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日本整理WORD版)_04说文解字第二篇下

合集下载

【带书签】甲骨文和说文解字对照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整理:第二篇下

【带书签】甲骨文和说文解字对照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整理:第二篇下

邁 [ mɑ̀i ]
遠行也。 《釋言》 、毛傳曰: “邁,行也。 ”从辵,萬聲。莫話切。十五部。萬 聲在十四部,合音也。������ ,邁或从蠆。按: 《虫部》 “������”字,上不从“萬” 。而
《������部》 、 《厂部》 “������”皆从“萬”从“虫” 。未聞其詳。
巡 [ xún ]
辵部 辵 [ chuò ]
乍行乍止也。 《公食大夫•禮》注曰: “不拾級而下曰辵。 ”鄭意不拾級而上曰栗階,亦曰歷 階。不拾級下曰辵階也。 《廣雅》 : “辵,奔也。 ”从彳止。彳者乍行,止者乍止。丑略切。古音 葢在二部。 讀如超。 凡辵之屬皆从辵。 讀若 《春秋傳》 曰 “辵階而走” 。讀若二字衍。 《春秋傳》者, 《公羊》宣二年文。今《公羊》作“躇” 。
蹟 ,或从足責。責亦朿聲也。 《小雅》 : 念彼不蹟。毛傳:不蹟,不循道也。������ , 文迹,从朿。 《釋獸》 :鹿其跡
亦,謂此字也。資昔切。古音在十六部。 速。 《釋文》 :本又作������,素卜反。引《字林》鹿跡也。按: “速”正“������”字之誤。周時古本云其������������,������ 之名不嫌專繫鹿也。 《廣雅》 :躔䟱解亢跡也。卽《爾雅》麋跡躔、鹿跡������、麕跡解、兔跡迒也。曹憲䟱音匹 迹反。 《集韵》云:迹或作䟱。然則《字林》從鹿速聲,素卜反之字,紕繆實甚。或以竄入《爾雅》 ,又或以 羼入《鹿部》 “������” 、 “麛”二字之閒,其誤可不辯自明矣。註������,古文迹。
疏越按:率是䢦的假借字,本義 用帥,以 帥領字。 先導,引伸 遵循。依段氏注,率和帥是古今字,周代用率,漢人 之。 《周禮·燕射》 : “帥射夫以弓矢舞。 ” 故書“帥” “率” ,鄭司農云: “率當 帥。 ”大鄭以漢人帥領字通������帥,與周時������率不同故也。此所謂古 今字。毛詩率時農夫,韓詩作帥時。許引《周禮》率都建旗,鄭《周禮》作帥都。 《聘禮》注曰古文帥皆 率,皆是也。又《釋詁》 、毛傳皆云: “率,循也。 ”此引伸之義。有先導之者,乃有循而行者,亦謂之䢦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训诂方式探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训诂方式探究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字书,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重要著作,历朝历代的研究者不乏其人。

然而,直到《说文解字》面世千余年之后的清朝,《说文解字》学研究才被推至顶峰。

究其原因,是由于训诂学在清朝时期的兴盛所致。

清朝之前,元代的国家统治阶级崇尚武功而轻视文治;明朝的学风空虚,士人学子向壁虚造,导致了两个朝代的训诂学处于低潮时期。

清朝的统治者虽然实行了残酷的思想文化禁锢措施,但也使得学者们整日沉迷于旧书之中,研究清朝之前的古代文化;再加上与外界交流增多,西方的科学文化传入,以及本国音韵学研究兴盛,使得训诂学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说文解字注》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段玉裁本人精通音韵学和训诂学,因此,《说文解字注》能够突破前人研究《说文解字》的局限,将《说文解字》学和训诂学引向新的领域。

一、训诂学的含义训诂原本是中国的传统学科“小学”中的一个科目。

最初,训诂古文的目的是为了疏通经义,阐释文意。

时至今日,训诂学训诂的对象已经不再局限于古代的经典文献。

郭在贻在《训诂学》中给“训诂”二字的定义是:“训有顺释之意,诂有古言之意……训诂也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中,训诂的范围已经把所有的古代汉语语言囊括在内了,而不再只是对古代经典文献进行训诂。

现代意义上的训诂学真正建立起来的时间是在清末民初时期,黄侃最早把训诂学定义为:“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

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也。

”从里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没有了“时地之限域”,其次是总结出这些语言的理论(“法式”)和方法(“义例”),最后是探求语言文字的系统以及根源。

