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十八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3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章末提升课

人为
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等
3.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 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 坡度有关,可以通过修建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 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 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开展多种经营。
信风带的输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随着沉降在藏东南冰川中黑碳的增多,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C ) A.减缓冰川融化速度
B.湖泊水位明显下降
C.河流汛期时间提前
D.地表植被覆盖减少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从南亚到藏东南的黑碳跨境转移主要是从南向北传 输的,可能是春季强盛西南季风挟带,而不是东北信风带的输送,②正确,④ 错误;春季地面受热不均,局部山谷风活跃,有助于黑碳跨境转移,①正确;烧 荒一般不会在春季,③错误。 第4题,随着沉降在藏东南冰川中黑碳的增多,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减 小,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冰川加速融化,A错误;受冰川融水补给的湖水水量 增加,水位上升,B错误;受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提前,C正确;地表温度 升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D错误。
6.[2024·河北邯郸高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平坝区,是贵州省安顺市的一个市辖区,属亚热带岩溶化高原山地,地表山 岭纵横,崎岖破碎。高原面积占平坝区面积的80%,丘陵面积占12%,石灰岩 层分布面积占73%,是世界发育最典型的岩溶地貌区,土地石漠化面积较大。 下图为平坝区土地石漠化程度统盐含量降低最为明显,其次是 白茎盐生草,最后是碱茅草。因此,盐地碱蓬对土壤盐渍化的治理效果最好, 其次是白茎盐生草,最后是碱茅草。
微专题18干热河谷-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题组二】
(2019全国Ⅱ卷)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 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 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 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 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植被群落外貌为热带常绿肉质多刺灌丛、稀树灌草丛,空间成层结构中无明显乔木层,热带 种属常绿和落叶乔木呈独立单株散生;灌木层与草本层明显,灌木层是低伏灌木,草本层地 面覆盖度最高;植被形态在千热生境中出现变异,适应旱生形态显著。仙人掌等热带千性植 被生长茂盛已成树。
【自然环境特征】
(4)地质特征:风化作用强烈,岩层松散易发生,多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5)地貌:大风强烈,多风力地貌。
【题组一】
长江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之间被称作金沙江。下图为一名游客在金沙江干 流南部河谷拍下的照片,显示河谷两岸植被较为稀疏,多枯黄色,这样的河 谷在地理学中称为“干热河谷”。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稀疏、枯黄 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山高谷深,山谷 风显著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 C.地处西南季风背风坡
【干热河谷成因】
(3)纬度:纬度较低,终年正午太阳 高度角大,全年地表面获热多,气温高。 (4)地形: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扩散, 加剧高温;距离冬季离冷空气源地较远, 且北面有山体阻挡冷空气进入,冬季比 较温暖。 (5)植被:植被覆盖度低,地表升温 快,气温较高。
【干热河谷成因】
(6)局地环流:山谷风局地环流。
(1)结合材料分析元江河谷干热的形成原因。(8分)
(1)(8分)纬度低,气温高;(2分)位于河谷,地势(海 拔)较低,气温高;(2分)受山地阻挡,冬夏季均位于背风 坡,产生焚风效应(气流下沉増温),气温高;(2分)地处 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蒸发旺盛,干旱;(2分)
高中地理热点微专题3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热点3 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
【背景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 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从能耗“双控” 转向碳排放“双控”,有利于将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有机统一起来, 有利于精准控碳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利于促进低碳产业发展壮大。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热点•微专题
热点1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背景材料】 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 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 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 策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贯彻总体 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核与辐 射安全等,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试题演练】 1.(2023年广西钦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设立的首批国家公园之一,其位于 青海省南部,区域内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跨流域最 广的国家公园。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三江源也因此具有 “中华水塔”之称。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对我国的生态保护及国民经 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寒冷,适合虫草生存;地势起伏大, 山谷的阴坡、半阴坡为虫草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夏季高山灌木、草甸 发育,适合虫草生长;蒸发弱,潮湿的土壤利于虫草生长;地广人稀,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2023年高考全一轮微专题26-水循环(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全一轮复习微专题突破26水循环【重点梳理】(一)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分析1.影响蒸发的因素分析2.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分析【典题精炼】据报道,北京市地下水位连续五年回升。
下图为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变化特点可知()A.近五年1~2月,降水少,水位下降B.近五年3~6月,地下水埋藏最浅C.2021年7~10月,植被水土保持作用显著D.2021年11~12月,地下水接受补给水量最多2.近五年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变化显著,可能给该区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A.缓解农业旱情B.加重风沙灾害C.诱发洪涝灾害D.加重土壤盐碱化【答案】1.C 2.D【解析】1.由图可知,近五年北京市平原区,1~2月地下水水位略有上升,A错;在3~6月,地下水埋藏深度超过增加,超过25米,而且是一年中地下水埋藏最深、地下水位最低的时段,B错;图中2021年7~10月,地下水位快速上升,地下水埋深变浅,这是由于7~8月华北地区进入雨季,降水多,而且此时植被覆盖率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增加,增强了下渗能力,C正确;2021年11~12月地下水位已达到很高,地下水位缓慢升高,而且水位变化不大,地下水接受补给水量有限,D错;故本题选C。
2.缓解农业早情属于经济因素方面的影响,A错;由材料可知,近五年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逐年升高,说明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增多,减少地表径流,可抑制水土流失,削减汛期洪水水量,降低了洪涝灾害的发生,C错。
地下水位升高,深层土壤中的矿物盐分也随之上升,并且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有可能加重土壤盐碱化,D正确。
地下水位升高,可以推知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多,地表水资源有所增加,我国近年来的环保政策也使植被覆盖条件不断变好,因此当地起沙会被抑制,B错;故选D。
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经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所示。
环境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环境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土壤污染等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必须加快环境工程建设的进程,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1. 到2035年,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60%以上,全国水质达到Ⅱ类以上水体比例达到7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 到205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1. 大气污染治理(1)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治理,淘汰高污染和高能耗产能,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2)加强城市燃煤污染治理,促进清洁能源利用,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转型工程。
