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榫卯结构
传统榫卯介绍

传统榫卯介绍
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是指木构件上的两个木段通过拼合与连接,在木构件上所形成的凹凸结合部分。
它是在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工艺技巧,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榫卯结构主要用于木构件上,起到连接作用。
它不用一根铁钉,却能巧妙地把相邻两个木块连接起来,这种巧妙的结构方式至今仍在使用。
传统的榫卯结构是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天圆地方”、“天人合一”、“阴阳结合”等理念而创造出来的。
这种结构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榫卯是中国古代家具制作中一种独特的构造工艺,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部件与部件之间通过凹凸部位相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又可以分为若干个有机部分。
榫卯是我国传统家具制作中一种独特的工艺技巧,它可使木构件上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其作用不仅是固定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承受和传递力量、防止物体变形和运动、以及起到装饰作用。
—— 1 —1 —。
家具·榫卯结构

中国家具·榫卯结构篇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一、中国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在中国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二、明清家具常用榫卯结构钢筋城市里,大到高架、地铁,小到家中的任意一件家具,都需要铁钉、螺帽来做“关节”;可这些关节并非铮铮铁骨,温差变化、遇水潮湿,金属容易变形、生锈,造成螺帽松脱,而家具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不齐整”了;中式的传统实木家具就毫无此类后顾之忧;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便是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不用铁钉,不破坏木质本身生长结构,依靠测量、切割、打磨、安装等纯手工制作,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凹凸结合的处理方式,完成一件家具;古人讲究纯天然、无添加,光用木头打造家具,钉子、胶水一概不考虑,遂也用木头巧夺天工地制成了榫卯;凸起的榫与凹进的卯,但相互间的匹配更浑然天成,更天衣无缝,就这样把一件大家具捣鼓成了一副“七巧板”;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三、榫卯结构类型榫卯结构从宋代开始愈趋成熟,自宋历明,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美观与实用并驾;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适合用于板与板的结拼合或者大板与边框的结合;槽口榫燕尾榫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扶手、脚踏、搭脑都需要用到这种结合法,因结合材料的粗细、形状不同,还有多种细分;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楔钉榫”、“半榫榫眼不凿穿”、“通榫”等等;格角榫圈椅楔钉榫第三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桌粽角榫四、明榫与暗榫明榫是指制作好家具之后在表面能看到榫头,而暗榫是在家具表面上看不出来的;因为两部件结合后不露榫头,所以也叫闷榫;明榫与暗榫所用的部位不同,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明式靠椅和扶手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单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单闷榫是在横竖材的两头一个做榫舌,一个做榫窝;双闷榫是在两个拼头处同时做榫头和榫窝;两接头的榫头一左一右,榫窝亦一左一右,与榫头相反,这样两侧榫头就可以互相插进对方的槽口;还有一种闷榫结合方法,横竖材都切出45度斜面,在斜面上凿出榫窝,再用一块方木块插入两边的榫窝,用胶粘牢;直材角结合还有不用45度斜面的,它是把横材下面做出榫窝,直材上端做出榫头,将横材压在竖材上,这种做法俗称“挖烟袋锅”;不同时期明榫与暗榫的使用上也多有不同;明式家具中多使用明榫,包括凳、椅、桌、床、柜等;能用明榫的地方皆用明榫并配以破头楔,以达到坚固并维修方便的目的;清中期宫廷家具的制作多使用暗榫,不论是广式风格还是苏式风格,都极少见到明榫,这显然是当时主理造办处的官员做了统一规定;但是暗榫的制作难度要远大于明榫,其要求榫卯的结合必须严丝合缝,因为暗榫加明楔是要不得的;暗榫加暗破头楔是绝活儿,永远拆不下来的,除非将其破坏;随着暗榫结构在家庭家具中的使用,清中期的民间硬木家具也有相当一部分使用了暗榫结构;明榫与暗榫在家具使用及审美上,各有优点及长处;以暗榫相接,不破坏材料的光润感,而明榫能使家具具有自然天成的乡村田野风格;明榫从眼中穿出来与外边平,在外侧面可明显见到榫头,榫头中间还可见到木销的痕迹,其优点是榫头深而实,可在榫头中间加木销,即使木材收缩,榫也不会脱落;弥补了古代加工技术、加工工具和粘合剂的不足;而暗榫比明榫更加美观,可以尽显宫廷家具的高贵和与众不同;缺点是容易产生虚榫,即眼深而榫短,或眼大而榫小,用胶来填塞,影响结合牢度和耐固性;五、家具榫卯结构的价值1. 