总结前人的观点,训诂学就是以解释语言为目的,总结语言的理论和方法,探求语言的系统以及根源的学科。

二、段玉裁的训诂原则段玉裁之前的学者们训诂《说文解字》,主要采用了传统的形训和义训两种训诂手法,这种做法在本质上看,是以一种孤立的训诂方式对《说文解字》中的汉字进行训释。

《说文解字》日部字探究

《说文解字》日部字探究

《说文解字》日部字探究姚姝婧【摘要】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日部70个字的考察,阐释了《说文解字》的解说体例,并从造字法和字义两个角度将日部字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日部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剖析,考察了日部字的编排情况,以便更好地解读《说文解字》。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2页(P97-98)【关键词】说文解字;解说体例;分类;编排【作者】姚姝婧【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61《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作者是东汉许慎,写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成书,历时21年。

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它收字935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许慎从中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对后世的检字法有深远的影响。

《说文》日部共收字70个(新附字16个除外),重文6个。

本文对日部字进行了研究,从解说体例、分类和编排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解说通例《说文》解说体例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从字义和字形上进行说解,先说字义,再说字形。

另外对少数形声字和难读字标注字音。

将文字的义、形、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日”部字中,共有50个字采用解说通例,如:1.某,某也,象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以上三种分别为对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解说的典型模式,先说字义,再从造字法的角度进行解说,如:时:四时也。

从日寺声。

暴:晞也。

从日从出,从廾从米。

2.与某同义这是对字义的另一种解释方法,如:昔:干肉也。

从残肉,日以晞之。

与俎同意。

3.若某、读若某、读与某同这是对字音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属于直音法,如:旭:日旦出貌。

从日九声。

若勖。

一曰明也。

暆:日行暆暆也。

从日施声。

乐浪有东暆县。

读若酏。

:温湿也。

从日,赧省声。

读与赧同。

(二)解说变例解说变例主要有字形、字音或字义不明者,以“阙”字标出;连绵词前后并列,前一字说字义,后一字省略以及解说与篆文连读(又称篆注连读)三种。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解字全⽂及译⽂说⽂解字全⽂及译⽂ 说⽂解字,简称《说⽂》。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

下⾯就是⼩编整理的说⽂解字全⽂及译⽂,⼀起来看⼀下吧。

原⽂: 原⽂: 古者庖牺⽒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与地之宜,近取诸⾝,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结绳为治,⽽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者,物象之本;字者,⾔孳乳⽽浸多也。

着于⽵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者七⼗有⼆代,靡有同焉。

周礼:⼋岁⼊⼩学,保⽒教国⼦,先以六书。

⼀⽈指事。

指事者,视⽽可识,察⽽见意,「上、下」是也。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

三⽈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会意。

会意,⽐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转注。

转注者,建类⼀⾸,同意相受,考、⽼」是也。

六⽈假借。

假借者,本⽆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篆⼗五篇,与古⽂或异。

⾄孔⼦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厥意可得⽽说也。

其后诸侯⼒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冠异制,⾔语异声,⽂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作爰历篇。

⼤史令胡⽏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篆,或颇省改,所谓⼩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书,以趣约易,⽽古⽂由此⽽绝矣。

⾃尔秦书有⼋体:⼀⽈⼤篆,⼆⽈⼩篆,三⽈刻符,四⽈⾍书,五⽈摹印,六⽈署书,七⽈⽎书,⼋⽈⾪书。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假借研究(可编辑)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假借研究(可编辑)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假借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假借研究姓名:杜秀云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指导教师:陈枫2007040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假借研究杜秀云内容摘要:第一章概说本章首先简要地论述了学术界对《段注》中假借现象的研究状况:到目前为止,对假借研究的专门著述并不多,没有形成系统、深入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论文中;其次,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此项研究的意义;秀次,对此项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就统计假借字条的方法与原则作了两点说明。

第二章‘段注》中的假借理论首先对《段注》中的假借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重点指出了“与本义无涉”的假借是段玉裁主张的“真假借”。

同时分析了段氏著名的“假借三变说”。

接下来,分析了容易与假借相混淆的一个术语一引申。

在理论上,段氏将引申和假借区分开来,但在实际的解字过程中,出现了二者相混的现象。

并由此引出了,引申假借”的问题,对《段注》中出现的次“引申伸假殴借”作了详细的阐释。

第三章《段注》中假借的术语、假借的分类及假借的语音关系本章首先对《段注》中出现的与假借相关的主要术语及形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其次,对假借的分类作了详细的分析。

