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研究
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与解决对策随着手机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手机异化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手机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连接世界的窗口,但过度沉迷手机也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社交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一、手机异化的现状1. 睡前手机成瘾:很多大学生在睡前无法自拔地使用手机,浏览社交媒体、玩游戏等,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和生活。
2. 课堂使用手机: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自拔地使用手机,而且多数是用于玩游戏、刷社交媒体等与学习无关的行为,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学习效果。
3. 社交困扰:大学生手机异化也常常表现在社交方面,他们过度依赖手机社交,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导致人际关系淡化。
4. 学习压力释放:一些大学生将手机作为释放学习压力的工具,长时间使用手机以逃避现实,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效率降低。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大学生手机异化问题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二、解决对策1. 提高手机使用意识:提高大学生对手机使用的自我管理意识,明确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与限度,并制定自律的使用规则,培养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2. 合理安排睡前时间:大学生应合理安排睡前时间,尽量减少手机使用的时间,可以选择放松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睡前状态,比如读书、听音乐、冥想等。
3. 课堂手机管理:学校和老师应加强对课堂手机使用的管理,建立相关规定,对违规行为进行惩戒,提高学生的学习纪律和效果。
4. 多元社交:大学生应培养多元化的社交方式,多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拓展社交圈子,提高面对面交流的能力。
5. 提高学习效率:大学生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减少使用手机的借口,缓解学习压力。
以上对策旨在引导大学生理性使用手机,防止手机异化问题的发生。
学校、家长以及社会也应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大学生手机异化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手机使用环境。
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与解决对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手机更是成为他们生活、学习和社交的重要工具。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不断扩展,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手机异化现象。
手机异化指的是个体对手机过度依赖,以至于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等方面。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对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帮助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健康生活。
一、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1. 与人际关系的隔阂随着手机成为大学生社交的重要工具,一些大学生已经无法脱离手机。
在与他人交流时,他们往往优先将注意力放在手机上,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
即使在面对面交流时,他们也会玩手机、刷朋友圈,使得与人际关系越来越陌生,甚至出现隔阂和疏远的现象。
2. 学习效率的下降手机不仅在社交方面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在课堂上,一些学生习惯性地玩手机,而非认真听讲;在做作业时,他们也会被手机上的游戏、社交软件所吸引,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影响学业成绩。
3. 生活方式的扭曲手机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不仅是社交工具和学习助手,还是娱乐和消遣的重要方式。
一些人却将手机成瘾,整天沉迷于游戏、短视频和社交网络,而忽略了与现实生活的互动。
这种扭曲的生活方式,不仅影响了身体健康,还使人对现实世界产生疏远感。
二、解决对策1. 培养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对待手机,大学生需要养成正确使用的意识。
在与他人交流时,应尽量放下手机,投入到面对面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工作时,应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或者关闭通知,以提高专注度和效率。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手机,才能避免出现手机异化的现象。
2. 建立合理的使用规范大学生需要建立起合理的手机使用规范。
在课堂上,应该严格遵守禁止使用手机的规定,专心听讲;在社交互动中,要避免因玩手机而忽略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通过建立规范,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手机异化问题。
大学生手机依赖探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探析及对策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现代大学生生活中,手机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用手机学习、工作、娱乐、社交等各种用途。
手机依赖也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对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探析1. 社交需求增加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之间的社交需求越来越强烈。
手机成为了大学生社交的重要工具,他们通过手机进行微信、QQ、新浪微博等社交软件的聊天和互动。
大学生希望通过手机与朋友们保持联系,获取社交反馈,这也导致了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增加。
2. 学习与工作需要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查找资料和学习的重要工具。
大学课堂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机进行在线学习,手机已经成为了学习的必备工具。
3. 心理依赖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一定的心理依赖。
