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七方

1.荔枝核、香附、黄酒各30克。
将荔枝核、香附研成细末,混合成装入瓷瓶密封保存,每个痛经发生之前一天开始服用,每次服6克,以黄酒适量调服,1日3次。
本方适用于以气滞为主的实证痛经。
2.益母草生姜水――取益母草冲剂1袋(或益母草膏1匙),加拇指大小的一块生姜(切成细末),水煮至200毫升,连同生姜一起趁热服下,适于经行有血块、腹部阴冷的痛经患者。
3.白芥子3克。
研末,敷于肚脐上以医用胶布固定;用热水袋(水温约50℃)熨烫,每日3次。
每次30分钟。
可以在月经来潮前2天开始使用,连用3次即可。
下次月经来潮前如法用药,连用3个月经周期。
可有行气止痛,主治痛经。
一般用药2小时可以止痛,提前用药可预防疼痛发生。
4.五灵脂12克,青盐60克,香附、葱白各20克,艾叶30克,菖蒲60克。
将药物炒热后,外敷小腹部,一般熨烫时宜用纱布包扎药物。
此方适于气滞血瘀而致痛经。
5.艾叶益母糖姜水艾叶6克,益母草30克,红糖、生姜适量,水煮去渣后服用,治经行不畅、腹部胀痛,经血夹有血块的痛经者。
6.山楂30克,向日葵籽15克,红糖30克。
先将山楂、向日葵籽一齐放在锅内炒,以葵花籽炒香熟为度。
再加水,熬成浓汁后,将红糖放入熬化即成。
每次于经前1--2天,连服2--3剂,正痛时亦可服用。
本方适用于血瘀为主的痛经。
7.阿胶、杜仲各15克,陈艾10克,净子鸡1只(约500克),生姜6克。
将杜仲、陈艾与鸡入砂锅中同炖,将熟时加人生姜,炖20分钟,加盐调味每次用热汤烊化阿胶5克,日3次,饮汤食肉。
本方适用于寒混凝滞之痛经。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厥等。
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
”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
在南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
”痛经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在中医中,原发性痛经分为很多种类型,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提到过,本文主要是谈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
那么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特别的临床表现呢?首先,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实证,它是在经期中产生疼痛,拒按,疼痛性质为冷痛,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全身表现为寒症、血瘀证的表现,舌脉表现为舌黯苔白、脉沉紧,应该以散寒、化瘀、止痛的护治原则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治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治痛经又称经行腹痛,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剧痛者程度较重以至影响生活和工作,多见于青年妇女。
西医将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称为原发性痛经。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和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决定性因素,过高的PG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血管痉挛,子宫肌层缺血、乏氧导致痛经,而痛经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以及经血中的前列腺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妇女。
故西医治疗痛经多选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或短效避孕药抑制排卵,以减少PG合成及子宫收缩,缓解疼痛,这些药物虽可解一时燃眉之急,但不治本。
中医认为痛经是胞宫的气血运行障碍,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通过辩证施治,采用汤药、针灸、推拿,配合平时生活防治与调理等,其临床疗效显著。
祖国医学将痛经亦称“血痔”,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本病最早记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并创用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散治之;至隋《诸病源候论》,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认为本病为内伤兼外感邪气致冲任受损所引起,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宋代《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所创良方温经汤治实寒有瘀之痛经,至今仍常用。
