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移动通信原理及设备课程标准
《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课程标准

《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课程标准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Equi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课程编号:408022390适用专业:应用物理学学分数:2.5一、课程性质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是应用物理学(通信方向)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在整个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在大学物理学、现代通信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研究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发展趋势。
它在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等许多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分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课程理念1、课程所属学科分析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是通信专业领域的入门课程之一,同时也是通信方向应用物理学专业和依托应用物理学的各类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
《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在专业基础课程《大学物理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现代通信技术基础》的基础上,对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分析,对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理论、技术及应用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建立整个移动通信系统全程全网的概念。
《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课程对于后续有关通信的课程学习以及从事相关科学研究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习其它相关专业(如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的课程也有重要影响。
《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是学习许多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从事许多理工类领域研究的基础。
2、课程授课对象分析本课程面对的是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在大学前两年,学生们已经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学》、《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基础》等基础课程有了系统的学习。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全程全网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有关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
2024年度移动通信课程标准

A
B
C
D
信令流程
包括呼叫建立流程、呼叫释放流程、位置 更新流程和切换流程等,涉及多个网元和 接口之间的协同工作。
Um接口
连接MS和BSS之间的空中接口,采用无线 通信技术,实现无线信号的收发和处理。
2024/3/24
19
05
CATALOGUE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
2024/3/24
20
移动通信课程标准
2024/3/24
1
CATALOGUE
目 录
2024/3/24
• 课程概述与目标 •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协议 •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 • 移动通信业务与应用 • 移动通信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2
2024/3/24
01
CATALOGUE
课程概述与目标
3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
掌握OFDM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在移动通信中的 应用,如4G/5G中的OFDM技术。
2024/3/24
15
04
CATALOGUE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协议
2024/3/24
16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基站子系统(BSS)
包括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 信台(BTS),负责无线信号的收发 和处理。
移动交换子系统(MSS)
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和访问 位置寄存器(VLR),负责呼叫建立 、保持和释放等控制功能。
2024/3/24
操作维护子系统(OSS)
提供网络管理和维护功能,包括配置 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 理等。
移动台(MS)
包括移动终端(MT)和用户识别模 块(UIM),是用户使用的设备,负 责无线信号的接收和发送。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附件4《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40031 课程类别:实践课适用专业:通信技术学时:78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经过资源整合的综合实践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的作用:通过学习移动通信技术,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基站安装、调试、维护能力和移动通信网的简单构架能力以及网络优化的能力。
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导课程有:综合布线,程控交换,光纤通信。
后续课程是毕业项目设计及顶岗实习,为后续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1.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设计理念:通过典型的工作岗位,归纳整合了通信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进一步确定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
设计思路:以岗位分析入手,选取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最终确定8大任务。
2.课程目标工作任务目标:基站安装能力信号测试能力。
网络优化软件使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网络调整能力职业能力目标:学生具备踏实肯干团队协作的工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技术文档书写能力,安全生产意识。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3.1实践项目设计3.2项目教学要求通过企业调研得到具体的学习情境,将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融入到项目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4.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模式: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考核方法:综合素质20%+校内实训40%+校外实训40%。
综合素质主要考核点: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及拓展能力。
校内实训主要考核点:能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教师课堂教给的项目。
