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的安全飞行问题
直升飞机事故分析与安全对策

直升飞机事故分析与安全对策一、直升机飞行事故及其原因分析据统计,1991~1995年,日本直升机共发生62起事故,其中,死亡事故为21起。
就事故原因分类来说:驾驶员的人为因素造成的为最多,占70%左右;其次是,飞行环境因素,占20%左右;第三是,机体维修不良,仅占10%左右。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因驾驶员的人为因素而造成事故的几种情况。
1)没能充分掌握直升机性能,或在直升机发生故障时出现不适当地判断与操作而造成的事故最多,占19起。
理由是,在机体发生故障时可进行迫降或减少速度缓冲撞击力,避免人员死亡,但有时也会发生重大死亡事故。
例如:1994年10月20日,一架贝尔直升机在日本冲绳县低空悬停中突然打转,造成主旋翼折断、脱离机体而坠毁,机上4人全部死亡。
2)掌握气象信息不够,或错误地判断气象造成直升机进入云、雾中或在能见度较差的状态下撞山等,共发生18起事故。
例如:1994年9月29日,一架川崎BK117B在日本宫崎县喷洒农药中突然下雨、起雾等,在能见度较差的情况下撞山起火,造成10人全部死亡。
这是日本直升机飞行史上较严重的一起事故。
3)不遵守规章制度、安全意识差,使直升机进入极不安全的高度下飞行而撞在输电线或索道上共发生6起事故。
例如:1995年10月28日,一架法航宇公司SA315B机在日本熊本县巡视配电线飞行中,由于不遵守规章制度而撞在索道上坠毁,机上3人全部死亡。
4)在低空飞行中因忽视安全,不调查、不做障碍物标记,而造成直升机发生事故2起。
例如:1994年3月23日,一架贝尔206B直升机在日本秋田县十和田湖上空违反高度——速度线图的安全规定而坠入湖中,造成驾驶员死亡的事故。
5)在发动机发生故障时出现错误操作造成事故9起。
例如:1995年8月5日,一架法航宇SA365N机在日本兵库县起飞爬升中,由于发动机声音不正常,在迫降时造成机体严重损坏事故。
6)由于不遵守其他有关安全飞行的基本注意事项而造成事故8起。
直升机涡环状态与飞行安全

直升机涡环状态与飞行安全直升机涡环状态(Vortex Ring State,VRS)是直升机飞行中的一种特殊飞行状态,又称为涡卷状态。
当直升机下降速度过快时,主旋翼的下旋气流会与上旋气流相碰撞,形成一个涡环。
直升机在涡环状态下,会出现严重的飞行不稳定性和失控飞行的风险。
因此,了解涡环状态对直升机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涡环状态的形成与特征涡环状态的形成与下降速度、下降角度、直升机速度、气流稳定性等因素相关。
一般来说,当直升机下降速度超过主旋翼产生的向上气流速度时,涡环状态就会发生。
涡环状态下,直升机的下降速度减小,升力产生减小,飞行稳定性降低,容易出现旋转、振荡、高度下降等失控飞行状况。
涡环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首先是主旋翼失去升力,无法维持直升机的高度。
其次,直升机会出现明显的抖动和振荡,操纵杆的控制感明显减弱。
此外,直升机还会出现高度下降、姿态不稳、旋转等异常现象。
涡环状态与飞行安全的关系涡环状态是直升机飞行中非常危险的状态,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
首先,涡环状态下直升机失去升力,导致高度下降,可能会发生坠毁事故。
其次,涡环状态下,直升机的操纵性变差,操纵杆的控制感减弱,驾驶员很难掌控飞机,容易失控。
涡环状态的飞行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涡环状态容易引发直升机的破产,导致无法恢复控制,加重飞行员的压力并带来创伤。
其次,涡环状态下直升机的高度下降非常迅速,驾驶员很难及时做出反应。
再次,操纵杆的控制感减弱会使驾驶员产生迷惑,可能做出错误的操作。
此外,涡环状态容易导致直升机的结构受损,扰流片、尾部旋翼等部件可能会受到过载破坏。
因此,为了确保直升机飞行安全,必须对涡环状态有所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涡环状态的预防与控制为了预防涡环状态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注意控制直升机的下降速度和下降角度。
下降速度过快,角度过大会加速涡环状态的发生。
其次,要避免在弱气流条件下进行下降,因为气流的稳定性会影响涡环状态。
“沙盲”环境下直升机安全探讨

“沙盲”环境下直升机安全探讨【摘要】直升机在沙漠环境下飞行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其中沙盲现象是一大隐患。
沙盲不仅影响直升机飞行员的视野,还可能导致飞行事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应对沙盲的安全措施,并运用技术手段提高飞行安全性。
应急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应对突发状况。
沙漠环境下的直升机飞行安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未来应该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飞行安全水平,从而实现沙漠直升机飞行安全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直升机安全、沙盲、沙漠环境、飞行安全挑战、技术手段、应急措施、发展方向、沙漠飞行、隐患、安全探讨1. 引言1.1 介绍直升机飞行中的安全挑战直升机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下飞行的飞行器,其飞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
直升机在低空螺旋桨旋转,气流的湍流效应会导致直升机出现不稳定的飞行状态,增加了失事的风险。
直升机的设计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高度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保养,如果维护不到位,可能导致机械故障引发事故。
