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疾病研究报告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报告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通过对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可以为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等多种方法,以获取全面的数据和信息。
同时,对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结果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污染程度加剧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研究发现,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吸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积极控制血压和血脂的水平,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并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此外,戒烟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治疗策略根据研究结果,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科研进展在2023年,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进展。
研究人员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科研进展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结论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结果表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但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高预防和治疗水平,以保障人民的健康。
血糖血脂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糖和血脂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2. 掌握血糖和血脂的检测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血糖和血脂水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 血糖检测原理: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正常人体血糖浓度保持在3.9-6.1mmol/L之间。
血糖检测通常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通过葡萄糖氧化酶催化葡萄糖氧化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与色原反应生成颜色,通过比色法测定氧气的量,从而计算出血糖浓度。
2. 血脂检测原理: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类物质,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血脂检测通常采用酶法,通过特定的酶催化脂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特定颜色的产物,通过比色法测定产物颜色深浅,从而计算出血脂浓度。
三、实验器材1. 血糖仪2. 血脂仪3. 血液采集器4. 采血管5. 试纸6. 消毒棉球7.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血糖检测a. 洗手,戴上手套。
b. 用消毒棉球消毒指尖,用血液采集器采集血液样本。
c. 将血液样本滴在试纸上,将试纸放入血糖仪中。
d. 观察血糖仪显示屏,读取血糖浓度。
2. 血脂检测a. 洗手,戴上手套。
b. 用消毒棉球消毒指尖,用血液采集器采集血液样本。
c. 将血液样本注入采血管中,充分混匀。
d. 将血液样本注入血脂仪中,按照仪器操作步骤进行血脂检测。
e. 观察血脂仪显示屏,读取血脂浓度。
五、实验结果1. 血糖浓度:5.8mmol/L2. 血脂浓度a. 总胆固醇(TC):5.2mmol/Lb. 甘油三酯(TG):1.8mmol/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mmol/Ld.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2mmol/L六、实验分析1. 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受试者血糖水平正常。
2. 血脂浓度中,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受试者血脂水平正常。
高血脂疾病研究报告

高血脂疾病研究报告高血脂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液中LDL-C、TG的水平过高,HDL-C水平过低。
过高的LDL-C、TG水平易导致血管狭窄,从而诱发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近年来,对高血脂疾病的研究日新月异,本文将引述最新研究和专家观点,对高血脂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因方面高血脂疾病的发生,通常与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一些新的分子机制研究揭示了高血脂疾病的病因机制。
1.微生物与高血脂最近的研究发现,肠道里的微生物群与高血脂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体内有极其丰富的菌群,其中大部分生活在人体肠道内,对人体健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一旦肠道菌群失衡,就会使人体吸收脂肪的能力发生变化,从而引发高血脂等疾病。
通过调整人体内肠道菌群的平衡,可以有效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等物质水平,缓解高血脂。
2.基因与高血脂基因遗传也是高血脂发病的一个因素。
目前已经鉴定出数十个与高血脂疾病相关的基因。
在确定个体高血脂是否与遗传有关时,不仅要考虑是否存在高血脂疾病家族史,还要通过分子基因分析等方法,对疾病相关基因进行鉴定排查。
二、诊断方面目前的高血脂疾病诊断标准主要基于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
但这些指标现在仍需细化,形成更加精准的评估标准。
同时,还需要发展血脂代谢指标,并开展血脂代谢网研究,以便更加精准地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候群。
三、治疗方面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被用于治疗高血脂症候群。
1.药物治疗目前,降脂药物已成为高血脂治疗中最主要的干预手段。
其中包括贝特类降脂药、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利妥昔单抗等。
近年来,一些新药的研究也成为降低LDL-C的重要途径,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可扩大HDL-C、降低三酰甘油。
2.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改善高血脂的重要手段。
比如适量的运动、均衡的饮食、戒烟等生活习惯,都有助于下降胆固醇水平。
降血脂功能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降血脂功能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董亚婷;杨远帆【摘要】随着高血脂人群的增加,降血脂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原料及产品的降血脂功能是降血脂产品开发及降血脂机理研究的重要前提.通过综合对比国内外常用的胆酸盐含量测定、脂肪酶活性测定等评价降血脂功能方法的应用及特点,以期为降血脂功能测定方法的深入研究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28)002【总页数】5页(P18-21,25)【关键词】降血脂;测定方法;进展【作者】董亚婷;杨远帆【作者单位】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市食品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0 引言脂质是生物体内一大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固醇等,不仅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构成生物膜,而且具有细胞识别、组织免疫等功能[1]。
