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鉴别不求人

合集下载

古代文献的鉴定与辨识

古代文献的鉴定与辨识

古代文献的鉴定与辨识古代文献作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古籍众多,其中不乏虚假或伪造的文献,因此,保证古代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文献的鉴定与辨识方法。

一、古代文献鉴定的意义古代文献鉴定是确保古籍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鉴定古籍的经文、纸张、装帧等特征,可以准确判断其年代、地域、作者,甚至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只有确保文献的真实和可靠,才能保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古代文献鉴定的方法1.考证法考证法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文献鉴定方法,通过对文献内部记载的事件、人物、地点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其他相关史料进行比对,以验证其真实性。

同时,也要注重对文献的史料来源和传承轨迹进行考证,比如查阅相关的史书、传世文献和历代注解,以拓宽研究视野。

2.字迹学字迹学是古代文献鉴定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对文献的字体、笔画、字形等特征进行分析和比对,可以判断文献的年代和地域。

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已知作品的字迹进行对比,以验证文献的真实性。

在字迹学的研究中,需要运用到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3.物理化学鉴定物理化学鉴定是一种辅助手段,通过对文献的纸张、墨迹、媒质等进行分析,探求其年代和制作工艺,以确定文献的真伪。

例如,可以运用纸张的碳十四测年技术、色谱质谱技术等方法,以判断文献所属的历史时期。

4.考古发掘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通过考古发掘可以获得古代文献的实物。

通过对这些实物的形态、材质等进行分析和考证,可以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相关的历史信息。

三、古代文献鉴定中的案例1.《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书之一,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一直备受争议。

通过对《春秋左传》内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考证,与其他相关史料进行比对,我们可以确信《春秋左传》是一部可靠的古代文献。

2.敦煌遗书敦煌遗书是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的一批古代文献,经过物理化学和字迹学的鉴定,确定其年代在唐宋时期,从而确认了这些文献的真实性。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

古籍版本特征的鉴别古籍版本可分为古书和旧书两类。

木刻本、传抄本,线装本称古书,古书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铅印、石印、影印、胶版印刷的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称为旧书。

古籍版本鉴定,必须具备对各代版本鉴别的能力,即对于墨色、纸张、刀法、藏章印记、款识、装饰等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对我国目录学史、版刻史有较丰富的学识。

唐、五代时的刻本,是清光绪年间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懿宗咸通年间(868年)雕印普施的《金刚经》,它是一部雕镌甚佳、首尾完整的卷子,它是用七张纸粘连而成,全长十六尺。

从整体上看,是一部很成熟的雕板印刷品。

由此证明唐代中叶以前就已发明了雕板印刷技术,唐中叶以后发展得更加成熟。

唐、五代雕印本的特点:字体仍有唐人写经的韵味,版本多为卷子本。

比较著名的雕版本书,分布于江东、四川、江西、青州、瓜州、淮南、沙州等地,尤以江东、四川最发达。

官刻、私刻、坊刻并存。

五代私刻以母昭裔、和凝最著名。

唐代经史书刻印较少,刻印多的是历书、佛经。

至五代官刻书为《九经》、《经曲释文》之类。

私刻则有总集、别集、类书、小说之类。

宋刻本是我国雕版印刷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南、北两宋刻书之多,雕镂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广,都是空前的,并且于政和年间(1111-1117年)刊刻了我国第一部道书总集《万寿道藏》五千三百八十七卷。

宋代的印本,自明末起就已开始按页论价,至今更是昂价珍品。

宋代距今一千多年,能够留传下来的书籍更为稀少,故此珍贵。

宋刻本的特点是:刻书地区几乎遍布全国。

中心地区有汴梁(开封)、浙江、四川、福建、江西。

其中以浙江的临安(今杭州,南宋国都)刻本为最佳,蜀刻次之,建刻本最下。

刻本中官、私、坊三家并盛。

官刻用料不惜工本,刊刻精美;私刻校勘精细,美观大方;坊刻旨在牟利,要求速刻速售。

因此,板刻、用墨、校勘等方面都不如官刻和私刻。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年间(1041-1048年),布衣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为我国的印刷事业开创了新纪元。

古籍真伪鉴定方法

古籍真伪鉴定方法

古籍真伪鉴定方法古籍真伪鉴定方法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它决定了一个文献的价值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古籍真伪鉴定方法:首先,通过文字的风格和用词来鉴定古籍的真伪。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字风格和用词习惯。

