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执行误区——健力宝上空的魔鬼
健力宝原董事长张海减刑存徇私舞弊

健力宝原董事长张海减刑存徇私舞弊2014年01月20日09:51 金羊网-羊城晚报我有话说(5人参与)2005年1月11日,张海在广州宁彪/摄统计数据显示,1984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为345万元,1985年达到1650万元,1986年达到1.3亿元制图/李焕菲14岁成特异功能神童、16岁是气功大师、28岁健力宝掌门人、31岁身陷囹圄,就算出狱后,舆论对他减刑造假的质疑亦没有消停。
他就是今年40岁的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张海。
今年1月,张海案多次走进公众视野。
最近一次,是三天前的广东省“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在分组讨论时提到了张海案,在场的广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黄武说,张海或已跑到国外,但省高院已对张海案立案审查,或进行再审。
昨天,广东省检察院检察长郑红在受访时透露,张海系列减刑舞弊案系由驻监所检察室发现。
刚入不惑之年,张海传奇般的人生同样令人“不惑”。
有人说,张海的每一次变脸,都迎合或制造了当时社会的热点。
羊城晚报记者董柳神童大师早在入主健力宝集团前,少年张海即已凭借他的特异功能在河南当地成名。
在据央视曾经的报道中,张海说,看了他发功过的录像带,就能接收到他发出的神秘信息,有病的人病除,没病的人也能延年益寿。
当时,张海年仅18岁。
张海出生于河南开封,十四五岁时已在街坊邻里颇有盛名。
一位老人说,她亲眼看见过张海表演特异功能,当时大家非常惊奇。
一位邻居则描述,张海把树叶放到嘴里,拿出来时树叶能由大变小,或者由小变大。
另一个让人觉得神秘的,是张海能用意念拨表,让钟表和手表的指针倒着走。
这些神奇功能不仅让街坊邻居崇拜,也让一些学者专家们难以解释。
不过,也有人揭开背后的谜团,说其实不是特异功能,而是魔术——事先在嘴里多放一枚树叶,就可以任由它变大变小;手表指针倒转更容易,只要趁人不注意拨动指针就做到了。
就在张海四处作报告时,气功界出事了,当时国内的头号气功大师因招摇撞骗被举报后,有关部门介入调查,不久,张海也“消失”了。
解读企业“中国式”失败

解读企业“中国式”失败6年前,《大败局》初现江湖,以其深刻的剖析、独到的见地被誉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图书之一、“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
6年后,吴晓波再度出手,《大败局II》闪亮登场。
同是解读企业失败案例,本书的重点在于剖析企业的“中国式失败”,而前者主要从企业运营的各环节进行分析。
从时间上来看,本书选取的均是2000年到2007年间最新案例。
作者认为,“中国式失败”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商博弈、企业家职业精神的缺失及创业原罪的困扰。
政商的博弈直接导致企业走向末路。
“健力宝”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1997年,健力宝39层大厦在广州建成。
然而,在三水市政府眼里,却是离心行动。
当健力宝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方案行将通过时,却遭到三水市政府的拒绝。
随后,三水市政府与健力宝的关系不断恶化。
后来,三水市政府竟把健力宝的创始人李经纬拒之门外,请进年仅28岁的“法师”张海操盘,他的步步臭棋导致了健力宝的最终失败。
中国企业家职业精神的缺失也是导致企业失败的一大因素。
从本书选取的人物来看,大多在某些领域有着过人的天赋,但同时可以看到赌徒的影子。
以徳隆的核心人物唐万新为例,“凡拿我们生命去睹的,一定是最精彩的!”这句在徳隆内部广为流传的话便出自唐万新之口。
并且,他还喜欢追求刺激和冒险,经常会去打猎,甚至在狩猎场地附近的裕民县农庄会议室挂了一块大匾,写着“唯我独尊”四个字。
在徳隆案例中,还体现了一直困扰着中国企业家的创业“原罪”。
坐庄时,徳隆通过不断释放好消息并运用重组策略,将股价逐渐抬高,进而从中倒货谋利。
虽然,这与中国资本市场监管不严有一定关系,但以唐万新为首的徳隆的核心人物仍不可避免“原罪”的宿命。
