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靶向治疗进展
药物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药物治疗

药物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药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包括皮肤、关节、肾脏、心脏、神经系统等。
该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在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关节疼痛和炎症反应。
常用的NSAIDs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关键药物,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包括泼尼松、甲基泼尼松龙等,可以通过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的方式应用。
但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例如骨质疏松、高血压、免疫抑制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三、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重要药物,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自身免疫反应。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它们通过抑制DNA合成或者干扰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然而,免疫抑制剂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程度较高,容易引发感染等副作用,需要严密监测。
四、抗疟疾药物抗疟疾药物如羟氯喹和氯喹也常被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
这些药物能够改变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并对关节疼痛、皮肤损害和疲劳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是抗疟疾药物的使用需要密切监测眼底,因为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引发视网膜损害。
五、靶向免疫治疗药物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机制的靶向免疫治疗药物逐渐被引入临床。
比如,沙利度胺是一种靶向B细胞的药物,能够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减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表现。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靶向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的药物,可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
这些药物在控制疾病活动、减少症状发作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并且副作用相对较低。
红斑狼疮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进展

红斑狼疮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进展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黏膜损害和多脏器受累为主要特点。
本文将对红斑狼疮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一、红斑狼疮的诊断红斑狼疮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其症状和表现多样化。
目前,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供的分类标准,红斑狼疮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至少4个中的2个标准:(一)有两个或以上的系统受累:肾脏、关节、皮肤、心脏、肺、神经系统等。
(二)血液学检查异常:如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三)ANA(抗核抗体)检查阳性。
(四)抗双链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阳性。
此外,对于疑似患者,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存在的自身免疫疾病以及感染等因素。
二、红斑狼疮的药物治疗进展针对红斑狼疮的治疗,主要目标是控制疾病活动、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表现,可选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可用于缓解红斑狼疮引起的关节疼痛和炎症反应。
常用的NSAIDs有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但需要注意,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和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红斑狼疮的治疗,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控制炎症等机制发挥作用。
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有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但长期大剂量使用会导致激素依赖或激素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易感染等。
(三)抗疟药物抗疟药物,如羟氯喹和氯喹,可抑制免疫反应,并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这些药物常用于皮肤损害、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需要注意的是,抗疟药物可能引发视网膜损害等严重副作用,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四)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常用于红斑狼疮的重症病例或对其他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患者。
免疫抑制剂包括小剂量的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这些药物可能增加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风险,需严密监测。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研发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研发进展马培奇编译1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可累及皮肤、关节、心脏、肺、血液、肾甚至脑。
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影响非洲一加勒比人、亚洲人和西班牙裔人,而高加索人(白种人)受其影响的程度则较小。
系统性红斑狼疮因症状表现不一且有时与其它疾病症状相似,加之目前又无特定诊断方法,故在临床上难以及时诊出。