段氏将假借明确分为“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两类,但在具体的解字过程中,又将假借分为三类,即本无其字的假借、本字后造的假借和本有本字的假借。

再次,论证了假借的语音关系。

段玉裁从纷繁复杂的假借现象中归纳出四种类型,即:同音假借、同声假借、同部假借、异部假借, 并运用他所立的古韵十七部和王力先生的上古音系统和语音关系理论对四种类型分别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段玉裁古韵分类的不足。

第四章《段注》论证假借的内容及方法本章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段注》论证假借的内容,主要从许书说假借的体例、许慎说解用语的假借字、某字在古书中所具有的假借义、类举一个字被哪些字所假借、根据《说文》找出群经群书中假借字的本字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说文解字注汇总

说文解字注汇总

yǎn,yàn形体演变:异体字:许慎《说文》:(上古,2007,p639)匿也。

从匸妟聲。

於蹇切段注:(上古,1981,p635)匽:匿也。

匽之言隱也。

周禮宮人。

爲之井匽。

鄭司農云。

匽、路廁(cì)也。

後鄭云。

匽豬謂下之池畜水而流之者。

按二說皆謂隱蔽之地也。

从匸xi。

妟聲。

於蹇切。

十四部。

1.“周禮宮人。

爲之井匽。

”《周禮·宮人》為其井匽,除其不①蠲(juān),去其惡臭。

井,漏井,所以受水②潦(lǎo)。

蠲猶絜也。

③詩云:“吉蠲為饎。

”鄭司農云:匽,路④廁(cì)也。

玄謂匽⑤豬,謂霤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

(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中華,2009,p1454)(1)蠲(juān):馬蠲也。

馬蠲也。

从虫、目,益聲。

纽,象形。

《明堂月令》曰:“腐艸爲蠲”。

古玄切。

許慎《說文》(上古,2007,p668)蠲:馬蠲也。

馬蠲亦名馬蚿。

亦名馬蚈。

亦名馬蠸。

見呂覽仲夏紀、淮南時則訓高注。

而爾雅釋蟲蛝(xián)、馬䗃。

郭注。

馬蠲蚐。

俗呼馬 zhu)。

方言曰。

馬蚿大者謂之馬蚰。

蚰同字也。

莊子謂之蚿。

多足蟲也。

今巫山夔州人謂之艸鞵絆。

亦曰百足蟲。

茅茨陳朽則多生之。

故淮南、呂覽皆曰腐艸化爲蚈。

高注曰。

蚈讀如蹊徑之蹊是也。

其注淮南云。

一曰熒火。

乃備異說。

鄭注戴記腐艸爲熒曰。

熒、飛蟲、熒火也。

葢非古文古說。

从虫。

象形。

不云从蜀者。

物非蜀類。

又書無蜀部也。

益聲。

益聲在十六部。

故蠲之古音如圭。

韓詩。

吉圭爲饎。

毛詩作吉蠲。

蠲乃圭之叚借字也。

唐詩。

水搖文蠲動。

亦尙讀如桂。

音轉乃讀古懸切。

朙堂月令曰。

腐艸爲蠲。

許所據者古文古說。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665)(2)潦(lǎo):雨水大皃。

从水尞聲。

盧皓切。

許慎《說文》(版本頁碼)潦::雨水也。

各本作雨水大皃。

今依詩采蘋正義、文選陸機贈顧彥先詩注、衆經音義卷一訂。

曲禮釋文亦曰。

雨水謂之潦。

雨水、謂雨下之水也。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解字全⽂及译⽂ 说⽂解字,简称《说⽂》。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

下⾯就是⼩编整理的说⽂解字全⽂及译⽂,⼀起来看⼀下吧。

原⽂: 古者庖牺⽒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与地之宜,近取诸⾝,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结绳为治,⽽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者,物象之本;字者,⾔孳乳⽽浸多也。

着于⽵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者七⼗有⼆代,靡有同焉。

周礼:⼋岁⼊⼩学,保⽒教国⼦,先以六书。

⼀⽈指事。

指事者,视⽽可识,察⽽见意,「上、下」是也。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

三⽈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会意。

会意,⽐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转注。

转注者,建类⼀⾸,同意相受,考、⽼」是也。

六⽈假借。

假借者,本⽆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篆⼗五篇,与古⽂或异。

⾄孔⼦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厥意可得⽽说也。

其后诸侯⼒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冠异制,⾔语异声,⽂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作爰历篇。

