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
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 -回复

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回复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教育的基本原则。
这些支柱共同构成了教育体系的框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在下文中,我将一步一步回答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
【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指学校教育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等内容。
它包含了各个学科的学习、实践活动、社会经验和文化沉淀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的基本内容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包括语言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等。
【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它是对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个体。
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
同时,教育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指教育活动应当具备的基本特点和目标。
它是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的规范和要求,强调教育活动应当立足于个体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教育的基本要求包括: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判断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培养他们具备公民素质和全球视野。
【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指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和理念。
它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制定教育政策和教育方案的指导原则。
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注重教育和社会的联系,使教育能够服务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教育的四大支柱,即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的基本原则,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核心框架。
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

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教育的四大支柱包括:学会求知:即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掌握完成任务和应对挑战的技能。
学会共处:即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建立良好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学会生存:即学会关注身心健康、适应环境变化,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这四大支柱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通过培养学生的四大支柱,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除了上述提到的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背景、意义和实施方法:背景:教育的四大支柱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初提出的,旨在应对全球化、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这四大支柱强调了教育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综合作用,以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意义:教育的四大支柱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它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它突出了教育的终身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最后,它强调了教育的关联性,要求教育要与家庭、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关联,形成教育合力。
实施方法:为了实施教育的四大支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融入课程中,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纳入评价范围,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
总之,教育的四大支柱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施综合性课程、多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和科学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推进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实施。
浅谈教育的四大支柱

浅谈教育的四大支柱作者:刘帆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09期摘要孩子就像玫瑰花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
教师正如辛勤的园丁一样,浇灌他们成长,教会他们认知、做事、生存、共存生活,直到他们开出鲜艳的花朵。
关键词认知;做事;生存;共同生活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09-0060-02Discuss Education of Four Key//Liu FanAbstract Children are like rose bud, have different flowering. Finally, with the earliest open flowers open flowers as beautiful. Teachers as hard as a gardener, watered them grow, to teach them the cognitive, work, survival, life until they coexist open bright flowers.Key words cognition; work; survive; live togetherAuthor’s address Education Science College,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China 150025由15名来自各国的权威专家经过数年的研究,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一份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 学会认知学会认知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在知识本身。
包括学会学习的能力,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简至繁的学习方法。
教育的四个支柱和四种能力

祝学长学业有成,取得好成绩教育的四个支柱和四种能力教育的四个支柱,体现了现代教育目的的观点,据此,我们根据心理学有关智力、情绪、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四个支柱的内容加以进一步规划、完善,构成了素质教育的操作内涵.提出了既切合“四个支柱”基本要义,又符合中国实际与传统的“四会能力"概念:1.教给学生学会主动求知能力:改革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受教的教学传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主动求知,继而学到:⑴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⑵从认知学习到认知策略;⑶从书本知识到生活应用;⑷从原理原则的理解到独出心裁的创造;⑸学会运用最新信息科学技术获取新知;⑹从学习心得中养成主动求知的兴趣与意志,进而奠定以后从事独立研究高深学术专业的心理基础.2.教给学生学会身体力行能力:改变中国知识分子重知识轻实践的传统,进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全力实践,在知行合一教学活动中学到:⑴领悟“事非经过不知其难"一语的真谛;⑵体验独立完成一件工作后的乐趣与成就感;⑶经过从设定工作目标到达成目标的历程;⑷养成吃苦耐劳与坚忍不拔的做事精神;⑸建立勇于负责、实事求是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⑹了解社会不同行业的性质、价值及从业者所需具备的条件.3.教给学生学会待人接物能力:改变以往“学习素质”的传统思想,进而在学生实际生活的待人接物活动中学到:⑴了解自己,认识别人,以及“扒己及人”的涵义;⑵领悟“施比受更有福”一语的真谛;⑶培养对逊于己者友善,对胜于己者合作的胸怀;⑷了解人间亲情与友情的可贵;⑸养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⑹尊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古训。
