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解读

合集下载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与实践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与实践

1 引言
黄 河 小 浪 底 水 利 枢 纽 位 于 河 南 省 洛 阳市 以北 4 m 的黄 河 干 流 上 ,上 距 三 门峡 水 利 枢 纽 10 0k 3 k 是 黄河 最后 一个 峡 谷河 段 水库 。坝 址 控制 流域 m, 面 积 6 . k 占花 园 口断面 以上流 域面 积 7 94万 m , 3万
用, 不仅将 长期 的研 究成果付诸 实施 , 而且进 一步深化 了对黄河水沙运行规律 的认识。
关键 词 : 用 方 式 ; 水调 沙 ; 淤 ; 运 调 减 小浪 底 水 库 中 国分 类 号 : V15 T 4 文 献 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0 14 8 2 1 )4 0 0 — 4 10 - 0 X(0 20 — 1 2 0
第 3 卷第 4期 1
21 0 2年 8 月
红 水河
Ho g h i v r n S u e Ri
Vo. 1 31. . No4 Au . 2 g201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与实践
张宏 先 , 枢纽建设管理局 , 河南 郑州 40 0 ;. 师市规划局 , 5002 偃 河南 洛 阳 4 10 79 0)
行 蓄水 拦 沙调 水调 沙 运用 。调节 期 调蓄 水 量发 电 、
灌溉 。
招 标 设 计 阶 段 采 用 20 00年 水 平 11 99— 17 95
收 稿 日期 :2 1 — 2 1 ; 回 日期 : 0 2 0 — 8 020—4 修 2 1— 5 0
( ) 逐 步抬 高 阶段 。 2
2 51 0 1以下死 库 容 淤 1
作者简 介:张宏先(9 9 , , 16 一)男 河南郑州人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 从事水利 工程 管理 , - alh nxazag qC[ E m i:o ginh n@q . I OI 王帅都( 9 0 ) 男, 南洛阳人 , 17 一 , 河 工程师, 主要从事工程规划测量。

小浪底水利枢纽拦沙初期调度与运用

小浪底水利枢纽拦沙初期调度与运用
前 沿
C N T R R S U C S 2 1 .6 HIA WA E E O R E 0 1 0
小浪底水利枢纽拦沙初期调度与运用
殷保 合
( 利 部 小 浪 底 水 利 枢 纽 管 理 局 ,5 0 0 郑 州 ) 水 400 , 摘 要 : 总 结 了 小 浪 底 水 利 枢 纽 为 适 应 黄 河 新 的 水 沙 条 件 和 运 用 目标 对 水 库 拦 沙初 期 运 用 方 式 进 行 的 有 益 探 索 。 小 浪 底 建 管 局 在 枢 纽 调 度 运 用 实 践 中 坚 持 公 益 性 效 益 优 先 原 则 . 全 大局 , 格 执 行 调 度 指 令 , 证 了调 水 顾 严 保 调 沙 等 治 黄 新 理 念 的 顺 利 实施 。 枢 纽投 入 运 用 以 来 , 得 了 巨大 的 社 会 效 益 、 济 效 益 和 生 态 效 益 。 取 经 关 键 词 : 浪 底 水 库 ; 用 方 式 : 合 效 益 小 运 综
10 处 于控 制黄河 下 游水 沙 的关键 0 %, 部位 。水库 总库 容 165亿 m ,其 中 2.
淤 沙库 容 7 . 55亿 m ,长 期 有 效 库 容 5 亿 is 1 n .其 设 计 开 发 目 标 是 以 防 洪
亿~ 2亿 n 以前 为拦 沙初 期 : 沙初 2 l 。 拦
Ab t a t I u sr c : t s mma ie t e e e c a e p o a i n f r l n r o e a in l d o s d me t r p i g f rz s h b n f i l x ] r to o p ei i mi a y p r t n o e f e i n ta p n o Xi o — a l n d d m u d r e wa e a d e i n st a in f Ye lw Ri e a d p lc t n o 1 T e o sr c in oa g i a n e n w t r n s d me t i t o l u o o v r n a p i a i g a . h C n t t o u o An n g me t Bu e u Of Xi o a g i i sss t e p i cp e o e e t f s ,t k s t e n e e t f t e wh l n o d Ma a e n r a a l n d n it h rn i l f b n f r t a e h i t r ss o h o e i t i i