2006年4月,唐万新被判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等2项罪名,及有期徒刑8年。
这是一本客观的书。
对于失败案例,作者并没有全盘否定。
在中国饮料行业白热化竞争时期,作者对健力宝市场策略的肯定便是例证。
企业战略管理失败案例分析[1]健力宝
![企业战略管理失败案例分析[1]健力宝](https://img.taocdn.com/s3/m/164ea6c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2.png)
业战略管理失败案例分析之健力宝集团20多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诞生了一大批新兴企业,能够存活至今的,大多数已经成为业界翘楚,比如联想集团、万科集团,以及健力宝。
从今年3月23日张海突然被警方拘留审查,到此前的去年12月初三水区政府强力接管;从去年8月23日张海被宣布下课,祝维沙走上前台,到11月16日北京汇中天恒和北方亨泰科闪电般地收购健力宝绝大部分股权;从资本屠夫闪电收购健力宝到创始人李经纬涉嫌贪污……最近几年来,由于健力宝在国人和整个食品饮料行业的特殊地位,围绕健力宝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断挑动着人们的神经。
从李经纬到张海到祝维沙再到李志达,及至后来的复产领导小组,健力宝一次次权利更迭背后,到底潜藏着怎样的因果?五任掌舵人两任涉嫌犯罪,一任被强行驱赶,健力宝纷繁复杂的利益链条深处,到底又潜藏着怎样的因果?从民族饮料第一品牌到如今背负数十亿负债,甚至净资产有可能已为负值的窘况,健力宝产业经营的覆辙中,究竟又有多少值得后人警醒的前车之鉴?一,长期战略迷失。
健力宝无论在李经纬时代还是张海时代,都严重存在战略迷失的问题,战略迷失导致了两个时期的健力宝缺乏清晰的战略性目标,最终陷入困局。
在李经纬时期,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个随遇而安的决策去自然推动的,而张海时期的健力宝则更像是一个患了多动症的小孩,喜欢四处出击。
林佑刚评价,很大程度上,李经纬和张海都没有真正把握好饮料产业的发展规律。
二,组织架构不合理。
健力宝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及组织功能的设计、关键职位、职级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结构的缺陷导致整个组织未能抓住最关键的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
李经纬时代的健力宝跟国内很多企业一样,是一个具有鲜明创业者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企业。
如果说李经纬时代的健力宝所存在的结构问题是当时国有企业的通病,那张海管制下的健力宝所存在的问题则完全是股东的经营管理问题,治理结构错位、组织功能缺失等,都是张海时期健力宝治理结构缺陷的基本表现。
中国民营企业的大败局:健力宝和华晨之殇

们只侧重于针对更加具有时代感的《大败局II》中的经典 案例进行剖析。在大环境下,作为致力于企业建设的人, 个体显得过于渺小。尽管可以起到一部分推动作用,但 是无法改变诸如时代、体制等客观因素。并且我认为,
很难在商界成功。同时,个体永远是渺小的,企业家既 不是明星,也不是政客,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使 用和行为边界,不要被自我膨胀冲昏了头脑。李嘉诚处 于舆论漩涡的时候也曾经说过:我仅仅是一个商人而已, 希望
大家不要给我戴上什么帽子,无论高的,还是矮的,我 都不想有……2005年8月,仰融接受《中国企业家》的越 洋采访,声称“如果我真的有机会接手华晨,我会义无 反顾,宁愿折寿、减命,也要挽救它的‘滑铁卢’”。
进行协商、解决,由此埋下了个人与政府对企业所有权 之争的隐患,并最终与当地政府交恶。1997年秋,健力 宝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方案行将通过之时,三水市 政府以“没有香港暂居证,因而不得购买H股原始股票”
为由,拒绝批准经营团队购买股票。李经纬一怒之下, 放弃上市。1999年,李经纬提出在公司内部实行员工股 份合作制的方案,由管理层自筹资金4.5亿元,买下政府 所持有的股份,这一方案又被政府否决。自此,健力