直升机飞行时还需要面对天气突变、气流扰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进一步提高了飞行的危险性。
直升机飞行的安全挑战主要体现在机械结构、飞行环境、人为因素等多个方面。
开展直升机飞行安全探讨,寻找解决方案,对于提高直升机飞行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1.2 介绍沙漠环境对直升机飞行的影响沙漠环境对直升机飞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沙漠地区的气候条件多变,沙尘暴、高温、低湿度等因素会给直升机的飞行带来一定的困难。
由于沙尘暴容易降低能见度,增加飞行风险,而高温和低湿度也会影响直升机的飞行性能和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沙漠地形复杂多变,有大片的沙漠荒漠、山脉、盐碱地等地形,这些地形对直升机的飞行轨迹和安全着陆点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沙漠地区缺乏地形标志和导航设施,给直升机的飞行导航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沙漠环境对直升机飞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地形复杂性和导航困难等方面,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直升机在沙盲环境下的飞行风险和挑战。
在沙漠环境中,直升机飞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因此需要加强相关安全措施和技术手段来提升飞行的安全性。
直升机飞行安全操作规程

直升机飞行安全操作规程直升机作为一种重要的航空工具,其灵活性和机动性使得其在军事、救援和民用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直升机的特殊性质使得飞行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飞行安全,保护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了一系列直升机飞行安全操作规程。
1. 飞行准备直升机飞行前的充分准备工作是确保飞行安全的首要条件。
在开始飞行之前,必须进行检查直升机的机械状况以及各种设备的可靠性。
如发动机、旋翼、控制系统、燃料以及通信等必须经过严格检查。
2. 乘客和机组员的准备工作在乘坐直升机前,乘客必须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并遵循机组人员的指示。
他们需要正确佩戴安全带,并了解逃生和紧急情况下的操作流程。
机组人员也必须进行严格的培训,掌握直升机的操作技能和应对不同情况的能力。
3. 飞行操作流程直升机飞行操作规程包括起飞、飞行、降落和停机几个环节。
在起飞前,必须进行详细的预飞检查,确保机械设备和系统运转正常。
在飞行过程中,机组人员必须根据飞行计划和导航要求进行操作。
在降落前,需要提前做好适当的通信和减速准备工作,确保安全降落。
停机时,务必确保机舱内没有人员和障碍物,并落实好机身稳定。
4. 飞行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尽管在飞行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飞行安全事故仍然会发生。
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机组人员必须娴熟掌握各种应对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在遭遇技术故障或气象突变时,飞行员需要迅速调整飞行计划,采取合理的紧急处理方法。
同时,必须配备完备的紧急救援设备和通信工具,以便及时联系地面救援队伍。
5. 飞行员的素质要求直升机飞行员是直升机飞行安全的关键。
高素质的飞行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承受飞行过程中的高强度和高压力。
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空中判断和应急处置能力,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飞行员还必须接受定期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6. 飞行安全文化建设除了具体的操作规程,建立积极的飞行安全文化也是保障直升机飞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直升机水面上空飞行的安全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收稿日期:2015-07-03作者简介:刘刚(1983-),男,山西闻喜人,工程师。
浅谈直升机水面上空飞行的安全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刘 刚,王 欣,李红军(国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北京 102209) 摘 要:简要回顾了近期几起直升机水面上空飞行事故,分析了直升机水面上空飞行面临的安全风险,并提出了相关针对性防范对策。
关键词:直升机;水面上空飞行;安全风险中图分类号:V 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5)16—0097—01 近年来,在我国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的同时,直升机因其灵动、高效的独特优势,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伴随着直升机数量的快速增长,直升机引发的不安全事件和飞行事故呈现逐年高发态势,如何保证直升机安全飞行面临着较大挑战。
众所周知,直升机的特殊飞行主要分为直升机外载荷飞行、山区飞行、人口稠密地区及其以外区域飞行、水面上空飞行、搜救飞行这五大类,而近年来导致多次坠机事件的当属直升机水面上空飞行。
