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件)14.1治则治法

合集下载

中医学课件:治则治法

中医学课件:治则治法

治病求本的具体应用,除了必须正确辨证 外,”、 “标本缓急”的概念。
“正治”与“反治”
正治和反治,出自《素问·至真要大 论》的“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在临 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的疾病临床表 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 病的临床表现时则与其本质不一致,出 现了假象。为此,确定治疗原则就不应 受其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其本质 的治疗。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 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 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 的,又称为“从治”。 《素问·至真 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 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是指反治法一般多属病情发展比较 复杂,病势危重,出现假象症状了 才可运用。其具体应用有:热因热 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 用。
疾病的标本关系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临床中 要认真观察,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 以便正确地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 调整阴阳
疾病发生根本原因-----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 破环,阴阳的偏盛偏衰产生寒热虚实的病 理变化
损有余 补不足 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四 扶正祛邪
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 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 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 “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 “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是 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 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 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 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 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 的发生。古书《丹溪心法》曾称,“是 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 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因地制宜

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与治法详解演示文稿

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与治法详解演示文稿
如:气虚:补气;血虚:补血; 阳虚:补阳;阴虚:补阴。
肾三病区
第20页,共53页。
什么是实则泻之
实,指证候的属性;
泻,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 实证表现为实象,用具有祛邪功用的方 药来治疗,称为实则泻之。 如:瘀血用活血化瘀法;
湿盛用祛湿的方法; 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法。
肾三病区
第21页,共53页。
反治
为“从治”。适用于疾病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 证。 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肾三病区
第17页,共53页。
正治
什么是寒者热之
寒,指证候的属性;
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寒证 表 现 为 寒象,用温热 性 质 的 方药治
疗,称为寒者热之。
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
里寒证用温里方药
肾三病区
(一)顺应自然
顺时养生 :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养成很好的生 活习惯,保证 生物钟正常运 转
肾三病区
第47页,共53页。
(二)养性调神
避免不良
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避免来自社会、自然家庭等外界 的不良刺激。
防止内源性不良刺激:如积 极治疗躯体疾患。
提高自我心理 调摄能力
加强文化思想修养。
提高对情志疾病的耐受性。
主导思想、根本原则。

阴阳规律
疾病本质 病变的主要矛盾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肾三病区
第16页,共53页。
正治与反治
(1)正治,指逆其病证候性质而治,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 反治,是指顺从病证性质表现的假象而治,又称

中医学课件:治法治则

中医学课件:治法治则
三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由于病情发展、 病机变化、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反应 性的不同;所表现的证也不相同,须采 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就是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 中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可采用相同的 方法治疗。
治法治则
第一节 治 则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标本缓急。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病治异同: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第二节 治 法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温法 清法 补法 消法
正治反治
正治法—是当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 时,采取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 法则,又称“逆治法”。 如“热者寒 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 泻之” 。
调整阴阳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扶正祛邪
扶正,“扶正以祛邪”,适用于正虚为 本的病证。 祛邪,“祛邪以安正”,适用于邪实为 主的病证。 总之,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为原则。
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选用 不同的方药。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选用药物。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和 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反治法—是当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 致,甚至相反的病证,采取顺从疾病的 假而施治的一种方法,又称“从治法”。 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 用”“通因通用”。
标本缓急
标,即邪气、症状、新病。 本,即正气、病因、旧病。 急则治标,就是病情急重,不及时治疗标病就 会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所采用的一 种治则。 缓则治本,是从根本上着手进行治疗,大都用 于病势较缓的病证。 标本同治,标病本病俱急,在时间和条件上又 不允许单指标或单治本时所采用的治则。

中医学-治则治法(2016年春季2013级临床)

中医学-治则治法(2016年春季2013级临床)

三、调整阴阳
• 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促进阴平阳秘。
• (一)损其偏盛:适用于实证 • (二)补其偏衰:适用于虚证
三、调整阴阳
• (一)损其偏盛
• 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 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如“治热 以寒”即“热者寒之”。“治寒以热”即“寒 者热之。”
进行适当的治疗。
第二节 治法
• 基本治法(八法): •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 具体治法:
第二节 治法
• (一)汗法(解表法)
• 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 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法。
• 适应症: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脉浮;水肿病腰以 上肿、疮疡病初起、麻疹疹出未透兼有表证。
适应症: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 分、营分、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 热炽盛者,均可应用。
第二节 治法
• (六)清法(清热法)
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的实热证。 清热解毒:时疫温病、热毒疮疡等证。 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 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之证。 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 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
脾胃虚弱者慎用或禁用。
第二节 治法
• (四)和法(和解法)
• 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 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 适应于少阳证、肝胃不和证、肝脾失调证、肠 胃失调证等。
第二节 治法
• (四)和法(和解法)
• 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 • 1.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 • 2.邪气入里,阳明热胜之实证者禁用。 • 3.三阴寒证者不宜使用。
第二节 治法
• 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 • 1.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汗出邪去为度,太过

