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机载PD火控雷达技术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模式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模式-CAL-FENGHAL-(YICAI)-Company One 1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功能模式机载火控雷达的功能发展历程机载火控雷达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程,它是现代战斗机火控系统的关健设备之一。
2941年20月,美国辐射试验室开始着手世界上第一部机载火控雷达的研制工作,并于2944年将其装备在美索、测距和跟踪等机载火控雷达的最基本功能。
二战后,随着航空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机载火控雷达的功能和性能不断得到提升,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早期的机载火控雷达在进行下视搜索时,会遇到很强的地而杂波而难以搜索到目标,作战效能受到严重制约。
对机载火控雷达下视功能的迫切需求催生了脉冲多普勒体制的机载火控雷达。
70年代初,第一部实用型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AWG-9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成功,并装备在美国海军的战机上。
随后,机载脉冲多普照勒火控雷达得到迅速发展,几乎成为先进战斗机火控雷达的惟一选择,是第三代战斗机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使现代先进战斗机真正具有了远程、全天候、全方位和全高度攻击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数字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推动下,对机载雷达多目标攻击、抗干扰以及一体化等功能和性能的更高要求使得相控阵技术开始应用丁 -机载火控雷达,又进一步促使了机载火控雷达更多功能的开发,现代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已经步入了相控阵时代。
现代机载火控雷达的多功能机载火控雷达功能从最初的只具有简单的空一空搜索、测距和跟踪等简单功能开始,发展到了现在的空一空、空一地、空一海、导航等四大类共几十种子功能(有些文献将空一地、空一海等功能统称为空一而功能),所制导的武器由原来的机炮发展到各种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使战斗机真正具有了远程、全天候、全方位和全高度的攻击一、空一空功能(A-A)空一空功能是机载火控雷达的基本功能,主要针对的是各类空中目标,典型的目标是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无人机等以螺旋桨或喷气发动机推进的飞机。
机载火控雷达技术及其对导引头的引导价值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143·2018年第05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18)05-0143-02机载火控雷达技术及其对导引头的引导价值彭吉(新疆五家渠69008部队26分队,新疆五家渠831300)摘要:机载火控雷达的功能定位和导弹的导引头存在相似性,都需要面对很多的挑战,比如高机动目标、隐身目标、地理环境、复杂电磁环境以及慢速目标等。
机载火控雷达和导引头的相似性使得两者可以通过智能化架构、相控阵、体系化作战以及载荷与平台一体来共同应对挑战。
导引头与机载火控雷达相比,存在一定的独特之处,在高精度波束指向、低成本相控阵天线、高效算法以及高效散热等方面,都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机载火控雷达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对导引头的引导价值。
关键词:机载火控雷达;导引头;武器系统;杂波环境中图分类号:TN959.73文献标识码:ADOI :10.15913/ki.kjycx.2018.05.143机载火控雷达技术的作用就是对空、地、海目标进行探测和追踪,与武器系统相配合对目标进行拦截和打击。
引导头的作用就是对目标进行快速的探测以及拦截,对目标进行稳定跟踪,引导导弹对目标进行打击。
总体而言,机载火控雷达和引导头的功能定位是相似的。
另外,应用到实际作战中之后,两者面临的挑战也较为相同,比如高速高机动目标、杂波环境、隐身目标还有复杂电磁环境等。
功能定位的相似,意味着两者可以有一定的联系。
导引头是功能精简的小型火控雷达,研究机载火控雷达,对导引头有一定的引导价值。
1机载火控雷达技术的发展1.1采用相控阵,应对高机动隐身目标波束捷变配合上波束快速扫描,变革了雷达的自身性能,体现在抗干扰能力更强、探测威力更大、可综合调度多目标、多任务资源。
可通过隐身性能建设一体化载荷平台,新一代战斗机都有隐身设计,对于平台RCS 而言,不能忽略雷达天线的贡献。
