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粘结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疲劳全过程应力计算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1卷(2019)总目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1卷(2019)总目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1卷(2019)总目次第1期(总第224期)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钢结构隐性损伤磁记忆识别研究.......低磷浓度下普通小球藻的生长及其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装配式建筑的系统论研究..............................受酸腐蚀砂岩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基于土水特征曲线硫酸盐渍土渗透吸力试验研究.........强震作用下巨型网格结构的抗倒塌性能研究..............无粘结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疲劳全过程应力计算方法研究 利用TLS 技术测定闭合节理直剪试验剪切面面积.........矩形柱体气动性能的流场机理研究......................考虑施工不确定性的斜拉桥张拉方案优化................装配式预应力槽型板在人防荷载作用下的抗爆性能研究……硝酸侵蚀喷射混凝土 NCV 扩散研究 ......................FRP 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模型分析 ....................孙艺嘉,吴人性化校园水岸空间植物种植设计研究一以山东建筑大学映雪湖景区为例••… 陕北河谷川道小城镇水适应景观设计策略初探……乌鲁木齐某数据中心热环境分析及气流组织优化研究苏三庆,韦璐茜,王 威,等(1 ) 王晓昌,许郝际平,薛霍润科,韩可,黄悦,等(7 )强,黄育琪,等(14) 飞,李曙光,等(21)毛雪松,张腾达,刘飞飞,等(27)王泽茁,宁尧尧(32)王义翔,汪建群(39 )震,谢强, 林伟群,代 衡,王旭东, 阳,曹家豪,王家滨,牛荻涛(75)涛,王征,等(83) 任震,周觅(91)李峰,••…罗许国, 杨荣华,万••…杜晓庆,段瑞芳,冉潘亮,潘等(46 )钦(51 )等(59 )等(67 )...........刘华,雷振东(97 )黄 翔,李婷婷,刘凯磊,等(104)拉萨新民居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刘艳峰,胡筱雪,周 勇,等(109)西安城区绿地雨水下渗特征与影响分析张建锋,董旭辉,刘 茵,等(H6)喷泉水景的复氧与控藻能力研究海继平,杨成建(122)上海地区风驱雨气候特征分析.....................................................穆海振(128)矩形及楔形装置蓄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研究..........................胡志培,李安桂,高 然(134)寒冷地区三甲医院建筑能耗评价指标研究 ..........................石 媛,闫增峰,刘加平(140)国际工程EPC 总承包商联合体伙伴优选研究——基于任务和情境视角.........卢梅,李卓元(147)第2期(总第225期)超宽混凝土主梁斜拉桥收缩徐变效应分析......................黄新,贾 焊,李建慧,等(155)基于UHPC 材料的高性能装配式桥梁结构研发..............................邵旭东,邱明红(160)含水量对珠三角软土时效变形特性影响试验分析与模型研究.....童华炜,方晓填,刘柱辉,等(168)陶瓷粉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性能研究 ........................彭跃辉,黄琳雅,陈梦成,等(177)太沙基地基极限承载力的三剪应力统一强度理论解 ..............高江平,胡海波,孙世界,等(186)先装拔出法检测配筋RPC 抗压强度试验研究.................................卜良桃,宋扬逸(192)面向双层交通的混凝土箱梁桥弹性试验研究....................祝明桥,颜泽峰,陈 林,等(198)偏高岭土改善灰土强度的试验研究 ............................刘春龙,刘乃飞,刘奉银,等(206)........... 薛建阳,浩飞虎(212) 李晓琴,陈前均,陈建飞,等(219)••…黄振宇,隋莉莉,王 芳(223)••… 张紫祥,刘爱荣,钟子林(230) 杨敏,李宏儒,李 宁,等(235) 许玮潼,杨树桐,孙 赫,等(243) ••… 陈圣疆,关瑞明,陈伟强(249)••… 袁 琳,王 瑶,袁 琳(259)李安桂,黎宇伟,张 莹,等(268)应县木塔倾斜及扭转分析.........................中低速荷载下FRP 与混凝土界面本构模型开发 .......超轻质高延性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研究.............集中荷载作用下FRP 圆弧拱的面内非线性弹性失稳研究库水位上升对茨哈峡4 #倾倒体的稳定性研究.........碱激发矿粉海水珊瑚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南平武夷名仕园酒店建筑设计创作探索.............基于GIS 的明清蜀地风水塔人文景观营建研究 .......基于鲁地拉水电站主变室的SF 6泄漏特性研究 .......跃温层厚度对内波破坏水体分层特性的影响....................孙 昕,陈笑涵,刘兴社,等(275)信号分子OHHL 对厌氧同步脱氮除硫的影响....................徐金兰,张苗佳,丁可帅,等(281)MAAO 工艺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时流量的优化控制................