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思考【可编辑版】
浅谈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看法

浅谈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看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对农村地区的灾害风险管理、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
为了提高农业的防灾减灾避灾能力,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广并加强灾害管理相关的措施和技术。
本文旨在浅谈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看法。
第一章:农业防灾减灾避灾的背景和意义1.1 背景我国农业在承担为国家提供充足粮食的同时,也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除了传统的自然灾害,如洪涝、旱灾、冻害外,还有新型的生态灾害,如干旱化、草原退化等。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农业结构优化的推进,全国农业生产经营情况日趋复杂,灾害影响越来越严重。
相应的应对措施更加迫切。
1.2 意义农业是国家的重要产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转,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成为了保障国家粮食生产供给、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
第二章:农业防灾减灾避灾的实践经验2.1 农业气象灾害的实践经验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保险业的成长和农业灾害风险管理的日益重视。
农业气象灾害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常见灾害,包括旱涝、冰雹、风灾、霜冻等。
为了保障农民的收成和生产效益,我国在气象方面的相关建设越来越成熟,逐渐实现了天气预警和灾害预测预警的网络化、精细化和实时化。
农民通过预测气象灾害,可以提前合理调整农业生产,降低灾害损失,这对于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农业循环经济是将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产生的作物秸秆、动植物粪便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料进行有效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通过实践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排泄物和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废物等,从而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的能力,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2.3 农业信息化的实践经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农业、航空无人机应用、精准农业等新兴技术正逐渐推进到农业生产中,这对农业生产的智能化、高效化、规模化、标准化有较大促进作用。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思考

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 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农业防灾 减灾避灾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
关键措施。
在自然灾害面前,农业生产常常 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造成 粮食减产或绝收,严重威胁着国
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计。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有 助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
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提升农业产业效益的需要
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 。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农业生产带来 长期压力。
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人才短缺,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02 提高农业防灾减 灾避灾能力的必 要性
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有助于提 升农业产业效益。
农业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农业
生产的效益下降。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可以降低 自然灾害对农业产业的影响,提高农业
产业效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威 胁。
03
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 和方法,提高我国农业防灾减 灾能力。
05 案例分析与应用 实践
成功案例介绍与分析
成功案例1
某地区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减少了因天气灾害造 成的损失。该案例分析了技术推广对防灾减灾的作用,以及如何将这种技术普 及到更多地区。
成功案例2
某农业企业通过合理的种植结构,降低了单一作物种植的风险。该案例强调了 种植结构调整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如何实现多元化种 植。
农业生产中气象防灾减灾的思考

农业生产中气象防灾减灾的思考摘要: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国家,农业在我国生产工作中所具有的重要性非常突出,切实做好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工作,需要引起专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其中以农业生产中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最为关键。
气象灾害是影响和阻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影响问题也非常突出,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予以应对,如此才能确保好农业生产工作开展的水平。
关键词: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思考;科学措施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气象部门为了能够切实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运用了诸多措施与对策,这样为减轻和避免灾害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有关人员能够从中明确的了解到,广大农民群众对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要求也愈发突出,这是因为农民群众认识到了气象部门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借助气象部门的帮忙,能够确保各个环节的农业生产水平真正从根本上得到提升,这是有关人员需要从根本上把握的内容。
