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开发井网优化设计
延川南煤层气开发试验区井网部署与优化研究

摘
要 :煤 层 气井 网优 化是 煤层 气开发 的 重要环 节 ,井 网部署 的合 理与 否 ,不仅 关 系到 单井产 量
的 大小 ,而且 直接 影 响到 煤层 气试验 区开 发效 果的 成败 。本 文对 井 网部 署原 则 以及优 化 方法进 行
了探 讨 ,给 出 了井距优 选 的 多种 方 法 ,并把 这 些方 法应 用于鄂 尔多斯盆 地延 川 南煤层 气试验 区的 开发 井 网优 化 ,为该 区的煤层 气开发 方案 设计提 供 了合理 依据 。 关键 词 :煤层 气 井 网优 化 部 署 原则 井距优 选 方 案设计
有 多种 。根 据 国内煤层 气开 发 的实际情 况 ,并借 鉴
作者简介
程伟 ,助理工程师 ,现工作 于中石化华东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 院实验 中心 ,主要从事煤层 气、页岩 煤 层 气
wels a ig l p cn .T e e meh d a e b e p l d t p i z t n o e e o me tw l p t r n Y n h a h s t o sh v e n a p i o o t a i f v lp n el at n i a c u n e mi o d e
Ch n e e gW i f p o ai n De e o me t& Re e r h I si t s n e fS NOP s l rto v lp n Ex s a c n t u e Te tCe tro I t EC Ea t
C iaS bii yC m a y,Jagu2 5 0 ) hn u s a o p n dr i s 2 6 7 n
S u y o e lPat r r n e n n t z t n i td n W l t n Ara g me ta d Op i ai n CBM e mi o Ex e i n a n e tn o e i n h a o t p rme t la d T si g Z n n Ya c u n S u h
沁南东区块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开发井网间距优化

沁南东区块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开发井网间距优化孟召平;张昆;杨焦生;雷钧焕;王宇恒【摘要】煤层气井网优化与部署是煤层气开发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井网布置可大幅度提高煤层气井产量,降低开发成本.针对这一问题,以沁水盆地沁南东区块为依托,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煤层条件、煤层含气量和渗透性分布特征;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不同井网方案下的生产动态,提出了综合考虑累积现金流和采收率等经济评价参数确定合理井网井距的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3号煤层厚度4~6m,平均5.61 m,煤层埋藏深度在417.93~1 527.49 m.煤层含气量2.87~24.63 m3/t,平均为13.78 m3/t,且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煤层含气量按对数函数规律增高.煤层渗透率较低,试井渗透率为0.01×10-15~0.2×10-15 m2,平均为0.06×10-15 m2,且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煤储层渗透性呈指数函数降低.根据研究区煤储层条件,对不同埋藏深度煤层气井的井网间距进行了产能模拟计算,并综合考虑累积现金流和采收率等经济评价参数,确定了不同煤层埋藏深度煤层气井合理井网间距,500 m以浅的区域为350m×300m,在500~1 000 m的区域为300 m×250 m,在1 000 m以深的区域为250 m×250 m,实际井网部署实施时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适当调整,这些认识为本区煤层气开发制定合理的井网间距提供了参考.【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8(043)009【总页数】9页(P2525-2533)【关键词】沁南东区块;产能模拟;经济评价;井间距;优化【作者】孟召平;张昆;杨焦生;雷钧焕;王宇恒【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煤层气井单井产能低、生产周期长,要达到经济开发要求和提高采收率,井网优化与部署是煤层气开发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发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井网布置对于有效提高煤储层压降速率、解吸速率、增加解吸量,大幅度地提高煤层气井产量,降低开发成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
煤层气田的井网优化设计研究

煤层气田的井网优化设计研究1. 引言煤层气田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气资源,其优势在于广泛分布、储量丰富以及相对低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然而,煤层气开采面临许多挑战,例如气井开采效率低、孔隙流动、水平井与垂直井布置等。
因此,煤层气田的井网优化设计成为开发该资源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煤层气田井网优化设计的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
2. 井网布置井网布置是煤层气田井网优化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传统的布置方式是均匀分布的正方形网格,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布置方式存在一些缺陷。
研究表明,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的井网布置应采用不同的策略,如高频率的井网布置在目标煤层井网优化中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3. 孔隙流动性分析煤层气田的孔隙流动性分析是井网优化设计的重要前提。
