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与疾病

合集下载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 应激及其调节
(三)生活事件在应激中的作用: P29 * 生活事件:可使人产生应激反应 的事件。(可以造成个人生活风格 和行为方式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 应和应对的生活情境和事件。) * 各种应激源对某个个体产生应激 反应都是发生生活历程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心身疾病
(一)概念: 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和躯体 功能障碍。 心身疾病与躯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区别 (二)心身疾病致病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 一般指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人际关 系、家庭状况、经济条件、职业、信仰等, 近年提倡“生活事件”代表社会文化因素。
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一、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 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 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 适应不良。
(二)应激源及应激反应的概念: * 应激源: 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 * 应激反应: 当个体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就 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变化。
3、生理因素(躯体因素)
(三)心身疾病治疗原则: 采用心身相结合的的治疗原则,需并用 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的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 治疗两大类。 一般心理治疗包括简易精神疗法、药物疗 法和自我训练法。
1、简易精神疗法: 是临床医生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 语言和行为,医生和病人反复信息交流, 是病人心理达到平衡和生活变得规律化。 2、药物疗法: 3、自我训练:(松弛训练)
2、心理因素: (1)情绪作用 (2)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 “A型行为”特征; 好胜心强,较强的时间紧迫感,行 为快,做事效率高,情绪不稳定,爱 发脾气,对人常有戒心和敌意,急躁 而缺乏耐心。
“C型行为”特征; 忍耐,不自信,过分顺从和合作,易于 接受和忍受外界的干涉、过度压抑愤怒、怨 恨等负性情绪,对抑郁和绝望等情绪体验较 多。 附“B型行为”特征: 悠闲自得,做事慢条斯理,不紧不慢, 对人和气,不计较往事,有耐心,能宽容, 比较随和。

心理应激与自身免疫病的发作

心理应激与自身免疫病的发作

心理应激与自身免疫病的发作导言:心理应激是一种由于外界环境刺激引起的精神上的紧张与不安,被广泛认为与多种健康问题有关。

在这些健康问题中,自身免疫病的发作似乎与心理应激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心理应激对自身免疫病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机制。

一、心理应激与免疫系统1.1 免疫系统简介免疫系统是人体抵抗外来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和异常细胞(如癌细胞)侵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抗体等。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入侵物,从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和健康。

1.2 心理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应激能够对免疫系统产生显著影响。

长期暴露在应激环境中的人往往伴随着免疫功能下降,易受感染和疾病侵袭。

而心理应激还能够加速自身免疫病的发作。

二、心理应激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2.1 自身免疫病简介自身免疫病是一类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进行攻击而导致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或有害物质,但在自身免疫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己的健康细胞和组织。

2.2 心理应激与自身免疫病发作之间的联系多项临床和实验室的观察表明,心理应激与自身免疫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许多患有自身免彩会抱占肮沦足技级招赘籁惶朔班恕┓蠊胀缸谷浅⒚ご闲粗妨唤造抢致病时,常伴有明显的心理应激。

同时,实证研究也发现,在动物模型中暴露于应激刺激后,其自身免彩倏厣钡氯陀急获呐碚募增强。

2.3 心理应激诱发自身免疫病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心理应激如何诱发自身免疫病发作的具体机制。

然而,已有一些假设被提出,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调节和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因素可能相互作用,导致免彩庵湃裉愕墓幕郏枰策岳ツ裨坪屑哂隙ū技夭袢μ铰爻U馈⒌逑嘏剁喙么卮鹋凳巧┞几牧硇汽苛示。

三、缓解与预防自身免疫病的心理应对策略3.1 放松训练和冥想放松训练和冥想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应对策略,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心理应激并降低自身免疫病发作的风险。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4.1.3 根轨迹方程与条件
1. 开、闭环的零、极点关系
闭环控制系统如图,假设G(s)和H(s)可用零极点形式表
示为
R(s)
f
KG (s zi )
-
G(s)
i 1 g
(s pi )
i 1
C(s) G(s)
H(s)
l
KH (s z j )
H (s)
j 1 h
(s pj)
j 1
f
l
Kr (s zi ) (s z j )
m
幅值条件
Kr s zi
G(s)H (s)
i 1 n
1
s pj
相角条件
j 1
m
n
G(s)H (s) (s zi ) (s p j )
i 1
j 1
m
n
∑φi,∑θj 分别 i表1 示i 所j1有 j 开 (环2k零1点)π 、(k极=0点, 到1, 根 2轨, 迹) 上
某一点的向量相角之和。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是
问题:如何理解灾区以外普通大众出现的许多特定的反应?如何引导他 们尽快摆脱心理上的困境?
第一节 心理应激
一、应激概述
(一)应激的发展
1925年沃尔特.坎农首先提出应激一词 1936年汉斯.塞里(Hans Selye)提出“一般适应综合征和应激概念。
“一般适应综合征”反应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警戒期
抵抗期
衰竭期
理查德·拉扎勒斯认为只有人们感觉到他们无法应对环境的要求时才会产生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主要包含三个重点: (1)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状态构成了应激反应。 (2)个人心理情境的评估是交流的关键。 (3)威胁的、挑战的或有害的情境必将引起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导致的疾病及应对方法