1.关于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所具有的特点在进一步展开本文后续内容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所具有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内容:首先,因为国内土地面积较为辽阔,通常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区域较为广泛。
细致分析来看,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诸多地区都存在农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农业生产效益也非常明显,但是也正是因为农业范围较大,所以气象灾害发生时,所分布的区域范围就极为广泛,为了能够切实的应对这样的问题,那么也就需要对此点问题予以重视。
其次,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较多。
国内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是较多的,东西南北不同地区的农业气象灾害问题一旦发生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种类并不一样,某些地区的冰雹气象较为严重,某些是洪涝灾害严重,这表明在处理气象灾害工作的时候,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化的指导原则,但是当原则构建完成之后,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有效的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只有确保这一要点原则得到保障,最终农业生产的质量水平才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获得的效益也能够得到根本性的实现。
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措施

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成为了一种常态。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来自自然灾害的威胁。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民的生活安全,必须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就此主题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1、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增加气象监测站点的密度,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建立健全灾害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气象预测技术,及时向农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高农民对灾害的防范意识。
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1、完善农田排灌系统,提高抗洪抢险能力。
2、加强农田防渗排渍设施建设,降低自然灾害对农田土壤的侵蚀损害。
三、推广耐灾品种和种植制度1、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育适应自然灾害条件的耐灾品种,提高农作物对灾害的抵抗能力。
2、引导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推广亩产增收型种植制度,减小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
四、建立农业保险制度1、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产品,为农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服务。
2、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民购物保险的意识和积极性。
五、加强农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培训1、利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开展农民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
2、建立农民自救互救组织,提高农民自我保护和自救互救能力。
六、加强政府的灾害管理和应急救援能力1、建立健全的灾害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高政府对农业灾害的应对能力。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救援队伍的应对能力和救援效率。
总结起来,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形成合力,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工作的投入,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让农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实现更好的发展。
为了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投入,推动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以应对不断升级的自然灾害。
智慧农业如何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智慧农业如何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一直面临着来自自然环境的各种挑战和灾害。
干旱、洪涝、病虫害、低温冻害等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威胁着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农业应运而生,为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智慧农业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通过对农业生产环境、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智慧农业能够及时发现灾害的端倪,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从而有效地降低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精准气象监测与预警气象灾害是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灾害之一,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智慧农业通过建立气象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气象数据的精准采集和实时传输。