⼤史令胡⽏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篆,或颇省改,所谓⼩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书,以趣约易,⽽古⽂由此⽽绝矣。

⾃尔秦书有⼋体:⼀⽈⼤篆,⼆⽈⼩篆,三⽈刻符,四⽈⾍书,五⽈摹印,六⽈署书,七⽈⽎书,⼋⽈⾪书。

《说文解字》序及段注

《说文解字》序及段注

《说文解字》序及段注【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当作灋)於地, 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注】谓自庖牺以前及庖牺及神农皆结绳为治而统其事也毄辞曰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虞曰兴易者谓庖牺也庖牺为中古则庖牺以前为上古黄帝尧舜为後世圣人按依虞说则传云上古结绳而治者神农以前皆是云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者谓黄帝敎经纬援神契云三皇无文是五帝以下始有文字【原文】庶业其緐【注】其同荀卿书之綦犹极也【原文】饰伪萌生【注】萌生谓多也以上言庖牺作八卦虽即文字之肇专但八卦尚非文字自上古至庖牺神农专恃结绳事繁伪兹渐不可枝为下黄帝造书契张本【原文】黄帝之史仓颉【注】仓或作苍按广韵云仓姓仓颉之後则作苍非也帝王世纪云黄帝史官仓颉卫恒四体书势云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葢二人皆黄帝史也诸书多言仓颉少言沮诵者文略也按史者记事者也仓颉为记事之官思造记事之法而文生焉【原文】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注】分理犹文理【原文】初造书契【注】高诱注吕览曰苍颉生而知书写仿鸟迹以造文章【原文】百工以乂【注】乂治也【原文】万品以察葢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敎朙化於王者朝廷【注】文即谓书契也此引易彖辞而释之【原文】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注】居德依许字例当作凥悳而不必改正者十四篇皆释造字之恉其说解必用本义之字而不用叚借有为後人所乱者则必更正之叙则许所自制之文不妨同彼时通用之字亦使学者知古今字诂不同故知叙字不必同十四篇字也施禄及下谓能文者则禄加之居德则忌谓律己则贵德不贵文也【原文】仓颉之初作书葢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注】依类象形谓指事象形二者也指事亦所以象形也文者逪画也{辶+交}逪其画而物像在是如见迒而知其为兔见{辶+朿}而知为鹿也【原文】其後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注】形声相益谓形声会意二者也有形则必有声声与形相軵为形声形与形相軵为会意其後为仓颉以後也仓颉有指事象形二者而已其後文与文相合而为形声为会意谓之字如易本只八卦卦与卦相重而得六十四卦也【原文】文者物象之本【注】各本无此六字依左传宣十五年正义补【原文】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注】孳者汲生也人及鸟生子曰乳寖犹渐也字者乳也周礼外史礼经聘礼论语子路篇皆言名左传反正为乏止戈为{戈+止[上下]}皿虫为蛊皆言文经未有言字者秦刻石同书文字此言字之始也郑注二礼论语皆云古曰名今曰字按名者自其有音言之文者自其有形言之字者自其滋生言之大行人属瞽史论书名外史达书名於四方此韵书之始也中庸曰书同文此字书之始也周之韵书不传而毛诗及他经韵语固在周之字书不传而许君说文可补其阙〇按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左传止戈皿虫皆曰文是合体为文也许君某部言文若干谓篆文言凡若千字谓说解语是则古篆通谓之文已语则谦言字也【原文】箸於竹帛谓之书【注】箸各本作著今正从竹此字古只作者者者别事词也别之则其事昭焯故曰者明而俗改为著明别之则词与事相黏连軵丽故引申为直略切之附者张略切之衣者而俗亦皆作附著衣著或云说文无著改为箸皆未得其原也者於竹帛附著而著明之於竹帛也古者大事书之於册小事简牍聘礼记曰百名以上书於册不及百名书於方古用竹木不用帛用帛葢起於秦【原文】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注】迄当为讫讫止也迄俗此等葢皆後人所改然汉碑多用迄或许不废此字黄帝为五帝之首自黄帝而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帝舜为五帝夏禹商汤周文武为三王其间文字之体更改非一不可枚举传於世者槩谓之仓颉古文不皆仓颉所作也【原文】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注】于当作於泰当作大封大山者七十二家见管子韩诗外传司马相如封禅文史记封禅书封禅书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无怀氏虙羲氏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俈尧舜禹汤周成王也援神契曰三皇无文而无怀虙羲在五帝前曷云有文字乎五帝以前亦有记识而巳非必成字黄帝以下乃各著其字故檃括之曰七十二代靡有同焉【原文】周礼八岁入小学【注】大戴礼保傅篇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髪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卢景宣注曰外舍小学谓虎门师保之学也大学王宫之东者束髪谓成童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此大子之体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