李志华,秋 亮,吴晓婷,等(288)地下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风险评估与分析...................................张勇,张然然(294)中国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分析——基于SBM 模型与面板单位根检验.......................................................... 宋金昭,郭芯羽,王晓平,等(301)第3期(总第226期)时 伟,邵琪琳,董炳寅,等(309)深厚粉细砂场地8 000 kN • m 能级强夯振动衰减规律研究交通荷载作用下古建筑木结构柱顶水平速度计算研究............胡卫兵,杨佳,吴严辉,等(315)上拔荷载作用下斜桩承载变形性状数值分析........................曹卫平,高帅鹏,秦强毅(321)钢箱梁竖向波纹腹板剪力与磁记忆场强关系的试验研究.........王 威,任英子,苏三庆,等(327)贝壳型单层网壳结构流场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对比研究.........张树光,路平平,赵中伟,等(337)矿物掺合料和CLDH 对水泥基材料氯离子固化性能研究.........李 东,朱月圆,耿健,等(344)基于三次曲线模型CFG 桩复合地基中性点位置计算.............郅 彬,李 戈,武李和乐,等(350)高温下600 MPa 级高强钢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孙传智,王可卿,乔 燕,等(355)基于孔隙水赋存状态的非饱和土吸力量测分析..............................李彦龙,张小辉(362)基于爛权-未确知测度理论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李文龙,李慧民,孟 海,等(369)热阻式沥青混合料的隔热降温特性与路用性能评价 ..................李彩霞,杨建华,张 苛(375)混凝土环境中GFRP 筋抗拉性能加速老化试验研究..................代 力,江祥林,何雄君(383)地域性视角下的西藏小城镇设计研究——以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陈可石,李 丽,卓 想(389) 基于GIS 的黄土高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撒利伟,孙业鹏,谷 宁(396)开发权转移中的可转移区域选址模型构建——以南京中心城区江南片为例.......................................................... 叶如海,杨文意,蒋 伶,等(403)基于视觉感知和行走行为的室内空间形态研究.....设计前期中小学空间规模的优化.................. 基于超细水雾作用下的地铁站台空间火灾烟气温度特性 变流量空调水系统稳定性的定量评价..............陈星,刘义(411)焦尔桐(418)••…李安桂,成劲光,高 然(426) 孟庆龙,王文强,郭雪丽,等(432)供水管网漏损影响因子相关性特征模拟与动态分级控制基于BP神经网络及爛权灰靶法的分包商选择研究……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合成研究与应用..............第4期(总第227期)有关大地磁场对金属磁记忆信号影响的数值模拟............混凝土结构跳仓作业方案设计难点与温度应力分析.........冻融循环条件下膨胀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基坑开挖对既有复合地基单桩的位移性状影响分析.........高层剪力墙抗震理论发展——从高强高刚到震后可恢复设计…浅埋地铁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方法比选..................基于云模型的综合管廊规划方案评价......................黄土地区深大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监测与数值分析............酸碱污染对Q黄土湿陷表征影响的试验研究................湿陷性黄土场地竖向承载灌注桩浸水试验研究................长周期地震动脉冲特性对RC框架结构响应的影响研究.......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隧道围岩失稳风险分析..................钢-UHPC组合梁桥面板静承载能力比较分析................文化整体论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探析一以合然村为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标准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吐鲁番地区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研究......................严寒地区主被动太阳能协同采暖室内舒适度研究............关中地区下沉式窑洞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研究..............安全疏散视角的地下街步行路径自然采光分析.............. pH值对短程反硝化及N2O释放特性影响..................探求绿色建筑的研究概况和前沿热点——基于CNKI的统计分析刘晓然,王威,杨谆,等(440)••…卢梅,杨佳兴,张喜临(447)...................赖华珍(457)苏三庆,马小平,王威,等(463)............李东,彭程(471)时伟,张亮,杨忠年,等(480)李连祥,陈天宇,白璐,等(486)王威,任英子,苏三庆,等(493)宋战平,王凯蒙,王涛,等(503)李锐,李婷,景亚杰,等(511)许健,杨少飞,吴海洋,等(517)刘华,张硕成,鲁洁,等(525)……张磊,罗少锋,鲁洁(532)王博,杨柯,刘伯权,等(538)...........