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知识)养猪生产包括种猪繁育和肉用猪肥育两方面的生产内容肉...
养猪生产实用知识

养猪生产实用知识猪场动力网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所猪育种中心徐小波养猪生产要素优良的品种优质的饲料科学的管理(经营、饲养)科学的疫病防制(预防、治疗)猪场动力网猪品种(品系)介绍猪场动力网一、猪种类型的划分1、按猪种的培育方式与来源分:地方猪种、外来猪种和培育猪种2、按经济用途分:瘦肉型、兼用型和脂肪型3、按自然农业区域分: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猪场动力网(一)地方猪种的优点1、繁殖力强(性成熟早、发情明显、受胎率高、产仔数多)2、性格温顺、保姆性强3、抗逆性强(耐粗、抗寒、抗热、耐饥饿)4、肉质好猪场动力网(二)地方猪种的缺点1、生长速度慢2、饲料报酬不高3、瘦肉率低4、不适合集约化饲养猪场动力网(三)地方猪品种介绍1、太湖猪:产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江阴、无锡-二花脸,嘉定-梅山,松江-枫泾,嘉兴黑猪,金坛-米猪,吴县-横泾,启东、海门-沙乌头。
2、淮猪:原产于淮北平原,主要产于在赣榆、仪征、高邮、溧阳、高淳、东台和大丰等县;包括淮北猪、山猪和灶猪等类型。
3、姜曲海猪:原产于泰县、海安一带,以姜埝、曲塘、海安为主要集散地,包括大抡庄猪、曲塘猪和海安团三个类型4、东串猪:中心产区在泰兴东部、如皋西南、南通等地猪场动力网猪场动力网猪场动力网(四)外来猪种介绍1、长白猪:原产于丹麦,又名兰德瑞斯。
白毛、体型长、耳向前直伸。
2、约克夏猪:原产于英国,分大、中、小三型,分布最广的是大约克夏。
白毛、耳大直立。
3、杜洛克猪:原产于美国,毛色由金黄到暗棕色,耳中等大,向前稍下垂。
猪场动力网4、汉普夏猪:原产于美国,被毛黑色,在肩和前肢有一条白带,故称为-银带猪。
耳中等大直立。
5、皮特兰猪:原产于比利时,被毛灰白,夹有黑色斑块,还杂有部分红毛。
耳中等大小向前倾。
猪场动力网猪场动力网猪场动力网猪场动力网猪场动力网猪场动力网(五)培育猪种介绍1、新淮猪:产地淮阴市,是我国最早培育的新猪种之一。
养猪生产工艺流程

养猪生产工艺流程养猪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畜牧业,也是重要的肉类产品来源之一。
养猪生产工艺流程是指从猪的选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控到屠宰加工的全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养猪生产工艺流程。
一、选育选育是养猪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良种的选育直接关系到养猪的效益和产出。
在选育阶段,首先需要选择健康、品种优良的种猪,这些种猪应该具有良好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和抗病能力。
其次,需要进行科学的配种,保证后代的遗传品质。
选育出符合生产要求的优良猪种,是养猪生产成功的第一步。
二、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中的核心环节,良好的饲养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在饲养管理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饲料配制,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的需求,科学配制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
其次是饲养环境,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保证空气流通和温度适宜。
再者是疾病防控,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疾病检测,保证猪群的健康。
三、疾病防控疾病防控是养猪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疾病的爆发会对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疾病防控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疫苗接种,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其免疫力。