大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年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又曰十五始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谓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书计者谓公卿以下敎子於家也玉裁按食货志曰八岁入小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白虎通曰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许亦曰周礼八岁入小学皆是泛言敎法非专指王大子内则六年敎之数与方名巳识字巳知算矣至十岁乃就外傅讲求六书之理九数之法故曰十年学书计与他家云八岁入小学异者所传不同也周礼无八岁入小学之文因保氏并系之周礼【原文】保氏敎国子先以六书【注】周礼保氏敎国子六艺五曰六书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敎之保氏养之而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而字形尽於此矣字各有音而声音尽於此矣有转注叚借而字义尽於此矣异字同义曰转注异义同字曰叚借有转注而百字可一义也有叚借而一字可数义也字形字音之书若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殆其一专乎字义之书若尔雅其冣著者也赵宋以後言六书者匈{衤+金}陿隘不知转注叚借所以包括诂训之全谓六书为仓颉造字六法说转注多不可通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叚借二者字之用也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原文】一曰指事【注】刘歆班固首象形次象事指事即象事郑众作处事非也【原文】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注】见意各本作可见今依颜氏艺文志注正意旧音如忆识意在古音第一部以下每书二句皆韵语也【原文】二{二:上下反向}是也【注】二{二:上下反向}各本作上下非今正此谓古文也有在一之上者有在一之下者视之而可识为上下察之而见上下之意许於二部曰二高也此指事{二:上下反向}底也此指事序复举以明之指事之别於象形者形谓一物事晐众物专博斯分故一举日月一举二{二:上下反向}二{二:上下反向}所晐之物多日月只一物学者知此可以得指事象形之分矣指事亦得称象形故乙丁戊己皆指事也而丁戊己皆解曰象形子丑寅卯皆指事也而皆解曰象形一二三四皆指事也而四解曰象形有事则有形故指事皆得曰象形而其实不能溷指事不可以会意肴刘歆班固谓之象声形声即象声也其字半主义半主声半主义者取其义而形之半主声者取其声而形之不言义者不待言也得其声之近似故曰象声曰形声郑众作谐声谐詥非其义【原文】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注】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譬者谕也谕者告也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其别於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其别於会意者会意合体主义形声合体主声声或在左或在右或在上或在下或在中或在外亦有一字二声者有亦声者会意而兼形声也有省声者既非会意又不得其声则知其省某字为之声也【原文】四曰会意【注】刘歆班固郑众曰会意会者合也合二体之意也一体不足以见其义故必合二体之意以成字【原文】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戈+止[上下]}信是也【注】谊者人所宜也先郑周礼注曰今人用义古书用谊谊者本字义者叚借字指撝与指{靡+手[上下]}同谓所指向也比合人言之谊可以见必是信字比合戈止之谊可以见必是武字是会意也会意者合谊之谓也凡会意之字曰从人言曰从止戈人言止戈二字皆联属成文不得曰从人从言从戈从止而全书内往往为浅人增一从字大徐本尤甚,绝非许意然亦有本用两从字者固当分别观之有似形声而实会意者如拘铭笱皆在句部不在手金竹部莽莫葬不入犬日死部{艹+丩+艹[上下]}纠不入茻糸部之类是也【原文】五曰转注【注】刘歆班固郑众亦皆曰转注转注犹言互训也注者灌也数字展转互相为训如诸水相为灌注交输互受也转注者所以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种文字者也数字同义则用此字可用彼字亦可汉以後释经谓之注出於此谓引其义使有所归如水之有所注也里俗作注字自明至今刊本尽改书文其可叹矣【原文】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注】建类一首谓分立其义之类而一其首如尔雅释诂第一条说始是也同意相受谓无虑诸字意恉略同义可互受相灌注而归於一首如初哉首基肈祖元胎俶落权舆其於义或近或远皆可互相训释而同谓之始是也独言考老者其{显-页}明亲切者也老部曰老者考也考者老也以考注老以老注考是之谓转注也夲下云大十犹兼十人也茍下云勹口犹慎言也{宀+工4+廾[上下]}下云{工4}犹齐也是也凡传注中云犹者视此有以叚借为转注者如会下云曾益也曾即增{目+匕[上下]}下云匕合也匕即比旞家下云允进也允即{(山+夲[上下])+允[左右]}是也凡尔雅及传注以叚借为转注者视此尔雅训哉为始谓哉即才之叚借也毛传训瑕为远谓瑕即遐之叚借也故转注中可包叚借必二之者分别其用也既叚借而後与叚义之字相转注未叚借则与本义之字相转注也转注之说晋卫恒唐贾公彦宋毛晃皆未误宋後乃异说纷然戴先生荅江慎修书正之,如日月出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从足責。責亦朿聲也。小雅。念彼不蹟。毛傳。不蹟、不循道也。