比汉字更早的手工智慧榫卯的起源始自河姆渡时期,先祖们为了造木房,灵机一动而产生可拆卸的创意,因此,榫卯结构比起汉字发源更早;几千年间,榫卯衍生出千百种花样,但都各有妙处,适用不同的家具,基本形制有近百种,而派生极多;有一种叫做“霸王枨”的榫卯结构,专用它来衔接八仙桌的桌面和四条腿;正因为能把桌面的承重分摊给四足,有很大的撑托之劲,才得了“霸王”的名字,寓有举臂擎天之意;燕尾榫在中国古代家具中使用最普遍,如木锅盖、缸盖、房子的木梁相接等;它的形状就像飞燕的尾巴,外小里大;以椅子来说,靠背用的是半燕尾榫卯,上面大、下面小,由上往下插,椅靠背与扶手达到相扣紧;靠座面的榫是直榫,这样使靠背连着扶手,靠背就不会后移,也不会断;又如,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如圈椅的扶手:它把弧形材截割用上下两片出榫嵌接,再在中部插入平行四边形的楔钉,能使连接材上下、左右不错移而紧密地结合连成;2. 与家具同生共长因与木制家具是相同材质,榫卯就像是出自于家具身体里的一部分,所以与其有着同样的使用寿命;比之金属部件,木质榫卯具有极好的弹性,木制构件会通过榫卯传力,均衡地分配给家具其他部件,使得家具站立得稳如泰山;无论南热北冷,还是南湿北干,榫卯都能随机应变,它热胀冷缩的程度与家具的其他零部件相仿,能和整把椅子或整张梳妆台一起“发胖”或“缩水”,保证不会让木板豁开一个口子;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间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因为长寿至今的明清家具,即便拖着“老胳膊老腿”,大小关节——榫卯,却坚韧非凡;中国的居家用品历史上留存下无穷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榫卯无疑是其中最让人为之惊叹的手艺之一;榫卯的技艺无法完全依照书本学习,需要根据不同的材质、形态,计算其比例、重量,而采取不同的榫卯方式,其中分毫,便全凭师傅的经验与判断,再代代相传; 3. 抗氧化、易运输、便于维修的品质榫卯结构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结实耐用;第一,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就做不到;其次,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而真正的红木家具,可以使用几百年或上千年;如果用铁钉组合,很可能木质完好,但由于连接的金属锈蚀、疲劳、老化而使家具散架;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运输;红木家具是拆装运输的,到了目的地再组合安装起来的,非常方便;如果用铁钉连接家具,虽说可以做成部分的分体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较多的家具,就做不到了;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维修;无论什么样的家具,使用长久了都会出现问题,都需要维修维护;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拆卸更换就不如榫卯结构家具容易;由于红木木质坚硬,而铁钉是靠挤和钻劲硬楔进去的,此过程极易造成木材劈裂;使用榫卯连接红木家具比使用铁钉优势更大,能够大大提升红木家具的内在品质;附录:现代家具榫卯结构图例。
榫卯结构家具知识点总结

榫卯结构家具知识点总结1. 榫卯结构的基本原理榫卯结构是一种利用榫头和卯子相互嵌合的结构方式。
榫头是一种凸出的部分,通常为方形或圆形,榫卯结构中的榫头通常是由榫子上面冲洞出来的部分。
而卯子则是一种凹陷的部分,其形状一般与榫头相对应,以便于两者的嵌合。
通过榫卯的配合,可以将两块木材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固的结构。
榫卯结构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榫头和卯子相互嵌合,通过摩擦和压力使其相互固定。
榫头和卯子的形状和尺寸需要相互协调,以确保两者能够完全嵌合在一起,从而保证家具的稳固和承重能力。
2. 榫卯结构的优点榫卯结构作为一种古老的家具结构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榫卯结构可以减少使用金属配件,使家具更加环保。
其次,榫卯结构能够增加家具的稳固性和耐用性,使家具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此外,榫卯结构还可以增加家具的美观性,因为榫卯结构可以隐藏在家具的内部,使家具更加整洁美观。
3. 榫卯结构的应用榫卯结构在家具制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传统中国家具中,榫卯结构的应用尤为常见,如明清家具中的桌椅、柜架等家具,几乎都采用了榫卯结构。
而在现代家具制作中,虽然采用了许多新的工艺和材料,但榫卯结构仍然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仿古家具和古典家具中。