这些数据包括气温、降水、风速、风向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够提前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
例如,在干旱来临之前,智慧农业系统可以根据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和天气预报,提前通知农民进行灌溉,避免作物因缺水而受损。
在暴雨来临之前,系统可以提醒农民及时清理排水渠道,防止农田积水。
通过精准的气象监测与预警,农民能够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
二、智能灌溉与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干旱灾害更是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智慧农业中的智能灌溉系统能够根据作物的需水情况和土壤墒情,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智能灌溉系统通常由传感器、控制器和灌溉设备组成。
传感器负责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参数,控制器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和预设的灌溉策略,自动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
与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智能灌溉系统能够避免过度灌溉和水资源浪费,同时保证作物在干旱时期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此外,智慧农业还能够通过水资源管理系统,对农业用水进行合理规划和调配。
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策略

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策略农业科技在防灾减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科技的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提高农业灾害预警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等方面,探讨农业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农业科技应提高农业灾害预警能力。
气象科学、遥感技术、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为农业灾害预警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气象科学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准确地预测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为农民采取相应措施提供时间窗口。
遥感技术通过对地面信息的高分辨率、多角度观测和分析,可以迅速获取灾害影响范围和程度,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无人机技术可以通过飞行搭载各种传感器,实现对农田、植物生长状态等的快速检测,发现潜在的灾害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其次,农业科技应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灾害发生之前,通过农业科技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可以降低灾害的发生率和影响程度。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品种强抗灾害的作物,提高农作物对极端气候的适应能力。
利用灌溉技术和土壤水分检测仪器,科学合理地进行水分管理,减少洪涝、干旱等灾害对农田的影响。
利用无人机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实现对农田土壤、植物营养状况、病虫害情况等的快速监测和精准施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再次,农业科技应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以高产、高效为目标,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壤、水源的可持续利用。
现代农业科技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化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可持续化。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减少对化肥、农药的需求,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利用精准农业技术实现灌溉、施肥的精确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土壤、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利用农机装备进行农业机械化作业,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农民的伤害。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高农业灾害预警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灾害的发生概率和造成的损失。
农田防灾抗灾减灾措施

农田防灾抗灾减灾措施农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然而农田也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农田受灾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防灾抗灾减灾的措施。
首先,加强农田防洪措施。
洪水是农田防灾的主要威胁之一,特别是对于河岸边的农田来说。
为了减少洪水对农田的冲击,可以修建防洪堤,加强岸线的固定,防止河流泛滥。
另外,还可以建设小型水库,调节洪峰流量,以减轻洪水对农田的冲击。
其次,加强农田防旱措施。
旱灾是农田遭受的另一种主要灾害。
为了应对旱情,可以在农田周围建设排水系统和水渠,及时引水灌溉,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此外,还可以提高农田的保水能力,加强土壤的覆盖和保水措施,减少水分的蒸发,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
再次,加强农田防风措施。
大风是农田受灾的常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农作物生长期间。
为了减轻大风对农田的破坏,可以在农田周围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带。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速,降低大风对农作物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采取人工挡风墙和遮阳网等措施,防止农作物受到直接的风害。
另外,加强农田防霜措施。
霜冻是农田受灾的又一重要因素,尤其对于早春的农作物来说更是致命的灾害。
为了应对霜冻,可以在农田周边建设防霜设施,如架设遮阳棚或者搭建塑料棚等,以减少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地面覆盖物和喷洒灌溉等方法,影响农田的温度分布,减少霜冻的发生。