调水调沙与小浪底水库管道排沙系统

调水调沙与小浪底水库管道排沙系统
图 1 小浪底库区管道排沙系统
道阻力损失 , 提高管道输沙率 。从黄河细 颗粒泥沙 流变特性试
验来 看 , 含沙量超 过 100k 后泥沙的黏度增大 , 0 m 雷诺数 明 显减小 , 以略大于管 道不 淤的管 道流 速 , 配 对于长 距离 管道 来
2 自吸式 管道排 沙系统分析
小华 山水库 输沙管道的含沙量 , 为管道排沙 系统达到调 水调 这
沙要求 的管道输 沙率 提供了前提条件 。系统输移 泥浆 的粒径 细 、 度高 , 以作 浓 可
为伪一相流 , 按均质宾汉体悬液进行分析研究 … 。管道输沙原 则上应采用尽量 大的设计 含沙 量 、 较小 的管道 流速 , 以降低管
实 际坝前 4k m内( 平均距离 2k 累积沙量超过了 0 8亿 m , m) . 可以满 足泥沙总量 要求 。因此 , 点对 小 浪底水 库 坝前 4 k 重 m 范 围的这些 泥沙进行管道排沙 输沙强度分析 。
小 浪底 水库 调水调沙运用 的上游 最高水位 为 2 51, 限 7 3汛 3
按 防汛要求 , 浪底 水 库汛 前 必须 释放 清 水 降至 汛 限水 小
位 。另外 , 小浪底水库 的排 沙方 式 主要 是异 重 流排沙 , 异重 但 流排 沙仍然需 要将水库 水位降低到 ~定高程才 能实施 。因此 ,
正如黄委李 国英主任所说 的 , 现在可以估计 到的 问题 是如何将 巨量 的库区泥沙 这些 “ 物 ” 货 装上 调水 调沙 这一 “ 载重 卡车 ” 。
水位 为 2 51, 2 1自吸式排沙管道 出口高程按 15m设计 , 以利 1 4 可
用 的 自然水 头为 8 0—10 m, 均为 15m。按调 水调 沙泄 流 3 平 0 流量 4001 / 、 0 l s平均 含 沙 量 2 #m 进行 配 沙强 度 分析 计 Y 0k

小浪底排沙原理

小浪底排沙原理

小浪底排沙原理小浪底排沙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其排砂原理对于河流的治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浪底排沙原理是指利用水力学原理,通过设计合理的工程结构和施工工艺,实现对河道中的泥沙进行有效排除,从而保持河道的通畅和水质的清洁。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浪底排沙原理的相关内容。

首先,小浪底排沙工程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河道的水流特性和泥沙的输移规律。

在河道中,水流会携带大量的泥沙,如果泥沙过多,就会导致河道淤积,影响水流通畅,甚至引发洪灾。

因此,设计小浪底排沙工程时,需要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泥沙拦截和排除方案,以确保排沙效果和工程的稳定性。

其次,小浪底排沙工程通常采用的泥沙排除方式主要有机械排砂和水力冲沙两种方法。

机械排砂是通过设置拦砂坝和沉砂池等设施,利用机械设备将河道中的泥沙进行拦截和清除;水力冲沙则是利用水流的冲击力,通过设置合理的水流引导设施,将泥沙冲刷至河道外侧,实现排沙的效果。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泥沙排除方式。

另外,小浪底排沙工程的施工工艺也至关重要。

在进行排沙工程施工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小浪底排沙工程的效果评估和监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工程竣工后,需要对排沙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工程的长效运行和效果的持续性。

总的来说,小浪底排沙原理是一项涉及水文地质、水力学、土木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工程,其设计、施工和运行都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专业技术支持。

只有充分理解和运用小浪底排沙原理,才能更好地实现河道的治理和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小浪底调水调沙

小浪底调水调沙

1.摘要本文综合利用试验观测的数据,根据曲线拟合的方法合理的估算任意时刻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排沙最和总排沙量,同时根据排沙帚:和水流最之间的关系图像大致拟合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小浪底观测站从6月29到7月10 口,每天分别在早晨8点和夜晚8点对水流量”和水的含沙量Y,做出检测,针对问题一,我们知道,任意时刻的排沙量Y等于该时刻的水的含沙最与水流最之积,利用表一中各数据点,把时间点依次记作t(l<=t<=24)利用曲线拟合,得到排沙量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再利用辛普森公式求得某一时间段的总排沙量。