孔隙流动性取决于煤层孔隙结构和天然气气体的相互作用。
因此,了解煤层气体的渗流特性对井网布置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通过综合考虑产煤地层孔隙结构特征、渗流规律和实际开井压力等因素,可以确定合理的井网设计参数。
4. 井间干扰与优化在煤层气田开发中,井间干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井间干扰会导致产能下降、生产周期延长等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通过优化井网布置来减少井间干扰。
研究表明,合理的井网布置及开采策略可以有效减少井间干扰,提高煤层气田的开采效率。
5. 气藏数值模拟与优化气藏数值模拟是煤层气田井网优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值模型,可以评估不同井网布置下的产能、生产周期等指标。
研究表明,优化井网布置的数值模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明确合理的开采方案,以提高煤层气田的开发效益。
6. 气井阶段性生产与优化煤层气田的井网优化设计还应考虑气井的阶段性生产策略。
传统的生产策略是连续或稳定生产,然而煤层气田的气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产能力。
研究表明,采用阶段性生产策略可以提高煤层气田的开采利用率,降低浪费。
7. 结论煤层气田的井网优化设计是开发煤层气资源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井网布置、孔隙流动性分析、井间干扰与优化、气藏数值模拟与优化以及气井阶段性生产与优化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煤层气非常规井开发优化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

煤层气非常规井开发优化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煤层气开发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气体资源开发方式,具有资源量丰富、分布广泛、适用性强等显著特点,对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能源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煤层气开发已形成了以低渗透煤层气井为核心的开发模式,该模式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煤层气开发还存在法规制度不完善、技术手段落后、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不高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煤层气非常规井开发优化设计研究是解决当前煤层气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该研究以非常规井开发方式为切入点,探讨其在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优化设计和技术手段,有助于全面推动煤层气开发的高效、可持续、安全发展。
二、研究目标本文旨在从非常规井开发的角度,对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煤层气非常规井开发的优化设计及其应用技术,进一步优化煤层气开发模式,提升开发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
具体目标如下:1.分析非常规井开发对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贡献和优势。
2.探讨在非常规井开发模式下,煤层气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分析煤层气非常规井开发的优化设计思路及其技术手段,并提出可行的优化方案。
4.通过模拟实验及田间试验等手段,验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为煤层气开发提供科学、实用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1.非常规井开发对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贡献和优势非常规井开发是以水平井和多级压裂等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非常规开发方式,具有适应低渗透煤层气开发、增产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的优势。
本部分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及分析研究,探讨非常规井开发对于煤层气开发中的作用和贡献。
2.煤层气非常规井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当前煤层气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本部分主要从技术、法规、环保、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深入探讨在非常规井开发模式下,煤层气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同时,还将对现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期解决问题和优化开发。
3.煤层气非常规井开发的优化设计及其技术手段本部分主要阐述煤层气非常规井开发的优化设计思路及其技术手段。
煤矿开采的矿井设计优化

人工智能算法的挑战
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计算复 杂度高,对计算资源和算法性 能要求较高。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定义
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设计和绘图的一种技术 。
