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美术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属于理念及文化的内核、本质的“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拾了就是拾了,活该。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2019031901116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2019031901116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

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

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

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

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

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

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

”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

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

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

”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

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

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

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

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

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

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

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

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

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

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

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

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

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

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

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

鹤岗市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鹤岗市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鹤岗市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 . 归根结底旁征博引莫衷一是舐犊情深B . 察言观色胜卷在握美轮美奂醍醐灌顶C . 孺子可教随遇而安铩羽而归相形见拙D . 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咳不容缓沧海桑田2. (4分) (2019高三上·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天气转凉,糖炒栗子成为很多人的温暖。

选择栗子香甜可口,甘之如饴。

(甲)除了糖炒栗子(传统做法是用搅拌机和着黑色的炒栗石不停地炒,然后往里倒糖浆),今年市场上还流行烤栗子、冰栗子等新式吃法。

在一家名为“举个栗子”的小店内,顾客络绎不绝。

烤板栗是热销款,店家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冰栗子产品。

价格方面,原来十几元一斤的栗子现在基本都是二十元起了。

(乙)板栗收购商老张一听记者咨询栗子的价格,直接来了句“今年真的是不错”。

(丙)他说,今年老百姓的栗子能卖到七,八元一斤,大小不一的混栗子也能卖五到六元钱一斤。

(1)文段中的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甘之如饴B . 络绎不绝C . 别出心裁D . 基本(2)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3. (2分) (2017高三上·江苏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孙志刚表示,要建立分级诊疗格局,首先必须提高基层服务能力,除了提高基层的硬件装备条件以外,还要对全科医生就业模式、服务模式等进行改革。

B .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多边和双边项目的启动显示出,中国希望利用自身的经济和金融力量,扩大政治影响力和战略挑战。

C . 12月12日,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举办首届“省际牛王争霸赛”,来自云南、广西、湖南、贵州等四省区的84头“牛魔王”轮番登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斗牛民俗大餐,吸引了湘黔桂周边近万名群众前来观战。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

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

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

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

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

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

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

”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

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

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

”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

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

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

黑龙江省鹤岗市一高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黑龙江省鹤岗市一高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黑龙江省鹤岗市一高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80年头,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一大群小皇帝》的文章,首次聚焦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称中国的“80后”为“小皇帝”。

此后,“80后”不断被贴上“叛逆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标签;“90 后”同样被“前浪”戴上“精致的利已主义者”“废柴”等帽子;“00后”作为首批独二代,也被称为“饭圈少女”“佛系青年”等。

无一例外,每一代“后浪”都会被“前浪”贴上各种标签。

负面标签像幽灵一样,总是伴随着一代代“后浪”的登场如影随形。

“前浪”给“后浪”贴标签,本意是想唤起对年轻一代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既定社会规范的行为的重视,督促他们回来主流价值体系,推动社会资源优先解决年轻一代可能出现的问题。

但是由于一些标签过于武断和负面化,并未真实地反映年轻一代的主流和本质,反而让他们有一种被监视感和挫败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究其缘由,“前浪”总给“后浪”贴上负面标签,是不同等的代际关系、评价方法和标准失当、媒体的推波助澜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

“后浪”在成长中渐渐收获好评。

重大事务为“后浪”供应了呈现优秀品质的舞台。

最终一批“80后”已经步入而立之年,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气,他们身上的标签也早已刷新为“鸟巢一代”;“90 后”经过时代之火日益淬炼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从前的“问题青年”已变身为“最美逆行者”;“00后”“10后”正在快速成长,日后必将成为国之栋梁、“强国一代”。

“前浪”对“后浪”的看法转变,与一系列大事分不开。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20万志愿者中近半数是“80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胜利举办,“80后”成为火炬传递、志愿服务等的主力军。

在重大考验中,他们用爱国担当、无私奉献、忘我工作重塑了人们对“80后”的看法和信念。

2024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一大批“90后”加入援鄂队伍,奋战在疫情防控救治第一线,不畏艰险,收获了众多好评。

黑龙江鹤岗一中18-19学度高二上年末考试-语文

黑龙江鹤岗一中18-19学度高二上年末考试-语文

黑龙江鹤岗一中18-19学度高二上年末考试-语文高二语文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确实是依照道所表达的自然无为的原那么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

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无为而治”要紧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

它的差不多理念要紧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

政府的要紧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

这种治国方略也确实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关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那么:“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假设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几个要点集中表达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确实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要紧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

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进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那么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能够决定或妨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

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差不多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那么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三是由此表达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鹤岗一中高二学年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童庆炳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

这是普通常识。

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

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

《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

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

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

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

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

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

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来,郑庄公已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

这种逆时倒叙演进,决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B.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D.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是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B.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

C.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C.“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所有人都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D.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国志士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的1896年,丘逢甲回到广东蕉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爱国诗篇《春愁》,其拳拳爱国心也成为今日两岸同胞共同的纪念。

丘逢甲出生那年恰逢甲子年,其父认为是吉兆,故而命名为逢甲。

丘逢甲自幼就志向高远,十分崇拜郑成功,以郑成功凛然的民族大义自许。

郑成功这位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也是甲子年生,更使他从小就刻意向先贤学习,言行之中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丘逢甲生性聪颖,十四岁时以《西江月》词牌填词一首:“兴起八叉手健,吟成七步方雄。

更兼经史满怀中,只觉大才适用。

却布知时甘雨,愿乘破浪长风。

他年位若至三公,定有甘棠雅颂。

”十六岁考取秀才,二十五岁中举人,二十六岁中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因不愿做官告假离职返台,开始从事教学,培育民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预见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并动员亲属入伍。