他的公司主席、总裁等职务。仰融将自己所持有的华晨 中国股票在香港股市全数抛售套现,并于同年l0月14日起 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和财政部,其直接诉讼争议 标的达到了20亿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涉案金额最
大的产权纠纷案。4天后,辽宁省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经济 犯罪为由,发出全球通缉令,正式批捕仰融。2004年, 华晨中国的利润从3年前的9亿元下跌到了4860万元,降 幅之巨令业界震惊。到2005年底,华晨的最
健力宝的危机何以形成

时间里 , 除了一样 是“ 漫无边际” 的 1 0  ̄元证券公 司 50; Y 多元化 扩张外 , 还有一个问题则是
*02 , 00 2 0 年 5 0 万元 足 球 俱 乐
战略迷 失
的成 功 , 同样 , 战略迷失也是企业
缺 乏将宏图化为具体 战略规划与执 部 ,10 万元 酒厂 , 0 万元 豆瓣 00 50
核心价值观是其不良文化 的突 出特 阻隔着。 他们之间相互很少往来 , 互
征, 但是注重质量 , 注重 平等 的氛 相的信息不通畅 , 沟通成本非常大。 有限公司成立 , 9 3 , 1 9 年 花费 5 0 围却 也是其 企业 文化 中有利 的一 0
“ 帮结 派 ,各 自 为营 ,践 拉
万 美 元买 纽约 曼 哈顿 帝 国大 厦 , 面。 张海的入主彻底打破 了健 力宝 踏 制度 , 脱离组织 ” 被健 力宝 的员
成 立健 力宝 美国总部, 备与 “ 准 两 的国企文化 , 么他建 立起 了一个 工视 为危险企业 文化的一个表现 。 那
乐”相抗衡 。这一年还 投资 2 0 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健力宝企业文 00 万 元设立新 西兰公 司。 1 9 9 4年 , 化 了吗? 回答是 否定 的。 欧洲 公司成 立 ,1 9 9 5年 ,越南公
多元化的结果是拖累主业饮料
力宝和 它的两任领 导者身上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而其 他非主营业务则 几乎没 目的多元化、 目的国际化几乎贯 发展 , 盲
例如投资上亿 元建立 健力宝在 1 9 年后开 始走 向 7 9 穿 了健力宝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整个 有一个成 功。
业绩滑坡与动荡之中 , 即使改制后 经 营 过 程 。
健力宝失败案例分析 PPT课件

24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健力宝失败原因的简单分析,和 正确应对方法。
☆ 如果将来希望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那么我们在管理企业之前,应 该先学会管理自己。
①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
②树立率先垂范的人格魅力,
③培养敢于创新的思维模式,
在政言政,但在中国现在的条件下,这是很难实现的。而我们需 要做到的就是亲近政府,远离政治。
“要比政府还要了解政府,才能善于和政府打交道。在政府面前, 我们始终扮演的是既聪明、又能干、更听话的角色。”-------严介和
22
“我们一直在谈恋爱,但是我们不会结婚”。马云这样
形容政商关系。
“政商关系比在哈佛读博士后还要困难பைடு நூலகம்在中国尤其是民营企业能成功做 大太不容易了”。----王健林
④ 收购宝丰酒,进军白酒行业。白酒的销售渠道并不是饮料的销 售渠道,尽管在某些方面有所重合,但运作的模式却大相径庭。最 后只能惨淡收场。
⑤张海对足球俱乐部的投资,无疑是要把健力宝这个“运动饮料”的 老品牌重新在市场上扶起来,市场上炒作的却是“第五季”、“爆 果汽”这样的时尚品牌,真正与体育健康相关的“健力宝”却根本 见不到宣传。
④练就沟通协作的过硬本领。
25
26
27
张海的随意、年轻,使他在完全没有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意识的前提
下,营销和渠道上出现失误决策。
18
解决办法
19
企业的多元化扩张:既要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和业
务重组但又不偏离主营行业。
☆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从最初的通信服务与无线
寻呼,形成现在包括 即时通讯业务、网络媒体、无线互联网增值业 务、互动娱乐业务、互联网增值业务、电子商务和广告业务在内的
