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绍周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作为育龄女性中常见的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特指在月经期间,女性出现的腹部疼痛、坠胀、腰酸背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没有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而更多地与功能性因素有关。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在青春期女性中尤为显著,达到了3050,尽管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研究显示,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参与其中。
子宫收缩幅度增大和频率增加可能导致子宫缺血和疼痛,而前列腺素作为炎症介质,其水平升高同样可以引发子宫收缩和疼痛。
原发性痛经患者还可能存在痛觉过敏和痛觉阈值降低等神经系统异常。
在治疗方面,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为主,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等途径缓解疼痛症状。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热敷、按摩、心理治疗等,旨在通过改善生活习惯、缓解心理压力等方式减轻疼痛。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其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原理,调节女性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对于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和客观。
未来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将继续关注其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以期为广大女性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妇科症状,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坠胀,有时伴有腰酸背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多为痉挛性,有时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遗传、内分泌、生活习惯等,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进展_图文(精)

・634・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0Feb,19(5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简佩玉(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进展[关键词】原发性痛经;内治法;外治法;饮食疗法;穴位注射[中图分类号】R711.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49(201005—0634—02原发性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
”原发性痛经是女性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据 1980年的抽样调查,我国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历史悠久,疗效确切。
现将近年来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1内治法1.1经方加减治疗匡丽君12J以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药用:当归10g、赤芍lO g、川芎10g、桃仁10g、枳壳 10g、延胡索10g、乌药10g、香附109、五灵脂109、甘草109、丹皮10g、红花6g,兼寒凝者加干姜6g、肉桂10g、小茴香10 g,兼血热者加IJl桅10g’黄芩10g,兼气血虚者加党参10g、黄芪10g,总有效率为91.7%。
缪乔【3J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8g、红花8g、当归8g、熟地15g、蒲黄15g、五灵脂10g、J JI 楝子10g、延胡索10g、丹参15g、香附10g治疗本病98例, 疼痛伴经量多挟血块者加三七5g、茜草15g、花蕊石30g,伴气虚者加党参15g、白术15g,伴寒凝者加肉桂4g、乌药10g、小茴香6g,总有效率为96.6%。
1.2自拟方治疗侯德平【4】采用自拟调经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80例,方药组成:当归109、白芍159、白芥子99、柴胡6g、香附15g、郁金15g、延胡索10g、JIf楝子10g、蒲黄 15g、五灵脂15g、甘草6g、熟地10g,瘀血偏重者加血竭1.5 g,气滞偏重者加青皮6g,寒凝者加吴茱萸9g、小茴香9g,痛剧呕吐者加法半夏109。
痛经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痛经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摘要】痛经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妇科病之一。
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1],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2]。
痛经是困扰青年女性的一个常见原因,其导致的女工缺勤率在34%-50%之间,大约10%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会严重到每个月有l-3天无法工作,在美国这一情况导致的缺勤以及相应的经济损失大约每年有6亿工作时及20亿美元[3-5]。
中医学将痛经称为“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经期腹痛”等,其优势在于辨证论治,但其证候分型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
下面以中医证候学研究为出发点,参考了有关痛经中医证候方面的文章,分析研究了痛经的各方面规律,希望可以有助于此病的研究。
