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人民币汇率改革
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制度改革历程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1948年12月1日,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支援全国的彻底解放,经华北、山东、陕甘宁、晋绥政府经过会商决定,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农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全国统一的货币——人民币。
人民币及其汇率制度自诞生至今已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定汇率、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双重汇率和向市场汇率过渡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8—1978)从1948年12月人民币的诞生到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前,人民币汇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历了1949~1955年的旧人民币汇率和1955~1979年新人币汇率两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1949~1955年这段时期,人民币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和物价波动而不断进行着调整,1949年1月19日人民币汇率开始挂牌时,1美元合80旧人民币,由于当时物价上升的很快,而同期国外物价下跌,1950年3月13日调整为1美元兑换4200元人民币,这段期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为26170元。
从1955年新人民币的发行开始到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前提是人民币固定汇率机制形成时期。
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为1:1000,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建立和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受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与市场严重脱节,并被长期高估,很难起到调节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价格杠杆作用。
这一时期的人民币固定汇率机制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1955~1972年期间为一个阶段;1973~1979年期间为另一个阶段。
1955~1972年这一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时,这一期间国际货币制度采取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而使得各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所以,人民币汇率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在原定汇率的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进行调整除了个别货币的公开贬值或升值而做及时调整外,一般保持稳定不变。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3. 1994年至2005年:固定汇率制度再次调整 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4年中国再次调整汇率制度,采取了“双向浮动汇率 制度”。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在8.28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但允许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 浮动。
4. 2005年至2015年:汇率改革和汇率篮子制度 2005年,中国宣布改革汇率制度,实行了汇率篮子制度。人民币的汇率不再与美元单一 挂钩,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这一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汇率波动幅度逐 渐增大。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5. 2015年至今:市场化汇率制度 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市场化汇率制度。人民币 的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央行只进行必要的干预。这一改革引起了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和 市场波动,但也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 率的稳定和市场的平衡。此外,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以确保汇率的合理稳定。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迁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9年至1978年:固定汇率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不变,以1美元 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汇率为基准。这一制度在这段时期内基本保持稳定。
2. 1978年至1994年:双轨制汇率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逐步放宽对外汇的管制。1978年,中国实行了双轨制汇 率,即市场汇率和官方汇率并存。市场汇率主要适用于外贸、外资和旅游等领域,而官方汇 率主要适用于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2000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及成因分析

2000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及成因分析1、近十年人民币汇率走势中国经济进入2000年后保持了高速而且稳定的增长,这期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出了两个主要的走势,第一阶段从2000年至2005年呈基本固定的走势,实际上这是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政策,第二阶段从2005年至今,这期间人民币实行了两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
第二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分别是从2005年6月中旬至2008年6月中旬,这阶段中由于2005年实行汇改,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
2008年6月中旬第一次汇改结束,从此至2010年6月中旬的两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在1:6.8左右。
2010年6月实行第二次汇改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前天,已经跌破1:6.35,创历史新高。
这种走势可以用下面的图表形象的表示出来:2、人民币汇率变动成因分析汇率变动的6大影响因素:经济增长,国际收支,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利差,通货膨胀1)经济增长进入2000年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年10%左右,国民总产值增长迅猛,同时国内通货膨胀率又较低,老百姓有很强的消费需求又有很强的购买力,使得人民币购买力增强。
同时国外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2000年后经济持续低迷或负增长,从而使得人民币的购买力变得更强。
近20年中国GDP增速2)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及货币供应量进入两千年后,中国对美国的外贸呈连年递增的顺差形势,这导致了中国对美国的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因此外汇储备也逐年剧增。
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美元的供应量的增加,从而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就会下降,导致人民币的升值。
此外2011年,美国实行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增加美元供应量,实行贬值,这也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近30年中国外汇储备3)利差所谓利差理论,拿中美两国来说就是,中国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额近似等于中美两国的利率差额。
人民币汇率政策梳理

人民币汇率政策梳理人民币汇率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和调控措施。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全面梳理人民币汇率政策。