其次是疾病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疾病检测,及时发现疾病并进行隔离治疗。
再者是环境卫生,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
四、屠宰加工屠宰加工是养猪生产的最后一环,也是与猪肉品质直接相关的环节。
在屠宰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屠宰前的麻醉处理,保证猪的屠宰过程不会产生痛苦。
其次是屠宰环境,保持屠宰场的清洁卫生,避免污染猪肉。
再者是屠宰技术,采用科学的屠宰技术,保证猪肉的质量。
总结起来,养猪生产工艺流程包括选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控和屠宰加工四个环节。
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养猪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猪肉的品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养猪生产工艺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猪场生产工艺

猪场生产工艺猪场生产工艺详解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畜牧动物之一,也是我国人们餐桌上经常见到的美味食材。
猪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而猪场生产工艺则成为了保证猪肉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猪场的生产工艺。
首先,猪场生产工艺包括繁殖、育肥、屠宰等多个环节。
繁殖环节是猪场的起点,主要是指通过选种和配种来获得优质的种猪,并控制生猪的繁殖速度和数量。
猪场会根据市场需求量和畜牧业发展情况来确定合理的繁殖方案,以均衡供应,满足市场需求。
育肥环节是指通过投喂饲料和定期健康检查,促进生猪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其肉质和产量。
屠宰环节是生产流程的最后一环,主要是将育肥好的生猪进行屠宰,加工成猪肉产品。
其次,猪场生产工艺需要注意的环节有很多。
首先,猪场的环境要保持清洁和卫生,防止疾病的传播。
猪场应该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洗,尤其是育肥环节和屠宰环节。
其次,猪场应该根据生猪的生长发育和饮食需求来合理配置饲料和水源,并保持良好的饮水和饮食条件,以提高生猪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猪场应该加强对生猪的健康检查和疾病防控,定期对生猪进行体温检测和疫苗注射,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最后,屠宰环节也需要特别注意,要严格按照卫生和安全标准进行操作,确保屠宰的猪肉产品符合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
在猪场生产工艺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疾病防控。
猪场要定期对生猪进行疫苗注射,以预防猪病的发生和传播。
常见的猪病有猪霍乱、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
在疫苗注射过程中,猪场应该确保注射器和针头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另外,疫苗的保质期要注意,过期的疫苗是无法正常发挥效果的。
同时,猪场还需要定期进行生猪的体温检测和垃圾处理,以及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防止疾病的传播。
总的来说,猪场生产工艺是保证猪肉质量和产量的关键环节。
猪场管理者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畜牧业发展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并严格按照国家的生产标准来操作。
猪场的生产工艺要注重繁殖、育肥和屠宰等环节,同时要加强疾病防控和环境卫生,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卫生。