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电子抗干扰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电子抗干扰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相控阵雷达系统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是军事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应用领域之一。
然而,由于电子干扰技术的不断发展,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干扰和破坏威胁。
为了保证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电子抗干扰技术研究。
本研究将通过对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电子抗干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保障军事应用中的火控装备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1. 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的电子抗干扰技术概述通过对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以及电子抗干扰技术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建立电子干扰模型,明确电子干扰的类型和特征,分析系统受到干扰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2. 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电子抗干扰技术研究基于对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的电子抗干扰技术概述,结合目前国内外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对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的电子抗干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抗干扰算法的研究等。
通过在仿真平台上进行相关实验,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3. 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电子抗干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验证将研究所得到的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电子抗干扰技术应用于实际系统中,通过实际测试,并与未经优化的系统进行对比,验证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支持。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实施将有以下意义:1. 增强了我国在机载相控阵雷达技术方面的实力机载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航空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本研究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在机载相控阵雷达技术方面的实力,推动我国航空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2. 提升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的性能通过对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电子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可以优化系统性能,提升系统抗干扰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我军实战应用需求。
机载火控雷达典型工作模式功率管理建模研究

文章标题:机载火控雷达典型工作模式功率管理建模研究1. 概述机载火控雷达作为现代战斗机上的重要装备之一,其性能和功耗管理对飞机的飞行性能和作战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机载火控雷达典型工作模式的功率管理建模研究,以期为未来火控雷达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 常见的机载火控雷达工作模式机载火控雷达通常具有搜索、跟踪、攻击等多种工作模式。
在搜索模式下,雷达需要扫描大范围的空域来搜索目标;而在跟踪模式下,雷达需要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和追踪;在攻击模式下,则需要进行目标锁定和武器发射等操作。
这些不同的工作模式对雷达的功率管理提出了挑战。
3. 机载火控雷达功率管理建模在进行机载火控雷达功率管理建模时,需要考虑雷达天线的辐射功率、接收信号处理的功耗、以及雷达系统的整体功耗等因素。
