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车制作工艺

合集下载

记载年轮的兰州水车

记载年轮的兰州水车

记载年轮的兰州水车作者:姜浩来源:《科学之友》2010年第13期兰州城西水车对水车有印象的人,年龄基本上都在70岁以上。

他们的讲述如同一本发黄了的旧书,一页页翻过,留下的是淡淡的温馨。

已经82岁的达毓相老人是西固达川岔路村人,他给我们讲述了从西固达川到秀川一带的水车情况。

达毓相老人解放前曾做过老师,解放后任过乡财粮助员、民建乡副乡长等职。

解放前,他在西柳沟任教时,经常往返于西柳沟、达川两地,对这一带的水车情况非常清楚。

他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中,解放前后兰州黄河边上有许多水车,其中今达川上车村有两轮水车;岔路村有3轮,其中一轮后来被水冲坏,剩下两轮分别是上新车和后来补修的下新车;车坝村有1轮;河嘴村有1轮;青石关有两轮水车;新城下边有两轮水车;下川、西柳沟、关家园一带分别有3~4轮水车;崔家崖有1轮、秀川有1轮,土门墩有1轮。

达毓相老人对从达川到秀川一带的水车情况记得非常清楚。

从老先生的讲述中我们统计了一下,解放前兰州秀川到达川一带共有水车大约17轮。

兰州城东水车金吉泰老先生是榆中金家崖人。

解放前后,他经常往返于十里店和金崖之间。

从金崖到十里店之间大约有30 km,当时他只有十四五岁,得走两天时间。

那时,兰州没有高楼大厦,东门外几乎全是农田。

他们穿行在这些农田中间,因为从兰州城通往拱星墩飞机场的路是砂石路,经常有重型汽车经过,车轮掀起的灰尘如同一道道砂墙向人们直逼过来。

行人、马车无法在公路上行走,只好走田间小道。

金吉泰老先生说:“走在田间小道上往往一眼就能看见黄河边的水车。

”当时,从榆中青城到兰州城的黄河边上,沿途大的水车就有一百多轮,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水车有五轮车、老虎车等。

水车为何多在黄河边采访中老人们说,兰州的水车主要集中在黄河边上,其他河流边则很少有水车,究其原因,兰州水车比较大,据老人们回忆,最大一轮水车直径接近20 m。

而一般河沟中水的冲击力不大,无法带动起如此巨大的水车。

同时,兰州阿干河、苑川河这些河流的两岸地形便利,落差适中,人们能够利用地势进行自流灌溉,能最大限度地省工省力。

水车发展史

水车发展史

水车发展史摘要:一、水车发展史简介1.古代水车的发明与演变2.传统水车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3.现代水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二、传统水车的历史与特点1.古代水车的发明与早期发展2.传统水车的结构与分类3.传统水车在我国农业灌溉中的应用三、现代水车技术的发展1.技术创新对水车发展的影响2.现代水车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3.我国现代水车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四、水车发展的意义1.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2.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3.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正文:水车发展史一、水车发展史简介水车是一种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古代人们利用水力驱动水车,实现对农田的灌溉。

随着历史的演变,水车在结构和功能上不断改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进入现代社会,水车技术进一步发展,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二、传统水车的历史与特点1.古代水车的发明与早期发展:古代水车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人力或畜力驱动的水车,另一种是利用水流驱动的水车。

水车的发明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传统水车的结构与分类:传统水车主要由水轮、齿轮、支架等部分组成,根据结构特点和用途,传统水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翻车、龙骨水车、筒车等。

3.传统水车在我国农业灌溉中的应用:在我国,传统水车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尤其在江南水乡地区,水车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水车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水车制作、维修等。

三、现代水车技术的发展1.技术创新对水车发展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水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使得水车更加轻便、耐用,且功能更加多样化。

