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大型手术的临床麻醉分析

合集下载

麻醉个案病例分析报告

麻醉个案病例分析报告

麻醉个案病例分析报告简介麻醉是外科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使患者处于无痛、无意识的状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对一名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的麻醉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以探讨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患者信息•姓名:张某•性别:女•年龄:45岁•身高:168cm•体重:72kg•既往病史:无麻醉个案分析病情描述张某是一名45岁的女性,备受腹痛困扰,根据医生的建议,她决定进行腹腔镜手术以解决她的问题。

手术预计时间为1小时,采用全麻进行麻醉。

麻醉策略在麻醉个案中,我们采用了全麻,包括静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腰硬联合麻醉。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深度和血压稳定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

麻醉实施1.麻醉诱导:张某进入手术室后,我们监测了她的生命体征,并为她留置了静脉通道。

通过静脉通道,我们给予了诱导剂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

2.气管插管:诱导成功后,我们使用一根合适尺寸的气管插管,将其插入患者气管,确保气道通畅。

3.麻醉维持:手术进行中,我们维持麻醉状态的同时,通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心率等参数监测患者的生理状态。

根据需要,我们调整麻醉剂的给药量,以保持患者的麻醉深度在适当范围内。

4.血压监测与维持:手术中,我们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确保其在正常范围内。

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我们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血压稳定。

术中事件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术中事件,需要及时处理:1.容量输液:由于手术创伤,患者出现了大量出血的情况。

为了维持血容量,我们给予了适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输液,以保证血压和体循环的稳定。

2.肌松药的使用:腹腔镜手术中,需要患者肌肉松弛,以便医生更好地操作。

我们使用了肌松药进行肌肉松弛,并监测药物的效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出血控制:手术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出血情况,我们与外科医生密切合作,协助他们进行出血控制,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麻醉结束手术进行了一个小时后,我们停止了麻醉药物的给予,并逐渐减少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

多发伤严重创伤病人的麻醉病例分析

多发伤严重创伤病人的麻醉病例分析

【病例简介】患者陆子鹏男性,50岁,住院号:125684,因车祸胸腹部、四肢外伤紧急入院,查体:神志模糊,面色青紫,左胸部塌陷,有骨擦音,腹部膨隆,双上肢肿胀,有骨擦音,左下肢有皮肤青紫。

血压80/66mmHg,心律140次/分,SPO2 84%。

急送手术室准备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问题】1、请对该病人进行术前评估及处理?检查骨折处(出血量?)、听诊双肺、心脏、腹部(视触叩听)监测:有创血压、静脉压、自体血回收机、插胃管、体温、加温、尿量、血气分析、凝血系列失血量的判断、允许性低血压策略2、气管插管全麻后气道阻力增大,SPO2继续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处理?胸部损伤无论是开放型或是闭合型,通气功能都受影响,即使单纯肋骨骨折,亦可因疼痛而妨碍呼吸。

多发肋骨骨折可导致连枷胸,因胸壁塌陷可出现明显的反常呼吸。

胸部伤合并颅脑外伤者,因中枢抑制,可进一步削弱通气而致严重低氧血症。

气胸是胸部创伤常见的并发症,可因纵隔移位而严重干扰呼吸和循环,如系张力性气胸则影响更甚。

麻醉前必须先施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否则可因正压通气而加剧胸腔积气和纵隔移位,甚至猝死。

3、该患者选择麻醉方法?药物选择?吸入全麻绝大部分吸人全麻药高浓度时均抑制循环功能,其程度与全麻的深度成正比。

对创伤患者应采用低浓度静吸复合麻醉以减少对循环的抑制。

相比较氟烷和安氟烷,异氟烷与地氟烷的心肌抑制作用轻;七氟烷对心肌抑制作用较小,且对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依托咪酯理论上对交感神经和压力感受器影响小,可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人的诱导,但也需注意掌握推注速度和剂量。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均可用于创伤性休克病人的麻醉维持。

