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分析

合集下载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近年来,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不断增多,例如奥林匹克体育场、鸟巢、水立方等。

这些场馆在举办赛事后,经常会成为闲置状态。

为了提高利用率,赛后经营成为了大型体育场馆的焦点。

1. 场馆内部设施改造为了实现场馆赛后经营的目标,场馆内部设施需要根据不同需要进行改造,以满足各种商业活动的要求。

例如,在鸟巢举办世界杯时,球场周边的零售业已经发展成为另一个独立的产业。

在场馆内部,也需要通过改变训练场馆、赛道的布局,增加更多的商业设施,使得场馆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商业中心,吸引更多的游客和顾客。

2. 组织商业赛事和文化活动大型体育场馆在赛后利用可以通过组织商业赛事和文化活动来实现。

在鸟巢中,每年都会举办多个音乐会、展览、商业促销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加。

同时,鸟巢还成功举办了一些商业赛事,如电子竞技大赛、篮球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商家进场销售或参与活动,增加场馆的利润和经济效益。

3. 吸引旅游业大型体育场馆在休息期间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增加观光和购买的机会。

例如,在布加勒斯特的体育场馆,大型赛事的历史和实力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除了游览赛事举办场馆,旅游者还可以参观周边景点和购物商场,丰富旅游体验,提高场馆的利润和旅游业贡献。

4. 支持本地商品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特别是能够支持本地商品和企业。

在德国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场馆推出了“本地肉类食品”计划,在场馆内售卖由当地农民生产的肉类食品。

这个计划不仅改变了观众对体育场馆的看法,也提高了当地农民和小企业的收入,为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贡献。

5. 建设场馆周边商业设施为了增加赛后经营的商业机会,大型体育场馆周边商业设施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例如,奥运村的建设中,区域内不仅设有训练场馆、运动场、住宅区等等,还设有医院、超市、餐饮、娱乐等多功能商业设施,满足了群众的各种需求,为区域增加了经济价值和魅力。

奥运会的场馆遗产有何利用

奥运会的场馆遗产有何利用

奥运会的场馆遗产有何利用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会之一,每一届的举办都会留下众多宝贵的场馆遗产。

这些场馆在赛事期间承载着运动员们的梦想和观众们的热情,而在赛后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场馆,使其继续发挥价值,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奥运会场馆的建设通常投入巨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如果在赛后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不仅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可能给举办城市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奥运会场馆的潜在价值,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奥运会场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继续为体育事业服务。

首先,它们可以成为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的重要场地。

除了国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还可以举办国内的职业联赛、业余比赛以及青少年赛事等。

例如,北京的鸟巢(国家体育场)在奥运会后举办了众多国内外的田径比赛、足球比赛等,成为了中国体育赛事的重要舞台之一。

这样的利用方式不仅能够保持场馆的体育功能,也为运动员提供了优质的训练和比赛场地,有助于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奥运会场馆可以转型为全民健身的场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身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些场馆可以向公众开放,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健身项目,如跑步、游泳、篮球、羽毛球等。

通过合理的收费和管理,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体育设施和服务。

比如伦敦的奥林匹克公园在赛后改造成了公共休闲和健身的场所,吸引了大量当地居民前来锻炼和娱乐,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此外,奥运会场馆还可以用于体育培训和教育。

利用场馆的设施和资源,开展专业的体育培训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技能。

同时,也可以作为体育教育的实践基地,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体育文化和运动精神。

例如,悉尼奥运会的场馆就被用于开展各类体育培训活动,为培养体育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体育领域,奥运会场馆在文化和娱乐方面也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它们可以举办各类文化演出、音乐会、展览等活动。

由于场馆的规模较大、设施先进,能够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体验。

《2024年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及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范文

《2024年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及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范文

《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及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篇一一、引言随着国际体育赛事的日益频繁,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赛后利用问题备受关注。

一个成功的国际重大赛事场馆,不仅要在举办赛事期间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更需要在赛后得到合理的利用,以实现其长久持续的运营与经济效益。

本文旨在探讨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情况,以及对于即将在杭州举办的亚运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从中得出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

二、国际重大赛事场馆赛后利用现状1. 成功案例分析- 奥运会:如北京奥运会后的鸟巢、水立方等,在赛后转型为文化、体育、娱乐等多元化用途的场所,不仅满足了市民的多样化需求,也成为了城市的新地标。

- 世界杯:部分足球赛事的体育场在赛后被改造成足球学校或专业训练基地,继续服务于青少年足球发展。

2. 挑战与困境- 部分场馆在赛后利用效率不高,运营困难,出现闲置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 部分场馆虽然得到了有效利用,但需要政府持续投入资金进行维护和改造。