2.现代水车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现代水车已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灌溉,还广泛应用于发电、工业生产、城市景观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步,水车的应用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3.我国现代水车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水车产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二 、 设 计 美 学 理 论 下 包 装 设 计 的 “五 感 ” 标 准
包装设计是为货物的运输和销售所做的准备工作,保护产品、方便 储运、促进销售、强化品牌是其主要目标。更广泛的包装涵盖了城市形 象创建、企业文化建设等内容,包装设计中人们关注最多的是“看 ”的 感官,人们在选择商品时也会依赖观察到产品包装的视觉经验,随着艺 术审美活动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包装产品设计中对于五感的重 视也成为设计的发展方向。西方美学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耳和目才 是审美感官,能够在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下产生审美感知力。英国经验主 义哲学家伯克承认视觉是最重要的审美感官,但他也扩大了审美感官的 范围,率先把触觉、味觉、嗅觉等CKAGING | PACKING DESIGN
待审美感觉的看法都是嗅、触 、味等感官远离认知能力与理性,引人关 注身体的生理体验,耳 、 目是纯粹的认知性感官,让人关注精神领域, 获得超越对象本身的自由体验。将其美学理念融入现代包装设计,可从 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与材料美方面感知。功能是现代设计有别于传 统 艺 术 品 的 最 大 特 征 ,现 代 设 计 将 功 能 分 为 实 用 功 能 、认知功能和审 美功能三种类别,功能主义设计原则被包豪斯大师们发展到极致,是工 业设计时代设计明确的目的性体现。认知功能是设计以社会文化机制模 式传承下来,人们对事物构成及性能的把握,是设计和消费活动完成的 重要心理条件。审美功能是设计作品精神气质的体现,实用功能中添加 审美层面,就使设计有了 “人文精神”。现代商业环境下,包装设计的 第一要义就是要将销售理念融入包装设计,让产品自己具备强大的销售 力 ,包装需要同时有产品包装设计、产 品营销信息、产品包装材质和产 品包装创新这四大要素。
3.非 遗 的 创 意 美 学 应 用

古韵新声——黄河水车史档解读

古韵新声——黄河水车史档解读

作者: 陈乐道;王艾邦
出版物刊名: 档案
页码: 38-39页
主题词: 黄河水 水车 参议会 皋兰县 农耕文明 古韵 黄河上游 新声 黄河文化 黄河两岸
摘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孕育了古老的华夏农耕文明,诞生了体现先民勤劳智慧和精神的水车文化。

闲来翻阅报纸,得知兰州市有关部门决定,拟在兰州南河一带重新建造20架水车,为兰州40公里黄河风情线再添一道新的人文景观。

这无疑是一条令人为之振奋的消息。

说“重建”,是因为曾几何时,黄河两岸水车林立,景象壮观,这不仅留在老年人的记忆之中,而且从历史传说和档案文献记载当中均可得。

水车的工艺和原理

水车的工艺和原理

1.水车的工艺和原理1,做一个大转轮。

2,在转轮上装一些竹筒,使筒口朝着转轮前进的方向(也就是水流的下游方向)。

注意要与筒车的轴呈45度左右的角度,否则,在倒水时,不能倒向筒车的侧边(便于水槽接水的位置)。

3,将转轮浸入水中一定的深度,大约0.8〜1.0米。

4,在筒车轴心靠后约1.0米的位置(高度比筒车顶部低一些)装一个流水槽。

原理:竹筒起到了叶轮的作用:承受水的冲力(由水的动能(速度)提供),获得的能量使筒车旋转起来。

并克服筒车的摩擦阻力、以及被提升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

当转过一定角度,原先浸在水里的竹筒(已灌满了水)将离开水面被提升。

此时,由于竹筒的筒口比筒底的位置高(这就是筒口要朝着筒车前进方向的原因),竹筒里会存一些水。

当竹筒越过筒车顶部(此时竹筒开始倒水)之后,筒口的位置相对于筒底开始降低,竹筒里的水就会倒进水槽里。

你可以调整水槽的位置,使水槽能够接到更多的水。

当你发现筒车旋转太慢,或者提不起水,你要在筒车上装一些木板或竹板,便于筒车从水中获得更多的能量(动能)。

你也可以将筒车浸入水中更深一些,来获得能量(这样处理,由于竹筒出水时的位置与筒车轴线之间的角度更大,筒口与筒底的高差也更大,能够使竹筒内存下更多的水)。

当水流的速度较低时,竹筒也要相对小一些,否则,筒车从水中获得的能量有限,不足以克服被提起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或者说:势能)。