休克病人应用肌松药,不仅能使麻醉保持在较浅水平,从而减轻全麻药对循环的影响,而且使体腔内手术区显露更好,有助于手术顺利施行。

罗库溴铵、维库溴铵与顺式阿曲库铵在临床应用剂量范围内,不阻断交感神经节,不释放组胺,对心血管的影响轻微,麻醉诱导和维持均可应用。

临床急腹症手术麻醉分析

临床急腹症手术麻醉分析

临床急腹症手术麻醉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腹症患者手术时麻醉用药的分析。

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6月,急腹症手术患者16例用药比较,对不同患者的病情麻醉效果、手术时间、身体情况给于适当的用药调整及针对性用药。

结果效果满意。

结论严格掌握各种类型急腹症患者的病情,是临床手术麻醉成功的依据。

【关键词】急腹症手术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0-0054-01虽然急腹症病人常需尽快手术,但麻醉时仍应争取时间,对病情做更多的了解和评估,以便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并发症采取防范的措施。

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6月,在普外科住院的患者16例,男13例,女3例。

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年龄46岁。

发病时间6小时~2天就诊。

2 麻醉前用药对急腹症病人应重视麻醉前用药,以缓解腹痛和解除紧张、恐惧心理、但任何用药,以不加重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为前提。

对呼吸、循环功能正常的急腹症病人,可按常规给药;对垂危、昏迷病人应免用镇静、镇痛药、但不宜省略抗胆碱药物;若病人体温高,抗胆碱药物可改用东莨菪碱;对处于休克状态的急腹症病人,应以静脉分次少量给药为原则。

3 麻醉实施3.1 硬膜外麻醉适应症:硬膜外麻醉适用于呼吸、循环功能尚处正常或术前存在低血容量,但已基本上得到纠正的急腹症病人。

3.2 常用药物1%~2%利多卡因、0.25%~0.33%丁卡因、0.5%~0.75%和0.5%~1.0%罗哌卡因均可使用。

如无禁忌,局麻药中加1:200000肾上腺素,及每20mL药液中加0.1%肾上腺素0.1ml。

对急腹症病人,为达到起效快和维持时间长的目的,常将两种局麻药物混合应用,最常用的给药方法是用利多卡因诱导,用布比卡因维持,或用1%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但后者从药代动力学的角度看并非十分合理。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临床观察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临床观察
志 ,04 1 :4-34 20. I52 4 .
全麻联合硬膜 外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 的临床观察
杨 晓 苑克 进
山东
王 永 强
威海 24 0 ) 6 4 0
( 威海市文 登 中心 医院
【 中图分类 号 】 6 15 t 【 献标 识码 】 文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文章编号 】 6 2 2 2 ( 0 2 0 — 5 1 0 17 — 5 3 2 1 ) 2 0 4 — 2
藤平肝 熄 风、 清热镇 痉 , 叶 、 花清热 解毒 , 桑 菊 自芍 柔肝滋 阴 , 石膏 . 知母 泻
1 . 疗效标准 根据《 .1 3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拟定 , 治愈: 症状及体征 完全消失, 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无后遗症; 有效: 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 但仍有轻微的智力减退、 失语、 震颤、 偏瘫或神经失常等后遗症出现 无效: 症状和体征无任何改善 , 甚至恶化。 总有效率= 治愈率+ 有效率。
1 观 释 标准 . 3
3 讨论
病毒眭脑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脑实质和脑膜炎广泛的严重性反应 , 各种 病毒会破坏发育期或成熟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造血功能, 导致血管 痉挛、 堵塞, 重症息儿的免疫力会下降, 增加控制感染的难度, 出现症状 而 重, 死亡率高 , 后遗症多的现象。 此病在祖国医学 中属于“ 暑瘟”“ 、急惊风” 等范畴 , 认为是小儿脏腑柔嫩 , 肌肤薄弱, 容易外感温邪, 侵犯心营, 心肝俱 病, 可见头痛剧烈、 意识昏迷 , 四肢抽搐t 或元气不足 , 耗损真阳, 心阳衰竭, 可见昏迷嗜睡, 呼吸不整, 内闭外脱等。 治疗以熄风清热, 豁痰开窍为主要 原则 , 熄风 清热醒 脑汤具 有平 肝熄 风 , 痉退热 , 窍止呕 , 中羚羊角 、 止 醒 方 钩

腹腔镜腹部手术的麻醉分析

腹腔镜腹部手术的麻醉分析

腹腔镜腹部手术的麻醉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腹部手术的临床麻醉方法。

方法:68例择期行腹腔镜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全麻组(GA组)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CGEA组)。