如果一本古籍的文字风格和用词与其所声称的时代不符,那么很可能它是伪造的。

其次,通过研究古籍的纸张和墨迹来鉴定其真伪。

纸张的材质、厚度、质地等特征,以及墨迹的色泽、渗透程度、笔势等特点,都是判断古籍真伪的重要依据。

例如,古代的纸张多数由植物纤维制成,纸质较粗糙,墨迹容易渗透;而伪造的古籍常常使用现代的纸张和墨迹,纸质光滑且不易渗透。

第三,通过与其他已知真实古籍进行比对来鉴定古籍的真伪。

古籍之间常常存在相互引用、引证和叙述的关系。

通过比对已知真实古籍中的相关内容和古籍本身所声称的内容,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异和矛盾,从而判断其真伪。

第四,通过古籍传承的历史和文献记载来鉴定其真伪。

古籍往往是通过手抄本等方式传承下来的,而其传承的历史和文献记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出现和流传的轨迹。

如果一本古籍在历史和文献记载中没有出现,或者与已知真实的传承史不符,那么很可能它是伪造的。

最后,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来鉴定古籍的真伪。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利用放射性碳测年法、红外光谱分析、笔者鉴定等方法来鉴定古籍的真伪。

例如,放射性碳测年法可以通过检测古籍中所含有的放射性碳14的含量,从而推断其年代;红外光谱分析可以通过检测古籍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从而了解其纸质和墨迹的特点。

综上所述,古籍真伪鉴定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通过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和鉴定,才能准确判断一本古籍的真实性和价值。

这对于保护和传承我国的文化遗产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籍真伪鉴定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原貌,确保文化遗产的可信度和价值发挥至关重要。

除了前文提到的一些常用的古籍真伪鉴定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相关技术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1)版本分类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占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

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那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镌,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

”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

古籍辨伪学

古籍辨伪学

古籍辨伪学古籍辨伪学是一门研究古籍真伪的学科,也被称为古籍学的分支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深入,古籍辨伪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古籍辨伪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古籍辨伪学的意义1. 保护文化遗产古籍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是后人了解先人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科技水平等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古籍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失落。

因此,对于那些尚存的古籍,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保护好它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便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2. 促进历史研究古籍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

通过古籍,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但是,由于古籍的真伪性不同,对历史研究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古籍进行辨伪,可以保证历史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 增进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古籍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桥梁。

通过古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从而增进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古籍辨伪学的方法1. 对古籍的内容进行分析古籍的内容是判断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古籍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否与其他史料相符合,是否有矛盾之处等。

如果古籍的内容与其他史料相符,且没有明显的矛盾之处,那么可以认为它是真实的。

2. 对古籍的书写方式进行分析古籍的书写方式也是判断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古籍的字体、用纸、装订方式等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风格,是否与其他古籍相符合等。

如果古籍的书写方式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相符,且与其他古籍相符,那么可以认为它是真实的。

3. 对古籍的保存状态进行分析古籍的保存状态也是判断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古籍的保存状态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其是否经历过修补、篡改等行为,是否被人为地破坏,是否有明显的痕迹等。

真古籍只有纸味没有油墨味

真古籍只有纸味没有油墨味

真古籍只有纸味没有油墨味
收藏古籍要有一双慧眼,要学会选择物有所值的古籍。

行内所说的善本,是指以1644年为界限,在此前的古籍,无论官刻、私刻,均为善本。

现在的古籍造假手段主要有把新印的版本拆线放在茶水、酱油里浸泡,泡十几分钟之后拿出来用砖压平,有的造假者把别的古籍的封面拆下来装到做旧的书上。

鉴别时,可以先闻味道,在茶水、酱油里浸泡过的书还是会残留一些茶叶、酱油的味道,而且因为是新印制的书会有残留的油墨味,而真正的古籍因为年代久远只有纸味,不会有其他的味道。

另外,做旧的书发黄的颜色不均匀,每一页中间的颜色和四周的色差较大。

另外,伪造古籍的装书线看上去会比较新。

对于书籍的保养,可以把灵香草的叶子展开放在书里面,枝梗就放在塑料袋里把袋子扎几个小洞放在书柜里就可以防蛀了。

梁启超总结对辨伪古籍的经验

梁启超总结对辨伪古籍的经验

梁启超总结对辨伪古籍的经验
梁启超总结对辨伪古籍的经验
梁启超总结对辨伪古籍的.经验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九皆伪。

