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体人工晶体的发展历史
人工晶体的发展历史

人工晶体的发展历史哎呀,说到人工晶体的发展历史,那可真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呢!这就好比一部精彩的电影,从最初的默片,到如今的炫酷特效,真的是让人目不暇接。
咱们从头说起,早在19世纪,科学家们就开始对晶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些时候,大家对天然晶体的神奇属性啧啧称奇,像是个稀奇古怪的宝贝,谁也不知道这些小家伙将来能带来多大的变化。
说到晶体,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那些闪闪发光的宝石吧?人工晶体更像是科学家们的“实验室魔法”。
想象一下,实验室里一堆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脸上满是兴奋和期待,像小孩子发现新玩具一样。
到了20世纪,技术进步得飞快,科学家们开始琢磨,能不能自己动手造一些晶体。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各种化学反应,拼命实验,甚至一度冒着风险,真是拼得不遗余力。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人造宝石的诞生。
那会儿的科学家就像是个个手握神笔的画家,结果画出了一堆美丽的“宝石”。
比如,最早的合成蓝宝石,就是当年某位科学家用火和高温搞出来的,简直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宝物。
可惜,天然宝石的价格可不是开玩笑的,普通人可是望尘莫及。
于是,人工蓝宝石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心中的“平民宝石”,那种喜悦,想必跟中彩票差不多吧。
人工晶体不仅仅局限于装饰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人工晶体在工业上也有大用处。
像什么激光、光纤之类的高科技玩意儿,离不开这些小家伙们的帮忙。
哎,说起来,早期的光学晶体技术,就像给科学界开了一扇新窗,让大家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就像打开了宝箱一样,里面的宝贝让人惊喜不已。
人工晶体的应用领域真的是五花八门。
有时候你根本想不到,居然连医疗器械、电子产品上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晶体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嘿,这些人工晶体就像个聪明的“小助手”,能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得相当出色,真是个能干的家伙。
再往后,科技突飞猛进,人工晶体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成熟。
现在的科学家们用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像制造巧克力一样,轻轻松松就能造出各种形状和性质的晶体。
人工晶状体的种类与选择课件

它能够矫正视力,减少或消除眼镜、 隐形眼镜的需求。
人工晶状体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04
1949年,第一个人工晶状体 由英国医生Peter Choyce植 入眼内,用于治疗白内障。
1950年代,随着材料科学和 制造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更轻 便、更耐用的人工晶状体。
1980年代,多焦点人工晶状 体问世,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
人工晶状体的种类与选择课件
目录
• 人工晶状体简介 • 常见的人工晶状体种类 • 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因素 • 人工晶状体的优缺点 • 如何选择最适合的人工晶状体
01
人工晶状体简介
人工晶状体的定义
人工晶状体是一种植入眼内的人工透 镜,用以替代或补充自然晶状体的功 能。
人工晶状体通常由高分子材料制成, 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04
人工晶状体的优缺点
球面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优缺点
球面人工晶状体
01
优点:制作工艺简单,价格相
对较低。
02
缺点:存在球面像差,影响视
觉质量。
