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养生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医学课件道家和养生专业知识讲座共51页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医学课件道家和养生专业知识讲座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ppt课件

1
何为养生?
• 所谓养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 体质、预防疾病,从而延年益寿。
• 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 生长之意。
• 即保养生命。
2
• 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 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 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 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 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29
• 按极泉理气舒心 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第一要穴,位于腋窝
顶点,腋动脉搏动处。该穴对治疗心痛、胸闷、咽干烦渴有效。 弹按时力度应柔和,动作应连贯。每次弹按的量因人而异,一般 弹按10次左右。
• 按“四缝”防秋膘增肥 四缝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属
穴。取穴位置在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最好用 大拇指掐按,一般按10~20次效果显著。
18
• 注意手足颈腰部关节保暖 • 常艾灸保健穴 • 不要淋雨 • 经常清洗晾晒衣物
19
秋冻应适度 切莫贪凉
•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 衣着应随时增减,不能拘泥于“秋冻”,特别要强 调暧足防寒,以免影响收养之道。 • 一些特殊人群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实际,不宜盲 目进行“秋冻”。 • 心血管疾病、胃肠疾病、慢性肺病患者不宜“秋 冻”。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顺应四时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6
秋
• 中医认为秋属金,主于肃杀,肺气旺。 • 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秋气通于肺,肺 乃气之海,气乃人之根。
7
《黄帝内经》—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 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 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 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 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道家文化与养生》课件

瑜伽:拉伸放松, 增强柔韧性
精神养生
静心冥想:通过静心冥想,达到身心合一,精神放松 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时变化,保持身心健康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环境养生
自然环境:选择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环境优美的地方居住 室内环境:保持室内整洁、通风良好,避免潮湿、阴暗、嘈杂的环境 饮食环境:选择新鲜、天然、无污染的食物,避免过度加工、添加剂过多的食品 心理环境:保持心态平和、乐观向上,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
道家养生的具 体方法
饮食养生
提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 等富含纤维、维生素、矿物 质的食物
道家养生注重饮食清淡,避 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提倡适量饮酒,但不宜过量
提倡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 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运动养生
太极拳:舒缓柔 和,适合老年人
八段锦:简单易 学,适合初学者
气功:呼吸吐纳, 调节身心
道家养生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 传播
道家养生方法在国际市场上的 推广
道家养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道家养生在国际健康产业中的 地位和影响
道家养生的未来趋势和展望
道家养生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道家养生,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道家养生产品的研发:随着科技的发展,道家养生产品将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道家养生的现 代意义
道家养生对现代人的启示
养生之道:注重身心和谐,追 求健康长寿
饮食养生:提倡清淡饮食,注 重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提倡适度运动,保 持身体活力
精神养生:提倡心态平和,保 持心情愉悦
武当道家养生讲座(一)

武当道家养生讲座《第一节课》一,养生概念前言: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生之徒十有三”先天质优(能长寿),为人和善,顺应自然,得到了很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达到了长寿的人有一部份。
“死之徒十有三”先天不足,无法修补(不懂得修生)得不到长寿的人有一部份。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人本身一切都很好,由于思想太多,行为过激,违背了自然,破坏了环境,伤害了身体,缩短了生命的人有一部份。
