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长期毒性试验
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OO五年三月指导原则编号: 【Z】GPT3-1目录一、概述二、基本原则(一)实验管理(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整体性(四)试验设计三、基本容(一)受试物(二)试验动物(三)给药途径(五)给药期限(六)给药剂量(七)观察指标(八)观察指标的时间和次数(九)结果及分析(十)综合评价(十一)其他考虑四、不同情况的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试验的要求五、参考文献六、附录(一)长期毒性试验的给药期限(二)长期毒性试验中一般需检测的指标(三)毒性药材七、著者. . . .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长期毒性试验是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的总称,描述动物重复接受受试物后的毒性特征,它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容。
中华人民国卫生部于1994年颁发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1999年颁发的《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对于统一、规中药长期毒性试验,推动我国中药的研究和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新药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对中药、天然药物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这些要求越来越表现出它的局限性。
长期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可逆性等;②推测受试物重复给药的临床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③预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剂量围;④提示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指标;⑤为临床试验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信息。
中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有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相对化学药而言多数中药具有毒性较低的特点。
但是,中药的低毒和无毒是相对的。
当前,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于中药新药的开发,而且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日益增多,已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因此对其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长期毒性试验周期长,耗资高,工作量大,若因试验设计不合理,或所进行的试验未充分揭示中药的毒性特征,则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会影响新药的研究速度。
(完整word版)药物毒理学考试重点以及习题

(完整word版)药物毒理学考试重点以及习题药物毒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药物毒理学: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以及临床合理用药。
LD50半数致死量,即能够引起50%试验动物死亡的药物浓度或者剂量。
ED50(median effective dose)半数有效量,即能使50%动物治疗有效的的药物浓度。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通常TI大的药物比TI值小的药物更安全。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ED95~LD5或者ED99~LD1之间的距离。
该值越大越好毒物:(toxicant):通常是指人工制造的有毒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者生物类药物。
毒素(toxin):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如蛇毒、箭蛙毒、砒霜等。
靶部位(target site):机体吸收药物后,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毒性效应强弱和呈连续性增减的量变的反应。
质反应(all-or-none response)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的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药理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异于常人。
通常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
但其不是免疫异常反应,因此没有预先致敏过程。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剂量过大或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反应。
迟发性毒性作用(delayed toxicity)毒性作用在给药很久以后才出现。
如母亲为了防止流产服用了己烯雌酚,胎儿在子宫内接触到了药物,女婴可能在20~30年后患阴道癌。
药物毒理学长期毒性试验

这对于制定临床试验的剂量方案具有重
要意义
t
预测药物的生殖和发育毒性
某些药物可能对生殖和发育造成不良影
响,长期毒性试验可预测这些潜在毒性
4
方法
进行药物毒理学长期毒性试验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实验动物: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狗、灵长类等 给药方案: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实验目的,确定给药的剂量、频率和持续时间 观察指标:在试验期间,定期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如体重、呼吸、体温等)、血液学 指标(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生化指标(如肝功能、肾功能等)以及其他可能 的毒性反应 病理学检查:在试验结束后,对动物进行病理学检查,以评估药物的毒性作用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评估药物的长期安全性和毒性反应