针对问题二,从排沙量和水流量的关系图像上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一•者成一•次关系,同样利用曲线拟合就可以得出排沙最和水流量的关系了。

关键词:含沙星水流星排沙量曲线拟合辛普森积分公式2 •问题重述在小浪底水库蓄水后,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多次试验,特别是2004年6月到7月进行的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具有典型的意义。

这次试验首次由小浪底、三门峡和万家寨三大水库联合调度,进行接力式防洪预泄放水,形成人造洪峰进行调水调沙试验成功。

这次试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由小浪底上游的三门峡和万家寨水库泄洪,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冲刷小浪底的库区的沉积泥沙。

在小浪底开闸泄洪以后,从6月2711开始三门峡水库和万家寨水库陆续开闸放水,人造洪峰于29口先后到达小浪底,7月3口达到最大流星为2720m'3/s,使小浪底水库的排沙量也不断的增加。

表1:试验观测数据单位:水流为立方米/秒,含沙最为公斤/立方米(1)根据表一中的观测数据,合理的建立模型來估算任意时刻的排沙量和总的排沙量。

(2)确定排沙皐和水流量之间的关系。

3•问题分析含沙量即是单位体积的水中沙的含量,排沙量是指单位体积的水中带走的沙的星,因此可知:排沙量二水的存沙量X水流量静水时,水的含沙量是很少的,由小浪底上游的三门峡和万家寨水库泄洪,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冲刷小浪底的库底的沉积泥沙,使得水屮的含沙量增多,随着人造洪峰的逐渐平息,使水流量的减少,也使得含沙星也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所以排沙量也是减少的,由丁•洪峰在正常情况下是随着时间逐渐平息的,所以, 水的含沙量和排沙最都和时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根据表一,水的含沙量和水流量的积求出该时刻水的排沙量,将时间按记录次库依次记作1 2 3 ........................................................... 24,然后按二次函数拟合即可得到排沙暈和时间的关系式,然后插值得到任意时刻的排沙量,对排沙最和时间的关系式在任意时间段上积分求得值就是这段时间总的排沙量。

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

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


图4
所以拟合后的函数为V= 95*t^3-5.5e+003*t^2+7.7e+004*t3.2e+004,通过图像可以看出排沙量与时间近似服从正态分 布,进行拟合。
计算总含沙量
通过Matlab编程可以计算出定积分,结果如下
%jisuan.m syms t; S=0.014*t^3-1.3*t^2+21*t+16; v=0.13*t^3-14*t^2+2.4e+002*t+1.5e+003; V=v*S; simple(V); syms t; V=95*t^3-5.5e+003*t^2+7.7e+004*t-3.2e+004; int(12*60*60*V,t,0,24) ans =170366976000 即总含沙量为1.704亿吨
表1: 试验观测数据
日期 时间 水流量 8:00 1800
单位:水流为立方米 / 秒,含沙量为公斤 / 立方米
6.29 20:00 1900 8:00
6.30 20:00 2200 8:00 2300
7.1 20:00 2400 8:00 2500
7.2 20:00 2600 8:00 2650
7.3 20:00 2700 8:00 2720
因为某一时刻的排沙量V=v(t)S(t),所以将所拟合出来的多项 式带入上式,通过Matlab进行计算可以得到下面答案 即排沙量与时间的关系为: V=0.0018*t^6-0.365*t^5+24.29*t^4-582.92*t^3 +2866*t^2+35340*t+24000
由于这里的多项式次数过高,对其再进行一次拟合, 有下面结果:

最新-2019小浪底调水调沙原理 精品

最新-2019小浪底调水调沙原理 精品

2019小浪底调水调沙原理篇一: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问题2019年6月至7月黄河进行了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特别是首次由小浪底、三门峡和万家寨三大水库联合调度,采用接力式防洪预泄放水,形成人造洪峰进行调沙试验获得成功.整个试验期为20多天,小浪底从6月19日开始预泄放水,直到7月13日恢复正常供水结束.小浪底水利工程按设计拦沙量为755亿立方米,在这之前,小浪底共积泥沙达1415亿吨.这次调水调试验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由小浪底上游的三门峡和万家寨水库泄洪,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冲刷小浪底库区沉积的泥沙.在小浪底水库开闸泄洪以后,从6月27日开始三门峡水库和万家寨水库陆续开闸放水,人造洪峰于29日先后到达小浪底,7月3日达到最大流量2700立方米每秒,使小浪底水库的排沙量也不断地增加.下面是由小浪底观测站从6月29日到7月10日检测到的试验数据:表1试验观测数据单位:水流为立方米秒,含沙量为公斤立方米(1)给出估算任意时刻的排沙量及总排沙量的方法;(2)确定排沙量与水流量的变化关系。