这就说明了健康、长寿与先天的品质,生活的环境,后天的行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达到健康、长寿就必须懂得,保护宅体,节约能量,开发潜能,也就是说要懂得养生之道。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他的文化主题是自然科学,人体科学和生命科学,我们将它统称为“阴阳五行学术”,道家的思想是自然和谐,共同发展;他的目的是健康、快乐、长寿;为此,几千年前道家就有了养生的思想和文化,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长寿者。
学习道家的养生之道,首先必须了解生命、身体与自然的关系1,生命;出现一盏没点亮的灯(作图)人的生命就象一盏灯,灯盏的容量大小,质量好坏是先天(父母)所赐,自己无法选择。
出现一盏点亮了的灯(作图)当人降生到人世间后,从开口哭的第一声开始,就相当于已经点亮了这盏灯,从此开始消耗能量,当能量耗尽之后灯就会息灭、人亦会死亡。
出现两盏灯(前一盏是刚点亮的灯,中间有连线,后一盏是刚息灭的灯)人的一生从生到死走完了人生的历程就相当于是这盏灯,从点亮到耗尽的过程。
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容易破坏宅体使生命无法延续。
不安静,不节能会缩短生命时间。
自然和谐才能健康长寿。
为此,世界上长寿的动物都是一些自然界爱静、缓慢的动物(图龟和蛇),长寿的人也都是一些自然、安静、和谐的人(图道人静坐)。
因为,这样第一他不容易使自已的身体受到有为的损伤和破坏,第二,安静、缓慢消耗能量少,所以能量使用时间长寿命就会长。
2,身体;人体为阴阳之体,受之于父母,道家将此称之谓“先天”。
中医养生讲座.ppt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即保养生命。泛 指一切有益健康的方法。
养生一词最早记载《庄子。养生主》,多 以“养形”言。保健,医学术语,西医传 入我国后出现,含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的 综合措施。
养生理论的社会背景、哲学背景、和医学背景
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形成,其标志 是《黄帝内经》的问世,全书162篇有40多 篇涉及养生。
膏方特点
配制膏方,首先要请医生根据患者自身的 体质与所患疾病,辩证与辩病相结合,进 行处方,如同量体裁衣一样,制成完全适 合于患者的特点的膏方。
膏方应用
内科 妇科 儿科 外科 伤骨科 五官科的病人 都可以服用膏方
气血阴阳津液虚弱的病人也都可以通过服 用膏方来达到除病强身的目的
膏方应用
服用膏方不单单是老年人的事 有人认为只有上年纪后才需要进补,这是
运动适度 适合自己
孙思邈强调: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
能堪耳” 《素问》: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 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
心态淡泊平静 《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情绪不好,对健康起不到好作用,容 易诱发疾病(范进中举)。相思成疾, 忧郁而终,急火攻心等等.
内分泌系统:可引起甲亢、女子月经 不调等。
严重的精神创伤、心理疾患、忧 郁症、长期的精神压抑还易诱发肿 瘤。
调节七情
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精神刺激,并超 过人体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使气机逆乱, 功能失调,会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 生命。
忧郁症: 《灵枢·口问篇》指出:“悲哀忧愁
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氟郁, 百病生焉”
唐代中医养生大家、长寿之星孙思邈: 运动能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
道家文化与养生ppt课件PPT共202页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复杂,张 角顺应时势,广为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 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天太平”等口号,宣告朝 代将要更迭。由于起义计划泄露,在统治者强力镇 压下失败。由于起义军以黄色为标志,头裹黄巾, 身着黄服,所以也称“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 起义军大部被曹操收编,流入民间的部分融入五斗 米道,太平道从此销声匿迹。
其道尊老子为教主的行动纲领。
张道陵122岁时,宣布天师之位由其子张衡继 承,并定下历代天师由张氏嫡系亲子孙继承的传 承关系。
道教为什么会在东汉时创立? 一句话,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了封建君主 家长专制的集权统治,但秦朝的法家强权政治却 让它二世而亡。
刘邦建汉后,历史进入了以成熟的封建地主 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帝国阶段。汉武帝时,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大汉走向鼎盛。但儒家的理 论很快就不能维持汉室的封建统治,统治者的儒 家信仰产生了危机,这就为宗教信仰的产生提供 了良机。
到了中汉中后期,由于汉室的腐败,贪淫成 风,强敛豪占,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众 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双压下,精神生活极度 空虚,为宗教在民间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3、道家学说
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哲学派别、思想 体系,道教是东汉中后期形成的以修道成仙为信 仰的宗教。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道家思想是道 教重要的思想渊源,同宗于“道”。
老庄被道教奉为教祖,神仙; 老子被尊为“道”之化身“太上 老君”,而成为“混沌之祖宗, 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 之帝君”,《道德经》被尊为法 典!