如此往复,循环提水。

筒车本身的效率很低,但无需供给动力。

筒车也称流水筒车,水转筒车或简称筒轮,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筒车约发明于隋唐,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诗圣杜甫也有连筒灌小园”的诗句。

据《太平广记》记载,唐朝初年,寺庙僧人浇园时,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

”因为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维修方便,其在宋代已广泛流行于民间,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

fi筒车I,减二《农政全书》中的筒车图 筒车包括戽车 一立轮,使其与一, 外,尚有畜力筒车处之水带向高处 水岸陡高之处。

甘肃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开发研究——以甘肃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甘肃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开发研究——以甘肃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产业经济】甘肃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开发研究——以甘肃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王鹏鸣(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内容提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日益重视,它们作为华夏祖先留给后辈文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化生产力背景下,更有着诸多方面巨大和潜在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

历经数千年历史,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一种现状没落,后继无人的悲凉状态,如何更好加以保护,使得它们的文化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能最大化的得到发挥,是一项全新而又严肃的课题。

甘肃虽地处西北,但境内却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各种门类包罗万象:酒泉夜光杯、甘肃洮砚、兰州水车、天水雕漆、太昊伏羲祭典等。

本文结合它们地理位置上自西向东的分布趋势,选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来探讨其现状、保护与二次开发利用领域及方法,使其文化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为甘肃省的文化形象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地域性特色;科学研究;经济开发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l(2011)03一0068—02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光常满杯”。

酒泉夜光杯采用优良的祁连山玉精雕细琢而成,造在历经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与发展,华夏大地上留下了灿型独特,式样精巧,分传统夜光杯和仿古夜光杯两大类。

传统夜若星河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遗产。

作为先辈留给我们后代光杯有大、中、小高脚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台玉盖的宝贵财富,它们大多经历历史和战乱以及人为破坏因素,很多碗;仿古杯有爵杯、凤杯、觞杯、牛头觥、双风杯、双龙海棠杯及酒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特具、茶具。

玉雕旅游工艺挂件有八十多个品种。

别是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保护它们,使其随着现在玉料的日益稀缺,夜光杯的前景也从长远上让人科学研究、艺术鉴赏和经济开发等诸多价值令面的得到有效开感觉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中卫周边旅游景点大全

中卫周边旅游景点大全

中卫周边旅游景点大全
1. 黄河水车博物馆:位于中卫市区,展示了黄河水车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

2. 中卫黄河湿地公园:位于中卫市区,是一个集湿地自然景观、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3. 古长城景区: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是一段遗存的明代长城,可以欣赏到壮丽的黄土高原风光。

4. 马莲山大峡谷风景区:位于中卫市海原县,有着壮观的峡谷景色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5. 西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卫市中宁县,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

6. 西海温泉度假村:位于中卫市中宁县,是一个集温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温泉度假村。

7. 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珍稀的动植物资源。

8. 塞外天门:位于中卫市海原县,是一个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9. 隆德石窟:位于中卫市隆德县,是一组保存完好的唐代佛教石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0. 泾源大峡谷:位于中卫市泾源县,是一个集峡谷景观、急流漂流和生态游览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以上是中卫周边的一些旅游景点,可以根据个人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景点进行游览。