校外实训主要考核点:工作积极主动,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能独立进行路测,数据分析,参数调整等。
5.课程实施条件5.1教学团队要求要求教师有企业顶岗实习的经验,掌握2G、3G基站设备原理及安装流程。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doc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2011年1月20日适用专业层次理论课学时实践课学时总学时学分课程性质电子类等相关专业本、专科320322全院公选课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为全校性选修课。
近年来以局域网为代表的计算机通信网和以数字蜂窝电话为代表的移动通信网大放异彩,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正在一步步地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移动通信的局面日新月异。
本课程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关的背景知识,通信领域的基本理论,信号与系统、概率论与随机过程,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基本组成与区别;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信号分集与均衡技术。
移动通信中安全性的问题,介绍鉴权与加密的概念;介绍无线资源的稀缺性及无线资源的分类;介绍了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以GSM为代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着重介绍了第二代移动通信的二种技术——WCDMA, CDMA2000和TD-SCDMA。
随后,简单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ETE和LTE-advancedo最后介绍了移动通信的标准、网络规划和优化。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2学时)概述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关的背景知识,给出通信活动的意义及其基本形式,介绍了几种古代通信方式及现代通信方式。
了解通信活动的意义,古代通信的方式,了解现代通信的历史及其基本方式。
掌握通信的定义,掌握基本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几种现代通信方式的不同点。
第二章(3学时)介绍通信领域的基本理论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的基本理论。
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卷积的概念,掌握调制的概念。
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
理解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的转化过程。
理解移动通信的阴影效应,远近效应,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
理解移动通信的路径损耗,慢衰落损耗和慢衰落损耗。
第三章(3学时)介绍移动通信中特有的各项技术了解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信号分集与均衡技术。
3g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3g移动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3G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传输、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
2. 了解3G移动通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与2G、4G等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3. 熟悉3G移动通信的主要应用领域,如视频通话、高速上网和数据传输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3G移动通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优化网络设置、提高通信质量等。
2.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掌握3G移动通信设备的调试与维护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形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3G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在3G移动通信领域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使其认识到3G移动通信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通信基础,对3G移动通信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3G移动通信基本原理:介绍3G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关键技术、信号传输及网络架构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3G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与2G、4G等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3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讲解3G移动通信技术在视频通话、高速上网、数据传输等方面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3G移动通信设备调试与维护:教授3G移动通信设备的调试方法、维护技巧和故障排查,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一.引言
本章介绍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背景和目的,概述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二.课程概述
本章介绍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目标和重点,对课程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和概念进行概述。
三.无线传输基础知识
本章介绍无线传输的基本原理、信道特性、调制技术和多址技术等。
四.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本章介绍移动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互联关系。
五.移动通信系统技术
本章详细介绍2G、3G、4G和5G等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无线接入技术、核心网技术和业务特性等。
六.移动通信标准与规范
本章介绍移动通信领域的标准与规范,包括国际标准组织、国
际电信联盟和国内相关机构制定的标准与规范。
七.移动通信协议
本章介绍移动通信中常用的协议,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等。
八.移动通信安全
本章介绍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用户认证、数据
加密和安全传输等。
九.移动通信应用
本章介绍移动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车联网等。
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案例分析、实验指导书和相关资料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通信法:指管控通信行业的法律法规,包括电信管理法、无
线电管理条例等。
2. 信息安全法:指保护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包括
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技术等。
3. 个人信息保护法:指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的法律法规,包括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保护法等。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移动通信技术是一门涉及无线通信原理、网络架构、信号处理、移动终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关键手段,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移动通信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系统组成。
