因素
血液 内皮细胞 内皮下
1. 肺淤血 肝淤血
1. 肺淤血:
• 原因:左心衰竭 • 病变:
大体:体积增大、 暗红色、质地变实 、切开流出泡沫状 红色血性液体。
镜下: 肺泡壁:Cap扩张、充血; 肺泡腔:水肿液、少量红细胞、 *心衰细胞:
左心衰时,肺内出现的含有
结局:
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长肺期褐的色左硬心衰化竭所致慢性肺淤血晚期,会引
血栓形成是以在胶原暴露的局部形成 持久性血小板粘集堆开始的。
因此血栓多见于静脉内膜炎、结节性多 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风湿性 和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等病变的心 血管内膜上。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缓慢或涡流)
血流减慢 涡流
血小板易进入边流,黏附 于内皮细胞的可能性增加
产生离心力和血流减慢
No Image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三、血栓与死后血凝块的区别 四、血栓结局 五、血栓对机体影响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一)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最重要最常见原因
内皮细胞的抗凝血功能 1 薄膜屏障 2 抗血小板粘集 3 抗凝血酶或凝血因子 4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机化、再通 •钙化
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心力衰竭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量异常:充血/缺血
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异常: 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完整性改变: 出血/水肿/积液
第一节 充血 第二节 血栓形成 第三节 栓塞 第四节 梗死 第五节 出血 第六节 水肿
第一节 充血 (Hyperemia)
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原 因
久病、长期卧床 心力衰竭
损伤内皮细胞
大隐静脉曲张 下肢常见
心脏病、动脉瘤
血管腔不规则扩张或膨出 静脉瓣处
静脉比动脉好发:4:1
⑴静脉瓣 ⑵不随心搏动而舒张 ⑶壁薄,易受压 ⑷粘性增加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 1. 遗传性 2. 获得性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二)血栓常见类型
•Pale thrombus •Mixed thrombus •Red thrombus •Hyaline thrombus
纤维素网,和网眼中RBC组成。
3、红色血栓(凝固性血栓)
见于: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大体:暗红色、新鲜时湿润有弹性,
干燥无弹性质脆易碎。 镜下:纤维素网眼中充满血细胞
类型?
4、透明血栓/微血栓: 构成: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 见于: 组织或器官的Capillary(DIC)
三、血栓与死后血凝块的区别
(二)病变 大体:轻度肿胀,体积略增大,颜色
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局部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三)后果
多属暂时性变化。 不利:情绪激动
二、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 ) /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
*概念:由于静脉 血液回流受阻、血 液淤积在小静脉和 毛细血管内,使器 官或组织含血量增 多, 简称淤血 (congestion) 。
一、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
动脉血输入量 增加,使器官或组 织内小动脉和毛细 血管扩张,含血量 增多,简称充血。
(一)常见的充血类型 生理性 病理性
炎
减
症
压
性
后
充
充
血
血
机理:神经体液因素 舒张神经兴奋性
收缩神经兴奋性
轴突反射
Here is an example of a "nutmeg" liver seen with chronic passive congestion of the liver.
慢性肝淤血镜下: (1)小叶中央静脉、肝窦充血 (2)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坏死消失 (3)小叶周边带肝细胞脂肪变性
急性肝淤血镜下?
1、白色血栓(析出性血栓)
• 部位: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 • V血栓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头部。 • 大体:灰白小结节、表面粗糙、质实 • 镜下:血小板及少量纤维素。
心瓣膜上的白色血栓
2、混合血栓(层状血栓)
见于:延续性血栓的体部、动脉瘤内 心脏内球形血栓。
大体:灰白、红褐相间层状排列。 镜下:由血小板梁,小梁边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