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债务问题之我见

合集下载

湖南化解高校债务(3篇)

湖南化解高校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高校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湖南省作为教育大省,高校债务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分析湖南省高校债务现状,探讨化解高校债务的有效途径,为湖南高校债务化解提供参考。

一、湖南高校债务现状1. 债务规模较大据湖南省教育厅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湖南省普通高校债务总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债务规模较大。

其中,部分高校债务负担较重,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湖南省高校债务主要来源于政府性债务、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

其中,政府性债务占比最高,达到60%以上。

这种债务结构不合理,容易导致高校过度依赖政府投资,降低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3. 债务偿还压力较大随着高校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债务偿还压力日益增大。

部分高校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甚至出现无法按时偿还债务的情况。

二、湖南高校债务化解途径1. 完善高校债务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高校债务预警机制。

对高校债务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风险。

(2)规范高校债务融资行为。

加强对高校债务融资的监管,确保债务融资合法合规。

(3)优化高校债务结构。

降低政府性债务占比,提高市场化融资比例,降低高校债务风险。

2. 优化高校财务结构(1)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强化财务风险意识,确保财务收支平衡。

(2)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

优化高校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拓展高校收入来源。

通过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增加高校收入,减轻债务负担。

3. 加强高校债务风险防控(1)建立健全高校债务风险防控体系。

对高校债务风险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确保风险可控。

(2)加强高校债务风险评估。

定期对高校债务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3)强化高校债务风险预警。

对高风险债务进行预警,确保高校债务安全。

4. 推进高校债务重组(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争取政府对高校债务重组的政策支持,降低高校债务负担。

化解高校债务资金方法有(3篇)

化解高校债务资金方法有(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高校债务不仅数额巨大,而且增长速度较快,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为了有效化解高校债务,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化解高校债务资金的方法进行探讨。

二、高校债务资金困境分析1. 高校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随着高等教育扩招,高校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导致高校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满足资金需求,许多高校纷纷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债务结构不合理部分高校债务结构不合理,长期债务占比过高,短期债务占比过低。

这种结构使得高校在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时,难以通过短期债务的偿还来缓解压力。

3. 债务偿还压力增大随着贷款到期,高校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

若高校无法按时偿还债务,将导致债务违约,进一步加剧债务风险。

4.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部分高校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资金浪费、项目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进一步加剧了债务风险。

三、化解高校债务资金的方法1. 加强债务管理,优化债务结构(1)建立债务管理制度。

高校应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职责,规范债务审批流程,加强对债务的监控和管理。

(2)优化债务结构。

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债务结构,降低长期债务占比,提高短期债务占比,降低债务风险。

2. 多渠道筹措资金,拓宽资金来源(1)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投入,支持高校发展,减轻高校债务负担。

(2)拓宽融资渠道。

高校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3)优化资金使用。

高校应加强对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3.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1)完善预算管理。

高校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确保预算资金合理、合规使用。

(2)加强资产管理。

高校应加强对资产的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资产闲置率。

地方高校隐性债务化解(3篇)

地方高校隐性债务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部分地方高校通过举借隐性债务的方式筹集资金,导致隐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风险隐患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分析地方高校隐性债务的成因、特点,探讨化解隐性债务的路径和措施,以期为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地方高校隐性债务的成因与特点(一)成因1. 政策导向: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仍然无法满足地方高校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

为了弥补资金缺口,部分地方高校选择举借隐性债务。

2. 竞争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地方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提升学校竞争力,部分地方高校不惜举借隐性债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人才等。

3. 监管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债务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地方高校在债务管理上存在不规范现象。

(二)特点1. 规模庞大:地方高校隐性债务规模较大,涉及多个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经费、人才引进等。

2. 结构复杂:地方高校隐性债务涉及多个借款主体,包括学校、教职工、企业等,债务结构复杂。

3. 风险较高:部分地方高校隐性债务期限较长,利率较高,风险较大。

二、地方高校隐性债务化解路径(一)加强债务管理,规范举债行为1. 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地方高校应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职责,规范债务举借、使用、偿还等环节。

2. 加强债务风险评估:地方高校应定期对债务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合理控制债务规模。

