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合集下载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分析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分析

油气藏 已然成 为我 国油 气勘探工 作 中一个 非常重 要的组成 部 分 ,而 且在我 国陆地资 源勘探 以及开采这类 行业 领域 中,岩 性地层 油气藏 也逐步成 为最具有 发展潜 力的一类 自然 资源 , 因此 ,在勘探 开发岩性 地层油气 藏 的过 程中 ,需要高 水平的 勘探技术 以及高质量 的勘探设备 。 1岩性地层油气藏地 质理论分析 1 . 1岩性地层油气藏 区带 的由来 与其他 自然资源的区域地 带分布特性相 比,岩性地层油气 藏 分布 区域 地带 的层级结构 及构造背 景是具 有很大特 点的 。 般来讲 ,油气产 量的主 要决定 因素是油气 藏的储集 体 以及 能源结构 ,因此 ,勘探人 员为 了对油 气藏 的构造 以及 层级组 合 进行 明确的划分 ,提 出了油气藏 区带这一 名词概念 ,这 也 方便 了开采 人员及 时发现 含有最 多量油气藏 的 区域地 带 ,并 对 其施 以集 中开采 。在最初 开采 阶段 ,油气 藏 区带的地质结 构 在油气 沉积 的作 用下会 表现得 非常稳 定,各个 层级也都 处 于密集分布 的状态 ,然而 随着开采 的不 断推 进及深 入 ,各个 层级结构 的变化 就开始变 得异常 明显 ,在 成岩不 断演化 的过 程 中,储 集体 以及油气 藏的形成会 打散 原本具有 清晰分 层的 地质结 构 ,因此,大量 开采油气藏 区带 的油气能 够对土壤 结 构 以及质量造成十分严重 的破坏 。 1 . 2岩性地层油气藏 的地层结构 现 阶段 ,我 国岩性 地层油 气藏 区带具有 十分 复杂 的地层 结构 ,一般 可 以分 为深 陷型 、断陷型 以及坳 陷型 。其 中,深 陷 型主要是针 对高位火 山以及 湖泊 的油气藏 区带而 言的 ,由 于湖 盆的断 陷形成 了此类地质 结构 ,在 每层 结构 中都含 有大 量 的碎屑岩 , …勘 探技 术人员通 常会根 据这 些碎屑岩 来对层 级进 行合理划 分 ,此 外 ,火 山喷发 会导致溢 流岩浆 的大量存 留,而这 些岩浆 则 会在各油 气层级 中分层 聚集 。而 断陷型地 层 结构通 常会氛 围低 、中、高三个 等级 ,主要是 由火 山喷 发 的岩浆 长年 累月 的堆积形成 的 ,其 中低层级 具有最好 的油藏 密 度 、质 量和稳定 的地质 结构 ,而 高层级 的油藏具 有非常 多 的杂质 ,其地层结 构也并 不完整 。坳陷 型最主要 的地质构 造 是岩性气 藏,纵 向是 由许 多套气层 叠加 而成,而横 向分层 并 没有 明显依据 ,由于坳 陷型地质 结构 的气 水界面 并不统 一, 往往会 形成很大 的气柱高 度 ,因此 ,在 开采油气 藏过程 中 , 气柱 过高通常会导致气层平面的连通性变得非常差。 1 . 3岩性地层油 气藏三大界面的有效控制 ( 1 )断层面岩性 地层 界面的控制 。分布于盆地 的岩性地 层油气藏 大部 分具有 断层 面 的地 质结构 ,在刚开 始形成 断层 面 的时候 ,沿 着断层面 的走 向 ,油气会 在主干 通道 中发生移 动 ,由于断裂 活动 ,岩石会发 生破碎 ,无论是 随着 断层 向上 涌 出的热液流 还是破 碎的岩石 都会 明显的改造 储集层 结构 此外 ,断裂 也能够顾 明显 的促 进岩 溶发育 ,多期次 的断裂对 断裂 的开启 也会产生 一定 的帮助 ,促进 水 的正常循环 ,有利 于断裂带方向岩溶的发育,能够 很好 的封堵并保存油气藏 。 ( 2 )洪泛 区岩性地层界面 的控制 。岩性地 层在雨水长 年 冲刷 的作用 下,岩性 地层油气 通常会 具有很 高 的含 水量 。在 泥质 岩刚 刚发育 的时候 ,在岩 性地 层的高 层界面上 ,会产 生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6-4岩性油气藏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6-4岩性油气藏