手机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更是一种消磨时间的娱乐工具。
当大学生面临焦虑、无聊、紧张等情绪时,他们往往会通过手机来转移注意力和寻求安慰,这也加深了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1. 影响学业成绩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手机上的社交媒体、游戏等内容往往会让大学生沉迷无法自拔。
这也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严重的拖延症,导致作业完成不及时,课程学习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学业成绩。
2. 影响身体健康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眼睛容易疲劳、近视加深,颈椎和腰椎也容易出现问题。
长时间使用手机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患上手部疾病的风险,例如网瘾手、手机依赖症等。
3. 影响社交能力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会减少他们与他人的面对面交流机会。
久而久之,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变得孤僻、内向,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与解决对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手机更是在学生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是,也正是因为手机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导致了一些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象的出现,这些现象给大学生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大学生手机异化现状入手,针对这一问题探讨解决对策。
1. 时间浪费大部分大学生都对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小游戏和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十分痴迷,用更多的时间去玩游戏、刷屏浏览,而忽略了学业和生活。
时间浪费不仅会导致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下降,而且会让他们失去感受生活的能力。
2. 面对面交流能力下降当大学生们夜以继日地沉迷于手机中,他们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甚至在面对面交流时也会变得羞涩、话语不多。
长时间的贪玩,让大学生们失去了与人交流的信心和勇气。
3. 健康问题玩手机会让大学生们长时间霸占在电脑或手机前,眼睛容易疲劳,从而产生眼疾和甚至近视的隐患;手机辐射和持续的低头姿态也会对颈椎、腰椎和手指等造成伤害。
1. 健康管理大学生们应该树立健康管理的观念,严格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
尤其是在休息时间、散步时间、吃饭时间等应该尽量放弃手机,多做一些运动和休闲娱乐活动,以缓解长期使用手机引发的健康问题。
2. 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解决手机异化的重要策略之一。
大学生应该规划自己的每天日程,合理分配时间,根据电话和短信的紧急程度,决定是否需要立即回复信息。
此外,还可以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和娱乐时间安排,将手机玩乐和学业、生活分离开来。
3. 提高学习利用率大学生应该熟练运用手机,将其当做学习的工具使用,比如搜索学习资料、浏览学校网站、下载学习软件等。
利用互联网资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 加强交流大学生们需要加强面对面交流,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可以通过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参加社团活动、早起锻炼等方式来增强社交能力,并在更多的社交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与解决对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大学生手机异化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手机异化现象不仅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对大学生精神和身体健康的一种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手机异化的现状,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描述1. 网络成瘾,沉迷游戏如今,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的必备品,他们利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看视频等,而大多数人对手机使用的控制力不够强。
在课堂上、自习室里、甚至晚上睡觉前,他们都在使用手机。
这种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已经让大学生们开始陷入网络成瘾的状态,尤其是娱乐功能特别强大的手机游戏,让不少大学生沉迷严重干扰了日常学习和生活。
2. 社交困难,沉迷社交网络大学生手机异化还表现为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
他们习惯通过手机社交软件来进行沟通,而忽视了面对面的交流。
在课堂、图书馆、食堂等地方,常常可以看到大学生们面对手机专心地刷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软件的情景。
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大学生缺乏真实的交流经验和社会技能,也使得他们越来越难以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3. 生活习惯的破坏大学生手机的使用不仅在学习和社交上引起问题,还在生活习惯上造成了破坏。
很多大学生晚上因为玩手机而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手机异化还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运动锻炼量减少,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4. 精神状态不佳长时间使用手机,特别是在夜间持续使用,会产生强烈的光刺激,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精神状态不佳。
长期的手机使用还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大,情绪波动加剧,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解决对策1. 加强大学生手机异化的教育宣传针对大学生手机异化问题,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相关的教育宣传。
通过开展青年大学生手机异化问题的调查研究,组织专题讲座和座谈,向学生宣传手机异化的危害,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