三、国际重大赛事场馆赛后利用的关键因素1. 合理规划与科学设计:在建设初期就应考虑到赛后的多种用途,如观众席的灵活调整、场地功能的转换等。

2. 政府支持与政策引导:政府在赛后利用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如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

3. 市场运营与公众参与: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吸引企业投资,同时增强公众参与度,提升场馆的使用率。

四、杭州亚运会场馆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1. 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情况- 杭州已建成一系列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如杭州奥体中心、亚运村等。

- 这些场馆在设计上考虑了多种用途,旨在满足不同赛事和市民的需求。

2. 面临的挑战- 如何实现赛后的高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运营困难。

- 如何结合杭州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体育文化。

五、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1.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亚运会场馆的建设应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地标性建筑。

2. 多元化用途设计:在建设初期就应考虑到赛后的多种用途,如体育比赛、文化活动、商业活动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分析

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分析
t e Ol p c c ce t e r ,t e s n o tt e r n h e l s a et e r -t r u h c mp rn n h y m i y l h o y h u k c s h o y a d t er a t t h o y h o g o a ig a d e s mm a ii g t e d v l p n h r c e it n h o t u e o y i e u s a ay e h u r n h e eo me t c a a t rs i a d t e p s s f Ol mp c v n e , n l z d t e z c s r n t s fo t e i tr a n h a n s e r m h x e ir Co bn n h r c e it f t e g h r m h n e n la d t e we k e s s fo t e e t ro . m i i g c a a t rs i o c
B in l pcv n e ,ti p p r r p sd s mes g e t n o ma tii eco dn t n e ig O y i e u s hs a e o e j m p o o u g si sf m i a n t o r iai o r n n g h o
21 0 0年 9 月
体 育 与 科 学
J u n l f p rsa dS in e o r a o t n ce c oS
S p 01 e .2 0
第 3卷 1
第 5期 ( 第 1 6期 ) 总 8
Vo. 1 No 5 To a .1 6 13 . ( tl N0 8 )
提 出 了对 北 京 奥 运 会 场馆 赛后 利 用 的 建议 。 关键词 : 奥运 会 场馆 ; 淀 成 本 ;W 0 分 析 沉 S T

《2024年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及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范文

《2024年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及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范文

《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及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篇一一、引言随着国际体育赛事的频繁举办,各大城市的体育场馆建设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然而,赛事结束后,场馆的利用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主办方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研究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模式,分析其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为即将举办的杭州亚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提供有益启示。

二、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现状与模式(一)国际赛事场馆赛后利用的现状国际大型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其场馆建设规模宏大,但赛后往往面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部分场馆在赛事结束后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但也有不少场馆因缺乏持续运营和维护而逐渐荒废。

(二)成功的赛后利用模式1. 综合性体育中心:如伦敦的温布利体育场,赛后不仅用于举办各类体育赛事,还成为音乐会、展览等活动的举办地,实现了多元化利用。

2. 社区活动中心:部分场馆在赛后成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健身锻炼的场所,提高了公众参与度。

3. 教育培训基地:一些大型体育馆成为学校进行体育培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

三、国际赛事场馆赛后利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面临的挑战1. 资金投入巨大但后续运营收益有限;2. 维护成本高,管理不善易造成荒废;3. 需求与供给的错配问题,赛事结束后原有的高标准场馆可能无法满足普通市民的需求。

(二)对策建议1. 多元化运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商业活动等实现场馆的多元化利用。

2. 政府扶持与政策支持:政府应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场馆实现持续运营。

3. 社区化发展:将场馆与社区活动相结合,提高公众参与度。

四、杭州亚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启示(一)借鉴国际经验杭州亚运会作为亚洲地区的重要体育盛事,其场馆建设应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注重赛后的持续运营和利用。

(二)立足地方实际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杭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如地方文化、经济状况、居民需求等,以实现场馆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场馆赛后利用的长效机制,包括资金保障、运营管理、维护保养等方面,确保场馆能够长期稳定地为市民提供服务。

分析大型比赛后场地的再利用

分析大型比赛后场地的再利用

分析大型比赛后场地的再利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大型比赛和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举办。

例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音乐节等活动都会吸引数百万人前来参加或观看。

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成熟的规划和组织,而对于这些活动场馆,如何进行后期的再利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成本考量首先,在考虑如何利用已经举办完的大型比
赛或活动场地时,必须考虑到成本问题。

因为这些场地的建设通常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所以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再利用的价值和效益。