黄金,赵淼(545)冯峥,李传习,邓帅,等(551)••…李军环,李冬雪,夏勇(559)••…张楠,杨柳,罗智星(569)••…陈洁,杨柳,罗智星(578)李金平,王兆福,王航,等(584)...........李雪平,崔羽(591)••…潘崟,颜勤,罗雪(597)廖正伟,贺酰淑,陈宣,等(605)桂智刚,吴海西,沈波(610)第5期(总第228期)不同应力状态下Q235钢板件磁信号变化的试验及金相图谱研究……苏三庆,胡敬余,王威,等(617)橡胶混凝土低温抗折性能试验研究...........................................薛刚,林大地(623)钢结构仿古建筑带斗棋檐柱延性及刚度分析..........................薛建阳,浩飞虎,马林林(629)具有规则粗糙度的类岩石节理剪切力学性质试验研究............谢强,宁越,王晶晶,等(635)疲劳荷载下锈蚀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王柏文,刘扬,王龙,等(643)渗透压力作用下灰岩单轴压缩变形特性研究........................宋战平,肖珂辉,杨腾添(649)中法公路涵洞水文设计方法对比..............................毛雪松,徐旺,臧芝树,等(654)大跨度双曲屋盖分区风压系数研究.................................孙芳锦,徐中豪,梁爽(660)大承载力端承摩擦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郅彬,任毅龙,周宁,等(669)地震作用下锚固滑坡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基于电化学阻抗谱的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研究.............. 大跨暗挖车站叠合初支拱盖法施工适应性研究............ Q460D高强钢及对应的ER55-G型焊材的GTN模型参数标定高强钢板-螺栓连接副抗拉性能试验研究..................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氯离子扩散系数计算模型.............. 基于动态模量和三层式车辙试验的车辙深度预估.........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研究............ 拉卜楞寺之建筑营造技艺与传承........................超大规模高中校园用地适应性指标优化策略研究.........低浓度双氧水提高原油污染土壤氧化效果的实验研究.....内蒙古地区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空气净化器性能的实测与分析..........................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EPC主体激励演化博弈分析.......••…任祥,汪班桥,李楠(676)••…姜凤娇,贡金鑫,王幻(682)赵迎,霍奇,宋战平,等(688)••…廖芳芳,唐书凯,涂立尚(695)段留省,周天华,苏明周,等(704)...........罗大明,张桂涛(710)••…杨永红,张尚龙,张倩(717)••…吕楠,赵敬源,张鹏(724)••…高琦,孟祥武,罗戴维(729)••…罗琳,李志民,罗厚安(735)••…徐金兰,郭玉琴,郭阳(743)金光,张宏葛,郭少朋,等(751)••…杨秀峰,夏利梅,周雪涵(757)杨艳平,刘晓君,王博俊,等(763)第6期(总第229期)门式刚架工字钢柱应力集中与磁记忆效应对应关系的试验研究……苏三庆,葛静,王威,等(771)自复位RC框架柱脚抗震性能模拟分析研究......................杨溥,洪基豪,杨熠明,等(775)稻壳灰/硅藻土复合调湿材料研究..............................胡明玉,蔡国俊,付超,等(784)新型石蜡防水剂对磷建筑石膏性能的影响......................赵志曼,王思骅,全思臣,等(791)卸料角度和粒径分布对级配碎石粗集料均匀性影响研究.........胡力群,夏明达,夏爽,等(797)牛粪灰(CMA)颗粒尺寸对水泥浆流变性的影响试验研究.........陈新孝,周述光,王有熙,等(804)土压平衡矩形顶管正面附加推力对地表隆起变形影响研究.......许有俊,张治华,史明,等(814)综合管廊大角度斜穿地裂缝的变形及受力特征研究..............王启耀,卢刚刚,张亚国,等(825)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高春彦,刘明洋,段雅鑫,等(833)不同侧覆土厚度条件下连拱隧道的偏压特性研究................张成良,张金瑞,曹孟潇,等(839)不同使用年限的柏木基本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对比研究............刘德贵,陈科材,邓云毅,等(846)风干与饱和堆石料强度与变形特性试验研究....................陈鸽,朱俊高,袁荣宏,等(853)高硫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影响因素实验研究及应用..............郭进平,强浩,王小林,等(859)张家岩隧道水平层状泥岩段爆破优化研究......................陈正林,蒲文明,陈筑,等(865)邻近边坡地铁车站基坑顺逆结合施工稳定性分析...................刘毅,张勇,袁青,等(873)基于小学生放学途中社会关系的旧城更新策略研究——以西安旧城为例…周志菲,阎飞,李昊(882)基于二元超阈值模型的空调室外计算干湿球温度确定方法研究……刘艳峰,吴美玲,王莹莹,等(890)改性石榴皮生物炭对水中低浓度硝氮的吸附性能研究............王怡,陈琳风,王文怀,等(899)固态水膜对土中力链传递的影响机理.......................................段晓梦,邵龙潭(905)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建筑中水回用效益模型应用研究............朱天琳,王广智,倪棵,等(909)综合管廊PPP项目使用者付费与财政补贴联动调整研究......................罗福周,王冠楠(917)(第51卷卷终)。