中医学PPT:治则治法

中医学PPT:治则治法

第二节:治法
治法与治则不同,治法从 属于治则。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运用。
八法
以八纲为依据,将治法概括为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吐法与汗法
吐法: 就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与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从口 排出的一种治法。
汗法:就是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 在肌表的外感六淫
治疗概要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法:治疗方法,指治 则的具体化。
第一节 治 则
治未病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三因制宜
一、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二、治 病 求 本
正治与反治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
本质相一致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 反的药物进行治疗。“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实者泻 之”“虚者补之”。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
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用与疾 病的假象顺从的方药进行治疗。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 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 病 求 本(二)
标本:可以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 盾 的主次关系,是一个相对概念。


邪气
正气
症状
病因
后病
先病
治病求本
急则治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三、调整阴阳
阴阳偏盛
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
阴阳互损
阴阳兼顾
四、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体
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 到战胜疾病康复的的目的。主 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是
邪去正安。主要适用于以邪 实为主的病证。
五、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的气 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 理环境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体 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的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治则治法 ppt课件

治则治法  ppt课件

PPT课件
16
2、寒因寒用: ➢ 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
病证。 ➢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
热假寒证。 ➢ 真热假寒证——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
证候。如热厥证。
PPT课件
17
真热假寒证
❖ 壮热,面赤,气粗,烦躁,舌红苔黄干 ❖ ——真热 ❖ 兼见四肢不温,恶寒,脉沉——假寒
PPT课件
36
五、温法
➢ 温法又叫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 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 适用于里寒证,虚寒证。 ➢ 温法分为温中祛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法。 ➢ 注意:温热药性多燥热,易耗伤阴血,故对于
阴虚、血虚证,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均应 慎用或禁用。
PPT课件
37
六、清法
➢ 清法也叫清热法,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 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大法。
➢ 适用于里热实证。 ➢ 具体包括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脏腑
热四种治法。 ➢ 注意:清热药多具寒凉之性,常能损伤脾胃阳气,
一般不宜久用。
PPT课件
38
七、消法
➢ 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 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 的一种治疗大法。
孕妇均慎用。
PPT课件
34
三、下法
➢ 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 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 的一种治疗大法。
➢ 本法主要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肠道,以 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 下法具体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攻瘀等法。 ➢ 注意:下法,特别是峻下易伤正气,对于邪不在里,

中医治则治法

中医治则治法

中医治则治法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独特之处在于“治则治法”的理念,即通过观察病情和辨识病机,选择相应的治则和治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治则和治法,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治则概述治则,是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特点和病情变化的规律,确定治疗方针和原则的总称。

中医的治则主要包括辨证、辨病、治病三个层次。

1. 辨证:辨证是中医治则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疾病属于某一证候类型时,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辨证的目的在于准确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病:辨病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对具体疾病进行判定和诊断。

中医辨病注重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将各种症状和体征综合起来,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只有准确辨病,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 治病:治病是根据辨证辨病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进行干预。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重点在于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二、治法分类治法,即治疗手段或方法,是根据治则确定的治疗方案的实施过程。

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和各种辅助治疗法等。

1. 内治法:内治法是指通过调控人体内部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摄入药物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则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选择食材,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康复速度。

2. 外治法:外治法是指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外用药膏、热敷、冷敷、艾灸等。

外治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创伤和局部疼痛等疾病,通过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3. 辅助治疗法:辅助治疗法是中医治疗中的补充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疗法。