籒文迹。从朿。釋獸。鹿其跡速。釋文。本又作?。素卜反。引字林鹿跡也。按速正字之誤。周時古本云其。之名不嫌專繫鹿也。廣雅。躔?解亢跡也。卽爾雅麋跡躔、鹿跡、麕跡解、兔跡迒也。曹憲?音匹迹反。集韵云。迹或作?。然則字林從鹿速聲、素卜反之字。紕繆實甚。或以竄入爾雅。又或以羼入鹿部麌麛二字之閒。其誤可不辯自明矣。
文二 重二

直也。直部曰。正見也。从日正。十目燭隱則曰直。以日爲正則曰是。从日正會意。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左傳曰。正直爲正。正曲爲直。五經文字是入曰部。則唐本从曰也。恐非。承旨切。旨當作紙。十六部。凡是之屬皆从是。

籒文是。从古文正。按此知籒篆皆从日。

是也。古文尙書曰。時五者來僃。今文尙書作五是來僃。李賢於李雲荀爽傳皆引史記五是來僃可證。凡史記多用今文尙書也。荀爽對策曰。五韙咸僃。韙與是義同。六書之轉注也。李雲上書曰。五氏來僃。氏與是音同在十六部。六書之叚借也。从是。韋聲。于鬼切。十五部。春秋傳曰。犯五不韙。左傳隱十一年文。
文三 重二

乍行乍止也。公食大夫禮注曰。不拾級而下曰?。鄭意不拾級而上曰栗階。亦曰歷階。不拾級下曰?階也。廣雅。?、奔也。从彳止。彳者乍行。止者乍止。丑略切。古音葢在二部。讀如超。凡辵之屬皆从辵。讀若春秋傳曰辵階而走讀若二字衍。春秋傳者、公羊宣二年文。今公羊作?。何休曰。?猶超遽不暇以次。

步處也。莊子云。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也。从辵。亦聲。迹本作。朿聲。故音在十六部。小篆改爲亦聲。則當入五部。而非本部之形聲矣。李陽冰云。李丞相持朿作亦。謂此字也。資昔切。古音在十六部。

遣也。从辵。㑞省。?、送也。是會意。蘇弄切。九部。

籒文。不省。

縱也。糸部曰縱、緩也。一曰舎也。从辵。聲。去衍切。十四部。

行邐邐也。邐邐、縈紆皃。从辵。麗聲。力紙切。十六部。

唐逮、逗。及也。唐逮雙聲。葢古語也。釋言曰。遏遾逮也。方言曰。東齊曰蝎。北燕曰噬。逮通語也。从辵。隶聲。隶部曰隶、及也。此形聲包會意。徒耐切。古音在十五部。
說文解字第二篇下

是也。从一。句。一㠯止。江沅曰。一所㠯止之也。如乍之止亡、母之止姦。皆以一止之。之盛切。十一部。凡正之屬皆从正。

古文正从二。二古文上字。此亦同䇂示辰龍童音章皆从二。

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止部曰。止爲足。

春秋傳曰。反正爲乏。左傳宣十五年文。此說字形而義在其中矣。不正則爲匱?。二字相郷背也。禮受矢者曰正。拒矢者曰?。以其禦矢謂之?。以獲者所容身謂之容。房法切。古音在七部。