渗透率为
(庞
3
PF—油气聚集动力; Pf—油气聚集阻力
聚烃门限PF=Pf
PF< Pf
SO—源岩含油饱和度
SO>SO*
SO *—源岩临界含油饱和度
成 藏 条 件
不 匹 配
第 三 阶 段
雄奇,200131)03 。m2
源岩层 (围岩 )含油饱和度(So,%)
成藏主控因素
沉积相带控藏
油气进入 储集体阻力大小
力场、流体势、油气运聚范围、通道形式及其连通性等影响因素。
4、油气藏的保存条件,主要指盖层条件,成藏后期有无岩浆体侵入、
断层活动破坏等作用。
博兴洼陷中部成藏系统油气成藏立体模式图
F11 F14
F1 F116
F112
F3 F29
ES2
Es3s
Es3z
F120
F7
F22
F10
F129
C107
Es2 Es3s Es3z
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复式排烃 、排聚耦合
压力封存箱
断层排烃
差异压实排烃 微裂缝排烃
源岩
2、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主要特征
(1)砂岩透镜体被泥岩分开,泥岩作为油 气的有效封闭层。
(2)油气藏完全受砂岩体分布的控制、圈 闭被烃类完全充满或底部有底水。
(3)含油气砂体通常成组出现,组成单独 的油气聚集带,其形态、规模和走向取决于 沉积的古地理环境。
度、排出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等。
2、岩性圈闭的接受条件是决定性因素,主要受圈闭的几何特征(几
何形态、闭合高度、闭合面积和最大有效容积)、地质特征(岩石性质及 组合特征、孔隙裂隙结构特征和岩石孔渗特征)以及流体动力学特征(流 体物性及相态分布、流体运动样式及强度和流体驱动力)的控制。

211219823_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探讨

211219823_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探讨

173纵观当前世界油气资源的分布,可以发现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油气资源极其丰富,但是我国实际的油气开采技术却严重制约油气资源的开发。

加上油气资源实际分布较为复杂,缺乏规律,开采难度加剧,导致大量油气资源很难被勘探到位。

由此,必须提高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技术,方可提高资源利用率。

1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概述1.1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岩性油气藏狭义上包含砂岩尖灭体、砂岩透镜体、火山岩透镜体、白云岩化带、裂缝-洞穴状石灰岩等等。

并且,狭义上地层油气藏则是代表地层不整合遮挡、地层超覆体、生物礁此类油气藏。

但是这2种狭义概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混乱。

成藏特征中,其岩性油气藏共同特征在于:(1)储集体一般会在生油岩体中穿插、尖灭,具备足够优质的储盖组合条件及足够充足油源。

(2)一般遮挡条件同储集岩体同期形成,实际的圈闭形成期将远远早于油气实际的运移和生成期。

(3)油源常常来自同期所沉积而成的生油岩,因此油气将会通过一次排烃直接进入储集层。

(4)油气藏规律性特点显著,其中陆相盆地实际岩性油气藏分布同该地区古地形、河湖沉积体系密切相关,因此环带状分布特征显著。

而地层油气藏则是受制于地质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一系列超覆沉积、削蚀、沉积间断等作用,导致储集岩体沿地层的侵蚀面或是不整合面都受到非渗透岩层遮挡,构建形成一定的地层圈闭,同时在其中也相继发生一定的油气聚集。

依据其按圈闭遮挡条件及其所处位置可将其细分为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基岩”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1.2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地质特征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油气资源广泛应用,因此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开采程度也日益加剧。

然而,岩性地层油气藏中油气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油气资源含量的日益减少,导致岩性地层油气藏资源的勘探潜力挖掘可能性也日趋缩小。