4.教给学生学会自我发展能力:改变以往只重温良顺从的教育传统,进而针对学生个别差异,以个人条件为基础,在辅导其自我发展从而养成其独立人格历程中,让学生学到:⑴从“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语获得启示;⑵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个人在学业和职业上的兴趣;⑶在日趋复杂的多元化社会中,能认清环境并努力探求自己的人生方向;⑷养成独立性格,在作是非善恶的判断时,能有自己的价值观;⑸能择善固执,容忍挫折,抗拒诱惑;⑹能设定个人将来谋生与服务社会的理想目标,并肯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尽全力.若能推行“四会能力"教学,一定会改进中小学教育,从而达成全人教育的理想。
结合,谈谈对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解-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经过学习,了解了附件所述现实和分析,即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1)学会认知培养先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成绩,学会探求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先生认知方法,引导先生经过发现、探求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先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既要学会理论,更要学会创造。
就要注重建造可供先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先生兴味,使学习者经过环境的交互作用,经过理论,经过做事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共处要培养先生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就要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如今倡导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本身的发展。
要注重发展性教学,“知识--能力—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本质教育的目标,“使先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可是,广大父母仍然叮嘱孩子:“只需你把学习搞好,别的甚么都不用你管!”研讨表明,多读文学和知识类书籍的儿童,道德程度与智力发展好,反之亦然。
然后,多数父母希望孩子在课外读的书是教学参考书。
明显,这是应试教育的机制在起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本是国民本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受教育者的教育,是合格教育,是成功教育。
但是,长工夫以来应试教育将义务教育扭曲为面向多数人的精英教育,是淘汰教育,是失败教育。
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误区。
只需本质教育才是让孩子学会做人的根本保证。
甚么是本质?可以概括为身体心思、思想道德、科学文明、劳动技能、艺术审美五个方面本质的综合。
如果套用爱因斯坦的推理方法,也能够说,当一个人把他学过的东西都遗忘了,剩下的就是本质,由于本质是忘不掉的。
真实的教育是甚么?是人的解放,不是人的枷锁!大脑是甚么?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狭义的成功,而是让人获得幸福。
教育四大支柱

我对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解近年来,教育成了全国人民围观的话题。
在这些讨论中,总是贬多于褒。
教育行业甚至成为排名第二或第三的受到国人指责的行业。
“大学生”这个光芒四射的头衔也正在褪去颜色,成为一个中性的代名词。
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们与普通务工人员挤在一个队伍中去寻找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
在不少场合,因种种原因,大学生们还抢不到工作机会。
大学生就业问题多次上升为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大议题,成为高校一把手工程之一。
于是,“知识无用论”在社会上已悄悄兴起。
但是,有远见卓识的领袖们和睿智的学者们又在振臂高呼:“知识是第一生产力”。
真正热爱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在苦苦思索、寻找问题之根源与解决问题之方案。
个人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特别是他们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同时认真思考。
并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活动中加以实践。
以下是我个人对“教育四大支柱”的初步认识,请同学们思考。
不正确之处,也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时加以指正。
一、主动与被动报告的用词特别有意思,在报告中,这些国际上一流的教育专家或教育管理人员用的是Learn这个词,他们没有用Educate,更没有用Teach这个词。
Learn这个词的用法主要有:learn something, learn of something, learn to do something, learn from somebody。
不管怎样,都是学习者作为动作的发出者,施加者。
而其余的实体是动作的接收者。
而想想现在的学校,老师上课点名,干涉课堂纪律的现象,从小学一直到博士的课堂都存在!谁是动作的施加者,谁是动作的被动接收者呢?!这一位置颠倒了,四大支柱中的核心词汇就没有了,就完全没有基础来讨论四大支柱的问题。
所以,个人认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准确理解应是“学习的四大支柱”才对。
二、学习成为人“Learning to be”是教育或学习的最终目的,其它三个支柱可以说都是为它服务的。
教育的四大支柱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概念。
该报告根据现代社会面对的矛盾和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经过15名来自各国的权威专家3年多的研究而提出的。
报告的内容涵盖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提出了迎接挑战的对策,其观点之新颖、深刻被专家们称为是“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 。
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在于知识本身。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组织管理和承担风险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从而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偏见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且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为适应社会的迅速变革与发展,应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命运所需的基本能力,即思考、判断、想象、表达、情绪控制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既是个人为完善自身的个性所需要的,也是作为社会成员发挥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进行革新与创造的保证。
四大支柱并非平行并列而是一个基础与三个因素的关系。
在三个基本因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中,第二种因素是指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为完成某种任务所需的工作能力;第三种因素是指学会适应社会迅速变化与发展所需的应变能力,即自我生存所需的能力;只有第一种因素才与获取知识有关,而且这里强调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认知事物的手段与方法,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本身。
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事、学会做人
王永福
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
“知”不仅仅指具体的知识,还
包括人类自身及其主观世界,学
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
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本身,即学