通过建立功率管理模型,可以对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功耗特征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为优化雷达系统提供依据。
4. 典型工作模式下的功率管理建模研究对于不同的工作模式,需要分别建立相应的功率管理模型。
以搜索模式为例,其功耗主要集中在天线的发射功率和接收信号的处理上。
而在跟踪和攻击模式下,则需要考虑雷达信号处理和武器系统的功率消耗等因素。
通过建立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功率管理模型,可以对雷达功率消耗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进行机载火控雷达典型工作模式的功率管理建模研究时,需要充分考虑雷达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研究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功率管理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雷达系统的功耗特点,为未来雷达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我认为在建立功率管理模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雷达系统的工作特点和实验数据,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机载火控雷达典型工作模式的功率管理建模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功率管理模型,提高雷达系统的功率利用效率,从而为战斗机的性能和作战效果提供更好的支持。
机载PD火控雷达角度跟踪仿真分析

~
.
1
/ r
! ! !
方 位 ,。 ()
f) 通 道 增 益 a和
s
\
。
1 I
\/
目 标
矧
O
0 1 1 l
却
. —
图 2 四 馈 源 与 目标 相 对 位 置
-
设 4个馈源对应 的方 向图近似 为辛格 函数 :
F 0 =fs c 2r/ 0 ( ) i ( 1 0 )I n 0 () 1
1 振幅和差 式单脉冲 自动测角原理
以采用平板 缝 阵天 线 的 机 载 P D火 控 雷 达 为研 究对 象 。机载火控雷达是一种 具有跟 踪功 能的雷 达 , 了对 空 为 中 目标进行 自动方 向跟踪 , 必须 在方位 和仰角 2个平 面 上 进行 角跟踪 , 为了获得方位和仰角 的误差信 号 , 需要 4个
馈源, 以形 成 4个 对 称 的 交 叉 波 束 。 平 板 缝 阵 天 线 整 个 天
要迅速而精确地测量 目标 位置 和运动参 数 , 一旦发 射条 件 允许 , 可迅 速发射导弹将敌 E标摧 毁 。其 中对 目标进行 便 l
迅速而精确 的角 度跟 踪及 角度 信息 的 获取 是跟 踪 目标 过 程 中极其重要 的一部分 。 目前 , 现代机 载火控雷达 的角度跟 踪通 常采用 测角精 度 比较高的单脉冲跟踪技术 , 脉 冲又 分为 比幅单 脉冲 和 单 比相单脉冲 , 机载火控 雷达多 采用 比幅单脉 冲技术 。本文 采用多数机载火控 雷达 常用 的振 幅和差 式单 脉 冲测 角技 术, 利用在一定 的误差 角范围 内差 通道 信号振 幅与 和通道
第3 卷 1
机载PD火控雷达系统1553B总线驱动层与传输层软件界面分析

机载PD火控雷达系统1553B总线驱动层与传输层软件界面分析1引言多功能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简称PD 雷达)是航空电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重要地位和综合处理能力,一些作战飞机直接以PD 雷达为中心,为飞行员提供功能齐全、界面友好、制导精确的综合化火控系统,因此现代化的PD 雷达往往具有较为复杂的对外接口关系。
另一方面,PD 雷达需要从强杂波背景中提取目标回波信息,系统也具有相当复杂的内部接口关系。
在PD 雷达的研制中,内、外部通讯问题一直是影响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解决通讯问题的有效手段便是在系统中广泛采用总线技术,ARINC429 总线、Q 总线和位总线等通讯技术均已在国内外PD 雷达系统中得到应用,而1553B 总线则是80 代以来在PD 雷达中应用最为普遍的通讯技术。
1553B 总线通讯系统由一个总线控制器(Bus Controller, BC)和若干个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 RT)组成。
BC 实现整个总线系统的通讯调度和本节点与其它节点之间的通讯,RT 仅实现本节点与其它节点之间的通讯,它们的通讯体系结构可以用图1 所示的5 个层次来表示,某一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以下各层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接口提供给更高的一层〔1〕,其中物理层主要指用于信息传输的物理媒体,即双绞线和同轴电缆等;链路层实现在相邻节点间的线路上以帧为单位的信息传输,主要包括实现1553B 通讯协议的芯片及辅助电路;传输层实现以数据组或包为单位的信息传输;驱动层实现以报文为单位的信息传输;应用层通过控制调度驱动层实现不同节点上应用进程之间的信息传输。
在此5 个层次中,物理层和链路层属于硬件范畴,传输层以上属于软件范畴。
