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的制备

合集下载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血液成分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用于分离和提取血液中的不同成分,以满足临床上的特定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成分制备的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1. 术前准备在进行血液成分制备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工作环境清洁整齐,并摆放好所需设备和试剂。

然后,核对所需试剂和设备的数量和有效期限,确保其符合使用要求。

最后,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和健康检查,保证操作人员的技能和健康状态,以防止交叉感染等问题。

2. 样本采集血液成分制备的第一步是采集合适的血液样本。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和无菌要求进行采集。

首先,使用无菌方法消毒采血部位,然后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采血。

注意遵循采血容器的配对原则,确保采集的血液与之后的操作要求相符。

3. 血液分离采集好的血液样本需要进行分离以获得不同的成分。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离心法和过滤法。

离心法通过调整离心机的速度和时间来分离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

过滤法则通过过滤纸或滤膜来分离血液成分。

操作人员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并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血小板制备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对于治疗一些出血性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血小板制备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然后取得血小板上清液。

接下来,根据临床需要,可以通过加入适当的搅拌剂和保存液来处理血小板。

最后,将处理好的血小板分装到合适的容器中,准备好供临床使用。

5. 红细胞制备红细胞是血液成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具有携氧功能。

在红细胞制备过程中,需要通过离心分离和洗涤等步骤来获得纯净的红细胞。

首先,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然后将得到的红细胞沉淀进行洗涤,以去除杂质和外源性物质。

最后,根据临床需要,可以将红细胞进行保存和分装,以备临床使用。

6. 血浆制备血浆是血液成分中含有大量生理活性物质和抗体的液体部分。

在血浆制备过程中,需要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并将分离得到的上清液即为血浆。

血液成分的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指南

血液成分的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指南

血液成分的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指南
以下是一份关于血液成分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的指南:
1. 血液成分制备:
- 确保采集血液的过程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使用无菌技术。

- 对献血者进行适当的筛查,包括健康状况、传染病检测等。

- 分离和制备不同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

- 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血液成分的纯度和安全性。

2. 血液成分使用:
- 根据患者的需求和临床指示,合理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

- 输血前进行仔细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确保相容性。

- 遵循输血的操作规范,包括输血速度、输血器具的选择等。

- 对患者进行输血后的监测,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 质量保证:
-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对血液采集、制备和储存的全程监控。

-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

-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知识水平。

- 进行质量检测,如血液成分的微生物检测、功能检测等。

- 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和改进问题。

这只是一个简要的指南,实际的血液成分制备、使用和质量保证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并且可能因地区和机构而有所差异。

此外,血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以确保患者接受安全、有效的血液治疗。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和具体的信息,建议参考相关的医学文献、专业机构的指南或咨询血液学专家。

他们可以提供更准确和具体的指导,以满足特定的需求和情况。

同时,持续的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血液管理的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血液成分制备实验报告

血液成分制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成分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血液成分制备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3. 体验血液成分制备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血液成分制备是将采集到的全血经过抗凝、分离、纯化等步骤,制备成各种单一血液成分的过程。

通过制备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满足临床输血的需求,提高血液利用率。

三、实验材料1. 采集到的全血;2. 抗凝剂(EDTA-K2或肝素钠);3. 离心机;4. 血液分离袋;5. 血液成分制备试剂盒;6. 移液器、移液管、烧杯等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1. 全血采集:将采集到的全血加入抗凝剂,轻轻混匀,确保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

2. 抗凝处理:将混匀的全血加入血液分离袋,放入离心机中,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

3. 分离血浆:将离心后的血液分为三层,上层为血浆,中层为富含血小板区,下层为红细胞层。

用移液器将血浆转移到另一个烧杯中。

4. 血小板制备:将富含血小板区用移液器转移到血小板制备袋中,加入血小板制备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

5. 红细胞制备:将红细胞层用移液器转移到红细胞制备袋中,加入红细胞制备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

6. 血浆制备:将分离出的血浆加入血浆制备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

7. 血小板、红细胞、血浆纯化:将制备好的血小板、红细胞、血浆分别加入纯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

8. 检测:将纯化后的血小板、红细胞、血浆进行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临床输血标准。

