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第4课时教案
《中庸》第4课时教案

《中庸》第四课时教案【教学内容】《中庸》P8: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三章,让学生感受最高的道德标准。
2、理解本节经典名句的含义。
3、让学生学习最高的道德标准。
4、背诵《中庸》这课时的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名句,熟读成诵,学做道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深刻领悟最高的道德标准。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诵读训练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中庸》第三章。
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并尝试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幻灯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
3、正音:矣、鲜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1)师生合作读。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三段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赛读。
三、整体认知1、读了文句,你知道了什么?2、指名汇报。
四、理解文句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1)至:达到最高。
(2)鲜:少,不多。
(3)久:长时间。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3、小组交流:为什么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很少人能实现他?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
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幻灯出示)五、背诵文句看谁能最快背出这一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7 孔孟论学习教学设计4 北师大版

7. 孔孟论学习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资料;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3、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4、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5、背诵并默写全文。
2重点难点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解疑,走近孔孟。
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探讨解疑。
学生要做到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能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讲“诸子百家”时,常提到“孔孟”二人,这里的“孔”,指“孔子”,“孟”就是“孟子”,大家对孔子孟子知道多少?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孟子、《孟子》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前51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易》,撰(zhuàn)《春秋》。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
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
入东周拜老子为师。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四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四课人能弘道教学目标:1、理解“人能弘道”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人能弘道”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人能弘道”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人能弘道”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道”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
它是挽国家于危亡的决心,是以“先知觉后知”的自任,是把天下缺失归为己罪的担当。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要做到“弘道”,人必须首先提高自身修养,唯有“正”己身,方能“正”他人、“正”天下。
在大义和气节面前,历代的仁人志士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他们不为强权所屈,不为利欲所诱,不为生死所追,为“弘大道”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们当代人也应有当仁不让的勇气,把天下之贵扛在自己的肩上。
二、新课教学1、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语译:孔子说:“人能够将道发扬光大,道却不一定能让人伟大光荣。
2、子曰:“简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语译:孔子说:“若是墙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呢?若是不能端正自己的言行,怎么能够使他人端正呢?”3、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注释:①周任:古代史官。
语译: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希望这样。
”孔子说:“冉有!周任说过:“能够贡献自已的力量再去当官,没有能力的就不要去。
”别人遇到危险而不去帮衬,将要摔倒而不去搀扶,那么还用你们这些助手做什么呢?”4、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明)王守仁《传习录》语译:仁者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体,假如有一个人或事物有所缺失,就说明我的仁德还未臻完满。
论语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36张PPT)

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
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
将证实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探讨
这样做是否有干涉别国内政,多管闲事之嫌?
• 弑君:以下犯上,篡权夺位,谋害国君。
• 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 “春秋大义”
二、具体感知“知其不可而为之”
探讨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 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 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补充
• “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 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歧在于:隐士彻底 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 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政治理想,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又
要寻找开明君主,拼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
当时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
欣赏,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过于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隐士的态度是“知其不可而避之”,他的态度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以为最好的选择是‘无可
•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 (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
(2)“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 动用法,使之(子路)食。 • (3)“见其二子焉”的“见”,动词使动用 法:使其二子见(子路)。 • (4)“ (5)“怀其宝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其邦混乱。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探讨
针对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体会哀公,三桓及 孔子的态度。
七上语文大单元教学第四课

七上语文大单元教学第四课【七年级上册语文大单位第四课】是一节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交融的重要课程。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哲学家的思想,还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现代社会中的个人成长与自我修养。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包括仁、义、礼、智等。
2. 培养学生分析、批判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论语》中找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3.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教学内容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论语》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涵3. 《论语》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论语》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并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3.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文资料,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1. PowerPoint演示:利用PPT进行内容讲解,生动形象地展现《论语》中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2. 视频播放: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图像和声音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内容和思想。
3. 课堂讨论: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进行思想碰撞,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和手段,我相信学生们将会在本节课中获益良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内容为虚构】。
人教部编七年级上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2)文章主旨的把握:理解孙权劝学的原因、目的及其表达方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举例:孙权劝学的原因是“欲安天下”,目的是“广求人才”,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这一主旨。
(3)文化背景的渗透:了解孙权及其时代背景,感受古代帝王对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七年级上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七年级上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文言文阅读:本节课以《孙权劝学》一文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文化背景: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认识古代帝王劝学的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孙权劝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介绍孙权在三国时期的地位和贡献,让学生了解古代帝王对教育的态度。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对词汇、句式的理解。教师需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举例:通过设计填空、翻译等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文化背景的把握:学生对古代历史及文化背景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应适时补充相关知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精品】《两小儿辩日》教案