1895年4月17日,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

丘逢甲愤然召集台湾乡绅咬指血书,联合电奏清政府抗争,表明“万民誓不服倭”,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

但清廷回电称“台抗京危”,不予理睬。

在台湾人民“无主可依”、“无人肯援”而强敌压境的危急情况下,悲愤至极的一介书生丘逢甲力倡建立了以清朝为正朔的“台湾民主国”,与台湾绅民一起自主保台。

丘逢甲倾尽家资,组织和率领数万义军,横刀跃刀与日寇浴血奋战。

经过二十多个日夜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气壮山河的保台抗争失败。

经部将劝说,丘逢甲不得不挥泪内渡,回到祖籍广东镇平县。

回到大陆后,丘逢甲仍想着收复台湾,他写诗自勉道:“乾坤苍莽正风尘,力挽狂澜仗要人。

岂有桃源堪避世,不妨蔬水且安贫。

天阊辽阻愁呵壁,时局艰危痛厝薪。

只恐南阳难稳卧,中原戎马待纶布。

”丘逢甲认为“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

抗日保台失败后他更是切身体会到“非开民智养人才,莫能挽救国难”。

内渡回大陆后,他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

1901年春,在汕头正式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为广东历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

1904年夏,丘逢甲在蕉岭县城桂岭书院创办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

1904年冬,在蕉岭东山、员山创办创兆学堂各一年。

他通过自办、鼓励别人办、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动等形式,在嘉应、兴宁、长乐、平远、福建上杭和武平、江西寻乌等地办学,“劝办学校以百数”。

丘逢甲大力推行新学,主张“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智育方面引进西学,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聘请一些英、日籍学者及归国留学生为教师。

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主张开放式教学,崇尚学术争鸣。

鼓励学生自学、多思、善问,要有“与众有异的主张”,勤读报刊,关心国事。

丘逢甲盛赞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号召粤籍巨商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精。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庇护被侦捕的革命志士;广东革命军政府成立后,丘逢甲被推举为赴南京筹组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的广东代表之一,被选为参议院参议员,在辛亥革命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丘逢甲回大陆后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台湾,谋求祖国统一,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接编自《梅州日报》)【相关链接】①丘逢甲平日最厌恶迷信、鸦片和赌博,在早年的诗词中一再提及,指为中国人的三大积弊,明白指出鸦片对国民的残害。

而这些在当时被视为时尚,好此道者大有人在,尤其一些达官贵人将其视为时尚,而他独具慧眼视为毒害,这在当时可说是见解独到。

(接编自《台湾周刊》)②在其兴学十余年中,培植人才至多。

广东革命志士多半出其门下。

后来的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广东军政府总参议朱执信、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等均受教于丘逢甲创办的学校,皆成为后来革命的中坚力量。

(接编自搜狐军事频道)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丘逢甲把“迷信、鸦片和赌博”指为中国人的三大积弊,明白指出鸦片对国民的残害。

这在当时可说是见解独到。

B.丘逢甲考中进士后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因不愿做官告假离职返台,开始从事教学,培育民智。

C.“岂有桃源堪避世,不妨蔬水且安贫。

”借陶渊明写《桃花源记》表明心志的典故,说明并非自己不能安贫乐道,实因时局动荡,身无所安。

D.丘逢甲自幼就志向高远,十分崇拜郑成功,以郑成功凛然的民族大义自许。

小时候写的《春愁》,就表达出拳拳爱国心。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午战争失败后,为了保卫台湾,丘逢甲联合台湾乡绅电奏政府,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

B.“只恐南阳难稳卧,中原戎马待纶巾。

”借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求安稳,只愿为国征战的决心。

C.丘逢甲倾尽家资,组织并率领义军撇开清廷,力倡建立“台湾民主国”,与台湾绅民一起自主保台,与日寇浴血奋战。

D.在丘逢甲兴学十余年中,培植人才至多。

如姚雨平、朱执信、邹鲁等均受教于丘逢甲创办的学校,皆成为后来革命的中坚力量。

6.丘逢甲被人称为爱国志士,你认为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窗帘迟子建一进腊月,火车就拥挤得要爆棚了,盥洗室也被无座的乘客占满。

天已黑了,列车的玻璃窗上蒙着霜花。

有淘气的小孩子为了看窗外的风景,就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

一个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

她在车厢的过道里一遍一遍地吆喝:“还有没有没换票的?”见再没有旅客回答,就走了。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说:“这是我的铺,你咋让我走呢?” 胖男人说:“这是我的铺,我刚刚补的铺!”一个吸着烟的男人提醒老女人:“你再看看你的票,是不是这个铺的?”还有的人说:“你是不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假票啊?”老女人很委屈地说:“这票是我闺女早晨四点钟上火车站排队给我买的。

”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票来。

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可是,她没有跟列车员换票,所以她的铺被当作空铺卖给了别人!大家把她犯的过失说给她听时,她几乎要急哭了。

酒气熏天的胖男人用轻蔑的语气说:“连火车都不会坐,出什么门呢?”那个吸烟的男人对新来的铺位主人胖男人说:“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你想当雷锋是不是?那行啊,你把自己的铺让给老太婆睡不就行了么!”胖男人咄咄逼人。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呀?”吸烟者掐灭了烟,跃跃欲试地朝胖男人挥舞了一下胳膊。

“怎么着?是不是过年回家没什么带的,想挂点彩回去呀?!”胖男人挑衅地说:“过来呀,老子成全你!”“你们可别因为我打架啊,这大过年的,把谁打了都不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