健力宝案例分析

健力宝案例分析一.健力宝的创始人、时代背景及规模:健力宝要获得“下一春”,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迈过历史的坎。
对于一代中国人来说,“健力宝”三个字的含义,早已超越了一家企业的名称或是单纯一罐饮料的界线,而是一部传奇,一段关于中国历史和一代人共同亲历、互相交错的复杂记忆。
回顾健力宝历史,依然具有现实的警醒意义。
1.李经纬时代:极盛到极衰的警醒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健力宝”风靡中国城乡,谱写出中国饮料之王的传奇。
而李经纬,则是这传奇的缔造者,开启了健力宝的崛起时代。
1983年,时任三水酒厂厂长的李经纬,无意中得知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研发出一种能消运动疲劳的饮品,但由于滋味如同药水难以下咽,没有厂家愿意生产,便主动找上门去要求合作。
当年8月,李经纬和研究员欧阳孝“风云际会”.在欧阳孝配方的基础上,历经128次反复试验,酒厂终于成功“做”出了饮料。
“健力宝”--中国首罐含碱性电解质的运动饮料由此诞生。
1984年的三水酒厂,一年利润不过几万元,李经纬却把目光直接盯向了8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
8月7日的女排决赛上,被誉为“东方魔女”的中国女排姑娘直落三局,击败东道主美国队,实现了“三连冠”.这原本与健力宝毫不相关的幸事,却戏剧般地成就了“魔水”传奇的开始。
健力宝一夜成名,企业发展也迎来爆发期。
1984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为345万元,第二年就飞蹿到1650万元,再一年达到1.3亿元,此后15年间,它一直是“民族饮料第一品牌”.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是健力宝发展史上的另一个转折点。
李经纬掷出了令人震惊的1600万元高额赞助费,却一转身在当年10月的秋季糖酒会上捧回了7.5亿元订单。
这一年,健力宝完成了原始积累期,开始迎来腾飞的7年黄金时段。
1994年,健力宝销售额超过18亿元,到1997年,健力宝集团的年销售额一举突破了50 亿元,举目国内,无人可及。
同年4月,健力宝获得国家第一批“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案例1:赞助使健力宝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案例1:赞助使健力宝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被称为“中国魔水”的健力宝饮料,在中国家喻户晓。
它不仅名气大,经济效益更令人吃惊。
1991年上缴利税达5亿元人民币。
健力宝取得如此经济效益,与其采取的恰当的公共关系赞助活动密不可分。
事实上,健力宝三次大规模的赞助活动,直接促成了经济效益的飞跃。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健力宝集团抓住时机开展攻势,以实物赞助的形式,使其成为重返奥运大家庭后,首次参加国际最大规模体育盛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首选运动饮料。
十五枚金牌的巨大成功,使健力宝随中国体育走向世界,并确立了其“中国魔水”的地位和美誉。
原本只有几百万产值的小酒厂,一举成名,即刻产品供不应求。
以此为契机,扩大生产后的健力宝,迅速跃入了现代化大企业的行列。
1987年的广州第六届全运会,健力宝集团再次以雄厚的经济实力,赞助250万元人民币,换取了全运会运动饮料专用权。
集团当年的销售额猛增到3亿元人民币,产品出口到9个国家和地区。
1990年北京亚运会,健力宝以600万的赞助,又一次获得指定运动饮料专用权。
同时以260万元赞助亚运会火炬接力活动。
中国首次举办大型国际体育盛会的空前成功,使健力宝再一次腾飞。
巨大的社会效益,直接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三次大型体育盛会的成功,使人们认识到健力宝的贡献,也使社会认识到:健力宝是中国体育事业支持者,健力宝促进了中国体育的发展。
健力宝认为,赞助活动达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它集公共关系、广告、推销于一体,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誉度,而且确立了企业的市场地位。