【精品】《两小儿辩日》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章节:第一单元《两小儿辩日》内容:本文讲述了两个小孩子辩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的问题,孔子无法回答,只好表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文言文断句,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子的谦逊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文言文断句。
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课文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辩论现象,引发学生对辩论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两小儿辩日》。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 断句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词语解释: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学生跟读并理解。
5. 句式分析:教师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并理解。
6.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两小儿辩日》2. 重点词语:车盖、盘盂、远者小、近者大3. 句式结构:主语+谓语+宾语七、作业设计(1)两小儿辩日,一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_____。
”(2)孔子曰:“吾_____知之,不如_____知之也。
”2. 作业答案:(1)盘盂(2)不如、知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孔子的其他思想,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文言文断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正确朗读课文。
《论语 ·里仁第四》教案

《论语·里仁第四》教案摘要:一、《论语·里仁第四》背景介绍二、教案目标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六、总结与反思正文:【一、《论语·里仁第四》背景介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里仁第四》篇主要讲述了仁的内涵、修养方法以及仁在生活中的体现。
本篇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阐述了仁爱之道,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论语·里仁第四》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帮助学生理解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具有仁爱之心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1.《论语》的成书背景及意义;2.《里仁第四》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3.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论语》的成书背景及意义,分析《里仁第四》篇的主要内容;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仁爱之心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论语》的成书背景及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解:《里仁第四》篇的主要内容,对仁的内涵进行解读;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仁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仁爱之心的培养;5.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六、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论语·里仁第四》的主要内容,掌握仁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
分
析
古诗教学的探索,尝试用歌画声色创设诗的情景,用吟哦想象引导学生感悟诗意,提高古诗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试图解决古诗生涩难懂,老师课堂难教,学生学习难懂的问题,歌词饱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通过学古语、圣人言 ,在舞蹈的形象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化,同时树立文化自豪感。
教
学
目
标
训练腿与腰的柔韧性
4.观察他人,对比自己,进行互评放松 小结
二年级学习的健身操,有利于学生肢体灵活性练习。
会有些基本功不好的学生,可以放慢,一步一步做。
准备第二段开始前:需要完成2-3第一段组合的表演。
学生对本节课通过古诗词引入主题,加强对古诗词含义的诠释。
教
学
反
思
b.柔韧练习,要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增加难度,避免受伤。
c.竖叉,要注意胯与上身放正,后腿要从髋关节处外旋。
d.竖叉下后腰,要注意挑胸腰。
全部学完:合音乐——1段 2段 分组展示
五,巡回指导
1.教师用音乐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全部组合动作,语言调动气氛.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给学生纠正错误。
3.分组展示,找优秀生示范,小组点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应处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就是歌”“歌就是诗”的氛围中,让抽象生涩的文字变为声色舞动的画面,从而使古诗充满强烈的感染力。理解诗词的含义。
难点:让枯燥的文字障碍,变为有声有色,立体可视的画面和景象,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想象等全方位,均可触感古诗的情景,从而摆脱了文字的束缚,进入对古诗的感性直观认识,而且对诗中景象有了更深的体会。
学校舞蹈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
三年级(上册)
课时
第1课时(总4课时)
课题
《孔子曰》腿的柔韧练习
备课教师
谷老师
教
材
分
析
古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练,韵律之优美、蕴涵之丰富,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精髓。不同的诗歌有着不同的时代和个人的风格,有的行云流水,浅白通俗;有的婉约隽秀,独臻妙境;有的跌宕起伏,雄浑深厚;有的如烟似梦,凄迷惆怅;有的则是悲凉慷慨,豪迈奔放。但由于古诗用词用字往往幽僻生涩,措意过深,学生不免晦涩难懂,老师有时难以驾驭,学生不能很好地进入诗境,感悟诗意。
(3)-(4)重复(1)-(2)动作
结束段:
词(吾日---忠乎):向右转至旁开腿扶袖(右);扶袖诵读
(温故---师矣):变至扶袖(左);扶袖诵读
1-2保持旁开腿,上身下俯,右手思考舞姿落于地面
4、教学提示:
a.交手礼手势,仅用于学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及孔夫子还礼或师代还礼时用,男生左手在前为敬,女生右手在前为敬。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列队,记录出勤,检查着装。
(2)师生问好。
(3)准备活动:
热身
从头部、肩部、胸部、胯部、腿部一一展开热身
健身操;全国中小学健身操
二、基本功训练
把上搬旁腿
1身体侧向站立,右臂贴墙上举;
2右腿支撑,脚尖向前;左腿抬起。
3同伴左手抓住练习者小臂外拉,右手托住练习者脚跟向上搬起。
动作要求: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同侧压腿。
每一侧做5-8次
老师一次纠正不正确动作
强调动作步骤:1-2-3-4-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常规复习
上节课组合第一段+音乐
四、新授
第二段(四个八拍)
(1)1-2竖叉压前腿
3-4左手思考舞姿,放于膝盖上
5-6捋胡须(左手起)
7-8起身回到双手旁斜下位点地
(2)1-4竖叉下后腰
5-8起身回到双手旁斜下位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