结果评估
根据上述评估结果,药物开发商可以制定相应的临床 试验方案,确保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
x
同时,这些结果也为药物的上市许可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依据
-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XXXXXXXXXX
指导老师:XXX
答 辩 人 :XXX
2
概念
1
药物毒理学长期毒性试验是 指通过给予实验动物一定剂 量的药物,观察和分析药物
对动物的长期毒性作用
2
长期毒性试验通常采用啮齿类动 物或非啮齿类动物作为研究对象, 连续给药一段时间(如3个月至1 年),以评估药物的长期安全性
3
目的
药物毒理学长期 毒性试验的主要 目的是评估药物 的长期使用对动 物的毒性作用, 包括
5
结果评估
根据长期毒性试验的结果,可以进行如下评估 毒性反应类型与程度:确定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类 型和程度,如轻度、中度或重度 安全剂量范围:根据不同剂量下的毒性反应,确定 药物的安全剂量范围 致癌性评估:根据药物的致癌性检查结果,评估药 物的致癌风险 生殖和发育毒性评估:根据药物的生殖和发育毒性 检查结果,评估药物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2Βιβλιοθήκη XX药物毒理学长 期毒性试验
毒理学指标及试验操作汇总

.药物毒性试验指标1.急性毒性试验一、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一)目的:观察受试物一次给予动物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二)动物分组和剂量1.动物:一般用小白鼠8周龄,体重18---22g(同次试验体重相差不超过2g)大白鼠6~8周龄,体重120--150g,同次试验体重相差不超过10g。
2.受试物:溶于水的做成溶液,不溶于水的做成混悬液.(三)试验方法1.剂量:一般选用3一5个剂量,各剂量间剂距根据受试物情况和预试结果而定。
2.给药途径和容积:给药途径:应与临床试验的途径相一致。
口服药物应灌胃给药,一、二类新药应采用两种途径给药,其中一种应为推荐临床研究的给药途径。
水溶性好的药物还应测定静脉给药的急性毒性。
给药容积:小白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按体重计算:灌胃(ig)不超过0. 4ml/ 10g体重。
大白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灌胃(ig),不超过3ml/只。
3.测定LD:将动物按体重随机分组,每组至少10只(雌雄各半)。
给受试物后立即观察50动物反应情况,每天观察一次连续观察七天。
详细逐天记录动物毒性反应情况及死亡分布,并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申报时应说明方法名称)计算出LD值及95%可信限。
504.观察毒性反应:给受试物后应严密观察反应情况,并记录动物的外观、行为活动、精神状态、食欲(饲料消耗量)、大、小便及其颜色、被毛、肤色、呼吸、鼻、眼、口腔有无异常分泌物,体重变化以及死亡等情况。
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尸检,发现病变器官应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若发现中毒反应或死亡率一与动物的性别有明显相关时,则应选择性别敏感的动物进行复试。
(四)试验报告和结果评价应详细具体,包括试验日期、动物的规格、性别、数量、受试物来源及含量、试验方法。
LD 值及其95%可信限,以及各剂量组的死亡率,或最大耐受量的值及其相当于临床剂量的50倍数.详细报告实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中毒表现及致死症状,综合评价受试物毒性大小。
药物长期毒性实验设计原则

5.2系统尸解 应对所有动物进行尸解,尸解应全面细致,为组 织病理学检查提供参考。具体脏器、组织参见下。 脑(大脑、小脑、脑干),脊髓(颈、胸、腰 段)、垂体 、胸腺、甲状腺、甲状旁腺、食管 、 唾液腺、胃、小肠和大肠、肝脏 、胆囊* 肾脏、肾 上腺、脾脏、胰腺、气管、肺、主动脉 、心脏、附 睾、睾丸、卵巢、子宫、前列腺 乳腺、坐骨神经、 膀胱、眼(眼科检查发现异常时)*、视神经*、给药 局部、骨髓、淋巴结(包括给药局部淋巴结、肠系膜 淋巴结)
如有合理的理由说明所申报的中药、天 然药物复方制剂有一定的安全性,所检查 的脏器和组织可减少为:心、肝、脾肺、 肾、脑、胃、小肠、大肠、垂 体、脊髓、 骨髓、淋巴结、膀胱、睾丸、附睾、子宫、 卵巢、胸腺、肾上腺及给药局部组织等。
5.3病理切片的检查
取得到的脏器进行病理切片的制作,制作过程 包括取材、固定、脱水与透明、浸蜡、包埋、切 片、摊片、染色、封片等过程,对病理切片进行 分析,观察药物对其的毒性反应。
高剂量组
中剂量组:LOAEL
低剂量组:NOAEL
Log[Dose]
7.观察指标 1.一般状况观察 在试验期间,应观察动物外观体征、行为活动、 腺体分泌、呼吸、粪便、摄食量、体重、给药局 部反应。 2.血液学指标 至少应观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 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网织红细胞计数、凝血 酶原时间等。当受试物可能对造血系统有影响时, 应进一步进行骨髓的检查。见表1
药物长期毒性实验设计原则
外推
一、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 特殊毒理学方法
(致突变实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癌作用试 验)
长期毒性
长期毒性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给予实验
动物接触,观察其 对实验动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包括行为改变、血液、生化反应以及各器官的损 害程度等。 长期毒性试验是确定外来化合物的毒性下限,即 长期接触该化合物可以引起机体危害的阈剂量和 无作用剂量。为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性评价与制 定人接触该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提供毒理学依 据,如最高容许浓度和每日容许摄入量等。
药学专业药物安全评价里常见毒理学问题的解析与应对

药学专业药物安全评价里常见毒理学问题的解析与应对引言药物安全评价是药学专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药物的毒理学问题。
毒理学是研究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效应的科学,对于药物的研发、生产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药学专业药物安全评价中常见的毒理学问题进行解析与应对。