与此同时,针对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的系统勘探工作也愈发深入。

纵观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实际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储量已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可说明,我国针对岩性地层油气藏资源的系统开采工作取得显著推进。

岩性油气藏测井评价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岩性油气藏测井评价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电成象测井指示冲刷面特征
冲刷面
B
GQ Liu
微相分析
GQ Liu
2.1 微电阻率成象测井的微相特征
电成象测井指示 地层分选择性差、 磨圆度低
GQ Liu
微相分析
GQ Liu
2.1 微电阻率成象测井的微相特征
交 错 层 理
(a)
(b)
电成象测井的地层旋回沉积特征
冲 刷 面
(c)
GQ Liu
微相分析
GQ Liu
讲 座 内 容
GQ Liu
1 前言
2 测井微相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
3 测井盖层评价新方法与新技术
4 储层精细评价新方法与新技术
5 油气层识别与评价新方法与新技术
6 结论与建议
GQ Liu
讲 座 内 容
GQ Liu
1 前言 2 测井微相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
2.1 微电阻率成象测井的微相特征 2.2 常规测井的微相信息提取与描述
GQ Liu
2.1 微电阻率成象测井的微相特征
沉积 相 沉积 旋回 水体变化 深 浅 沉积相 微相 亚相
地 层
河道间泛 滥平原及 湖泊夹分 流河道
分流河道 局限海 湖沼 河道 湖沼 垮塌及风 化淋滤带
三 角 洲 平 原 亚 相 局 限 海 滨海 湖沼
山 西 组
太 原 组 本 溪 组
台 地 蒸发台地
马 家 沟 组几年来,测井技术取得较大的发展,测井新 技术的应用成效显著,尤其是针对中国石油的 具体勘探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科研攻关。
交流的平台
1) 简介测井技术近几年的进展尤其是岩性油气 藏勘探的测井评价新方法与新技术
2) 了解复杂油气藏尤其是岩性油气藏勘探对测

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

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

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引言: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对技术方法的依赖程度较高。

从勘探历程来看,岩性油气藏勘探进展的两大基石是地质理论的进步和勘探技术的提高。

本文主要介绍了岩性圈闭识别中一些有效的技术方法以及其应用条件。

这里有效的方法技术是指在岩性圈闭识别中确定岩性圈闭的几何要素和可靠性评价过程中有效的方法。

而岩性圈闭识别的主要问题是薄层问题,即小于调谐厚度的砂体的识别问题。

关键词:层位标定全三维地震解释地震属性频谱分解储层预测地震反演一.地震层位精细标定技术任何地震属性只有经过地质标定才可能有明确的地质含义,因此,地震层位精细标定成了岩性圈闭识别中地震地质解释的基石。

通常选取较稳定强反射、角度不整合面作为标准层,其地质属性本身也需要用USP资料标定。

在岩性圈闭识别中,地震层位标定是一项精细而又重要的工作,要完成测井曲线的环境校正、地震资料极性和相位角判定、子波求取与选用、时间位置认定。

要求一般精度时,声波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同相轴要对应,要求较高精度时,二者的能量强弱关系亦对应,要求高精度时,则要用叠前道集来标定。

在岩性圈闭识别中,要在层序标定和准层序标定尺度上完成层位标定。

①层序标定:在层位标定中子波的相位和主频非常重要,利用井旁地震道统计子波是常用的方法,统计子波的形态与时窗和统计所用的道数关系较大。

用统计子波制作合成记录用标志层法可以完成层序标定。

(2)准层序标定:在利用统计子波做好层序标定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子波校正,增补其高频部分,进一步提高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地震道的相似性。

可以标明准层序或砂体在地震剖面上的位置,建立较准确的井震关系。

子波提取的两个方法:(1)统计方法确定子波:使用自相关统计原理,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地震道的振幅谱来作为子波的振幅谱,对子波的相位谱则做最小相位或零相位的假设,这样就可以唯一地确定子波。