(3)推进农业污染防治,推行精准施肥、绿色种植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2. 水环境治理(1)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改造,实现市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2)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普及工程。
(3)加强水体保护和修复工程,对重点湖泊、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实施生态湿地保护和修复。
3. 土壤污染治理(1)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和监测评估,建立土壤环境管控制度。
(2)加强工业和农业用地污染治理,淘汰重金属污染企业,修复受污染土地。
(3)推进城市土壤保护,严控城市建设对土壤的破坏,推进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化工程。
4. 生态保护与修复(1)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扩大天然林保护、人工林建设范围。
(2)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推进湿地保护立法,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机制。
(3)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与监测工作。
5. 生态城市建设(1)推进城市绿道建设,打造城市生态廊道,提升城市绿地覆盖率。
(2)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城市户外休闲绿地和开放式绿地系统。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4.07.06•【文号】环环评〔2024〕41号•【施行日期】2024.07.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环环评〔2024〕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我部组织制定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生态环境部2024年7月6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等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发布、实施应用、调整更新、数字化建设、跟踪评估和监督管理等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第四条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关政策、标准规范,指导、监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和实施,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的统筹协调。
省、市两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部署和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牵头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与调整更新、组织实施、宣传培训、监督管理等工作,会同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有关部门做好相关领域的信息共享、实施应用和监督管理。
重要工作进展应及时向同级党委和政府报告。
第五条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改革,健全改革创新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支撑重大政策科学决策、重大规划编制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一、前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决定推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
本文将就该方案的背景、目标和具体措施进行阐述。
二、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决定启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
三、目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 构建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3. 加强环境治理,消除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四、具体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1.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1)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落实,严禁违规开发建设。
(2)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提高土地、水资源利用效率。
(3)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
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鼓励清洁能源利用和高效利用资源。
(2)扶持和引导绿色创新企业,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3)加强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3. 增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1)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预警和监测环境问题。
(2)加强监管执法力度,打击违法排放和环境破坏行为。
(3)建立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环境意识。
4.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1)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2)开展环境教育培训,提高公众的环境素养和保护意识。
(3)引导媒体积极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典型经验。
五、总结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实施,将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和示范。
生态区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区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生态区的建设成为了当务之急。
生态区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设定。
1.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具有自净、自净、自生能力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2. 生态经济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3. 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环保意识,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三、实施方案。
1. 加强生态保护。
(1)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惩处力度。
(2)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2. 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1)支持生态农业发展,推广有机种植、绿色养殖等生态农业模式。
(2)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3.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1)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倡导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
(2)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实现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理。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保障生态区建设的顺利实施。
2.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对生态区建设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实施方案的有效落实。
3. 加强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区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五、预期效果。
1.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水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2. 生态产业发展迅速,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3. 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六、总结。
生态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生态区建设实施方案,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
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 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 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 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 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 意,并说明理由。
3.(2019·山西临汾模拟)下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 图。读图完成(1)~(3)题。
(1)当前该县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土地沙漠化
C.湿地破坏
D.水土流失
(2)导致该县东南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自然原因主
要是
()
A.地形坡度较陡
B.降水强度较大
C.河流密度较高
青藏高原冰川覆盖、雪山连绵,撒哈拉地区是干旱的热带沙漠 地区,水土流失都不严重,B、C 错误;东西伯利亚山地植被 覆盖率高,水土流失不严重,D 错误。第(3)题,坡度越陡的地 区降水后流速越快,从而需要修建更多的树网,即缩小间距, B、D 错误;图乙模式是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苗一定距离对应 种植 2 棵以上树苗,此树苗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并与直立树苗 相交,更能减弱水土流失,大型沟壑在沟底需要种植更多的植 被,故选择图乙模式,A 错误;故选 C。 答案:(1)D (2)A (3)C
(1)与土壤比较,沙地缺少的功能主要是
()
A.固定根系
B.保水保肥
C.保热保气