無違也。舛部曰。舝、車軸耑鍵也。㒳相背从舛。?从舝而曰無違。猶祀從巳而曰祭無巳也。从辵。舝聲。讀若害。胡葢切。十五部。廣韵音會。

先道也。道今之導字。䢦經典假率字爲之。周禮燕射。帥射夫以弓矢舞。故書帥爲率。鄭司農云。率當爲帥。大鄭以漢人帥領字通用帥。與周時用率不同故也。此所謂古今字。毛詩率時農夫。韓詩作帥時。許引周禮率都建旗。鄭周禮作帥都。聘禮注曰古文帥皆爲率。皆是也。又釋詁、毛傳皆云。率、循也。此引伸之義。有先導之者、乃有循而行者。亦謂之䢦也。从辵。率聲。疏密切。十三部。

遇也。見釋詁。从辵。夆聲。符容切。九部。按夆、啎也。啎、逆也。此形聲包會意。各本改爲峯省聲。誤。說文本無峯。

相遇驚也。釋詁。遇、遻也。遻、見也。从辵屰。屰亦聲。五各切。五部。

道也。見釋詁。按道兼道路、引導二訓。方言。由迪正也。迪道曡韵。从辵。由聲。徒歷切。古音在三部。

更易也。招䰟。二八侍宿。射遞代些。王云。遞、更也。遞易曡韵。从辵。虒聲。特計切。十六部。

古文造。从舟。釋水。天子造舟。毛傳同。陸氏云。廣雅作艁。按艁者、謂並舟成梁。後引伸爲凡成就之言。

進也。進、有所超越而進也。从辵。俞聲。羊朱切。四部。周書曰。無敢昏逾。顧命文。昏从民者誤。

䢔也。廣韵。䢔遝、行相及也。文賦。紛葳蕤以馺遝。方言。迨遝、及也。東齊曰迨。關之東西曰遝。或曰及。公羊傳。祖之所逮聞也。漢石經作遝聞。从辵。眔聲。目部云。眔、目相及也。是遝亦會意。徒合切。八部。按褱?字皆眔聲。是合韵之理也。

遣也。選遣曡韵。左傳。秦后子有寵於桓。如二君於景。其母曰。弗去。懼選。鍼適晉。其車千乘。按此選字正訓遣。后子懼遣故適晉。實非出奔也。从辵巺。句。巺、逗。遣之。巺爲風。故云遣之。巺亦聲。思沇切。十四部。一曰擇也。此別一義。邶風。不可選也。毛曰。物有其容。不可數也。小雅。選徒嚻嚻。毛云。維數車徒者爲有聲也。數與擇義通。選與算音同。周禮注曰。算車徒謂數擇之也。

籒文从秫。朮者秫之省。

循也。遵循曡韵。見釋詁。从辵。尊聲。將倫切。十三部。

之也。釋詁。適之往也。方言。逝徂適往也。適、宋魯語也。按此不曰往而曰之。許意葢以之與往稍別。逝、徂、往自發動言之。適自所到言之。故變卦曰之卦。女子嫁曰適人。从辵。啻聲。施隻切。十六部。適、宋魯語。

度也。引伸爲有過之過。釋言。郵、過也。謂郵亭是人所過。愆郵是人之過。皆是。分別平去聲者、俗說也。从辵。咼聲。古禾切。十七部。

還也。返還曡韵。从辵反。反覆也。覆復同。反亦聲。扶版切。十四部。商書曰。祖伊返。西伯戡黎文。各本作祖甲。今依集韵訂。

春秋傳返从彳。謂左氏傳也。漢書曰。左氏多古字古言。許亦云。左明述春秋傳以古文。今左氏無?字者。轉寫改易盡矣。

復也。釋言。還復返也。今人還繞字用環。古經傳衹用還字。从辵。睘聲。戶關切。十四部。

或从彳。引伸爲征伐。孟子曰。征之爲言正也。

從也。行可委曲從迹、謂之委隨。从辵。隋聲。旬爲切。古音在十七部。

行皃。从辵。巿聲。按各本篆文作?。非也。从卽禮切之?。則不得云?聲、云蒲撥切矣。?普活切。隷變作市。廣韵。䢌北末切。急走也。䟛蒲撥切。行皃。?上同。此三字實一字。二音實一音也。許書言剌癶。癶與䢌音義同。自下文䢡譌爲䢌。因改此䢌爲?。而以蒲撥、北末分隷之。其誤久矣。十五部。

徐行也。今人謂稽延爲遲。平聲。謂待之爲遲。去聲。从辵。犀聲。直尼切。十五部。詩曰。行道遲遲。邶風文。毛曰。遲遲、舒行皃。

遲或从。按此字疑後人因楊雄傳而增也。甘泉賦曰。靈遟?兮。說者皆云上音棲、下音遲。?卽遲字也。然文選作迉迡、與漢書異。玉篇、汗亦皆作迡。集韵引尙書迡任。又未必眞壁中古文也。