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道面板的疲劳损伤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道面板的疲劳损伤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1.2材料性能 与试件同批制备了 RPC立方体和棱柱体试件共12个,普通钢筋拉拔试样3个,用以确定材料的力学性
能,RPC的配合比如表1所示,其力学性能如表2所示,预应力钢绞线的参数如表3所示,构造钢筋的力学性 能如表4所示,石英砂的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如表5所示。
水泥采用国内某水泥厂生产的52.5等级的硅酸盐水泥。细度为3 400 cm2/e,初凝时间为164 min,终
44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第41卷
called the weak position of fatigue failure; the prestressed reduces the damage of specimen, mainly reduces the damage in tha loaking procest after 200 000 hmat, so thai tha RPC of tha sama geka it averaua Tha faigc Ufa it
Veacnyion Veace ang VeVrmdtiog monulns cVect Uv ceanue of syecimen Vamane; Uv Vamane of RPC pavemen,
is mainia cencentrateV in the flst 220 000 loaning processes, ang the Vamaue in the tensiie zone is eedUr than tha,
计,在底面跨中和四分之一处
,测点布置如图2所示。
构造钢筋审8@250
图1道面板的配筋图 Fin- 1 Reinforcemeat drawinf of pavemedi
第3期

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计算方法

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计算方法

Vol.43,N〇.2 f h ) !讨第 43 卷第 2 期February, 20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 年2 月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计算方法张志兴,钟毅(长安大学,陕西西安710064)摘要:建立了基于增量变形的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全过程的数值分析方法,可用来分析正常使用状态及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的变化情况,e本 文的方法能够模拟混凝土梁开裂引起的结构刚度变化情况,利用本文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加载方式、跨高比、预应力筋线形对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影响。