由于PD 雷达计算机中包含多个CPU 处理板,所以传输层软件往往单独驻留在专门的总线接口(Multiplex Bus Interface, MBI)板上,而驱动层软件则驻留在被。
机载PD雷达回波信号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开题报告

机载PD雷达回波信号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飞行安全需求的不断提高,机载PD雷达已成为重要的辅助设备。
其能够对周围环境进行较为准确的探测和识别,为飞行员提供实时信息以及预警功能,有效的提高飞行安全。
PD雷达回波信号建模和仿真技术是机载PD雷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当前国内外雷达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模拟雷达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可以有效地验证雷达的性能和精度,提高雷达探测和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本文将研究机载PD雷达回波信号建模和仿真技术,旨在探索一种高效精准的模拟方法,进一步提高机载PD雷达技术水平,为飞行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本文主要研究机载PD雷达回波信号建模和仿真技术,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机载PD雷达的探测原理和回波信号特性,建立PD雷达回波信号的数学模型。
2.研究机载PD雷达回波信号的随机性和复杂性,确定合适的仿真方法。
3.设计合适的PD雷达回波信号仿真程序,并进行验证和比较。
技术路线:1.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数据,分析机载PD雷达的探测原理和回波信号特性,建立PD雷达回波信号的数学模型。
2.研究机载PD雷达回波信号的随机性和复杂性,确定合适的仿真方法。
可参考常见的雷达信号仿真方法,如蒙特卡罗方法、波形库方法等。
3.根据所确定的仿真方法,设计合适的PD雷达回波信号仿真程序,并进行验证和比较。
可选择Matlab等工具进行仿真实验。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性预期成果:1.完成机载PD雷达回波信号建模和仿真技术的研究,建立PD雷达回波信号的数学模型,并设计出高效精准的仿真方法和程序。
2.实现对机载PD雷达回波信号的较为准确的模拟和验证,为机载PD雷达的性能和精度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持。
创新性:1.针对机载PD雷达回波信号的建模和仿真技术进行深入探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设计出高效精准的仿真方法和程序,为机载PD雷达的性能评估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持。
机载火控雷达机动目标跟踪的开题报告

机载火控雷达机动目标跟踪的开题报告一、题目机载火控雷达机动目标跟踪二、研究背景随着现代战争的不断发展,机载武器系统在实现对地、对海和对空面多用途和全天候作战中的优势越来越突出。
其中机载火控雷达是现代空战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武器装备,能够在高速、高度、复杂电磁环境、敌人干扰和欺骗等条件下,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机载火控雷达的机动目标跟踪是该系统中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为了在多种环境下、在不同射程下,追踪机动目标、获取并跟踪其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关键参数,为精确打击目标提供支持。
因此,在现代空战中,机载火控雷达机动目标跟踪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于提升机载火控雷达系统的作战效能和打击精度意义重大。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机载火控雷达机动目标跟踪的技术原理和应用方法,深入分析目标机动运动规律、测量方法和追踪算法等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机载火控雷达系统的性能和打击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研究机载火控雷达机动目标跟踪技术原理和应用方法,理论分析机载火控雷达系统的目标追踪性能和打击精度。
2.系统分析机动目标的运动特性,建立机动目标运动模型,探究测量方法和定位精度。
3.研究机动目标跟踪算法,在不同环境、不同距离和不同目标速度条件下,考虑机载火控雷达系统自身的误差和干扰因素,实现对机动目标的实时跟踪和精确打击。
4.通过对机载火控雷达系统的机动目标跟踪性能进行实验验证,探究机载火控雷达系统在多种环境、不同射程、不同目标速度下的跟踪精度和打击能力。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具体包括:1.理论分析法:通过文献资料和理论研究,深入探究机载火控雷达机动目标跟踪的原理、测量方法和跟踪算法等关键技术,建立机动目标运动模型,分析和比较不同算法的优缺点,为研究机载火控雷达系统的跟踪性能提供理论基础。