2、其书前代虽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十有九皆伪。

3、其中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不可轻信。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

5、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异得,早今本必伪。

6、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部分伪。

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选择。

8、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书必伪。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

10、各时代之文体,多读书者自能知之,知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

11、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人据各方面资料可以推见崖略,若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况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行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总之,古籍善本作伪的手法有多种多样,有时只采用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混合应用。

收藏者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和鉴定,去伪取真,才能真正做到所购古籍物有所值。

古籍版本鉴定方法

古籍版本鉴定方法

古籍版本鉴定方法
古籍版本鉴定可是一门大学问啊!这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珍贵的宝藏。

那古籍版本鉴定到底有哪些方法呢?首先得仔细观察古籍的外观,这就包括纸张、墨色、字体、版式等等。

纸张是不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呀?墨色均匀不均匀呀?字体有没有特点呀?版式合不合理呀?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还要看看有没有前人的批注、题跋,这些可都是重要的线索呢!同时,对比不同版本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找出差异,分析原因。

注意啊,可不能马虎,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判断呢!这过程不就像是侦探在破案嘛,得细心再细心。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非常重要啊!对待古籍得小心翼翼的,可不能因为鉴定把古籍给弄坏了呀,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就像呵护宝贝一样,轻拿轻放,保证它们的安全。

而且整个鉴定过程要稳稳当当的,不能毛毛躁躁,不然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不准确了呀。

古籍版本鉴定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了。

在图书馆、博物馆里,鉴定古籍可以帮助更好地整理和保护藏品呀。

对于收藏家来说,能准确鉴定古籍版本,那可太重要了,不然花大价钱买个不值钱的版本,那不就亏大了嘛!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呀,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还能让珍贵的古籍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呢。

比如说,有一次在一个古籍展览上,有一本古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专家们通过仔细的鉴定,发现它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版本,这可让大家兴奋不已呀!这不就体现出古籍版本鉴定的实际应用效果了嘛。

所以呀,古籍版本鉴定真的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把这门学问好好传承下去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鉴别不求人古籍收藏越来越热,在甄选的时候,了解版本很重要,学会鉴别真假更为重要。

很多书友多年藏书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自有一套鉴别方法,也有一些书友初入藏书界,时不时会有一些迷茫与困惑,偶尔也会上个小当,对于纷繁杂乱的古籍市场,有种一头扎进去,探不清深浅的感觉。

版本鉴别约起源于中国雕版印刷术普及后的北宋时期。

《宋史》“邢传”中记载:“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版本大备。

”在科学研究中运用文献资料的本子,以说明其论证的依据和出处,常把写本、刻本、活字本、铅字本、石印本、影印本及手写或印刷等各种方法形成图书的各种本子,总称为“版本”。

我们之前发布过一篇关于古籍版本种类的全面总结(《古籍版本汇总》),我们请教了孔夫子旧书网的专业人士,了解到几种常见古籍鉴别方法。

综述书籍的创始在文字发明之后,各时代因材料和装订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上古到秦为简牍时期,秦至唐为卷轴时期,宋至清为册叶装时期。

简策是最古的书籍,久已失传,现在能见到的是出土的一些断简残篇,无法伪造。

卷轴书籍在社会也早就绝迹,一般人很少能见到,伪告别实际情况很困难。

所以古书应以宋刻版书籍为最古,并以宋版书为最佳。

宋代刻版字迹清晰,没有错字、缺文;书写均出自名家之手,笔划粗细极有规律,其中精品有欧柳笔法;纸张质以远销,墨色清润,印刷墨色恰到好处;即使纸着水湿,干燥后并无水印;书中格用单边,遇有宋代帝王的姓名名,在印书之前每字缺一笔,是为了避讳。

宋代以前传世之书,宋代刊行刻印了很多,后世再没有重刻,其中以佛教、医学两类居多。

宋刻版书籍中以活衬竹纸的质量最好,但存留下来的很少,极不易得到,古籍辨伪的方法,明代胡应麟《四部正伪》具体提出了 8 种方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也总结出 12 条,都可能证。