记录诱导前、充气腹后、关气腹后、苏醒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全麻药维持用量、苏醒拔管时间,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CGEA组与GA组比较,麻醉后血液动力学更稳定,麻醉药用量少,手术完毕后苏醒拔管时间明显短于GA组。

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临床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腹腔镜;腹部手术;【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453-02在临床中,腹腔镜手术操作时间短、出血量比较少、手术所造成的创伤比较小、容易被患者接受,应用较为广泛[1]。

我科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对68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麻醉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本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GA组34例:男20例,女14例。

年龄39~80岁,平均5855岁。

体重:48~88kg,平均633kg。

ASAⅠ~Ⅱ级;CGEA组34例:男22例,女12例。

年龄41~79岁,平均605岁。

体重:494~87kg,平均626kg。

ASAⅠ~Ⅱ级;胆囊切除术38例、子宫肌瘤切除术10例、阑尾切除术16例;好两组患者均符合手术适应证,于性别、年龄、体重、病因、病程、伴发其他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麻醉前30min常规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开通静脉通道。

(1)GA组:全麻诱导:静脉用瑞芬太尼01~03μg/(kg·min),维库溴铵首次剂量01mg/kg,约40min追加003mg/kg1次,手术结束前30min不再追加。

年龄超过50岁者,追加剂量改为002mg/kg1次,安氟醚吸入浓度15%~3%,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吸入;(2)CGEA组:于诱导前选择合适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管,硬膜外留置导管长度约30cm,再用2%利多卡因3ml做试验量,出现平面后再追加5ml(加副肾),并开始全麻诱导。

老年患者腹部外科手术临床麻醉论文

老年患者腹部外科手术临床麻醉论文

老年患者腹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麻醉分析摘要:目的:提高老年患者腹部外科手术中的麻醉成功率。

方法:对50例行腹部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结果:一共50例老年患者在腹部外科手术中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成功率达到100%。

结论:因为老年人自身免疫机能减弱,所以在手术中施行麻醉时,最好选择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风险较低。

关键词:临床麻醉;老年患者;腹部外科【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30-01由于老年人往往伴有身体机能下降,器官逐渐衰竭的情况,所以在外科手术中,对老年患者施行麻醉,具有一定的风险。

提高老年患者腹部外科手术的麻醉技术,是老年患者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可以降低麻醉手术风险。

为了提高手术中的麻醉成功率,我们对50例老年患者做了临床实验,以求总结更多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l2例,年龄均在69到83岁之间,平均住院日为17.5d。

其中,胃癌8例(占16%);结直肠癌9例(占18%);胆囊炎6例(占12%);胆总管结石6例(占12%);良性前列腺增生9例(占18%);胃穿孔3例(占6%);肠梗阻4例(中8%);急性阑尾炎2例(占4%);胰腺炎3例(占6%)。

急诊手术18例,择期手术32例。

1.2方法:50例患者中有20例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主要使用咪唑安定0.1ms/kg;舒芬太尼0.1g;丙泊酚1.5g;维库溴胺0.05ms/kg等快速诱导插管,继而连接麻醉机吸入异氟醚维持。

直至手术完结,一共9例老年病人手术顺利,但其中有10例患者因行腰、硬膜外双阻滞麻醉,不能进行手术,在置管和穿刺成功后用2%利多卡因小剂量分次给予8~10ml,方达到手术要求;12例高龄患者在手术之前实行局部麻醉和神经安定麻醉。

以上所有患者麻醉均给予面罩吸氧,手术全程监测无创血压、脉搏、动态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

急腹症手术的临床麻醉处理分析

急腹症手术的临床麻醉处理分析

急腹症手术的临床麻醉处理分析目的:观察临床中针对急腹症患者实施手术的过程中采取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本院近年来共收治急腹症手术患者110例,并以此作为临床资料,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麻醉方式,观察麻醉效果以及麻醉过程的安全性。

结果:在对本院110例急腹症患者实施针对性的麻醉措施之后,109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实施,其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1例患者因重度感染而导致死亡。

结论:在对急腹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范,提高麻醉的效果,降低麻醉过程中的风险,从而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标签:急腹症手术;麻醉方式;效果现阶段,急腹症是外科临床中出现几率相对较高的疾病类型之一。