但过多地摄取脂质,会使血中脂肪代谢不正常而引起高血脂症,过多的脂质在血管壁上堆积,阻碍血液流动,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及心脑血管疾病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还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疾病[2]。
随着高脂血症等相关疾病发病率的逐年递增,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应运而生。
相关临床报告指出,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会产生不良反应[3],因此降血脂保健食品的开发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而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原料及产品的降血脂功能是降血脂产品开发及降血脂机理研究的必要前提。
反映人体血脂的指标通常包括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以及甘油三酯等,另外,体内胆酸盐含量的变化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
因衡量血脂的指标不同,评价降血脂功能的测定方法也不尽相同。
动物实验方法可直接准确地反应原料和产品的降脂功能,但其成本较高、操作较难、实验周期长、容易引发社会道德等问题。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安全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高敏C 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安全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急性脑梗死是指大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在神经科疾病中居于首位。
高血脂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阿托伐他汀是目前治疗高血脂最常用的药物。
虽然阿托伐他汀在预防心血管事件和脑卒中的临床试验中已经证实有效,但是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并不能避免所有的问题和争议,因此在剂量和安全性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同时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
2. 方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高剂量组给予40mg/d的阿托伐他汀,中剂量组给予20mg/d的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给予10mg/d的阿托伐他汀,连续治疗14天。
3. 治疗效果的评估: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评估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4. 安全性的评估: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估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安全性。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提高高血脂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
人体疾病研究报告

人体疾病研究报告人体疾病研究报告引言疾病是人体健康状况的异常表现,对个体和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深入研究人体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对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多种常见疾病进行研究,包括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其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心脏病的研究进展病因心脏病是一种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有关的疾病。
目前已知其中一些主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和遗传因素等。
研究表明,心脏病的发生与心脏肌肉细胞的损伤、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密切相关。
诊断方法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于心脏病诊断的方法包括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和心脏核磁共振(MRI)等。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脏功能和结构,并确定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治疗策略心脏病的治疗策略根据病因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手术和心脏移植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压药、血脂调节药和抗凝药等,通过调节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介入手术主要针对血管病变,如心脏支架植入和冠脉搭桥等。
对于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心脏移植可以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挽救生命。
癌症的研究进展病因癌症是一种细胞生长失控导致的严重疾病。
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生与遗传突变、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一些常见的致癌因素包括吸烟、饮食不合理、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和病毒感染等。
诊断方法早期发现和诊断是癌症治疗成功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癌症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PET)、组织活检和血液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并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治疗策略癌症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手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切除肿瘤组织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高血脂调研报告

高血脂调研报告高血脂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特指血浆中脂蛋白异常增多或其成分紊乱所致的血脂异常状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高血脂对世界人口健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高血脂的现状、危害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以提供给人们有关高血脂的科学知识,切实有效地防治高血脂。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到500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群,以全面了解高血脂的现状。