会掌握认识(即“知”)的工具,掌握 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包括演绎、归纳、 分析、组织知识的工具),学会收集信 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 同时学会掌握应用知识于有意义的实践 的手段。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 Learning
to be ) 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上的 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 的根本目标。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不应是“生存”、
“存在”,而是“成为真正意
义上的人”,“成为完整的
人”。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超越了单纯的道德、
伦理意义上的“做人”, 包括了 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 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 体能、想像、创造、独立判断、 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 的发展。
学会做事
“ 学做”不是指获取智力技
能,而是培养社会行为技能 (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 人际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 能力),这些更多地要从工 作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去培养。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就是要学会以首创
精神能动地与广泛而生动的 发展过程,培养适应未来职 业(工作)变动的应变能力, 以及在具体的市场环境中创 造就业机会的能力。
学会共处
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会 共 处 (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了解自身、发现他人、 尊重他人。 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关心、学 会分享、学会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发布时间:2008-01-16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陈庆合摘要: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教育有较大区别。
它强调学生实际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能力本位教育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其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材理论均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条主线展开。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支柱;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材理论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其在课程设计、学习过程、教学规律以及教材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要求和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按照其自身的规律组织和实施教学,才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能力本位教育的实施应有以下四大理论体系做支撑。
一、能力本位课程理论课程理论主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它包括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目标、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组织。
1.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是能力本位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也是教材目标的确定依据。
(1)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的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认为,世界上比较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可归纳为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
能力本位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
这种类型的教育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学生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基础阶段的教育,基本素质已初步形成;二是毕业即面临就业上岗,而社会上的每一个职业岗位又都有单位、行业,甚至国家制定的就业上岗的条件和标准。
所以,职业学校要满足能力本位教育目的要求,有两个基本任务必须完成:一是在学生基本素质初步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二是使学生具备进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国家、行业或用人单位的标准。
针对能力本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把“行为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结合起来,即形成一种新的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目标取向,称为“行为——表现性目标”取向。
这种目标取向,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陈述课程目标,但以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为课程目标。
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条件;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
这样的课程目标取向,可以基本满足能力本位教育目的要求,不但使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在技术能力上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要求,还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及其实践的能力。
(2)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应基于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和职业发展四个维度。
①学生的需要。
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其身心的成熟与定型阶段,他们的认知、情感、兴趣、需要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更加剧烈的变化。
从学生自身身心的发展规律来看,能力本位教育课程需要解决下列问题:首先,学生在高中阶段及其以前初步形成的各种素质亟待巩固和完善;第二,正确的职业观亟待在初步确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上形成;第三,掌握职业能力,特别是掌握职业能力经验的学习已成为了首要任务。
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就是要在高中及其以前阶段初步形成的各种素质基础上,通过巩固和完善,形成比较稳固的全面素质结构和正确的职业观。
以能力为本位就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作为能力本位教育的中心任务。
②社会生活的需要。
学生的个体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
课程目标的确定不但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适应社会发展,保证学生社会生活目前和未来的需要。
③学科的发展。
能力本位教育中知识的传递也是教育过程中最为基本的活动。
因此就需要合理地认识以下三个问题。
第—,知识的价值是什么?第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第三,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探讨,能力本位教育有着更加现实的意义,因为能力本位教育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距离更近,更直接。
④职业的发展。
能力本位教育面向职业培养人才,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从业者有着客观的要求。
所以,研究职业及其发展,对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是十分必要的。