D.团粒结构
(2)最适合推广该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沙漠化地区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植物根系在“沙变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首要作用是
A.稳定沙丘
B.减弱蒸发
()
C.提供有机质
D.滋生微生物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 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说 明在掺入植物纤维和水以前,沙土中是不存在这些物质的,说明 沙地缺少保水保肥的功能,故选 B。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② 位于黄河附近,有灌溉水源可以利用,推广该技术可以发展农业 生产,且可以防止沙漠向东蔓延,故选 B。第(3)题,在山区、沙 漠地区,植物根系可以保持水土,避免及减少土壤表面层的沙化 及流失,植物根系首要作用为稳定沙丘,A 对。减弱蒸发的作用 是由地上部分实现的,B 错。提供有机质是植物的枯枝落叶的功 能,C 错。滋生微生物不是其首要作用,D 错。 答案:(1)B (2)B (3)A
第(4)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同意与不同意选择其一,理由 合理即可。若同意,可从对水中盐分、泥沙淤积、鱼群数量、 水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若不同意,可从对水量、生物多样 性、食物链及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 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 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 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 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微点拨]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黄土高 原水土流失为甚。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考查常以某具体区域为 背景材料,运用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 和治理措施。因此,在备考复习时,要会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 和措施,具体如下: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
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 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 A 正确。第(2)题,将水 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 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 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 A、C 选项。 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 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 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 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 D 正确,B 错误。 答案:(1)A (2)D
集训过关(二) 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治理 2.(2019·陕西模拟)从沟壑源头起至沟尾,每隔一定距离种植一
道树网,每道树网至少有 1 栏树网。该树网的种植方法是在 沟壑底部直立种植 2 棵以上树苗,在沟壑两壁各横向种植 1 棵以上树苗,如图甲;或在沟壑底部离直立树苗一定距离对 应种植 2 棵以上树苗,此树苗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并与直立 树苗相交,如图乙。据此完成(1)~(3)题。
解析:第(1)题,一题两问,一是推测湿地的地貌特点,二是推 测湿地的气候特点。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纬度高,属于温 带气候,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乌裕尔河在扎龙受阻没有形 成堰塞湖而形成大片湿地,且面积广大,积水较浅,可推测该 地地势平坦且开阔。第(2)题,注意要求从降水量与蒸发量数量 的变化方面分析。乌裕尔河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大于蒸发 量,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蒸发量不断增大,最终降水量 与蒸发量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第(3)题,一题两问,一是指出扎 龙湿地水中盐度的变化,二是说明变化原因。乌裕尔河属于内 流河,河水不断注入湿地,带来盐分,同时,水中盐分会随着 湿地内水分的蒸发而不断积聚,从而导致湿地水中含盐量增大。
3.(2018·海南高考·节选)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
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
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
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2)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解析:第(1)题,按照此法种植树木,当洪水顺着沟壑流动时, 泥沙被树网层层拦截,进入河流的泥土大大减少,久而久之, 树木成材沟壑填平,会获取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该措施实施 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沟壑植被,拦截泥沙,D 正确。第(2)题,该 植树造林的方法能最大限度的防治水土流失,因此最适宜大规 模普及树网的地形区应是植被破坏、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 的区域。东南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 多雨,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适宜普及树网,A 正确;
[“四翼”齐展析考情]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涵盖荒漠化的防治、水土流失 的治理、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高考多以相关图 基础性 文材料为载体考查某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区域认 知的角度出发,以人地协调的观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 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高考中,试题多以区域图和相关文字材料为载体, 综合性 考查某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措
(1)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①气候因素;②地形因素;③地质因素;④植被 因素
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农垦;③过度樵采;④水资 源利用不合理;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2)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 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 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 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 程措施构筑防护体
系
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 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 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 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开发新能源
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 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 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D.地表土质疏松
(3)针对该生态环境问题,该县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
①植树造林种草 ②兴修水库 ③修建水平梯田 ④打坝淤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土 质疏松。该地煤矿多,大量开采煤炭资源会破坏地表植被。当 前该县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D 对。高原 区地下水位深,土地盐碱化问题少,A 错。土地沙漠化、湿地 破坏不是该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B、C 错。第(2)题,读图, 该县东南部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形坡度陡,水流速度快,流水 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A 对。该县东南部的降 水强度、河流密度、地表土质状况与图示整个区域没有明显区 别,所以不是造成该县东南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原因,B、C、 D 错。第(3)题,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库、修 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植树造林种草属于生物措施。 答案:(1)D (2)A (3)B
施。综合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创新性 应用性
高考以我国最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案例为载体,考 查考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在地理实践力的基础 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集训过关(一) 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1.(2019·四川模拟)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
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 能。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 000 亩试 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下图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据图文 材料完成(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