【关键词】痛经;中医;研究1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关痛经的论述最早可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认为痛经的病因病机与瘀血有关,此后历代医家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发展,日趋完善。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妇女行经腹痛,是出于风寒客于冲任之脉而起,为研究及治疗痛经奠定了理论基础。
宋·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云:“夫妇人月经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致令体虚;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于冲任之脉,手太阳、少阴之经。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宫内,为经脉之海也……故月水将行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气血相击,故令痛中”,认为痛经是由于体虚感寒所致,此外尚有因于气郁、气滞者。
”清·傅山所着《傅青主女科》认为痛经病因主要有肝郁、寒湿、肾虚,指出:“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是肝气不舒”,“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痛”,“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少腹疼于行经之后……是肾气之涸”。
原发性痛经治验(三)——“经痛舒”方

原发性痛经治验(三)——“经痛舒”方1“经痛舒”方解析“经痛舒”方以活血化瘀的脱花煎(《景岳全书》)加祛瘀止痛的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基础方化裁,全方具有温经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经痛舒”方基本组成为蒲黄、醋五灵脂、川牛膝、白芍、红花、桃仁、茺蔚子、乌药、茴香、香附、败酱草、甘草。
全方失笑散、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力强,去血中之滞为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蒲黄、五灵脂药对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效果显著;桃仁、红花二者均有舒张血管,镇痛作用;乌药、香附、茴香温经散寒,行气止痛,茴香“温中快气之药”,乌药“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皆宜用此”,药理研究二者具有抗炎、镇痛作用,香附既能舒肝气之郁滞,又能行气而止痛,研究表明其能抑制子宫肌的自发性收缩,缩短收缩时间,“血得温则行”,三者共用为臣;茺蔚子、川牛膝逐瘀力强,加速胞门开张通和,经水下行,辅助君臣行滞之效,且牛膝入肝、肾经,有补益肝肾先天之功。
药理研究表明,牛膝在改善血液微循环、抗炎镇痛方面效佳;寒瘀过久必有化热之象,以败酱草清热解毒,既不影响化瘀之效,又可防他药温热伤血,药理研究表明,败酱草有抗炎、镇痛作用;芍药、甘草酸甘配伍,可以缓解痛经为使。
全方温经止痛,活血行气为主,使寒邪得散,气血得行,冲任调和,通而不痛,病证自除。
随证加减:寒重者加吴茱萸、艾叶、炮姜、小茴香等;小腹痉挛痛伴恶心呕吐者加地龙、姜半夏;化热者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冲任虚损,经量少者加益母草(去茺蔚子)、当归、山萸肉、生地黄、熟地黄、阿胶等;肝郁气滞者加荔枝核、川楝子、郁金等;小腹胀满不舒者加广木香、延胡索;中气虚、小腹下坠者加黄芪。
特殊服药方法:经前、经期、红糖、黄酒为引,以增强温经活血之力,因势利导,使瘀血浊液顺利排出。
2验案举隅患者,女,学生,17岁,2017年10月27日初诊。
主诉:经行腹痛5年,加重3年。
12岁初潮,自初潮后即开始痛经,疼痛可忍,未予特殊治疗。
这位河南名中医治震颤有良方

这位河南名中医治震颤有良方郑绍周,男,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
曾担任河南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急救医学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神经内科医学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中风、痴呆、头痛、眩晕等神经内科疾病的诊疗。
郑老运用中医治疗震颤获得了一定效果,现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震颤是指由内伤积损或其他慢性病证致筋脉失控,以头身肢体不自主的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包括现代医学的震颤麻痹、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震颤病人逐年增多。
郑老根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
其病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肝肾精亏,阴虚风动;2.气虚血瘀,肢体失养;3.痰湿内阻,化火生风。
病理因素有虚、风、痰、瘀,病位涉及脑髓、肾、肝、脾,精气亏虚为根本,风痰瘀为标。
辨证分型本病发展缓慢,渐进加重,初病时,病人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随着病程延长,头摇、手足震颤频繁,幅度加大,甚至不能持物,丧失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
郑老认为精气亏虚为其发病的根本,扶正补虚,标本兼顾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补肾填精,健脾益气以扶正固本,熄风止痉,活血化瘀以祛邪治标为治疗的根本大法。
根据挟痰挟瘀的不同,临床分为以下两型:精气不足,瘀血停滞临床表现:头摇肢颤,头晕目眩,健忘,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或涩。
治宜补肾益气,活血化瘀。
处方:黄芪、白术、沙苑子、女贞子、菟丝子、制首乌、黄精各10克,赤芍、水蛭、白僵蚕各8克,全蝎2克,蜈蚣半条。
加减:肢困者,加宣木瓜、鸡血藤各10克;失眠者,加夜交藤、合欢皮各12克。
精气亏虚,痰瘀互阻临床表现:头摇,肢体震颤,甚至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闷泛恶,食欲差,神呆,肢困懒抬,舌质暗红、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苔厚腻,脉沉滑。