道家是道教最重要的理论基 础,道教是道家的发展和实践!
三、道教的创立
道教于公元126-144年(东 汉顺帝时)由张道陵于蜀郡鹤 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 立!
道家文化与中医养生学课件

道家思想文化与中医养生学关系 最为密切。从《老子》五十九章提出 “长生久视之道”到《庄子》的《养 生主》,从《吕氏春秋》到《淮南 子》,再到嵇康“养生论”,到处可 以看到对生存之道、养生之道的论述。
返回主页
一、道家道论与中医养生
道家关于“道”的论述,其宗旨即以自然 为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 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庄子·天地》)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 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 形,形乃长生。”(《庄子·在宥》)
返回主页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精神 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 丧于外,犹君昏于上,而国乱于下也。” (《养生论》)
强调不淫欲,不奢欲,对于维持人生存所必需 的基本物质还是应该满足的。所谓“为腹不为 目”、“知足知止”也。
返回主页
而庄子则主张绝对的无欲,超然物外,放 弃欲名利、地位、是非、荣辱、损益等,做到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 之表。”(晋书皇甫谧传》才能最终使得心灵 空静,达到“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养生论》的境界。
返回主页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 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上古天 真论》)这样才能德全不危,才能健康长寿。
返回主页
道家养生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返璞归真,重德修道 2、超越尘俗,淡泊名利 3、上善若水,处弱为强 4、无我无独,平等宽容 5、物极必反,贵和有度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7、逍遥达观,物我为一 8、精神内守,修性健身
道家养生讲座

西方:古希腊
--梭伦:Death is the measure of
life.
--苏格拉底:Purification/Death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separation/liberation of the soul from
the body, and a wise man practices death his whole life long.
死亡轮回说
--彻底解决死亡问题,不仅仅在于死亡 的那一刻你要做什么,而是你一生中 曾经做过什么。 --瑜伽:临死前的最后一念,决定我们 的来世!可惜的是,那一念并非独 立, 而是长期积蓄的结果!E.g. 疾病
掌控死亡
--如何掌控死亡:不要回避,承认他,认识 他;每日思考、每日练习死亡! --征服死亡:做到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睡眠本 身,就能有意识的掌控死亡过程! --寿命:是由我们的呼吸次数来决定的! --幸福的唯一秘密:永不逃避我们所害怕的任 何事! --不能正常入睡是一种病,不能顺利死亡也是一 种病!
四大死亡心理解说
◊ 恐惧:
--人之常情/本能,似乎不可避免 --死亡临近,恐惧倍增,加速死亡,e.g. 90%癌症是 吓死的:精神力量/心之波动 --根本来源:对躯体的迷恋、对尘世的执着
○
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无私&慈悲,克服恐惧的不二法宝 --学习将肉体痛苦从思想苦难中分离:放松/入静 --当你主动放弃一样东西,便不会遭遇失去的痛苦。
道、佛、瑜伽
-- 修命:精+气/养气、采气、炼气、爱气 -- 修性:炼神还虚/“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名为得道” --佛法:妄想分别执着/贪嗔痴三毒,了生 死,离六道 -- 瑜伽:通过体式、呼吸、冥想、三摩地, 使身心灵和谐统一,达致清明的智性与智慧,并 最终显现灵性之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的起源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 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 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 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 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 的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 思想已经正式成型。从此 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的 至尊宝术。
道家的类别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行事谨慎 老子说:人生的大限是一百年,有节度善护养的 可活更长。这就好比蜡烛用大芯和小芯燃烧的时 间长短不同一样。一个人大声说话与小声说话; 过多劳神与少耗精神;脾气暴躁与从不发怒会产 生不同的后果。所以,要做到不因没有功业而劳 心,也不追逐名利随波逐流。淡然无为,神气自 然充盈。老子讲了两种养生之道。他认为善于养 生的人不入“死地”,而那种美食营养,奢侈淫 佚的养生之道,则是“动之于死地”。人应“出 生”,不应“入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尊以养生 老子在阐述其政治、哲学见解的同时,也对“静 以养生”做了细微而深刻的描述。例如,老子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 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这句话的意思 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 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 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 出发点,叫做“静”。