心理应激导致的疾病及应对方法

心理应激导致的疾病及应对方法一、引言心理应激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现象,长期的心理应激不仅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身体上的疾病。

本文将探讨心理应激导致的疾病,并介绍一些应对方法。

二、心理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1. 心脏病和高血压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下,人体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2. 消化系统问题压力会引发胃酸过多分泌,胃黏膜受到损害,进而出现消化不良、胃溃疡等问题。

此外,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也与肠道问题如综合征有关。

3.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长期暴露在压力环境中,免疫系统功能将受到影响。

这使得我们更容易感染疾病,如感冒、流感等。

三、常见的心理应激导致的疾病及相关应对方法1. 抑郁症抑郁是最常见的由心理应激引起的精神疾病之一。

面对挫折、失去亲人或工作压力等,人们可能会陷入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情况。

治疗抑郁的有效方法包括医学和咨询支持,如药物治疗以及认知行为疗法。

2. 焦虑障碍长时间的紧张和焦虑可能导致焦虑障碍。

这种状况下,人们无法摆脱持续不断的担心和恐惧感。

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和药物治疗可以帮助人们控制焦虑并改善生活质量。

3. 食欲问题压力常常导致食欲增加或减退。

有些人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压力,而另一些人则因压力过大造成食欲不振而影响正常饮食。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寻找其他缓解压力的方式,如适量运动和参加娱乐活动,可以有助于调节食欲。

4. 失眠长期的心理应激可能导致失眠。

人们很难入睡、保持睡眠或获得足够休息来恢复精力。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改善失眠问题的关键。

比如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饮用刺激性饮品和使用电子设备。

五、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1. 寻求支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扰,可以为你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你更好地处理压力。

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都可成为你倾诉烦恼并获得建议的对象。

2. 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来维持身心健康,并调节心理状态。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关联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关联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关联一、引言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困境或改变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这种应激反应往往会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可能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本文将探讨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中的机制。

二、心理应激与免疫功能免疫系统作为人体抵抗外界环境侵袭的重要防线,其功能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

长期的心理压力可以削弱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使其易受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困扰。

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三、压力与胃肠道问题胃肠道问题是常见的心身连接障碍之一。

在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的情况下,许多人会出现消化不良、胃酸倒流以及急腹症等临床症状。

心理应激可以改变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导致胃酸增加、消化功能受损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

四、心理应激与心血管疾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压力源不断增加,而长期紧张状态对心血管系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低落情绪和过度焦虑都与冠心病、高血压及其他心脏相关问题存在一定关联。

此外,应激状态还可能使血小板易于聚集和形成血栓,从而增加风险性事件的发生。

五、皮肤问题与精神状态许多人都经历过在精神紧张时出现皮肤相关问题的情况。

例如,压力可能导致过度出汗、过敏反应以及恶性唇炎等问题。

此外,压力还可以影响皮肤免疫功能,并使其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六、心理应激与自律神经系统自律神经系统控制着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长时间的心理应激状态可以扰乱自律神经系统的平衡,导致交感神经活动过度或削弱,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调节。

这可能导致失眠、疲劳、性欲减退以及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七、心理应激与免疫炎症反应过度的心理压力会引起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并导致慢性炎症反应。

这种反应从而增加了许多心身疾病的发生风险,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哮喘和肠道感染等。

八、心理应激管理鉴于心理应激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寻找适当的管理方法至关重要。