(2)测井曲线确定子波包括两种,a.使用测井曲线提取场相位子波,子波的振幅谱由地震数据自相关获得(同于统计法)。

浅谈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与技术

浅谈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与技术

发 展 、完善 是 伴 随着 石 油工 业 的发 展 而逐 化 、地 层变 化 有 密切 关 系 。 目前 ,形 成 的 步 形 成 的 ,并 具有 鲜 明 的 中国特 色 。如 陆 岩性地层油藏理论要点概括为 :区域构造 相 石 油 地 质 理 论 、复 式 油 气 聚 集 带 理 论 等 ,有 效地 指 导 了我 国 的石 油 勘探 。十 多 沉 积背 景控 制 沉 积体 系 的展 布 ;盆 地 结 构 和 不 同 构造 部 位 控 制 不 同类 型 砂 体 的 分
断陷型盆地构造活动强烈,多期多类
型砂 体 发育 ,有 利于 形 成岩性 地 层 圈 闭 ,
其中扇三角洲 、水下扇和浊流沉积是形成
岩性 圈 闭 的重要 类 型 。
低位体系域的冲积扇和河流沉积体系 分布广泛 ,在不整合面上发育河道砂体控 制的岩性圈闭 ;水进体系域主要发育的扇
1 岩 性 地 层 油 藏 形 成 地 质 背 景 及 勘
探 形式
随着 可供 勘 探 的构 造 圈 闭 L I 益减少 , 各个 探 区 已不 同 程度 地 出现 圈 闭储 备 不足 沉积 ,在缓坡地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在 的问题 。目前构造圈闭已经无法满足勘探 陡坡地带形成扇三角洲。盆地发育晚期 , 加快 的 需要 。岩 性地 层 圈 闭勘 探 已成 为 直 勘 探 目标 战 略转 型 的时 期 ,由以往 的 构 造 随 着 拉 张 作 用 的 减 弱 ,湖 盆 沉 降 明显 变 和河 流 沉 积 。干旱 气候 条 件 下形 成 的含 盐 湖盆 ,如柴 达木 盆 地 西部 断 陷 , 由于水 系 径 流 量 不 大 ,带 入 湖 中 多 为 细 粒 级 碎 屑 物 ,以细砂 和 粉砂 为 主 ,并 含钙 质 、灰 质

