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将相和优质课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__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提出自读要求: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__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

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探究情节,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将相和》。

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还记得课文中的人物吗?你们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对___和___,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交流)3.大家都比较喜欢___和___!那么,课文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描写这两个人物时,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找出来,用心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和感受。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___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___的这段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读___的这段话?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___的语言,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来自具体的描写,而且在第一课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物语言。

预设二:___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

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及主题。

2.理解《将相和》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3.学习《将相和》中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将相和》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背景。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

2.分析《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将相和》课文教材2.录音设备3.教学PPT展示4.课堂材料准备:角色扮演服装、绘本、复印件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课堂导入•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讨论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

2. 学习课文•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1. 分析课文•分组展示学生对故事的分析和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矛盾和冲突。

2. 朗读练习•学生分角色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3. 小组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将相和》的情景再现表演。

第三课时1.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2. 总结课程•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引出寓意。

六、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表现。

2.小组表演的表现。

3.朗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贵族和平民的关系。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创作相关小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将相和》这篇文言文课文的内容,还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以及历史背景。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名师示范课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名师示范课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第6课【教材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而成的课文。

从情节上来看,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介绍了“将”“相”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过程,三个故事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

从写法来看,本文的人物个性鲜明,作者高度尊重原著,通过对话、神态、动作描写塑造了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识大体、顾大局的蔺相如,勇于改过的廉颇,赞美了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家国情怀。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第二课,在整个单元的策略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篇课文《搭石》篇幅较短,主要渗透“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策略。

而本课较长,需要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抓住“扩大视域,连词成句”这个教学重点,厘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物形象,切实提高阅读速度。

五年级学生平时阅读中已经会不自觉地“连词成句”,但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学生间的差异也比较大。

这堂课中,我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连词成句”的方法。

什么是“连词成句”呢?根据教材导读提示,就是不要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读。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课后的学习小伙伴提示了直观的学习方法,要一眼尽可能看到多的内容。

然而,看得快不等于看得懂,因此,交流平台对此又进行了提升:“读得快还要想得快”,这就充分凸显了该策略要注意“理解与速度并进”的深层内涵。

【教学目标】1.在“不回读”的基础上,学习“连词成句”地阅读,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2.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主要人物形象。

3.能结合具体事例,有理有据地品评蔺相如形象,受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趣味挑战,学习新策略1.趣味挑战,速视练习。

限时快速看一段话,交流看到的内容。

2.交流体会,明确策略。

【设计意图: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

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

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

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

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

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

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2】篇〗设计说明《将相和》课文篇幅比较长,适合对学生“快速阅读”这一能力点进行训练。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这一课,重点要解决三个难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采取“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制作含有重点句段的PPT。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鹏博士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2、自学本文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

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

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
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

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

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侮辱拒绝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

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

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

(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