提高肉猪生产力(PPT38张)

Wang和Fuller -100 -60 111 61 120 64 20 75
Baker 42 100 32 60 100 60 95 65 18 68
生长育肥猪的营养需要
营养平衡的重要性 日粮中营养成分的数量
和比例必须准确,如:
日粮中适宜的钙磷比例为1.5:1 日粮中超量的钙将导致生长迟缓和饲料利用率低
生长育肥猪的营养需要
蛋白质对增重和胴体品质影响关键在于质量,即 在于必需氨酸的配比,有人试验,饲料中必需氨 基酸不全面的蛋白质含量即使高达16%,还不如 必需氨基酸全面,蛋白质含量只有12%的饲料效 果好。为此英学者首先提出“理想蛋白质”的概 念,所谓“理想蛋白质”就是能提供充足的各种 必需氨基酸,并且各种必需氨基酸处于最佳平衡 状态和能充分满足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氮源的蛋白 质。
生长育肥猪的营养需要
采食量与生产性能
猪用于维持需要的饲料量约占摄入量的1/3 。饲 料利用率的提高是伴随着饲料摄入量的增加, 但是当饲料摄入太多时,许多猪的饲料利用率 反倒降低了,其原因是不同性别与不同基因型 互作的结果
-杜洛克和杂交猪耗料多 -去势公猪FI比小母猪高5% -公猪的FI比去势猪少
生长育肥猪的营养需要
蛋白质水平:在能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定 范围内(9~18﹪)日粮中蛋白质含量提高, 日增重和饲料报酬提高,当粗蛋白质含量 超过18﹪以上,一般认为对日增重和饲料 报酬都没有明显的提高,但可提高瘦肉率, 由提高蛋白质水平来改变肉质是不经济, 所以肥育猪蛋白质水平一般不超过18%。 就增重而言以17.5%效果最好,超过22.5% 反而下降。
第三节 猪的肥育方法
一、我国传统的肥育方法 1、阶段肥育方法 2、一贯肥育法 二、瘦肉型猪肥育方法
第一章 养猪生产

Danish Landrace 丹麦长白猪
原产在丹麦,♂300kg,♀250kg; 有较好的繁殖力强,生长快,饲料 利用率高,瘦肉率高的特点。 但蹄质不坚实,多蹄腿病,发情不 明显。
American landrace
杜洛克 Duroc
原产在美国,♂250kg,♀300 kg; 有较好的适应性,生长快,饲料 利用率高,瘦肉率高,抗病力强。 但产仔少,配种难,肉质较差。
第一节 猪的生物学特性
☺1.性成熟早,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
☺一般3~5月龄达性成熟,6~8月龄初次配种。一年四季都 能发情、配种,妊娠期只有110多天。每胎产仔约6~13头, 一年两胎共产仔12~26头。
☺2.生长期短、发育迅速、饲料报酬高:
☺1月龄体重为初生重的5~6倍,2月龄为1月龄的2~3倍, 生后6月龄90kg上市。增重1kg体重需2.8~4.5kg饲料, 饲料报酬高。
东北民猪
☺原产在辽宁省岫岩 等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部分 地区。 ☺民猪具有抗寒能力强,体质强健,产仔较多,脂肪沉 积能力强和肉质好的特点; ☺适于放牧和较粗放的管理; ☺今后应继续加强本品种选育,提高胴体的瘦肉率。
八眉猪♂
☺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自治区 ☺八眉猪具有适应性强,抗逆性强,肉质好,耐粗放管理, 遗传性稳定等特点 ☺以八眉猪为母体与巴克夏、约克夏、苏白、长白等品种 进行二元三元杂交效果显著。杂交猪具有较高的生产性 能, ☺但八眉猪也存在着生长慢,后躯发育差,皮厚等缺点。
内江猪
☺四川省内江市、内江县、资中等县市。 ☺内江猪适应性强和杂交配合力好等特点。 ☺但存在屠宰率较低,皮较厚等缺点。
(6)高原型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 ☺此类型猪属于小型晚熟品种,长期放牧 奔走,被毛密长,并生有绒毛,产仔数 多为5~6头,乳头一般5对,生长缓慢, 屠宰率低,但胴体瘦肉较多。 ☺属于该种类型的有藏猪和合作猪。
猪场生产管理

猪场生产管理企业管理由六个主要部分组成,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生产管理加上目标(所有者)以及政治、社会及经济环境。
人力资源、营销、资金和生产是企业内部的四个主要管理领域。
生产管理:包括生产的所有技术、经济和管理领域。
它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什么2.生产多少3.怎样生产多数生产商对这方面都是非常熟练、非常擅长的。
资金管理:该领域涉及投资决策的制定,即决定在建筑、土地、设备中哪方面进行投资、投资的规模,如何为这些固定资产筹措资金⋯⋯,以及企业的资金管理等。
