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九讲 汉字形体的变迁之战国文字1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演变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
从此500年间社会动荡,诸侯争雄,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文字也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书法也与文字的变革紧密联系,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
秦公簋铭文
春秋之初,承西周晚期的书法风格,各国的金文相差不大,但线条更细小。
随时间推移,各国文化百花齐放,风格差异也越来越大。
出现文字异形的现象。
“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讲述的就是此时期的文字多样性现象。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时刻文字,是周代金文向秦代小篆过渡的形体。
石鼓文字势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用笔劲健凝重,粗细均匀,圆转对称,章法排列整齐,气韵生动。
是秦系文字继承西周书法传统的划时代绝作,人称“小篆之祖”。
石鼓文
四川郝家坪和云梦睡虎地发现战国时期的秦木椟和秦简,使得小篆产生前的秦人书写的隶书墨迹展现于世。
云梦睡虎地秦简
可见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
篆书从线条转化为隶书的点画,不仅丰富了书法的用笔,也对以后的汉字和书法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三,写出定型后的辬准字样广布天下。 这第一、第三两件事情很明确,只葋第二件事情历来葋争议,需要作些说 明。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的辬准字体时,所根据的到底是什么字样?按照许慎 的说法,“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 萾一个“皆”字告诉人们,李斯等人依据的完全是史籀大篆,小篆这興字 体是他们对大篆“颇加省改”新创造出来的。这就与第一件事相矛盾,也葕情 理难通:所谓史籀大篆,传说是舎宣王时的史官名叫籀的人写来教儿童识字学 书的十篇文字(早已亡佚),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的辬准字体时,不可能抛开 秦国现实的文字而不顾,去搬萾五六百年前的学童教科书来定国家文字的根据 而创作新的字体。如果萾这興复古的作法来臸订新字体,无论怎样省改,总会 葋时代的差距而脱离现实,不仅东方六国的人不易辨识,就是秦人自己恐怕也 难葕适应。比如著名的石鼓文、诅楚文、商鳜方升名文、新郪虎符铭文等(均 为战国时代的秦文),都大量存在与小篆相同的字,葃其是后二者,几乎完全 就是小篆了。这就葋力地证明,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字体的时候,不是“皆取 史籀大篆,或颇加省改”,而应该是“皆取现实秦文,或颇(稍)加省改”, 进行一番整理加工,使之更为定型化、辬准化,以便葕推行。 许慎之所以要说“皆取史籀大篆”,其情葄大致葋二: 一是战国时期的秦文确实是较好地继承了西舎金文的传统,这样说可以表 明小篆的来源; 二是为了抬高小篆的舙价,因为他的《说文解字》是以小篆为正篆来加以 分析研究的。 小篆是古文字的與结,它的主要特点: 一是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臵和写法,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 二是书写形式要求整齐划一。笔划不论横竖曲直,一律萾粗细等匀的线条, 字的结体这样一来,古文字舂的象形象意字就被进一步抽象化、线条化、规整 化,从而也更加符号化了。原葋的“画成其物”、“视而可识”的直观表意功 能继金文之后进一步减少,以至在许多字舂已经完全消失。 三是整个构形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汉字的构形系统从甲骨文开 始就具葋了,它是以定数量的基本构件为基础、以构件的一定臵向为外部平面 组合的模式、以构件在内部的不同层次组合为构形理据而形成的。经过全面整 理的小篆,其基本构件更加纯净,外部的平面组合和内部的层次组合调整得更 为合理、规范和完善,从而使汉字的整个构形系统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后来今 文字(隶书、楷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始皇利萾政权的力量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辬 准化、规范化,很快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这对增 强汉字的舓会职能,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对文化、经济的发展,无疑是葋益
汉字的演变PPT

•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 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 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从此
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
流与发展。)
2021/3/10
返回主页 11
2021/3/10
12
(二)隶书
• (二)隶书---监狱里造出的汉字: •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
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 新字体。 • 投影:“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和“汉隶。” •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 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方便些的隶书。这 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 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 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2021/3/10
返回主页 2
• 一、甲骨文
• 1、汉字的演变
•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 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繁到 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 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 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 文字。”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 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
2021/3/10
返回主页 6
2021/3/10
7
2021/3/10
8
2021/3/10
9
方块字的基础
• (二)、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
浅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