2. 场馆再建首先,可以将场馆用作其他活动的比赛场地。

例如,足球世界杯比赛场馆可以用于其他足球比赛或体育运动比赛。

或者,可以重新装修或重新设计场馆,将其用于其他类型的活动,如音乐会、展览会或私人聚会等。

3. 体育旅游其次,可以将场馆重新设计或转型,以便吸
引更多的游客。

例如,可以在场馆中建立纪念馆或博物馆,以展示活动的历史和文化。

或者,可以建立体育旅游景点,允许游客来场馆参观,感受比赛的氛围以及了解体育运动的背景和历史。

4. 社区建设此外,场馆也可以用作社区建设项目的一部分。

例如,可以将场馆改造成医疗中心、教育中心或其他社区服务设施,以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便利社区居民。

总之,大型比赛或活动场地的再利用是一个重要但复杂的问题。

必须考虑到成本、价值和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场地,从历史、艺术和社区方面等多个层面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收益。

奥运会的场馆遗产利用有何创意

奥运会的场馆遗产利用有何创意

奥运会的场馆遗产利用有何创意奥运会,作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不仅汇聚了顶尖运动员的拼搏与荣耀,还留下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场馆设施。

然而,奥运会结束后,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场馆遗产,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探索创新利用方式的道路上,世界各地已经涌现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践案例。

首先,将奥运场馆改造为多功能的体育文化中心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式。

以伦敦奥运会的场馆为例,奥林匹克公园在赛后被改造成了一个集体育、休闲、文化和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原本的主体育场“伦敦碗”如今不仅举办各类体育赛事,还成为了大型演唱会和文化活动的热门场地。

游泳馆也在保留游泳设施的基础上,增加了健身、瑜伽等休闲项目的区域,吸引了更多普通民众前来参与。

这种多功能的转型,让场馆不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体育赛事,而是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了场馆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

将奥运场馆与教育相结合也是一种颇具创意的思路。

比如,一些场馆可以成为体育学校或培训基地,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体育训练设施和场地。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还能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传承奥运精神。

同时,场馆还可以作为学校开展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场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通过举办体育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场馆还能成为体育知识和文化传播的平台,提升公众对体育的认知和热爱。

创意的旅游开发也是奥运场馆遗产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许多奥运场馆因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历史意义,成为了游客向往的旅游景点。

例如,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开发旅游线路、提供导览服务、举办主题展览等方式,可以让游客深入了解奥运场馆的背后故事和文化内涵。

同时,周边配套的商业设施,如特色餐厅、纪念品商店等,也能够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体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科技应用方面,一些奥运场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运营和管理。

通过安装智能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场馆内的人流、能耗等情况,从而实现精准的资源调配和节能减排。

奥运会的场馆遗产有何利用

奥运会的场馆遗产有何利用

奥运会的场馆遗产有何利用每一届奥运会的举办,都会留下众多令人瞩目的场馆设施。

这些场馆不仅是奥运会期间运动员们展现风采、创造辉煌的舞台,更是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宝贵遗产。

然而,奥运会结束后,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场馆遗产,使其持续发挥价值,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奥运会场馆遗产的利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避免资源的浪费。

建设奥运会场馆往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在赛后闲置,无疑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其次,有效的利用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体育和文化活动场所,促进全民健身和文化交流。

再者,它有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吸引游客,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

在奥运会场馆遗产的利用方面,有多种模式和途径可供选择。

其一,将场馆改造为多功能体育场馆。

奥运会的场馆通常具有高标准的设施和完善的配套,但在赛后,可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造。

例如,增加一些适合大众体育项目的场地和设施,如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运动爱好人群的需求。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场馆的使用率,还能促进民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其二,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

奥运会场馆具有良好的设施和场地条件,可以举办国内外的专业体育赛事,如足球赛、篮球赛、田径赛等。

同时,也可以举办音乐会、演唱会、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场馆资源,还能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观众。

其三,发展体育旅游。

将奥运会场馆作为旅游景点,开发相关的旅游线路和产品。

游客可以参观场馆,了解奥运会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体育的魅力。

同时,场馆周边可以配套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如酒店、餐饮、购物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以北京奥运会的场馆为例,鸟巢(国家体育场)和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在赛后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鸟巢举办了众多国内外的体育赛事和大型演唱会,成为了北京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分析——以马术场馆为例的综合论证(公共财政学第3小组)张鹏徐炜杨青罗汝鹏余巍吴焱垚高阳王海峰公共财政学期末论文北京大学2005年说明感谢李玲教授一个学期以来的授业解惑,使我们这群原本站在门外的孩子走进了公共财政学这个看来神秘的领域,并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双眼观察,用自己的思维思考。