03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04
优点:消除球面像差,提高视
觉质量,尤其在夜间或光线较
强的情况下。
05
缺点:制作工艺复杂,价格相
对较高。
06
单焦点与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优缺点
折叠人工晶状体
可以折叠缩小体积,便于植入,适合于小切口手术。
非折叠人工晶状体
体积较大,不易折叠,光学性能稳定,但植入时需要较大切口。
03
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因素
患者的年龄与生活方式
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人工晶状体的需求和适应症不同,例如,儿童和青少年可能 需要进行角膜塑形手术,而老年人则更倾向于选择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以改善远近 视力。
人工晶体知识点梳理总结

人工晶体知识点梳理总结引言人工晶体是一种能够替代天然晶体的生物医学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白内障手术等眼科手术中。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晶体的种类和功能也在不断提升。
本文将对人工晶体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让读者对人工晶体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人工晶体的概念和历史1. 人工晶体的定义人工晶体是一种用于替代天然晶体的人工材料,通常用于白内障手术中,帮助患者恢复视力。
2. 人工晶体的历史人工晶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最初使用的人工晶体是由塑料材料制成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晶体材料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其功能和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人工晶体的分类根据材料、结构和功能不同,人工晶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1. 传统人工晶体传统人工晶体通常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硬度和稳定性,但对眼睛的创伤较大,且不具备调焦功能。
2. 可调焦人工晶体可调焦人工晶体是一种较新型的人工晶体,其可以根据眼睛的调节机能来调整焦距,使得患者在不同距离下都能获得清晰的视觉效果。
3. 多焦点人工晶体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同时聚焦远近物体,为患者提供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减少对眼镜的依赖。
三、人工晶体的材料与制备1. 人工晶体的材料人工晶体的材料非常多样,例如PMMA、丙烷、亚醏醚、二甲基苯乙烯(DMA)等,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范围。
2. 人工晶体的制备人工晶体的制备过程复杂,一般通过高科技材料制备技术,如光刻、电镀、离子注入等工艺来实现。
四、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人工晶体主要应用于白内障手术,以及一些眼部疾病的治疗。
通过人工晶体的植入,可以使患者恢复正常的视力,并提高生活质量。
五、人工晶体的相关技术和研究进展1. 人工晶体植入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晶体植入技术不断完善,手术风险和不适感大大降低。
2. 人工晶体材料研究科学家们不断致力于开发新型的人工晶体材料,以改进人工晶体的性能和效果。
人工晶体

第三代IOL
虹膜固定型 IOL(四襻虹膜夹 IOL)
IOL襻的机械接触 引起葡萄膜炎和一 系列并发症:角膜 内皮失代偿、黄斑 囊样水肿、膜形成
第四代IOL Binkhorst C
第五代IOL (重要过渡 阶段)
医生重新采 用ECCE及 后房型IOL 1977-1992
第六代
1992-
IOL(6a,6b)
疏水性的丙烯酸酯IOL(Acrylic)
高屈光指数 组织相容性高,术后上皮细胞反应最轻 展开缓慢,在植入时容易控制 ACO/PCO降低, 1.3%截囊率,
– 有利于术后周边玻璃体、视网膜的检查及手术 – 阻止囊袋收缩综合症、晶体居中性好
YAG截囊的安全性高 与硅油的沾染较少,可以清除
人工晶体概述
Lmq 2008.5.2
period
type
problem
第一代IOL 1949Harold