3. 优化债务结构:地方高校应优化债务结构,降低长期债务比例,提高短期债务比例,降低债务风险。

(二)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1.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地方高校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如财政补贴、债券发行等,降低融资成本。

2. 探索市场化融资:地方高校可以探索市场化融资方式,如资产证券化、PPP模式等,拓宽融资渠道。

3. 加强银校合作:地方高校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优惠贷款利率,降低融资成本。

高校化解债务中的难点(3篇)

高校化解债务中的难点(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高校健康发展的瓶颈。

高校债务化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从高校债务的成因、现状、化解难点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校债务的成因1. 高校扩招政策实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高校教育资源紧张,经费需求增加。

2. 办学条件改善:为满足扩招后改善办学条件的需求,高校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新校区建设、教学设施购置等,导致高校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3.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得不通过贷款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4. 高校融资渠道单一:高校融资渠道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导致高校债务风险加大。

5. 高校内部管理问题: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二、高校债务现状1. 债务规模庞大:近年来,我国高校债务规模逐年攀升,部分高校债务已超过其净资产。

2. 债务风险加大:随着债务规模的扩大,高校债务风险不断上升,部分高校已陷入债务危机。

3. 债务偿还压力增大:随着贷款期限的临近,高校偿还债务的压力不断增大,部分高校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三、高校化解债务中的难点1. 融资渠道单一:高校融资渠道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导致高校债务风险加大。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对高校贷款的审批门槛提高,高校融资难度加大。

2. 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在化解债务过程中,如何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一大难点。

3.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决策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高校债务化解工作的推进。

4. 高校债务风险意识不足:部分高校对债务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债务风险不断积聚。

湖南化解高校债务风险(3篇)

湖南化解高校债务风险(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债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湖南省作为教育大省,在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债务风险的挑战。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湖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全力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确保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湖南高校债务风险现状近年来,湖南省高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债务问题也日益凸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债务规模较大。

湖南省高校债务总额逐年上升,部分高校负债率较高,甚至超过了警戒线。

2. 债务结构不合理。

高校债务以银行贷款为主,融资渠道单一,风险抵御能力较弱。

3. 债务偿还压力较大。

部分高校面临债务到期偿还的压力,财务状况紧张。

4. 债务风险潜在。

高校债务风险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甚至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二、湖南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湖南省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力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1. 加强债务管理,强化风险防控(1)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

制定高校债务管理办法,明确债务规模、结构、期限、利率等要求,加强对高校债务的监管。

(2)开展债务风险评估。

定期对高校债务风险进行评估,及时掌握债务风险状况,为决策提供依据。

(3)强化风险防控意识。

加强对高校债务风险的教育和培训,提高高校领导、教职工的风险防控意识。

2. 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1)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政策,争取高校债务化解专项资金,降低高校融资成本。

(2)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高校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

(3)加强债务重组。

对部分高风险债务,积极推动债务重组,降低债务负担。

3. 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1)盘活存量资产。

对高校闲置资产进行清理、整合,提高资产利用率。

(2)加强预算管理。

严格执行高校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公立高校债务形成与化解的思考

公立高校债务形成与化解的思考

公立高校债务形成与化解的思考公立高校债务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公立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分析和思考。

导致公立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高校的经费不足。

公立高校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才和推动科学研究的使命。

由于各种原因,高校的经费来源有限,往往难以满足各项开支的需要。

为了填补资金缺口,高校不得不通过借贷来获得资金,从而形成债务。

其次是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过去的发展中,高校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决策权和执行权分散、利益相关者不明晰等。

这些问题导致高校的资金使用和债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高校对经营管理缺乏经验和能力,容易陷入滥借滥用的陷阱。

针对公立高校债务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化解。

政府应当增加对高校的拨款,确保高校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

只有确保高校的经费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减少负债的压力。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来提高高校的经费拨款。

高校本身也应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经营和管理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完善管理制度等方式来提升管理水平,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经费和债务。

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我们还应该加强债务管理。

建立高校债务的规范化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的来源、用途和期限等事项。

加强对高校债务的监督和审计,确保债务使用的透明和合法性。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明确高校债务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为高校债务的解决提供法律保障。