而在对该类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其使用频率较大且效果较为明显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1]。

急腹症患者具有起病速度相对较快,病情发展较为迅速等特点,同时还将可能伴随脏器或者相关组织的出血、电解质紊乱以及感染等的情况。

在对患者实施手术的准备阶段,如若没有严格的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而采取合理的麻醉措施,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同时也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本院近年来共收治110例急腹症患者,对麻醉方式的选择以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自2012年6月~2014年7月期間,本院外科共收治急腹症患者110例,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分布在18~71岁,平均45±1.9岁。

本院所收治的110例急腹症患者当中,属于损伤性急腹症31例,属于穿孔性急腹症32例,炎症性急腹症27例,梗阻性急腹症10例,出血性急腹症10例。

在本院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全部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

1.2麻醉方法在对本院患者实施麻醉之前,医护人员应首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其身体情况以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详细的评估。

同时,给予其相关药物对其感染情况、电解质平衡情况等进行调节。

下腹部手术中硬腰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腹部手术中硬腰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
显 ,腰麻 用 药量少 ,局麻 药 的全 身作 用小 , 醉药毒 性反应 出 麻 现机 率小 ,而硬 膜外麻 醉 局麻 药用 量 大 吸收后 容易 产 生局 麻 药 中毒 症状 ;腰麻 作用机 制与硬 膜外 有所 不 同, 腰麻 主要为 根 性 阻滞 ,而硬 膜 外麻 还存 在椎 旁 阻滞 ,对 麻醉 区域 的交感 神 经及 交感链 同样 产生 阻滞 作用 ,腰 麻对 交 感神 经链 阻滞 作 用 弱 ,阻滞 平面 以上 的交感 神 经冲动 仍 可通 过交 感链 下 传到 阻
果 ,本文就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 ,现报告如下 : 1 一般资料 1 1 病历资料 .
中并发症 :低血压 、心动过缓 、恶 心呕吐 ,术 后并发症术 后头
痛等、术 后镇 痛效果 2 结果
两组 治疗结 果见 表 1 。硬 要联 合麻醉 组麻醉 起效 时 间短 于
于硬膜外麻醉组 (<0 0 ) P . 5,各 观察指标较对 照 ,硬腰联合麻 醉 组优于 硬膜 外麻醉 组 ,数据 处理 采用S S 1 . t 件 ,统计 学 P S 5 t 1 检验方法计 量资料 采用方差分 析 ,计数 资料采用 检验 。 ( 表
芬 太 尼 ,腹股 沟 疝手 术者 ,加用 罗 哌卡 因局 麻 。术 后给 予静
脉镇痛泵镇痛。
13 观察指标 .
下腹 部 手术 …,改 变 了以往 腰麻 效 用 时 间短 不便 进 行术 后 镇 痛和 术后 头痛 发 生率 高等 不足 ,难 以承受 下腹 部 长时 间手 术 的 限制 ,腰麻 硬 膜外联 合 阻滞 同单纯 硬膜 外 阻滞相 比优势 明
础值 3 %或低 于9 ,加快 输 液和 静脉 注射 麻 黄碱 1 ~1 rg 0 0 0 5 / a 次升 压 ,心 率 低于 5 次/mi 为 心 动 过缓 ,静 脉 注射 阿 托 品 5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大型手术的临床麻醉分析
发表时间:2015-12-14T13:56:55.0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作者:李伟
[导读]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腹部大型手术中,为手术提高麻醉效果,保证患者麻醉安全,防范出现麻醉意外事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李伟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57011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部大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对98例择期腹部大型手术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回顾性分析临床麻醉资料。

结果:98例患者全部顺利麻醉成功,无麻醉意外。

结论:腹部大型手术患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稳、用药量小、术毕清醒快,术后利用硬膜外管行术后镇痛,可有效缓解创口疼痛,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全麻;硬膜外麻醉;腹部手术
在腹部大型手术中,为手术提高麻醉效果,保证患者麻醉安全,防范出现麻醉意外事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以往单纯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变不稳定,拔管清醒时间过长、应激反应强烈[1],合并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提高了麻醉效果。