健力宝从赞助体育事业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健力宝选择了中国体育事业为赞助对象,迎合了国人对“增强人民体质,振兴中华体育”的美好愿望。
这不仅赢得了公众的好感、信任,增强了健力宝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并且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支持与合作,也使消费者的选票(货币)投向了健力宝。
案例分析:1.从组织的角度分析,赞助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体现组织的社会责任感,证明组织的经济实力,为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魔水”被附上了一个什么样的魔咒?身为“中国民族饮料第一品牌”,健力宝却在最近的5年里,除了伤痛还是伤痛,除了尴尬还是尴尬。
“魔鬼在细节中”,用“4+2方程式”寻找盘旋在健力宝上空的“魔鬼”,发现他们有:战略迷失、执行不力、不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缺陷,以及人才瓶颈、创新枯竭。
认识失败,才能不败。
以“4+2方程式”解读健力宝在李经纬时代。
从1984年诞生起,健力宝与代表民族精神并正逢勃发展的中国体育事业结缘,在不遗余力支持中国体育事业的同时,自身也获得高速成长,成为民族饮料工业的骄傲。
1996年,健力宝饮料的销量就达到了70万吨,同年百事可乐在中国只有50万吨。
1997年,健力宝的销量更创历史新高,达74万吨。
然而,在1997年达到最高点后,健力宝的形势急转直下。
从1998年开始,健力宝的市场销量每年以7、8万吨的速度“持续”下滑,而此时的中国饮料行业却以每年几十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国内的其他几大饮料企业纷纷快马加鞭,销量直指百万吨。
这种“群雄逐鹿,煞是热闹”的景象更加映衬了健力宝“不进反退”的尴尬。
在张海时代。
出其不意的闯入者张海曾经被人寄予厚望,人们期盼健力宝能够在他的手里重现辉煌。
在开始的一两年里,健力宝似乎也在朝着人们预想的方向走去。
张海在掌管健力宝的前两年里为恢复品牌形象做出积极的努力,也一度使健力宝这个老化的品牌焕发出一线生机。
然而谁能想到,更大的麻烦却在张海入主健力宝的第3个年头逐步上演。
健力宝在迎来自己20岁生日的同时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劫难。
2004年8月24日,张海在其他股东的一致反对下被宣布下课。
此后的健力宝陷入了旷日持久的业务停顿和股权纷争中。
有一个逻辑应该得到确认,无论是李经纬还是张海,其下课的原因归根到底只有一条,那就是没有把健力宝经营好!有果必有因,中国企业所遇到的所有病症几乎都可以在健力宝身上找到,而这些病症就像长在身体里面的各种病灶,是这些病灶在过去的10年里不断侵蚀着健力宝。
关于健力宝的分析文章已经太多,这一次,我们想换一种思维模式来解读健力宝,这就是“4+2方程式”。
不巧的是,健力宝基本上就是“4+2方程式”的一个失败者案例,在四项主要管理实务——战略、执行、企业文化、组织架构上,健力宝全是问题多多,在二项次要管理实务——人才、创新上,健力宝也是失败连连。
除此之外,健力宝还要受累三项中国式管理难题,他们分别是:公司治理硬伤、品牌策略之误、营销模式之败。
四项主要管理实务之败1、战略的迷失战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的成功,同样,战略的迷失也是企业领导者对自身未来方向判断失误的结果。
这一点非常深刻地体现在健力宝和它的两任领导者身上。
健力宝在1997年后开始走向业绩滑坡与动荡之中,即使改制后仍然没有真正重现辉煌。
为什么?原因之一就在于战略管理的严重缺失,乃至战略的迷失。
健力宝无论是在李经纬时代还是张海时期,都严重存在着战略管理功能严重缺失,战略迷失的问题。
战略迷失导致了两个时期的健力宝缺乏清晰的战略性目标,最终陷入困境。
在李经纬时期的战略迷失主要体现在,缺乏“与时俱进”的严整长远规划,以及“漫无边际”的多元化与盲目的国际化扩张。
而张海在健力宝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除了一样是“漫无边际”的多元化扩张外,还有一个问题则是缺乏将宏图化为具体战略规划与执行的能力。