CAD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 CAD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可视化。
ABCD
CAD在矿井设计中的应用
专家系统局限性
依赖于专家知识的获取和更新,可能存在知识不完备或过时的问题。
人工智能算法
人工智能算法概述
指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 算法,用于处理和分析大量数 据,发现规律和模式。
常用的人工智能算法
包括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 决策树等,具有自学习、自适 应等特点。
人工智能算法在矿井设计 中的应用
可用于预测矿井瓦斯分布、煤 层厚度变化等,为矿井设计提 供决策支持。
矿井排水系统的优化
总结词
矿井排水系统的优化是矿井设计优化的重要 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矿井的安全生产和 排水效果。
详细描述
在矿井排水系统的选择与优化过程中,需要 考虑矿井条件、技术水平、经济因素等多方 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排水方式,如集中排水 、分段排水或联合排水等。同时,需要对排 水系统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优化排水设计, 提高矿井的安全生产和排水效果。
05
矿井设计优化的未来展望
智能化矿井的建设
智能化矿井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感器和自动 化设备,实现矿井的智能化监测、控 制和调度,提高矿井的安全性和生产 效率。
无人化采掘
智能化运输
利用智能调度系统和无人驾驶运输设 备,实现煤炭运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
通过遥控、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实 现采掘工作面的无人化作业,降低人 工成本和事故风险。
动态煤层气开采过程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

动态煤层气开采过程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煤层气是一种地下天然气,是通过在煤层中压缩、吸附与解吸而形成的一种天然气资源。
煤层气的开采过程对其固有属性和地质条件有很强的依赖,同时也受到工程开采技术和设备装备等因素影响。
因此,为了更好地开采煤层气,并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必须进行数值模拟和优化设计研究。
一、煤层气开采过程数值模拟对于煤层气开采过程的数值模拟,通常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拟。
在模拟过程中,需要考虑煤层孔隙度、渗透率、煤层气吸附解吸等参数。
该方法的数学模型通常包括连续介质的力学模型、多相流模型以及热力学模型等。
1. 连续介质力学模型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需要考虑地层的力学性质。
这可以通过连续介质力学模型进行建模。
其中,地层的应力状态是重要的参数。
在考虑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拟时,地层的应力状态通常可以按照线性、非线性等不同形式进行建模。
2. 多相流模型在考虑煤层气开采过程的模拟时,还需要考虑气、液相同时存在的情况。
这可以通过多相流模型进行建模。
在建模时,可以采用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等不同方程进行描述。
3. 热力学模型在考虑煤层气开采过程的模拟时,还需要考虑气的温度变化。
这可以通过热力学模型进行建模。
在建模时,可以采用热能守恒方程、质量守恒方程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不同方程进行描述。
二、优化设计对于煤层气开采过程的优化设计,主要包括井网结构设计、注采方案设计和生产运营方案设计等。
1. 井网结构设计井网结构是指煤层气开采时地下各个井之间的联系结构。
井网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最大化地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并减少煤层气开采过程的成本。
在进行井网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煤层气在地下的分布状况、开采技术和设备装备等因素。
2. 注采方案设计注采方案指开采过程中液态水和气体之间的注入和回收。
注采方案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液态水和气体之间达到最佳配比,以达到最高的采收率。
在进行注采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地层的物理性质、煤层气的产量和采收率等因素。
煤层气采气井排采系统优化设计

煤层气采气井排采系统优化设计煤层气(CBM)是一种天然气的形式,储存在煤层之中。
采气井排采系统是将煤层气从井口输送到地面的关键设备,对提高CBM产量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因此,优化设计排采系统是煤层气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分析现有煤层气采气井排采系统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一种优化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煤层气采气井排采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包括煤层气井筒、泵浦设备、管道系统、集油池和处理设备等。
这些组件之间的协调和优化设计,对于实现高效的煤层气采集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分析煤层气采气井排采系统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井底压力的问题。