2. 制定纪律管理措施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纪律管理措施,对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大学生手机依赖探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探析及对策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手机。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1.社交需求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群体,他们渴望和同龄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手机成为了他们最主要的社交工具,通过社交软件和聊天工具,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和朋友们保持联系。
2.娱乐消遣手机上拥有各种各样的娱乐应用和游戏,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放松心情,消磨时间。
由于大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他们需要一些放松的方式来减轻压力,手机应用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3.学习工具手机不仅仅是一部通讯工具,还是一部强大的学习工具。
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查找资料、阅读电子书、和老师同学们进行学习交流。
手机的多功能性使得它成为了大学生们学习的得力助手。
4.焦虑和孤独大学生群体在心理上还处于成长期,他们很容易感到焦虑和孤独。
手机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缓解这种情绪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忘记寂寞,找到一种安慰。
1.学习成绩下降大学生手机依赖严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尤其是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会让他们错过老师的讲解,影响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交流沟通减少虽然手机能帮助大学生与他人保持联系,但是长时间使用手机会降低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长期缺少真实的社交,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得他们变得更为孤僻。
3.健康问题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视力下降,颈椎和手指疲劳,甚至影响睡眠。
这些健康问题对大学生们的身体发育和学习都有不利影响。
三、对策研究1.建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大学生应该对待手机抱有正确的态度,把手机当做学习和生活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主要的娱乐方式。
通过教育和引导,建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明确手机使用的时机和范围。
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与解决对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们的必需品,其在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增加,逐渐出现了手机异化的现象,即“沉迷”于手机,忽视现实与亲密关系。
本文将针对这一现状提出解决对策。
手机异化是指个体过度依赖手机,在手机使用中体验到一定的快乐,习惯性地使用手机且无法自拔地思考问题和交流,损害社交和身体健康,这种依赖已经超出合理范围。
手机异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常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睡前玩手机,影响睡眠。
由于大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过长,尤其是在睡前玩手机的情况较为普遍,会导致睡眠不足,甚至失眠。
二是在课堂学习中使用手机,影响学习效果。
大学生在上课时经常会拿出手机刷屏,听不进老师讲的内容,无形中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是把手机当作心灵寄托,疏远亲密关系。
不少大学生面对各种烦恼和压力往往通过手机表达,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际关系。
四是对眼睛和身体有不良影响。
由于长时间使用手机,大学生的视力也可能出现问题,长时间伏案使用手机还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
解决对策一、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大学生应该制定科学的使用计划,避免过度依赖手机。
不要在睡前玩手机,尽量避免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同时在使用手机时也应适当运动,避免身体过度疲惫。
二、注意科学防护对于大学生来说,保护视力非常重要,在使用手机时应该做好护眼措施,减少对眼睛的伤害。
此外,还应该合理摆放手机,避免手机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三、维护家庭和人际关系大学生应该注意与亲密关系的交流,尽量减少使用手机沉迷其中。
尤其是在家庭、朋友、情侣之间,应该主动维护沟通,增加共同参与的意愿和互相的了解,远离手机异化。
四、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大学生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和社交活动,适度锻炼身体,增加自己的社交圈子和生活阅历,避免沉迷于手机。
结语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过度依赖手机却会伤害人体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手机依赖探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探析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学生群体。
他们用手机上课、做作业、打游戏、聊天、寻找信息等,手机已经跟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进行探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表现1. 上课玩手机在大学教室里,随处可见的是低头玩手机的学生。
他们不是在听讲,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手机世界里,即使老师在讲授最重要的知识,他们也无动于衷。
这种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学习效果。
2. 宿舍过度使用手机大学生一回到宿舍,就会打开手机,玩游戏、看视频,甚至熬夜到凌晨。
手机成为了他们睡前不可或缺的“玩具”,大大影响了他们的作息时间和睡眠质量。
3. 社交依赖手机大学生们通常通过手机聊天、微博、朋友圈等方式与朋友们保持联系。
这种社交方式也加剧了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甚至产生了一种焦虑,害怕与外界失去联系。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1. 社交需求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对社交的需求很高,而手机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方式,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依赖手机的习惯。