在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上,或许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企业像健力宝那样走得那么远、那么深。
盲目的多元化、盲目的国际化几乎贯穿了健力宝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整个经营过程。
例如在多元化方面,我们看看健力宝的部分投资:·1990年,1500万运动服装厂·1991年,160万元体操学校·1993年,2亿元制罐厂,120万元旅游公司·1994年,1000万元佛山中医院,几百万精品贸易公司,2000多万元南京健力宝大酒店·1996年,2000万元建立健力宝中学,800万元汽车维修厂·1997年,1600万元制药厂,1500万元证券公司·2002年,5000万元足球俱乐部,1000万元酒厂,500万元豆瓣食品厂·2004年,4.78亿平安保险,1.75亿元兴业银行。
多元化的结果是拖累主业饮料发展,而其他非主营业务则几乎没有一个成功,例如投资上亿元建立起来的制药厂每年的销售额仅区区的一两千万元,连还银行的利息都不够。
而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则更让健力宝陷入债务的泥潭,例如投资近10亿元的广州健力宝大厦就是一个最为深刻的教训。
在国际化方面,健力宝的动作在当时来说更是一个惊人之举,李经纬将其国际化的道路称为“鬼打鬼”。
1991年健力宝美国有限公司成立,1993年,花费500万美元买纽约曼哈顿帝国大厦,成立健力宝美国总部,准备与两乐相抗衡。
这一年还投资2000万元设立新西兰公司。
1994年,欧洲公司成立,1995年,越南公司成立……国际化的结果是什么?国际化的道路并没有让健力宝实现“鬼打鬼”的目的,而是1亿多元的投资全部打了水漂。
假如健力宝能够坚持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坚持发展饮料主业,或者是以饮料为主围绕着饮料产业链开展经营,情况又会是什么样呢?2、“中国式执行”误区在健力宝,流程是一个经常被挂在嘴边的管理名词,“按流程走”是很多中高层喜欢说的一句工作用语。
据说健力定内部所制订的流程文件汇总堆起来都快一米高。
确实,健力宝的工作流程是非常完备的,完备到哪怕是一个内部的摄影摄像工作都有一套详细的流程。
健力宝的每一个部门都制订有一大堆的流程。
在进行部门的职责拟订时,相关部门会同时要求将部门的工作流程制订出来。
例如人力资源部的业务流程就达23个。
在这样一个重视流程管理的企业,按理应该运作很顺畅才对,但情况似乎恰恰相反——健力宝的整个运营系统是不顺畅的。
制订清晰的业务流程,目的是什么?如果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为了更好实现对市场、对顾客的快速反应。
从小的方面说,则是为了加快业务的进程,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而健力宝的流程设计不是为简约化,很大程度是增加了不必要的复杂程序,增加了环节,增加了难度。
大家经常看到的现象是:本来一个电话或一句话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却一定要拟个书面的工作联络单;财务的审批时间时常要拖很久,假如某个领导出差了,很急的事可能也要等他回来。
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健力宝的很多管理者似乎都在误解着流程背后的真正含义,没有真正把优化企业的供应链,打造优质的企业价值链作为最大的流程,陷入了“为流程而流程”的不良循环中。
虽然各部门都制订有详细的工作流程,但这些大都只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甚至是从维护本部门利益的狭隘层面来制订,这显然违背了流程的本来面貌。
健力宝的流程管理从来就缺乏战略高度,缺乏全局观,缺乏以顾客为尊,以如何提高效率为基本准则的指导思想。
2003年,一本名为《执行》的美国畅销书让2004年成为中国企业的“执行年”。
《执行》将制订流程作为企业是否拥有强大执行力的衡量依据之一。
其中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被该书的作者视为执行有力的三个最核心流程。
该书作者认为,建立有效的人员流程是要将企业的战略与具体运营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而战略流程又是为了能够将人员与运营结合起来,运营流程则是在战略与人员之间建立联系。