火山岩油气藏研究方法与勘探技术综述

火山岩油气藏研究方法与勘探技术综述

! 地球物理方法
! " ! 利用地震信息识别火山岩储集层 与沉积岩相比, 火山岩类通常以地震波速较高、 密 度大、 磁化率高、 电阻率大和地震波吸收能量大为特 征, 这就为综合应用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提供了物
[ ] ! " 理依据。因此, 可通过地震岩性地层模拟 、 地震相 [ , ] ! # ! $ 解释、 合成记录反射特征、 瞬时信息特征 、 储层反
演、 三维可视化、 属性聚类分析! 、 层位综合标定、 协调 振幅、 瞬时振幅" 等地震技术来识别 “高波阻抗” 的火 山岩相与 “低波阻抗” 的陆源沉积相。成功的地震相带 解释依赖于高质量和精细处理的地震资料, 许多盆地 高质量的地震资料完全可以用于火山岩油气藏解释。 ! " # 非地震综合勘探技术 随着各种非地震勘探仪器精度、 资料处理及解释 水平的提高, 以及卫星定位技术及先进运载设备的应 用, 非地震勘探领域已扩展到所有复杂地表及地质条 件地区, 其作用已远远超出早期油气普查的范围, 非地 震勘探方法在识别和解释火成岩油气藏方面正在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火山岩普遍表现为具有较高密 度、 较高磁性和电性、 但埋深较大、 异常较弱的特征, 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2 ’ 4 5 1 % ) ’ ,6 , 2 ) ( / " % ( 0 " , ) ’ " ’ . ’ : ’ ( ) ; < " 2 )= , > " ( 2 ) #$ # * # *3 #, 7 *8 9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4/ " > " . ’ 0 " , )A " 2 " % ( 1 ; B , 2 ) ) 5 ) " ’ % , .E " . 4+ ’ 0 % , ) 4, F % ( & ,& , ’ ( 7 7 */ C 9D 7 #$ : , 6 7 * % $ + D 7 E ? F ? 7 G ? ; E I G C ? J 6 K K 6 F L : G ; 7 J E 6 I MC ; N ? 6 7 F E ? ; I ? JO 6 G C G C ? 6 > E " N ? > ? 7 G " K ? Q : " E ; G 6 " 7 ; 7 JJ ? N ? : " > ? 7 G K " E G C ? I G E L F G L E ; : ; 7 J H H P P P , I 6 : 6 F 6 F : ; I G 6 FC J E " F ; E R " 7 E ? I ? E N " 6 E I ; 7 JO 6 G C G C ? F " 7 G 6 7 L " L I J 6 I F " N ? E " K G C ? N " : F ; 7 6 F C J E " F ; E R " 7 E ? I ? E N ? IO 6 J ? : J 6 I G E 6 R L G ? J 6 7 G C ?S ? I " T " 6 F H H H H ; 7 JB ? 7 " T " 6 F R ; I 6 7 I 6 7B C 6 7 ; # / C ? N " : F ; 7 6 F 9 E ? : ; G ? J E " F M E ? I ? E N " 6 E I ; I ; 7 ? OK 6 ? : J " K C J E " F ; E R " 7 ? Q : " E ; G 6 " 7 ; 7 JJ ? N ? : " > ? 7 G C ; I E ? ; G : ; G U H P P 8 H G E ; F G ? J G C ? ; G G ? 7 G 6 " 7; 7 J E ? ; E J" K G C ?8 ? " : " 6 I G I 6 7 G C ?P ? G E " : ? L >? 7 G ? E E 6 I ? IO " E : J O 6 J ? # / C ? I L > > ; G 6 " 7; 7 J I G L J 7 G C ? E ? I ? ; E F C> ? G C U 8 8 P H" , " J I I L F F ? I I K L : ? Q ? E 6 ? 7 F ? I ; 7 J I " > ? ? Q : " E ; G 6 " 7; 7 JJ ? N ? : " > ? 7 G G ? F C 7 " : " 6 ? I K " E G C ? N " : F ; 7 6 F E ? I ? E N " 6 E I ; R E " ; J; 7 J; G C " > ? ; E ?R ? 7 ? K 6 G G " P P P 8 , G C ?C J E " F ; E R " 7? Q : " E ; G 6 " 7? K K ? F G I # A ? 7 ? E ; : : G C ? E ? I ? ; E F C; 7 J? Q : " E ; G 6 " 7> ? G C " J I K " E G C ?N " : F ; 7 6 F E ? I ? E N " 6 E I> ; 6 7 : 6 7 F : L J ?8 ? " C I 6 F ; : H P H P H P H , , , > ? G C " J I " K I ? 6 I > 6 F 6 7 K " E > ; G 6 " 7E ? F " 7 6 G 6 " 7 > ; 7 ? G " G ? : : L E 6 F I L E N ? C 6 C 9 E ? F 6 I 6 " 78 E ; N 6 G 9 > ; 7 ? G 6 F> ? G C " J G 6 > ?J " > ; 6 7? : ? F G E 6 F 9 > ; 7 ? G 6 F 8 8 H 8 P H 8 8 , , , , J ? G C I " L 7 J 6 7 K E ? L ? 7 F " > ; 6 7 F " 7 G 6 7 L " L I ? : ? F G E 6 F 9 > ; 7 ? G 6 F E " K 6 : ? ? " C I 6 F ; : : " 6 7 ; IO ? : : ; I G C ? N " : F ; 7 6 F F C E " 7 " : " ? G E " : " ? G U P 8 V HJ 8 P 8 P H 8 8 8 8 H P 8 H P , , E " E ; C ; 7 JP ? G E " F C ? > 6 I G E " : F ; 7 6 F 9 E ? I ? E N " 6 E F C ; E ; F G ? E 6 I G 6 F I ; 7 JJ 6 ; ? 7 ? I 6 IP " " : 9 K " E > 6 7 ; 7 JP " " : 9 G ? ; 7 ; : I 6 I # 8 P H HN 8 8 H P H : ; ; ; ; 8 ) ’ % . * N " : F ; 7 6 F E ? I ? E N " 6 E E ? I ? ; E F C> ? G C " J I ? Q : " E ; G 6 " 7 G ? F C 7 " : " E ? I ? E N " 6 E F " 7 J 6 G 6 " 7 I E ? I ? E N " 6 E> ? F C ; 7 6 I > P 8 H &9