其中需考虑的问题包括:1.贷款类型2.贷款利率3.贷款偿还期限4.是否有现金兑现能力营销管理:即关于产品销售、原材料采购等方面的决策及采取的行动。
一些农民对其农产品进行营销,而另一些农民则只是出售这些农产品。
人力资源管理:一件事能否办好,其真正的决定因素是人。
因此,对人力资源的不同态度、不同培训方式、不同报酬及不同的教育管理将给企业经营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养猪生产中谁负责以上这四个最重要的领域的管理工作?目标:企业需要制定经营战略,以使企业所有者能够实现其目标。
在企业中有没有人知道,真正知道,这个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是否经过讨论并已落实到文字上?环境:这其中涉及所有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因素,包括:1.政府2.天气3.经济4.国际贸易5.动物保护6.(自然资源)保护7.法律事务8.信贷政策在今后的 5 到 10 年里,哪些外界因素将对你的企业经营产生影响?如何利用这些设想到的因素。
企业经营管理政治/经济 / 社会环境经营战略筛选可选方案评估风险 /机遇评估所有者目标企业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参照上表,其中短粗的大箭头表示企业总体的动态经营管理过程。
必须将六项投入汇集起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才能开展起来。
然后,经理应做以下工作:1.评估企业的机遇与风险;2.评估其它可行方案;3.筛选制定企业经营战略。
这一决策过程将重复多次。
《猪生产学》复习思考题

《猪生产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群居行为:群体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作用。
2、宰前重:被测猪只体重达100公斤后,停食24h(不停水)的空腹体重。
3、眼肌面积: 胴体胸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横截面的面积。
4、系水力:值肌肉蛋白质在外力作用下保持水分的能力。
5、肌肉大理石文:指一块肌肉内可见的肌内脂肪。
6、生长速度:一般用仔猪断奶至上市期间体重的平均日增重表示,也可用体重达到100公斤的日龄作为生长速度的指标,或用达到一定日龄时的体重。
7、断奶窝重:断奶时一窝仔猪的总重量。
8、胴体重:屠宰后去头、蹄、尾及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的躯体重量。
9、胴体瘦肉率:将左半胴体进行组织剥离,分为骨骼、皮肤、肌肉和脂肪四种组织,瘦肉量占四种组织总量的百分率。
10、胴体长:在胴体倒挂时从趾骨联合前缘至第一肋骨联合点前缘间的长度。
11、背膘厚:宰后胴体背中线肩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和腰荐椎结合处三点膘厚的平均值。
12、总产仔数:指包括死胎和木乃伊在内的出生时仔猪总头数。
13、产活仔数:指出生时活的仔猪数.14、初产日龄:指母猪头胎产仔的日龄。
15、初生重:指仔猪出生后12h以内称取的重量。
16、出生窝重:指同窝活产仔猪初生重的总和。
17、存活率:产活仔数与断乳仔数的比值。
18、配套系:配套系指通过配合力测定,筛选出的最佳杂交组合中相互配套的品种或品系。
19、假死:有的仔猪产下后呼吸停止,但心脏仍在跳动,称为假死。
20、产仔间隔:母畜的产仔间隔是指母畜2次分娩之间的间隔天数,又称为胎间距。
21、育种值:影响表型值的各项因素中只有基因的加性效应可以遗传,故称为育种值。
22、选择反应:选择所引起的群体表型值均数的变化称为选择反应。
23、哺乳仔猪:指从出生至断奶前的仔猪。
24、断奶仔猪:指仔猪从断奶至70日龄左右的仔猪。
25、育成猪:指70日龄至4月龄留种用的猪。
26、后备公猪:指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公猪。
27、后备母猪:指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母猪。
养猪生产的组织与管理

第五章 养猪生产的组织与管理
❖ 四、新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的撰写