辨伪的目的,在于恢复书的本来面目,以便更好地利用,而不是对伪书一概排斥,因为有些伪书同样具有文物考古的价值,如仿宋元本是最为珍贵的古籍版本。

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辨伪是阅读研究的第一步。

在阅读和研究之前做一些辨伪的工作,比如知道古籍有真伪之分,而阅读时取审慎态度,撰文时不引用伪书,或对引用伪书的情况加以说明,总之,了解古籍辨伪的历史情况、态度、途径和方法等,都是必要的。

常见鉴别法鉴别古籍需要不断实践, 反复考查,增加感性知识,积累经验,争取多看实物,以书影图谱作研究的补充和参考,逐步做到确切了解和掌握。

1对原书所具有的记载、特征和其在成书后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资料进行考察。

一般从书名叶、牌记、序跋,采用的字体、行款,以及批校、题跋、藏章、装订格式,所附的刻工记录,书中避讳字考查。

例如:清陆心源著《宋楼藏书志》书名叶,前半叶刻“宋楼藏书志曲园居士俞樾题”,后半叶刻“光绪八年壬午冬月十万卷楼藏版”,据此可知刊刻者和版刻年月。

又如:北宋刻本,字体刚劲硬整,南宋刻本字体渐趋圆润,元代刻本字多“软体”,明代刻本多尚楷体,明末至清的刻本形成横细竖粗的印刷字体,这仅是宋至清刻本字体衍变的轮廓,实际变化繁复得多,要细加区别。

2通过书目著作考查鉴别古籍。

考查书的刊行流通情况,现存各种版本情况,历史文献记载,或考查原书与历史所记载各本异同及其特点,单凭文献记载和文字材料,不能看到古籍原状,在判断上受到局限,可利用古籍书影图谱帮助识别。

对前人有关图书的记述(如书目、论著等)要经过分析研究论证,其中有些可能是考查不周或论断有误的,从而作出适当、准确的辨识。

3从不同的制版工艺所形成的版本特征来加以鉴别。

古籍版本大致可分写本和印本两大类 ( 捶拓、铃印的图籍不计在内 ),以印本为多数,印本中以木版雕刻印本为多。

例如:刻本字迹锋芒棱角完整清晰,说明此本印成较早;字迹锋芒尽失,漫灭残损, 版片断裂,说明是较晚的印本,等等。

4鉴别古籍要注意伪本。

古籍不仅具有文化学术价值, 且具有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但在社会流传过程中它又是商品,因而产生一些投机的书商和“伪造者”。

例如:以残充全,将原来有残缺的书加以裁改修补,充作完整的书;加盖伪章,冒充原书为著名人物收藏或“加工”(如批校等)的珍本;挖改描补,把较晚的刻本经过挖改、描补等,充为早期刻本或少见的“珍本”;撕去原书序跋,藉以伪充前代旧刻古本,等等。

几种常见古籍的鉴别方法刻本的鉴别字体,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

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

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

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牌记,为刻书标识。

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的,文字有详有略,主要标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

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

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

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

序跋,古籍大都有序跋。

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等。

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的序跋的情况。

刻工,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

有的一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

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

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

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作出准确判断。

避讳,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

元代不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

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

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

版式,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宋版书的书口(版心)多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

对行款版式的鉴定历来被视为重要依据之一(见雕版印刷文献、中国古籍形制)。

纸张,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纸质较匀净,有韧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纸,有些纸质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

南宋初期福建印书所用竹纸,质地细润,纸色较白,但以后多用黄色竹纸,因而从宋、元到明代,黄纸成为福建印本的特征。

明代以棉纸为贵,棉纸有厚薄之不同,纸质细润,白棉纸印书成为明代特色。

明末出现了开化纸,纸质细白匀净,清代以开化纸印书最名贵,连史纸、竹纸应用亦多。

宋以后,还有用公文纸(公牍纸)和其他册子、信札等旧纸的背面印书的,这些公文纸如载有年月也可借以推断印本的大致时代。

书籍的用纸是识别版本的一项依据,但要多作比较,因为有的书刻印于宋代,后世仍可用其书版再印,而区别初印本和后印本,只能从纸张来判别了。

活字本鉴别无论是泥活字、铜活字或其它活字印本,尽管制作活字的原材料不同、方法各异,但刷印之前,即检字、排字、拼版等程序大致无二。

因此,活字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但由于原材料的差异,也有其不尽相同的地方。

活字都是手工制作,高低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排版也无法水平,因此刷印到纸上的字和行线会墨色浓淡不一样。