黄河水车

黄河水车
水车在中国农业发展中有很大的贡献。它使农作物因地形制约大为减轻,实现丘陵地和山坡地的开发。不仅用于旱时汲水,低处积水时也可用以排水。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弘扬黄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展示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水车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人们以水车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如微型水车,绘画。它是一支古老的歌谣,永远感动着我炎黄子孙,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不断进取!我们也将其作为旅游纪念品让更多的游客通过各种形式来了解水车,喜爱水车。
水车又名“天车”、“翻车”、“老虎车”,对于它的由来,还要从明嘉靖年间说起。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兰州段字滩人段续考中进士后,在云南任道御史时,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一次在乡间,他发现木制龙骨筒车可汲水灌溉,便观察其构造原理,绘成图样带在身边。后来荣归故里,便悉心研究反复实践,终于在155很快,黄河两岸的农民争相仿制,风行一时,龙湾人民也不甘落后,便仿制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架水车,虽然是后来重修的,但仍然保留了古水车的诸多特点。
水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到了第二阶段。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作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南宋张孝祥〈题能仁院壁诗〉中大赞其曰:『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可见此水车对农事帮助之大。
黄河水车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黄河外滩长河栈道,我是景区讲解员、、、,接下来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一段难忘美好的时光。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黄河水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研究
• 兰州水车“数百年来墨守旧法, 未加改良,岁修频仍,增益有限。诚如《皋兰县志》所述:‘修 补之工无岁无之,旱则水枯而车空悬,涝 则水涨而车漂没,必水势得平,车机乃能无滞。’际 今水力机械日益改进,此种原始机构,实有改善之必要。”因此, 早在民国三十年(1941 )陈明绍曾撰《黄河上游水车之初步研 究》,对于水车建造地点之选择,拦溜石坝与水车结构之改善, 均有详细阐明,尤其对于水车设计,主张车轮转动部分与汲水部 分分开装置,并用无极链斗连于车轮之上,使汲水高度不为车轮 直径所限,“理论殊佳,惜未见诸实验,效率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工 程师原素欣,曾经设计改良减轻水车本身载重, 加多提水戽斗,以期增加汲水,“流量已制模型 从事实验,获有相当成绩”。是年秋,原氏主持 河西工程,离兰他往,未竟厥功。民国三十六 (1947 )年十二月,水利部部长薛笃弼莅临陕 西,主持洛惠渠放水典礼。期间,甘肃方面经向 其请示改良水车的设想,拟将黄河上游两岸旧式 水车,改装新式水轮,以期扩大灌溉面积,增益 农产收益,或用以发电照明、榨油纺织。“当蒙 采纳,并嘱着手计划,呈部核办”。甘肃遂选定 距兰州七八里的“三合车”作为示范地点,进行 试验。该处原有旧式水车两组,提水高度米,灌 田市亩,引水量为至秒立方米,水头至米。这个 《计划》就是此次进行试验当中所制订,现就其 中描绘的兰州水车沿革及工艺流程撮要略述,供 资参考。
还有脚踩的,踩着 这种水车心里很舒 畅;
再向西走有一个喷泉,在阳光的照 耀下活像一个个顽皮、活泼的“小孩 子”。“小孩子”欢快地叫着喊着好像 在催着我们看天空。啊!一道彩虹真美 呀!