4. 榫卯结构的制作工艺榫卯结构的制作需要经过许多工艺步骤。
首先,需要设计和制作榫头和卯子的形状和尺寸,以确保两者能够完全嵌合在一起。
其次,需要对榫头和卯子进行精准的加工,以确保其尺寸和形状的精准度。
最后,需要进行榫卯的配合和安装,以确保家具的稳固和牢固。
榫卯结构的制作工艺需要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积累,因此制作精良的榫卯结构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在制作榫卯结构时,需要考虑榫头和卯子的形状和尺寸,以确保两者能够完全嵌合在一起。
此外,还需要考虑木材的选择和加工,以确保家具具有良好的稳固性和耐用性。
5. 榫卯结构的维护和保养榫卯结构的家具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进行维护和保养。
首先,需要定期检查榫卯的嵌合情况,以确保家具的稳固性。
传统家具的36种基本榫卯结构

传统家具的36种基本榫卯结构1、方材丁字形接合之直肩榫,又称齐肩膀榫。
此种榫卯是最基本的榫卯,被广泛应用。
别的榫卯结构都是根据此种榫卯结构不断演变而来的。
方材丁字形接合方材丁字形接合2、方材丁字形接合之两面大格肩,虚肩榫大格肩虚肩是格肩结构的最佳结构,做成虚肩的目的是使榫头接触面大,达到榫卯牢固的目的。
方材丁字形接合之两面大格肩,虚肩榫方材丁字形接合之两面大格肩,虚肩榫3、圆材丁字接合之飘肩,又称蛤蟆肩榫头的肩是弧形的,肩的弧度大小和相交圆材的接触面弧度一致。
圆材丁字接合之飘肩,又称蛤蟆肩圆材丁字接合之飘肩,又称蛤蟆肩4、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小格肩虚肩,大进小出榫为使两根相交的料受力均匀,而且受力最大化,需要做成大进小出榫。
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小格肩虚肩,大进小出榫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小格肩虚肩,大进小出榫5、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大格肩半榫,榫头内格角相交两个面都不要明榫,还想让两根料受力比较均匀,而且把榫头做到最长,可采用此种结构。
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大格肩半榫,榫头内格角相交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大格肩半榫,榫头内格角相交6、圆材丁字接合圆材丁字接合圆材丁字接合7、圆材丁字形接合之裹腿做,兩根出榫格肩相抵圆材丁字形接合之裹腿做,兩根出榫格肩相抵圆材丁字形接合之裹腿做,兩根出榫格肩相抵8、格角攒边榫之单面格肩这种格角攒边榫结构是最讲究的最牢固的榫卯,是家具制作中最精细的做法。
格角攒边榫之单面格肩格角攒边榫之单面格肩9、燕尾格角攒边榫燕尾格角攒边榫燕尾格角攒边榫10、格角攒边榫之双面格肩这种双面格肩榫做成柜门后竖料上下端有横茬露出,待柜门装到柜子上时横茬就不明显了。
格角攒边榫之双面格肩格角攒边榫之双面格肩11、圆材闷榫角接合之烟袋锅榫制作烟袋锅榫可以理解为正方形的方材直肩丁字接合,然后倒圆而成。
圆材闷榫角接合之烟袋锅榫圆材闷榫角接合之烟袋锅榫12、方材角结合之双榫双面格肩方材角结合之双榫双面格肩方材角结合之双榫双面格肩13、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14、板条角结合之揣揣榫,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板条角结合之揣揣榫,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板条角结合之揣揣榫,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15、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仿佛粽子角而得名。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传承中的问题与启示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启示。
1、传统技艺传承不易:榫卯结构是一种传统技艺,需要高度的手工技能和经验,但这些技艺传承逐渐失传。
为了促进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的传承,应该注重技艺的传承与培训,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并探索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技艺的结合。
2、市场需求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消费者对家具风格、材质和价格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给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需要将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注重设计与创新,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3、传统材料短缺: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所使用的木材资源正在逐渐枯竭。