篇二: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数学实验实验报告《数学实验》实验报告题目: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姓名:胡迪学号:201914622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问题2019年6月至7月黄河进行了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特别是首次由小浪底、三门峡和万家寨三大水库联合调度,采用接力式防洪预泄放水,形成人造洪峰进行调沙试验获得成功。

整个试验期为20多天,小浪底从6月19日开始预泄放水,至到7月13日恢复正常供水结束。

小浪底水利工程按设计拦沙量为755亿3,在这之前,小浪底共积泥沙达1415亿。

这次调水调沙试验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由小浪底上游的三门峡和万家寨水库泄洪,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冲刷小浪底库区沉积的泥沙,在小浪底水库开闸泄洪以后,从6月27日开始三门峡水库和万家寨水库陆续开闸放水,人造洪峰于29日先后到达小浪底,7月3日达到最大流量2700,使小浪底水库的排沙量也不断地增加。

黄河小浪底调沙调水分析.ppt

黄河小浪底调沙调水分析.ppt
20
100 0
8
900
5
• 对于第一阶段,由表5-3用Matlab作图可以看出其变化 趋势,我们用多项式作最小拟合。 • 程序如下: • x=[1800 1900 2100 2200 2300 2400 2500 2600 2650 2700 2720]; • y=[32 60 75 85 90 98 100 102 108 112 115]; • plot(x,y,'r') • 如图所示:
112
115
第二阶段实验观测数据
单位:水流量为m^3/s,含沙量为kg/m^3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水 流 量
含 沙 量
265 0
116
260 0
118
250 0
120
230 0
118
220 0
105
200 185 0 0
80 60
182 0
50
180 0
40
175 0
32
150 0
第二阶段三次多项式拟合效果图
• 四次多项式拟合效果图: • >> x=[2650 2600 2500 2300 2200 2000 1850 1820 1800 1750 1500 1000 900]; • >> y=[116 118 120 118 105 80 60 50 40 32 20 8 5]; • >> A=polyfit(x,y,4) • A= • -0.0000 0.0000 -0.0013 1.1219 -354.595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渔业资源影响及对策介子林朱文锦(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450044)摘要:调查了调水调沙前、后黄河下游河道水域水质、水生生物、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水环境、水生态、渔业资源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具有叠加性和持续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措施。

关键词: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渔业资源;生态环境2008年农业部下达了《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对黄河下游渔业资源影响评价及对策研究》项目。

在黄河流域渔业资源委员会组织协调下,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牵头实施了该项目,2008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较全面的对黄河下游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检测,重点调查了“调水调沙”后期黄河“流鱼”情况,较全面的掌握了“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生态环境影响,为保护黄河水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为修复、维持黄河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可持续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1.调查范围从黄河小浪底水库坝下至黄河入海口。

2008年6月19日至7月3日实施的黄河第八次调水调沙。

本次调查的时间选择在调水调沙前14天至调水调沙后14天。

根据生态学理论,不同生境条件决定不同的生态环境状况。

为全面反映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状况,以黄河下游水文站位置为本项目监测点,监测点共7个,分别为孟津、花园口、夹河滩、艾山、洛口、高村、利津。

调查的影响因子包括河道水质、河滩地、黄河口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鱼类、渔业资源等。

定点比较调查调水调沙前、后渔业资源变化情况。

2.对渔业资源影响2.1 对河道水质的影响比较分析调水调沙过程前、后河道的水质变化,最主要的特征为:一是在较短时间内加大小浪底水库下泄水量,并通过水量一定的波动在下游形成洪峰;二是采取技术措施产生异重流,促使沉积泥沙的泛起和随水转运。