与现有理论计算方法及试验结论的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增量变形的数值方法略大于理论计算结果,并准确反映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与关键截面变形值接近直线关系这一结构机理,说明利用基于增量变形的数值方法可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变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强度进行较合理而精确的评估。

关键词:无粘结筋;混凝土;极限应力;预应力中图分类号:T U378. 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 -4011(2017)02 -0060 -03D O I:10. 3969/j. issn. 1672 -4011. 2017. 02. 028 Calculation Method of Ultimate Stress of UnbondedPrestressedZHANG Zhixing ,ZH0NG Yi(C h a n g’an University,X i’an 710064,China) Abstract :T h e numerical analysis m e t h o d for the whole process ofthe u n b o n d e d prestressed concrete b e a m s based on incremental deformation is established, whi c h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u n b o n d e d prestressed tendons under the normal state of use a n d the limit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T h e m e t h o d of this paper can simulate the change of structural stiffness caused b y cracking of concrete beams. B y using the analysis m e t h o d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oading m o d e s,span ratio a n d prestressing tendons on stress increment of u n­b o n d e d prestressed tendons are studied. T h e results s h o w that the numerical m e t h o d based on incremental deformation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a n d accurately reflects the straight lin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ss increment of u n b o n d­ed prestressed tendon a n d the critical section deformation val­ue. T h e numerical results s h o w that the stress - strain of u n b o n d­ed prestressed tendons a n d the flexural strength of u n b o n d e d pre­stressed concrete b e a m s can be evaluated reasonably a n d accu­rately by numerical m e t h o d based on incremental deformation. Key words :u n b o n d e d reinforcement ;concrete ;ultimate stress ;prestressing收稿日期=2016-12-27作者简介:张志兴(1990 -),男,陕西西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桥梁维修与加固。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ppt课件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ppt课件


❖ 假设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重心到梁截面下缘间隔分 别为 a p和 a,s 计算 hp ,hap ,h按s 式h〔a1s5-9〕求 。
❖ h0
❖ 按式〔15-10〕求得 值,检查能否满足 。假设不满
足,应该调整PPR值或修正截面尺寸,重新 计 算b 。

❖ 假设无粘结钢筋极限应力 。根据已设计得桥梁阅历,
由图15—6可以看到,由于
A pp u A sfs dh 0 A pp u h p A sfs d h s
§ 15.3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截面设计
h0
Appuhp Appu
As fsdhs As fsd

h 0 P P R h p 1 P P 〔R 1 5h s -9〕
在构件混凝土开裂之前,由荷载作用引起无粘结筋的应力 增量,可以经过纵向变形协调条件,即无粘结筋的总伸长 应与沿其整个长度周围混凝土的总伸长相等的条件来求得。 设无粘结筋梁任一截面上的弯矩为M,那么M对该截面上 任一一点引起的混凝土应变为
c
c
Ec
M EcIc
y
这时,沿无粘结筋全长,构件混凝土的总伸长为
§15.0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概述
主筋为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
无粘结预应力钢筋:高强钢丝、钢绞线或粗钢筋,油脂涂料 层和外包层,与混凝土无粘结力,可 发生相对滑动。
施工特点:采用类似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方法进展施工, 无粘结筋像普通钢筋一样进展敷设。 混凝土到达强度后进展预应力钢筋的张拉和锚固。 省去了后张法的预埋管道、穿束、压浆等工艺, 节省了施工设备,简化了施工工艺,缩短了工 期,综合经济性较好。
可取
。 p u