×××项目实施方案: 开头语:包括项目全称、课题由来、简要情况、主要任务 等。 1.推广指标 主要包括效益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经济技术指标,要简明、具体地标示出来。 2.主要技术措施 实用原则,包括提前条件、基础条件、 中心环节、关键措施等。 主要技术措施应简明、具体。 3.开展试验、示范 试验项目、示范计划。 4.活动安排落实项目实施的时间、技术培训及技术交流的 安排。检查、评估的具体做法,总结及时间等。
二、养猪新技术推广
新技术推广Leabharlann 方法1.有的放矢选好项目。 2.健全科技推广队伍,建立科技推广体系。 3.新技术推广与农民技术培训相结合。 4.抓好典型做好示范 。 5.做好具体指导 。 6.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指导。
第五章 养猪生产的组织与管理
(三)新技术推广注意问题
1.要有针对性。 2.要实事求是。要有个老实的态度。 3.要因地制宜 。 4.必须与社会话服务体现相配合。 5.应与科技承包挂钩。 6.科学普及活动应多种多样,为群众所喜闻乐 见。 7.强化乡(镇)一级畜牧兽医工作。 8.严格技术要求,提高推广质量。 9.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第五章 养猪生产的组织与管理
合作服务:
指农民组织起来的在合作社内部,以 分工协作为目的的自我服务。自我服 务是合作社的本质特征之一。合作社 为社员提供的服务是合作服务,专业 合作社提供的服务项目对其社员而言 也是合作服务。
第五章 养猪生产的组织与管理
❖ 社会服务:
❖ 是指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包括合作社 之间,合作社与非社员户之间,其他各类经 济组织之间相互服务。这是建立在社会分工 基础上,并且通过市场交换进行的服务,多 由农村经纪人来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猪生产包括种猪繁育和肉用猪肥育两方面的生产内容。
肉猪的肥育是养猪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养猪生产的最终目标。
如何组织猪的肉用型肥育,达到肥育期短,周期快,肥育效果好,饲养成本低,出栏率高,生产出优质的胴体肉品是饲养肉猪的根本任务。
1生长肥育猪的营养需要1.1 能量的需要猪的营养需要包括3个方面:维持、瘦肉生长和脂肪沉积。
我们所说的生长的能量需要指的就是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所需要的能量。
许多营养物质的需要量都与热量呈一定比例,它不仅决定着猪的采食量,也决定着每公斤日粮含有的营养浓度。
日粮能量水平升高时,能量日摄入量就增加,就会改善其饲料转化率和生长速度。
1.2 蛋白质需要生长猪的蛋白质的需要最主要是满足体蛋白质的沉积,一小部分用于维持需要。
猪对日粮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要,首先是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
蛋白质摄入量是决定瘦肉生长的主要因素,所以要依据每日氨基酸摄入量来进行肥育猪的日粮配合。
蛋白质利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蛋白质的品质。
蛋白质的品质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而可利用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则能更准确表明蛋白质的品质。
(1)在生长猪前期(60㎏以前),体内含水分和蛋白质较多,蛋白质需要量较大,要特别注意蛋白质的供给。
(2)在生长猪后期、脂肪生长加速,每公斤增重的需能量增高,蛋白质需要相对减少,主要保证碳水化合物的供应。
(3)蛋白质的需要量与饲料蛋白质的品质密切相关,补充第一、第二和第三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是降低粗蛋白水平(降低1%~2%)、提高饲料蛋白质和氨基酸利用率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
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的比例为1:0.6:0.6:0.2。
(4)能量与蛋白质比例(能朊比)为20~50㎏体重为30∶1,51~90㎏体重为35:1。
1.3维生素的需要有的维生素组成酶系统,有的则直接参与酶的活动,当维生素不足时,将影响猪的正常生理代谢,造成食欲减退,生长停滞,表现出特有的营养性维生素缺乏症。
脂溶性维生素必须由饲粮供给,尤其是消化道功能尚不健全的幼猪。