我们沐浴知性,体验家国万里。

这是北大的课堂,是李玲老师赠予我们的最好的一段时光。

感谢第3小组全体成员的一致辛勤努力。

这是一个也许称得上多元化的组合:来自考古、环境、外院以及矿业大学的精彩人物聚在一起,协力合作。

感谢矿大的两位同学每周和我们一起讨论到深夜,再蹬车回校;还有其他所有的兄弟姐妹,每个人的心血都凝聚在这篇不算长的论文里。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分析1说明2摘要4第一部分导言5奥运会背景概况5奥运场馆概况6奥运场馆项目建设的总体布局6各场馆既定的赛后利用方式7问题的提出7选择马术场为研究对象的原因8第二部分文献综述8第一大类从环境角度出发,运用LCA模型:8第二大类,也是较为传统的一类分析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研究基础:10研究的目的与重点11第三部分理论框架11环境效益方面:12经济效益方面:12社会总效益方面13基尼系数法14折衷主义社会福利函数15第四部分研究方法15第五部分研究结果与讨论16马术场馆的建设计划概况16方案一:改建高尔夫球场17一、北京高尔夫球场的总体状况17二、改建成高尔夫球场的成本17三、改建成高尔夫球场的收入20方案二将马术场馆改为生态旅游区22改建为生态旅游区的成本分析22改建为生态旅游区的收益分析23第六部分两部分种方法的比较24经济方面的比较24环境方面比较25带动周边产业方面比较25社会公平方面比较25社会总效益方面的比较26第七部分结论建议26人民政府办奥运,办好奥运为人民27(2)充分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全面考虑赛后场馆运营方案27(3)扩展广泛的休闲措施,最大限度开发场馆建筑本身的潜能29(4)注重利用场馆优势开发其非体育项目30(5)利用奥运会的影响力,将奥运场馆变为旅游景点30(6)“有所谓,有所不为”,积极看待其他可选择的优秀方案31摘要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

这对于举国上下都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盛会,我们申办两次获得主办权的这次奥运会不仅将给国人带来精神上的鼓舞与振奋,更为现实而深远的,是这次第一次由中国承办的体育盛会将会给人民生活,国民经济所带来的广泛影响。

究竟奥运会场馆的建设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兼顾”、“科学”?奥运场馆在奥运过后将如何合理的被利用?这些问题都是在建设前、建设中所要优先考虑的,并且是事关公共财政问题的。

因此,本文以在各界都富有争议,且颇有特点的马术场馆为例,从成本效益分析、环境外部性、社会福利、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分析其现有的赛后利用方案,并提出自己所设计的第二种方案与之进行对比,最后得出本文结论,提出四点建议。

由于公开度的有限性和未来工程的不可预知性,奥运场馆建设方面的具体数据还很难获得,所以涉及奥运场馆的具体方案指标和数字,本文采用的只是商业数据库和北京市提交的《奥运场馆的建设报告》中的有限信息。

在进行成本效益估算时,本文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具体数字计算。

这包括网上搜索可比性场馆的成本和效益数值,电话采访同行业内经营及盈利状况。

本文在选取类比模型时,从规模、面积、地理位置及机会成本等各个角度都进行了考察,因而选定的类比对象较为客观,可比性强。

在论证过程中,本文主要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用、社会效应三方面对马术馆改建高尔夫球场这一现行方案进行分析。

采取的理论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LCA生命周期理论、洛仑兹公平和社会总福利。

并同马术馆改建以骑马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区这一建议方案作比较,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比较,我们发现,虽然前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其带来的环境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负面作用是有限的经济效益所远远不能弥补的。

而我们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社会的总效应角度出发,改造生态旅游区更符合公平和效率原则,是向帕累托最优的改进。

最后,对于马术场馆的建设,我们建议政府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并希望政府能够将这一思路应用于奥运其他场馆的建设中去,办成一场成功的“人文奥运”,“绿色奥运”。

第一部分导言奥运会背景概况本次奥运场馆建设总投资约20多亿美元,其中,奥组委出资1.84亿美元,其余资金的筹措将广泛吸引国际、国内有实力、信誉高的投资者作为项目法人参与项目建设。

根据北京市提交的《奥运场馆建设情况报告》,北京市对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方针为四项原则:一,坚持节俭办奥运,确保赛事需要,兼顾赛后利用。

二,坚持安全质量第一。

三,坚持公开透明,市场运作,实施阳光工程。

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奥运场馆概况奥运场馆项目建设的总体布局2008年奥运会计划使用37个比赛场馆,奥运建设项目分布在北京、沈阳、秦皇岛、天津、青岛及上海 6 个城市。