2.实验验证法:搭建机载火控雷达系统模拟实验平台,进行机动目标跟踪实验,在不同环境、不同射程、不同目标速度下,测试机载雷达系统的跟踪性能和打击能力,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 言
机载雷达是航空电子的必备设备,诞生于第二 次世界大战,到目前为止,已经走过了66年的历程。 俗话说“有矛必有盾”,随着航空进攻性武器系统的 快速发展,机载雷达也随之迅速发展。机载雷达是作 为目前航空器获取环境信息、获取航行所需信息以 及对抗敌方反信息获取的主要探测设备。
由于战争的需要,机载雷达不断地在进行改进, 它已由最初只能简单测距,到目前已发展到多达30 余种工作方式。为了解决对消地杂波问题,美国于 40年代末就提出了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Airborne Pulsed Doppler Radar)概念,现在人们已习惯把这 一体制简称为机载PD雷达。
美国于1931年夏末开始对PD体制进行研究, 1953年研制成功装备“波马克”导弹的高脉冲重复 频率(HPRF)的PD雷达导引头。同年,还开始了对 机载PD雷达关键技术与器件的研制工作。50年代
APG 71%m T AWG,目¥n&±《*& *镕、W《B#m{#∞口14#l¨l m AWG o∞
^rm#R{
J
3 2 ANI^PG li3Ⅱ#&mⅢAN/ABG一70 *Hi《F l bA/BⅢ&4m日}g*∞Ⅷ#
¨)^*WmEfI|#*1m2日T 1 96●#"镕Ⅲ “.]974#"镕%*mn∞APG{3(目s,u tg *日口#¥月±#《*●{∞In十『"&B∞*} m Pn口#,mP口nXH M11I}r*Ⅲ_】勺PD《¥ MF-RF¨4n*月,№日j HpRF#Ⅲ女*∞月 #n“±自&±^mm^∞目#日^☆&"∞rW 目r≈≈M№^∞r*ⅡMPRF∞#dm自¥ 月T jo&E女m镕Ⅲ。a%*日镕一≈女t女m r ±自十☆&、^≈Ⅸ《∞№u∞TM镕Ⅷ口¥
现代雷达
第}朝
论现代机载PD火控雷达技术+
王秀春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南京210013)
【摘要】首先简述了机载雷达的发展历程,然后着重对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所装备的机载PD火控雷达 作了介绍。
【关键词】机载雷达.机载PD雷达,机载火控雷达
Modern Airborne PD Fire—control Radar Technology
兀于nⅫ目6HⅧM&¥自∞十*%目自日#n女№
№Ⅲ*m十±M目*《{t“&Tn女ⅡⅧ目& №nm*RA 4-∞}H“。■t”#mR☆sg tⅫM #月∞“***3∞十^‰¥%“I RU一*∞
&镕■自&~95m
皇萎一
酱划兰三三 黑彭一一一 溅繁鬃滞怒!嚣搿锚尝㈨箍
mmw,i瓣黧…”
万方数据
鹣鬣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1季节等编.世界机栽雷达手册.北京;航空工业出版 社,1989,lO
2贲德,王秀春.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技术.北京:电子 科学研究院,1994,现代军事电子系列小丛书之五
3 G Morris,L Harkness.Airborne Pulsed Doppler Radar(Second edition).Artech HoHse 1996
WANG Xiu—chun (Nanjing Research lnslitule of Electronics Technology Nanjing 210013)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irborne radar【s resumed at begining,the: equipped with modern aircrafts 8re described emphatically.
美国通过大量试验证明:PD体制在抑制地杂渡方 面切实可行。西屋公司于1 959年正式开始r第一个 PD雷达型号AN/APG 59的研制工作,1963年出 样机,1969年正式作为AN/AWG一10火控系统装 备F一4J/B/M/K战斗机,共生产了1000多套。美 国从开始研制到首次用PD雷达装备战斗机共花了 18年时问。该型号研制成功后随后就推出了一系列 型号AN/AWG一9、AN/APG一63、AN/APG一65、 AN/APG 66、AN/APG一67、AN/APG一68、AN/ APG一69、AN/APG一70、AN/APG一7I、AN/ APG 73、AN/APG一76、AN/APG一77、AN/ APG一78等。
·收稿日期:200I~02一10修订日期:2 of)l—05一ll
万方数据
—L—————————型堕生—一———————!苎一 mfmt}自∞tmtⅨ≈7№2*%*·№自 镕m-mfEn£m*Ⅸ&■,&#d《日t.ⅨR n#PDm&Wn十i∞*月自、*PRF☆∞}月 -p,《PRFⅢ目≈&∞&4m*☆目*mmt* *☆t{·"=”m9*¥一《*ⅢH目*m镕4fT 日镕RT自8W&¨#№.
6Hale Waihona Puke 现代雷达23卷表4 APG一65与APG一73的主要性能比较
型号
APG一65
APG一73
信号波形
MPRF、LPRF
I{PRF、MPRF
速度搜索、边测距边搜 索、边跟踪边搜索、单目 标跟踪、袭击判断。三种 空/空 近程机动:瞄准线、垂直 截获与火炮截获、近程火 控。
