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生平及作品简介
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作鉴赏

李清照的词作鉴赏引言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宋代著名的词人李清照的词作鉴赏。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女性词人,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深入人心。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欣赏她的代表作品,并分析她作品中的主题、风格和技巧。
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美妙的世界,欣赏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1084年-1151年)是北宋时期的女词人,出生在今天的浙江绍兴。
她的诗文才华早在少年时期就被人们注意到,因为她写的诗词非常出色。
李清照嫁给了诗人赵明诚,他们相互促进,共同追求文学的境界。
然而,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后来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过上了寂寞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被誉为"文人之盛世"。
在这个时期,文人雅士们渴望以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李清照生活在这个时期,她的作品受到了众多文人和学者的影响。
同时,她的创作背景也与她个人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她的词作以真挚、纯美的情感著称。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如梦令》"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总是凭栏处,多少事,转眼空云湮。
"《如梦令》是李清照最有名的一首词作,以其梦幻般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而广为流传。
这首词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于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无奈。
李清照通过精细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她内心的世界。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她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另一首代表作品,被誉为"千古绝恋之词"。
这首词以深情和寂寞为主题,描述了女主人公对于离别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用细腻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将读者带入了她的感受和情感之中。
李清照作品的主题与风格主题:爱情与离别李清照的作品主题多以爱情和离别为主。
李清照词作及生平介绍(词传)

李清照词作及生平介绍(词传)李清照: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
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4年)出生山东章丘。
早年随父住汴京、洛阳,接受较好的文化教养;元符三年(16岁)写《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被人称道;靖国元年(18岁)与丞相第三子赵明诚结婚;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5月,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南迁,时年43岁;建炎三年(1129年)8月,丈夫因病去世,李清照时年46岁;绍兴二年(1132年)51岁的李清照改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
1151年,一生无儿女的她寄人篱下,孤寂而死,时年67岁。
前期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也就是词人出生之年,到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开始屏居青州之年为止,共二十四年。
(1)待字汴京,词名轰动:少女时代活泼可爱热情洋溢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2)合卺[jǐn]初嫁,旋遭不幸:少妇时期琴瑟合鸣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教郎比并看。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这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
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名作欣赏及生平简介解读、写作品读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
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时,济南城西确有"溪亭”。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環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
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简介短篇

李清照简介短篇一、生平简介1. 李清照的基本背景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性文学家、词人。
她出生于南宋嘉定五年(1082年),逝世于绍熙四年(1151年),享年70岁。
李清照是南宋古文运动和词坛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2. 家庭背景和早年生活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李观,曾任徽州(今安徽省属地)知县。
她自幼聪慧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的父亲对她的文学才华很是赞赏,并鼓励她广泛阅读,培养才情。
二、文学成就1. 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的词作以爱情、离别和怀古为主题,既有婉约柔情的作品,也有直抒胸臆的作品。
她擅长运用意象独具匠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情感世界。
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等。
她的词作风格独特,对后世词人影响深远。
2. 李清照的散文作品李清照的散文作品虽较少,但其京城四记成为了宋代散文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小品文之祖”。
她的散文文字简练、意蕴深远,写实了当时的社会风情,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3. 李清照的文学影响力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词作被广泛传唱,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文学风格开创了纵情抒怀、含蓄细腻的女性写作传统,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三、人物评价1. 李清照的文学才华李清照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
她的词作情感真挚,充满诗意,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她对语言的运用也非常独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2. 李清照的性格特点李清照是一个聪明、感性且坚韧的女性。
她对人生充满热情,楚楚动人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她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痛苦思考,体现了她对命运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
3.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作为中国古代文坛上少有的女性文学家,李清照的作品也体现了她的女性意识。
她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关注,使她的作品充满了对性别问题的思考。
结语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李清照,是一位文学巨匠,也是一位以天真烂漫、美丽多情的形象带给人们无尽欢笑与感动的才女。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生平简介

诗:《浯溪中兴碑 诗》、《乌江》、 《皇帝阁春帖子》、 《钓台》、上枢密韩 肖胄诗》《夏日绝句》 等。
文:《金石录序》、
《词论》、《打马图 序》、《投翰林学士
綦崇礼启》等。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经常记起着一壶小酒,沉醉在美景之中。游兴满足了,
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
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 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 西风,人似黄花瘦。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 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 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 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常:《全芳备祖》、杨金本《草堂诗余》、 《古今词话》、《历代诗余》卷112作“尝”。 沈:通假字“沉”。 晚:《全芳备祖》、《词林万选》、《唐词 纪》、《二如亭群芳谱》、《古今词话》、 《历代诗余》卷112、《广群芳谱》作“欲”。 藕花:杨金本《草堂诗余》、《花草粹编》 作“芙蕖”。 滩:诗词杂俎本《漱玉词》、《全芳备祖》、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林下词选》、杨 金本《草堂诗余》、《词林万选》、《二如 亭群芳谱》、《林下词选》、《历代诗余》、 《广群芳谱》、《三李词》、《唐词纪》、 《古今词话》作“行”。(按:《三李词》 所收之词,多录自《历代诗余》,以后凡 《三李词》与《历代诗余》文章无出入者, 校记不列。) 鸥:《全芳备祖》作“鸳”。
李清照生平及其诗词