活性粉末混凝土疲劳性能及其构件疲劳验算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活性粉末混凝土疲劳性能及其构件疲劳验算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活性粉末混凝土疲劳性能及其构件疲劳验算方法研
究的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的广泛使用,混凝土构件的疲劳性能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活性粉末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高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能。

因此,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在疲劳环境下的耐久性能,对于深入开发和应用该材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在疲劳环境下的耐久性能,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疲劳特性,包括疲劳裂缝扩展速率、疲劳寿命等指标;
(2)探索不同混凝土配比、不同应力水平对活性粉末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
(3)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在结构应用中的疲劳特性,构建高性能混凝土构件的疲劳验算模型。

3.研究内容和方法:
(1)疲劳特性的研究:
通过疲劳试验,得出活性粉末混凝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疲劳裂缝扩展速率和疲劳寿命等指标,探究其疲劳特性。

(2)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不同混凝土配比、不同应力水平下进行疲劳试验,分析各因素对活性粉末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找出影响因素的规律。

(3)疲劳验算模型的构建:
通过试验数据和现有文献,构建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的疲劳验算模型,以期为高性能混凝土构件的设计提供参考。

4.研究进度:
目前已完成文献综述,开始进行疲劳试验工作。

下一步将着重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疲劳特性,探究其疲劳裂缝扩展规律,为后续试验和模型构建提供数据和参数。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计算分析研究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计算分析研究

的关 系 。 为 确 定 这 个
12 破坏判断和结构可靠性 .
关 系 ,编 制 了子 程 序
计算梁 的某 个截面 曲线 时 ,当混凝 土条带上某边缘 D P 确定 A ( 用 下预 NS PF
的拉 应变超过极 限 ,此时弯矩 定义为截 面的开裂弯矩 ; 应力 筋 的增量 AN S P 。
无粘结预应 力混凝 土梁
计算分析研 究
李 然 :沈 阳铁 路局 科 学技 术研 究所 ,工程 师 ,辽 宁 沈 阳, 10 1 05 1 王 文松 :沈 阳医 学院 网络 应 用技 术 中心 ,讲 师 ,辽 宁 沈 阳,1 0 3 04 1

要 :分析 无粘结预 应 力混凝 土 梁的应 力一应 变

31—
为反映预应 力筋 的力学特性 ,当钢筋应 力小于弹性 凝 土 梁 的可 靠 性 。 极 限 ,应力 一 应变关 系取 为直线 ,当超 过 弹性极 限 ,应 力一 应变关系可用近似模 型模 拟 ( 见图1 )。
2 模 拟程 序框架 图
无粘 结预 应力 混凝土 梁荷载 一 位移关 系 的计 算模 拟 与有粘结 预应 力混凝 土梁和普通混凝 土梁 的计算模 拟及
凝 土结构计算分 析的主要手 段 。 目前 ,对无粘结 预应力 模 式规9 模 型 中建议 的S ri简化 公式 。非预应 力钢筋 0 agn 混凝 土非线性有 限元分析方 面的资料很 少 ,相关 文献也 受拉 时的应力 一 应变关 系采用文献 [ 中的两折线模 型。 1 ]
ch| E A/ W / 2 0 0 ( | 毒 ~ SE R L A) S 01/ 5 =
关 系、破 坏 判 断和 结 构 的 可 靠性 。论 述 无 粘 结预
应 力混凝 土 梁荷 载一 移 关 系的计算模 拟 与有 粘结 位 预 应 力混凝 土 梁 、 普通 混凝 土 梁 的 计算 模 拟 及 数

无粘结力预应力施工工艺

无粘结力预应力施工工艺

无粘结力预应力施工工艺预应力混凝土是一种在建筑行业中广泛使用的材料,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和抗疲劳等优点。