一、急性毒性评价急性毒性评价是对药物在短期内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效应进行评估。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LD50试验和急性毒性症状观察。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动物实验并不能完全代表人体的反应。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其他评价方法,如体外细胞毒性测试和计算机模拟等,来综合评估药物的急性毒性。
二、慢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是对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效应进行评估。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长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
然而,这些方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并且结果并不总是准确可靠。
因此,我们需要引入新的评价方法,如基因表达谱分析和体外器官模型等,来更好地评估药物的慢性毒性。
三、致畸性评价致畸性评价是对药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进行评估。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动物胚胎发育试验和细胞遗传毒性试验。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动物实验并不能完全代表人体的反应。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其他评价方法,如体外胚胎发育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来综合评估药物的致畸性。
四、肝毒性评价肝毒性评价是对药物是否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进行评估。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因此对于药物的肝毒性进行评估非常重要。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肝脏组织切片观察和肝功能指标检测。
然而,这些方法只能提供肝脏受损的表面信息,无法深入了解药物对肝脏的具体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引入新的评价方法,如肝脏细胞培养和肝脏组织工程等,来更好地评估药物的肝毒性。
五、心脏毒性评价心脏毒性评价是对药物是否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进行评估。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对于药物的心脏毒性进行评估非常重要。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心电图监测和心肌细胞培养。
毒理学 长期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作用
药物进入机体后,经过生物转化以代谢产物或化学物原型排出体外。但是,当化学毒物
反复多次给动物染毒,化学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排泄的速度
(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
毒物的蓄积作用 (accumulation) 。
三、长期毒性试验与急性毒性试验的根本差异
1.给药的期限不同
急性毒性试验为一次性给药或 24h 内多次给药。
长期毒性试验为连续多日接触一定剂量给药,给药期限可以从数天至终生甚至数代,一
般为临床用药的 3-4 倍。
表 3-1 常用实验动物的平均寿命及长期毒性试验给药期限
试验动物 平均寿命(年) 亚慢性试验给药期限(月) 慢性试验给药期限(月)
使用本方法时要注意染毒期间定期(每 4 天一次)给动物称重,按实测体重,调整化学毒 物的染毒绝对量。 3.剂量固定的 20 天蓄积法:
通常采用经口灌胃染毒方式,将动物随机分为 5 个组,包括阴性对照组和 1/20 LD50、 l/10 LD50、1/5 LD50 和 1/2 LD50 四个剂量组,每组动物数 10 只,雌雄各半。每日染毒一次, 连续染毒 20 天。观察每组雌雄合计的死亡动物数量。
①供试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蓄积作用:测定有关的蓄积参数,有助于了解药物的蓄积性。 对于高蓄积性药物应适当减少剂量; ②供试药物是否有可能被特殊的酶所“解毒”或“活化增毒”,而这些酶又是否易被供 试药物本身所诱导或抑制。例如,某些药物如果抑制与其本身代谢或解毒有关的酶,则 该药物的给药剂量应酌情减少。 ③供试物在消化道中的稳定性,与胃肠道内容物有亲和性的药物,应酌情增加剂量。
功,是其它实验动物不可替代的。
药物长期毒性实验设计原则

3.给药方式 原则上应与临床拟用药途径相同。如选择其他
的给药途径,应说明理由 4.给药频率
原则上应每天给药, 且每天给药时间相同。 试验周期长 (3个月或以上)者,也可采取每周 给药6天。特殊类型的受试物由于其毒性特点和 临床给药方案等原因,应根据具体药物的特点设 计给药频率
5.给药期限
表1血液学指标
血液学指标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红细胞容积
●平均红细胞容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 度
●网织红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
●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
3.血液生化检查 见表2
表2血液生化学指标
血液生化学指标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丙氨酸转氨酶
●碱性磷酸酶
●γ-谷氨酰转移酶(非啮齿类动物)
二、长期毒性试验的基本目的
1.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 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 系、可逆性等
2.预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 剂量范围(下图)
Biological Response
FEL: Frank Effect Level
LOAEL: Lowest Observable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No Observable Adverse Effect Level LOEL: Lowest Observable Effect Level NOEL: No Observable Effect Level
5.2系统尸解
应对所有动物进行尸解,尸解应全面细致,为组 织病理学检查提供参考。具体脏器、组织参见下。