治宜补肾益气,化痰通络。
处方:黄芪、沙苑子、菟丝子、女贞子各10克,泽泻、石菖蒲、法半夏、炒葶苈子、天竺黄、白僵蚕各8克,水蛭、赤芍各6克,全蝎2克。
原发性痛经患者诊治经验分享

42
2018.08 No.22
E-mail:wuwangqun@ 责编/吴王群
中医 药
选穴:百会,合谷,膈俞,肝俞,脾 俞,中髎,下髎,三阴交。
操作要点:①先用75%酒精棉球常规 消毒穴位处皮肤后,采用单手进针法, 各穴均直刺1~1.5寸,得气,偏虚者平补 平泻;偏瘀者用捻转泻法,捻转幅度约 360°~540°,频率约100次/分。②每穴 行针约5秒~30秒后,截取约2cm长艾条 插于针柄上,下垫纸板以防烫伤,留针30 分钟。③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温针灸治 疗,隔天1次,治疗12次为1个疗程,连续 治疗3个疗程(不少于3个月经周期)。
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归肺、大肠 经,具有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 结之功效。而用皂荚来刺激鼻窍,人为 地诱发打喷嚏,则是一种排邪气的过 程,打喷嚏后人体全身阳气为之振奋, 则邪气去。多年来,笔者使用皂荚散吹 鼻孔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具体用法见 典型病例“治疗”部分),7天为1个疗 程,两个疗程左右即可见效。■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主要 包括3种:①非药物治疗,如改善生活方 式和饮食结构,增加体育活动,减少压 力,普及相关知识,提供心理支持等。 ②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以止痛 片和口服避孕药为主,虽然疗效较好, 但会增加健康风险,如消化道出血、体 重增加、影响备孕等不良影响。③手术 治疗,主要是神经阻断,但复发率较 高,一旦复发,可供选择的治疗办法不 多,治疗难度进一步提高。
体位:嘱患者取俯卧位或仰卧位。 针具:铝柄套管刃针直径0.5mm,长 度50mm。 选穴:主穴为肾俞。配穴为阿是穴, 即压痛点。治疗时,除主穴外还可随证加 减2~3个配穴。 操作要点:①穴位常规消毒。垂直刺 入0.5~1寸左右(具体根据患者体型胖 瘦而定),到达骨骼肌、骨骼或韧带之 间,此与针灸穴位所至之处基本一致。 ②纵行扇形扫描切割2~3刀,患者局部 会有酸、麻、胀的感觉。③术毕,拔出 全部针刀,予创可贴覆盖针眼,并嘱患 者创口处保持干燥。④宜经前2~3天开 始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 期。须注意,刃针治疗也需要辨证,这 里介绍的是主要选穴部位,临证需要灵 活变通。
郑绍周教授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胸痹心痛验案举隅

郑绍周教授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胸痹心痛验案举隅郑绍周教授擅长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冠心病胸痹心痛,临床主张扶正以脾肾亏虚为主,尤重肾虚,祛邪以化痰、逐瘀为主,扶正亦可祛邪,辨证论治,治疗胸痹心痛,疗效显著。
有幸跟师,现将其疗效显著验案举隅,探究其学术思想,以窥全豹。
标签:郑绍周;胸痹心痛;扶正祛邪;名医经验郑绍周教授为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善用扶正祛邪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主张扶正以健脾补肾为主,祛邪以化痰、逐瘀为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现将其临床验案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1 案例张某,男,37岁,个体,2016年3月7日首诊。
主诉:胸闷、胸痛、心慌2年,加重4月。
2年前,患者频发劳累后胸闷,胸痛,心慌,气喘,于当地住院,行冠脉造影术提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90%,未植入支架。
出院后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活动后胸闷、心慌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并进行性加重。
4月前,患者胸闷、心慌症状明显加重,行走50米即觉胸闷、心慌明显,后来我院。
望闻问切:面色晦暗,体型偏胖,胸闷、心慌时作,动则气喘,可行走距离不足50米,纳眠可,二便正常。
平素喜烟酒,嗜肥甘。
舌质暗红,少津,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查体: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部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既往:发现高脂血症2年。
中医诊断:胸痹痰瘀阻滞,气阴两虚;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重度狭窄;高脂血症。
治则治法:化痰逐瘀,益气养阴。
方药:人参12 g,葛根30 g,赤芍25 g,红花20 g,水蛭10 g,全瓜蒌30 g,薤白20 g,泽兰15 g,甘松15 g,麦冬30 g,泽泻30 g,半夏10 g,炒葶苈子10 g,白芥子20 g,三棱25 g,莪术30 g。
10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二诊:诉服药后腹胀明显,大便日3次,便后仍腹胀。
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郑兆俭;徐福;宣丽华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09(028)003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原发性痛经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与对照组30例(口服双氯芬酸钠缓解胶囊),观察治疗3、6、12个月的疗效,及治疗3个月疼痛积分情况及治疗过程中止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变化,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的疗效、止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疼痛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缓解胶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是治疗原发性痛经较为有效的方法,止痛维持时间较长.