1.4 矿物质需要矿物质是猪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组成猪体重要成分。
参与酶与辅酶的组成,具有调节血液和具它液体的浓度、酸碱度及渗透压、保持平衡,促进神经活动、肌肉活动、消化活动和内分泌等活动的作用。
(1)Ca、P是骨骼生长最需要的元素,占猪体矿物质元素的70%,生长猪对其的需要量较大。
二者的比例为1.2:1,无机钙、磷的利用率高于有机钙磷。
(2)其它的矿物元素需要量都较少,作用各异。
如K、Na和Cl为电解质元素;Fe和Cu是仔猪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必需元素;I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Se维持VE正常功能,防止仔猪下痢等作用。
表1生长肥育猪的营养需要模式营养指标建议模式 NRC(1998)调整模式20~50kg 50~90kg 20~50kg 50~80kg消化能(MJ/kg) 13.39 13.39 13.39 13.39粗蛋白质(%) 17.0 14.0 16.9 14.6赖氨酸(%) 0.85 0.70 0.89 0.7 1蛋氨酸(%) 0.20 0.18 0.24 0.1 9蛋+胱氨酸(%) 0.51 0.41 0.51 0.41苏氨酸(%) 0.54 0.45 0.57 0.4 8色氨酸(%) 0.14 0.13 0.16 0.1 3异亮氨酸(%) 0.480.40钙(%) 0.60 0.54 0.600.50总磷(%) 0.500.45有效磷(%) 0.23 0.19 2.23 0.1 92 影响猪肥育的因素2.1猪的品种、类型对肥育的影响猪的品种和类型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的,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和经济利用性,这就决定了品种间、类型间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上的差异。
2.2年龄与体重的影响根据猪的生长规律,利用猪幼龄时肌肉生长强度大的特点,提高增重速度,以利于降低饲养成本和改善猪的胴体品质。
同时根据不同品种和肥育目的,试验出一个最经济适宜的屠宰年龄和体重,便于在养猪生产中共同遵守和使用,有利于瘦肉型猪生产。
2.3饲料组成、营养对肥育的影响饲料是保证猪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肉、脂、骨、皮等组织营养形成的主要原料。
因此饲料的组成状态、营养水平的高低对猪的增重和胴体品质有显著的影响。
2.4猪的健康水平对肥育的影响在哺乳期没有患过疾病的仔猪,健康状况良好,断奶体重大,生长发育比较正常。
这种断奶仔猪肥育增重迅速,饲料利用率较高,饲养期短,相应地降低了养猪成本。
2.5猪性别与去势对肥育的影响猪的公母性别与去势与否不仅影响肥育期的增重速度、饲料利用率,而且还会影响到猪的胴体品质和肥育的经济效果。
国外猪种的性成熟较晚,一般除对公猪进行去势外,小母猪是不去势进行肥育的。
2.6温度对肥育的影响幼猪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0~35℃,成年肥育猪的适宜温度为15~23℃,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猪的肥育效果。
当温度过高时(超过32℃),猪的食欲下降,采食量大大减少而影响增重效果;温度过低时(4℃以下),猪体散热较多而加速了猪体热源的分解,食量显著增加,但增重速度并不一定加快。
据报道,炎热季节肥育猪的饲养,为减缓炎热气候环境对肥育猪生产性能的不良影响,应采用高能量、高蛋白和氨基酸平衡的饲粮:13.4MJ消化能/㎏、16%粗蛋白、0.79%赖氨酸的饲粮;将干粉料改为颗粒料,将第一餐提早、第二餐料推晚饲喂,实行自由采食。
3肥育猪的饲养管理正确的组织工作和科学的饲养管理工作是完成猪肥育的关键措施之一,虽然根据不同的肥育类型所要求的方法上有所差异,但猪的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和所要求的一般管理方法基本是一致的。
3.1做好肥育前的准备工作根据设备条件和生产任务要求,在肥育开始前应提出肥育计划和实施方案,以便合理地组织工作。
如猪舍利用、猪源组织、饲料及其他准备工作。
3.2采用适宜的肥育方法饲养瘦肉型肥育猪应采用“一条龙”肥育方法。
将肉猪整个肥育期,按体重分成两个阶段,即前期20~60㎏,后期60~90㎏。
根据肉猪不同阶段生长发育对营养需要的特点,采用不同营养水平和饲喂技术。
一般是从肥育开始到结束,始终采用较高的营养水平,但在肥育后期,应适当限制喂量或降低饲粮能量水平,以防止脂肪过多沉积,提高胴体瘦肉率。