诊断困难和缺乏适当的流行病学研究也使得人们难以确切知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率。
比如,美国狼疮基金会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在美国影响到150万~200万人。
但某些设计较为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却指出,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际仅影响到约30万美国人。
本文采用相对保守的估计,2008年美国至少有24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而全球七大药物市场即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这七个国家同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合计患者数为43万人左右。
目前临床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存在极大的客观需求。
不过,尽管现有疗法缺乏特异性并常会引起相当大的副反应,但美国FDA数十年来却没有批准过任何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具异质性和突发性,使得在临床试验中评价药物的疗效有相当困难;另一方面,药政当局缺乏明确的研究指南和审批要求,以致不少制药公司知难而退,少有投入。
好在随着最近有关自身免疫疾病生物学知识的拓展以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理的更深了解,制药界重又开始关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领域。
现在开发中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还包括一些以该疾病的不同亚型为治疗目标的药物,特别是与更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肾病——狼疮性肾炎和影响皮肤并有多样临床表现的皮肤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
2现有疗法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具高度个体化特征,医师(主要是风湿病学医师)必须根据患者的疾病亚型及其严重程度来确定最优治疗方案。
甾体药物,尤其是已广泛使用的泼尼松(prednisone),是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药物。
红斑狼疮的多系统受累和治疗

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下降等。
血液系统异常
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红斑狼疮的皮肤表现
蝶形红斑
最常见的皮肤表现,位于面部鼻梁、两颊,呈蝴蝶状。
盘状红斑狼疮
表现为皮肤上的红色圆形或椭圆形斑块,边缘隆起,表面有鳞屑。
环形红斑
呈环状或半环状,边缘隆起,中心部分颜色较浅。
指端红斑
手指末端出现红斑,可伴有疼痛或肿胀。
红斑狼疮患者常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障碍。
肾上腺功能异常
红斑狼疮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导致皮质醇分泌不足,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性腺功能异常
红斑狼疮可影响卵巢和睾丸的功能,导致月经不调、不孕或性欲减退等。
糖尿病
部分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发展为糖尿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有关。
红斑狼疮概述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组织和器官。红斑狼疮可以影响身体的多个系统,包括皮肤,关节,肾脏和心脏。
by uie ed
红斑狼疮的病因
遗传因素
红斑狼疮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一些基因突变被认为会增加患病风险。
免疫系统异常
自身免疫反应是红斑狼疮的核心病因。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组织损伤。
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1
1. 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 标准
ACR 标准是红斑狼疮诊断的金标准,包括 11 个临床和免疫学标准。
2
2.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 (EULAR) 标准
EULAR 标准与 ACR 标准相似,但包含更多临床特征,以及一些新近发现的指标。
3
3. 亚洲风湿病学会 (ASLR) 标准
中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进展

西药治疗
联合治疗
将中药和西药结合起来,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 副作用。
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西药 ,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炎症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
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比较中西医结合治 疗与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差异,评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VS
细胞疗法
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或异体细胞 进行治疗的方法。目前用于系统性红斑狼 疮治疗的细胞疗法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移 植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等。
04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 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充分发 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施治,针对病 因进行治疗;西医则注重对疾病的针对性治 疗,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缓解症状、控制病 情。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药物与疗法的研发
生物制剂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发针对红斑 狼疮发病机制的特异性抗体或细 胞因子抑制剂,以减少炎症反应 和自身免疫损伤。
小分子药物
研究开发针对红斑狼疮相关信号 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以调节免 疫细胞的活性,抑制异常的免疫 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突破