工 作 方 式
空/地测距、地形回避、精 确速度更新、地面固定目 标与动目标跟踪、实渡束 空/地 地形测绘、多普勒波柬锐 化贴片、多普勒波束锐化 扇区、下祝/下射。
作用距离 (kin) LRU
小于110 10(口一lm2)
5
MTBF(h) 106
1lO 5
100(期望值)
体积(m3) 0.126(不含天线) 154(天线除外)
重量(kg) 260.4(整机)
0.126(不舍天 线)
154(机架除外) 227(雷达整机)
万方数据
论现代机载PD火控雷达技术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Ⅻ±F∞…r,n■№4n&**☆APG ∞^&口#,l 984 4**W“.1987}**口H^ 70
*tt目4)F一1 5E£自目*}cI∞^^&·jm "&*B#t;¥mmn#n{*目目pnt}I *um镕
A吣~№*目T ApG 68∞自镕¨}柱&
R^&*-#f’l Ru目i‰##&4Ⅱi^&m ■m APir,¨∞*%*自☆APG∞镕h7 73“+*tm镕∞mm∞口∞*{APG 63∞¨ ☆nw*Fm 4 5*Ⅲ¥E*《T∞%自f Sn¥月T*#《■^十&*&W*Ⅱ自Ⅱi* 目&F J bE№}**目口mi£n-gmE口#
空/海 海面搜索与跟踪
海面搜索
4结 论
机载PD火控雷达技术于40年代末首先由美 国人提出概念,50年代末美国开始研制第一个型 号,60~70年代已有大量型号装备部队。我国从70 年代末开始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目前已完全掌握机 载PD火控雷达技术。
且前国外正在研制机载相控阵雷达,并有少量 型号装备部队,而且是未来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方 向(对此,作者将另文概述),但在现阶段,纵观国内 外战斗机的发展,用机载PD雷达装备的先进战斗 机仍将是21世纪初用于防空的主力战斗机。
万方数据
#*4“§I§#¥*±々/№#¥☆#。口t md十o*#m,口t镕口日”#m£#·”*n月
Fo tr…R=%8镕口E“《月☆s##*。±{
自№自女%#№f3”j∞m#t目**&M。In #女自*#&Mlm《±白勺n☆A#”**Ⅳd.
ANIA[,c,70%ANIAPI r 63∞&*ⅢB ***日々■£目女f F l 5EⅢ№ⅢH__mmⅫ
世界上第一部机载雷达出现在反法西斯战争的 英国。当时英国为了对付困扰在海上运输线已久的 德国潜艇,1935年开始研制机载雷达,1937年7月 作了首次试飞,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海监视雷达 (ASV),波长1.5m,机头和机尾均装有一对偶极子 天线测向,雷达功能只能简单测距,可用于观察海面 军舰并协助航行与着陆。接着苏联、美国和德国也相 继研制机载雷达。
—__
竺竺————!旦
d^…℃o_…~一∞_Ⅲ&№l£#n女c A…/’【-hH 3 3 AN/AP(:“6Ⅱ#&mm
*n
厂
蒜==——~·
A11㈨挫】儿FB*目目&☆日自*目4 t■●T l?l^^,B≈№+m**n口4&
AN
{p H^一HⅢ&4nWM n々m“*∞《^**
t,㈨。6十"*口fⅧL c,%々#*∞n*i4M_|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万方数据
Ⅲi AN…f—q
№口镕№M№☆&目*m&f#*^十*ⅢH m《Ⅱ£1hHk
mf‘#*’{*镕*☆q*∞i自#Ⅲ#*. B4 E¨d&十Ⅲm口#&束4镕月*“#目m H《日mt日镕nnnm
自f*#nf-《A l*%Ⅷ口☆m№十.¥ⅢⅢ 自m—W*drHxi日jWm十Z##mfH《 m#**&№^mⅢ■.&Ⅲ∞m∞镕B{Ⅲ*m &^.*tⅡⅡ#‰m&.&fio#1}.镕m Eho 日RpT%☆f JoqH AWG 9mR&Ⅺ∞mq ☆M一*&mo*∞☆#m AN/AFG一,“口2) 1 990≈*镕#*F 1日T)&4“
4 DMS 2001 5 Jane 7s Avionics 2000—2001 6 Jane’s Radar and Electronics Warfare 2000—2001
王秀春 高级工程师,《现代雷达》执行主缩,中国电子 学会高级会员。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圆语学院法语乐,毕业后 又先后到中图科技大学和上海变大培训科技英语扣雷速电 子技术。长期从事雷达技术情报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国外先 进机栽雷达技术。主编有关雷达与电子战的译著与文集15 本.发表论文50余篇。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王秀春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现代雷达 MODERN RADAR 2001,23(4) 2次
参考文献(6条) 1.季节 世界机载雷达手册 1989 2.贲德;王秀春 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技术 1994 3.G Morris;L Harkness Airborne Pulsed Doppler Radar(Second edition) 1996 4.查看详情 2001 5.Jane's 查看详情 2000 6.Jane's Radar and Electronics Warfare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