3.3合理分群组群的原则:同品种、同类型的猪尽可能组成一群;同期出生或出生期相近、体重一致的应组织在一群;同窝仔猪尽可能整窝组群肥育。
组群原则一般要保持猪群的稳定,不要轻易拼群或调群,但遇到个别体弱的患病掉队的猪应及时挑出另外护养。
3.4饲料加工调制饲料的合理加工调制不仅改善了饲料的物理性和适应性,增加采食量,而且能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有利于猪的生长和降低成本。
为了提高饲料的消化率,配制好的混合饲料喂前应用1倍水浸湿,夏天放置0.5~1.0h,冬天放置4~5h后再喂给。
3.5合理安排去势、防疫和驱虫供肥育用的公、母猪一般先去势再肥育。
因为去势可以降低猪的基础代谢,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猪肉的品质。
一般去势应在35~45日龄进行,亦可在断奶后进行。
肉猪的寄生虫主要有蛔虫、肺丝虫、姜片虫、疥螨和虱子等体内外寄生虫。
通常在90日龄时进行第一次驱虫,必要时在135日龄左右时再进行1次驱虫。
3.6调教调教是饲养员不能忽视的饿工作。
要使猪养成“三定位”讲卫生的习惯(三定位为吃、睡、排便定位),并防止强弱争食、咬架等现象,必须加强调教工作。
3.7减少环境应激,促进猪快速生长北方气温低,冬季长而寒冷,夏季温差大而干燥,因此猪舍设计上必须以保温防寒为主,适当注意夏季通风,冬季换气。
南方气温一般较高,雨水较多而潮湿,因此栏舍建筑地势要高,注意防暑、防潮和通风。
生长肥育猪一般适宜气温10℃~25℃,最适宜温度为15℃~23℃,相对湿度在60%~80%时比较合适。
每个猪群以10~15头,密度以0.7~1m2/头为宜,每增加1头,采食量减少1.2%,日增重下降0.95%。
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尘埃和微生物含量,可减少猪呼吸道等疾病发生。
在管理上,猪群组合以窝为单位,不任意调群;定时定点定量投喂饲料,保持饲料稳定;保持栏圈干燥卫生;搞好防疫工作,定期驱虫等。
3.8饮水和运动水是维持猪体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猪体水分占55%~65%。
水分的功能是任何物质所不能替代的,如调节体温,饲料的消化,营养的输送、吸收,体内废物的排除等都离不开水。
因此肥育期间要保证有清洁的饮水供应。
猪是活的有机体,肥育期运动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运动增强猪的新陈代谢,锻炼了各器官、组织的活动功能,有利于增加食欲和促进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提高健康水平;同时锻炼了四肢,减少了肢蹄病的发生。
3.9饲喂方法饲喂方法、饲料的状态、饲喂次数等对猪的增重和胴体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提高瘦肉率和胴体品质,并考虑到要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在肥育前期体重20~60kg时采用自由采食,保证猪有充足的采食量,提高肌肉组织的生长速度;肥育后期体重60~90kg时,采用适当限量的方法(限喂正常量的90%左右)。
饲料的形态对猪的增重和瘦肉率有明显影响,其优劣排序为:颗粒料>干湿料>干粉饼>稠料>稀料。
湿拌料水分不宜过高(料水比1:0.8~1:1),因适口性好,采食干净浪费少,有利与猪的消化吸收和增重,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关于肉用型猪饲喂次数,主要看一天采食营养多少而定,一般按标准每天喂3次为宜。
猪的饲喂要做到“四定”、“四净”,即定时、定量、定温、定质;圈净、料净、槽净和体净。
3.10适时屠宰屠宰体重不仅影响胴体瘦肉率,而且关系着猪肉质量及养猪的经济效益。
猪的体重越大,膘越厚,脂肪越多,瘦肉率越低,育肥时间长,饲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越差。
4结语4.1当务之急,就是首先要测定中国生长肥育猪不同典型品种、不同区域、不同环境条件下瘦肉生长速度,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验证,最终建立中国猪营养需要模型。
4.2组织好肉用猪的肥育工作,必须选用优良的三元杂交型品种和采用先进的肥育技术措施,才能加快肉用猪的生产速度,缩短肥育期,提高出栏率和饲料利用率,增加个体瘦肉率,减少肥肉率。
这是今后养猪努力的方向,也是猪育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