1. 固定汇率制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采取了固定汇率制度,即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以一定的汇率固定兑换。
这种政策有助于提供汇率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吸引外国投资和促进贸易。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人民币的低估或高估,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2. 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起,中国逐渐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转向了浮动汇率制度。
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由浮动,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这种政策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反映了市场对人民币价值的认可。
同时,它也有助于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外部冲击。
3. 参考一篮子货币篮子,中国央行在决定人民币汇率时参考了一篮子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等多种主要货币。
这种做法旨在避免对单一货币过度依赖,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 市场干预,中国政府会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影响人民币汇率。
当人民币走强时,央行可以购买外汇来增加人民币供应,抑制人民币升值;当人民币走弱时,央行可以出售外汇来减少人民币供应,防止人民币贬值过快。
这种市场干预旨在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合理水平。
5. 逐步开放资本账户,中国正在逐步放宽对资本账户的管制,允许更多的资金自由流动。
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增加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需求,对汇率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总体而言,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目标是保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政府会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策需要,灵活调整汇率政策。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基本面、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贸易状况、资本流动等。
因此,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往往是复杂而多变的。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这一阶段,我国根据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 础,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合理浮 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调整背景: ●促进出口,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 达到340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 ●单一汇率有助于资源合理配置。
●出自编制计划和内部核算的需要,我国在这一时期采用刚性人民
币汇率制度。
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刚性是一种必然选择。 当时,全球都采用固定汇率制,人民币汇率稳定也符合世界潮流。
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 动汇率制(1973~1980年)
这一时期,在坚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方针下,以有利于对外 贸易的发展和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在一定的幅度之内调整人民币 汇率。 调整背景: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为了保证我国获得较好的贸易条件,保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不断上调,有利于我国获得较好的贸易条件,但是也 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人民币汇率偏高,一方面增加了出口亏损,另一方面刺激 了国内争外汇的倾向。
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 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 汇率双轨制时期 调整背景: ●从1979年起,我国全面进行了经济改革。为了适应外贸体制改革
中国未来汇率体制发展展望
•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 根本目标,包括人民币汇率政策在内的一切宏观调控政策 都需以此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 • 与人民币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和资本项目管制的放宽一样, 汇率形成机制对于中国这样自主的庞大经济体而言,只是 诸种考虑的经济变量之一。判断其汇率制度是否合适的主 要标准是它与国内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在这种汇率 制度和汇率水平下是否良性运行,以及经济增长是否能够 持续。汇率应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 • 中国的政策制定以自身考虑为主,同时也强调要考虑亚 太和世界的经济。中国正逐渐变为一个经济大国,既要考 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和平衡,也历来重视对亚太地区和世界 经济的相互作用。
近十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表

26% 26% 26% 26% 25% 26% 25% 26% 25% 26% 26% 26%
期间:2005-2014
年
月
2005 2006 2007 2008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9% 19% 19% 20% 20% 21% 21% 21% 22% 22% 22% 23% 23% 24% 23% 24% 24% 24% 24% 24% 23% 24% 23% 23% 23% 24% 24% 24% 24% 24% 24% 25% 25% 25% 25% 25% 26% 26% 26% 26%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 美元累计贬值率
6.8270 6.8269 6.8263 6.8263 6.8280 6.7909 6.7750 6.8105 6.7011 6.6908 6.6762 6.6227 6.5891 6.5752 6.5564 6.4990 6.4845 6.4716 6.4442 6.3849 6.3549 6.3233 6.3482 6.3009 6.3115 6.2919 6.2943 6.2787 6.3355 6.3249 6.3320 6.3449 6.3410 6.3028 6.2892 6.2855 6.2795 6.2779 6.2689 6.2208 6.1796 6.1787 6.1788 6.1709 6.1480 6.1425 6.1325 6.0969
2000年至今人民币汇率的分析

近十年人民币汇率的分析
5400109323 余博文
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我得到了从2000-1到2011-9美元对人民币的变化趋势。
从2000到2004年人民币对美元保持相对的稳定,维持在8.2770左右,人民币主要是盯住。
美元的政策。
自从2005年7月21日,我们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不再单一盯住美元。
而后人民币踏上了升值的道路。
08年次贷危机美元出现急剧下跌的趋势,从而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2010年美国为了挽救自己倒退经济的局面,启动了第二轮QE2,从而导致2010-07的汇率人民币创下新高。
在2011年世界经济出现问题,人民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升值的压力,但是我们国家有自己的国情,虽然我们国际收支年年顺差,赚取了不少的外汇。
我们确实保持了一定的经济增速。
但是作为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之一,出口对于中国的经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我们的又一辆马车已经出现滞涨的危机,固定资产投资的收益率下降,以及带来了环境资源的问题)而且我们国家出口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它是产业链中最廉价的。
但是如果人民币升值过快,将有大量的出口有关的企业倒闭,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对资本技术密集性的产业经行扶持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咬住人民币的升值脚步!。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化历程