整合医学理论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药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过敏等作用。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包括泼 尼松、甲泼尼龙等。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药物,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自身抗体产生。常用的免疫抑制 剂包括环磷酰胺、霉酚酸酯、他克莫司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疫疗法
血浆置换疗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疗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疗进展发布时间:2022-09-22T02:43:37.42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2期作者:孙巍王心欣李香玉[导读] 目前临床中尚未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原因,且该病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孙巍王心欣李香玉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133000摘要:目前临床中尚未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原因,且该病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较多,获得了新的进展,本文主要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进展引言: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生于中年或青年女性群体,该病发生后会对多个器官系统造成影响。
目前我国有一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情况,据相关数据统计得知,该病发生率约有0.03%至0.07%[1]。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该病治疗方案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使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死亡率下降,但在年轻女性中该病仍然是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临床中常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常见药物有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但该病需要治疗的时间较长,且会引起患者多种不良反应,会产生较高的治疗费用,这使得患者的压力增加。
为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疗方法进行提高,本文主要分析了该病的诊疗和评估,并总结相关研究进展,作出如下综述。
1 诊疗和评估1.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过程中,需要明确该病的主要标志物,目前可将血清可溶性B细胞成熟抗原视为活动性标志物,在B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子为增殖诱导配体、B细胞活化因子等。
当前增殖诱导配体、B细胞活化因子以发现三种,主要包括:跨膜激活剂和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分值、BCMA、BAFF受体等。
部分学者开展了部分健康群体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群体的相关比较,通过血清可溶性检测发现,患者的血清中sBCMA表达与健康群体相比水平较高存在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
不仅如此患者相对于的sBAFF和sAPRIL等配体水平也明显高于健康群体,且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性与sAPRIL、sBCMA的表达水平有正相关关系。
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新进展

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新进展摘要:免疫性疾病在当前有比较高的发病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对患者身体的损害严重,在临床治疗中多以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为主,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制剂的研究愈加深入,疗效和安全性均有提升,以下文中便围绕生物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制剂;靶向B淋巴细胞;靶向细胞因子1靶向B淋巴细胞的生物制剂1.1抗CD20抗体B淋巴细胞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B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中,CD20是参与该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在其发挥作用时,主要依托于调节钙离子调节通路实现。
目前在有关SLE的生物制剂中,抗CD20抗体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如RTX(利妥昔单抗)便是抗CD20抗体药物。
据有关RTX的临床情况来看,能够被应用于神经精神狼疮、狼疮肾炎、抗磷脂综合征等方面的治疗,从其疗效可见可以达到相对比较良好的疗效,而且研究结果证实,若SLE的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抗CD20抗体仍然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1.2抗CD22抗体CD22与CD20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CD22主要表达于B淋巴细胞表面,能够在B淋巴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节,对防范过度表达生物学效应有调节性作用,在SLE的相关治疗中可以选择抗CD22抗体,如依帕珠单抗。
据目前依帕珠单抗在SLE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来看,能够达到对B细胞的增殖起到一致性作用,同时可以对B淋巴细胞的B7整合素、CD62L表达进行调节。
有专家围绕依帕珠单抗对SLE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随机对照实验,并为患者使用了大约2400mg依帕珠单抗,结果显示患者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良好。
随着当前对于SLE临床治疗技术的进步,对依帕珠单抗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2靶向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2.1 抗IL-6受体抗体SLE发展过程中患者机体内会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经专业检查后确认患者机体内含有大量的IL-6,该物质是炎性因子的一种,有研究表明IL-6与抗ds-DNA抗体水平有相关性,在此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SLE患者血液中的抗ds-DNA抗体浓度比较高,这就使得对SLE的治疗可以使用抗IL-6受体抗体。
他克莫司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