再如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则对此病有了详细的描述,书中写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有滞无滞,于此可察。
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
”这段话,可谓是现今临床对痛经辨证论治的总提纲,指出了痛经应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辨其虚、实、寒、热,更难能可贵的是指出辨证不应拘泥,还应该结合患者体质仔细区别。
中医医案——原发性痛经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经汤治疗痛经病案:刘某,女,23岁,2013年10月13日。
主诉:经行腹痛数年。
病史:13岁初潮,既往月经规律,经行腹痛近10年,经期小腹剧痛,痛甚恶心呕吐、便溏,经血色紫黯有块;畏寒肢冷,腰部冷痛,面色青白。
末次月经09月28日,经量如常,血行4天。
舌黯脉沉紧。
初诊:末次月经9月28日,经量如常,血行4天。
现畏寒肢冷,腰部冷痛,面色青白。
舌黯,脉沉紧。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辨证审机:寒凝血瘀,冲任壅滞。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味当归15克白芍15克党参20克肉桂5克吴茱萸15克半夏15克麦冬15克元胡15克杜仲20克仙灵脾15克乌药15克枳壳15克甘草10克。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服用。
二诊:2013年11月10日末次月经:10月29日,痛经诸证愈,经量如常,血行4天,舌黯脉沉。
自拟方用:当归15克白芍15克党参20克阿胶10克肉桂5克吴茱萸15克半夏15克麦冬15克元胡15克锁阳20克乌药15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
水煎剂,日一剂,早晚饭后服用。
按语原发性痛经的患者主要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充。
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正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内,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
”经期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治疗上以“通”为用,临证治疗肾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常用金匮温经汤加减,酌加杜仲、巴戟天、锁阳等补肾之类中药以固本。
中医讲堂:原发性痛经

中医讲堂:原发性痛经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
中医学将此病称之为“经行腹痛”,认为本病多由劳伤气血,体质虚弱,气滞血瘀;或风寒之气外袭,伤及冲任等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绞痛,也可出现胀痛或坠痛。
有时疼痛放射到腰骶部、股内侧、阴道甚至肛门等处。
多在月经来潮第1~2日出现,一般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
月经开始时疼痛逐渐或迅速加剧,疼痛历时数小时,有时甚至2~3日。
疼痛呈阵发性,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1 体针刺法取穴:关元、三阴交、十七椎。
辨证加减:气滞血瘀型加合谷、太冲、气海穴;寒湿凝滞型加命门、足三里;气血虚弱型加足三里、气海;肝肾亏损型加肾俞、肝俞、太溪、太冲。
操作方法:每次选用3~5穴。
针刺关元、气海,采用连续捻转的手法,务使针感向下传导,三阴交施以泻法;十七椎下可刺入1~1.5寸深,得气后快速捻转,使针感向小腹传导。
寒证、虚证者起针后在小腹部穴位施以艾灸,至皮肤红润;或在腹部穴位施以温针灸。
非发作期可隔日治疗1次,至月经来潮前3日,可每日治疗1次。
2 十七椎治痛经取穴:十七椎。
操作方法:此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消毒后,用毫针刺入一寸到两寸左右(深浅因人而异),得气后强刺激快速捻转手法行针,使针感向小腹传导,行针一分钟,留针十五分钟即可。
说明:此方法简便容易操作,要点是一定要快速捻转行针,强刺激,大部分一次见效,治愈率极高。
3 大陵穴治痛经取穴:大陵穴。
操作方法:从大陵穴进针平刺向指尖方向一寸左右。
快速捻转行针,留针十五分钟。
说明:此方法急则治标,通常可快速缓解,但治愈率不如十七椎。
【优秀文档】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很好

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很好
相信有很多的女性朋友们都有遇到过痛经的这种症状,那么,这种症状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辨证方是什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星系的介绍一下这个原
发性痛经的中医辨证方,赶紧来看看吧!