1.1949年至1971年:固定汇率制度,1美元兑换
2.46人民币元。
2.1971年至1978年:双边挂钩制度,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日元等西方主要货币实行一对一挂钩。
3.1978年至1994年:人民币实行逐步贬值制度,从1美元兑换2.46人民币元逐渐贬值至1美元兑换8.62人民币元。
4.1994年至2005年:稳定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实行固定汇率制度,1美元兑换8.28人民币元,期间变动不超过0.3%。
5.2005年至201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改由市场供求决定,人民币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浮动幅度不得超过±0.5%。
6.2015年至今:实施市场化、协同化双重目标的汇率形成机制,推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变动更加强调市场供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及其影响
2017/3/26
近十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及其影响
汇率变化对经济各方面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汇率对于贸易收支、价格水平、资本移动、外汇储备、财政税收、收入分配以及对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关系。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指在国民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中,人民币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人民币与其他货币比价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变更的过程。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在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同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以2005年7月作为中国汇改的元年,人民币市场化进程的开启在十年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汇改,不再单一盯住美元,也正式拉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道路的序幕。
短短三年时间内,即期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从飙升到,升值幅度接近20%。
2006年1月,央行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改进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从汇改的表述上来看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质上则是人民币汇率只能在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这个幅度会慢慢放开,但只要还存在着中间价和浮动区间,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浮动汇率。
汇率政策还是以管控为主,离真正的浮动汇率制度和基于市场供求的汇率形成机制尚存距离。
2.第二个阶段是从2008年8月到2010年7月。
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局面到2008年金融危机就中断了,在这个周期内人民币实际上又回到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图中可以发现曲线开始横向移动,而人民币对欧元在持续贬值,因此人民币指数反映的情况是下跌的,幅度在2%左右。
这段期间人民币市场化进程似乎暂停了,又回到了2005年汇改之前盯住美元的状态。
3.第三个阶段是从2010年8月至今。
金融危机风波稳定之后,人民币又重启了汇改进程,其间扩大了人民币对非美元国际货币的直接交易,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单日价格浮动幅度也从%扩大至1%,后来又扩大至2%。
从2012年4月后,人民币离岸市场得到较快发展,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对美元在岸汇率与离岸汇率价差变大。
这个
阶段人民币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民币指数升值了24%。
今年8月央行调整了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主动贬值2%。
在近十年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过程中,2005年的汇改和2015年汇改都有较大动作,引起了一系列汇率改革措施的实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
因此,本文主要阐述2005年汇改和2015年汇改影响。
一、2005年汇率改革影响
由于人民币币值低估,影响我国多年持续顺差出口增长,本国产品价格便宜,出口竞争力提高,但进口价格上涨,抑制了本国居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限制了进口,长期的贸易收支不平衡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自1994年以来一直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随着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也跟着贬值,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呼吁人民币升值。
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进行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导致人民币突然升值,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
1.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顺差缩小。
2.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及促进作用:使一般贸易企业提升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
3.不利于我国发挥劳动力禀赋的相对优势,失业率上升。
4.缓解国内通货膨胀
5.外汇储备缩水
6.缓解人民币压力,改善国际关系
(二)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有利于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金融、经济的平稳运行
2.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货币“多极化”趋势
二、2015年汇率改革影响
2015年的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宣布实行汇率改革,市场颇受惊吓,当日人民币中间价暴跌1000点,约2%的历史最大单日贬值幅度震惊了市场。
2015年8月11日~2015年8月14日,央行宣布,将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下调136基点,随后三天人民币兑美元累计跌近3000点。
2015年12月25日~2016年1月7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累计下调933点,降幅达%。
2016年5月~7月,美联储加息预期再次升温,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下行。
6月,英国脱欧的“黑天鹅事件”加剧了美元的强势,从而让人民币价格更加承压。
2016年7月底~8月初,市场对人民币贬值预期有所好转,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显着升值。
汇改,改变了什么?
1.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不再单边升值。
2.不再紧盯美元,逐步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
汇改以后,人民币由“单锚”机制转变为“双锚”机制,使人民币汇率波动摆脱了单一美元汇率的影响。
3.人民币中间价形成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显着提升。
央行初步形成“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机制,人民币中间定价机制,从此市场对于判断每日中间价走势变得更加有迹可循,避免因中间价偏离市场预期而出现大幅波动。
4.跨境资金流出压力逐步缓解。
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份期间,跨境资本流动和逆差规模增大。
从2016年2月到5月,又连续4个月出现改善。
2016年6月开始,结售汇逆差规模再度加大。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市场化的进程稳步推进,最优路径是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下逐步脱钩美元转向一篮子货币,从而实现自由浮动。
在十年汇改期间,央行也摸索出管控力度的效果和底线,这样才更有信心将汇率形成机制真正交给市场。
在很大程度上,央行应不再仅盯住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而应转向针对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作为调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