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债务融资方式,减少高校债务的利息成本和风险。

公立高校债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增加高校经费拨款、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加强债务管理等措施,我们可以逐步化解公立高校债务问题,确保高校健康稳定发展。

化解高校债务工作的意义(3篇)

化解高校债务工作的意义(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高校出现了债务负担过重、财务风险加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化解高校债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化解高校债务工作有助于保障高校的财务安全1.降低财务风险。

高校债务过高会导致财务风险加大,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将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行。

通过化解高校债务,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保障高校的稳定发展。

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高校债务负担过重,会占用大量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化解高校债务后,高校可以将更多资金用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等方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维护高校声誉。

高校债务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影响高校的声誉和形象,不利于吸引优秀学生和教师。

化解高校债务,有助于树立高校良好形象,提高社会认可度。

二、化解高校债务工作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1.优化资源配置。

化解高校债务后,高校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同时,高校可以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债务问题会分散高校的精力,使其难以集中力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化解高校债务,有助于高校集中精力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内涵式发展。

3.增强高校竞争力。

化解高校债务,有助于高校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增强高校的竞争力。

这对于吸引优秀学生、提升高校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化解高校债务工作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1.优化产业结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通过化解债务,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2.促进就业。

高校债务问题会制约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进而影响地方就业。

化解高校债务,有助于高校扩大招生,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3.提升区域形象。

高校债务问题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形象,化解高校债务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区域形象。

学校_化解债务(3篇)

学校_化解债务(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债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学校的正常运营和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学校债务的成因、影响,并提出一系列化解债务的路径和实践案例,以期为我国学校债务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一、学校债务的成因1. 政策因素: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同时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分学校在争取项目资金、扩大办学规模等方面,过度依赖政府投入,导致债务累积。

2. 管理因素:部分学校在财务管理上存在漏洞,如预算编制不合理、资金使用不规范、债务监管不力等,导致债务风险加剧。

3. 市场因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学校为了提高竞争力,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教育成本增加,进而引发债务问题。

4. 融资渠道单一:部分学校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二、学校债务的影响1. 影响学校正常运营: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学校资金链紧张,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 制约学校发展:债务问题限制了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发展,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引发社会问题:学校债务问题可能导致教师工资拖欠、学生学费无法退还等社会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

三、学校化解债务的路径1. 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资金使用和债务监管,降低债务风险。

2.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降低教育成本。

3. 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4. 加强债务监管:建立健全债务预警机制,对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债务安全。

5. 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企业赞助和社会捐赠,缓解债务压力。

四、实践案例1. 案例一:某高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某高校在面临债务压力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

具体措施包括:压缩非教学支出、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学生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债务问题之我见
摘要:据统计2010年底,我国1164所地方所属普通高校有政府性债务2634.98亿元。

如此庞大的债务总额,使得高校发展举步维艰。

解决高校的债务问题,对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

关键词:扩招债务化债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09-02
自1999年国家关于高校扩招的政策颁布实施至今已经有14年,高校学生人数的激增,在一方适应了教育大众化的改革要求,与之而来的是新的债务问题突出。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却与扩招学生的人数不成正比,负债已经成为高校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途径。

然而负债给高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为了偿还利息和到期的借款本金,许多高校都不惜压缩职工工资、降低教学投入,教学质量和科研投入无法保障。

解决高校债务问题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债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现状
1.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办学成本不断提高;新校区的建设,带来更大的资金压力。

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在校生人数的成倍增加。

1998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为108.36万人,1999年迅猛上升为159.68万人,到2010年则上升为661.76万人,是1998
年的6.11倍。

招生人数的逐年成倍的增加,对高校硬件和软件投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导致随之而来的“新校区建设”纷纷启动,教学仪器、教学设备以及相关配套措施和教师队伍的扩充带来的大量教育经费的加倍投入。

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已经满足不了各大高校对资金的需求,因此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委托贷款等筹资方式成为各高校解决资金紧缺的主要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11
年第35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中指出,普通高校债务规模大,截至2010年底,1164所地方所属普通高校有政府性债务2634.98亿元。