1 近期几起直升机水面上空飞行事故简要回顾2015年6月6日,一架罗宾逊R 44直升机进行飞行训练时,在北京密云水库坠落,机上2名飞行员死亡。
2014年4月10日,一架贝尔407直升机进行飞行训练时,在北京密云水库潮河水域坠落后沉没,机上飞行员1死1轻伤。
2011年8月17日,北京警方一架警用直升机在结束搜救训练返航途中,坠落密云水库,机上5名机组成员落水,其中1人获救。
2000年5月22日,湖南长沙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拥有的一架直升机坠毁在湘江水面,机上5人中有2人遇难、3人受伤。
2 直升机水面上空飞行的安全风险分析直升机的升力主要是通过桨叶的高速旋转将空气下压并利用由此获得的下洗气流的作用力而产生的。
那么,直升机水面上空飞行会存在哪些安全风险呢?①直升机在水面上空做低于旋翼直径以下的高度悬停飞行时,下洗气流会将水卷起到直升机风挡玻璃上,短时间内可能会使飞行员失去目视参照。
②直升机在水面上空飞行时,天空和周围的山、建筑物等会倒映在清澈且平静的水面上,而这种现象极易造成飞行员视觉上的判断失误,导致分不清天地线,错误地判断飞行高度而坠落水中。
直升机户外防护措施

直升机户外防护措施直升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它能够在各种环境中执行各种任务,包括军事行动、搜索和救援、医疗紧急情况的救援等。
但是,由于直升机通常在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条件下飞行,它们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风险。
因此,直升机的户外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直升机户外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措施和技术。
直升机户外防护措施的重要性直升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机器,它的安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机械故障、气象条件、飞行员技能等。
在户外环境中,直升机必须面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地形和环境条件,这增加了直升机在户外飞行时发生事故的风险。
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户外防护措施对于保证直升机的安全和顺利执行任务非常重要。
直升机户外防护措施的实施还可以帮助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降低事故发生时的损失。
如果发生事故,直升机和机组人员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对环境和公共安全也会带来风险。
因此,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风险。
直升机户外防护措施的常见措施和技术1. 机场和起降场的选择选择适合直升机起降的场地至关重要。
这些场地必须满足特定的要求,包括大小、坡度、地形和植被等。
此外,场地的选择也应考虑风向和风速等因素,以确保直升机在起降时不受外部条件的影响。
2. 天气监测和预警系统直升机在户外飞行时面对各种天气条件,包括风、雨、雪、雾等。
因此,天气监测和预警系统非常重要。
这些系统可以帮助飞行员提前了解飞行路线上的天气情况,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
3. 飞行员培训和技能飞行员是直升机飞行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他们的技能和经验可以影响直升机的安全飞行。
因此,对飞行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训练非常重要。
飞行员应该了解如何应对不同的天气和环境条件,在面临紧急情况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4. 技术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直升机的技术设备应该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确保其在最佳状态下飞行。
这包括对发动机、机身、旋翼等部件进行检查和维护,以及定期更换磨损的零部件。
直升机安全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直升机飞行安全,预防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直升机飞行特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民用直升机飞行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直升机生产、运营、维护、修理、使用、培训、科研、救援等活动。
第三条直升机飞行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和众多参与者。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直升机飞行安全工作。
第四条直升机飞行安全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二)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三)责任明确,奖惩分明;(四)持续改进,提高安全水平。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五条国家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民航局)负责全国民用直升机飞行安全管理工作,制定直升机飞行安全政策和法规,监督指导地方民航局和各相关部门做好直升机飞行安全工作。