五、实验结果1. 血浆:制备得到的血浆为淡黄色液体,无沉淀,符合临床输血标准。

2. 血小板:制备得到的血小板呈淡黄色,无颗粒,符合临床输血标准。

3. 红细胞:制备得到的红细胞呈红色,无溶血,符合临床输血标准。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抗凝剂的选择和使用非常重要,要确保血液充分抗凝,避免凝血现象发生。

2. 离心速度和时间的控制对血液成分的分离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的离心速度、时间都会影响分离效果。

血液成分的制备

血液成分的制备

血液成分的制备邱艳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一、血液成分的制备(一)血液成分的制备原理人体血液经过抗凝处理后称为全血,全血离心后主要分为三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浆层、白膜层和红细胞层。

血浆层主要包含血浆、水、蛋白质、盐类和各种离子等;白膜层主要包括富含血小板区、富含淋巴细胞区、富含单核细胞区和富含粒细胞区,这些有形细胞比重接近,因此聚集在白膜层;红细胞层可简单分为年轻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由于二者处于红细胞的不同生长时期,因此比重略有差别。

根据全血离心后分层的原理,可以将各层中不同的血液成分分离、制备成成分血,这样就可以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满足患者对不同成分血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二)血液成分的分离策略目前血液成分的分离策略主要有离机血液成分分离和联机血液成分分离。

离机分离策略在血液成分的制备过程中不需要献血者同步参与,先将从献血者身上采集到的全血放入无菌袋,然后再进一步离心、分离为成分血;而联机分离策略要求献血者必须配合医务工作者,同步参与血液成分制备,即一边采集献血者的全血,一边分离成分血。

(三)血液成分的分离方法1、离机血液成分分离离机血液成分分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采集到的全血放入无菌多连袋中,离心后用手工方法将其分为不同的成分血。

其优点是比较经济,操作简单。

但也有下列缺点:(1)重复性较差;(2)去血小板血浆(PPP)、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和浓缩血小板(PC)制品中易污染其他细胞;(3)必须配备血袋封口机;(4)对血液成分的重量无法设立对照和记录;(5)制备浓缩血小板较为困难;(6)无法进行标准化和条行码识别处理。

另一种方法是将采集到的血液放入无菌多连袋,离心后用自动血液分离机将其分离并装入别的无菌袋中。

其优点如下:(1)可以进行条形码识别、数据记录和血液分离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对整个分离过程进行控制;(2)可以自动封闭血袋;(3)高性能的光学传感器保证了分离的重复性;(4)离心后确保高纯度成分制备;(5)PPP、PRP和PC中细胞污染少;(6)制备快速。

血液成分制备到底是啥

血液成分制备到底是啥

血液成分制备到底是啥发布时间:2023-06-29T09:35:10.48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3月3期作者:谢方竹[导读]血液成分制备到底是啥谢方竹(自贡市中心血站;四川自贡643000)尽管血液是人体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血液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在讨论血液的成分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红血细胞,这些细胞用血红素给全身传输氧气。

那么血液成分制备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展开详细的讲述。

1.血液成分制备是为什么?血液成分制备主要是将血液中的各个成分分离出来,以便根据临床需要合理分配使用。

成分输血是输血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成分血具有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可实现一人献血、多人受益,不仅提高了血液的利用率,还保障了血液的安全性。

目前,血站可制备全血、去白细胞全血、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洗涤悬浮红细胞、冷沉淀凝血因子等15种成分血。

2.血液的分离及制备方法血液成分分离主要包含了两种方法,即自动及手工法,前者主要是在无菌连袋中放入采集的血液予以离心处理,之后再通过血液分离机的使用分成小包装装入无菌袋中,后者则是在离心后全血放入无菌多连袋中,经手工方法实现成分分离。

基于制备的前提下来说,自全血过滤或不过滤,重度离心,时间20分钟,过滤获取的离心产物即冷冻血浆及浓缩红细胞,非过滤所获产物为洗涤、辐照红细胞及红细胞添加液。

将新的冰冻血浆经处理制备呈冷沉淀凝血因子、普通血浆及缺乏Ⅷ因子的血浆,而浓缩红细胞则制备呈悬浮、辐照及洗涤红细胞。

同时,可将全血予以轻度离心处理,时间10分钟,离心所得产物为浓缩血小板及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其中浓缩血小板可制成普通液体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等,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可制成洗涤、辐照红细胞及红细胞添加液。