脑(大脑、小脑、脑干),脊髓(颈、胸、腰 段)、垂体 、胸腺、甲状腺、甲状旁腺、食管 、 唾液腺、胃、小肠和大肠、肝脏 、胆囊* 肾脏、肾 上腺、脾脏、胰腺、气管、肺、主动脉 、心脏、附 睾、睾丸、卵巢、子宫、前列腺 乳腺、坐骨神经、 膀胱、眼(眼科检查发现异常时)*、视神经*、给药 局部、骨髓、淋巴结(包括给药局部淋巴结、肠系膜 淋巴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检测时间
检查间隔 恢复性观察
资料收集整理 结果评价
给药途径:应与拟推荐的临床用药途径一致
– 口服:最好灌胃法,或混在饲料中;犬在给食前给药 – 临床为静脉给药的,动物实验最好用其它适宜的注射
途径代替 – 连续给药,每天固定时间 – 试验期3个月或以上的,每周6天给药,间隔一天
给药容量: 大鼠:一般1-2 mL/100g体重; 按等量不等浓度配药
第二期临床研究 第三期临床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安全性 { 疗效(有效性) 不良反应(安全性)
大范围的社会考察
不良反应监测
提高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
多数毒物发挥其毒性作用至少经历四个过程:
➢ 毒物吸收后经过多种屏障转运到一个或多个靶部位; ➢ 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 ➢ 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紊乱; ➢ 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当此机制低下或功能和
第二水平,长期毒性试验 (第一阶段)
(1)两种品系、35天染毒、毒性量效曲线,推荐临床使用 途径;
(2)器官毒性试验、死亡情况、体重变化、血液学、临床 生化学、组织学检查;
(3)致突变活性第二阶段筛选; (4)生殖毒性试验; (5)受试动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6)行为试验; (7)协同、增效、拮抗作用。
➢ 能耐受的剂量范围、完全无毒性反应的安全剂量
长期毒性试验的意义
判断受试药物能否进行临床试验; 预测人类临床用药时可能毒性和安全范围; 制定临床试验中的防治措施; 确定应该着重评价的生理生化指标; 选择I期临床试验时的初试剂量,等。
一、一般原则
动物选择:
敏感动物,年轻动物,雌雄各半 2种(啮齿—大鼠6w、非啮齿—比格犬4-6m) 体重差异不大于平均体重的20% 单笼饲养、定量喂食
– 中剂量:引起轻微的毒性反应,为高剂量的几何平均 值
– 低剂量:应为无毒剂量组,一般为动物有效剂量或人 临床治疗剂量的2-3倍。
限度试验:
口服>5g/kg、注射>2g/kg未出现毒性反应或死亡时,做限 度试验
– 大鼠只做一个高于拟用于临床剂量50倍的剂量组; – 犬只做一个高于拟用临床剂量30倍的剂量组
第三水平,长期毒性试验 (第二阶段)
(1)动物长期毒性试验(半年以上); (2)哺乳类动物致突变试验; (3)啮齿类动物2年致癌试验; (4)人类药代动力学试验; (5)人类临床试验; (6)短期和长期用药的流行病学资料。
(四)药物毒理学研究 在新药临床试验各阶段的任务
第一期临床研究 探索安全的人用剂量
• 急性毒性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
• 慢性毒性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
新药临床前评价的作用: • 急性毒性试验:治疗指数、
对机体的可能损害; • 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的靶器官、
损害可逆性。
(三)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程序(三水平)
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
(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 (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 (3)致突变活性初筛。
分组:
– 一般四组:3个试验组、1个溶剂对照组
– 试验<90天,则每组雌雄各10只;
>90天,
20只。
– 若用大型动物,每组雌雄各3-4只
实验室条件: GLP
温湿度、采光、通风等; 饲料、水,记录摄入量; 观察记录,每周称体重
剂量设计:
– 高剂量:能足以使新药的毒性作用充分表现出来,产 生一定的毒性,如体重下降10%,器官毒性,个别动 物死亡但<20%;
长期毒性试验
药物毒性是否产生,取决于:
– 药物本身的理化特性(毒性类型、毒性作用剂量) – 给药情况(剂量和给药途径) – 如何被机体代谢(间接毒性)
对一特定药物而言,最重要的影响毒性的因素:
– 给药途径 – 体内停留时间 – 给药频率
(影响靶组织的药物浓度)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 ):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反应 的浓度或剂量。
试验周期:
一般必须为临床给药周期的3-4倍;
<5天的 给药2周;<2周的 给药4周 2-4周的 给药3月;1-3月的 给药6月 >3月的,啮齿类给药6个月,非啮齿给药9个月
试验周期在6月以上的,可在长期毒性试验进行3个月以后,未发现 明显毒性反应的情况下,申请I期临床试验。
二、检测项目
一般观察 血液学指标 血液生化指标 特殊检查 系统尸体解剖
安全范围
• 有效量曲线和致死量曲线的斜率不一样时,以TI评
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可靠。(原因?) •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 ED99~LD1(或 ED95~LD5)之间的距离。值越大越安全。
六、药物毒性作用类别
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凡是不符合 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统称 为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 性;
结构紊乱超过机体修复能力时,机体即出现组织坏死、 癌症、纤维化等毒性损害。
步骤
到达
毒物
途径
A
1
与靶分子相互作用
细胞功能 紊乱,损伤
修复紊乱
毒
2
性
3
B
作 用
4
C
药物毒性作用发展的潜在阶段
指对动物反复多次连续用药的毒性试验
目的:观察反复给药情况下,实验动物
➢ 出现的毒性反应、量效关系、主要的靶器官、损害程 度及其可逆性等;
半数致死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LD50 ) :能引起50%的动物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治疗指数:TI= LD50/ ED50
ED50(median effective dose):
LD50 (median lethal dose ):
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 ED50的比值称 为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