Ridley(UK)
双凸圆盘状后房 IOL偏位、后发 型人工晶状体 性白内障
(Rayner)
第二代IOL 1952Baron(Fr 早期前房型IOL IOL过度前拱与
ance)
角膜内皮接触过
多—内皮失代偿
减少后发性白内障(PCO)
– 晶体方面:材料的组织相容性提高;光学区与后囊膜 的最大接触;边缘的直角方边设计
– 手术方面:彻底的皮质清除;囊袋植入;CCC直径略 小于晶体光学直径
提高视觉质量
– 蓝光阻断、消相差、多焦、可调节… …
人工晶体光学面设计
平凸型 双凸型(前凸大于后凸) 等凸型 双凸型(后凸大于前凸) 非球面型
PCO的发生率显著下 降,激光截囊率8.2%
人工晶体

人工晶体人工晶体,(IOL)。
是一种植入眼内的人工透镜,取代天然晶状体的作用。
第一枚人工晶体是由John Pike,John Holt和Hardold Ridley共同设计的,于1949年11月29日,Ridley医生在伦敦St.Thomas医院为病人植入了首枚人工晶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观察到某些受伤的飞行员眼中有玻璃弹片,却没有引起明显的、持续的炎症反应,于是想到玻璃或者一些高分子有机材料可以在眼内保持稳定,由此发明了人工晶体。
人工晶体的形态,通常是由一个圆形光学部和周边的支撑袢组成,光学部的直径一般在5.5-6mm左右,这是因为,在夜间或暗光下,人的瞳孔会放大,直径可以达到6mm左右,而过大的人工晶体在制造或者手术中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主要生产厂商都使用5.5-6mm的光学部直径。
支撑袢的作用是固定人工晶体,形态就很多了,基本的可以是两个C型的线装支撑袢。
人工晶体的分类△按照硬度,可以分为硬质人工晶体和软性人工晶体。
软晶体又可以分为丙烯酸类晶体和硅凝胶类晶体。
顾名思意,软晶体就是可折叠晶体。
首先出现的是硬质人工晶体,这种晶体不能折叠,手术时需要一个与晶体光学部大小相同的切口(6mm左右),才能将晶体植入眼内。
到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迅速发展,手术医生已经可以仅仅使用3. 2mm甚至更小的切口就已经可以清除白内障,但在安放人工晶体的时候却还需要扩大切口,才能植入。
为了适应手术的进步,人工晶体的材料逐步改进,出现了可折叠的人工晶体,一个光学部直径6mm的人工晶体,可以对折,甚至卷曲起来,通过植入镊或植入器将其植入,待进入眼内后,折叠的人工晶体会自动展开,支撑在指定的位置。
△按照安放的位置,可以分为前房固定型人工晶体,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后房固定型人工晶体。
通常人工晶体最佳的安放位置是在天然晶状体的囊袋内,也就是后房固定型人工晶体的位置,在这里可以比较好的保证人工晶体的位置居中,与周围组织没有摩擦,炎症反应较轻。
人工晶体进展(上篇)

人工晶体

第一节从天然晶体到人工晶体§20.1.1晶体的应用和人工晶体的发展自然界的晶体(矿物)以其美丽、规则的外形,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人类同晶体打交道始于史前时期。
我们的祖先蓝天猿人和北京猿人从十五万年前所用的工具就是石英。
我国周代就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记载(《诗、小雅、鹤鸣》)此“他山之石”,实际指的是一些硬度高于玉,可以用来琢玉的矿物晶体,其中也包括金刚石。
人来还造就利用有些天然矿物晶体具有魅力多彩的颜色等特性来制作饰物。
天然宝石实际上就是指符合工艺美术要求的稀少的矿物单晶体,而宝石和首饰的出现,很难从文字记载去考证,它原早于人来的文明史。
国外最早由文字记载的人工合成晶体工作是1540年,勃林古西欧首先详细纪律了硝石的滤取及其重结晶提纯的过程。
中国的晶体生长工作可追溯到以前多年以前,宋代程大昌所著《演繁露》记载道:“盐已成卤水,暴烈日,即成方印,洁白可爱,初小渐大,或i、数千印累累相连。
”这就是用蒸发法从过饱和溶液中中生长食盐晶体的方法,这种晶体生长方法的出现,比记载的还要早的多。
早期制卤水的“卤”字广泛指盐类,这个象形文字,实际上是一个蒸发盐水的俯视图(此处有图20.1a)。
食盐晶体在排列整齐的盐田中结晶而出。
银朱(丹砂或人造辰砂)的制造,是中国古代合成晶体的又一实例。
李时珍引用胡演的《丹药秘诀》说;“升炼银朱,用石亭脂二斤,新锅内融化,次下水银一斤,炒作青砂头,炒不见星,研磨罐盛,石板盖住,铁线缚定,银泥固济,大火煅之,待冷取出,贴内者为银朱,贴口者为丹砂”这里所描写的就是汞和硫通过化学相沉积(CVD)而形成丹砂(硫化汞)的过程。
这一过程姑时候称之为“升炼”在气相沉积的运输过程中,银沉积位置不同(因而温度也不同)而形成的晶体颗粒大小不同,小的叫银朱,大的叫丹砂。
“丹”是红色丹药的意思,它在中国炼丹时代曾是个神秘的字眼。
长期以来,曾作为一种长生不老药来制造。