因此,应该注重保护和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替代材料,并推广使用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材料。
4、文化认同与传统保护: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对其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应该将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综上所述,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注重传承与创新、材料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文化认同与传统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以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榫卯,读作sǔn mǎo,榫卯结构是实木家具中通常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一种凹凸处理的接合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
榫卯结构起源非常早,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就发掘出了大量的结合完好的多种式样的榫卯结构遗物,可以说是我国木构技术史上一件伟大的发明!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
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中国木结构建筑和家具中榫卯一直在广泛应用,但二者技术层面上侧重不同,建筑上侧重结构稳定,因为榫卯结构在几个方向都可以开卯口,可以兼顾结合在同一点上不同方向的受力,合拢时成为一个高强度的完美的整体。
家具中的榫卯结构则成就了中国含蓄内敛的审美观,接合处由于有略微松动的余地,当无数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平衡,除了木材延展力外,主要是由于一个个的榫卯富有韧性,不致发生断裂。
“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
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
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index.htm金艺尊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来源:名鼎檀红木家具网作者:名鼎檀红木专家发布时间:2010-07-19 查看次数:864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红木家具的一大特色。
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书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书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是指中国古代家具采用的一种传统连接结构。
该结构利用木材的形状和力学原理,通过榫头和卯口相互咬合,使家具的各部分相互连接,稳定牢固。
榫头是指一块木料上加工出的凸形物体,卯口是指另一块木料上加工出的凹形结构。
榫头可以有多种形状,如方形、圆形、梯形等。
卯口的形状与榫头相匹配,使两者可以完美咬合。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榫卯结构广泛应用于桌椅、床、屏风等家具的连接部位。
榫卯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稳固耐用:榫卯结构利用榫头和卯口的咬合,能够增加家具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使家具更加牢固,不易变形。
2. 自由拆卸:榫卯结构可以方便地拆卸和安装,便于家具的搬迁和维修。
3. 无需使用金属连接件:榫卯结构不需要使用金属螺丝或钉子等外部连接件,减少了对金属材料的依赖,符合中国传统家具追求天然、纯木质的特点。
4. 美观大方:榫卯结构的加工精细,使家具的连接部位更加美观,整体形象大方。
榫卯结构书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分类和工艺。
如何选择合适的榫头和卯口,如何进行加工和安装等。
此
外,书中还可能涉及到榫卯结构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对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榫卯结构解析详细

榫卯结构解析详细1. 榫卯结构简介榫卯结构是一种古老而普遍应用的传统建筑结构。
通过将榫卯部件相互嵌合,使建筑结构更牢固稳定。
榫卯结构具有简单、经济、环保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木结构建筑、家具制作等领域。
2. 榫卯结构的基本原理榫卯结构基于以下基本原理: - 榫部件:榫是指材料较硬、形状符合卯的凸起零件,如榫眼、榫舌等; - 卯部件:卯是指材料较软、形状符合榫的凹陷零件,如卯眼、卯舌等; - 嵌合方式:榫与卯通过嵌入或嵌入式连接,形成稳定的结构连接方式。