1999年我国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一系列职业岗位技术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为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确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课程目标的确定。
首先,根据课程目标取向和课程目标确定依据的研究,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是一个结构型目标(见下图)。
其中,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其目标是由职业的要求决定的。
通用能力是一般职业活动都要求的能力的有机集合,其目标是由社会经济形态、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职业领域所决定的。
其次,运用职业能力分析的方法进行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的分析、确定,运用能力图表的方式来分析描述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
能力图表一般包括本图表所定义的专业名称、能力领域、单项技能和技能操作评定等级四项内容。
2.能力本位教育课程内容能力本位教育课程内容决定于课程目标。
在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确定过程中,我们运用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对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进行了具体地描述。
但要保证这些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须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筛选。
在确定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内容时,可以借鉴基础教育的某些经验,但最终还是应该从能力本位教育的本质出发,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保证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目标。
因此,能力本位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需要我们在掌握了素质的本质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来选择确定,以确保全面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得到落实。
素质是以人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作用下高度内化的基本品质。
根据素质的定义,素质的内涵具有层次结构的特性。
在第一个层面上,是人的禀赋,即人的先天素质;在第二个层面上,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作用下高度内化形成的基本品质。
这个基本品质不外乎取决于三个方面,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客观事物反应的倾向性和所具备的活动方式。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显然表现为知识;对客观事物反应的倾向性可概括为品性(品性是指品质性格,性格是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所具备的活动方式则是技能(包括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
心理学研究指出,能力乃是由知识和技能构成的那种个体经验。
因此,素质的基本内涵包括能力和品性。
从素质的内涵可知,能力是知识与技能整合的结果,而品性对于能力的形成与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素质。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贯彻落实全面素质教育指导思想,还需要对能力与品性的形成要素进行分析,并形成课程内容。
我们把这种通过分析能力与品性形成要素,确定课程内容的方法称为素质分析。
具体方法是针对某一单项技能进行分析,列出其全部操作步骤、活动内容、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和应具备的品性,提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考核的评价标准,说明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工具、设备、材料以及所需的指导人员、应注意的事项等。
3.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组织能力本位教育课程内容确定后,课程组织的科学性将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
最早论述课程组织问题的是博比特和查特斯,他们在1924年和1923年出版的《怎样编制课程》和《课程编制》中,都涉及或论述了课程组织问题。
著名教育家拉格(H.Rugg)在1926年出版的《课程编制:过去与现在》,总结了课程编制的经验教训。
1949年,拉尔夫·泰勒总结了博比特等人的观点,提出了怎样组织学习经验的问题。
其中,课程内容组织的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和整合性(integration)三个基本准则,为课程内容的纵向与横向组织,提出了一个总的思想。
泰勒之后,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的原则。
如加涅(R.M.Gagne)认为学习分为八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其中,前四类学习是基础性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学龄前就已习得的。
因此,课程内容的组织要考虑到:先让学生进行辨别,然后学习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规则或原理,最后把原理或规则用于问题解决。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从人生成长过程的角度,对课程内容组织的序列提出了要求。
如皮亚杰就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相匹配,而思维发展阶段是按顺序依次发展的等等。
这些研究虽然是基于基础教育的,但对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组织来说,有着较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能力本位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主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能力本位教育的学习理论包括学习的本质、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过程三个问题。
1.学习的本质我国学者冯忠良在其专著《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中,提出“学习作为个体的一种适应活动,其实质在于它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一系列的反映动作,在内部构建起调节行为的心理结构的过程”的学习定义。
并指出:心理结构是由功能上相互联系的心理因素构成的统一体,而心理结构不外是一种认知经验结构、情感经验结构和动作经验结构。
可以说这个定义的内涵比较适合于能力本位教育学习观的建立。
因为,应用心理结构构建来定义学习过程,将使我们在能力本位教育课程观研究中定义的素质与心理结构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另外,在心理结构中单独列出的动作经验结构,也将更适合于能力本位教育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能力本位教育学习观的学习本质即是学生心理结构的构建。
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感到奥苏伯尔的逐渐分化原则和整合协调原则在能力本位教育学习组织中是科学有效的。
根据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和学生学习动机发展规律,在逐渐分化原则和整合协调原则指导下,我们设计了能力本位教育学习组织的新模式——目标与结构先行学习组织模式,即将学习目标、目标结构、内容结构作为先行部分展现给学生。
首先,将利用能力分析方法确定的通用能力图表或职业能力图表作为学习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目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再把每一门课程的能力图表展现给学生,使其进一步了解每一门课程的学习目标。
第二,将利用素质分析方法取得的课程内容,以素质的内涵结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明确素质形成的内涵条件。
第三,按照素质形成的内涵类型(知识、技能、品性)不同,采用不同的学习过程。
即知识有知识学习的过程;技能有技能形成的过程;品性有品性养成的过程等。
第四,为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学习组织最后阶段需要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及养成的品性等进行迁移、整合与类化。
实践证明,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2.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