浅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从商朝的甲骨文到今日仍被视为手写字体标准的楷书,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演变过程,它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直延续至今的古老文字。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是通过画图和作图解的方法来记录事件或传递信息的,这种图画和图解通常被称为文字画或是图画文字。
一、古文字时期(一)殷商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被刻在动物的骨头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期最早的文字。
最早是由“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偶然间发现的。
他在“龙骨”上发现了一些隐约的文字,像极了我国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经过收集研究后,甲骨文就此浮现在世人面前。
因商代占卜活动的盛行,无论王孙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无不求神问卜,根据吉凶祸福来做决定。
因此所出土的甲骨文,内容多为卜辞,另有少数的记事辞。
甲骨文具有强烈的图画性,以象形字体为主,有着比较明显的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
据调查研究显示,从甲骨文的字体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严密的文字系统,除了象形字,甲骨文中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转注字和假借字,很好地体现了汉语造字中的“六书”原则。
甲骨文虽已有了一定的体系及造字方法,但并没有做到完全的统一固定,有些象形字只是突出了实物的特征,而笔画的多少,文字的正反左右却并不统一,尤其是象形文字。
例如在甲骨文中“车”字,有的下面是一个两边各有一个轮子的器械,中间则是一个具有保护性质的“甲”形的箱体;有的则是在器械中间画一个轭具的标志,表示依靠畜力拉动;甚至还有的只有兩个车轮,只突出了“车”的“转轮”特征。
但无论哪种,其代表的都是“车”字。
又如甲骨文中“安”字,字形同样表示新房中有新娘,但因有人认为别亲远嫁的女子会伤心落泪,因此导致了“安”字的不同写法。
除此之外,甲骨文中的某些会意字更是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字形的固定。
因此,在甲骨文中会出现很多异体字,虽然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义,但却有着不止一种的写法。
汉字形体的演变

战 国 帛 书
战国中山鼎及铭文
20
小篆-说明
小篆也叫秦篆,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由 李斯等人根据大篆和六国古文整理而成的字
体,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规范化运动
的产物。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桥梁。
小篆三特点:
1.书写形式趋于固定,减少了异体字。 2.简化了大篆中的繁复部分,减少了 图画意味,笔画线条化。 3.转笔和部分斜笔变成弧形,形体长 圆,结构匀称整齐。
16
大篆-石鼓文
17
六国古文-说明 战国时代流行于秦国以外的齐、楚、
燕、赵、韩、魏六个诸侯国的文字叫做六
国古文,也叫六国文字、东土文字。
六国古文多为硬笔漆书,有的字上粗
下细,形状像蝌蚪,所以又称为蝌蚪文。
六国古文以孔子壁中古文为代表,还
包括兵器、陶器、竹简、缯帛上的文字。
特点:简体流行。
18
六国古文
37
颜 真 卿 - 多 宝 塔 碑
赵 孟 頫 ︱ 寿 春 堂 记
38
赵 孟 頫 ︱ 胆 巴 碑
行书-说明
行书是为了补救楷书的不便书写和草书 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一种字体。笔势不象草 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楷书那样端正,是一种 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字体。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 的叫行草。行书相传始于汉末,流行至今。
了草书和行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行草四种。
章草,一说出自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
书《急就章》,一说出自东汉章帝。
今草,相传是东汉张芝(后人称为“草 圣”)从章草加以变化而成的。
31
草书-章草
史 游 ︱ 急 就 章
32
汉 章 帝 ︱ 章 草
草书-今草
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汉字是形、音、义统一于一体的文字,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同时表现在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
虽说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的独立变化规律,但也彼此相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总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而不同阶段上的汉字形体又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要想全面地、历史地掌握汉字,并借助它来释读古代文献或研究有关问题,首先就要对汉字的形体的演变有个明确的了解。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所谓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演化,是指汉字的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它进行改造、改进而约定俗成的成果。
其中有一脉相承、变化轨迹较为清晰的一面(主要方面),也有中途断裂、分合乖而纷繁复杂的一面,涉及的问题很多。
我们这里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情况和与古代汉语学习至为相关的问题。
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代表字体从有系统可寻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所使用的楷书,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为着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的大体形貌,我们以各个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人为地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划分为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分别是: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时代的金石帛文(统称战国文字)、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报费包括草隶即章草)、魏晋至今的楷书(包括行书与今草)。
其中以秦汉之际为界,秦代的小篆和小篆以前的字体统称为古文字,汉代的隶书和隶书以后的字体统称为今文字。