岩性油气藏勘探

岩性油气藏勘探

一、概 述
成岩次生圈闭
指沉积地层在成岩后由于各种地质因素导致一定范围的 地层孔渗性发生改变而形成圈闭
最常见的是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由于次生作用例如淋滤 作用或白云化作用,形成很多次生孔隙,不渗透性地层变为 渗透性地层,在低渗透岩层中形成高渗透透镜体,从而形成 具备储存能力的圈闭
一、概 述
二、原生砂岩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
常见流水波痕(不对称),也可见砾石的叠瓦状排列,扁平面向上游倾斜。 最底部常具明显的侵蚀、切割及冲刷构造,常含泥砾。
4、生物化石:化石稀少,一般保存不好 5、沉积层序: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 6、砂体形态:在平面上多呈弯曲的长条状、带状、树枝状等。在剖面上呈上平下凸
的透镜状或板状嵌于四周河漫泥质沉积之中。
天然堤
远砂坝
决口扇
席状砂
分流间湾
障壁砂坝/泻湖
洪泛平原
潮汐砂坝/潮坪
泻湖
潮汐水道
沼泽
滑塌沉积
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泥
浊积砂 滑塌沉积 水下水道
二、砂体成因与沉积环境
三角洲平原砂质储层模型
二、砂体成因与沉积环境
三角洲前缘砂质储层模型
二、砂体成因与沉积环境
三角洲砂
三角洲的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体皆可形成重要的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勘探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发现, 展现出东部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西部盆地“满盆含油”的 景象,而且四种盆地(断陷、坳陷、前陆、海相)和三类储集体(砂砾 岩体、碳酸岩体、火成岩)都有不小的新发现,并且储量乐观,使 得岩性地层勘探呈现出一种遍地开花的趋势。
岩性油气藏勘探
(1)钟形(Bell)
曲线下部最大,往上越来越小,是水流能量渐弱或物源供应渐少的表现。 其特点为底部突变、顶部渐变,即为向上变细的韵律,反映河道侧向迁移的 正粒序结构,典型的代表为曲流河点坝或河道相沉积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勘探前景一、勘探现状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

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 3 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

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

从中国陆上近年来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规模来看,已经从90 年代初的20%逐步上升到目前的55%左右,初步显示出岩性油气藏在增储上产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具体盆地来看:在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年增储规模均在亿吨以上;在准噶尔、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其增储地位日显重要;在二连、海拉尔、柴达木等盆地成为新的增储领域;在酒泉、吐哈等盆地此方面勘探也有新的发现。

总体来看中国陆上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在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勘探实践证明,中国陆上绝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应具有发育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地质背景。

二、勘探前景从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量来看,七大盆地(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盆—1—地)剩余石油地质资源总量179.2亿t,岩性地层91.3亿t,占总石油地质资源量的51%。

具体到各个盆地来看:松辽盆地剩余资源41。

3亿t,其中岩性-地层26.6亿t;渤海湾盆地剩余资源32.7亿t,其中岩性-地层12.7亿t;鄂尔多斯盆地剩余资源33.7亿t,其中岩性-地层27.6亿t;准噶尔盆地剩余资源20.3亿t,其中岩性-地层10.3亿t;塔里木盆地剩余资源38.3亿t,其中岩性-地层8.5亿t;柴达木盆地剩余资源10亿t。

其中岩性-地层4亿t;四川盆地剩余资源2.9亿t,其中岩性-地层196亿t。

由此可见,中国陆上主要盆地都具有开展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资源基础。

剩余资源量丰富,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

从目前的勘探成果来看,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的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这些阶段的油气勘探过程中。