李清照生平及其诗词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有《漱玉词》流传后世。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文化氛围很浓的仕宦家庭,父母皆“工于词章”,受家庭熏陶,在闺中即有文名。
18岁与才子赵明诚结婚,因有共同的文学爱好和艺术情趣,婚后夫妇感情融洽。
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掳走徽、钦二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
李清照随宋室南渡,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李清照夫妇苦心收集的古物书籍,大部分毁于战火。
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故,此时国破家亡,夫妇永诀,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再嫁张汝舟,不久离异。
她没有子女,从此孤老而终。
由于前后期迥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决定了李清照词在思想内容和风格技巧等方面有着前后不同的特色。
李清照较为幸福的前半生,使她前期的词大多以描写少女情怀和婚后的生活情趣为主要内容;语言活泼清新,意境优美动人。
后期的词大多以表现国破家亡,郁郁寡欢的愁苦生活,语言哀婉凄清。
李清照的诗词汇总

李清照的诗词汇总引言李清照(1084年-1155年),北宋文学家,因其诗词创作而闻名于世。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以其才情横溢、文笔纤细著称,常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本文将对李清照的诗词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创作特点和影响。
李清照的生平李清照出生于北宋理宗宝祐元年(1084年),其父亲李观是一位学者官员,对李清照的教育颇为重视。
因此,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史,深受古代文学和诗词的熏陶。
李清照在16岁时嫁给了焦仲卿,两人以文学才华而相知相识。
然而,李清照的婚后生活并不尽如人意,丈夫常年在外任官,而夫妻两地分居的痛苦给予了她创作灵感。
这段婚姻的艰辛使李清照的诗词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苦闷的表达。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大多是以写景、咏史和抒发情感为主题。
她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爱情、离别、家国情怀等诸多方面。
由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才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经久不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李清照的创作特点清新婉约的风格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而闻名。
她善于用简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她的作品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感情真挚的表达李清照的诗词作品流露出深情厚意,情感真挚动人。
她常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为创作素材,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融入其中,表达出对爱情、离别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她的作品常常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对爱情的独特追求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中,对爱情的描绘尤为突出。
她笔下的爱情既有纯洁浪漫的形象,又有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
她力求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表达出来,希望通过诗词将心灵的感受传达给读者。
她的作品中,对爱情的渴望和追寻常常给人以启示,让人重新思考和认识爱情。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李清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登高望远的情怀,颇具哲理意味。
李清照生平简介300字

李清照生平简介300字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宋文学家。
李清照出生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原籍河南开封。
她是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与辛弃疾、欧阳修等人并称为“南宋豪放派”。
李清照的父亲是北宋宰相李侗,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年轻时非常聪明才华横溢,以才女著称。
她的词作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事的思考为主,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她对人生的热爱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有《如梦令》、《声声慢》等。
其中,《如梦令》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而广为流传。
她的词作宛如一幅幅细腻的画卷,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个美丽而悲伤的世界。
李清照晚年生活困顿,丈夫病逝后的她过着寂寞的生活。
她以自己的词作感动了许多后人,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对明清时期的词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女性,她的词作充满了女性独特的柔情和细腻的感受。
她的生平是一段辉煌而悲伤的旅程,她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介
•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 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 古第一才女”之称。 •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 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 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 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 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 “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 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四、后期作品
•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 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 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 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 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 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 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 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 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 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 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 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 中的纯洁心灵。全词以女性特有的 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 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 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 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三、前期作品
•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 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 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 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 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 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 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 武陵春 • 风住尘香花已尽, • 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 • 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 • 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 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 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 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 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 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 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 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 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 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二、创作风格
•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 “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 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 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 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 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 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 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 《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 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 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 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 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 几个片断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 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 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 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 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 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 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 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 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 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 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 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 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五、总体评价
•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 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 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 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 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 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 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 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 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二)少妇时代(与丈夫赵明诚琴瑟和弦。)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 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 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的 心情和好胜的脾性。可谓 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 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 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 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 •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 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 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 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 “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 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 达得摇曳多姿。
• 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 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 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 字了得!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 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 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 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 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 “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 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 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 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 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 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 如梦令 •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