调水调沙过程中,一些水质指标如温度、溶解氧、浊度等在短期内剧烈改变;一些指标如总磷、氨氮等在短期内急剧增加。

这些剧变直接使水质的等级降低。

一般水质指标在一次调水调沙过程结束20天左右才可以恢复平常水平。

2.2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调水调沙前、后浮游生物生物量和优势种变化呈现以下规律:调水调沙前、后,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即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了100倍,而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上升了1倍左右。

受条件所限,浮游生物的采集在河岸带进行,调水调沙时,一方面,人造洪峰加大了河道上下水层的混合,降低了通常情况下有较高生物量的表层水中浮游动物密度;另一方面,混浊而缺氧的河水也会影响到浮游动物的新陈代谢。

因此,表现为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下降。

相对而言,浮游植物受水体混浊和低溶解氧的影响较小,浮游动物的减少降低了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压力,水体溶解盐如氮、磷浓度的提高,为浮游植物种群数量的快速增加创造了条件,因此,表现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上升。

定性观察、分析调水调沙前后浮游生物,调水调沙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为硅藻、蓝藻和绿藻,调水调沙后,虽然硅藻仍是优势种群,但其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其他藻的种类增加,藻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的比例增加,大型蚤如桡足类和枝角类的比例下降。

2.3 对鱼类产卵场的影响调水调沙通过对河床的冲刷,使河道变深变窄。

连续八次的调水调沙使黄河河床普遍下降0.8~1m,原来有常年或季节存水且水草丰富特征的黄河鲤鱼等鱼类产卵场面积明显减少。

2.4 对鱼类资源的影响调水调沙前,渔获重量前三位的是鲫鱼、鲤鱼、鲶鱼,分别占40.02%、35.72%和5.80%,渔获数量前三位的是虾类、鲫鱼、麦穗鱼,分别占46.71%、17.96%和8.83%。

调水调沙后,渔获重量前三位的是餐条、似鳊、鲫鱼,分别占21.73%、21.54%和9.98%,渔获数量前三位的是虾类、餐条、似鳊,分别占36.21%、29.78%和13.04%。

调水调沙前,平均生物量指数以鲫鱼、鲤鱼较高,平均密度指数以虾类、鲫鱼较高,优势种依次为鲫鱼、虾类、鲤鱼和似鳊;调水调沙后,平均生物量指数以餐条、似鳊较高,平均密度指数以虾类、餐条较高,优势种依次为餐条鱼、虾类、似鳊和油餐。

刺网捕获情况下,调水调沙前资源量下降了32.87%;电捕情况下,资源量分别下降了75.34%。

3.讨论与建议影响黄河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因素很多,如小浪底水库大坝的建设、鱼类放流、黄河取水、渔民捕捞等,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有时空上的延续性。

调水调沙对黄河鱼类的影响呈现越来越严重的程度。

调水调沙使河道水文水力情势、河道形态和地貌、河道水质、动植物生存繁衍环境和种类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生态环境破坏,河道功能退化;对河床、河岸的冲刷结果,河道下切、缩窄,河滩地或被泥沙淤积、或因河道水位下降成为永久陆地,湿地的生态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为保护黄河水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修复、维持黄河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3.1 尽快启动黄河水生生态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原国家水产总局下达了《黄河渔业资源调查》项目,由大连水产学院牵头,沿黄省区渔业科研部门参加实施,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黄河干流和附属水体渔业资源的家底,并在调查的基础上选育出了黄河鲤鱼、黄河鲶鱼、黄河甲鱼等优质水产养殖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三十年来,黄河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筑坝、调水调沙、废污水排放、河床采砂、滩涂养殖、人工放流、外来物种入侵、原著物种消失、滥捕等人类干预活动,导致黄河水生态系统发生很大变化。

尽早启动黄河水生生态调查,了解黄河水环境、水生态状况,有利于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持物种多样性而采取的人工放流等施救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2 建立黄河下游生态系统监测系统调水调沙过程中对黄河下游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有的是显见的、短期的,如水文、水质变化;有的则是潜在的、长期的,如河道形态变化、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变化。

综合考虑各个生态环境因子变化程度的差异,影响监测可主要由河道生态环境监测、河滩地生态环境监测、河口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中,水文监测包括:水位、流量及流速等水文观测和断面形状测量,这方面数据可以从河务部门获得;水质监测包括水温,pH值,悬浮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磷等的测定;水生生物监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鱼类及渔业资源监测包括:渔业水质监测,鱼类索饵场、产卵场分布与规模调查,洄游性鱼类种类、数量、上溯河段,重要经济鱼类渔获物组成、比例及渔获量等。