中医学课件 6-治则治法

中医学课件 6-治则治法

2022/9/28
9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 大法”。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 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 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 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的治疗规律。它上承诊断、下启治法,联系临床,是 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桥梁。
治未病
2022/9/28
15
• 未病先防(相当于一 级预防)。 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加强锻 炼,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同时能动地适 应客观环境,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维护 人体健康。
• 既病防变(相当于二级预防)。指在疾病发生后,要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转变,或防止传染性疾病的扩散。
2022/9/28
2
治则治法研究的意义
治则治法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的中心环 节。对治则治法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阐明证的病理基础具有重 要的意义。
2022/9/28
3
治则治法的源流研究
从远古时代的治法开始,随着实践的积累,中医学 逐渐有了治则的内容,《内经》集先秦治则治法研究 之大成,提出治病求本、标本论治、正治反治、扶正 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则的基本内容,由此 奠定了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
21
•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则人健康、有神;阴阳失衡人 就会患病、早衰,甚至死亡。 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 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
• 生命阴阳平衡的含义是脏腑平衡、寒热平衡及气血平衡。其总原则是 阴阳协调,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体 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相同病因病机,给 予相同治法治疗。
六、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 法
治法
基本治法——“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具体治法: 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
个性的、具有特定运用范围的治疗方法。 如:辛温解表、健脾补气
一、汗法(Diaphoresis)
阴阳
虚寒
实热 虚热
实寒
阴平阳秘 阳气不足 阳盛 阴不足 阴盛
四、扶正祛邪
(一)扶正: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 虚则补之 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二)祛邪:
—— 实则泻之
(三)扶正与祛邪兼用——补虚泻实并举。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因病因病机不同, 正邪消长差异,运用不同治法治疗。
2、具体运用
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 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病证。
补 法(Invigoration)
补气 养血 滋阴 温阳 健脾养心,滋肝补肾 峻补、平补、缓补 3、注意事项 体实、邪实需慎用 配合理气疏导
八、消 法(Promoting digestion)
1、概念
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运用消食导滞、 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 使积滞的实邪逐 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寒、热、燥、湿等邪气内结以及水结、宿 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下 法(Purgation)
寒下
逐水
温下
攻瘀
润下
攻痰
驱虫
3、注意事项
耗伤正气,实证选用
中病即止
虚人、虚证、孕妇慎用
四、和 法(Reconciliation)
1、概念:
也叫和解法,运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 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协调内脏的 一种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适用于里寒证,或阳气虚弱,寒从内生 的虚寒证。
温 法(Warming interior)
温中散寒 温经散寒 回阳救逆
3、注意事项
温药多燥热,易耗伤阴血 热证禁用 孕产妇慎用
六、清 法 (Clearing heat)
1、概念:
又称清热法。应用寒凉性质的药物, 通 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 一种治疗方法。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 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 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 张仲景《金匮要略》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 指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
因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本 正 病因 内脏 旧病 原发病
标 邪 症状 体表 新病 继发病
(一)未病先防 调摄精神 加强锻炼
1、提高正生气活规律 人工免疫
2、防止邪气侵袭 3、养生保健
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头常梳、面常搓、目常转、 耳常弹、齿常叩、津常咽、 腹常摩、足常揉、肛常提 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 少药多食、少静多动、少忧多眠
预 防(Prevention)
(二)既病防变 1、早期诊治 2、控制传变 阻截邪气 先安未受邪之地
2、具体运用
消食导滞 行气化瘀 消积化坚 消痰化饮 利水消肿
3、注意事项
2、具体运用
里热炽盛者,均可运用。
清 法(Clearing heat)
气分 —— 清热泻火 血分 —— 清热凉血 热毒 —— 清热解毒 脏腑内热 —— 清泻脏腑 3、注意事项 清热药多寒凉,易伤脾胃 体虚、寒证、孕产妇慎用
七、补 法(Invigoration)
1、概念:
又称补益法。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药物, 以补益气血阴阳,消除虚弱证候的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或者各种相兼证 均可考虑使用。
和 法(Reconciliation)
和解少阳证 调和肝胃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相兼治疗
3、注意事项
病邪在表或在里均不宜
五、温 法(Warming interior)
1、概念:
也叫祛寒法。应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 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病后康复
治 疗(Principal and the Method of the Treatment)
治则: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治法: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即是治疗原则的具体化。 它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
第一节 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
预 治调扶病三 防 病整正治因 为 求阴祛异制 主 本阳邪同宜
一、养生与预 防
1、概念
也叫解表法。应用发汗方药,以开泄 腠理,调和营卫,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 一种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外感病初起,或病邪在表。
汗 法(Diaphoresis)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解表 —— 表证 透疹 —— 疹毒 祛湿 —— 风湿 消肿 —— 水肿
3、注意事项
不宜太过 津亏血虚慎用
二、吐法(Emetic)
1、概念
也叫催吐法。应用具有涌吐性能的方药, 引导病邪或毒物从口中排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食滞胃脘、顽痰留滞胸隔、 误食毒物尚在胃中。
寒药 热药 峻药 缓药
3、注意事项
三、下 法(Purgation)
1、概念:
也叫泻下法。应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药 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邪(寒、热、燥、湿) 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知识分子、 企业管理者、机关干部发生率达70%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 治 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论》
预 防(Prevention)
未病先防 治未病 既病防变
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本) 指逆其证候性质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标) 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求本
(二)标本缓急 1.急则治其标 2.缓则治其本 3.标本兼治
三、调整阴阳
(一)损其偏盛:损其有余 (二)补其偏衰:补其不足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学教研室 荣晓凤
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健康的表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 N·布赫曼通过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 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 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 —— 亚 健康状态
据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 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