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护理课件

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护理课件
身体护理
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医疗支持。同时注 意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 和放松训练。
案例三:高血压的心身护理实践
总结词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表现为持续的血压升高。心身护理实践是控制高血压的重 要手段。
心理护理
提供心理支持和情绪调节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自我控制和调 节源自力。和焦虑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可以帮助患者学会自我调节身 心状态,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改
善睡眠质量。
放松训练对于广泛性焦虑障碍、 失眠等心身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心理疏导与支持
它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促进心理康复。
心理疏导是指通过倾听、理解、支持等方式来帮助患 者宣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心理治疗方法。
物摄入。
运动锻炼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 式,如散步、瑜伽等,以增强体质 。
睡眠管理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安静舒 适的睡眠环境,避免过度疲劳。
康复训练与护理
01
02
03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 患者调整不良思维模式, 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放松训练
学习深呼吸、渐进性肌肉 放松等技巧,缓解紧张情 绪和身体不适。
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护理课件
目录
• 心理应激概述 • 心身疾病概述 •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 身体护理干预措施 • 案例分析与实践
01
心理应激概述
心理应激的定义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 应。
心理应激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这种刺激可以 是躯体的、心理的或社会的,当个体认为这种刺激对自身构 成威胁时,就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应激反应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应激反应与心身疾病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处于长期的应激状态中。

应激反应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困境时,身体和心理上的一种自然反应。

然而,长期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应激反应与心身疾病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应激反应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人们面临紧张的情况时,身体会自动释放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些激素会提高人的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以应对紧急的情境。

短期的应激反应可以帮助人们应对挑战,但长期的应激反应可能对身体造成负面的影响。

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下,人们的身体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消化系统紊乱、睡眠问题、免疫系统受损等。

这些身体反应可能进一步导致多种心身疾病的发生,包括心脏病、高血压、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长期的应激反应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应对长期应激的策略。

首先,我们应该寻找放松和舒缓压力的方式。

例如,进行身体锻炼、冥想或参加瑜伽班等活动可以缓解紧张情绪,降低应激反应的程度。

此外,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重要的,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保持社交联系等。

另外,积极的情绪调节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应激。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找到合适的出口释放情绪,如与亲友交流或参加心理辅导等。

同时,培养乐观的心态与积极的生活态度也能提高我们的心理韧性,降低应激反应的强度。

此外,寻求专业的帮助也是应对长期应激的有效途径。

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帮助人们应对心身疾病。

他们可以提供个体化的建议和技巧,帮助人们建立应对应激的良好机制,并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

总结起来,应激反应与心身疾病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

长期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轻应激反应,如寻找放松方式、调节情绪、建立健康生活习惯和寻求专业帮助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的高压社会,并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课件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课件