在传统的煤层气开采方法中,煤层气是由煤层压力驱动到井口的。
然而,由于煤层渗透性的限制和胀缩表现,煤层气的井底压力会逐渐降低,影响采气效率。
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能够维持较高井底压力的系统。
其次,是水的处理问题。
在CBM采气过程中,常常会伴随大量的水排出。
这些水不仅降低煤层气采集的效率,还会带来砂砾的冲蚀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有效的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沙池、过滤器和水泵等,使水的排放达到环保标准。
另外,是压力损失的问题。
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由于管道摩擦和管道尺寸不合理等原因,压力会逐渐损失。
为了减少压力损失,我们需要合理选择管道材料、优化管道布局,并使用合适的泵浦设备,以确保煤层气能够高效地输送到地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优化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可以应用增压技术提高井底压力。
通过在井筒上部安装增压泵浦,在提高井底压力的同时,也可以增加煤层气的排出速度。
其次,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高效的水处理系统。
通过使用沉沙池和过滤器,可以将煤层气中的砂砾分离出来,并净化水质,以确保排放的水达到环境要求。
此外,可以采用再生水回用技术,将处理后的水重新注入井筒中,以减少水的损失。
最后,优化管道布局和使用合适的泵浦设备,可以减少压力损失。
合理选择管道材料,并优化管道的直径和长度,可以减小管道的摩擦损失。
煤层气开采井优化组合方案研究

煤层气开采井优化组合方案研究对于煤层气的开发而言,优选合适的开采井型至关重要。
优选井型需要良好的构建组合式开采井方案,优化方案使煤层气的开采最大经济效益化。
国内各地区的煤层储层表现为低饱和度、低渗透率、低煤层压力“三低”特征。
故此结合煤层气开采的特征与现状,优选设计合适的开采井组合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优化组合设计方案与开发实效分析两个方面,通过优化组合,从根源入手减少整体的采氣成本验证,希望在次基础上为企业创造煤层气开采的最大化效益。
标签:煤层气;开采井;优化组合方案从现状来看,煤层气开发通常选用直井开采的方式,现存的开采井多数为U 型或者水平井。
然而从整体来讲,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单井产能相对是较低的。
实际上除了常用的直井开采,煤层气开发还可以选择其他类型的开采井,例如多层开采井、羽毛形状的开采井或者V型开采井。
在煤层气开采中如果能够引入组合式的开采井设计方式,那么就能在根本上确保优良的产能,与此同时也缩短了开采周期。
经过模拟分析,证实了组合方案具备最优的单井产量,采气成本因此也被降低。
相比于常用的开采井模式,组合式煤层气的开采井能够确保综合的产气量以及经济实效,因此组合设计开采井的方案可以推广采用。
1 具体的组合设计方案1.1 水平的锚形井设计人员在布置水平井时,可以选用锚形的组合布置方案。
具体而言,锚形水平井包含了抽排直井以及其他类型的工程井。
针对不同类型的开采井,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夹角。
例如:工程井与左右两边的抽排直井分别设置了45°以及30°的夹角。
从井眼的布置方向来看,通常选择较厚的钻进煤层。
在具体布置锚形水平井时,首先需要连通多口水平井以及抽排直井。
经过钻井施工后,排采作业通常依赖于抽排直井,施工人员可以恢复原有的地貌。
锚形水平井的布置方式具备了显著的优势。
这是因为,锚形水平井可在根本上节省整体的用地,因而也更加便于日常的排采和钻井工作。
同时,锚形水平井也获得了更大幅度的单井煤层气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39 卷
当煤层的各向异性程度一定时,可以通过调整 井、排距比来增加产量。外国学者 曾经证明过, 单考虑各向异性的情况,如果 kmax : kmin a ,那么井 网中的井距之比为 a 时,可以使产量达到最大值。
[4]
的天然裂隙是影响煤层渗透性的重要因素,因此, 煤中裂隙的 主要延伸方 向往往是渗 透性较好的 方 向。人工压裂裂缝可以改善天然裂缝,使其更好地 沟通,压裂裂缝主导方位多沿垂直于现今最小主应 力方向延伸。
3
井网优化设计计算实例
结合鄂尔多斯盆地柳林示范区的实际资料,利
可采用的井网类型一般有矩形井网和菱形井网。不 同的井网类型产生的井间干扰程度也不一样。 矩形井网要求沿主渗透和垂直于主渗透两个方 向垂直布井,且相邻的 4 口井呈一矩形。该井网布 置起来比较方便,适用于渗透率在各个方向上相差 不大的区块,其主要缺陷是 4 口井的中心位置的降 压幅度较小,该区域的煤层气解吸效果较差。 菱形井网要求沿主渗透方向和垂直于主渗透两 个方向垂直布井 ,在 4 口井的中心位置,加密 1 口煤层气开发井,使相邻的 4 口井呈一菱形,主要 是针对矩形井网的一种补充或者完善形式。其优点 是排水时,井与井之间的压力降比较均匀。
收稿日期 : 2010-08-27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2008ZX05062-03) 作者简介 : 史
[1] 2
关键环节。
1
煤层气井网布置的基本原则
煤层气井网布置取决于地质条件和开发要求两
个要素。煤层气地质条件不同,井网部署的特点就 不同。主要考虑的煤储层因素有裂缝发育特征和方 位、渗透率、煤层气含量、煤层气资源丰度等。构 造走向和裂缝发育方位决定井网方位;渗透率的空 间展布决定了布井的井距类型等因素。开发要求包 括很多方面,如开采年限、稳产时间、采收率、采 气速度、动用储量以及经济效益等。
· 21 ·
The well patterns of main CBM fields at home and abroad
渗透率 /mD 30~50 10~500 5~20 1~10 6~20 20-30 10~25 0.01~3 0.47
单井排水时,区域内的压降漏斗如图 1 所示, 区域内任意时刻某点的压力可以表示为
2 2.1
煤层气井网优化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井间干扰 煤层气开采需要进行区块整体排水降压, 而井间干扰 可以迅速降低地层压力[2],从而使更多的气体解吸出来。
进(1983—),男,山东淄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煤层气开发研究.