我科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对98例择期腹部大型手术患者进行麻醉,现将麻醉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98例患者,男58例,女40例;年龄24~79岁,平均58.5岁;ASAⅠ~Ⅲ级;手术: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脾切除术加断流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大肠癌根治术、肝肿瘤切除术等。

1.2麻醉方法患者术前30min均肌内注射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后用惠监护仪监测ECG、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SPO2,行中央静脉穿刺置管术,建立静脉通道同时监测CVP,于T8~9行硬膜外穿刺置管,2%的利多卡因5ml试验量,测试并确定麻醉平面后行全身麻醉诱导,以咪唑安定40ug/kg,芬太尼1.0-
2.0ug/kg,丙泊酚1-2m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次静脉推入,麻醉诱导成功后行气管插管,插管后经硬膜外导管推注0.5%布比卡因5~8 ml,每隔60~90 min经硬膜外腔导管注入同等量机械通气维持PETCO235~40mmHg(1mmHg=0.1333kPa)。

术中微泵持续输注异丙酚4~6mg/(kg?h),同时间断静脉滴注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和肌松。

术毕前15min停止静脉输注麻醉药,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

2结果
9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稳定,术毕患者均于15min内清醒、成功拔管,无麻醉并发症。

3讨论
硬膜外麻醉曾经是国内使用面最广,流行时间较长的一种麻醉方式。

硬膜外麻醉不全是硬膜外麻醉的一大缺点,发生率高,难于完成一些难度大、复杂、时间长的手术[2]。

硬膜外麻醉对肝肾功能影响小,操作相对简便。

但单纯应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将手术范围的相关交感神经充分阻滞,无法达到完全的麻醉效果,脏器牵拉反应仍然存在,易产生抑制呼吸。

单纯全麻只能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或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不能有效地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对中枢的传导,其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轴反应仍然存在,使得手术刺激时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率增加、血压升高。

采用全身麻醉时麻醉药物用量大,也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并影响术后苏醒时间和质量[3]。

大剂量使用全身麻醉药物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术后苏醒时间延长,易发生躁动等并发症[4]。

腹部大型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内脏牵拉影响明显,导致术中机体应激反应较强烈,因此对腹部大型手术麻醉的要求较高[5]。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取长补短,收到良好的临床麻醉效果。

硬膜外腔麻醉可获得良好肌松和镇痛作用,对正常生理干扰轻,静吸复合麻醉能使患者神志消失,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两者联合应用优势互补有利于适于麻醉深度的维持和保证患者正常生理功能。

减少全麻药用量及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减轻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减少对循环系统的干扰,使病人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术毕早苏醒、早拔管、早恢复到生理状态。

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会导致心动过速、心脏增加氧消耗,心肌缺血、梗死机会增多[6]。

据文献报道[7],硬膜外麻醉能充分将心脏交感神经阻滞,冠脉血管扩张,心肌供养增加以及心肌耗氧减少,有效的改善了心肌供需的平衡,进而将术后心肌缺血和梗死几率大大减少。

同时便于术后镇痛,消除伤口疼痛,利于早期下床活动场所咳嗽、排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硬膜外腔残留局麻药的镇痛作用,便于患者能尽早咳嗽,咳痰,排出气管及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复合硬膜外麻醉则使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减轻麻醉药对循环、呼吸的抑制,所以患者术后清醒快、拔管早。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优点为全身麻醉维持用药总量减少,术后可快速清醒和恢复意识状态,增加术中各项生命体征的平稳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缩短患者拔管的时间,使患者在术中更为安全,术后恢复更快,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向阳,顾尔伟.相同麻醉深度下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身麻醉的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25-27.
[2]伍荣志,黄漫,陈美婵,等.硬膜外麻醉不全与硬膜外镇痛的研究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22-23.
[3]陈奇涵.老年上腹部手术实施硬膜外阻滞并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6):148-149.
[4]杨显峰.上腹部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09,13(5):39.
[5]周胜岐,刘松,赵汝有,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0,8(9):1102-1103.
[6]尤本军,李江悦.硬膜外阻滞对全麻气管插管及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1):985.
[7]Moraca RJ,Sheldon D G,Thirlby RC.The role of epidaral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in surgical praltice[J].Am.Surg,2003,238(5):663-6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