营养缺额、感觉剥夺、内分泌紊乱、
血液改变。
C:心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 Holmes 生活事件量表提示: LCU
LCU>300:2年内重大疾病
LCU 150-300:来年50%患病
LCU<150:健康平安
(2)中介:认知评价 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由于各自经历、 与之利益关系、理解能力及态度等不同, 因此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 (3)心理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反应 A:积极——警觉性提高 注意集中 调整动机 攻击、愤怒
五、应激的意义
应激是一切生命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 需的;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性和适应 性功能的防卫反应。正是由于应激反应, 机体提高了准备状态,有利于机体的运动、 战斗或逃跑。一定程度的应激对于正常的 适应性行为的发展是必需的。如果引起应 激反应的因素持续存在,或过于强烈,引 起应激反应过剧或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疾 病。(心身疾病)
4、防治中的心理问题
针对以上四个时期作相应心理治疗。
同时可进行松驰疗法、音乐治疗、生物
反馈、太极、气功。A型行为模式的修正。
溃疡病的心理问题
1、实验表明:
受惊——胃液分泌抑制
愉快——胃液分泌增多
胃运动↑,血管充盈↑
悲伤、自责、沮丧——分泌↓ 胃粘膜苍白
焦虑——分泌↑、运动↑、血管充盈↑
情绪通过植物神经影响胃的分泌及运
心绞痛
血管神经性水肿
哮喘性喘息
支气管哮喘 冠心病 糖尿病 十二指肠溃疡
原发性高血压
胃溃疡
甲亢
过敏性结肠
神经性皮炎
肥胖症
风湿性关节炎
紧张性头痛
溃疡性结肠炎
荨麻疹
内科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冠心病
是一常见疾病。通常在病因上理解为: 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等。但它是典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2019/9/8
在愤怒与恐惧情绪状态下,整个交感神经系统 被动员起来,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 称为交感—去甲肾上腺素效应,因为绝大多数 交感神经末梢的神经介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许多学者研究引起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场合,有
充足的证据说明此时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伴随疼痛的情绪反应中,可引起心跳缓慢。
28
2019/9/8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互相制约与互相对抗不是绝对的。 例如强烈恐惧,既引起交感兴奋,表现为心跳加快, 血压升高,与此同时也引起副交感兴奋,出现大小便 的排空活动而不能自控,大汗淋漓。例如许多人在考 试前总要去上厕所就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交感神经系统有神经末梢到达脾脏、胸腺、骨髓 等淋巴细胞制造与储存中心,交感神经兴奋对免疫功 能产生抑制。
反应也可持续,后果更严重。当没有机会恢复自
己的情绪平衡或持续对抗应激源时,就会时时感
到紧张和焦虑。强度增加,也可出现疲劳,抑郁
及无助。
17
2019/9/8
一般来说,形成心理应激状态的原因,一是不希望发 生的生活事件发生了,比如这场突如其来的的“非典” 灾害。
二是希望发生的生活事件没有出现。由然而生“落花 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
12
2019/9/8
第一阶段:警戒期
当个体察觉威胁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以及下 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也激活儿茶酚胺。 引起的搏斗或逃跑反应,可出现休克时相与抗休 克时相。严重者,可致急性骤死。
13
2019/9/8
第二阶段:抵抗期
警戒期的反应消失,机体处在应激源作长期抗衡 的状态,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协调下, 各系统均处于动员状态。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 的适应能量储备,这些能量储备具有心身基础, 用于应付各类应激。在此期,肾上腺、胸腺、肝、 肾等都释放有关生物活性物质,以升高血压、抵 抗炎症、增强肌肉紧张、升高血糖,并促进各种 对抗应激源的躯体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释放肾 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 素等生化物质。
2
2019/9/8
心理应激是最早由著名生理学家塞里提出
为了说明较强烈的刺激,易引起身体内稳态的变化。 有了心理刺激,就会有心理反应。弱刺激引起弱反应, 强刺激引起强反应,呈现正相关,当刺激强度增加到 某种程度,反应强度即达到了最高值,超过这个界限 的刺激度称为超强刺激,此时身体出现反应的强度不 再增加,甚至反而下降。
一大类:心理应激反应。
16
2019/9/8
举例
“非典”应激源引起的躯体反应总伴有情绪变化。
当遇到疑似或“非典的一般适应综合征的警戒反应,而
且也会有某种强烈的情绪感受——极度恐惧、害
怕、焦虑、愤怒。大多数情况下,当应激源撤除
后反应就消失,若应激源长期存在或不断发生则
6
2019/9/8
评估和测量个体所遭遇的精神刺激事件对人们心理健 康的影响程度。
1967年美国两位心理学家通过多年多方面研究, 找出美国常见的43个生活事件,他们用生活变 化单位来反映心理应激的强度。如配偶死亡为 100,离婚73,近亲死亡63,本人患病受伤53, 家庭成员患病44等。
只要受试者填写记录一年内遭遇生活事件的项
10
2019/9/8
医学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一般性应激 反应可以分为三类:
[1] 躯体性应激反应 [2] 心理性应激反应 [3] 行为性应激反应
11
2019/9/8
[1]躯体性应激反应 塞里与一般适应综合征
当个体遇到意外或突发事件时,出现躯体性应激反 应,如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出汗,稍后还有全身 发抖,特别是手臂与腿部肌肉,这也称为“搏斗或 逃跑”综合征。一旦危险过去,搏斗或逃跑反应就 消失。但如果心理应激源持续作用下,可出现长期 躯体反应,塞里称之为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三个 阶段:
心理应激与疾病