【总页数】3页(P143-145)
【作者】郑兆俭;徐福;宣丽华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温岭,317500;浙江省中医院,杭
州,310006;浙江省中医院,杭州,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3
【相关文献】
1.针刺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疗效观察 [J], 吕瑶;李永峰
2.低频脉冲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 [J], 刘泽英
3.灌耳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J], 乔林静;赵娜;张飒;杨欢;赵亚普
4.温经汤联合自制温宫贴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观察 [J], 孙培军;董一;焦玉娟
5.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 [J], 郑惠平;朱雪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绍周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
贺
燕
王
丹
摘要: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月经病,西医治疗本病多以镇痛、解痉等对症为主,无法治愈。
中医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
全国名老中医郑绍周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从肝、脾、肾论治本病,并自拟痛经验方,临床疗效确切,该文进行了系统整理。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治疗;郑绍周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3.01.014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3)-01-0025-02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2010级(郑州450000)
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月经病,大多预后良好,但患者痛苦较大,严重者可影响日常工作和学习。
西医治疗本病多以镇痛、解痉等对症为主,无法治愈。
中医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
郑绍周教授为第三批、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痛经的独特见解,并自拟痛经方,临床疗效显著。
1
辨证求源
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为主要病机。
郑教授认为原发性痛经以肾虚为本,肝郁为关键,且与脾胃有关。
1.1肾虚为本《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说明在生殖功能的成熟过程中,“天癸”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环节。
天癸至,太冲脉盛,月经方可正常来潮。
原发性痛经之所以
多发生于初潮后不久的女性,主要原因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尚未发育成熟,若遇外邪侵袭或七情劳倦内伤,损伤冲任,阻滞气血运行,则发为痛经。
故《傅青主女科》有“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
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
1.2
责之肝脾
肝藏血,主疏泄,司血海的生理功能
决定着月经的畅达与否。
痛经日久所导致的紧张、焦
虑使肝气郁结,失于疏泄,经血不能畅行,故发为痛经。
另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肝血不足则失其条达之性,疏泄失常,而见肝气不疏之证,气机阻滞易致血行不畅,亦发为痛经。
2论治经验2.1
虚则补之青少年痛经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证见经行、经后少腹疼痛,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舌淡苔
薄,脉沉细。
其中又以肾阳虚兼寒凝气滞型较多见。
治以温补肾阳、理气止痛,使肾气充实,筋骨坚,阴血充沛,寒凝得温,气血畅达,疼痛自止。
2.2实则泻之痛经日久,气滞血瘀,瘀血阻络,经血不利,故多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经血量少,色暗有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