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前后,出现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临床可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针对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很好。
气滞血瘀型
若月经前1-2天及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属于寒症;若痛甚于胀,经行时有血块排出,排出后腹痛减轻,属于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吴茱萸3克,小茴香、川芎、甘草各6克,桂枝、干姜各5克,当归、法半夏、香附、延胡索各10克,乌药9克,白芍12克,水煎服。
也可用中成药痛经停,每次1袋,每日3次。
湿热瘀阻型
经期腹痛拒按,痛连腰骶,经量多,经期长,经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粘液,伴小便赤黄。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生地黄、黄连、当归、川芎、红花、延胡索、薏仁、车前子各10克,白芍、败酱草各15克,水煎服。
也可用中成药银甲丸,每次3丸,每日3次。
肾气亏损型
经来小腹绵绵作痛,面色晦暗,经血暗淡,经量少,健忘失眠。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浅谈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

浅谈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女性在一生之中大约需要度过2000多天与经期陪伴的日子,正常情况下,月经的到来并不会引发特殊的不适症状,但有部分女性在行经前后或是行经期间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腰酸、头晕、下腹部疼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给正常生活带来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痛经。
在生活节奏快和生活压力大的今天,痛经已成为广大女性的主要困扰之一,而如何能够摆脱痛经已经成为女性朋友们共同的心声,因此,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讲解。
痛经指的是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下腹部疼痛和腰骶部疼痛症状,常伴有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冷汗淋漓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亦可称之为经行腹痛。
痛经有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之分,分类依据为病因,前者是指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症状,多发于青春期少女初潮后的一至两年内,又有功能性痛经之称,后者是指因盆腔炎、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的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又有器质性痛经之称。
换句话来说,原发性痛经是子宫没有病,天生就存在的痛经,而继发性痛经是后期因种种原因所致的痛经,本文主要讲解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
相关调查数据表示,痛经极少发生在月经初潮的最初几个月,但是发生率会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显著升高,于16--18岁达到顶峰,发生率高达82%,于30--35岁后逐渐下降,在生育年龄中期能够将发生率稳定在40%左右。
研究发现,发生痛经的患者中,中学生为主体,占比80%以上,多与嗜食辛辣、生冷之物有关,亦或是存在经期过度运动、熬夜、学习压力过大等情况。
痛经的临床表现以伴随月经而来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为主,多发生在行经前一日至两日,随后可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延缓至经后的疼痛比较少见。
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腹部,亦可波及至腰骶部或全腹部,偶见外阴和肛门坠痛,痛甚时或可引起晕厥。
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情绪郁郁,郁怒伤肝,肝气不舒,肝失调达,冲任气血瘀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
因此,行经前或是行经期间出现的经量少、腹痛拒按、经行不畅、色黯有块等情况,在块下气血暂通时可得到缓解。
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

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
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来潮期间出现明显的下腹疼痛,伴随着腰背部疼痛、恶心
呕吐、头晕等多种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寒湿阻滞以及
情志不和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因此,传统中医疗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选取适合的中药
复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常用的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温经理气汤、当归四逆汤、消痛定中汤等。
温经理气汤由桂枝、白芍、牡丹皮、生姜、大枣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理气止痛的
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寒湿凝滞、气滞痛经的患者,效果显著。
消痛定中汤由柴胡、川芎、肉桂、姜半夏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定志安
神的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情志不畅、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具有疗效显著的优点。
这些中药复方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从病因病机上看,这些复
方主要是通过温经散寒、补益气血、疏肝解郁等作用调理体内阴阳失衡和气滞血瘀等病因。
从药物性质上看,这些中药的性味辛温或甘温,容易渗透到身体深部,能够直接作用于内
脏和经络,起到促进血液循环、舒展经络、调节内分泌等作用,从而改善症状。
此外,中药复方还具有方便携带、便于服用、没有西药的副作用等诸多优点。
相对于