最后,加强农田防虫措施。
虫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对农田的破坏往往是巨大的。
为了减轻虫害对农田的影响,可以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如合理轮作、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等。
此外,还可以在农田周围设置诱捕器和遮蔽物,以吸引和阻挡害虫,减少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总结起来,农田防灾抗灾减灾措施是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农田防洪、防旱、防风、防霜和防虫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农田受灾损失,保护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思考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思考第一篇: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思考去年以来,**的洪涝、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养殖疫情等农业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以及农民增收造成极大损失。
这既有不可抗的天灾因素,也与农业抗灾、减灾、防灾、避灾能力薄弱有关。
现就如何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谈一些看法。
一、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现状1.防洪避洪能力。
去年进入汛期以来,我省洪灾不断。
就拿4号台风“碧利斯”来说,我省粤东、粤北的农业遭受重创。
据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93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448万亩,绝收面积105万亩,预计全省减收粮食57万吨,农业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65亿多元。
渔业生产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4.24亿元,损失水产品达到16.30万吨,受浸池塘面积达到59.62万亩。
潮州、惠州、梅州、韶关、清远等重灾区的蔬菜、水果、早稻、畜牧、水产等农业生产,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我省是每年台风必经的地区之一,按理说农民抗洪应该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了,但以上数字还是让人心悸。
可见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仍极其微弱,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局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
2.防御农业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能力。
随着我省汛期的到来,各地在4月下旬和5月上旬分别出现了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明显的迁入峰。
据各监测点监测,虫量比上年多得多,至5月10日止雷州市站灯下累计诱白背飞虱13816头、褐飞虱118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2.9倍和10.8倍。
另据了解,梅州等地早造水稻发生空秕粒灾害,由于2006年5月份遭遇50年来罕见的低温天气,恰逢早造水稻抽穗扬花期,尤其是成熟抽穗期处在5月下旬反常低温的早熟品种,根本无法进行抽穗扬花正常授粉,导致结实率严重降低。
当地农业部门统计,梅州兴宁市严重受灾的稻田面积达4.6万亩,预计水稻减产量9000吨;梅州蕉岭受灾面积1.5万亩;河源、江门、韶关、清远等地也有部分早造水稻受害,估计此次全省早稻受灾面积超过10万亩,约有30多万农民受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思考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的思考
去年以来,**的洪涝、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养殖疫情等农业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以及农民增收造成极大损失。
这既有不可抗的天灾因素,也与农业抗灾、减灾、防灾、避灾能力薄弱有关。
现就如何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谈一些看法。
一、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现状
1.防洪避洪能力。
去年进入汛期以来,我省洪灾不断。
就拿4号台风“碧利斯”来说,我省粤东、粤北的农业遭受重创。
据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93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448万亩,绝收面积105万亩,预计全省减收粮食57万吨,农业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65亿多元。
渔业生产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
4.24亿元,损失水产品达到1
6.30万吨,受浸池塘面积达到5
9.62万亩。
潮州、惠州、梅州、韶关、清远等重灾区的蔬菜、水果、早稻、畜牧、水产等农业生产,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我省是每年台风必经的地区之一,按理说农民抗洪应该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了,但以上数字还是让人心悸。
可见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仍极其微弱,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局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
2.防御农业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能力。
随着我省汛期的到来,各地在4月下旬和5月上旬分别出现了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明显的迁入峰。
据各监测点监测,虫量比上年多得多,至5月10日止雷州市站灯下累计诱白背飞虱13816头、褐飞虱118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
9倍和
10.8倍。
另据了解,梅州等地早造水稻发生空秕粒灾害,由于201X年5月份遭遇50年来罕见的低温天气,恰逢早造水稻抽穗扬花期,尤其是成熟抽穗期处在5月下旬反常低温的早熟品种,根本无法进行抽穗扬花正常授粉,导致结实率严重降低。
当地农业部门统计,梅州兴宁市严重受灾的稻田面积达
4.6万亩,预计水稻减产量9000吨;梅州蕉岭受灾面积
1.5万亩;河源、江门、韶关、清远等地也有部分早造水稻受害,估计此次全省早稻受灾面积超过10万亩,约有30多万农民受灾。
农民防御农业病虫害能力还远远跟不上灾害的剧增。
3.禽畜疫情加重,农民减产减收。
去年以来,**省揭东县、潮安县、罗定市和海丰县先后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去年上半年,**畜牧业生产受禽流感疫情的持续影响,出售和自宰肉用家禽约4551