一个不大不小的池子,碎琼 乱玉般的水花落在池中,水面上 荡漾起层层涟漪,在阳光的照耀 下,倒映在木屋下的石墩上,犹 如一条条的水蛇跳着欢快的舞蹈, 嬉游在石壁上,与游玩着的我们 一样快乐开心。
二 、 工 艺
甘青沿黄河各地旧式水车之 全部工程,土木部分 为水车巷与引水渠,机械部 分为水车,分述于下:
(一)水车巷:水车巷用石堤筑成,
其导引河水 冲动水车部分,形如一段渠道,一边为 天然河岸,一 边为导水石堤。在适宜地点用木架支持, 水车横轴处 称为龙墩,全堤用对径厘米至厘米的块 石干砌而 成。其导水部分用木架填石,藉以稳固 堤身,免被水 流冲毁,堤之断面为矩形,顶宽约米, 高约米;堤 的长度即水车巷之长度,各地不一,短 者仅米,长者可至150米
草地的周围有许多水车。水车里的水一 股股地流入水槽,水槽中的水流又带动 水车将水运进水池中,形成了美丽多变 的喷泉,整个公园成了流水和那滚动着 的水车的世界。
向西走过了花草地带,就是 各地各类水车的仿品,有手推的, 既能健身,又可以把水提上来; 手转的转起来很轻松,像收割机 一样转一下就过一个板。许多大 人、小孩都在这里参与活动。
• 档案记载的兰州水车沿革及工艺 兰州水车 别称“ 天车”、“ 翻车”、“灌车”。 远看,她像点缀在黄河岸畔的花朵,迎风盛开; 近观,则咿呀作响,形制古朴,雄浑磅礴。其历 史悠久,体现了先民的聪明才智,是古老灿烂的 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载,兰州水车是由 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 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 仿效焉。”(《重修皋兰县志》
(二)水车结构。水车为木制圆形大轮,仅车
的横轴两端,用厚8厘米、宽20厘米的熟铁包之。龙 墩两岸堤设四根直立木柱,下端嵌砌于龙墩中,上端 支 承托梁,直径约30厘米至35厘米,此木柱总称之为 码口。码口上端顺水流的方向,放置直径60约厘米, 长约100厘米的托梁二根或三根,成为复梁,用以承 支车辆的两端。全车重量直接荷载于托梁上,最上一 层称为“仰盂头台”。车辆普通用槐木或榆木做成, 直 径小者厘米,大者厘米,长约20厘米;两端用 厚约30厘米、宽约60厘米的熟铁包之,名曰“锈 筒”。 车辆支托于“仰盂”上,仰盂由铸铁四瓣合成,装置 于仰盂头台上。水车全部重量,即由锈筒与仰盂之间 的接触面传达于托梁,此接触面间的摩擦阻力甚大。
兰州黄河大水车 制作工艺
研究组成员:祖家琛,冯 越,吴宏达,李虹宇,钟 苗,魏琳洁
首先让我们走进水 车世界…
水车园的门是木头制成的, 好像两座山,它们分别代表白塔 山和五泉山,旁边的水 池代表的是黄河。
走进水车园的大门,首先跃入 人们眼帘的是兰州水车发明人段续 高大的石像。段续左手拿书,右手 放在胸前,衣服随风摆动,仿佛正 在思索。段续深感兰州黄河两岸农 民深遭干旱之苦,苦心钻研,发明 了水车,为本地农业生产做出了重 要贡献。兰州人民至今仍未忘记他 的功绩,所以造其塑像纪念他。
(三)引水渠。河边台地,其边
沿为齐坎悬崖, 淌水槽的水直接输水至台地。如果河岸台 地仍有缓坡,则须另筑高渠输水入田。往 昔渠道输水断面未按科学方法设计,尺度 常常失之过大,地坡愈平缓则高 渠愈长,工程费亦愈大,因此,甘、青各 地水车多建筑在台地齐坎之处。
水车给人们带来了很大帮助, 它可以浇灌农田,可以磨面。再 向前走有一片草坪,草坪上的卡 通广播重复播放着水车园的简介。 继续向前走有几轮木制水车矗立 在黄河边,真像一条条龙盘在黄 河边上。最大的水车轮子直径是 16米,非常壮观。
一 、 沿 革
黄河上游两岸多为台地,高出黄河水位,自米 至— 米不等,雨量稀少,昔日农产歉收,甘青居 民多通过铺压砂地,藉以阻止蒸发,保持地温, 但以费工过钜,殊不经济,且逾六七十年即失其 效能。明嘉靖年间,兰州进士段续创修水车,倒 挽河水,以灌田亩,颇著成效。至清康熙末年, 山西汾阳人田呈瑞,居官甘肃,加以推广应用, 沿河各县相继仿造,“上自贵德,下迄景泰,七 百余公里间,相审地形架车挽水,触目皆是”。 根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 )甘肃水利林牧公司的 调查,甘肃全省沿黄河两岸,共有水车361辆,灌 溉田96亩,280 余亩(其中永靖69架,灌溉田17 亩, 市120亩;皋兰203架,灌溉田55亩926市亩; 榆中19架,灌溉田亩5200市亩;会宁2架,灌溉 田亩600市亩;靖远56架,灌溉田15亩, 595市 亩;景泰10架,灌溉田亩市584亩)。“兰州之城 郊,榆 中之石川等处,瓜果菜蔬之盛,驰誉遐迩,未始 非水车之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