3. 榫卯结构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结构特点,榫卯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类:3.1 简单榫卯结构简单榫卯结构是最基本的榫卯连接方式,仅通过简单的嵌合方式连接榫与卯。
这种结构简单、方便,但连接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对结构的承载能力要求较低。
3.2 复杂榫卯结构复杂榫卯结构通过增加榫眼、卯舌等连接形式,使榫卯结构更为复杂且稳定。
这种结构适用于对承载能力要求较高的场景,如大型木结构建筑。
3.3 混合榫卯结构混合榫卯结构将其他结构连接方式与榫卯结构相结合,以增加连接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这种结构常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木制家具等。
4. 榫卯结构的优点和局限性榫卯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 简单经济:榫卯结构不需要大量的辅助材料和工具,结构制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
- 稳定性好:榫卯结构通过榫卯的嵌合方式连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 环保可持续:榫卯结构一般采用木材作为材料,具有环保可持续的特点。
然而,榫卯结构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 制作难度较大:榫卯结构需要精确的测量和加工,制作过程相对复杂,对工匠技术要求较高。
- 不适用于大跨度结构:由于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限制,不适用于大跨度结构的制作。
5. 榫卯结构的应用示例榫卯结构在建筑、家具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为几个典型的应用示例:5.1 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中国传统建筑中广泛使用榫卯结构,如古代的宫殿、寺庙等。
这些建筑通过榫卯结构连接木材,构建出稳定的建筑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家具·榫卯结构篇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一、中国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
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
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
在中国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
二、明清家具常用榫卯结构
钢筋城市里,大到高架、地铁,小到家中的任意一件家具,都需要铁钉、螺帽来做“关节”。
可这些关节并非铮铮铁骨,温差变化、遇水潮湿,金属容易变形、生锈,造成螺帽松脱,而家具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不齐整”了。
中式的传统实木家具就毫无此类后顾之忧。
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便是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不用铁钉,不破坏木质本身生长结构,依靠测量、切割、打磨、安装等纯手工制作,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凹凸结合的处理方式,完成一件家具。
古人讲究纯天然、无添加,光用木头打造家具,钉子、胶水一概不考虑,遂也用木头巧夺天工地制成了榫卯。
凸起的榫与凹进的卯,但相互间的匹配更浑然天成,更天衣无缝,就这样把一件大家具捣鼓成了一副“七巧板”。
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
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三、榫卯结构类型
榫卯结构从宋代开始愈趋成熟,自宋历明,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美观与实用并驾。
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适合用于板与板的结拼合或者大板与边框的结合。
槽口榫燕尾榫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
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扶手、脚踏、搭脑都需要用到这种结合法,因结合材料的粗细、形状不同,还有多种细分。
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楔钉榫”、“半榫(榫眼不凿穿)”、“通榫”等等。
格角榫圈椅楔钉榫
第三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
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桌粽角榫
四、明榫与暗榫