第六条地方民航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用直升机飞行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民航局制定的直升机飞行安全政策和法规,协调解决直升机飞行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直升机运营人应当建立健全直升机飞行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直升机飞行安全管理制度,明确飞行安全责任,加强飞行安全管理。
第八条直升机运营人应当设立飞行安全管理部门,配备具有飞行安全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负责直升机飞行安全管理工作。
第九条直升机运营人应当定期对飞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飞行安全管理水平。
第十条直升机运营人应当建立健全直升机飞行安全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准确地向民航局和地方民航局报送直升机飞行安全信息。
第三章飞行准备第十一条飞行前,直升机运营人应当对飞行任务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飞行任务的安全可行。
第十二条飞行前,直升机运营人应当对直升机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直升机处于良好状态。
第十三条飞行前,直升机驾驶员应当了解飞行任务、气象条件、直升机性能等信息,做好飞行准备。
第十四条飞行前,直升机驾驶员应当检查飞行计划和飞行任务书,确认飞行任务符合飞行规定。
直升机高原地区飞行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直升机高原地区飞行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作者:徐亚斌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7期摘; 要:高原地区的地势比较高,起伏不平,气候也非常的寒冷,很多地方无法通过陆地交通到达,主要借助于直升飞机灵敏性、及时性等优势来达到。
因此,直升机在高原搜救和国防边疆建设中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受到高原地区天气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直升机在飞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安全因素的影响,威胁到了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那么,直升飞机在高原地区飞行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采取怎样的措施才可以规避这些安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就以此为主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直升机;高原地区;飞行安全;问题引言西藏和新疆西部地区不仅仅是我国的边疆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反恐维稳斗争的重要战场,可见其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地势非常高,起伏不定,有很多陆地交通是没有办法达到的,但是直升飞机可以充分的弥补这一不足。
甚至可以说直升飞机在这些地区的应用,还可以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以及反恐维稳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但是直升飞机因其受到动力学设计方面的影响,让其对飞行条件的要求更加的严格。
在高原地区,海拔比较高,空气稀薄,地势起伏不平,气候环境非常恶劣,给直升机的飞行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针对高原地区直升机飞行安全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一、直升机高原地区飞行安全问题(一)环境影响到直升飞机装备性能的稳定性高原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大,气温也非常低,其日照辐射非常强,此外,还有一些沙尘天气的出现,这些对直升飞机装备性能的稳定性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首先,空气稀薄、温度低,对飞机的发生动机工作效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海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发动机的功率会大大降低。
其次,润滑油的粘度也会随着海拔升高和温度降低有所增加,阻力也会随之增加,出现燃油气化的问题,让发动机的启动性降低。
另外,受到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影响,直升机上的很多橡胶燃料会变脆,在接受到外力的冲击时,很容易出现裂纹,导致机油气渗漏的问题出现,油气系统的密封性能也会大大的减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升机的安全飞行问题
在汶川震抢险救灾的现场上,一批又一批运输直升机翻山越岭,穿梭在山岗、峡谷之间,降落在田间、道旁,时而在树梢高度上悬停,时而沿着地表低飞,紧有序地执行抢险救灾任务。
顶风冒雨向灾区运送食品、水、药品和救护装备,穿云劈雾接出待医的受伤灾民。
在抢修通信设施的现场,在排除险情的堤坝上都有直升机的身影。
人们看到,道路被堵、信息不通的地震灾区里,直升机给受灾群众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大家知道,航空事业,安全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总是把飞行安全摆在一切工作之首。