第6期
史
表1
Table 1
盆地 圣胡安 粉河 尤因塔 拉顿 黑勇士 阿尔伯塔 苏拉特 沁水 阜新 开采深度 /m 150~450 150~500 400~1370 150~1200 500~1200 200~800 200~800 250~1000 550~850
煤层的各向异性 煤层的裂缝系统分为面割理和端割理两种,面 割理连续分布,端割理分布不连续。面割理和端割 理的渗透率差别一般很大,有的煤层的面割理 (kmax) 与端割理 (kmin)的渗透率之比 (kmax: kmin)甚至大于 20。 煤层的各向异性对于煤层气的产量影响很大。为了 认识各向异性对于产气量的影响,计算了不同各向 异性程度 (kmax: kmin =1:1,2:1,3:1,4:1)下的产气量 (图 3)。由图 3 可以看出,在相同的井、排距下,煤 层的各向异性程度越高,产量越低。
煤层由基质微孔和割理两种结构组成,煤层气 主要以吸附方式存在于微孔之中,自由气的含量比 较少,煤层割理中主要是水。要使煤层气从煤中解 吸出来,需要先进行排水作业,以降低煤层压力, 但煤层的渗透率一般较低,所以采用压裂增产与井 网排采相结合的开采模式。煤层气井网的部署虽然 与常规天然气井网有许多共性,但由于两者赋存机 制的差异,又有不少差别。 目前,国外开发煤层气井网主要采用矩形井网 和菱形井网等,单井控制面积 0.09~0.64 km ,表 1 是国内外主要煤层气田开发井网情况 。从表 1 可 以看出,由于渗透率普遍较好,国外煤层气开发井 距较大,且对于煤层气开发的井网研究也较少;而 我国储层渗透率一般较低,且比国外要低几个数量 级。所以,研究井网中各种因素对煤层气产出的影 响并进行井网的优化设计,是我国煤层气开发中的
2.2
图1
Fig. 1
单井排采时形成的压力降落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single well
图3
Fig. 3
各向异性程度对产量的影响
The effect to gas production under different permeability anisotropy
· 22 ·
[6]
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进行直井井网的优化设计。 模 拟 区 域 面 积 为 1 600 m × 1 600 m , 利 用 ECLIPSE 双孔单渗的煤层气模型,以山西组的 3 号 煤层为主力产层,模拟所用的参数如下:煤储层压 力 5.79 MPa;含气量 12.13 m3/t;厚度 2.77 m;顶深 440 m;兰氏体积 20.70 m3/t;兰氏压力 2.27 MPa; 吸附时间 24 h;压裂裂缝平均半长为 100 m; 面割 理渗透率 2.8 mD; 端割理渗透率为 1.61 mD; 面割 理与端割理的渗透率比近似为 7:4; 割理密度为 120 条 /m;废弃压力设定为 0.5 MPa。 首先在 1 600 m×1 600 m 的区域内,对矩形和 菱形井网以最大井数进行布井,得出不同井网下井 数与最终采收率的关系 (图 4)。由图 4 可以看出:当 井数小于 20 口时,两种井网的效果相同 (因为井数 过少,井距就过大,井间基本不存在干扰 ),井网类 型对于采收率没有影响;当井数大于 20 口时,菱形 井网的效果普遍好于矩形井网的;当井数为 35 口 时,出现拐点,井数再增加,采收率增加的幅度却 在降低。所以,该 1 600 m×1 600 m 区域内的最佳 布井数为 35 口,即最佳井网密度为 14 口 /km2。据 此可以得出,单井控制面积为 73 052 m2。由于该区 面割理与端割理的渗透率比为 7:4, 根据各向异性的 要求可以算出, 当井距为 1.32:1 时, 即 310 m×235 m 开发效果最好,即该区块的理论最佳井距为 310 m× 235 m,实际生产中可采用 300 m×250 m 的井距生 产。研究区内面割理为近东西走向,端割理走向近 似垂直于面割理走向。所以,按照东西向井距 300 m, 南北向井距为 250 m 进行布井比较合适。
2.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井网密度
井网密度是指当井间和层间干扰最大化,区域
2.7
井网优化设计方法
本文在建立模型时,首先,在区块内按照不同
内采收率达到最大时的最少井数 [5] 。井网密度涉及 气田开发指标和经济效益的评价,是煤层气气田开 发的重要参数,其大小与井型和井间距大小有关, 它取决于储层的性质以及煤层气开发的规模。井网 密度存在一个最佳井数值,超过这个数,井数再增 加,对采收率增长的贡献已经很小。计算最优井网 密度主要有单井合理控制储量法、单井产能法和数 值模拟法等。