掌握无线信道特性、调制解调技术、编码与复用技术等基本原理。
熟悉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协议和关键技术,如 GSM、CDMA、LTE 等。
理解移动终端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射频电路、基带处理等。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常见问题。
具备一定的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和优化能力。
能够进行简单的移动通信实验和测试,获取并分析相关数据。
具备跟踪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1、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场景2、无线信道特性电磁波传播特性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多径效应和多普勒频移3、调制解调技术模拟调制技术(AM、FM、PM)数字调制技术(ASK、FSK、PSK、QAM 等)调制技术的性能比较和选择4、编码与复用技术信道编码(卷积码、Turbo 码等)交织技术复用技术(TDM、FDM、CDM 等)5、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协议GSM 网络架构和协议CDMA 网络架构和协议3G(WCDMA、CDMA2000、TDSCDMA)网络架构和协议 4G(LTE、LTEA)网络架构和协议5G 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展望6、移动终端技术移动终端的硬件组成(射频模块、基带模块、电源管理等)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Android、iOS 等)移动终端的应用开发基础7、移动通信系统的规划与优化频率规划与分配覆盖优化和容量优化干扰分析与抑制8、移动通信新技术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大规模 MIMO 技术毫米波通信技术边缘计算与雾计算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四、课程实施1、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

附件1《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通信技术学时:64 学分:4课程负责人:参编人员: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通信技术专业必修课,核心课程。
本课程总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传输方式、网络结构、通信技术应用及工作原理。
同时使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常用的移动通信测试仪器,能用仪器测量各种技术参数并能够分析其含义与作用。
(二)课程作用通过学习移动通信技术,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基站安装、调试、维护能力和移动通信网的简单架构能力及网络优化能力。
(三)前导、后续课程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导课程有:综合布线、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信等。
后续课程是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为后续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课程理念:通过典型的工作岗位,归纳整合了通信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进一步确定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
设计思路:以岗位分析入手,选取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最终确定4大项目任务。
三、课程目标(一)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操作常用的移动通信测量仪器.(2)能用仪器测量各种技术指标并理解其含义。
(3)能够用仪器分析3G网络主流技术的原理与特性。
(4)能够用仪器分析移动通信信道的传输性能。
(5)能够用仪器分析GSM网络中关键技术的原理与特性。
(二)知识目标(1)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演进与特点。
(2)掌握移动通信信道的传输特点。
(3)了解抗噪声和抗干扰技术的工作原理。
(4)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工作原理及应用。
(5)掌握移动通信组网技术原理及应用。
(6)掌握GSM系统的网络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
(7)了解3G系统的主流技术与网络结构。
(8)掌握3G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三)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踏实肯干团队协作的工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技术文档书写能力,安全生产意识。
四、课程内容(三)第一次课设计梗概1.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总体安排、教材的应用,上课的方式和明确教学目标,实现各项目任务时所达到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G移动通信原理及设备》课程
教学标准
编制单位:
编制人:
编制时间:
审核人:
**********学院
********系
一、课程名称
二、适用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
六、重点和难点
七、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3G移动通信的演进与现状,基于IMT-2000标准的系统模型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二:WCDMA系统原理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三:CDMA2000系统原理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四:TD-SCDMA系统原理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八、说明
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2、模块学时分配
3、考核方法及手段
4、注意事项
一、课程名称:《3G移动通信原理及设备》
二、适用专业:通信技术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为了较好学习和掌握《3G移动通信原理及设备》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议学生学习该课程前,必须掌握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原理、无线电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的地位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电子声像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课
2、课程的作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3G移动通信系统基于IMT-2000标准的系统模型,掌握3G移动通信的三大主流技术(即WCDMA、CDMA2000、TD-SCDMA)的原理、特点、采用的关键技术,涉及到的主要设备,并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熟悉3G移动通信中常用设备的作用、操作。
通过实践、了解现在国内3G发展的现状。
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
1、3G移动通信的演进与现状,基于IMT-2000标准的系统模型
2、WCDMA系统原理
3、CDMA2000系统原理
4、TD-SCDMA系统原理
六、重点和难点
1、重点:WCDMA系统、CDMA2000系统、TD-SCDMA系统
2、难点:(1)WCDMA系统
(2)3G移动通信中的无线传输技术
七、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3G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教学内容
(1)3G移动通信的定义
(2)3G移动通信的演进与现状
(3)基于IMT-2000标准的系统模型
(4)3G移动通信中的无线传输技术