明榫是指制作好家具之后在表面能看到榫头,而暗榫是在家具表面上看不出来的。
因为两部件结合后不露榫头,所以也叫闷榫。
明榫与暗榫所用的部位不同,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明式靠椅和扶手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单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
单闷榫是在横竖材的两头一个做榫舌,一个做榫窝。
双闷榫是在两个拼头处同时做榫头和榫窝。
两接头的榫头一左一右,榫窝亦一左一右,与榫头相反,这样两侧榫头就可以互相插进对方的槽口。
还有一种闷榫结合方法,横竖材都切出45度斜面,在斜面上凿出榫窝,再用一块方木块插入两边的榫窝,用胶粘牢。
直材角结合还有不用45度斜面的,它是把横材下面做出榫窝,直材上端做出榫头,将横材压在竖材上,这种做法俗称“挖烟袋锅”。
不同时期明榫与暗榫的使用上也多有不同。
明式家具中多使用明榫,包括凳、椅、桌、床、柜等。
能用明榫的地方皆用明榫并配以破头楔,以达到坚固并维修方便的目的。
清中期宫廷家具的制作多使用暗榫,不论是广式风格还是苏式风格,都极少见到明榫,这显然是当时主理造办处的官员做了统一规定。
但是暗榫的制作难度要远大于明榫,其要求榫卯的结合必须严丝合缝,因为暗榫加明楔是要不得的。
暗榫加暗破头楔是绝活儿,永远拆不下来的,除非将其破坏。
随着暗榫结构在家庭家具中的使用,清中期的民间硬木家具也有相当一部分使用了暗榫结构。
明榫与暗榫在家具使用及审美上,各有优点及长处。
以暗榫相接,不破坏材料的光润感,而明榫能使家具具有自然天成的乡村田野风格。
明榫从眼中穿出来与外边平,在外侧面可明显见到榫头,榫头中间还可见到木销的痕迹,其优点是榫头深而实,可在榫头中间加木销,即使木材收缩,榫也不会脱落。
弥补了古代加工技术、加工工具和粘合剂的不足。
而暗榫比明榫更加美观,可以尽显宫廷家具的高贵和与众不同。
缺点是容易产生虚榫,即眼深而榫短,或眼大而榫小,用胶来填塞,影响结合牢度和耐固性。
五、家具榫卯结构的价值
1. 比汉字更早的手工智慧
榫卯的起源始自河姆渡时期,先祖们为了造木房,灵机一动而产生可拆卸的创意,因此,榫卯结构比起汉字发源更早。
几千年间,榫卯衍生出千百种花样,但都各有妙处,适用不同的家具,基本形制有近百种,而派生极多。
有一种叫做“霸王枨”的榫卯结构,专用它来衔接八仙桌的桌面和四条腿。
正因为能把桌面的承重分摊给四足,有很大的撑托之劲,才得了“霸王”的名字,寓有举臂擎天之意。
燕尾榫在中国古代家具中使用最普遍,如木锅盖、缸盖、房子的木梁相接等。
它的形状就像飞燕的尾巴,外小里大。
以椅子来说,靠背用的是半燕尾榫卯,上面大、下面小,由上往下插,椅靠背与扶手达到相扣紧;靠座面的榫是直榫,这样使靠背连着扶手,靠背就不会后移,也不会断。
又如,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如圈椅的扶手:它把弧形材截割用上下两片出榫嵌接,再在中部插入平行四边形的楔钉,能使连接材上下、左右不错移而紧密地结合连成。
2. 与家具同生共长
因与木制家具是相同材质,榫卯就像是出自于家具身体里的一部分,所以与其有着同样的使用寿命。
比之金属部件,木质榫卯具有极好的弹性,木制构件会通过榫卯传力,均衡地分配给家具其他部件,使得家具站立得稳如泰山。
无论南热北冷,还是南湿北干,榫卯都能随机应变,它热胀冷缩的程度与家具的其他零部件相仿,能和整把椅子或整张梳妆台一起“发胖”或“缩水”,保证不会让木板豁开一个口子。
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间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因为长寿至今的明清家具,即便拖着“老胳膊老腿”,大小关节——榫卯,却坚韧非凡。
中国的居家用品历史上留存下无穷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榫卯无疑是其中最让人为之惊叹的手艺之一。
榫卯的技艺无法完全依照书本学习,需要根据不同的材质、形态,计算其比例、重量,而采取不同的榫卯方式,其中分毫,便全凭师傅的经验与判断,再代代相传。
3. 抗氧化、易运输、便于维修的品质
榫卯结构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结实耐用。
第一,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
而铁钉连接就做不到。
其次,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而真正的红木家具,可以使用几百年或上千年。
如果用铁钉组合,很可能木质完好,但由于连接的金属锈蚀、疲劳、老化而使家具散架。
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运输。
红木家具是拆装运输的,到了目的地再组合安装起来的,非常方便。
如果用铁钉连接家具,虽说可以做成部分的分体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较多的家具,就做不到了。
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维修。
无论什么样的家具,使用长久了都会出现问题,都需要维修维护。
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拆卸更换就不如榫卯结构家具容易。
由于红木木质坚硬,而铁钉是靠挤和钻劲硬楔进去的,此过程极易造成木材劈裂。
使用榫卯连接红木家具比使用铁钉优势更大,能够大大提升红木家具的内在品质。
附录:现代家具榫卯结构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