由于直升机具有悬停、垂直飞行、后退飞行、不需要机场跑道的性能特点,执行空中立体作业可应用的围很广,正是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理想手段。
但是直升机的飞行对气象和地形等环境条件有严格的限制,目的就是为了飞行安全,气温高了会降低发动机的功率和旋翼拉力:气温低了会使发动机起动困难,多云多雾的山区飞行受到能见度低的限制,悬停飞行、低速飞行对风向、风速有着严格要求。
此外,雷电、冰雹、山区的紊流、不平的地面以及复杂的障碍物都影响着直升机的安全飞行,驾驶稍有不慎就会引起飞行事故。
据国外一份统计资料表明,直
升机发生的各类飞行事故中。
有1/3是由于天气和地形的原因所引起的。
汶川地震灾区,特殊的天气、复杂的地形,可以说是飞行员们平时很少经历的。
能见度是关键
直升机在灾区执行任务,主要靠飞行员用目测的办法来识别地形、地标,辨别飞行方向,云遮雾绕的情况使飞行员看不清地面情况,这种恶劣的能见度条件下,飞行员是无法执行任务的。
5月24日,唐家山堰塞湖出现险情,一旦决堤将危及包括在的整个平原地区,指挥部本来做好利用直升机运送人员、吊运巨型设备实施立体抢险,这样既快又可靠。
然而由于灾区上空天气恶劣。
能见度低,一连等了两天,被迫改用部队徒步强行军前往。
从电视画面中人们看到那几天天上的雨时紧时松,空中布满了低云、薄雾,起伏的山峦,弯曲的河道,在直升机飞行前方时隐时现。
在能见度不到1 000米的条件下,飞行员必须精力高度集中,仔细准确判断地形和地标,倍加小心驾驶。
多变的风向
直升机飞行是靠旋翼工作提供升力和实现对姿态的操纵,迎风飞行比较有利,特别是悬停飞行时,一般都要迎风悬停,此时旋翼拉力较大而姿态平稳。
如一遇侧风,为保持定点悬停,旋翼提供的升力减小,直升机还要向来风一侧倾斜,姿态保持困难。
此外,山区的风向,其特点是不能保-持正常。
山前是上升气流,后山则可能是气流下泻;山前是左侧风,山后则可能是右侧风。
这样风向多变的条件下,飞行员就要反反复复频繁地操纵直升机来修正多变的风向,以保证飞行安全。
着陆场选择
直升机不需要专用机场和跑道,这是它独特的功能,但对降落场地也不是没有要求。
其一,不能在沼泽、泥地上降落,否则会使直升机机轮、起落架陷进地面而不能自拔。
对米-17这样的中型直升机,全机十多吨重,重量集中在三个起落架的机轮上,每个机轮负载几吨的重量,很容易陷入沼泽泥潭里面,后果不堪设想。
其二,不能在松软的地面上降落。
直升机在松软的地面上,在旋翼工作时易发生“地面共振”现象,这是由于旋翼工作引起的振动与松软地面对机轮引起的振动量加在一起
而引起一种更大的振动,会造成直升机倾覆翻倒。
其三,不能在大于5°的斜坡上降落。
我们从电视中看到地震后的灾区,除了倒塌的砖瓦、水泥块外就是稻田和耕作的松软土地,坡地多、平地少,再加上直升机旋翼转动起来后所占的水平面积比较大(米-17为450平方米),再考虑到灾区里横七竖八的电线杆,蛛网式的电线电缆,更增加了选择降落场的难度。
飞行高度与飞行速度协调匹配困难
直升机有一个其它飞行器不具备的优点,就是“旋翼自转着陆”。
当直升机一旦失去动力,飞行员可以利用旋翼自转来获得一定的升力,避免直升机以很大的下沉速度触地而造成事故。
为完成这一操纵,要求飞行员根据当时所处飞行高度,恰当选择一定飞行速度。
如果飞行高度较低,且飞行速度又较小,实施旋翼自转下滑时,旋翼还没来得及进入需要的自转状态,直升机就会以很大的下沉速度坠地。
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要求飞行员协调匹配好飞行高度与飞行速度,并规定出一个高度与速度相匹配的“回避区”,一般情况下直升机应在“回避区”以外的“高度一速度”围飞行。
高度不同,速度大小也不一样。
一般中型直升机的回避区飞行高度在10-200米之间。
速度在0-90千米,小时之间。
地震灾区直升机飞行高度和速度都十分接近回避区,这一要求无疑增加了直升机驾驶员的工作负荷。
防止进入“涡环”飞行状态
直升机在灾区执行各项救灾空中作业,通常需要实施垂直飞行。
从电视画面经常看到直升机满载着物资或人员在被高大障碍物所包围的狭小场地上拔地而起,这是救灾现场特别有效的空中作业。
但要求飞行员十分注意。
当直升机垂直下降时,就会引起地面的气流向上涌,而旋翼工作向下则产生下排气流,如果方向相反的两股气流速度十分接近,就会在两股气流的交汇处形成所谓“涡环”飞行状态。
这种状态总空气流场十分复杂。
姿态极不稳定,飞行员操纵十分困难,严重影响飞行安全。
因此飞行员在垂直飞行或悬停的时候,要小心控制垂直速度,防止进入“涡环”,一旦接近“回避区”边界要立刻采取措施改出。
闪电、雷鸣
气象预报员常在电视中报道说:“灾区上空可能出现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这样的天气对直升机安全飞行是不利的,闪电击中直升机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会降低能见度
并分散飞行员注意力。
强对流形成的紊流,直升机一定不能在其中飞行。
这种恶劣天气来临时往往伴随较厚的云层出现,云中飞行也是安全飞行的一忌,飞行员要小心加以防。
一般山区的气象变化多端,不容易准确预报,所以要做出多套应对方案,做到万无一失。
此外,汶川地震的这段时期一般不会引起直升机、旋翼结冰,而且结冰多发生在3000-6000米的中空,直升机救灾飞行一般不会进入这个高度围,但万一出现结冰,就要立刻打开机上防冰、除冰装置。
综上所述,地震灾区的天气、地形等环境条件比平原地区恶劣,不安全因素随时都存在,为完成任务,飞行员们克服了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凭着精湛的驾驶技术,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出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紧急的任务,比如飞行员广伟驾驶米一17的单轮着地运送物资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是一个只有3-5吨的轻型直升机才有可能做出的动作,需要极高的驾驶技术。
救灾行动还在继续,对天气、地形带来的潜在危险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