2. 缺乏自律意识大学生刚刚脱离了父母的管教,要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行为,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容易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
3. 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大学生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往往会通过手机游戏、视频等方式来逃避现实,而不是主动面对和解决问题。
三、对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对策1. 培养自律意识大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自律意识,自觉控制手机使用时间,避免沉迷于其中。
2. 合理规划时间大学生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将手机使用纳入到正常的时间安排中,避免过度使用。
3. 多元化社交大学生可以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交活动,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4. 科学管理使用手机大学生可以在手机上设置使用时间和应用程序的限制,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好习惯,避免过度依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手机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越来越普遍。
文章以异化理论为视角,以社会调查为基础,来理解和反思手机依赖现象带来的种种异化,旨在建立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理性,呼吁大学生群体正确对待技术理性,降低手机对大学生生活的不利影响。
标签:异化理论;手机依赖;大学生手机依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过度使用手机,当手机不在身边时表现出的“坐立不安”“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
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有71%的人表示自己对手机过度依赖。
在大学校园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一方面,手机的功能给学习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手机依赖现象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愈演愈烈。
这实则是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技术理性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泛滥,导致的人本质的异化和交往异化现象。
因此,将手机依赖作为交往中的客观现象,把握其中可能会造成的交往危机,有助于弱化技术异化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概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的概念:“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劳动生产中人的种种异化现象,其中人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是手机依赖现象的生动体现。
人本质异化致使主体性缺失。
马克思将自由自觉地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而异化将这种关系颠倒过来,将人的本质作为人生存的手段。
正是这种手段代替目的的形式,使得原本应服务人、给人带来幸福和满足的劳动成为约束人、压抑人的沉疴。
交往异化使得主体与交往对象疏离。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以对话为主要形式、以理解为导向的,在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社会活动。
马克思关于交往异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穆勒评注》中。
在其中,马克思通过分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领域中的异化现象,阐述了人与人交往的异化。
马克思进一步提出,在这种交往异化下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即私有财产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这种物属于我的本质,物为我的存在,我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与特点。
”马克思从劳动的现实影响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的异化的种种表现。
造成手机依赖现象的根源正是因技术理性的膨胀造成的手机对生活世界的“殖民”,致使人本质的异化,也使得原本温情脉脉的人情关系变得愈发冷漠和疏离。
这样手机就由服务人方便人的工具,变为控制人压抑人的存在,对手机的依赖成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疏离。
二、异化视角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特征手机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大学生日常进行交往的重要媒介。
而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十分普遍。
据以河南大学100名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展现出感情的非理性化、时间碎片化和沟通虚拟化等主要特征。
1.使用时间的碎片化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手机依赖现象最直接的表现是技术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殖民”。
智能手机由于其携带的便携性和功能的齐全性,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由于其用途的广泛性致使其对生活的渗透性强。
根据调查,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按其重要程度可依次分为聊天、看社交平台、看电影或电视剧、购物等,这几乎涵盖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功能给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生活世界更多地被技术所攝控。
第二,由于便携性致使手机占用了生活中的大多数碎片化的时间。
据调查显示,几乎全部的大学生都会在每天睡前玩手机一到两个小时,睡前几乎不会玩手机的大学生仅占7%,许多人记忆中温馨的寝室夜谈也逐渐被睡前各自玩手机取代。
81%的大学生会在上课无聊时浏览手机,坚定的不浏览手机者仅占11%,部分大学生即使来上课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智能手机侵占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时间,这无疑是生活世界殖民化的一种体现。
2.对待手机的感情非理性化导致人本质的异化随着手机对生活的“殖民”,人的本质也随之异化,这是手机依赖现象的内在表现。
表明手机对大学生的控制加深,使手机的主体变为手机奴役的对象。
第一,对大学生的控制增强。
调查中显示有近90%的学生会在“即使不需要使用手机时也会将手机拿出来看看”,而基本没有这一行为的人仅占5%。
而这一看似不起眼的下意识行为,表现出使用手机的非理性倾向,可见手机对大学生的控制程度。