其中有387所高校2010年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的借新还旧率超过50%,当年借新还旧偿债额分别为542.47亿元。

有95所高校存在债务逾期现象,逾期债务为27.18亿元。

另外公告还显示,从借款来源看,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的比例占79.01%。

2.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作为高校资金主要来源的政府拨款严重不足,使得主要靠国家办教育的高校“无米下锅”。

1991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

”然而,这个目标并未实现。

据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
3.66%。

3.高校自筹资金的来源渠道太窄,途径单一。

高校自筹资金主
要是来源于学费收入。

其它相关收入包括捐赠收入、校办产业的收入微乎其微。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在学校经费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自2003年起还有下降的趋势,到2005年已下降到不足1%。

二、山东省解决高校债务的实践和现行措施
(一)政府高度重视,在高校债务化解中起主导作用
1.从中央到地方,关于化债政策的出台,给化债工作指出了思路。

2010年,财政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建立地方高校化债奖补机制,以引导地方政府和高校化解债务风险。

在中央政策的推动下,各地都出台了行之有效的化债政策和措施。

2011年7月初,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教育厅、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部门陆续印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山东省高等学校债务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建立山东省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的通知》、《山东省高等学校债务化解奖补政策实施意见》等文件。

2.高校贷款审批制度的落实,在化解旧债的基础上控制新债,使得高校贷款余额保持在合理水平。

高校债务金额之庞大,从源头上来讲,是因为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政府监管“缺位”造成的。

山东省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银行贷审批制度》,规定了高校在金融机构形成的各类贷款,需到教育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贷款审批
原则是严格控制新增贷款,高校办理新增贷款后,贷款余额不能超过上年锁定的银行贷款余额。

高校使用新增银行贷款置换到期银行贷款时,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各高校15天的缓冲期。

高校在15天内办理完毕新增银行贷款、偿还到期贷款等手续,同时持还款凭证到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3.山东各级财政部门加大投入,为化债争取资金。

2011年山东各级财政部门加大投入,共安排了32.5亿元资金。

另外通过提高本科高校生均拨款,积极争取中央奖补资金,用于化解高校债务。

(二)偿债奖励措施,激发了高校偿债的积极性
山东省出台了高校化债奖补政策,规定对省属高校通过土地置换收入化债的按10%给予奖励、通过土地置换以外收入化债的按30%给予奖励、对负债率低于60%继续化债的按40%给予奖励。

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省属高校积极通过增收节支、内部挖潜等措施化债,形成了高校与政府合力化债的良好局面。

2011年,山东高校银行贷款由2010年的199.7亿元降至139.7亿元,化解债务60亿元,负债率由133%降至93%。

三、对策建议
各地化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着,也都不同程度取得了成果。

但是化债工作能否善始善终,怎样才能激发政府和高校两方的积极性,成为此次化债工作成败,杜绝以后出现严重债务问题的关键。

1.将高校债务问题纳入政府考评官员范畴。

以往考核官员的指标往往是gdp、财政收入等等,高校债务状况并未作为一项硬性的指标列示,这样就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将高校债务状况作为考核官员的指标之一,纳入到考评系统内具有必要性。

2.高校债务不能一化了之,高校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政府作为承担债务责任的主体,在化解债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并不表示高校可以“不作为”。

高校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增收节支,提高自身的偿债能力和债务管理能力。

高校应该加强部门预算管理,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加强学费收入管理,提高收费效率。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高校学费和杂费收入占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构成达30%以上。

鼓励高校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与企业横向联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

拓宽融资渠道,学习西方高校的经验,吸引社会资金办学,提高捐赠收入占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比例。

参考文献:
1.朱荣.高校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与化解对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0(4)
2.杜莉,李海涛.高校债务重组与化解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10(1)
3.闫广芬,苌庆辉.高校扩招的政策过程分析[j].高校教育管
理,2008(5)
4.喻明金.重新解读我国高校扩招政策[j].世纪桥,2009(8)
5.廖开锐.我国高校债务的现状、成因及化解对策分析.会计之友,2012(3)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
(责编:贾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