27个项目的比赛安排在北京的32个场馆,帆船比赛和足球预赛安排在京外的5个赛场。

北京的32个场馆相对集中于北京的4个区域: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西部社区、大学区和北部风景旅游区。

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项目建设总体布局呈"一个主中心加三个区域"的格局。

"奥林匹克公园"是举办奥运会的“主中心区”,地处城市中轴线北端,面积1135公顷,包括680公顷的森林公园,405公顷奥运中心区。

内有13个场馆,是奥运会比赛项目最集中的地区,奥运会70%的金牌将在这里产生。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赛后将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放、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西部社区"有9个场馆,其中新建五棵松体育中心,赛后将成为市区西南部群众文体活动场所。

"大学区"安排首都体育馆等4个场馆,赛后成为大学及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北部风景旅游区",安排北京乡村赛马场等2个场馆,便于赛后发展郊区旅游业。

此外,在其他地区,改扩建工人体育场等4个场馆,为相邻地区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创造条件。

各场馆既定的赛后利用方式根据北京奥委会公布的方案,奥林匹克公园将成为北京市北部地区一个集体育、会展、商务、文化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市民活动中心。

奥运会后,奥运村将作为居住社区长期使用国家体育馆将按照北京市综合娱乐中心的构架发展成多功能综合文体设施。

奥运会后,会议中心将作为北京市重要的会议和展览场所,举办各类国际、国内的会议和展览,并为各参加单位提供一流的服务。

马术场馆奥运会后,初步考虑赛场地改作高尔夫球场进行商业化经营。

场馆赛后利用方式奥林匹克公园市民活动中心国家体育馆多功能综合文体设施会议中心会议和展览场所马术场馆高尔夫球场问题的提出奥运场馆的特点是主办方投入巨大,而奥运会时间短,人员相对集中。

奥运场馆在奥运会的十六天中可能利用率极高,但是奥运会结束后,奥运场馆的利用成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尤为突出,因为在美国一些发达国家奥运会是由非政府组织举办,可以说与公共财政关系不大,而北京2008奥运会,北京市政府和国家财政都有大量的投资,所以如果这些场馆在赛后利用的好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有可能带来收入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

而相反则有可能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选择马术场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我们之所以选择马术场为研究对象有以下两方面考虑,首先是因为其赛后利用方式存在争议,目前社会上对马术馆改建高尔夫球场的计划还有诸多争议,有很大一部分人不赞同这个计划,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改建以马术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区从社会的总效益出发优于改建为高尔夫球场。

第二是因为马术场在赛后无论改作高尔夫球场还是以马术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区,这两者的收支情况都比较简单,并且其收入的可预测性和可类比性比较强。

所以我们研究小组决定以马术场为研究对象,从马术场馆的不同利用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入手,给政府的对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参阅前人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对于奥运场馆(或一般体育场馆)的分析,可以基本归纳为两大类理论体系下的模型。

第一大类从环境角度出发,运用LCA模型:LCA is a method which “can be used to quantify and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ny product, system or service. It is well suited to describ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buildings and their associated services………….. LCA provides a way to quantify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b uilding use compared to the rest of the building’s life cycle.” (Janssen, 1998)LCA,也称生命周期评估,是1998年后在国际学界提出的一种新的环境分析学说。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指汇总和评估一个产品(或服务)体系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间的所有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的和潜在的影响的方法。

具体来讲,先确定被评估系统的边界及其功能,这其中包括所涉及的环境问题的边界;第二步对系统范围内所有过程对资源的消耗及对对环境的排放的量化与分析,列出每一个过程的投入产出清单表;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与具体某个将要重点研究的LCA环境问题分别建立对应联系,并给不同系统打分,进行影响力分析;最终对标准化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并为最初提出的课题给出解答。

马修·詹森(Matthew.Janssen..)是在LCA官方颁布后第一个将此理论模型运用于奥运场馆建设分析的学者。

在他的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Building and Services. AIRA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ydney 1998 以及Stadium Australia Life Cycle Assessment. Paper presented and the Construction Conferece, 11 May 1999中,都分别运用LCA模型对澳大利亚悉尼奥运场馆的建设进行了评估。

第二大类,也是较为传统的一类分析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研究基础:我们找到了这类的代表文献。

Becky教授在他的文章《奥运会遗产:看奥运会对主办城的长远影响亚特兰大和悉尼的比较》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亚特兰大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的前期准备,后期影响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在分析奥运场馆建设时指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易改造,易转型的场馆建设将会在赛后使场馆得到有价值的利用,从而减轻承办城市及纳税人的财政负担,并在相关城市环境、交通、旅游等方面带来连锁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