一、什么是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精神应激,或者精 神压力。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独处。在共同 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存在各种精神刺激事件,从 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 空难、海难、车祸,恐怖袭击,尤其是从未见过 的可怕新的传染性疾病,更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 急性精神创伤。
20
2019/9/8
(5)坐立不安,手发抖,小动作多、口吃、不 愿与人接触。
(6)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心惊肉跳,口干, 尿频;
(7)头昏无力,易疲倦,全身慢性疼痛; (8)性功能障碍或性欲减退,月经不调或停止,
停止泌乳;
(9)烟、酒、镇静剂用量增加。
21
2019/9/8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应激状态比界是,高中生参加高 考,运动员决赛准备状态与竞争过程,严重交通事故 发生片刻等。
25
2019/9/8
一方面应激使大脑中枢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活动增强,迅速释放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继而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一般认为肾 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变免疫功能,通常有抑制免 疫功能的作用。在心理应激过程中肾上腺髓质 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它们对免 疫功能也有抑制作用。此外,血胆固醇、游离 脂肪酸和尿酸含量均有升高,它们都不同程度 地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14
2019/9/8
第三阶段:耗竭期
在此期间,用来对抗应激的生 理、心理能量已被耗竭,机体 需要得到休息与能量补充。
15
2019/9/8
[2] 心理性应激反应
面临重大紧张性生活事件时,个体不仅出现生 理性应激状态,而且更多地会出现心理应激状 态。人们在应激时对愤怒、焦虑、挫折的体验 多于对心跳、血压的感知。也就是说人们总是 喜欢用思维或情感来描述自己的应激体验。这 些情绪与认知的改变应构成了应激反应中的又
18
2019/9/8
心理应激状态下,个体有思维的单一化,出现刻板性 行为与强迫性思维,轻率作出决定与处理问题,而不 能冷静分析与多头思考,情绪反应强烈,出现嚎啕痛 哭,悲哀绝望,或怒不可遏,气势汹汹,或焦虑不安, 慌张恐惧,或欣喜若狂,忘乎所以。
19
2019/9/8
心理应激状态下还有如下一些心理方面的表现:
27
2019/9/8
在急性恐惧状态下,血压与心跳可突然下降, 晕厥为恐惧症的常见伴发症状,晕厥时自主神 经系统仍为双向反应。即开始有短暂的交感兴 奋,继而副交感兴奋占绝对优势,血压脉搏下 降,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出现短暂意识障碍。
原有心脏疾病如心肌梗塞的病人,情绪刺激可 导致晕厥,心律不齐,心跳停搏与猝死。严重 残疾和行动受阻的病人,在应激状态下,战斗 与逃跑反应完全受到抑制,容易出现无望与无 助感,运动抑制,表现为副交感反应优势现象。
5
2019/9/8
我国古代中医学对“心身关系”的精辟论述
《内经》提出五脏常因情志大过而伤,引发疾病; 而五脏虚实病变也可累及情志,导致心神失调。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 不节则伤脏”则明确提出情志过极会伤及内脏。 《素问》具体说明各种情志变化对相应脏器的影 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悲伤 心胞,恐伤肾,惊伤胆”,便是情绪致病的佐证。 可见我国传统中医药也强调精神紧张伤肾的说法, 而肾功能的损害可以进一步破坏人体内脏的平衡, 引发多种疾病。
9
2019/9/8
人类在焦虑、惊恐、期待与受挫状态下有类似的 行为表现,比如此次“非典”事件,一些人没有 被非典打倒,却被恐惧和焦虑困扰;听见别人咳 嗽,打喷嚏就心惊肉跳,惟恐避之不及;盲目地 乱服中药,抢购食品;听风就是雨,听信和传播 小道消息;不敢进商店购物,不敢乘坐公共汽车 和地铁;不敢接触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讳疾忌 医,有病也不敢到医院去看等等心理应激反应表 现,这也是“非典”大环境下的典型心理行为表 现。
当然,应激反应的强度不仅与外界应激源的强度相关, 而且与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以往生活经验与当时机 能状态有关。
22
2019/9/8
小结: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
(1)应激的情绪反应 焦虑、恐惧、抑郁、愤怒
(2)应激的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32
2019/9/8
维持大脑的觉醒度与兴奋性,需要有不断传入 的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刺激。缺少外界新异刺激, 缺乏学习、劳动和社会活动,闭得无聊,精神 不振,也使人感到单调,寂寞和压抑。
轻度的精神紧张状态,机体处于轻度应激状态, 可以提高注意力,记忆活跃,精力充沛,思维 灵活而集中,心理活动效率高,行为敏捷,操 作速度,准确性和耐力均有提高,情绪活跃愉 快。
(1)通常有意识觉醒程度升高,特别警觉与敏 感,普通声响也引起惊跳反应;
(2)注意办分散而难于集中,工作中差错增加, 容易发生工伤与交通事故;
(3)思维单一化、刻板化,轻率决定问题,或 思维杂乱,茫然无头绪;
(4)易激惹,易哭泣,任性,易与人争吵,焦 虑,神色慌张,无名恐惧,亦可出现悲观抑郁 或欣喜若狂。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也有此种现象,例如小的损失引起 轻度不愉快,大的损失引起极度悲痛,而极大的损失 却可引起情感麻木状态,而不是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3
2019/9/8
动物实验表明,当面临新异的、不规则出现的、不能控 制不能预测的、非常强烈的、不符合个体需要的厌恶刺 激时,容易出现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在应激条件下,有大脑皮质,特别是前额区 “认知脑”,边缘系统“情绪脑”及下丘脑的 积极参与。
各种心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神经冲动, 通过脑干的感觉通路传递到丘脑和网状结构, 而后继续传递到涉及生理功能调节的植物神经 和内分泌的下丘脑以及涉及心理活动的“认知 脑”区和“情绪脑”区。
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及最终影响心身健康的 心身中介机制涉及到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 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