进等 : 煤层气开发井网优化设计
国内外主要煤层气田开发井网情况
含气量 /m3·t -1 12.7~20 0.6~5 4~13 3~14 6~20 2~14 3~9 5~27 2.3~16.2 井距 /m 800×800 400×400~600×600 800×800 800×800 400×400~600×600 600×800 600×800 300×300~400×400 500×450 采收率 /% 65 70 50 55 50~60 55 50 54 /
P ( x, y, t ) Pi
Nw
图2
Fig. 2
多井排采时形成的压力降落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multi-well
Pi Pwf rik ln r rk k 1 ln ik 。 rwf
(2)
式 (1)和式 (2)中 P(r,t), P(x,y,t)为油藏任意点在 t 时 刻的压力,MPa;Pi 为泄流边缘处的压力;Pwf 为井 底流压;ri 为泄流半径, m;r 为任意点到井底的距 离, m; rik 为第 k 井 t 时刻的泄流半径, m; rk 为 t 时刻从 (x,y)点到第 k 井的距离, m。
P r , t Pi Pi Pwf ri ln ri r 。 ln rwf
(1)
多井排采时,当相邻井的泄流区域重叠,就会 形成叠加的压降漏斗,如图 2 所示。叠加的压降漏 斗可以使两井中间区域的压力很快降到临界解吸压 力以下,从而达到最终采收率的最大化。因此,煤 层气的布井关键是研究如何优化井网类型、井距和 井网密度,以达到使井间干扰最大化的目的 [3] 。存 在井间干扰时,任意点的压力可以用下式表示:
Optimization design of CBM well grid pattern
SHI Jin1, WU Xiaodong1, HAN Guoqing1, MAO Hui1, XIA Xiaodong2
(1. 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Seventh Oil Production Factory of Changqing Oilfield, Wuqi 717606, China) Abstract: The exploitation of CBM is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gas. The water in coal needs to be drained in CBM wells before the gas come out, so well grid pattern is usually used in CBM exploitation in order to get better effect of water drainage and depressurization, the arrangement of well pattern directly affects the success of CBM development and the level of ultimate recover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principle of CBM well pattern and factors such as well interference, anisotropy, well spacing, well density and direction, then conducts optimization design of CBM well pattern aiming at an area in Ordos basin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thus providing reasonable basis for development program design of the area. Key words: CBM well pattern; optimization design; well interference; anisotropy; well density; well spa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