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练习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练习(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但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时间:1978年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1内容:①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处:都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1.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 )A. 毛泽东、周恩来B. 毛泽东、邓小平C. 邓小平、江泽民D. 江泽民、胡锦涛2. “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樊篱。
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 粉碎“四人帮”D. 为刘少奇冤案平反3. 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下面年代尺中,与1978年相对应的方框里应该填写( )A. 党的诞生B. 曲折探索C. 历史转折D. 动荡岁月4.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直接为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5.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这里“拨乱”主要是指( )①停止“以钢为纲”②彻底否定“两个凡是”③停止“共产风”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②③④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识比中共“八大”更加深刻。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教学目标1.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
2.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的转折”,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虽然出现了曲折,但敢于正视错误并及时纠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那么,改革开放是如何起航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老师:十年文革结束了,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归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问题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材料三:“文革”十年动乱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
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2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
——《<文化大革命>简史》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老师归纳。
2.老师:感谢以上几个小组同学分享的答案,老师把把以上几组同学的答案总结为以下几条(1)坚持两个凡是(2)以阶级斗争为纲(3)国民经济损失巨大,中国世界的差距日益拉大3.老师: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何去何从?思想界传来一个声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示多媒体课件),阅读教材找出这次思想大讨论的意义和性质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问题的答案,派出代表展示本组的答案,老师总结归纳4.老师:感谢以上几个组同学的答案,老师把以上几组同学的答案归纳为以下几点(1)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2)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知识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思想上: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知识点2拨乱反正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拓展延伸:1、比较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017部编人教版八下历史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共32张PPT)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作用
你认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 论有什么意义?
?
深入思考
第二篇章:巨变的日子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讲话
思维拓展
否定 “两个凡是” 以阶级斗争 为纲 思想上 确定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 前看的指导方针
伟大的转折
组织上
政治上
4.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不动
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
的指导思想是( B )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促进 “第三次巨变”的领导人是( C )
“文化大革命”中非正常死亡的部分政界及社会名流人 物 周小舟(1966年12月25日,湖南省委书记) 阎红彦(1967年1月8日,云南省委书记) 陈昌浩(1967年7月30日 原红四方面军总政委 ) 刘少奇(1969年11月12日,共和国主席)
彭德怀(1974年11月29日,元帅)
贺龙(1969年6月9日,元帅)
第一次历史巨 变——辛亥革命, 推翻两千多年的
第二次历史巨
第三次历史巨 变——召开十一
变——成立新中
国、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
届三中全会,实行
改革开放
封建帝制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认 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A.孙中山
C.邓小平
B.毛泽东
D.胡锦涛
6.1980年,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该冤 案的受害者是( B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共27张PPT)

合作探究:
1.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全国人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想认识 上达成什么共识?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3.请概括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的内在联系。
时间: 1978年底
北京 地点: 否定: 两个“凡是” 解放、开动、
思想路线 确立:
实事求是、团结
内容
停止: “阶级斗争为纲”
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66夏 1976 1978底 现在
1.实现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伟大转折的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三大”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
A.政治建设
B.法制建设 C.经济建设
D.国防建设
)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实行改革开放
政治路线
重心: 经济建设
决策: 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 领导核心:邓小平
意义 伟大转折、改革开放、拨乱反正
要求:以上知识点自己背诵3分钟,小组内互考
1. 2. 3.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伟大转折? 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 反正,是从这次大会开始的。 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 全会拉开序幕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 论,使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 和逐步形成的。
“第一落”: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 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 “第一起”:1933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 政治部担任秘书长。 “第二落”: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7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识点 归纳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背景:(1)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两个凡事”方针的普遍宣传,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2、思想基础: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影响:1)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性质: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2、内容: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①思想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错误的严重束缚,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原因:1).完成了三条路线的拨乱反正2)、是改革开放的开端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附加: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2、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 ①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
②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拉开序幕的。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开辟的。
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拨乱反正3、想一想在我们党的历史发展中有哪些具有转折性的会议?各有什么意义?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本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七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包括土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程的曲折性和历史转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规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规律。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意义。
5.案例分析: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图片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6.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共18张PPT)

结合材料,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意义?
这次会议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 线和组织路线。作为随后而来的30 年的起点,它的历史
意意义义,:在会议进行的时候,就已经昭然若揭。这次会议后
来被党史专家胡绳与“遵义会议”并列,意指它们通过改
变共产十党一的届命运三,中进全而会改是变了新中中国国的成命立运。以会来议党只的进历行了史
据此请回答:
三位世纪伟人分别是谁?“救 国之梦”
“建国之梦”“强国之梦”分别是指什么事 件?
孙 中 山
毛 泽 东
邓 小 平
材料研读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
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 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短短的5 天,却在随后的30 年中无数次被提及。
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汪了伟《我中国国改是革个开谜放》
历史它新结时束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
中前进的局面,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方针以及工作 重点,因此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摘自《近代中国史日志》
结合“文化大革命” 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 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其起草工作 从1979 年11月开始,在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 全会通过。
决议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与指导意义作了总结和 评价。《决议》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 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中国社 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两个凡是”的方针——左的错误的继续阻挡了纠错
“两个凡是”:华国锋提出的错误思想,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
③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历史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时间:1978年底
★3.内容:①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路线: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①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③这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等方面进行拨乱反正
5.历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
”如何理解?
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左”倾思想错误,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6.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
①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③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拨乱反正
1.主要工作:①为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平反,恢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的名誉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得到平反。
2.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3.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
4.拨乱反正的历史意义:有效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