看看健力宝的人员流程。
在健力宝集团层面的人员任免流程里,分别有《总裁聘任和审批流程》、《执行总裁和财务总监任免流程》、《总经理助理以上人员任免流程》、《经理、副经理任免流程》、《副经理以下任免流程》五个流程,而在子公司层面,同样也有五个人员任免流程,也就是说,在健力宝集团关于人员任免流程竟有10个之多。
事实上,这些干部任免流程只需要用一个人事任免规定的文件就完全可以说清楚的,根本不需要弄出规模庞大的10个流程出来。
3、不良企业文化2003年下半年,健力宝曾经组织一次大规模的企业文化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健力宝的企业文化令人非常担忧。
例如,对什么是危险的企业文化,员工这么回答:没有企业理想,没有目标,没有核心理念,没有计划,没有活力;管理混乱,权责不清,赏罚不明;拉帮结派,各自为营,践踏制度,脱离组织;上言堂,趾高气扬;固步自封,自以为是,脱离实际,流于形式。
这样的回答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健力宝企业文化现状的一种体现。
李经纬时代的健力宝所体现的是典型的国企文化,大锅饭、平均主义,缺乏共同愿景、缺乏共有的核心价值观是其不良文化的突出特征,但是注重质量,注重平等的氛围却也是其企业文化中有利的一面。
张海的入主彻底打破了健力宝的国企文化,那么他建立起了一个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健力宝企业文化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山头林立”是这种不良企业文化的一大表现。
在健力宝内部,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XXX的人”,“老健力宝人”,“招聘过来的人”。
探听谁是谁的人已经成了内部很多员工的一种潜意识。
大家都在猜想某某人是否与某位老板有关系,特别是一些担任重要职位的人,更是人们想探听的对象。
因为不知道谁是谁的人,有时候在无意间可能已经伤害到了对方。
“山头林立”是某位中层干部对健力宝内部人际关系的简要评价。
因为顾及某人与某老板的关系,在谈工作问题时就得小心翼翼。
也因为总是小心翼翼,久而久之就练成了一种压抑的人际交往心理,也就形成了一种压抑的人际氛围。
一位健力宝高薪从平安保险信息管理部总经理任上挖过来的IT专家非常形象地用金字塔勾勒内部所存在的沟通问题。
他说,健力宝的组织就象是一个金字塔,领导处在塔尖,然后下来依次是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人员,在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中间都有一层隔膜在阻挡着,同时在相同层次的管理人员间,也有一块帘子在中间阻隔着。
他们之间相互很少往来,互相的信息不通畅,沟通的成本非常大。
“拉帮结派,各自为营,践踏制度,脱离组织”被健力宝的员工视是危险企业文化的一个表现。
在健力宝集团的三水总部,有一个规模不小的企业展览馆,那是李经纬花费不少资金亲自指挥建立的。
展馆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奖杯、奖状及各种签名实物充分展示健力宝过去十几年发展历程的辉煌印记。
里面既有李经纬过去与各位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也有健力宝所取得的各种荣誉。
2003年底,健力宝决定重新整修展馆,以反映最新的形象,于是,凡是有李经纬像的所有图片全部被拆下来扔到了一边。
张海下课后,据说他的图片又被人拆下扔掉了,新的接管者又开始了健力宝展馆的重修工作。
有员工就此评价:“不尊重历史似乎已经成了健力宝领导层的一个行为习惯。
”4、组织结构先天缺陷早年间,与当时的其他国营企业相比,中外合资企业身份与公司董事会的成立,让健力宝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这为其日后的超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这一治理结构也使李经纬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胆识和对市场的判断能力,最终也将健力宝带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