然而,传统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时需要使用粘结材料,这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而且也限制了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范围。

因此,无粘结力预应力施工工艺的开发和应用成为了预应力混凝土发展的重要方向。

无粘结力预应力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预应力混凝土,它通过特殊的施工工艺,使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不产生粘结力,从而实现预应力的施加。

这种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是施工方便、抗疲劳性能好、适用于各种结构形式等。

因此,无粘结力预应力混凝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施工现场的清理、模板的安装、钢筋的加工和安装等。

这些工作需要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协调,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在模板安装完成后,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的布置。

在无粘结力预应力混凝土中,钢筋的布置方式与传统预应力混凝土有所不同。

需要将钢筋按照一定的间距固定在模板上,然后通过特殊的锚具将钢筋锚固在模板上。

在钢筋布置完成后,可以进行混凝土的浇注。

在浇注时,需要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以避免出现空洞、蜂窝等质量问题。

在混凝土浇注完成后,需要进行预应力的施加。

在无粘结力预应力混凝土中,预应力的施加是通过特殊的张拉设备来实现的。

这种张拉设备可以通过对钢筋的拉伸来施加预应力。

在施加预应力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张拉,以确保预应力的分布均匀。

在预应力施加完成后,需要进行养护和验收。

养护期结束后,需要对混凝土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强度测试等。

如果发现质量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和修复。

施工方便:无粘结力预应力混凝土不需要使用粘结材料,因此施工方便、快捷。

适用范围广:由于无粘结力预应力混凝土不需要使用粘结材料,因此可以适用于各种结构形式和施工环境。

抗疲劳性能好:由于预应力是通过钢筋的拉伸来施加的,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疲劳性能。

耐久性好:无粘结力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合理,因此具有较好的耐久性。

混凝土应变计(组)应力计算方法

混凝土应变计(组)应力计算方法

混凝土应变计(组)应力计算方法1、 应力计算方法大坝混凝土应变主要包含了由温度荷载和各种动静力外荷载引起的结构应力应变、徐变和自由体积变形造成的无应力应变(或称自由应变)。

自由体积变形是大坝混凝土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发生的变形,其主要包括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变形及温度变化引起的湿涨干缩变形以及水泥水化作用引起的自生体积变形等。

在单向受力条件下,混凝土试件在时间t 的总应变)(t ε可表示为:)()()()()()(t t t t t t g w T c e εεεεεε++++= 式(1) 式中:)(t e ε——应力引起的瞬时应变;)(t c ε——混凝土的徐变应变,与应力值、加荷龄期及荷载持续时间有关; )(t T ε——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变;)(t w ε——湿度变化引起的应变;)(t g ε——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引起的应变。

上式中前两项,)(t e ε和)(t c ε是由应力引起的,后三项即为无应力应变(无应力计测值)。

本文主要阐述混凝土应力的计算方法,无应力计资料分析将另文阐述。

混凝土应力计算方法主要是利用应变计(组)观测到的混凝土应变,扣除配套的无应力计应变测值后,并根据广义胡克定律换算成单轴应变,然后利用混凝土弹模及徐变试验资料,用变形法计算各方向正应力,再由正应力计算剪应力,并求得主应力及其方向余弦。