这从丹的象形文字中也可看到,期含义就是将矿物房子路子里来炼丹(此处有图20-1b)对古籍中有关晶体生长的记载的发掘和整理表明:古代气象晶体中的生长始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银朱是最早从气象生长中获得的人工晶体:实验,食糖,硝和珍珠养殖是古代水溶液中晶体生长的范例;结晶轴的制备时古代助溶剂生长的实证等。
人工晶体,人工晶体的发展历史

人工晶体,人工晶体的发展历史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 IOL)的研究早在18世纪。
1766年,意大利眼科医生Tadini介绍他研制的一个类似晶状体的椭圆形透明小体,在白内障手术结束时,放入患者的角膜后面,植入原晶状体所在位置,以取代混浊的晶状体,使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恢复正常视功能的设想。
l795年意大利眼科医生Casamata根据Tadini的介绍,用玻璃制造了一个类似的人工晶体,并在一次白内障术后植人了一位患者的眼内,结果正如他预料的一样,人工晶体在植入后很快就脱位于玻璃体。
虽然他对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尝试失败了,但他被认为是植入人工晶体的先行者。
在Casamata植入人工晶体失败后,人们认为对付手术后无晶状体眼最好的方法,还是在手术眼的角膜前放置一片凸透镜,就可以较清楚地看到物体,此即为以后的无晶状体性眼镜的应用奠下基础。
此后人工晶体的研究处于静止阶段。
直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医生Marchi及Bangerter在猴眼上做过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实验,但由于理论与技术的原因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医生Harold Ridley发现许多飞行员受伤眼内有飞机舱盖的有机玻璃小碎片,对眼组织相对无毒性,不会引起太大的组织反应,而启发他用有机玻璃制造人工晶体的尝试。
在化工专家。
Emest Fort的协助下,应用医用有机玻璃制造了人工晶体。
当时Ridley应用的人工晶体形态与自然晶状体的形态相似,中间是双凸透镜性的椭圆形小体,四周是较薄的边缘。
人工晶体的直径为8.35mm,厚度为2.4mm,其前曲率半径为17.8mm,后曲率半径为10.7mm,较自然晶状体直径小lmm,小1mm的目的是易于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中和减少人工晶体对睫状体产生过度的压力,人工晶体在空气中重112mg,在水中重17.4mg。
1949年11月29日:Ridley在英国st.Thomas医院施行第一例人工晶体植入术,他在白内障囊外摘出手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后,将人工晶体植于虹膜后晶状体囊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晶体,人工晶体的发展历史
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 IOL)的研究早在18世纪。
1766年,意大利眼科医生Tadini介绍他研制的一个类似晶状体的椭圆形透明小体,在白内障手术结束时,放入患者的角膜后面,植入原晶状体所在位置,以取代混浊的晶状体,使白内障患者手术后恢复正常视功能的设想。
l795年意大利眼科医生Casamata根据Tadini的介绍,用玻璃制造了一个类似的人工晶体,并在一次白内障术后植人了一位患者的眼内,结果正如他预料的一样,人工晶体在植入后很快就脱位于玻璃体。
虽然他对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尝试失败了,但他被认为是植入人工晶体的先行者。
在Casamata 植入人工晶体失败后,人们认为对付手术后无晶状体眼最好的方法,还是在手术眼的角膜前放置一片凸透镜,就可以较清楚地看到物体,此即为以后的无晶状体性眼镜的应用奠下基础。
此后人工晶体的研究处于静止阶段。
直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医生Marchi及Bangerter在猴眼上做过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实验,但由于理论与技术的原因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医生Harold Ridley发现许多飞行员受伤眼内有飞机舱盖的有机玻璃小碎片,对眼组织相对无毒性,不会引起太大的组织反应,而启发他用有
机玻璃制造人工晶体的尝试。
在化工专家。
Emest Fort的协助下,应用医用有机玻璃制造了人工晶体。
当时Ridley应用的人工晶体形态与自然晶状体的形态相似,中间是双凸透镜性的椭圆形小体,四周是较薄的边缘。