他克莫司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导致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SLE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关节痛、皮疹、贫血、肾炎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SLE的治疗方法不断改进,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近年来,一种新的治疗方案——他克莫司联合利妥昔单抗(Belimumab)已经开始在SLE患者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他克莫司联合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靶向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的抗体药物,其作用是抑制免疫系统中异常活跃的B淋巴细胞,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减轻SLE患者的症状和疾病活动。
利妥昔单抗已经被证明在SLE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而与他克莫司联合使用可以更加全面地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提高治疗效果。
在国内外的多项临床研究中,他克莫司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SLE的疗效已经得到初步证实。
一项在美国进行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他克莫司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组中,有43.2%的患者在52周内出现疾病活动的缓解,而在安慰剂组中,这一比例仅为33.5%。
这说明了他克莫司联合利妥昔单抗在减轻SLE症状和控制疾病活动中的显著疗效。
另一项来自中国的临床研究中,将他克莫司联合利妥昔单抗与环磷酰胺相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案在治疗SLE方面具有相似的有效性,但他克莫司联合利妥昔单抗在耐受性和安全性方面表现更为优越。
这说明了他克莫司联合利妥昔单抗在治疗SLE的过程中不仅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更加安全可靠。
除了以上的临床研究,还有许多其他研究也证实了他克莫司联合利妥昔单抗在SLE治疗中的疗效。
该药物对肾脏损害、皮肤病变等特定类型的SLE表现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他克莫司联合利妥昔单抗的长期治疗也证实了其对于维持病情稳定、减少疾病复发的效果。
他克莫司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SLE在临床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表现,逐渐成为SLE治疗中的重要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1期2014年1月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Vol.35No.1Jan,2014作者简介:谷联清,女,1984-,医学硕士,主要从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通讯作者:陈文莉,女,1969-,教授,主要从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靶向治疗进展谷联清 陈文莉武汉市中心医院肾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14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人数逐年增加,而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有限。
近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及策略,如B细胞靶向治疗、细胞因子靶向治疗、阻断联合刺激信号、T细胞靶向治疗等。
其中以B细胞靶向治疗最为成熟,贝利木单抗为最好的例子,针对B细胞刺激细胞因子(BLyS)进行阻断,目前已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向批准用于SLE的治疗。
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了新的治疗方法———靶向治疗的进展,特别着重于药物的临床试验。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 R59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52(2014)01-0160-05Advances in Targeted Therap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GU Lianqing,CHEN WenliDept.of Nephrology,Wuhan Central Hospital,Wuhan 430014,ChinaAbstract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are still not clear.Themorbidity increases rapidly,but traditional treatment efficacy is not satisfactory.Recent insightsinto targeted therapy provide new selective therapies of SLE,such as B cell targeted strategies,cytokine directed therapy,costimulation blockage,and T cell targeted strategies.The best exam-ple is Belimumab,which targets the B cell cytokine BLyS and has now received 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FDA)approval for its use in SLE.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argeted therapy forSLE,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new drug clinical trials.Key Word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Treatment;Progress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基因、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的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关SLE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各学科的热点。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B细胞亚群功能的改变及失衡与SLE的发病密切相关[1]。
由此针对B细胞靶向治疗的探索,如B细胞清除治疗、阻断联合刺激信号、抗B细胞刺激因子等[2,3],对于发展新的治疗方法潜力巨大。
2011年3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第一个用于治疗SLE的靶向药物———Benlysta(belimumab,贝利木单抗),作用于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BLyS)蛋白的阻断剂。