分离后的血浆,经过目视检查,脂肪含量较高的将被淘汰。

如果经过一次分离后,血浆中仍含有少量红细胞,则需要再次分离。

二次分离后的血浆将通过无菌接管机,连接可以灭活病毒的专用血袋,便来到了病毒灭活柜,在这里通过光照和亚甲蓝反应,灭活血浆中存在的病毒。

血液成分是如何制备的呢

血液成分是如何制备的呢

血液成分是如何制备的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说“输血”,其实,临床上在为病人输血的时候,常常使用的都是血库中的“血”,其实,血库中的“血”并不是我们献出去的全血,而是经过分离、提纯过后的血液成分,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有疑惑了——血液成分是如何制备出来的呢?接下来笔者就来为大家大致讲解一下血液成分的制备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初步了解血液成分的制备。

1、浓缩红细胞的制备浓缩红细胞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制备它所用的方式也是非常经典,一般来说,我们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血浆分离出来,并依据血浆移出量的不同,让红细胞比容保持在70%-90%之间,70%的红细胞是最佳的,也是最方便进行输注的。

浓缩红细胞的制备方法如下:(1)离心法:离心法是非常经典的制备方法,首先,我们采集全血时应该使用二联塑料血袋,并将采集到全血的血袋与转移袋一同夹持,使血袋上部鼓起并直立在离心杯中,成对的离心杯放入离心机,盖好外盖并调节好离心时间和温度(一般为5kg离心7分钟,温度为4摄氏度±2摄氏度,如果离心机性能较差,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和延长离心的时间),这样这可以使红细胞快速下沉。

血浆挤压器的两个夹板中间放上血袋,并把分浆管与血袋之间的堵头取掉,血浆就会流向转移袋,将封口热合,并将转移袋与血袋之间连接的分浆管切断,即可得到血袋中的浓缩红细胞。

(2)自然沉降法:自然沉降法的核心就是“自然沉降”,在沉降时,我们需要把血袋挂在温度为4摄氏度±2摄氏度的冰箱中,让红细胞自然沉降,时间为一到三天,或是直接将血袋倾斜七到八十度角,立在该温度下的冰箱中,要用的时候,就使用一次性分浆器将血浆分离出来,这样我们就获得了浓缩红细胞。

2、洗涤红细胞的制备洗涤红细胞指的就是洗涤过的红细胞,这种红细胞除了血小板和白细胞量有所降低以外,血浆蛋白也残留得很少,大约仅为原总蛋白的百分之一甚至更低,一般使用生理盐水,经过三到六次的洗涤,方可得到洗涤红细胞。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血液成分制备是用离心分离、照射、过滤及光化学等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等。

3.1血液成分制备的一般要求:3.1.1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要求3.1.1.1 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应整洁卫生,定期有效消毒。

3.1.1.2 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可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3.1.1.3 开放系统制备血液成分,整体须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局部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Ⅰ类环境中进行。

3.1.1.4 辐照室的环境,须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

3.1.1.5 血液成分制备环境温度应满足冷链的要求。

血液成分制备应尽可能缩短室温条件下的制备时间,以确保血液成分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2 血液成分制备的设备要求3.1.2.1 血液成分制备所涉及的设备应与相应工作匹配,其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1.2.2 血液成分制备的关键设备,必须建立设备档案;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签及状态标记,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1.3 血液成分制备的物料要求3.1.3.1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1.3.2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确认。

3.1.3.3 使用物料前,必须检查物料的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对不合格物料,进行有效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1.4 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的审核确认开展新的血液成分制品制备前或原血液成分制品制备条件发生改变时,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需进行确认。

3.1.5 血液成分制备前的血液要求3.1.5.1 血液接收时,须核对血液数量,检查血液外观、血袋标签及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等内容,确认符合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进行成分制备。