各个盆地积累了大量的地质、地震、钻井、测井、录井、测试和化验资料。

一定程度的资料积累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基础,从各个盆地的资料积累来看,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均具有开展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所需的资料基础。

三、勘探思路随着油气藏勘探逐步开展,含油气盆地在各个勘探阶段所面临勘探对象的转变,即通过油气藏勘探所采用的勘探思路和技术方法也逐步发生变化,包括:① 找油思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由构造向岩性转变、由正向构造带向负向构造带转变、由构造高部位向构造带翼部转变、由环洼向洼槽转变、由单一类型向多种类型—2—油气藏转变; ②研究方法的转变由构造油藏勘探的核心工作"精细构造解释,落实圈闭高点"到岩性油藏勘探的核心工作"精细沉积储层解释,落实砂体空间展布形态" 的转变,构造研究找背景(背斜?),沉积研究找砂体,构造背景与沉积砂体综合研究预测隐蔽油气藏有利成藏区带;③ 研究手段的转变由传统石油地质评价手段转变为应用含油气系统、层序地层等现代理论,结合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加深研究,创新认识,提高综合研究水平,达到对勘探目标多方位、多方法、多技术的全面综合评价与分析; ④组织形式的转变由过去构造解释、沉积储层、新技术应用、圈闭评价分头研究转变为组成多学科多专业项目组。

实现地质与物探研究的有机结合,资料处理、解释、分析与评价一体化,优势互补,联合攻关,解决关键问题。

上述勘探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组织形式的转变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突破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良好支持。

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是当前和今后开展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关键。

总体来看。

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具备开展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地质背景,拥有丰富的剩余资源量保证,前期进行了良好的资料积累,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勘探技术支持。

从勘探历程来看,中国陆上的主要含油气盆地目前已经进入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阶段。

各盆地具有良好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

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分析是进行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的横向变化和纵向演化分析是进行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这一基础从宏观上确定了有利于岩性圈闭发育的平面位置和纵向层位。

一、盆地进入岩性油气藏勘探阶段,对于沉积相的研究必须达到小时窗沉积微相的精度在构造油气藏勘探阶段,对于一个构造带或者构造圈闭的评价只要达到沉积亚相的研究程度就可以满足油气勘探前景评价的需要。

但由于岩性油气藏形成地质背景的特殊性,沉积相的研究至少必须达到小时窗沉积微相的研究精度。

以三角洲为例来说。

在构造勘探阶段,研究程度达到能够系统区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就可以满足圈闭评价的要求。

但对于岩性油气藏来说,它们在同一个沉积亚相中的赋存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往往是三角洲的一个亚相类型中存在多个孤立的岩性油气藏,或者是同一亚相的不同位置油气赋存与否存在很大差异。

此外,一个研究区某一时期沉积相、沉积亚相的发育往往具有继承性而沉积微相继承性差。

对于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来说,在常规沉积微相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录井相、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是目前沉积微相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常规沉积微相分析主要包括岩性组合分析、岩芯沉积特征分析、重矿物纵横向平面展布特征分析、古水流分析等。

在目前阶段,以常规沉积微相分析技术为依托,系统结合录井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的沉积微相分析方—4—法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大量的地震信息也为沉积微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佐证。

如储层预测提供的砂体平面展布、众多地震属性的分析结果等。

从纵向研究精度来看。

在构造勘探阶段往往以地层组为沉积相、沉积亚相分析单元,但由于岩性油气藏往往与砂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开展以砂组或单砂层为单元的沉积微相分析应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最大地层单元。

从具体沉积微相平面成图技术来看,对于同一个沉积微相研究地层单元(如砂组或单砂层)来说。

以井点常规沉积微相分析、录井相和测井相分析为起点确定沉积微相类型,借助地震相、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等研究结果进行平面外推。