通过下游生态系统影响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为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3.3 改变小浪底水库放水方式,降低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根据调查,“流鱼”并不是开始调水调沙时就发生,2007年和2008年的情况只是在调水调沙进行10天左右,河水含沙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发生,如果能改变现有调沙水调沙的运行方式,可能就可以避免“流鱼”的发生,也可以降低对其他黄河水生生物的危害;每年5~7月份是黄河大部分鱼类、虾类、两栖类等水生生物的繁殖季节,在这期间保持黄河一定的流量,即保持生态水位,同时调节下泻流量形成人造洪峰,有利于产漂流性卵(如鱼类)水生动物和洄游性鱼类的繁殖,对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地维护至关重要。

3.4 建立黄河特种鱼类种质资源库小浪底水库大坝的建立阻隔了黄河鱼类洄游通道、坝下河水温度偏低、自然洪峰的消失、调水调沙等工程活动对黄河鱼类资源产生危害巨大,根据黄河小浪底水库运行规划,这种危害还在继续;黄河干流及附属水体水利工程的建立和渔业秩序的混乱等也造成黄河鱼类资源的破坏;另外,缺乏有效管理,因生产活动、宗教信仰的原因等造成黄河鱼类基因污染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如在黄河河南段发现银鱼、褐首鲶、俄罗斯鲟、巴西龟、克氏原螯虾等外来渔业生物。

黄河特殊的水文状况,经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形成了独特的水生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被开发利用的一些物种,如黄河鲤鱼,表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尚有更多物种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发掘。

因此,建立黄河鱼类种质资源库,不仅可以丰富国家种质资源库内容,对于黄河鱼类放流、人工增殖,开发利用黄河鱼类资源,保护黄河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3.5 实施坝下游生态系统恢复实施黄河下游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够促进陆地、缓冲区域、水生生态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恢复河滩地和河口区在改善流域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景观等方而的功能。

因此,黄河下游生态系统的恢复是系统结构、功能的全面恢复。

国内外对此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欧美国家通过改变大坝的运行方式和人工制造洪峰部分恢复河流的自然流量特性,有效地恢复了部分功能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最近,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供水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仅从渔业角度提出对黄河下游生态恢复的设想。

3.5.1 人工放流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人工放流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工放流对黄河下游生态恢复的作用主要包括:①改善种群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

保护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因为生物多样性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对于一个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当环境因素导致个别物种的消减或剧增时,与其存在捕食或竞争关系的物种会相应增加或减少以限制这个物种数量的剧变,保持原有的生态结构。

小浪底大坝的建设,阻隔了鱼类洄游通道、下游河道自然洪峰消失,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如北方铜鱼、鳡鱼、翘嘴红鲌等因产卵条件不具备而消失或数量减少。

人工放流增加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②放流重要鱼类,防止资源枯竭。

黄河鲤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采取人工放流不仅可以维持自然种群的数量,保证遗传多样性。

它特有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对于增加沿黄居民的经济收入和丰富群众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有积极意义。

③净化水质,维护水域生态平衡。

鲢、鳙、贝类是以浮游生物为主的滤食动物,而浮游生物以含有氮、磷的营养盐为物质基础的,放流这类生物可以减少河水中的氮、磷,改善黄河水质。

3.5.2 建设人工鱼巢黄河下游重要经济鱼类如鲤鱼、鲫鱼、鲶鱼等都是产粘性卵的鱼类,产卵于河滩地的水草或植物根部之上。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河道下切后,原来生长有大量水生植物的河滩地成为永久陆地,丧失了鱼类产卵场功能。

在其他水文条件适合的黄河干流或支流设置人工鱼巢,有利于产粘性卵鱼类资源的有效恢复。

3.5.3 保持河滩地作为鱼类产卵场等功能的作用鉴于调水调沙引起河道下切,河滩地功能丧失的不可逆性和持续性,采取自黄河干流提水引入作为黄河鲤鱼等重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河滩地,不仅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恢复、维护生物多样性,清澈的水质、茂密的水草、畅游的鱼虾、飞翔的水鸟也是建设健康黄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