9.04万只,禽肉产量约523469吨,禽蛋产量约154582万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
5.0%、
9%、
3.4%。
4.基础设施没保障。
丰顺县黄金镇是典型的半干旱半水涝地区。
境内有
9.7公里长的防洪大堤,捍卫着
1.8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去年4号台风“碧利斯”期间,防洪堤坝滑坡、塌方、裂缝30米左右的就有30多处,水毁管涌40多处。
因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而崩溃,全镇经济损失严重:
受浸水稻5300多亩,其它农作物损失3760亩,受黄泥、潮泥冲毁水田1000多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万元。
损坏公路5公里,损失物资150吨,生猪350头,三鸟
1.5万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总计3000多万元。
修复堤坝、高排水毁工程需资金120万元,对于贫困的黄金镇来说这是天大的难题,而不修复基础设施就预示着下一场洪涝将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灾难。
二.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存在问题。
1.防范意识薄弱。
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科技文化宣传不到位,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接受能力不强,侥幸心理较重,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之后,留在农业上的较低素质的劳动力对农业防灾避灾知识、技术更不容易接受和实施,他们总认为灾害不会那么巧降临到自己头上,根本谈不上为保护公共种养环境花钱出力。
虽然农村分田到户、农民成为独立生产经营者已有
二、三十年,但却极缺乏防灾避灾意识。
农民在生产活动中很少主动地进行防灾避灾,比如在种植过程中较普遍存在的重种植轻植保、年年洪涝的田块却跟大众盲目选择作物品种而不是选生育期能与汛期错开的品种避灾,在畜牧业中较普遍的存在重发展轻预防的现象,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灾害不同程度的发生,使某些本可以是轻灾、小灾的变成了重灾、大灾。
2.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不尽合理。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不能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综合发展。
未能针对洪区与旱地特点,实施宜稻则稻、宜牧种草、宜渔则渔、宜林种树的“适应性农业”模式。
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节粮型草食动物比重过小,规模化、工厂式的饲养数量还不多。
3.品种抗病力较弱。
近期农业发展较快,品种也增加不少,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但禽畜、作物品种抗病能力较弱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如水稻的稻瘟病,荔枝、龙眼的霜霉病、炭疽病,禽伤寒等,几乎年年都在我省范围内发生,只不过是受灾程度不同而已;这其中
page虽与当年的植保、气候等因素有关,但据调查反映,也与果树、作物、禽畜品种的抗病能力有关。
4.水利设施建设滞后。
涝、旱是农业的主要灾害之一,而有效防止旱涝灾害的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又较差,目前水利设施除大中型水库、河道、涵渠、堤坝的保障能力相对而言还比较强外,众多的小型水利设施却年久失修,排洪蓄水能力下降,有效灌溉能力下降。
中小河流支流的河渠疏理、排灌站养护及洼地道路修筑与养护等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也非常有限。
水利工程设施长期失修,排灌不畅,涝旱就更频繁。
三.尽快提高农业防灾避灾能力
1.增强全社会的防灾避灾意识。
农业的防灾减灾避灾是全社会的事,各有关方面都要增强农业的防灾减灾避灾意识,做好相关工作。
政府部门要耐心引导和指导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好防灾避灾工作,唤起农民的避灾防灾意识。
农民是农业防灾减灾避灾的主体之一,既要注意发展生产,还要将防灾避灾环节的工作纳入整个生产发展之中,减少和避免白干空干的现象发生,应密切关注电视、广播等信息传媒,争取更多的时间、空间做好防灾、避灾和救灾工作。
社会有关方面也要根据各自的能力和条件,积极投入到农业防灾避灾工作中去,或提供相关信息,或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资金募捐。
2.因地制宜,构建不同发展模式。
在季节安排上,抓住低洼地秋冬早春灾害少的有利时期,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冬季棚室蔬菜的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力争在汛期到来之前取得好收成。
大力发展地膜马铃薯、花生和玉米,缩短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早上市,趋利避灾,尽量获取高效益。
围绕水多水少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对易涝地区,实施退垦还湖、还河、还牧,采取“挖深垫浅”,划分滞水区、耐水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别为宜渔、宜牧、宜林和宜农地带;对地势相对较高的低洼地区,采取圈堤建站,修堤保收,疏通河道,提高排灌能力,堤内进行田、林、路、渠综合整理,恢复为农田,为宜农地带:
对较干旱地区,规划种植一些耐旱作物,如青蒿、金银花等。
禽畜饲养在科学防疫的基础上改传统散养、放养为相对集中的小群体圈养,改善畜禽饲养环境,采用科学的饲养技术,减少疫病的滋生条件。
积极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发展规模化、工厂式饲养,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提高畜禽防病抗病的能力。
适度发展禽畜生产基地,考虑动物的耐湿程度,对较低洼地因势利导发展家禽业,如白鹅、肉鸭等,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建立种鹅、种鸭场,发展家禽产业。
3.改良品种。
政府要加大改良农作物品种和畜禽配种、搞好重大病虫害和畜禽疫情防治、生态控制等可持续治理技术的力度。
引进国外良种,采用人工受精、授粉技术,提高品种改良成功率。
跟踪测定,加大推动品种改良项目的力度,开办技术员培训班,培训农业技术骨干人员;增设品改点,依靠政府的支持、部门推广示范,全力改变农民的旧观念,使品改项目能顺利完成,以整体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和排灌区续建配套设施,提高地区自身排涝能力和抗旱能力。
在确保重要防洪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洪水资源利用工作,分步提高湖泊、山塘、洼地的蓄水位,修好护堤,扩大蓄水面积,增加接受引进过境洪水,减少洼地受涝面积。
洼地治理应做到沟、渠、路、林、涵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实现沟沟相通,路路相连,土地平整、格田成方、林带成行、配套成网,整齐划一。
另外,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年久失修、急需维护的中小型水利设施,要加快维修进度,尽快消除隐患,恢复和提高蓄水和灌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