古文字与今文字的过渡字体是秦汉之际流行的的古隶(又称秦隶)。
一、先秦古文字(一)族徽图画文字和上古陶文(参见46-48)假设现在已经发现的原始刻画陶甲符号都是原始汉字的话,那么从这些数量有限的资料中可以发现原始汉字在构形上至少有如下特点:1. 一般脱胎于图画,部分来源于随意刻画。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历经数千年的演化与发展,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汉字一共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种汉字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最早形态之一,主要出现在殷商时期。
甲骨文的“甲”指的是龟甲和兽骨等,这些物品上刻有文字,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的笔画粗大、线条繁琐,形态简单。
甲骨文的组合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形字,即字形表现对象的外形、特征和动态;另一种是指事字,即字形表现对象的用途和情况。
二、金文金文是公元前770年左右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字。
由于商朝后期出现的“鸟虫纹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金文”。
金文的笔画比甲骨文清晰,线条也稍显柔和,同时增加了一些精美的装饰。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范和完整,表现出一定的书写技巧。
金文主要是繁体汉字中的正体,也是中国摹仿金文刻成的篆书、隶书、楷书等的基础。
三、小篆小篆是在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字。
小篆下起笔快,笔画缩短,让字形看起来显得简练,阳刚有力。
小篆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字,固定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体系,并且使之表述更加准确和精细。
小篆的汉字结构变得更为规范,每个汉字的笔画被分类为六个基本部分:横、竖、撇、点、折、钩。
这些基本部分可以组合成各种汉字。
四、隶书隶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隶书简洁大方,形态变化与小篆大相径庭。
隶书形态华丽优美,笔画精练有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书体。
隶书的筆劃精練,線條縱橫交错,给人一种神韵高气和和文人风雅的感觉。
五、楷书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的,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平易近人、最能表达思想、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书体。
楷书的笔画较隶书更为平稳、圆润,符合现代书法常规,同时它的结构也更为整洁、严谨。
楷书更强调书写的规范和简洁,它是汉字书法的代表之一,是现代书法中最为常用的书体之一,对于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字形体的演变

2021/7/17
55
• 现在所说的“六书说”,采用的是许慎 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 六书,是六种造字条例、字形分类原则, 是主要分析小篆得出的结论。
2021/7/17
56
“六书”的内容
(一)象形 (二)指事 (三)会意 (四)形声 (五)转注 (六)假借
2021/7/17
79
形声字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
• (1)左形右声(最多),如:江、柏、 论、锤
2021/7/17
13
• 所以,研究词义要注意字形——形训, 也要注意字音——声训,从语音上求字 义、明假借、求同源。
2021/7/17
14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 字体
• 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2021/7/17
15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 及其代表字体
2021/7/17
57
(一)象形
• 许慎《说文解字》对“象形”作的解释 和举例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 诘屈,日月是也。”
• 诘,同佶。如:佶屈聱牙。
• 说解的意思是:按照物体的轮廓而曲折 宛转,画成一定物体的样子。
2021/7/17
58
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 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法
• 1、象形源于图画,表具体概念,必为 名词。
• 草书——秦草难认,没有流传下来。
章草:汉章帝时,史游创制,章帝受之,是 以流传。
• 行书——行书补楷书书写不便和草书难以辨认 的不足,东汉刘德升所创。
2021/7/17
48
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 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于:
君子:
中昜(阳):
邯郸:
69
67
秦系文字是主流,六国文字是支流
秦系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是汉 字发展主线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它是战 国文字的主流。六国文字偏离了正统文字 的发展轨道,未能引导当时汉字发展的方 向,因而是战国文字的支流。
69
68
小结
1. 战国文字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所 有品类文字的统称。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 是见于后代文献上的战国文字,一是见于战 国各类出土文物上的战国文字。 2. 战国出土文字材料:金文、简帛文、陶文、 玉石文、货布文、玺印文。 3. 战国文字分作两大派系:秦系文字和六国文 字。 4. 六国文字的共同特点:异形、合体字偏旁的 增减、兼体式合文。
69 33
石鼓文的字体结构端庄严谨,大小一 致,偏旁部首的写法和位置也都基本 定型,笔道粗细均匀,已基本实现线 条化,字体风貌已与小篆十分近似, 明显处于西周春秋金文向小篆的过渡 阶段。
69
34
六国文字的特点
69
35
(一)文字异形现象非常突出
1.诸侯割据造成地区间的文字异形。
马: (齐) (楚) (晋)
相
69
50
王
69
51
州
69
52
日
69
53
不
69
54
册
69
55
用
6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6
戈
69
57
越 王 勾 践 剑
69
58
(二)合体字偏旁增减、变换的随 意性
69
59
忤
69
60
唯
69
61
阳
69
62
從
69
63
楚
69
64
形符的变换
69
65
声符的变换
69
66
(三)作为简化的形式,兼体式合 文大量增加
69
31
石鼓文·车工(摹本)
69
32
石鼓文·车工(释文)
吾車既工,吾馬既同。吾車既好,吾 馬既阜。君子員獵,員獵員游。麀鹿 速速,君子之求。騂騂角弓,弓玆以 寺。吾敺其特,其來趩趩。[走/憲] [走/憲]炱炱,即御即時。麀鹿[走/朿] [走/朿] ,其來大次。吾敺其樸,其 來[辵/賣] [辵/賣] ,射其[豕/肩]蜀。
69 2
(一)见于后代文献上的战国文字
69
3
三体石经(残石)
69
4
(二)见于各类出土文物上的 战国文字
69
5
中 山 王 方 壶
1.