人工晶体的直径为8.35mm,厚度为2.4mm,其前曲率半径为
17.8mm,后曲率半径为10.7mm,较自然晶状体直径小lmm,小1mm的目的是易于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中和减少人工晶体对睫状体产生过度的压力,人工晶体在空气中重112mg,在水中重17.4mg。
1949年11月29日:Ridley在英国st.Thomas医院施行第一例人工晶体植入术,他在白内障囊外摘出手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后,将人工晶体植于虹膜后晶状体囊袋中。
他的第二例人工晶体植人手术是于1950年8月23日,在同一医院完成的,由于手术前计算的错误,这两位病人手术后都是高度近视,术后验光的结果分别是一18DS ○一6DC×120度及一15DS,他们的矫正视力都在O.3以上。
而后Ridley医生重新计算了人工晶体的弧度,制造了一批标准人工晶体,并施行750例这类人工晶体植入手术,1950年及1951年发表了手术结果,并于1952年7月,在牛津大学的年会上作了报导,许多病人手术后裸眼视力都在O.6以上,并没有明显的并发症,这引起世界各地眼科医生的极大兴趣。
我国张锡华教授于
1947年在英国跟随Ridley医生进修,受到很大启发,于1949年回国后,利用飞机上的有机玻璃碎片按照Ridley医生人工晶体标本,亲自磨制,先后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和第四军医大一院进行了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这是人工晶体手术在我国最早施行的情况。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仅个别病例获得了成功,最好的一例经过20多年随访仍保持良好的视力。
1951年7月Ridley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学术会议上所报告的是在当时短期观察所看到的有效病例,给人以较好的印象,接着就有许多各国著名眼科学者投入到这一次白内障的新的手术中来,并在Ridley所设计的人工晶体基础上又设计了各自的人工晶体,他们中间有A.Arruga,J.Barraquet,C.D.Binkhorst,E.Epstein,J.Franeois,T.Hamdi,L_Paufigue和W.Reese等人,在他们的临床试用中,有成功病例,也有失败病例,但多数病例终因各种各样并发症而告失败。
因此,在1960年,.Ridley自己就放弃不再用这种后房型人工晶体,但许多学者先后又设计研究出前房角支持型人工晶体、虹膜支持型人工晶体、虹膜夹型人工晶体等多种类型人工晶体。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手术条件及人工晶体制作材料和工艺条件所限,致使人工晶体植入的并发症较多,甚至有些眼科医生对人工晶体植入术持怀疑态度,认为人工晶
体植入眼内成为眼内异物,长久会产生眼内异物反应。
在当时眼内人工晶体植入术就得不到广泛推广。
直至七八十年代眼科显微手术的开展,粘稠剂的应用和人工晶体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不断改善,使人工晶体植人术后的并发症明显减少,而得到较广泛的推广开展,特别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emulsification)经过数十年对超声乳化仪及手术方法的改进和新型折叠式人工晶体的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达到切口小、愈合快,术后角膜散光轻,视力恢复迅速,而得到眼科医生的认可及获得广泛推广。
近10多年来人工晶体的制造工艺又有不断提高,除非球面人工晶体外并有双焦点和多焦点人工晶体及可折叠式多焦点人工晶体出现,可用于白内障术后对患者的不同距离的视力要求。
美国Allergan公司研究生产的Array带状渐进型、折叠式多焦点人工晶体于1997年得到美国FDA销售许可,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国家销售,它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裸眼远、近视力。
人工晶体虽然经过长时期的改进和完善,但它至今还没有达到自然晶状体有调节的功能,为此,国际上许多学者,如Banker、Gindi、Galand、Schlargin等都在研究可注式人工晶体,其方法为用改进了的很细的超声乳化头插入品状体中,乳化吸出晶状体皮质和核后,将注入针深入晶
状体囊袋内,注入水凝胶或液状硅胶,重新按囊袋形状形成晶状体。
注入的凝胶物质在数小时内固化,残留的空气泡消散,晶状体膨胀到原来的大小,并保持透明,此项研究在动物实验中已取得初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