遝也。䢔遝曡韵。从辵。合聲。侯閤切。七部。

迮迮。起也。此與人部作音義同。公羊傳。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何云。迮、起也。倉卒意。按孟子。乍見孺子將入於井。乍者倉卒意。卽迮之叚借也。引伸訓爲迫迮。卽今之窄字也。从辵。乍聲。阻革切。古音在五部。子各切。

䢒逪也。䢒各本作迹。依廣韵、玉篇正。小雅。獻醻交錯。毛曰。東西爲交。邪行爲錯。儀禮。交錯以辯。旅酬行禮。一䢒一逪也。从辵。昔聲。倉各切。五部。

習也。此與手部摜音義同。从辵。貫聲。工患切。十四部。亦假貫。或假串。左傳曰。貫瀆鬼神。釋詁。貫、習也。毛詩曰。串夷載路。

媟䢱也。女部作媟嬻。黑部作黷。今經典作瀆。从辵。聲。徒谷切。三部。

登也。从辵。閵省聲。卽刃切。十三部。

就也。造就曡韵。廣雅。造、詣也。从辵。告聲。七到切。古音在三部。譚長說造、上士也。王制。於司徒者不征於鄉。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注。造、成也。能習禮則爲成士。按依鄭則與就同義。

往來數也。數、所角桑谷二切。釋詁曰。遄、疾也。速也。崧高、蒸民傳同。从辵。耑聲。市緣切。十四部。易曰。巳事遄往。已依韵會。虞翻曰。祀舊作已是也。今本鉉作㠯。鍇作以。

疾也。見釋詁。从辵。束聲。桑谷切。三部。

籒文从欶。二傳作速。公羊作遬。如衞侯遫、仲孫遫是也。呂覽辨志注。遬、疾也。玉藻。見所尊者齊遬。假遬爲肅也。

遷徙也。今人假禾相倚移之移爲遷迻字。从辵。多聲。弋支切。古音在十七部。

登也。从辵。䙴聲。七然切。十四部。

古文遷。从手西。形聲。

迻徙也。釋詁。遷運徙也。从辵。軍聲。王問切。十三部。

遷也。此字古音同循。遷延之意。凡逡遁字如此。今之逡巡也。儀禮鄭注用逡遁十有一。一曰逃也。此別一義。以遁同遯。葢淺人所增。从辵。盾聲。徒困切。十三部。

籒文韙。从心。玉篇云。愇、怨恨也。廣韵引字書。愇、恨也。皆不云同韙。

是少也。易辭。故君子之道鮮矣。鄭本作尟。云少也。又尟不及矣。本亦作鮮。又釋詁。鮮、善也。本或作尠。尠者尟之俗。是少、逗。俱存也。是少二字。各本譌作尟字。此釋上文是少之意。是、此也。俱存而獨少此。故曰是少。从是少。於其形得其義也。賈侍中說。此字說得諸侍中也。穌典切。十四部。

往也。釋詁、方言同。方言曰。逝、秦晉語也。从辵。折聲。讀若誓。時制切。十五部。各本篆文不从艸。非也。

往也。釋詁、方言皆曰。徂、往也。按鄭風匪我思且箋云。猶非我思存也。此謂且卽徂之叚借。釋詁又云。徂、存也是也。从辵。且聲。全徒切。五部。䢐、齊語。方言文。

䢐或从彳。

籒文从虘。

循也。述循曡韵。述或叚借術爲之。如詩報我不述、本作術是也。古文多叚借遹爲之。如書祗遹乃文攷。詩遹駿有聲。遹追來孝。釋言、毛傳皆曰。遹、述也是也。孫炎曰。遹古述字。葢古文多以遹爲述。故孫云爾。謂今人用述。古人用遹也。凡言古今字者視此。从辵。朮聲。食聿切。十五部。

逢也。夆、啎也。逢、遇也。其理一也。从辵。卬聲。疑卿切。古音在十部。

會也。東西正相値爲䢒。今人假交脛之交爲䢒會字。从辵。交聲。古肴切。二部。

逢也。从辵。禺聲。牛具切。古音在四部。

遇也。見釋詁。从辵。曹聲。作曹切。古音三部。一曰邐行。俗云週遭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