而这一倾向主要表现为焦虑的心理状态,有24.70%的大学生表示手机不在身边1小时就会感到焦虑,多数大学生在3小时以内就会感到焦虑与不安全感,这就表明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手机不离手的现象已经成了常态。
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已经带来了心理异化现象,似乎手机已经绑架了大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对主体的控制逐步增强。
第二,手机依赖现象使大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
随着智能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生活的价值和乐趣转到手机上。
在调查中有70%的大学生认为过度使用手机是消磨时间的需要,这体现为一种个体价值的迷失,在生活中缺少的获得感、满足感使得大学生只能在网络空间获得弥补。
在“玩手机后是更孤单还是更充实”的问题上,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更充实。
这表明人本质异化的程度之深,大学生感受不到这是技术对人的控制带来的不自由的境遇。
而在长时间使用手机后,反而会产生一种充实和满足的感觉。
这就表明手机依赖现象已经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失去了批判性思维,自愿地接受手机带给人的种种控制,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3.沟通的虚拟化导致交往异化如前所述,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都被手机占用时,虚拟的交往行为占了主要地位,无疑留给身边人的时间减少。
这就导致了手机异化的外在表现——交往异化,也表明异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这种虚拟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交往的疏离与狭隘。
在信息时代,交往更多成为信息的交流而非情感的交流。
这种沟通以信息符号为媒介,加上对规范行为的忽视,造成了交往中真诚性、真实性、公正性的缺乏,使得交往行为变得更加狭隘与疏离。
据调查显示,有67%的大学生表示手机依赖对人际关系有影响。
当大学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和身边人的交流变得不耐烦,与亲朋关系日渐疏远。
与使用手机的时长相比,仅有25%的大学生认为与家人沟通的时间更长。
而有87%的大学生表示家人朋友抱怨过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
有53.7%的大学生认为过度依赖手机偶尔会使自己和朋友在交往中无话可说。
这正是因为虚拟的沟通逐渐代替了面对面思想的交流,单一的互动、戏剧化的表演方式简化了情感交流。
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的困厄以及思想交往的缺失,造成人与人关系的疏离。
对手机使用的感情非理性化、时间碎片化、沟通虚拟化造成了异化的种种表现。
由此,在手机依赖的作用下人的本质变得更加异化,交往关系变得更加疏离。
解决手机依赖带来的异化问题,无疑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
三、推动大学生交往关系的重建,消解异化现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生活”和“系统”脱节的问题。
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现代社会根据职能可划分为生活和系统两个部分。
生活世界是指交往行为的背景世界,系统是指有目的地进行交往的制度系统。
而回归理性交往又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所以要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要从个人、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建立起交往理性,从而消解异化。
1.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正确对待技术理性要想从主体层面解决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这一难题,最重要的是促进主体意识的觉醒,慎重对待技术理性。
荀子有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大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手机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服务和补充,正确认识手机交往无法代替现实交往,手机依赖只会带来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因此大学生应适度使用手机,注重培养个人的交往资质,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现实的交往中,使“系统”和“生活世界”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活动加强交往哈贝马斯认为文化在生活世界中的功能主要是文化的更新与再生产。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不仅暴露出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匮乏与群体交往的不足,更展现出校园文化不能及时更新换代以适应大学生的需要。
因此,高校应注重将人文精神注入到校园文化中,不断以与时俱进的价值和艺术理性消解过度的技术理性对大学生的控制。
此外,高校应针对学生特点,推出符合學生个性、吸引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的集体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创设良好的言谈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封闭的小世界走出来,提升交际能力,重建个人价值。
3.引领文化导向,加强网络行为规范的教育哈贝马斯的构想中,要回归理性交往,承认和遵循共同的规范是重要的途径。
因此,应加强引领文化导向,着力加强网络行为规范的教育,告别娱乐至上的手机使用特征。
网络作为现实交往活动的补充,同样离不开道德规范的约束。
因此,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在交往主体之间建立起普遍有效的网络规范至关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网络交往规范时,既要吸收原有的道德规范为网络所用,又要结合网络和大学生交往表现出的新特点制定新规范。
同时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隐性教育,利用网络平台平等的特性,及时解答大学生的心灵困惑。
让手机成为指导大学生成长的老师,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接受,让教育真正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手机依赖现象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手机带来的便利视而不见,诚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所指出:“只有浪漫主义的蠢人,才会喃喃自语地要回到自然状态。
”而对手机依赖现象的研究,正是要呼吁大学生正确对待技术理性,从而成为自由自觉地使用手机的主体,使技术真正成为推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工具。
参考文献:[1]许小年.71.8%受访者认为过度依赖手机忽视当面交流现象普遍存在[N].中国青年报,2013-02-21.[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