本文将讨论目前临床应用或研究中靶向治疗SLE的新方法,以B细胞靶向治疗为主。
1 B细胞靶向治疗SLE是以产生自身抗体为特点,回顾性研究提示大多数病例中自身抗体的产生先于临床症状的发生[4]。
在易感基因和环境诱发因素相互作用下,T、B细胞高度活化及多个调控通路失常使得致病自身 第1期谷联清,等.系统性红斑狼疮靶向治疗进展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产生。
其中,B细胞在SLE中起着核心作用,它是产生抗体的浆细胞的前身,还有抗原递呈作用、调节其它免疫活性细胞的功能。
以下是一些针对这些异常活化B细胞的治疗方案。
1.1 B细胞清除治疗(B-cell-depleting Therapy) 目前B细胞清除治疗有两种机制[3,5]:①直接阻断:针对B细胞表面标志物CD19,CD20(Rituximab/利妥昔单抗、Ocrelizumab/欧克利单抗)和CD22(Epratuzumab/依帕珠单抗)的单克隆抗体。
其中抗CD20是最广泛、全面的阻断。
②间接阻断:抑制B细胞生存因子(BLyS)(Belimumab/贝利木单抗)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Atacicept)。
其中贝利木单抗更具特异性,而Atacicept对B细胞及浆细胞的作用更广,由此带来感染的风险也更大。
利妥昔单抗于1997年被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还可用于治疗其它类型的淋巴瘤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006年,FDA批准其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011年批准其用于治疗抗ANCA相关性血管炎[5]。
利妥昔单抗还被用于治疗许多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特发性或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硬化及干燥综合征等。
作为临床中已存在并使用的药物,利妥昔单抗治疗SLE的研究和报道是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
2002年Leandro等首次报道了利妥昔单抗治疗SLE的结果[6],研究显示:6例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女性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和环磷酰胺静脉注射,同时口服足量激素,1例患者随访3月后不再有效,5例患者6个月时经英国狼疮协作组评分(BILAG)有明显改善,平均分从14分降到6分,疲乏、关节炎/关节痛、浆膜炎和皮肤血管炎等显著改善。
治疗持续时间平均为4.4个月,无明显不良反应。
两项随机对照实验(RCTs)评价了利妥昔单抗对SLE的治疗作用[3]。
EXPLORER试验评价了利妥昔单抗在重症SLE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包括有257例中-重度患者,除外了狼疮性肾炎,随机分入利妥昔单抗组(169例)和安慰剂组(88例),该项研究并没有显示出两组间的区别[7]。
LUNAR试验是评价利妥昔单抗在Ⅲ/Ⅳ型狼疮性肾炎中的作用,包括144例增殖性狼疮性肾炎患者,预结果显示未达到第一及第二终点[8]。
EXPLORER和LUNAR试验的阴性结果经分析认为与试验设计的缺陷有关[9]。
一项系统评价综合分析了利妥昔单抗治疗SLE疗效及安全性[10],188例患者中,其中有103例有狼疮性肾炎,171例(91%)显示出一个系统以上的显著改善;44例(23%)患者出现副作用,最常见的为感染(19%)。
大多数患者对利妥昔单抗耐受良好,不良反应类似于其它免疫抑制剂,如增加感染风险。
2006年底FDA发出警告,2名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死于进展性多发性脑白质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致死性病毒性脑炎[2,5],该病也见于SLE使用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中,尚不能确定两者相关。
另外,部分患者治疗后产生抗利妥昔单抗的抗体,影响治疗效果。
尽管尚无RCT证实利妥昔单抗在SLE中的治疗价值,但大多数的个案报道及病例分析提示对于重症狼疮、常规治疗反应差的患者,利妥昔单抗治疗部分有效,而尚需继续努力完善循证医学证据以评价疗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观察用药安全性。
依帕珠单抗(epratuzumab)是抗CD22人源性单抗。
CD22是B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
对55例患者24周的观察提示依帕珠单抗治疗组较安慰剂对照组需要更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3]。
而一项Ⅱ期临床RCT试验,EMBLEM为期12周的预实验结果提示与对照组22%的有效率相比,依帕珠单抗显示了35%-38%的有效率[11]。
1.2 抗B细胞刺激因子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是TNF家族中B细胞激活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
BLys与BAFF受体结合后诱导B细胞成熟、生存、激活,导致自身抗体产生。
贝利木单抗(Belimumab)是针对BLyS的人源性抗体。
而BLyS除了与BAFF受体(BAFFR)结合外,尚与另一受体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分子(TACI)结合介导B细胞增殖与转型,而APRIL(一种与BLyS类似的细胞因子)也可与TACI结合,Atacicept可阻断TACI途径。
贝利木单抗的上市批准是基于两项大型RCT的结果:BLISS 52和BLISS 76。
BLISS 52研究,是一项多国家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包括865名中-重度患者[12]。
按照SELENA-SLEDAI评分下降4分以上认为有效,52周结果显示安慰剂组(共287例)44%有效,贝利木单抗1mg/kg组(共288例)51%、10mg/kg组(共290例)58%(P分别为0.013、0.000 6);按照PGA量表改善评价,结果显示安慰剂组49%有效,贝利木单抗1mg/kg组59%,10mg/kg组64%有效(两者P<0.05)。
基于SFI评分判定疾病活动,结果显示安慰剂组为80%,贝利木单抗1mg/kg组70%,10mg/kg组71%(P分别为0.002 6、0.003 6);首次活动的平均时间,安慰剂组为84d,贝利木单抗1mg/kg组、10mg/kg组分别161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第35卷为126,119d,轻-中度的活动较安慰剂组下降了24%-25%,而重度活动安慰剂组为23%,而两组分别为18%和14%(P分别为0.134 2、0.005 5)。
而按照BILAG评分活动度治疗组较安慰剂组下降了42%-55%(P均小于0.05)。
另外,SLE生化标志的改善,如血清补体的上升,高球蛋白血症的纠正,抗ds-DNA的滴度下降及转阴,治疗组优于安慰剂组(P<0.02),低C4血症的纠正,治疗组优于安慰剂组(P<0.03),而低C3血症的纠正仅在贝利木单抗10mg/kg组明显优于安慰剂组。
该研究还提示治疗组可减少激素的使用量,减少疾病复发所致激素加量,具有统计学意义。
BLISS 76研究是一项多国家多中心,为时76周的研究,包括819名患者,与BLISS 52设计相似[13]。
按照SELENA-SLEDAI评分下降4分以上认为有效,52周时贝利木单抗1mg/kg组有效率(42.8%)较安慰剂组(35.3%)增加,但不具统计学意义,贝利木单抗10mg/kg组(46.5%)较安慰剂组增加(P=0.006);76周时,贝利木单抗1mg/kg组有效率(42.1%)较安慰剂组(33.8%)增加(P<0.05),而贝利木单抗10mg/kg组(41.4%)较安慰剂组增加,但不具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