三、调研结果1. 高血脂的认识程度:调查发现,超过80%的受访者对高血脂有一定了解,但只有不到30%的受访者真正了解高血脂的危害。
2. 高血脂的危害:调查显示,受访者对高血脂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认识较高,但对高血脂与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关联认知较低。
3. 高血脂的预防和治疗: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饮食调节是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的有效方式,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饮食。
四、调研总结高血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社会大众对高血脂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
为防治高血脂,个人需要加强对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重视,适当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体育锻炼和运动的时间。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高血脂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健康饮食的监管制度,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指导。
五、建议1. 提高公众对高血脂的认知,加强高血脂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2. 加强学校教育,将高血脂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3. 政府加强对饮食市场的监管,提供更多健康食品的选择,降低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流行度。
4. 加强体育锻炼和运动的宣传,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加身体活动量。
5. 加强科学研究,深入探索高血脂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六、参考文献1. 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 (GHO) data. Retrieved from [链接]2. García-Ríos, A., Pérez-Jiménez, F., Mairal-Macaret, J. R., et al. (2014). Understanding dyslipidemia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of Lipids, 1841(6), 1569-1578.3. Estruch, R., Ros, E., et al. (2013). Primary prevention of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a Mediterranean diet.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8(14), 1279-1290.。
高原不同海拔地区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性研究_苏晓灵

高原不同海拔地区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性研究青海省人民医院心内科(810007) 苏晓灵 周白丽 王 嵘▲ 常 荣 摘要 目的:探讨高原不同海拔地区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比较两个不同高海拔地区215例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结果:居住在海拔3000m以上的患者较海拔2260m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偏低,P<0.05;居住在海拔3000m以上患者的全血黏度及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中切、高切)、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电泳指数均高于海拔2260m,P<0.05。
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比较,均P>0.05,无相关性。
结论:①随着海拔增高低氧越严重,血液黏度也相应增高;②尽管随着海拔增高居民饮食结构中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比例加大,但血脂较海拔较低组反而下降。
提示随着海拔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对血脂的分解及转运加强,推断可能是高原人对低氧的一种持续适应机制。
关键词 血脂 血液流变学 高脂血症 高原 中图分类号 R543 R339.5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中高热量成分增加,特别是动物性食品含胆固醇、脂肪较多,引起脂质代谢异常,血脂升高,而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它与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血液黏度升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国内外文献已有报道,但对高海拔地区研究报道极少,尤其对久居高海拔地区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为此我们对高原不同海拔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2008年在我院体检中心查体的年龄在(30~50)岁,平均年龄(41.01±5.41)岁,未服用或停用调脂药1月以上且未服用影响血脂和血小板活性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常规体检未发现其它疾病的世居高原或在高原居住20年以上分别来自西宁(海拔2260m)、玉树结古镇(海拔3681m)、果洛大武镇(海拔3719m)等地区的高脂血症患者215例,其中男118例,女97例,玉树州、果洛州共85例,西宁地区130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脂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病症体征:肥胖症,无明显症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疾病介绍:
高血脂是怎么回事?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
正常称为高脂血症,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
两者兼有,临床上分为两类:①原发性,罕见,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②
继发性,常见于控制不良糖尿病,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肾
透析,肾移植,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
症状体征:
高血脂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高血脂的症状表现:
根据程度不同,高血脂的症状也表现不一,高血脂的症状主要表现可分为
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轻度高血脂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但没有症状不等于血脂不高,定期检查血脂至关重要。
第二:一般高血脂的症状多表现为: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心悸等,还会与其他疾病的临床症状相混淆,有的患者血脂高但无
症状,常常是在体检化验血液时发现高脂血症。