(3)认为道家过于玄幻 道家并不是阴阳家,如今假借道家名言所谓的阴阳生变,五行相生的,多是挂羊头卖 狗肉,本意只为了赚钱。而凡是真正有所建树的,不会如此。 况且道家追求的是纯粹素朴,追求的只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算阴阳, 赚钱财,求得一时的快乐。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的学说,自上古至今,已历数千余年,中间自然会经过许多 发展的阶段,出现许多不同的名称,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较早时期,按地域与时间则 有郑道家、晋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齐道家、战国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种 种称谓。按方向则有北方道家与南方道家。从战国末至秦汉是一大阶段,当时人称“刑 ( 形 ) 名法术之学”或“黄老道德之术”。到魏晋又是一大阶段,史称“玄风”、“玄 学”。各阶段之道家虽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但又都带有自己的特点。道家思想, “皆仰取诸象于天,俯查诸度于地。”效仿天地而为,行为方式则是“为无之事,行 不言之教”。“与时迁变,应物变化”。后因侧重点不同,而分化为不同派别,形成 了多种派别。仅据《汉书.艺文志》载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37家,共993篇。 然多经秦火,汉火,衣冠南渡亡佚。道家现存学派: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老子养生十字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要延年益寿,返老 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 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 人,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 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 盛气凌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 度。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 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 明心见性。
(2)认为道家听任自然,无为便是无所作为。 道家常见的“无为”两字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循道而作,法天地而为。 其实无为正是有为的极致,让人变得淳朴自然,不做恶事,让人自化且自得富足,看 似自己本应得到这一切,即民皆曰“我自然”,且道家并非听任自然,万事听天由命, 而是自然而为,自然而生,不染物性,不为物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强调守中
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 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 适中。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 雨不终日”,意即狂风不可能一 直刮,暴雨不可能不停地下,所 以还是守中好。老子认为应该 “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 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Hale Waihona Puke 和过 分的东西。老黄
杨
道
新
庄
老
朱
教
道
之
之
之
之
家
学
学
学
学
道家是否消极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道家是否消极,历代以来众说纷纭,而如今较大的误解主要有三处
(1)认为道家求于无用,居于下垢,消极避世。 翻开《老子》《庄子》书中随处可见守弱、无用、居下之词。然而,道家之意却并不 求于此,正如一个人面对其上司时低眉顺眼说是谦礼与面对其下属时低眉顺眼说是谦 礼的不同一般,道家更注重的是功成与弗居,生而不有的不为物累的超然状态,而不 是用这些去甚求于委身保命,载于生,懒的人的借口。此外还常有人认为道家避世, 却也并非如此,“道存则隐,道废则现。”这句话一直出现在诸多道家典籍中,而真 正避世的,是那些以道家为外壳不敢面对现实的“类道人”而已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老子养生理论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清心寡欲
老子对精神条件阐述极详、极深。他 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 得。”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 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老子一再强调 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即要 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 低欲望。他又说要“不责难得之物”, 即不要看重稀有的商品,而要“为而 不争”,即做什么事都不要和别人争 夺,以免造成精神紧张,危害身体。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老子与道家养生
老子养生论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著作《道德经》, 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从医学角度来看,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其中不少 养生的观点,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老子有 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 也。” 后来中医著名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 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 黄 老之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