西药,中药复方的成分较为复杂,能够综合治疗多种不适症状,减少复发率。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针对性强、个性化治疗、疗
效稳定和无副作用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的中医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2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9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2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带多、色白。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烦躁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③口腻纳呆;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干、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②痛经宁(省中医院经验方)加减。
制香附、当归、白芍、三七粉、川芎、黄、乌药、延胡索、郁金、红花、五灵脂、莪术、徐长卿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3.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
生地、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等。
中成药:花红片(胶囊)、妇科千金片(胶囊)等。
4.肾气亏虚证
治法:补益肾气,养血止痛
推荐方药: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减。
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艾叶、当归、熟地、白芍、赤芍、川芎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以上用药,实证者于经前3~7天开始给药,服至月经第3天;虚证者于经前3天开始给药,服至月经结束。
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每天1剂;中成药按说明书最大推荐剂量服用。
(二)穴位按摩
按压双侧地机、三阴交等穴位,以穴位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为度,每日2次,每次按摩5分钟,经期第1~3天应用,疼痛时可给予即时按摩。
(三)针灸治疗
1.体针:于经前3~7天针刺三阴交、次髎、地机、十七椎,每天针刺1次,施以提插捻转泻法,每次行针0.5min,留针30min后出针,针至月经来潮后停针;经期疼痛发作时可针刺十七椎,手法及行针、留针时间同前。
适用于寒凝血瘀证及气滞血瘀证。
2.穴位封闭:疼痛甚者可取阿托品0.5mg加生理盐水8ml,于双侧足三里穴及三阴交穴消毒后各注药2ml,进针方法同针刺,得气后回抽无血再注药。
3.灸法:常规取穴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等,用艾条温和灸,于经前3天开始使用至经行痛止。
4.耳穴压豆:取一侧子宫、神门、肝、肾、脾、交感、分泌等耳穴。
于月经前一周起,以75%酒精消毒后,以探棒探寻相应穴位的最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固定。
每穴每次用力按压10下,每天自行按压3~5次,3天后清除,再取另一耳,操作同前。
双耳交替进行,至月经结束后停止。
(四)药物外治法
1.寒凝血瘀证患者,予盐小茴香蒸包外敷于神阙穴及小腹部,于经前3~5天开始使用,至经行痛止。
2.取五灵脂10g、北细辛3g、川椒6g、小茴香9g先研细末,撮少许敷于脐部,外贴止痛膏或透骨追风膏、麝香止痛膏,或贴隔物灸热疗贴均可,于经前5天开始使用,至月经第2天停止。
(五)足浴疗法 足浴方:
寒凝血瘀证:肉桂、艾叶、小茴香、吴茱萸、没药。
气滞血瘀证:香附、乌药、川芎、桃仁、红花。
肾气亏虚证:桂枝、白芍、黄芪、杜仲、川断。
将50℃~60℃的药液倒入盆中足浴,盆中药液量应浸没踝关节,若药液不足量,可加适量温水。
若水温较高,则先用药液温熏双足。
足浴时间约20分钟,以微微汗出为佳。
于经前7天开始使用,共浴足10天。
(六)护理调摄
1.避免精神紧及过度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2.经前、经期禁食寒凉之品,避免剧烈活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腹痛疗效评价标准
(1)腹痛程度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前后VAS 评分的变化。
(2)腹痛持续时间评价:比较治疗前后腹痛持续时间(小时)的变化。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指数(n )=
治疗前证候积分
治疗后证候积分
治疗前证候积分 ×100%
痊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消失。
显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明显减轻,n≥70%。
有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有所减轻,70%>n≥30%。
无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n <30%。
(二)评价方法 1.腹痛评分
(1)腹痛程度评分:为避免患者的主观性,现采用疼痛的定量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
该方法是采用一条10cm 长的标尺,两端标有“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
让病人在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然后用尺子测量出疼痛强度的数值或评分。
此方法简单易行,敏感可靠。
为了精确及客观,
可使正面“0”到“10”之间有移动标尺,背面有“0”到“10”数字的VAS 尺,病人移动标尺在自己疼痛的位置时,医师在尺的背面即可看到具体数字(长度的厘米数),可精确到毫米。
(2)腹痛持续时间:根据患者自诉经行腹痛的实际持续时间(小时)。
2.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计算疗效指数(n )=
治疗前证候积分
治疗后证候积分
治疗前证候积分 ×100%。
证侯评分方法
见证候分级量化表,证候积分为主要临床症状(排除腹痛程度及腹痛持续时间)与次要临床症状积分之和。
3.观察时间:
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第1、2、3、6个月经周期,于月经干净后3-5天进行相关症状评分。
(三)证候分级量化
(1)寒凝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2)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3)湿热瘀阻证
湿热瘀阻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4)肾气亏虚证
肾气亏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