确定平面上的沉积微相界限。

在平面成图时应该以选择与油气藏关系密切的沉积微相为优势沉积微相,应表明不同沉积微相在纵向上的百分比变化。

然后通过研究区已知油气藏所属的沉积微相类型分析,确定有利于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同时结合沉积微相的纵向演化和平面分布变迁模式,综合确定有利于岩性圈闭或油气藏发育的平面位置和纵向层位。

二、建立高分辨率的盆地地层格架和精细的沉积体系分布,是寻找岩性圈闭的前提以层序地层学为代表的综合研究方法是目前区域勘探和寻找岩性圈闭的重要勘探方法和技术。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核心是在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的变化。

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5—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是其在基准面旋回中所处的位置和可容纳空间的函数。

基准面旋回是时间地层单元的二元划分,因而该理论与技术应用的关键是如何在地层记录中识别代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地层旋回,并进行高分辨率的等时地层对比。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比技术是根据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地层的旋回性是基准面相对于地表位置的变化产生的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沉积物路过形成的非沉积作用和沉积不补偿造成的饥饿性乃至非沉积作用随时间发生空间迁移的地层响应;而地层记录中不同级次的地层旋回,反映了相应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在每一级次的地层旋回内必然存在着能反映相应级次基准面旋回所经历时间的"痕迹"。

如何据一维钻井或露头剖面上的这些"痕迹" 识别基准面旋回,是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对比的基础。

(一)基准面旋回的识别用来识别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与地层特征可以概括为① 单一相物理性质的垂向变化; ②相序与相组合变化; ③ 旋回叠加样式的改变;④地层几何形态与接触关系。

这些特征均反映着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的变化。

1、岩性剖面上的识别标志:① 地层剖面中的冲刷现象及其上覆的滞留沉积物; ②作为层序界面的滨岸上超的向下迁移; ③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上转换的位置;④ 砂岩、泥岩厚度的—6—旋回性变化等。

2、测井曲线识别标志:利用取芯井段建立短期旋回及界面的测井响应模型,用以指导区域非取芯井测井曲线的旋回划分。

测井曲线对于较长期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的分析确定尤为有效。

向湖(海)盆方向推进的叠加样式(进积)形成于较长期基准面下降期。

此时A/S小于1,即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岩石学方面的性质与下伏旋回相比具可容纳空间减小的特征;向陆推进的叠加样式(退积)形成于较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时期,此时A/S大于1,即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上覆短期旋回的性质与相邻下伏旋回相比,在沉积学、岩石学方面表现出可容纳空间增大的特征;短期旋回加积叠加样式,则出现在较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的转换时期,此时A/S=l,相邻短期旋回形成时可容纳空间变化不大。

3、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地震反射界面基本是等时的或平行于地层内的时间面,因而可以运用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基准面旋回的分析,但受地震信息分辨率的限制,地震反射剖面通常只能用来识别长期基准面旋回。

用于识别旋回界面的主要地震标志有:① 区域分布的不整合或反映地层不协调关系的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即常规的地震地层分析标志; ②与中期或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转换位置(最大可容纳空间)相对应的高振幅连续反射界面或一组反射; ③ 与测井曲线和岩芯观察到的区域相变可对比的地震反射特征(振幅、连续性、频率、地震相等)在区域上—7—发生重大变化; ④与测井曲线和岩芯中可观察到的地层叠加样式可对比的地震反射几何形态的变化(例如由高振幅、水平反射到低振幅S形反射)。

(二)地层旋回等时对比技术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是同一时代地层与界面的对比,不是旋回幅度和岩石类型的对比。

在成因层序的对比中,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即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或由上升到下降的转变位置,可作为时间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

因为转换点为可容纳空间增加到最大值或减少到最小值的单向变化的极限位置,即基准面旋回的二分时间单元的划分界线。

转换点在地层记录中某些位置表现为地层不连续面,某些位置则表现为连续的岩石序列。

岩石与界面出现的位置和比例,是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的函数。

时间一空间图解是对地层剖面进行时间一空间反演的最有效的方法,其有助于对地质过程(时间十空间)地层响应(岩石十界面)的理解并检验层序对比的可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