3.1.5.2 用于制备手工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液应采集顺利、无凝血。

血液成分制备的重要意义

血液成分制备的重要意义

血液成分制备的重要意义血液成分制备主要就是将采出来的全血通过物理方法分离成体积小、纯度高、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单一血液成分。

比如常见的红细胞、血浆等血液成分的制备。

一、血液成分制备1、全血的制备原理要了解全血的制备原理,首先就要对全血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人体血液经过抗凝处理后称为全血。

总体来说全血离心后主要分为3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浆层、白膜层和红细胞层。

其中的血浆层里主要含有血浆、蛋白质、水和各种离子等;白膜层主要含有的成分是血小板区、富含单核细胞区以及富含粒细胞区,这些细胞之所以可以聚集在一起,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有形的细胞比重较为接近,可以有秩序的聚集在白膜层;红细胞层可以简单的分为年轻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二者的比重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就是它们处于不同的生长时期。

全血制备过程中,根据全血离心后的分层原理,可以对血液的成分进行分离,从而制备成成分血,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2、血液成分的分离方法目前血液成分的分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将全血采集到无菌多连袋中,离心后用手工方法将全血分成不同的成分血。

这种分离方法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经济适用,操作流程简单,但追溯性差。

另外一种方法是将全血采集到无菌多连袋中,离心后用自动血液分离机进行分离,然后分别装入对应的无菌袋中,这种分离方式的优点是自动化程度高、追溯性好。

血液中成分的单采工作主要是在血液的分离过程中,献血者和血细胞分离机相连,机器将采集到的血液离心处理并且留下所需要的血液成分,同时将不需要的血液成分回输给献血者。

3、成分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成分制备的工作决定了后期的使用安全,所以在制备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确保制备的安全性和专业性。

总的来说成分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无论采用哪种分离方式进行成分制备,首先要遵循的事项就是制备红细胞的温度必须控制在2-6℃;制备血小板的温度控制在20-24℃(2)冷沉淀制备工作完成后,一定要在1个小时内重新迅速的进行冻结处理;(3)冷冻后的血袋脆性加大,容易发生破裂,所以制备人员在血袋的运送过程中,一定要轻拿轻放,对于出现破裂的袋子及时进行处理;(4)运输时一定要保证血浆、冷沉淀袋处于冰冻冻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成分的制备
••••••
•一、血液成分制备的概述


•二、血液成分制备的原理
表1 各种血液保存液配方成分ACD-A 24.5 22.0 8.0
150 21ACD-B 14.7 13.2 4.4 250 21CPD 25.5 26.3 3.27 2.22 140 21CPD-1 25.5 26.3 3.27
2.22 173 140 35
血*:指1升保存液可以保存的血液。

即ml/L.保存液无水葡萄糖g/L 枸橼酸钠g/L 枸橼酸磷酸二氢钠g/L 腺嘌呤mg/L 血* 天
表2 血液成分的比重(g/ml)全血 1.05 网织红细胞 1.078
血浆 1.027 血小板 1.040
红细胞(平均)1.096 淋巴细胞 1.055
老年红细胞 1.110 中性粒细胞
1.090成分比重成分比重
三、手工法血液成分的制备
••
摘自中国输血杂志22(2)132页2009年:
表3血制品中白细胞数量与输血副作用的相关性NHFTR 粒细胞、单核细胞≥10*9HLA 免疫反应单核细胞、B 淋巴细胞≥10*7HTLV-1感染CD+ ≥10*8CMV 感染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10*7TA-GVHD CD4+ CD8+ ≥10*7
副作用作用细胞白细胞数量
表4 去除红细胞中白细胞的方法离心70-80 80 开始简单去除率低RBC ↓洗涤RBC 70-95 86 24h 去血小板
和血浆时限短生产严
冷旋转滤过82-92 92 开始价贵需要离心床边滤过99-99.9 90 开始无特殊掌握过滤器较贵存放前滤过99.7-99.9 90 开始去白细胞
和微聚体滤器贵8h 完成
冰冻/洗涤95-99 90 24h 需稀有血价贵效期短
方法白细胞去除率% 红细胞回收率时限优点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