技术路线如下:(1)根据应变计(组)邻近无应力计测值或回归方程,扣除应变计(组)测值中的无应力应变(式(1)中的后三项)。

(2)根据弹性力学应变第一不变量原理——空间中一点三个互相正交方向的应变之和为常量,对应变计测值进行平衡检查。

(3)根据广义胡克定律将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换算成单轴应变。

(4)应用变形法由单轴应变计算各方向正应力。

(5)剪应力计算。

(6)主应力计算。

图1 应变计组埋设示意图混凝土应力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1.1 无应力应变扣除根据应变计(组)邻近无应力计测值或回归方程,扣除应变计(组)测值中的无应力应变,按式(2)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51 No������1 Feb������2019
无粘结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疲劳全过程 应力计算方法研究
罗许国南 湘潭,411201)
摘要: 通过对无粘结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梁进行等幅疲劳试验研究, 得到了 RPC 应变﹑受拉钢筋应变和无粘结筋应力增 量随疲劳循环次数变化的变化值.结合试验结果, 提出了适用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疲劳残余应变演化方程及疲劳变形模量 退化方程.基于损伤变量的定义形式及应变等效原理, 推导了钢筋弹性模量退化模型及剩余疲劳强度模型; 受拉钢筋及无 粘结筋弹性模量退化模型及剩余疲劳强度模型的不同通过两者的 SGN 曲线和屈服强度的不同来体现.基于 上 述 模 型 采 用 分 段线性原理来代替疲劳非线性过程, 并利用材料弹性模量的退化来反应材料的疲劳损伤, 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 RPC 梁疲劳 全过程正截面疲劳应力计算方法.将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进行对比, 两者吻合较好具有一定精度. 关键词: 无粘结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梁; 疲劳试验; 疲劳残余应变; 疲劳变形模量; 疲劳全过程 中 图 分 类 号 :TU37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G7930(2019)01G0039G07
第 51 卷 第 1 期 2019 年 2 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Xi′anUniv������ofArch������ & Tech������(NaturalScienceEdition)
DOI: 10������15986∕j������1006G7930������2019������01������007
Abstract:Through equalGamplitudefatiguetestofunbonded prestressedreactive powderconcrete beams, the variationofRPCstrain, tensilestrainofsteelbarsandstressincrementofunbondedtendonswiththenumberof fatiguecycleswereobtained������ Basedontheexperimentalresults, thefatigueresidualstrainevolutionequationand thefatiguedeformation modulusdegradation modeloftheactivepowderconcreteareproposed������ Basedonthe definitionofdamagevariableandstrainequivalentprinciple, theelastic modulusdegradation modelandresidual fatiguestrength modelofsteelbararederived������ Theelastic modulusdegradation modelofresidualsteeland unbondedtendonandtheresidualfatiguestrength modelprovedtobedifferent������ ThedifferencebetweentheSGN curveandtheyieldstrengthisreflected.Basedontheabovemodel,thepiecewiselinearprincipleisusedtoreplace thefatiguenonlinearprocess, andthedegradationofthe materialelastic modulusisusedtoreflectthefatigue damageofthematerial������ ThefatiguestresscalculationmethodofthewholesectionoftheunbondedprestressedRPC beamisproposed������ Resultsarecomparedwiththeexperimentalvalues, andthetwocoincidewithacertainaccuracy������
Keywords:unbondedprestressedactivepowderconcretebeam;fatiguetest;fatigueresidualstrain;fatiguedeformG
ation modulus; fatiguewholeprocess
活 性 粉 末 混 凝 土 (ReactivePowderConcrete) 由于其具 有 高 强 ﹑ 高 韧 性 ﹑ 高 耐 久 性 等 优 异 性 能 逐渐被研究人员所青睐, 但对于活性粉末混凝土 的研究多集中在配合比及静力方面, 而疲劳性能 方面的研究 相 对 滞 后[1G3] . 此 外, 许 多 研 究 员 对 单 调荷载作 用 下 无 粘 结 预 应 力 混 凝 土 结 构 进 行 了 大 量试验研究 工 作[4G5] ; 但 主 要 集 中 于 对 该 种 结 构 的 受力性能[6G7] 及 斜 截 面 的 疲 劳 性 能 的 研 究[8] . 对 于 疲劳加载全寿命周期的结构损伤研究较少, 如何
Studyonthemethodforstresscalculationoffatigueprocessofunbonded prestressedreactivepowderconcretebeams
LUO Xuguo,WANG Yixiang,WANG Jianqun (SchoolofCivilEngineering, 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Xiangtan411201, Ch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