2、教学要求(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掌握、理解的主要内容)
(1)掌握IMT-2000系统的模型结构、各主要接口作用、3G移动通信系统的分层结构
(2)了解IMT-2000标准的大概内容,3G移动通信的演进与现状、3G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3)理解3G移动通信的定义
3、教学手段及方法: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社会实践
4、实训项目及要求
(1)项目1:调查国内目前3G移动通信现状
内容:调查国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以及其相关网络合作运营商(新浪网、微博网站等)开展的3G移动通信业务现状。
要求:了解国内3G移动通信的现状
目的:(1)通过本实训,使学生在实践中,直观地接触、了解到3G移动通信的特征与现状。
(2)通过本实训,让学生更加全面、实际地理解3G移动通信。
模块二:WCDMA系统
1、教学内容
(1)WCDMA的原理、特点、主要技术指标
(2)WCDMA的关键技术
(3)WCDMA的无线资源管理
2、教学要求
(1)掌握WCDMA的原理、特点、主要技术指标
(2)了解WCDMA的关键技术-快速无线IP、软切换、编译码、无线资源管理的内涵
(3)理解WCDMA的关键技术-空中接口、无线接入网体系、HSDPA技术
3、教学手段及方法: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室外教学
4、实训项目及要求
(1)项目1:W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认识
内容:研究WCDMA系统的内部结构
要求:理解WCDMA系统在实际中到底是如何组成的。
目的:通过本次实训,加深学生对WCDMA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实际组成、涉及到的主要设备的理解。
(2)项目2:WCDMA系统的运行
内容:调查本地移动通信公司WCDMA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行
要求:1)研究分析WCDMA系统的运行情况以及其无线资源管理方面的情况。
目的:通过本次实训,让学生知道实际当中WCDMA移动通信网络系统是如何运行的。
实际中无线资源管理涵盖的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无线资源管理。
模块三:CDMA2000系统
(1)CDMA2000的特点、主要技术指标
(2)CDMA2000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3)CDMA2000的关键技术
2、教学要求
(1)掌握CDMA2000的特点、主要技术指标
(2)了解CDMA2000的关键技术-信道编译码技术、CDMA2000软切换、智能天线技术、分集接收技术。
(3)理解CDMA2000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结构
3、教学手段及方法: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室外教学、社会实践
4、实训项目及要求
(1)项目1:研究调查CDMA2000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内容:调查本地中国电信公司CDMA2000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结构、运行情况
要求:调查本地中国电信公司
(1)了解该公司基于CDMA2000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平台开发的相关3G业务内容。
(2)了解CDMA2000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实际组成。
(3)了解CDMA2000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层面上和管理层面上的实际运行情况。
目的:通过本次实训,加深学生对CDMA2000系统的认识。
模块四:TD-SCDMA系统
(1)TD-SCDMA的帧结构、接力切换
(2)TD-SCDMA的原理、特点、主要技术指标、关键技术
(3)TD-SCDMA系统网络的规划、设计流程
2、教学要求
(1)掌握TD-SCDMA的原理、特点、主要技术指标。
(2)了解TD-SCDMA的关键技术-TD-SCDMA智能天线、同步码分多址、接力切换技术。
(3)理解TD-SCDMA的帧结构、TD-SCDMA系统网络的规划、设计流程
3、教学手段及方法: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室外教学、社会实践
4、实训项目及要求
(1)项目1: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结构、运行
内容:研究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结构、运行情况
要求: (1) 了解基于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平台开发的相关3G业务内容。
(2) 了解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实际组成。
(3) 了解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实际运行情况。
目的:通过本次实训,加深学生对TD-SCDMA系统的认识。
八、说明
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3G终端技术与应用》作者: 唐晓晟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2
参考资料:CDMA2000\1x无线网络技术作者: 康桂霞 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2
《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协议体系与信令流程》作者: 段红光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3 2、模块学时分配
序号模块名称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小计
13G移动通信系统概述8412
2WCDMA系统原理16622
3CDMA2000系统原理14620
4TD-SCDMA系统16622
合计542276
3、考核方法及手段(理论+实践)
在考核时,应注重体现理论水平评价和实践能力评价并重。
学生的总成绩=理论水平考核评价成绩x50%+实践能力考核评价成绩x 50%。
其中理论水平考核评价分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个部分(30%,20%)。
考试成绩用笔试方式进行考核,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平时成绩通过课堂加各种不同教学活动方式下的表现记录进行综合评定,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实践能力评价是通过对学生实践成果反映出的能力水平与职业态度进行考核,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
4、注意事项:
(1)教案编写
本课程标准对教案的定义是指在本课程完成整体教学设计,确定课程学习项目及各项目组成模块明确的基础上,对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按每一教学单元(原则上是2学时为宜)进行安排的教学方案设计,包括对本模块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及学习内容分解到本教学单元中的具体授课内容、课堂活动教学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要求、课时建议等。
特别是要通过设计清楚阐述针对本模块的工作任务如何将典型实践性环节所需实践知识融入理论知识学习中,并根据能力要求,如何将技能实践融入学习过程中。
(2)教学资源配合
本课程教学资源条件可以依据本课程性质要求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该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案例材料和信息,可是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图书馆,以及相应实验设备,电视广播,工业企业参观等。
各种教学资源作为配合课程教学使用的助教,助学资源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取材合适
2)符合任职规律,逻辑性强,利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构建;
3)媒体资源使用恰当,和传统教学方法相得益彰,互动性好。
4)文字,符号,公式,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注或惯例
5)教师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课件,尤其是文字表述内容
(3)所有实训项目采用分组的形式完成。
应特别注意维持好学生的纪律。
(4)所有实训项目,必须有老师全程组织。
建议可按每20名学生配一名老师的比例进行实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