字体排列也会不整齐,有歪纽现象,甚至出现倒置横排的字。

活字本印完即拆散,再印再排,不会像雕版那样因年久而开裂,整个版面没有裂痕、断板烂板现象。

活字本拼版时,上下栏线尺寸一定,装订成册后,书口上下栏线齐整。

活字本边栏四角的横竖线衔接处不那样严密,多数有隔开的缝隙。

雕版印本无此现象。

但有些活字本也没缝隙,这只能说有缝隙的必是活字本不能说没缝隙必不是活字本。

因活字是一个个刻制的,字体大小、笔画粗细并不一致,活字间的笔划不会交叉;而雕版写样时书写者一气写来字间会交叉。

明活字本都用白绵纸,清活字本除《古今图书集成》有少量的开化纸本外,一般都用连史纸或毛太纸。

活字本牌记题识、内封面上一般都标明用活字的品种,有时还对排印过程进行描述。

如李瑶泥活字本有篆文双行牌记“七宝转轮藏定本仿宋胶泥版印法”,华氏铜活字本版心下方有“会通馆活字铜版印行”等。

套印本鉴别闵、凌本的行款格式大致相同,四周单边,白口,不用鱼尾,顶上栏记书名卷次,顶下栏记页次。

大多为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后也有半页八行、行十八字,九行十八字或八行十九字也间或有之。

为了在行间套印批点、评注而无行线,其他评语在上栏之上或篇末。

正文一般用天启时流行的瘦长方体,也有作万历时方体字的;评语、旁注用写刻字体,稍带有行书的笔意,清朗飘逸,十分雅致。

纸张多用白绵纸或上等皮纸,也间或有用竹纸的,质地坚韧耐久、色泽洁白如玉。

如无序跋、识语,实很难区分开闵刻与凌刻。

清殿版套印本多用方体字,少数也用软体字如《御选唐诗》。

用料讲究,刻印精工,方体字也端正美观,多用开化纸印,一般的也用好连史纸。

广东套印本正文、评注全用方体字,不如明闵、凌及殿版刻得精工。

纸用一种较光的连史纸。

清代的套印本一般都有刊刻序跋及内封面,再结合字体、纸张等特色即可鉴别。

插图本鉴别宋元到万历的插图,一般线条比较粗放,宋元本还显得扑拙、有力。

万历时建本或南京坊本都较为草率拙劣。

宋、元本多用麻纸或竹纸,万历时的建本或南京坊本多用竹纸。

徽派的插图本和图谱用纸讲究,一般用白绵纸或黄绵纸。

清代前期讲究的用开化纸印的,以后则多用连史纸,也有用毛太纸的。

另外,还可参照同时期其他刻本的特点和鉴别方法来鉴别插图本。

抄本和稿本印刷术发明以前,古籍都靠抄写流传。

印刷术发明以后,甚至在雕版印刷普及以后,抄写本仍在中国传世古籍中占很大比重。

历代流传的抄本,数量可观,质量也参差不齐。

抄本之外,藏书家的手写本及学者的稿本更是古籍中的珍品。

因此对抄本和稿本的鉴定十分重要。

其鉴定方法,首先要从书写字体的一般时代特征入手,与鉴定刻本之刀法道理相同。

有不少抄本标识较为明显,很多藏书家传抄的书都用印有专用格式的纸供抄写。

如明代祁承㸁家抄本在版心下镌有“澹生堂抄本”字样;毛晋家抄书有一种黑格纸,版心下镌有“毛氏正本汲古阁藏”字样;清初曹溶家抄本所用纸的版心镌字为“李曹氏倦圃藏书”,等等。

这些标识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此外,个人书法的风格、书中的避讳字、作者的时代等等,都是抄本和稿本鉴定的依据。

其他技巧1、印章古籍上盖有某人的藏书章,说明该书曾为某人所藏。

流传久远的,藏印随之增多,可从中看出文献收藏的源流。

著名藏书家大多有书目传世,由藏书章对照其藏书目录有助于考核一书的版本。

但藏印有真伪之别,有条件时,可将真伪藏印比较对照,细察印章篆法和印泥色泽,加以辨别。

2、批校题跋古籍常经前人批校题跋。

题跋中常包含目录学、版本学资料,对古籍鉴定有一定帮助。

对待批校题跋应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质量、出自何人手笔,以及内容、字体来确定其可信程度,辨别其真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