金 文
69
6
战国金文的内容
战国铜器以兵器为多,礼乐器所占比重已 缩小,铭文大都比较简短,象中山王方壶 那样的长铭重器,已属少见。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以记载督造的 机构、官名和制器工人的名氏为战国金文 的典型格式。
69
楚 帛 书 ( 局 部 )
13
楚 帛 书 ( 局 部 )
69 14
3.石刻文
69
15
4.陶文
69
16
5.
货 币 文
69
17
6.玺印文
先秦时代,不论公私印章都叫做玺,到了秦始 皇时,才规定皇帝的印章专称为“玺”,臣民 的叫“印”。
69 18
69
19
二、战国文字的特点
69
20
《说文解字· 叙》 “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 己而皆去其典籍”。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 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69
21
69
22
战国文字的地域性差异虽然复杂,却具有 一定的规律性,即:距周王朝所在地越远, 变化就越大。
69
23
69
24
战国文字的两大派系
秦系文字:书写风格上渐趋规整匀称,结 构上的变化并不明显。 六国文字:变化剧烈,与西周金文的差距 越来越大。
69
25
秦系文字的特点
69
26
石鼓文(春秋战国之交)
69
27
什么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十个馒头形石头上的文字, 因形状有点象鼓,所以叫石鼓。它上面刻 了十首歌颂田猎宫囿的四言诗,全文约六 百多字,但自唐初发现以来,几经搬迁磨 损,只剩三百多字了。
69
28
石鼓文·车工(一)
69
29
石鼓文·车工(二)
69
30
石鼓文·车工(三)
69
7
卅年诏事戈
69
8
阴 平 左 库 戈
69
9
三 十 三 年 郑 令 剑
69 10
2.简帛文
“简”指狭长的竹、木片,“帛”指未经 染色的缣帛等丝织品,写在竹木简和缣帛 上的文字,就是“简帛文”。这种用毛笔 书写的文字,往往起笔较粗,收笔较细, 有点象“蝌蚪”,因此汉代人称之为“蝌 蚪文”。
69
11
郭 店 楚 墓 竹 简 ( 局 部 )
69 12
的 像 想包 楚 禁 分 楚 树 , 。含 地 忌 , 帛 木 帛 在阴 流 , 即 书 。书 文阳 传 其 天 又 四 字五 的 内 象 称 角 的行 神 容 、 楚 有 四、 话 丰 灾 缯 用 周天 传 富 变 书 青 绘人 说 庞 、 , 红 的感 和 杂 四 内 白 应风,时容 黑 个等 俗 不 运 共 四 怪方 , 仅 转 分 色 异面 而 载 和 三 描 的的 且 录 月 部 绘 神思 还 了 令 分 12
69
36
者
楚: 燕:
齐:
晋:
69
37
2.写刻材料与用途之品类繁多造成的 文字异形。
69
38
3.简化方式不同造成文字异形的。
69
39
中
69
40
肖
69
41
为
69
42
廖
69
43
为
69
44
裏
69
45
鸟
69
46
寿
69
47
马
69
48
4.饰笔造成文字异形的。
69
49
第九讲 汉字形体的变迁之 战国文字
69
1
一、战国文字概说
战国文字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 所有品类文字的统称。 战国文字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见于后 代文献上的战国文字,如《说文》、《汗 简》、《古文四声韵》、三体石经当中的 古文;一是见于战国各类出土文物上的战 国文字。如金文、简帛文、陶文、玉石文、 货布文、玺印文等等。
69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