肝郁日久可化火,肝胆郁热,可致经行腹痛口苦,胸胁胀痛,或致吐泻。
治以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使瘀血化,气顺血畅则疼痛自止。
2.3注重疏肝
郑教授认为,治疗痛经应重视从肝论
治。
痛经具有周期性,故可看成是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所致。
因此,疏肝解郁为治疗的关键。
此外,可以把痛经周期性的发病特点与少阳证往来有时的发病特点相关联,从肝论治,疏肝解郁疗效颇好;针对部分精神压力较大的患者,可予补心安神,缓解精神紧张,必要时可短期给予西药抗焦虑治疗。
2.4
痛经验方当归20g ,赤芍30g ,桂枝15g ,红花15g ,益母草30g ,桃仁12g ,三棱15g ,莪术25g ,白芷
·
52·光明中医2013年1月第28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3.Vol 28.1
10g,细辛3g,延胡索12g,乌药12g,香附15g,卷柏12g。
湿热偏盛酌加牡丹皮、黄连等;少腹冷痛可加艾叶、吴茱萸等;瘀血较重加蒲黄、乳香、没药等。
2.5服药方法郑教授认为,凡属肝郁型痛经,治疗应在经前期。
有胸闷胁胀、小腹坠痛时宜服用疏肝理气药,使肝木条达,气血运行恢复正常,不仅可以使行经期间痛感减轻,还可以使经水畅行、经期正常。
肾虚型痛经可周期性地运用补肾、活血法,经后期应采用滋阴补肾,佐以疏肝;经前期温肾调肝,以补冲任;月经期血海满溢,应活血化瘀,理气通经,因势利导,使月经畅行。
若坚持服药6个以上月经周期,可巩固疗效,往往能彻底治愈。
3典型病案
案1:徐某,女,20岁,未婚,于2005年10月15日以“月经不规律伴经期腹痛6年”就诊。
末次月经2005年8月25日。
患者14岁初潮,月经周期30 90天,经期4 5天,经期腹痛难忍,喝红糖水稍改善,经血色淡红,二便正常,纳眠可。
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原发性痛经。
治法补肾益气,活血疏肝。
方药:黄芪30g,当归20g,赤芍20g,山萸肉20g,女贞子20g,菟丝子30g,刘寄奴25g,益母草30g,香附子15g,桂枝10g,巴戟天15g,忍冬藤2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2年10月30日,患者服第8剂后经至,经期腹痛较前减轻,舌脉如前,又以上方8剂,嘱月经周期第22天始服。
三诊:2005年12月5日,服上药8剂后,月经至,颜色较既往略深,仍有腹痛,但仅持续2天,经期精神良好,较前大不同,大便稍干,小便正常,纳眠可,舌质红苔白,脉沉细。
以上方去桂枝,加火麻仁30g,改当归为25g,继服5剂。
经过一年随诊治疗,服中药80余剂,该患者月经周期稳定(30 32天),经期腹痛消失。
1年后电话随访,月经正常。
按:本例是典型的肾虚型痛经伴月经不调病案,在补肾药中加入疏肝活血之品,山萸肉、女贞子、菟丝子、巴戟天、黄芪补肾益气,佐以赤芍、当归、香附子理气活血,另妙用桂枝10g,温通经脉;刘寄奴、忍冬藤20g,活血通络止痛。
肝肾足,气血充,经脉畅,故月经按时来潮而无疼痛。
案2:孙某,女,34岁,已婚,孕2产1,于2009年7月22日以“经期腹痛伴焦虑、烦躁8年,加重4年”为主诉就诊。
患者8年前产后出现焦虑、烦躁,月经恢复后经期腹痛,未做诊疗,4年前上述症状加重,服用止痛药和抗焦虑药后症状好转。
彩超检查子宫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
现症见:经期腹痛伴烦躁、易怒,经前乳房胀痛,纳差嗜睡,大便干稀不调,小便正常。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调理冲任。
方药:柴胡10g,郁金15g,当归20g,白芍25g,香附15g,延胡索12g,百合20g,柏子仁30g,茯苓25g,酸枣仁30g,远志15g,珍珠母30g,滛羊藿30g,山萸肉20g,黄精30g,女贞子15g。
7剂水煎服,于经前一周开始服药,日1剂。
二诊:2009年8月29日,患者诉服上药后腹痛明显减轻,焦虑、烦躁亦减轻,情绪可自控,略有盗汗,脉沉细舌质淡红苔白,纳眠可,二便调。
守上方加知母10g七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09年10月7日,患者诉服上药后经期腹痛基本消失,情绪正常,自觉身体状况良好,工作能力提高,脉沉细舌苔薄白质淡红,纳眠可,二便调。
再守二诊方七剂水煎服,煎服法同前。
电话随访,经期腹痛未复发。
月经周期30 35天,经期5天,量色质正常。
按:本例是典型的肝郁型痛经病案,治疗以疏肝止痛为主,补肾健脾为辅。
具体用药上亦有独到见解,虽疏肝为主,方中疏肝药仅3 4味,且用量较小,而当归、白芍养血之品用量较大,意在顺应肝体阴用阳之性。
另补肾药用量亦重,肾精盛则肝血充,肝气条达而月经通畅,疼痛自愈。
(本文校对:李京枝收稿日期:2012-06-11)
·
62
·光明中医2013年1月第28卷第1期CJGMCM January2013.Vol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