另外,高脂血症常常伴随着体
重超重与肥胖。
第三,高血脂较重时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
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
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表现。
第四,长期血脂高,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
冠心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等,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间歇性跛行
(肢体活动后疼痛)。
第五,少数高血脂还可出现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
角膜弓又称老年环,若发生在40岁以下,则多伴有高血脂症,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多见,但特异
性不强。
高脂血症眼底改变是由于富含甘油三酯的大颗粒脂蛋白沉积在眼底小
动脉上引起光折射所致,常常是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
特征表现。
化验检查:
高血脂要做什么检查?高血脂的检查有下面几种:
(一)血脂,血浆总胆固醇
(二)脂蛋白,测定LDL和HDL比总胆因醇更有意义,LDL水平升高与心血管
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相关,HDL水平升高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鉴别诊断:
高血脂要做什么鉴别诊断?应与饮食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胆道阻塞、胆汁性肝硬化等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相鉴别。
并发症:
高血脂的并发症有哪些?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
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
重时血流被中断。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
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
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
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
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血脂与冠心病
拒统计,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已超过人口全部死亡率的1/2。
冠心病也叫冠
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是专门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由于过多脂肪
沉积,造成动脉硬化,使血流受阻,引起心脏缺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即冠心病。
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缺乏体
力活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口服避孕药等,其中、高血脂是引起
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调节血脂是防治冠心病最基本疗法:血清总胆固
醇水平下降1%,则冠心病的发生率下降2%。
只要有冠心病,不论你血脂高或不高,均应长期服用调脂药。
因为长期调脂治疗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
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血脂与脑梗塞的关系
当血液中胆固醇增高时,容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在动脉壁内堆积,使动脉官腔狭窄,阻塞血液流入相应部位,引起动能缺损。
它发生在脑血
管时引起脑梗塞,医学证明:长期调脂治疗不仅能治疗脑梗塞,还能预防脑梗塞。
调脂治疗与脑中风:脑中风的原因很多,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高龄、糖尿病、血液病等,其中高血脂、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的重
要危险因素之一。
许多研究证明,长期调脂治疗能明显减低脑中风的发生率和
致残率,因此,临床医师对高血脂的治疗越来越重视。
血脂与糖尿病
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
要危险因素。
三者密切相关,高血脂可加重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除治疗高
血糖外,还需要调节血脂,是减少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糖尿病
患者应注意调血脂: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更容易导致脑中风、冠心病、肢体坏死、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这些糖尿病的远期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
者残疾或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积极治疗高
血脂对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大有好处。
调整血糖能一定程度改善血脂,但要
达到理想水平,还需调脂药干预治疗。
糖尿病与脂代谢的治疗状况已成为糖尿
病患者病情控制优劣的标准。
血脂与脂肪肝
脂肪肝是脂肪在肝内大量蓄积所致,常合并有血脂增高。
B超检查是目前检
查脂肪肝的主要手段。
脂肪肝发病率高达5~10%,成人体检中转氨酶增高者约35%为脂肪肝,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
因此,脂肪肝的防治对防止慢性肝病的
进展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哪些人易患脂肪肝: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腹
部脂肪堆积者、长期大量饮酒者、肥胖者和患有病毒性肝炎者。
脂肪肝有那些
症状:轻度脂肪肝多数无自觉症状,中度、重度表现为肝肿大、食欲减退、肝
区胀痛、转氨酶升高,少数出现轻度黄疸、脾大等。
脂肪肝患者应该怎么办:
早期治疗,可以阻止脂肪肝的发展,大多数脂肪肝是可以治愈的。
包括祛除病因、改善生活方式、调节饮食结构;应用调脂药进行治疗。
治疗用药:
高血脂药物治疗有哪些?
应坚持长期综合治疗,强调以控制饮食及体育锻炼为主,效果不理想才佐
以药物治疗。
继发性者(如糖尿病、甲减),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一、饮食、运动治疗:
目的是降低血浆胆固醇,保持均衡营养。
运动和降低体重除有利于降低胆
固醇外,还可使甘油三酯和高血压降低,增加HDL胆固醇。
二、药物治疗:
经饮食及体育锻炼治疗后,如仍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用药物治疗:①无其他危险因子,LDL胆固醇4.9MMOL/L(190MG/DL);②有2个危险因子(例
如吸烟、高血压、HDL胆固醇低、早年发生冠心病家族史等),LDL胆固醇4.1MM
OL/L(160MG/DL);③甘油三酯4MMOL/L(500MG/DL)。
35岁以下男性或绝经期
前妇女,如无其他危险因子,可暂缓药物治疗。
降脂药物主要有:
(一)胆酸结合树脂如考来烯胺,每次口服4~5G,3次/D,考来替泊,每
次4~5G,3次/D。
用药期间宜定期作血常规、肝功能和血电解质检查。
(二)烟酸类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同时存在者,开始0.1G,3次/D,以后根据血脂变化和耐受程度,增加至1~2G,3次/D,有皮肤潮红、瘙痒、胃部不适、消化不良,血糖升高,血尿酸升高,消化性溃疡等副作用,长
期应用要注意检查肝功能。
阿西莫司,每晚睡前服250~500MG,如病情需要可
在早餐时加服250MG。
(三)苯氧芳酸类,氯贝特,每次口服0.5G,3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